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失去大陆的外号为什么叫花生米

蒋介石麾下“八大金刚”
来源: 环球网
本文来源于环球网论坛或博客,不代表我网站赞成该内容或立场。
  民国年间,一批风云人物被冠上了外号,熟悉国民党历史的人都知道,蒋介石有“八大金刚”,即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陈继诚、刘峙、张治中等八人。他们都是从黄埔军校教官出身而起家的。在蒋介石集团中掌握兵权者,大都是八大金刚门下黄埔第一、二、三期的学生。
  何应钦: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暴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孙中山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长。1934年授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4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 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 
】【】【】蒋介石在寺庙“隐居”时多次给宋美龄写情书
&&&&蒋介石是个绝不轻易气馁的人,他在官场上虽暂时失意,但在情场上却大为得意。蒋在溪口雪窦寺“隐居”,人在庙里,心却在上海十里洋场。他不停地写情书给宋美龄,日天津《益世报》曾公布了其中一封情书……
1926年蒋介石到上海孔祥熙寓所做客,与宋美龄谈心,孔夫人宋蔼龄全力撮合他们的婚事(资料图)
  本文摘自《宋美龄画传》,师永刚 编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1917年夏天,宋美龄回到了睽违十载的上海,古人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宋家三小姐的成长和变化,当然不止是另人&刮目相看&而已。她是个聪明透顶的人,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她请了一位老学究到家里来教她中国古典文史知识,并很快地磨利了已生锈的上海话。她是个喝过洋墨水的现代女性,不可能待在家里孵豆芽。她的能力很强,一身兼数职,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在全国电影审查会担任审查员,又获上海租界工部局之邀出任童工委员会第一任中国妇女委员。她虽忙碌,但更爱社交,通宵达旦的派对对她来说是件常事。她社交的对象是高级中国人和西方人,据说从她回国到和蒋介石定情的10年中,有不少中年男士追求她、向她求婚,都被她打了回票。  1922年12月初的一个晚上,宋子文在上海莫礼哀路孙中山家里举办社区基督教晚会,宋美龄首次见到了蒋介石。宋美龄的美丽、大方、出众的谈吐和绰约风姿,给蒋介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蒋当即决定对这位美国学成归来的&新女性&展开攻势。同年年底,蒋介石应孙中山之约前往广州时,央求孙介绍其妻妹给他,并称他已和元配毛福梅(即蒋经国的生母)离异、与侍妾姚治诚断绝关系,但并未提及他才新婚一年的陈洁如。孙中山答复蒋说,他将和妻子宋庆龄商量此事。庆龄的反应颇为激烈,坚决反对,她对蒋的印象极不好,据说庆龄甚至说过宁可看到美龄死也不愿看到她嫁给蒋介石之类的话。  1927年,北伐军势如破竹,蒋的政治与军事成就跃升至其人生旅途上的第一个高峰。同年4月底、5月初之间,蒋在上海西摩路宋宅再次和美龄相会,当然不忘&时申前请&。为了蒋介石向三小姐求婚事,宋家曾召开家庭会议,热烈讨论美龄该不该嫁给蒋总司令。宋母倪太夫人颇不赞成这桩婚事,她的理由是蒋不信耶稣基督,且结过婚;宋家另两个反对派是庆龄和子文,他们认为蒋日后的成败犹在未定之天,不一定能为美龄带来幸福。事实上,庆龄和子文的内心深处对蒋一直怀有贬意,并不很尊重这位拿枪杆子的人。不过,孔夫人宋蔼龄则积极推动婚事,她力排众议,坚信蒋的前途不可限量。宋大小姐是个极精明干练的人,她知道蒋有多少斤两,她已预知蒋的前景,蒋成功之日,即是宋家扬眉之时。  