不练楷书可以直接学练字行书好还是楷书好么

可以跳过楷书,直接练习行书吗?
我的图书馆
可以跳过楷书,直接练习行书吗?
有笔友们询问:“我可以跳过楷书,直接练习,行书,草书可以吗?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练习顺序是怎么样的?”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问,现在的生活节奏过快,而很多笔友只是书法爱好者,并不从事书法等艺术行业。所以,日常的“写好字”成为了我们的第一目标。赵孟頫行楷,笔意几乎是行书所以,上述人群的习字,其实大多就是业余陶冶情操,或者说想练得一手好字。那么,对于这样的人群来说,有两个需求。第一:想要花费的时间少,就是走捷径,可以不是那么专业,但是字迹要比自己原本的“烂字”上升一个档次第二:想寻求好的练习方法,通过行书的练习同时能兼顾楷书的基础。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这样,但是我想说的是,磨刀不误砍柴功。越是着急心态去练习书法,越是事半功倍。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你练习行书的时候是腾空切入的,你对基本的笔法,结构都不了解。你练习一段时间发现,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明显。很多人也就放弃了。这就犯了一个错误:“把书法割裂开来”,其实书法是承上启下,触类旁通的一门艺术。先练习楷体,在练习行书,不但不会比你一开始就练习行书花费的时间久,而且效果也要好的多。学书不能奔着结果去,书法的过程丢失,那还是书法吗?还能练好字吗?比如一个人想要成为武林高手,武林高手必须要具备“降龙十八掌”的本领,可是这个人能直接就去学降龙十八掌吗?他对十八掌的概念都没有,怎么学?最后还是要从扎马步,朝露晚月的下苦功夫,最后才能悟出各个武术门派的“宗”旨,最后成为一代宗师。另一方面来说,你们觉得楷书是楷书,行书是行书吗。其实,行书就是楷,楷即是行书。楷书炉火纯青了,笔法上稍微快写,并变换一下就是行书了。行书的笔意,在日常的练习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这才是正道。没有楷书的前期沉淀,最后写出的行书那怕看上去很潇洒飘逸,实质显得很平,浮。失去了书法的气势。从书法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书体的发展形成顺序是:篆,隶,草,真,行。秦汉的篆书,隶书暂且不谈,在汉代由于隶书的书写慢,导致战争期间,各个战区书信往来延迟,不能及时的响应,才把隶书发展为草书,那时候的草书叫“章草”,所以章草都带有隶书的笔法气息在里面,具有严格的条理法则。再到后来,具有了楷书笔法的“今草”。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精妙绝伦,人称“草圣”。唐人张怀瓘《书断》则把张芝的章草、今草列为神品。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草书书法家张旭(字伯高),首创“狂草”,人称“草仙”。注意,在隶书发展为草书的平行时间线上,楷书也逐渐形成(所以楷书草书在历史的发展上和我们练习的顺序上是有区别的),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是汉隶基础上修改隶书波磔(一波三折)、增加钩挑而成的一种书体也叫“正书”“真书”,历史上还称它为“今隶”。宋宣和书谱记载:“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 也认证了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古隶成草,又成楷,可见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此为历史唯物主义)。所以,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另,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 楷书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而行书呢?楷书的发展虽然在造型上和审美上对隶书有了突破,但是书写起来依然是很慢,后而才有了“楷书的快写”形成行书,只是这种“快写”不是乱写,不是单纯的速度之快,是又增加了很多笔法,章法,结构的微调等,使之提升书法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增加了审美。总之,书法的任何发展都要以不破坏审美,符合法度而创作。写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要从楷书开始学习。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怎样能练好书法
怎样能练好书法
学习啦【其它书法教程】 编辑:婉伶
  书法是一种美。书法美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美,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线条结构为具体形象,以一种抽象的审美理念为思维形象,下面小编带給大家的是怎样能练好书法:
  怎样能练好书法资料:学会观察
