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钱三强和邓稼先谁厉害我们中国还会那样弱小吗

《感动中国邓稼先》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我的中国梦——读《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有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使我深有感触。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落地破碎,邓稼先身先士卒,一个人冲上前去,捡起原子弹碎片仔细检查。他妻子便硬是拉他去做检查,结果他身体里进入了放射性物质,肝胆破裂。但他仍坚持去核试验基地。并首次用院长的权威向他人下达命令:“你们还年轻,不能去!”读到这,我突然觉得邓稼先是多么的伟大,为了年轻的下一代,甘愿自己去受苦。这时,我又想到了他,他就是“油田铁人”王进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去北京参加群英会。他看到北京汽车因为缺油而背着煤气包时,心里很不是滋味。第一口井打好之后,王进喜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却顾不上住院,连夜回到了井队。在第二口井即将井喷的时刻,他当机立断用水泥倒入,因为没有搅拌机,他便纵身跳入,用自己的身体,搅拌起了水泥。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也纷纷跳入。经过3个多小时,井喷被制服了,但却被碱性很大的水泥烧起了大泡。房东老大娘就感慨地说:“王队长真是一个铁人啊!”读完了邓稼先,想到了王进喜,我明白了:祖国背后正是因为有这些人在无私的奉献着,才那么繁荣富强。他们舍己为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决定了,从现在开始,我要与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好好学习,将来等我们长大了,就去用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现在,让我们一起为之奋斗吧!
范文二:以感动中国人物的格式为邓稼先撰写颁奖词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邓稼先)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邓稼先)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愿以身许国,因为他心中怀有梅风傲骨,是龙的传人,这是不可动摇的内心、血液。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却又在众人面前不动声色,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为了祖国,他默默无闻,隐姓埋名31年,壮大的蘑菇云见证了他的伟大,他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就算在临死前,他也面不改色,始终想着祖国,他是真正的中国男儿。大哉邓稼先 ??(邓稼先)他是黑暗里的一支火把,将中国引向繁荣;他让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如一把利剑,吼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把生命放在危险之间,把国家领向安全地带? ? ?(邓稼先)他,一个在几十年前鲜为人知的名字。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对儿时的誓言,对科学事业,都是无愧的。那是亿万中国人牢记的日子: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也正是他为中国留下了永垂共和国史册的光辉篇章!踏遍戈壁共草原,群力奋战自当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范文三:感动中国人物 >> - 全国“双百”评选_新华网邓稼先() 男,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树立科技强国的理想。1948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忘我地投入科学研究,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责任编辑: 王泽君 )精彩阅读连接世界自然人文景观(626)中国自然人文景观(502)毛著诗词书法像章(71)名牌大学(89)书橱收藏(425)历史事件(526)英烈人物(105)上海世博(38)经典博文(338)处世处事(611)健康养生(308)字画玉篆(504)文史法哲(99)其他经典(589)我的有感(34)
范文四:邓稼先是新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可谓“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但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死后才名扬天下。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为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娃娃博士”学成归国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邓以蛰先后在清华、北大任哲学教授,他在父亲身边长大。后入北平崇德中学学习。七七事变后,他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并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北大物理系助教,并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1947年他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次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在赴美学习期间,他热切关注着祖国的情况。当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时,他异常兴奋。在“留美中国科协总会”年会上,他被选为两个驻会干事之一。返校后,他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氖核的光致分裂》,并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证书。那年他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在获得博士学位第九天,他就回国了。有人问他带什么回来,他说:“带了一脑袋原子核的知识。”10月,他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专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3年,他与北大医学院学生许鹿希(许德珩之女)结婚。这年他29岁,许26岁,主婚人是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195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它死了也值得”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苏方答应在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相应帮助。第二年,二机部组建了研制原子弹的机构――核武器局,代号为九局(后来改成九院)。一天,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对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想请你参加,你看怎么样?”他一听就明白是搞原子弹研制,这意味着将要接触机密,将要默默无闻地为祖国去献身,他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为什么选邓稼先?