宋子文对婚事的反对,却招来了&威逼&与&利诱&。蒋介石周围的朋友和亲信,包括青帮成员在内,警告宋大少爷如坚持反对,他将无法在上海混下去,亦不可能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经过一个多月的长考,宋子文终于被软化了,他获得了出任财政部长和掌管财经大权的保证。子文不仅同意婚事,且答应协助大姐蔼龄和大姐夫孔祥熙一起说服母亲。  正当蒋介石&堕如情网&,向宋美龄发动情书攻势之际,他自己的权力生涯发生了大变化,并促成他个人政治史上的第一次&下野&。  蒋介石是个绝不轻易气馁的人,他在官场上虽暂时失意,但在情场上却大为得意。蒋在溪口雪窦寺&隐居&,人在庙里,心却在上海十里洋场。他不停地写情书给宋美龄,日天津《益世报》曾公布了其中一封情书:  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姊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囊日之百封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此举世所抛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日,宋蔼龄在上海西摩路宋宅举行中外记者会,正式向各界公开介绍蒋总司令和宋美龄,蔼龄在记者会中宣布蒋总司令将和其小妹结婚。这个消息惊动了沪上和中国的军政界,也震动了海内外。《纽约时报》发布了蒋介石与孙夫人的妹妹结婚的消息,并称一位英国裁缝正在替蒋介石赶制礼服。  日,蒋介石、宋美龄正式在上海结婚,新郎实岁四十,新娘三十。当天,上海《申报》刊登了两则启事,一是蒋宋联姻,一是蒋介石的离婚声明,声明称:&毛氏发妻,早经仳离;姚陈二妾,本无契约。&  结婚那天,蒋介石在报上发表《我们的今日》,他说:&我今天和最敬爱的宋女士结婚,是有生以来最光荣、最愉快的事,我们结婚以后,革命事业必定更有进步,从今可以安心担当革命之大任&&我们的结婚,可以给中国旧社会以影响,同时又给新社会以贡献。&
(责任编辑:张淑燕)
【】1949年之后,胡适夫妇住在美国纽约,虽住在大使级的住宅区,但破烂的公寓,却没有大使级的防盗设备,这难免遭小偷惦记
【】袁世凯称帝后,章太炎为了泄愤,每天大书&袁贼&。他大量饮酒,每次必以花生米为下酒菜,吃时去其蒂,说:
告别&文革&&&&建国以来历史决议&出台幕后&&& 2012年春天,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照例答中外记者问,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王立军事件时,多次强调须反思&文革&,两次提到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回顾30年前决议出台幕后的曲折艰辛,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走过的弯路,或许我们今天能够更好理解温家宝的语重心长&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 && &
热点文章排行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势如破竹,香港、关岛、马尼拉、新加坡逐一沦陷,唯独中国长沙会战首开胜利,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美英两国也立即宣布援华。获得美国援助的中国,理应与同属“四强国”的苏联、英国一样苦尽甘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我们惊奇地发现,为何只有中国,在接受美国援助后形势却急转直下,打起仗越来越烂?武器装备越来越差?丢失国土越来越多?
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以破竹之势击破法英荷美等国军队,西方方知中国之重要。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更让西方人眼前一亮,意识到中国之战力足堪大用,中国也希望借盟国之力摆脱孤立局面,蒋介石在珍珠港事变当日日记中写到:“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物极必反,能不戒惧?!”此言不幸言中。