  书法学习要学会观察。要学会用眼去看,只有眼界高了,看的才能更远。其实美就在你的身边,关键是你看到了没有。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出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壶的蒸汽把盖子顶起来,就发明了蒸汽机。当我们观察到天,就会被蓝天、白云所吸引,就会想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观察到地,就会被麦田、微风所吸引,会想到&绿油油的麦田在微风吹动下,翻起层层波浪&;观察到了小溪,就会被鱼儿、水声所吸引,会想到&清澈的小溪,弹奏出优美的&琴声&,在这优美的&琴声&中,鱼儿欢快地在中水中穿梭&。这是多么富有诗意啊!多么美好啊!这一切都是观察的结果。
  中国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在书法学习中,我们面对的是字帖、作品,在学习中不难发现,今天临帖时观察到了一种美,明天临帖又发现了另一种美,只要认真观察,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是经常出现的。有了观察就有了发现,有了进步。只有不停地观察,不停地发现,才能不停地进步。同时,我们的观察是有层次的、是立体的,站的高度不同、位置不同、学识不同、修养不同等等,通过观察得到的美感也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观察到的美也是不同的,有的观察到的是外在的美,有的观察到的是内在的美。不管怎样,只有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美才会不断地被发现;只有这样不断地吸引、不断地刺激,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才会有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进步。
  中国名人书法作品欣赏:
  怎样能练好书法资料:书法创作时风
  创作时风是作者在当时的某种环境因素、某种特定要求下形成的。如东晋的清秀和盛唐的雄健,是时代审美观在书法创作领域中的折射。东晋时期在哲学上道教盛行,崇尚老庄的虚无之说,冲破儒家礼节,以老庄哲学进行人生评论,转向消极厌世的&清谈&,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生活享乐。所以&道骨仙风&成了当时审美的典范,在人体审美上追求&清秀之美&,所以以王羲之为代表的行书成了书法时尚之作。
  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治国政策使老百姓的农耕得以发展,国家财富得以快速积蓄。唐玄宗平定了&韦氏之乱&,使唐王朝达到中兴,呈现蒸蒸「!上、雄浑正大的时代精神风貌,进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天宝盛世&。这个盛世,不仅限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隋朝开始佛教盛行,佛的肥胖形象成了美好的化身,改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审美理念,以肥胖为美的审美观得以确立,杨玉环走上了历史选美舞台,成为盛唐美人的典范。这种充满积极向上、雄浑正大的时代气息,通过时代审美观到达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在书法领域,除了张旭以其激越高昂的狂草面世外,颜真卿的楷书艺术将中国的书法艺术推到了又一个顶峰。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以一种雄浑正大和苍劲的阳刚美打破了长期以来&二王&优美基调一统书坛的局面,使中国的书法艺术放出了新的光彩。以后每当国家危难的关头,颜体总会成为一种榜样、一种精神支撑的面貌风行开来。
  这种创作时风除社会审美观和社会政治需要在书法领域的折射外,也有在某种利益驱使下形成的。米莆的《海岳名言》载:&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清初的书坛承明末余绪而流行董其昌的书风。康熙喜爱董其昌的书法,并身体力行。大臣们要投皇帝所好,小官僚要投大官僚所好,考生要投主考官所好,于是董体成为时风,上上下下一味追求董体的疏淡闲逸格调,董帖大行于世。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从政治利益和个人审美观的角度出发贡视赵孟10书法,提倡圆润丰腆的赵体。赵、董书风虽有区别,但都是帖学的代表人物,于是帖学到了极盛阶段。最能体现这个山风行董体转为赵体的过程的是张照。早年,他学董其昌书法而得康熙之好,于康熙四十八年中进士,入南书房。雍正时官至刑部尚书,因镇抚苗疆无功而受弹刻入狱。乾隆时又投乾隆所好而学赵体,深得乾隆欢心,复任刑部尚书,于是赵体开始风靡。
[怎样能练好书法]相关的文章
【其它书法教程】图文推荐(潜龙勿用)
第三方登录:更多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练书法就是练心境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网友投递产生,如有侵权请联系 ,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行书必须得会楷书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