钱三强谈了三条理由:他是搞核物理专业的,有相当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名气不大,能和苏联专家相处;他曾出国留学,了解海外情况,能与洋人打交道,懂英文、俄文;他的政治条件好,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邓稼先进入二机部第九研究所,担任了理论部主任。这是一项极其严格的保密工作。邓稼先回到家,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调哪儿?”“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说。”“那你给我一个信箱号码,我跟你通信。”“这不行。”随后,邓稼先深情地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许鹿希哭了:“什么事情让你下这个决心?”他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以后我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了,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许鹿希这年30岁,两个孩子大的四岁,小的两岁。那天晚上,他们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许鹿希明白,丈夫肯定是去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她表示坚决支持。从此,33岁的邓稼先消失了,失踪28年。根据协定,苏联答应为中国提供一个原子弹教学模型。为陈列这个模型,邓稼先等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到头来始终也没有见到这个模型。不久,苏联撕毁协定,并撤走了全部苏联专家,使中国的原子弹研究陷入困境。中共中央决心自己动手搞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日军委扩大会议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努力发展电子技术”作为发展国防尖端武器的基本方针。7月1日,周恩来向二机部领导传达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国内”发展核武器的战略决策,为不使人忘记,将第一颗原子弹工程代号定为“596工程”。7月18日,毛泽东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在党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由105位科学家组成了一支特殊科研群体。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说:核武器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核研所,核研所的龙头又在理论设计部。邓稼先就是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邓稼先就任九所理论部主任后,从北京高校挑选大学生,组成了第一批研制原子弹队伍,带领大学生在北京郊外建起核武器研究基地,开始了最初的战斗。不久,研究基地迁到西北的荒漠地区。后来又迁往一个更为隐秘的角落――新疆罗布泊。为了研制中国的“争气弹”,邓稼先对同事们说:“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们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没有资料,缺乏条件,邓稼先就从抓好队伍建设入手。他带领这批年轻人刻苦学理论,依靠自己的力量踏踏实实地掌握尖端科学技术。他自定计划,自编教材,亲自授课。为解决人多书少的矛盾和一些人在外语阅读上的困难,他把大家组织起来,一人念,大家译,读一章,译一章,再连夜刻蜡纸,油印出来。遇到疑难问题,共同讨论,分析解决,常常学到深夜。苏联专家撤走时曾留下一个核爆炸参数。邓稼先和周光召通过严谨计算,推翻原有结论,解决了原子弹试验的一道关键性难题。华罗庚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1960年4月,邓稼先带领他的团队日夜含辛茹苦地工作,很快把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轮廓画出来了。在爆炸力学、中子输运、核反应、中子物理、高温高压下物质的性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各种数据都搞得扎实准确。由于条件限制,大家只能使用算盘和在四台老式的上海通用牌手摇计算机上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弹理论计算。为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一个多月取得第一次成果。由于缺乏经验,差分网格取大了,没有体现出几何形状的特点,但却从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经分析,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是合理的,遂提出三种解决方法。三次计算三个结果,虽然十分相近,但与前苏联专家所说数值不符,便又进行计算。邓稼先跟班指导,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就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经过第五、六、七次计算,仍不相符,又根据高压、低压两套数据,进行第八、九次计算,最后证明自己是对的,苏联专家错了。九次计算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每次计算都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六个方程式。他们不放心,又请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等人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估算,结果证明他们得到的数据是可靠的。1962年9月,九所提交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初步理论设计方案,同时,根据聂荣臻指示搞了两个规划,一个是长远规划设想,一个是炸响的规划目标。二机部提出,第一颗原子弹争取在国庆15周年炸响。刘少奇认为时间太紧,提出:“要努力搞,1964年爆炸很好,如果努力了还不行,1965年也可以。”对于1964年炸响原子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有人表示怀疑。1963年初,国防工办和国防科委组成联合工作组进行了四个月的调查,并重点与邓稼先进行座谈,听取意见。最后,工作组的看法是:只要再接再厉,谨慎从事,实现“两年规划”的可能是存在的。7月13日,聂荣臻也肯定:“路子是对头的。”日,美、苏、英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毛泽东十分恼怒,斥责这是“背着我们的一个骗局”,是在我们“头上拉屎”。因为这个条约是要妄图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毛泽东认为,中国拥有核武器,“这是力量的象征”,所以党中央下达更为明确的命令:做好一切准备,要在1964年年内爆响第一颗原子弹。毛泽东特别指出:“要打好这一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过去搞上层建筑,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不打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要以革命的精神来搞科学技术工作。”还说:“搞一批人专搞,让他们吃饭不做别的。”中央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亲自主持研制与试验工作。为实现预期爆响原子弹的目标,他多次听汇报、作指示。有一次邓稼先汇报显得紧张,说话有点哆嗦,周恩来说:“稼先同志,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你这么一哆嗦就把我们的血压给哆嗦上去了。”这么一说,邓稼先不再紧张,气氛一下轻松了。汇报到12点,周恩来请邓稼先吃了夜宵,又继续汇报。