中国远征军入缅,是中美英同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由于各国政治考量不同,协调行动困难很大。史迪威虽受战区司令蒋介石之委托指挥全局,但是英国军队不买账,他还得听从英将亚历山大意见。最高指挥官的这种犹豫不决,表现在作战上就是首鼠两端,最终被日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败出缅甸后,史迪威誓要报仇雪恨,要求中国出兵20多个师反攻缅甸。罗斯福也在原则上赞同:他认为日本对美国威胁远比德国大,而亚洲唯有中国能抗衡日本。所以缅甸失陷时,他一再对马歇尔说:“赶紧想出法子,保证把武器源源不断运给中国,”同时要求中国从国内抽部队打通中缅交通线。
欲论1942年后之中国战场,则不可不提及史迪威。史迪威之使命,自系悲剧,然史迪威在此悲剧中犹非主角,主角乃马歇尔。因史迪威所执行者,皆马歇尔之政策也。史迪威赴华后,经数度召谈,蒋介石深以史迪威缺乏作战经验与军事知识为虑,但仍授以战区参谋长并兼入缅远征军总指挥重任,乃因美援对中国之重要性。二战命运系于美国,美国之战略系于马歇尔等上层,虑及于此,蒋介石不能轻易开罪马歇尔之私人。史氏趁机挟美援为重,与重庆对抗。彼之被逐亦非蒋介石一人所愿,东南亚总帅蒙巴顿也作同样要求。
史迪威确为一勇敢之军人,并受知于马歇尔将军,所以才被派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职务。他和我共事几个月,的确处得不坏,但最后却与我政府闹翻,同双方观念上的根本差异关系极大。史氏在1938年任美国驻华武官,交结了一些“反蒋”朋友,对中国问题就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他再度赴华时,认为实现成见的机会已经到来。当他离美之前,曾在马歇尔和史汀生面前公开说:他到中国之后,将压迫委员长将国军的统率权交由他掌管。华盛顿派这个人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即使说不是不友好,至少也是太天真了。
史迪威骂性格温和的新一军军长郑洞国为白痴,骂蒋介石为花生米、固执的畜生,骂蒙巴顿是尿壶,还骂瘫痪了的罗斯福为“橡皮腿”,总之盟军高层除他与马歇尔外无一好人。他常以利益派系斗争为理由攻击国军,可他自己就因嫉恨陈纳德,极力阻碍美国驻华空军作战。他的“优点”是忠实执行马歇尔等拟订的战略,随意挪用中国战区的美援用于自己热衷的缅甸作战。马歇尔派如此之人来华担负重任,并任其支配在华美援分配,以牺牲中国防务为代价在缅甸雪己之耻,业已种下日后中国战场崩溃的恶因。
1942:国民党国际声望之顶峰
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蒋介石
&nbsp&nbsp&nbsp&nbsp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邱吉尔
&nbsp&nbsp&nbsp&nbsp对于阁下之部队在长沙周围策动抵抗日军时,其精神与有效之动态,表示庆贺。——第三次长沙会战后马歇尔致蒋介石之贺电
&nbsp&nbsp&nbsp&nbsp长沙一役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未来胜利的征兆。——英国掌玺大臣阿特里
&nbsp&nbsp&nbsp&nbsp华军之胜利,即为同盟国之胜利,并使民主集团认识此次之胜利,为最合时机,且确信全球抵抗侵略之战争,为一不可分性之整个战争,湘北之大捷,其重要性最低限度可媲美英军在阿比西尼亚之胜利。——纽约《先驱论坛报》
&nbsp&nbsp&nbsp&nbsp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长沙大捷。——英国《泰晤士报》
&nbsp&nbsp&nbsp&nbsp籍此远东阴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彩云确见光辉夺目。——伦敦《每日电讯报》
&nbsp&nbsp&nbsp&nbsp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打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的决心,有实力,不让敌人在太平洋上得逞的时候,同时进攻中国……所以此次长沙之捷,是有着国际意义的。——《新华日报》
战后,路透社观察家谓:“日军……损失人员三万余,沿长江二百英里全线溃退……此次大捷,三点至为明显:一、华军并非老朽陈腐;二、日军虽败,亦使中国消耗物资;中外隔离,补充自感困难;三、证明华军获空军协助之成就。”物资与空军两点关键已被指出,但未获根本解决,最终酿成第二年的惨败。
史迪威执着于亲自率军收复缅甸,便策动中国出人、美国出装备,编成反攻缅甸的远征军。但国民政府的兵源地仅有川湘桂数省,优先补充远征军就导致国内严重缺员:42年初入缅的二百师虽不满员,仍有8千人;44年同为嫡系的第十军四个师被围衡阳,共才1万7千人。嫡系如此,其它部队惨状更可想而知。
1942年起,中美英反复讨论反攻缅甸,又一再推迟。究其原因,是美国据史迪威贬低国军战力之建言,判断中国战力弱小,得之无益,遂无意投入更多资源,中国也由反攻日本的主要基地下降为辅助性基地。若中国要独力打通中缅通道,国内战线就可能被突破。在此拖延之下,无法造血的中国变得愈加衰弱。
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战败后,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关系已是势成水火。罗斯福特派出特使居伊来华斡旋两人关系,并带来一份交换计划:美国援助中国500架飞机,以及每月空运5000吨物资来华;作为回应,中国须接受史迪威的三路反攻缅甸计划,独自在云南编成数十师之部队,进行第二次缅甸作战。该计划还称,拟派一个美国师来华参战,打通中缅路后另将有大量美援入华,并许诺中国战后国际地位之提高云云,被逼入绝境的蒋介石得不得应允。
按照计划,共有11个军31个师参加美式整编,总计人数达41万2千6百人。但当时实际人数只有22万7千3百人,缺编达18万5千。急于雪耻的史迪威一再催促补充兵员,多次向军政部提出:中美关系的基础在于中国提供人力,美国供给租借武器,共同抗敌;如中国不能提供充足的人力,就会浪费租借物资和武器。中国政府极力配合史迪威这一合理要求,试想一下,白拿美械的好事谁不愿做?但由于国内人力资源已山穷水尽,此肥缺到抗战结束也未补齐。
中国远征军作战极为艰苦,缺员极多,而与外军协同作战中,国军普遍存在外语交流障碍,国内士兵还大量存在因身体素质不合格而被美军整训人员拒绝接收的问题。时任中国战区副参谋长的魏德迈多次对蒋介石等人提及:“国民党政府征来的兵,首先是肚皮吃不饱,有的人骨瘦如柴,素质不佳;一般下级官员又缺少文化,不能掌握新式武器。”为救近火,加之农村兵源潜力已被挖掘至极限,国民政府不得不开始从自己视若珍宝的青年学生中征兵了。
蒋介石为何不惜血本打通国际通道
抗战时,中国国内步机枪子弹的产量从1939年的粒增加到1944年的粒。该数字看似巨大,但摊在四五百万国军士兵头上,每人每年分不到40粒,一周打一枪都不够,步枪年产量也从未超过90000枝,重武器则基本无法自产,坏一台少一台。国民革命军以此微薄之军备,却能同造出世界最大战列舰的日本血战八年,可谓是中国人用鲜血书写的奇迹。面对这样一个越打越弱的局面,蒋介石只能不惜代价打通国际通道,以期获取国外援助。
战端一开,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中国最精华的地区逐一沦陷。反之,国统区工业极薄弱,以蒋介石能控制的川湘桂滇黔陕甘七省而言,只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7%”,其中“四川有电厂一,水泥厂面粉厂五,纸厂一,机器厂二;陕西有纱厂一,面粉厂二;贵州有纸厂一。后方规模较大之工厂,仅此而已”。在部分工厂迁入内地后,工业仍极困难。
虽然东南沿海被日军占领,但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前,中国一直通过阿拉木图-兰州交通线向苏联进口军械。但该条约一签订,这条当时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当即被苏联斩断,随之而来的还有苏联承认满洲国的公告。
抗战中四川出兵300万,广西一千两百万人出兵100万出丁450万。国军士兵大多来自农村,只能让作为基层干部的保甲长征兵,但如非士兵自愿,要多少保长才能抓这么多壮丁?