邓稼先汇报得很细,周恩来听得也细,因桌子不够大,就把图纸摊在地上,他们蹲着,一起研究图纸,直到快天亮时才结束。1964年9月,美国卫星多次从新疆罗布泊上空掠过,测出中国要爆炸原子弹。美国总统约翰逊派人去找苏驻美大使多波雷宁,说:“你去联系,我们美国和苏联两家联手做外科手术,把中国整个的新疆核武器基地给炸掉。”此话传回莫斯科,赫鲁晓夫说:“没有我们苏联的帮助,中国人干不出原子弹来,你们放心。”结果,他们没有炸,中国成功了。日晚10时30分,代号596的原子弹装配完毕,就等着吊装上塔了。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试爆。新闻一播,举国欢腾,同庆这一伟大胜利。邓稼先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邓稼先的家人却毫不知晓。许德珩还问严济慈:“为国家研制原子弹的是何方神圣?”知情的严济慈不禁哈哈大笑:“你还问我?去问你女婿吧!”此时,许家人方知隐姓埋名的邓稼先在干一件惊天大事。在原子弹爆响之前,邓稼先就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因原子弹爆炸需要他指挥而没有赶回去。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他收集、研究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便立即返回北京。见许多人在争看《人民日报》“号外”,他也拿了一份直奔医院。母亲已不能说话,她见到儿子,目光中透着一丝安慰和欣喜。邓稼先紧紧地握着母亲的手,母亲安详地去了,她在弥留之际终于看到了儿子。在美国的杨振宁听到这一消息,激动不已。杨振宁是邓稼先从中学到大学的同学。1971年,杨振宁成为来华探亲的第一位美籍华人,邓稼先到机场迎接。20多年再相会,两人非常激动。由于当时形势,彼此无法推心置腹地深谈。杨振宁离京时,邓稼先再去机场送行。杨振宁忍不住问了核试验之事。邓稼先没有回答。送走杨振宁,邓稼先将此事向上汇报,逐级请示到周总理那里。周总理说:“要让邓稼先如实告诉杨振宁,中国试验原子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邓稼先连夜写信给已行至上海的杨振宁。杨看后,得知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顿时热泪盈眶。后来他回忆说:“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震惊了西方,同时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曾说:“如果美国在空中进行一次核试验,联合国内就会充满要把我们开除的叫嚣声,而中国爆炸一颗原子弹,大家就要把他们请进联合国。这就是中国人的回报。”面对中国的核试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中国的核能力商讨对策,确定在不放弃军事威慑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采取外交手段来遏止中国研制核武器。毛泽东:“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日,毛泽东在谈到核武器发展问题时说:“敌人有的,我们要有,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管他什么国,管他什么弹,原子弹、氢弹我们都要超过。”在外国都是一批科学家做原子弹,成功后再换一批做氢弹,以后再换一批做中子弹。中国没有那么多科学家,而是一批人从头干到底。邓稼先带领他的团队在完成原子弹后,又开始新的征程,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积极摸索氢弹理论的设计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为加强一线科研力量,把于敏等一批科研骨干也调到九院理论部来。此时,邓稼先和几位副主任已带出一支政治素质好、顾全大局、甘当无名英雄、能打硬仗、团结战斗的科研队伍。中国对氢弹的研制,仍然是一切从零开始。周恩来很体谅地对邓稼先说:“两种不同的爆炸方式,一个裂变,一个聚变,也就是说,一个是打碎,而另一个却是合并。两个根本不同的公式,偏偏要由你们一支理论队伍来搞,真是难为你们了。”二机部向中央专委提出,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然后再尽快解决装导弹头的氢弹。二机部领导认为:“搞氢弹,先采取一切办法,加大个头,多加材料,暴露轻核反应的规律。”并提出:“美国经过6次核爆炸试验,才突破氢弹技术。我们不一定试验这么多次,但总得要试几次。”中央专委同意后,九院理论部科学家提出:搞“1100”(氢弹自重1吨,爆炸威力相当于100万吨炸药,叫做1100),即搞设计先进的上导弹头的氢弹。九院理论部召开规划修订会,邓稼先提出要改变一下子把聚变的份额提高很多的做法,要脚踏实地分阶段前进。“1100”这一目标,应分两步走。第一步,在继续探索氢弹原理的同时,先做几次大威力加强型核弹试验,即重量放宽,先设计轰-6飞机能携带的威力在100万吨TNT当量的核炸弹。通过几次试验,可能发现一些还没有认识的东西。从哲学上讲,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第一性的,量变会引起质变。第二步再设计“1100”能装导弹头的氢弹。规划修订会除对几次大威力试验进行部署外,还确定,要通过讲课来提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以弥补不足,进而去发现和解决在理论工作中可能存在而还未被认识的东西。会后,邓稼先、周光召、于敏三人分别在相关研究室讲授“等离子体物理”课程,一时间,理论部出现了等离子体物理热。中央和二机部要求九院理论部尽快交出一个威力尽可能接近100万吨TNT当量、轰-6投弹飞机能够携带核装置的理论设计方案。邓稼先从多种设计方案中反复讨论,充分论证,范围扩大到全院科技人员。最后从氢弹技术途径的最佳方案中,归纳出三个方案,然后由三个副主任带队,分别用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进行运算。邓稼先则考虑空军轰-6飞机最大载重量和机舱体积的限制,既要让飞机带得动,又要尽可能加大尺寸,多装核材料,总威力要达到100万吨TNT当量。于敏带领50多人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进行探索突破氢弹技术的途径。不久传回话说,有新发现,需进一步解剖研究,但人手不够。邓稼先立刻带数十人赶往上海,和他们一起通宵达旦地计算分析,终于完成从材料、构型和原理都比较完整的理论方案设想。氢弹研制之际,正是“文革”之时,派性斗争严重,九院也未能幸免,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分成两派,不仅牵扯精力,而且影响研制的进度和质量。邓稼先很着急,他对正在贴大字报的一派说:“你们来我办公室一下,我有重要消息发布。”另一派听说后,也跟了进来。邓稼先说:“你们来的正好,我原准备召集你们大家来看一份重要材料,只是因为大家坐不到一起,所以就决定分开看。这次大家都在,就请哪位外语好的同志给念念。”这是一篇法国准备在1967年底爆炸氢弹的材料。念完后,邓稼先说:“你们都知道,如果法国人成功了,他们就是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如果我们赶不上他们,可就当老五了!所以我心里急得没办法,你们帮助出个主意吧。咱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法国啊!”两派群众当即表示:“要赶上法国,超过法国。”邓稼先高兴地说:“既然咱们想到一起了,就团结一致,还像以前那样,抓紧完成科研课题,你们意见怎样?”“好!”两派当场达成一致意见,从此一起研究,恢复了正常科研秩序。邓稼先和大家紧张地工作,常常日夜连轴转。晚上,就在机房地板上和衣而睡,有时通宵不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但氢弹研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制造上都比原子弹更复杂。氢弹不仅是量的突破,而是质的变化,是原理的突破。周恩来总理提出:力争1968年进行氢弹核爆炸试验。但邓稼先等中国科学家却出人意料地将这一时间提前了。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空爆试验成功。自从邓稼先投身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研制工作以来,中国的核武器便以很快的步伐前进。