1944年,日本倾全国之力发动了挽救国运的“一号作战”,重点是打通中国南北向交通线。此时国军战力却极度空虚:本应用来补充国内部队的兵源,被优先调往远征军,前线部队缺额超过50%;用这些兵源交换来的美械,90%用在缅甸;八个精锐军不得不在滇缅为英国人作战;美方允诺的500架战机中有350架被史迪威挪作他用。在此敌我战力悬殊之局面下,国军全线崩溃。
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蒋介石担忧的却是罗斯福。十天内罗斯福连发六封电报,口气愈显强硬:如果中国不派15个师去缅甸作战,就收回所有美援,蒋介石被迫答应。在部队出征的第二个月,就爆发了国军以一当十的衡阳之战。
日军文件上说,远征军胜利是因为“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当”,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缅甸日军共10个师团20万人,而盟军有百万人以上,远征军只需面对1个师团日军。远征军苦战八个月推进200公里,平均每天不到1公里,海消耗了大量美援。但原始森林中的胜利,是无法挽救遥远的中国战线的。
求援的艰辛使蒋介石百感交集地说:“对敌国易,对友邦难,受人接济,被人轻侮。此种苦痛不能大忍,则决不能当此重任。”美国的战略和中国的地理,决定了美国不会向中国提供大量物资,中国只能用极微薄资源对抗日本。中国每月所得到的物资一度只有500吨,一号作战前累计所得的装备不过万余吨,还主要用于补充云南的远征军。日方曾估计,到45年8月,中国最多只能编成20个美械师,大部分还得去缅甸打仗。
但美国人对谈成的生意还是很守信用。从1942年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几乎每天都有飞机穿梭往返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上空。不计成本、不计代价、不分昼夜、24小时换人不换机地飞行。这是二战期间,美国付出最大代价的一条航线,在整个空运期间,单是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十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高达80%。
从军事租借物资援华的过程来看,1941年至1944年这一抗战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关头,中国所得援助甚少。据美国学者统计,1942年空运至中国的物资为1425吨,只能视为精神鼓励;1943年至1944年两年,援华物资为17万吨,按人头计算,每个国军士兵每日分得美援物资不足50克(一颗子弹重约27克)。大批美援是在抗战结束前乃至胜利后才到:1945年中国所获美援价值11.07亿美元,相当于前几年总和的5倍。
“豫湘桂大溃败”中的衡阳血战
衡阳保卫战从号开始,到8月8号结束,历时47天。方先觉率领的第十军4个师共1.7万人,就拖垮了日军5个师团10多万人的部队,而且使日军受到了空前的重创,这在抗战史上无疑是个奇迹。可惜衡阳只是1944年战场上的一个点,无论方先觉和第十军如何奋战,也决定不了全局,逆转不了整个局面。
方先觉率领中央军嫡系第10军4个师固守衡阳,仅7个团1.76万余人,装备为:坦克1辆,3种火炮14门,3种炮弹共5000发,其余全是轻武器。万幸的是,由于附近美军基地撤离,美国人将可用物资悉数移交第10军,据当事人回忆:“在围城之前,抢运入城之步枪枪弹有530万发、手榴弹28000发、迫击炮弹3200发;唯缺山野炮弹。”
&&&&围城部队是横山勇指挥的日本第11军,有5个师团另1个独立旅团,共11.7万人。
&&&&摘选战场纪录如下:
&&&&“7月17日,敌人又开始了总攻,毒气当然是开路先锋……”
&&&&“8月4日晨,敌总计5个师团、轻重炮百余门、炮弹40000发,在横山勇亲自指挥之下,开始了第3次总攻击……”
&&&&日军档案记载:“横山司令……令全军于8月7日,再度强行决死总攻……”
&&&&1945年李玉堂中将在长沙受降后,亲自询问日军将领在衡阳一战中伤亡的真实数字。日军将领认为有48000余人,将校战死390人,负伤520人,第68、116两师团遭毁灭打击。”
&&&&日军军史评价:“衡阳之战,如欲惹人瞩目,可称为‘华南旅顺之战’。此比喻虽稍嫌夸张,但称为:‘中日8年作战中,唯一苦难而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绝对正确。”
湘西会战是抗战中最后一次会战。此前经蒋介石极决绝的抗议,美国终于派魏德迈替换史迪威。从此中国可以自由运用援华物资补充国内,并从远征军中抽调新六军回国参战,美国驻华空军也全力支援。湘西会战最终以国军大胜告终。正当国军准备再接再厉,收复失地时,日本天皇却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两路远征军经过血战,终于在日会师,国际通道史迪威公路全线打通,此时距抗战结束不到7个月。为打通这条路,中国投入最精锐的数十万部队,并与美国不断产生矛盾,两个国家被这条路折磨了近三年。