从绝对速度讲,甚至超过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从制成原子弹到制成氢弹,美国间隔7年零4个月,英国4年零7个月,苏联6年零3个月,法国8年零6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这一速度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消息传出,法国科学界和政界感到十分惊诧。戴高乐总统大发脾气,把原子能总署官员和研制氢弹的主要科学家叫到爱丽舍宫,问:“你们怎么落到中国后头了?”在场的人都无言以对,因为他们谁也闹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而氢弹抢在了法国前面,成为第四。为核试验零时起爆签字中国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邓稼先做了32次,其中15次是他现场指挥,他是主要的业务负责人。每当核弹制成以后,都要毫无例外地再次全面检查各项参数、各个部件,然后插好雷管,用飞机或火车运到新疆马兰城基地进行空爆或地下核试验。在这之前,要有一个科学家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这枚核弹已经一切就绪,可以点火了。原子弹起爆前的信号,是倒着数的。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起爆!这个起爆时刻,行内称作零时。每次零时之前,邓稼先总要签字署名,这对他来说都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原理方面,一点儿漏洞都没有了吗?好几十万个数字的计算是否都准确?那么多的零部件是否都合乎指标?材料性能怎么样?这一连串问题搅着他的心。邓稼先在每次核爆签字之后,沉重的心理压力几乎使他坐立不安,天天都在过着心神不宁的日子。他在帐篷里,时而复核着突然想到的某一个尚无完全把握的数字,时而又愣神坐在那里,连自己也弄不清究竟在想些什么。有一次睡到半夜,忽然想起一个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立刻叫醒几个帐篷里的人,连夜商量对策,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一次地下核试爆,一切准备就绪,忽然后方急报,说计算结果中有个地方出现问题。他立刻赶到竖井处,下井检查了一切,然后回到帐篷里沉思起来。他在井上井下,来来回回忙了两天两夜,用各种办法去推算,从多种角度去核查,拼命想找出一种证据,证明能继续试验。如果停止试验,起吊装好雷管的核弹本身就极其危险,何况还要卸去已拧死的螺丝钉才能改动装置!但可靠的证据一时又找不到。突然,他想到中子不带电荷这个在初中就学过的常识。一个普通常识,成为解决重大科研难题的一把金钥匙,由此打开了他逻辑推理的通道。他用纸笔又作一次粗估,判明计算即使有错,误差幅度也不至于大到影响核试验的成功。最后他拍板:试验照常进行。结果,核试验完全成功。邓稼先每次签完字,就有一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感觉。万一不行就不得了,可是每次都万无一失,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说他是“福将”,次次都能闯过难关。致命的伤害研制核武器,最可怕的是核辐射,钚239和铀235的放射性对人体伤害是致命的,而且看不见,无知无觉。邓稼先一次又一次地主持核试验,经常出入车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接触放射性物质,受其辐射的损伤,内行人叫“吃剂量”。有一次,开密封罐,观看测试结果,原有防护措施挡不住新材料放射性能的强度,使邓稼先一下子受到超出常量几百倍的辐射。这样超限度的“吃剂量”,后果如何,大家心里都明白,但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照常进行下去。邓稼先对此并不太在意。20世纪70年代末,在戈壁滩的一次空投核弹过程中,因降落伞没有打开,结果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直摔地上。有关部门派出100名防化兵去寻找,由于核弹落地后偏离预定爆心处很远,所以始终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这次空投核弹试验是他签的字。他要亲自去找。许多同志反对,基地司令员陈彬挡住他说:“老邓,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的值钱。”邓稼先深为同志们真挚的情感所打动,但他没有听从劝告。核燃料放射性钚239,在大自然中的半衰期是24000年。如果侵入人体,极易被骨髓吸收。它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是200年,即进人体内后200年还剩一半。这就是说,它将终生伤害着“吃剂量”人的身体,永无解除之日。这一切,邓稼先都很清楚。但他不知道这个核弹哪里去了,是不是爆炸了。他绝不能让广岛、长崎的惨状在自己的国土上出现。茫茫戈壁,一望无际,哪里去找?他大致判定了方位,就出发了,和他同行的有二机部副部长赵敬璞。坐在车上,邓稼先仍在思索着会有几种可能和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但无论如何,他得找到它,探明原因。吉普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在戈壁深处找到了那枚核弹。核弹落地现场有半个足球场大小,整个核弹已被摔碎。吉普车到现场边缘停下,下车后赵敬璞和司机要与邓稼先同行,邓稼先急了,大喊:“你们站住!你们进去没用!”把他俩呵斥在一边,他自己进去了。他独自走进事发现场,四处扫视,寻找核弹碎片。他认得,那是他们制造的,是他们九院的心血凝成物。看到捡起以后,他立即放心了――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回到吉普车旁,他对赵副部长说:“平安无事!”然后主动与赵合影一张。尽管头戴白帽、身穿防护服、口罩遮到眼睛下边,辨不清面貌,但这张照片却成为他们二人永久的纪念。正是这一次之后,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生严重逆转,遭受放射性钚239的辐射,最现代的医学都无法补救了。他本可避免却没有避免。在他逝世许多年后,他的同事和朋友对他这样做仍然持有不同看法。但对于邓稼先来说,他是一定要去的。因为他是核弹的总设计者,是中国的科学家。他想的是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想的是广岛、长崎的严重后果决不能在中国发生,因此如不亲自前去弄清情况,他会死不瞑目。他回来的第一句话是:“平安无事”。这极其平淡的一句话,让我们体味到的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的无畏和勇气,更是一位共产党员党性的体现。几天后,邓稼先回京检查。医生说:“几乎所有化验结果都不正常。”尿里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的染色体已呈粉末状,数量虽在正常范围,但白血球的功能不好,肝脏也受损。但他只对妻子说是尿不正常。按道理,他应到疗养院去,可他没去,他离不开工作,直到他离开人世之前,也没有疗养过一天。自那以后,邓稼先衰老得很快,头发白了,工作疲劳感也不易消除。1984年底,邓稼先仍然指挥了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最后一次核试验。试验前夕,他接连几天拉肚子,大便带血,步履维艰,他却以为是痔疮出血和高血糖病。这年他60周岁。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组织指挥的一次核试验。日,邓稼先从四川赶回北京汇报工作,张爱萍见他很瘦,气色不好,安排他去接诊检查,结果确定为直肠癌。张爱萍听取了医疗小组的医疗方案汇报。8月10日,医生将其病灶全部切除。几天后,因白血球数目太低,血相太差,必须中断治疗,医生建议回家休养。妻子陪他到地坛逛庙会,各种表演、各种小吃和土特产,深深吸引着他。他居然吃了三个春卷、三个艾窝窝。邓稼先这次回京,直到日离开人世,这是他与妻子相处的最后日子。结婚33年,他们在一起生活只有6年。中央军委决定为邓稼先解密1986年的国际核技术水平达到更高程度,除中法两国外,另外三个核大国都已在实验室用计算机模拟核弹爆炸试验。因此他们主张核禁试,限制他人发展,以维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中国怎么办?显然,中国必须在达到这个水平后才能停止核试验,并在条约上签字。