为了修这条路,耗资1.48亿美元,平均修一英里死一个美国人,牺牲的中国人更不计其数,这还没计入养路费用与远征军的牺牲。这笔投入更没得到相应回报:这条路最大月运输量仅5千吨,雨季还不能通车,而驼峰航线在1945年1月就将4.6万吨物资运进中国。抗战结束时,月空运量稳定在5万吨,而史迪威公路还是5千吨。换句话说,史迪威公路运一年,等于飞机飞一个月。
他叫魏德迈,抗战最后一年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在中国行将崩溃之时,他令驻华空军全力支援前线,并将远征军部队调回国内,使重庆转危为安。更足以鼓舞中国士气的是,他一改美援分配向远征军一边倒的陋规,进行了平衡分配,让中国战场各部队战力与日俱增。意识到中国尚有一战之力的马歇尔,在欧战结束后也电告魏德迈,可派巴顿等名将来华作战。魏德迈更计划作训36个美械师,并配以其他部队反攻粤闽沿海,在攻占良港后获取美援,再进一步扩大战果。1945年8月,补给物资准备就绪,反攻部队也进入攻击位置,此时却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魏德迈在战后谈到,“法国在德国发动攻击之后6个星期即告屈膝,而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7年后,中国在1944年仍在苦撑。当我对局势瞭解更多,我认知到中国悲剧的一部分,是我们美国人对中国在1941年之前为遏阻日本而作的自我牺牲,大部分时间皆表现漠不关心……美国人大部分的时间不是拒绝承认蒋介石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对中国战后的命运毫不关心。我们主要的目的是确定中国必须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而不管她的精疲力尽及其人民的惨重牺牲与苦难。当我奉派前往中国战区,军部给我的指令中所使用的就是这些字眼。”
魏德迈的计划与史迪威的有何不同?说来难以置信:几乎雷同。魏氏也注重攻势,也看重训练与后勤,也以参谋长之姿指挥国军,也准备以巴顿等美将任高级干部。但其中又有关键差异:美援大量增加,他不用和史迪威一样与蒋介石争夺空运吨位;他了解国民政府在资源上的捉襟见肘,无法在千里战线上面面俱到,也知道一个农民国家对抗工业强权八年实为奇迹,中国的潜力已被发掘至极限,难以付出更大牺牲;更得到史迪威失败的好处,蒋介石知道如不接受魏德迈的计划,中美同盟定将破裂。在这几方面的合力下,中美同盟在历时三年后才真正成型。
从国家利益角度解读抗战
在美国以租借形式提供给盟国的460亿美元物资中,英国得到了320多亿,苏联得到了98亿,连本土完全沦陷的法国也得到了14亿,而中国只得到了6亿,仅为英国的2.8%。(据新华社资料)
1942年夏,当罗斯福与莫洛托夫争论1943年给苏联的物资是410万吨,还是250万吨时。蒋介石向罗斯福哀求的只是每月5000吨。而负责分配战争物资的军火分配委员会,“四强国”中也唯有中国不得参加。蒋不得不让宋子文向美国转达:“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与物资分配机构不能扩大让中国得以参加,则中国在此战争中,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予谓美英对于东方民族,总未尝以平等相待,美英迄今不许中国参加就是一例。我们在作战中所遭受的待遇已经如此,则在战后的和平会议席上又当如何?”果然,在抗战后不久,美国实施了对国民党的武器禁运。
美国这一丁点的援华也遭到英国反对,丘吉尔认识到“中国战后之强盛就是大英帝国远东厄运之开始”。因此,英国努力延迟打通滇缅公路,以使中国继续与外界隔绝:不能接受大量援助,军队装备不能现代化,经济不能自给,战后无力挑战英国殖民体系。
1944年,因盟国倾轧付出极大牺牲的中国已是山穷水尽,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提到:“北缅一战,将中国所有储藏之装备一概用尽,又将应用空运来华之吨位占去……国内各战场因北缅作战之故,既缺军械之补充,又缺驼峰空运之接济……以致六月以前,中国军队除远征军外,从未在租借法案中,得到一枪一炮。”
抗日战争可谓是近代中国振衰起敝的转折点。在这场中华民族兴亡继绝的空前危机中,虽然前有苏联切断对华援助的西北通道,后有英美在打通援助中国的西南通道时让中国付出了得不偿失的代价,但中国人仍然抗战到底,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一败涂地,在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向国民革命军正式投降。用一句话来归纳抗战胜败的基本原因,那就是同样面对远强于自己的武力,中国做到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全面抗战,但是日本做不到“一亿玉碎”的牺牲。当前位置: &