邓稼先敏锐地意识到核大国设计技术已接近理论极限,如果中国不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既定发展目标,就会丧失国际政治、外交的主动权,多年的努力就可能付之东流。究竟中国如何实现在实验室用计算机模拟核爆炸?中央急需这方面的一个建议书。这年3月和5月,邓稼先连作两次手术,预感日子不多了,他对妻子说,要抢时间,留下这份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他住在医院,不顾重病缠身,忍住疼痛,要来大堆英、俄、法、德文资料,开始起草建议书,详细提出了中国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及措施。经九院科学家讨论修改后,以他和于敏两人签名上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同意了。在他去世后的10年间,中国核武器研究就是按照这个建议书进行的。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对他解密。军委领导说:“一辈子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工作,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于是,派《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的记者去采访他,写他。长篇通讯《两弹元勋――邓稼先》经中央军委审查后,于日刊登出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中也作了播发。7月16日,国家领导人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领导人走后,邓稼先向妻子描述原子弹爆炸的壮丽景象,然后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他拉着妻子的手,聆听着舒伯特迷人的音乐,默默吟诵着肖贝尔的歌词:你安慰了我生命中的痛苦,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爱情……从那以后,邓稼先昏迷过两次。第一次醒来后,他对妻子说:“原子能方面的发展,不完全是搞几个原子弹、氢弹,在民用方面的用处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煤矿工人太辛苦了,将来可以用造氢弹的原理,做成很小的可控核聚变钻探机,用于煤矿钻探,就不用人下去了。所需的氘和氚,海水里是无穷无尽的。这是最清洁又没有公害的能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地球上的海水太多了。这个目标,人类在50年内一定能达到,可惜我是赶不上了……”在生命最后时刻,邓稼先还在思考着用核能源造福百姓的事。这是他在生命即将终结前,生命价值的又一次光辉释放。在住院期间,杨振宁两次前来探视。邓稼先得过许多大奖,杨振宁问到奖金问题。许鹿希回答是人民币10元。邓稼先补充:“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以为是开玩笑,许鹿希说这是真的。颁发原子弹特等奖的奖金总数是1万元,单位平均分配,人人有份儿,九院人多,还垫出十几万元,才按10元、5元、3元三个等级发下去。杨振宁笑了。12天后,他第二次昏迷,再没有醒来。日与世长辞,终年62岁。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电报中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临终前,留下三句话,一是他对妻子许鹿希说:“苦了你了。”因为妻子20多年不知丈夫去向,独自支撑着家庭。再一句是对他自己的选择“永不后悔,死而无憾”。第三句是希望中国在尖端武器方面“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去世后,他的同事和继任者用10年时间,达到了可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核爆炸试验的水平。日,是邓稼先逝世10周年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同时,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从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责编孟红)
范文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给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生活,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个人就是邓稼先。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这一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那一年开始,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要解开这一个个疑问,还需要从邓稼先的经历说起。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邓以蛰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中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候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但他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萌芽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践踏了。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1937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父亲有个老朋友很快就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去伪政府任职。邓以蛰立即勃然大怒,对来人喝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多年后邓稼先数次和弟弟提起。那个年代,日军每攻占我国的一个城市后,都要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有一次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又踩。这事发生后,为安全起见,邓以蛰只好让大姐带着邓稼先南下昆明。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那里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使邓稼先的学业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进一筹,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留学美国。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此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显露出来,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完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的8月29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收拾行李毅然回到还处于贫穷中的祖国。当时对于制造原子弹,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经过艰难的探所与研究,邓稼先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个方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等于是找到了原子弹喉咙的位置。