1949年蒋介石制定暗杀计划 为何陈毅排名第一(1)
11:24:42 & & &
  日上海市长陈毅(右)视察杨树浦发电厂。 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粉碎蒋介石的“天字特号”暗杀计划日上海解放,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第二天下午2点,陈毅一行走进上海市政府大楼,国民党代理市长赵祖康将印信交到陈毅手中。从这一刻开始,陈毅正式走马上任,成为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市长。当时的上海,有12000多家工厂,70%倒闭;82000多家商店,5万多家关门。失业人口剧增,灾民难民有300多万,50%的上海市民需要救济。而粮食和煤的储备都有限。让陈毅焦虑的还有社会治安问题。大量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和特务流散在上海,还有很多无业游民和难民流落街头,社会秩序动荡不安。一天,秘书将一封信交给陈毅。信上写着新任市长陈毅先生收。陈毅拆开信封,一颗子弹掉在写字台上。陈毅明白,这是一封恐吓信。他淡然地把信封扔进了纸篓。他说,我陈毅千军万马都过来了,怎么会被一颗小小的“花生米”吓倒呢?1949年8月底,蒋介石向国民党保密局局长毛人凤下达了针对陈毅等军政首脑和著名民主人士的暗杀命令,还亲自指定了刺客:“只有刘全德去,才能‘解决’陈毅。”9月初,毛人凤向刘全德制定了暗杀计划,任命刘全德为活动小组上校组长。成员有6人,给他2780枚银元,还有电台。为使刺杀陈毅的计划顺利进行,毛人凤专门叫刘全德去学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爆破技术。毛人凤命令刘全德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任务,务必除掉陈毅,在上海制造震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毛人凤许诺,完成任务后,将奖励刘全德千两黄金,军衔升为少将。就在毛人凤召见刘全德后不久,上海市公安局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来的电报:“台湾国防部保密局特务机关近日将派遣直属行动组上校组长刘全德带领杀手安平贵、欧阳钦,携电台和特务经费,到上海执行暗杀陈毅市长的任务,希即注意提防。”很快,一份有关刘全德的资料放在了上海市公安局李士英局长的案头。刘全德,1915年生,1929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被派往上海,做地下党锄奸保卫工作。1935年11月,刘全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随即叛变。当天晚上,李士英和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扬帆来到陈毅住宅。陈毅看完密报后,淡然一笑,用四川话说,他要来就让他来吧,绝不能让他跑了,我们要全力侦破,一网打尽。日,陈毅前往北平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下午,陈毅登上天安门城楼,目睹了开国大典的盛况。10月中旬,一架飞机从台北飞往舟山群岛。机舱里,刘全德和他的手下安平贵、欧阳钦沉默不语。此时在上海,陈毅却下达了一道让保卫部门难以接受的命令:他命令把自己身边的警卫人员从16人减到6人。原来,从日开始,国民党海军对上海实行海上封锁,形势严峻,上海开始反封锁斗争,大力开展整编节约运动。陈毅身体力行,下令削减自己的警卫人员。30日晚,上海市公安局又收到一封来自公安部的电报:刘匪等将于10月底离开舟山到沪。刘全德等特务的动向,已为公安部门掌握。但要掌握刘全德确切的行动时间并非易事。3天过去,侦查员没有发现刘全德的踪迹。时不我待,扬帆和侦查员通过排查摸底发现,刘全德在上海有4个关系比较密切的人。通过缜密分析,认为其中两个人能够为我所用。扬帆令:立即从刘全德的关系人入手,主动出击,但绝不能打草惊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精彩高清图推荐:
扫描到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为什么哭李玉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