研究人员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纸笔来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在1960年,他们曾经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苏联专家以前曾经随口说出一个关键数值,后来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说的并不符合。就这样,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终证实苏联专家的数值是错误的。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 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日,中国又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氢弹的研制,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原子弹制成到氢弹爆炸:美国的间隔是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的间隔是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呢,两年零八个月。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在地上,并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而因为这次找碎片,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198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1985年,最终因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邓稼先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在此期间,他和老搭档于敏等同志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情,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年期间,邓稼先向中央提出并起草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有删改)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的含义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多次写到邓稼先的父亲,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邓稼先终成一代原子弹之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1)交待主人公邓稼先研制原子弹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历程。(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为下文作铺垫。2.学识渊博的杨振宁很清楚年轻的新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面临的种种艰辛,而对于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又难以想象,借此说明邓稼先的贡献巨大。3.(1)说明邓稼先受到父亲良好的影响,为他日后在原子弹研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和人格基础;(2)父子二人相互映衬,使邓稼先的学品人品得以更鲜明、更丰满的体现。4.(1)坚实的学问是根基。邓稼先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师从名家,留学美国,勤奋攻读,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2)崇高的爱国情感是动力。邓稼先撕踩日本旗、学成归国、临终不忘祖国核事业等都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他坚持不懈的原动力。(3)无私的献身精神是支柱。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核试验现场寻找原因,没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是不可能的。(4)持之以恒的攻关是保证。面对原子弹研究一片空白的情况,邓稼先率领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的发奋攻关,才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
范文六:新中国十大劳模: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人民日报》日第4版张爱萍与邓稼先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我来给你联系。”张爱萍说着,就打电话给301医院院长,说明了邓稼先的病情,特别叮嘱给全面检查一下。对方问什么时间,张爱萍说:“现在,现在就去!”“不,不!”邓稼先连忙推辞,“我还没汇报工作哪!”张爱萍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邓稼先说:“没有。”张爱萍说:“没有现在就去。我陪你去。”“不能不能不能!”邓稼先几乎惊慌失措了。他知道身为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时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怎么可以让他陪着自己去查病呢!于是就再三谢绝。张爱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车去。路上可以谈谈你们的情况。”
邓稼先只好服从了。邓稼先,这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年轻、聪明、正直、纯朴,在科学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学家之称。1958年,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刚刚筹建时,他就被调入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并开展轰爆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勋;接着,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和技术难关,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担任第九研究院院长重任后,更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工作。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总是尽力深入到第一线考察了解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无不亲临现场指挥、处理。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张爱萍两年前到九院视察工作时,曾规定科学家每年坚持查体;坚持休假制度。可是,邓稼先总安排别人去,而自己总投身到九院的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医院领导和医生,见张爱萍亲自陪着一位病人来检查,已经感受到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张爱萍还是对他们作了郑重的介绍:“这是我们的功勋科学家!”按常规检查,仅做活检,就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到结果,由于张爱萍站在旁边,20分钟就出来了结果。结果令人震惊:直肠癌,已属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
张爱萍指示医院领导:马上安排住院,为邓稼先同志专门组织一个医疗小组,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案,我听你们的方案汇报。怎么没早发现呢?一些不治之症怎么专门祸害我们这些最优秀的同志呢?看来对专家们按时查体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张爱萍自医院出来,一直考虑着这些问题。返回办公室后,便亲自给科工委、各工业部有关领导打电话,明确指示:要迅速检查一下专家体检制度和休息疗养制度的落实情况,今年未进行体检的,要马上补查;未休息疗养的,要组织疗养。有困难向我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犯错误了!三年前,张爱萍几次以沉痛的心情公开自我批评:长期以来,我们对科技人员的健康情况关心不够。我应该负主要责任,,,,张爱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学家罗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业,患癌症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终于在47岁时不幸逝世。张爱萍得知这一噩耗后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时,也觉得应负有对科研人员关心不够的责任。在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学习罗健夫同志报告大会上,他公开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会后,他还写了首悼念罗健夫同志的诗:
国防科工委学习罗健夫同志报告大会黄水流,渭水流,流到潼关怒涛道。奔腾势不收。往事稠,国事稠,破险尖端忘春秋。为民肝胆酬。他指示国防工委和国防工业部广泛深入开展向罗健夫同志学习活动,并作出一个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决定,号召各级领导要认真、及时解决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问题,明确规定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定期做卫生防疫工作,坚持休假制度,特殊情况的要作特殊安排。也就在开展向罗健夫学习、落实关心知识分子有关规定的活动中,发现了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核工业部核部件加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张同星。他20多年来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业研制生产第一线,为发展祖国核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积劳成疾,身患胃癌,仍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被誉为活着的罗健夫。张爱萍接到这一情况的报告后,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医院治病。张爱萍先后三次到医院看他。当张同星病情相对稳定准备返回时,张爱萍又去为他送行。张同星非常感动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牵扯了军委首长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而现实往往不是顺从人的心愿发展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两弹元勋邓稼先竟患上了这难以攻克的恶症。张爱萍一天几次电话询问邓稼先的有关情况。亲自参加了手术方案的研究,并就麻醉、输血、主刀医生及术后特护等事情一一进行了审核,还特地向参加邓稼先手术的医务人员讲了话:我代表国务院、中央军委希望你们、也拜托你们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为稼先同志做好这次手术,要把这次手术当成攻坚战来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拜托大家!谢谢大家!8月9日8时30分,开始了对邓稼先的手术。而75岁的张爱萍8时便赶到了医院,又就术前的情况进行了仔细询问。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手术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邓稼先精神状态尚好。张爱萍略感慰藉。主任医师向他报告,下一步要进行化疗,之后才能判定能否康复。张爱萍又一次叮嘱说:一定要设法减轻他的痛苦,千方百计地予以治疗。有什么困难和情况,要及时报告我们。为了他的康复,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此后,医院对邓稼先的病情就采取了“病情报告”的办法,不定期而又及时地报告有关首长和单位。8月24日,张爱萍接到了当天的也是第一期《邓稼先病情报告》,说有癌细胞转移,准备化疗。张爱萍在这期病报上批示道:请国防科工委领导(光亚同志)和核工业部领导同志分别前往探视。对其本人和家属应多予以慰勉和照顾。国防科工委和核工业部应指定专人随时与邓夫人和医院取得联系。对邓稼先的病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有关组织都很关心。301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尽了最大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这位功勋卓著的伟大科学家,他于1986年7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才62岁。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张爱萍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邓稼先病逝、安排其后事的传真报告,深感悲痛,当即在电报上批示:决定何人参加追悼会,请即告我。我今日赶回京。8月3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根据中央的决定,张爱萍致悼词。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电专稿。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题目是: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哀悼同时还发表了张爱萍的悼词。眉题是:张爱萍说邓稼先英名永垂史册。正题为:无私无畏贡献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建立国防殊勋追悼会后,张爱萍满怀悲痛写下了一首挽诗:痛悼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12年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回忆说:“稼先逝世后,张老请我们全家到北戴河军委疗养院休息了10多天。他对部下的关心是真心实意的,丝毫没有赏赐的意思。他还建议拍一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纪录片,连片名都给写好了。我把他亲笔写的这幅大字挂在家里,以示对稼先的纪念,也是对张老的感念。张老曾拄着手杖,爬上了二层楼,到我家来看望我们。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他当时坐过的沙发及房间的摆设,我们至今都没有动,也不想动,是为了记住张老来看我们的情景,记住这个日子。”
范文七:1971年夏天,杨振宁回国见到阔别21年的老友邓稼先。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职业,临别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是这样的吗?”此时,邓稼先在机场为前往上海的杨振宁送行,听到这话后,他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这年8月16日,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的杨振宁,突然收到有人专程乘民航从北京送来的,邓稼先经请示周恩来总理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后来,人们得知,1979年的一天,在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导致原子弹坠地摔裂。邓稼先非常清楚其危险性,但还是毅然捡起碎片查找原因,不幸遭受严重的核辐射,由此而身患癌症。即便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时,仍坚持亲自动手拆装,并严令下属:“你们还年轻,不能去!”其实,早在1958年8月,邓稼先就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便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直到1986年6月,各大媒体才披露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28年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的核大国地位。曾经不少人问邓稼先到底拿到了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 1986年6月,杨振宁在探视病中的老友时亦提及此事。邓稼先夫妇最终如实相告:“10元。准确地说是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说什么也不相信,邓稼先夫人许鹿希强调说:“这是真的,不开玩笑!”日,邓稼先留下遗言:“假如人死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我的祖国,选择核事业!”说完就撒手人寰,享年62岁。舍生忘死,淡泊名利,一心为国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编辑/张金余)
范文八:邓稼先的人生故事中国原子弹之父简要内容: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于日,封面英文报道,英文为:China'sfatheroftheA-bomb中国原子弹之父。北京周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创办,为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杨振宁写的《邓稼先》被选入2007版中学语文教材,让学生们领悟邓稼先独特的人格魅力!邓稼先邓稼先(86.7),男,安徽怀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范文九:邓稼先:“两弹元勋”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中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涉洋归来报效祖国。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参加研究所的兴建,在罗布泊国家试验场的土路上颠簸,在云遮雾罩的山区指挥着原子弹、氢弹的研制。邓稼先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年,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人民日报》日第4版  张爱萍与邓稼先  东方鹤  邓稼先病了,要动手术,75岁的张爱萍8点赶到医院,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长邓稼先从绵阳专程赶到北京,向张爱萍及有关领导汇报九院重建情况。  张爱萍一见到邓稼先就有些吃惊:“你怎么瘦了?气色也不太好。”  “不会吧,没有什么变化呀!”邓稼先知道张爱萍不是一般的见面问好。从他的神色里更从他的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关心。而周围的人没谈到他这方面的变化,自己也没感觉到。  张爱萍依然认真地问:“你最近身体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吗?”  邓稼先说:“其他没有什么,只是患痔疮,总流血,怪讨厌的。”  “做过检查和治疗了吗?”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疗,没做什么检查。”  “那就到301(医院)去好好检查一下。我来给你联系。”张爱萍说着,就打电话给301医院院长,说明了邓稼先的病情,特别叮嘱给全面检查一下。对方问什么时间,张爱萍说:“现在,现在就去!”  “不,不!”邓稼先连忙推辞,“我还没汇报工作哪!”  张爱萍问:“有什么急待解决的问题吗?”  邓稼先说:“没有。”  张爱萍说:“没有现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邓稼先几乎惊慌失措了。他知道身为军委副秘书长、国防部长的张爱萍,每天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时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将军,怎么可以让他陪着自己去查病呢!于是就再三谢绝。  张爱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车去。路上可以谈谈你们的情况。”  邓稼先只好服从了。  邓稼先,这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曾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年轻、聪明、正直、纯朴,在科学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学家之称。1958年,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刚刚筹建时,他就被调入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并开展轰爆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勋;接着,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和技术难关,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担任第九研究院院长重任后,更致力于核武器的改进、发展工作。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总是尽力深入到第一线考察了解情况,遇到重大问题,无不亲临现场指挥、处理。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崇高献身精神。  张爱萍两年前到九院视察工作时,曾规定科学家每年坚持查体;坚持休假制度。可是,邓稼先总安排别人去,而自己总投身到九院的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医院领导和医生,见张爱萍亲自陪着一位病人来检查,已经感受到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张爱萍还是对他们作了郑重的介绍:“这是我们的功勋科学家!”  按常规检查,仅做活检,就需要一个星期才能看到结果,由于张爱萍站在旁边,20分钟就出来了结果。  结果令人震惊:直肠癌,已属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结及周围组织转移。  张爱萍指示医院领导:马上安排住院,为邓稼先同志专门组织一个医疗小组,尽快研究出治疗方案,我听你们的方案汇报。  怎么没早发现呢?一些不治之症怎么专门祸害我们这些最优秀的同志呢?看来对专家们按时查体的制度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张爱萍自医院出来,一直考虑着这些问题。返回办公室后,便亲自给科工委、各工业部有关领导打电话,明确指示:要迅速检查一下专家体检制度和休息疗养制度的落实情况,今年未进行体检的,要马上补查;未休息疗养的,要组织疗养。有困难向我报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再犯错误了!  三年前,张爱萍几次以沉痛的心情公开自我批评:长期以来,我们对科技人员的健康情况关心不够。我应该负主要责任……  张爱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学家罗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业,患癌症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终于在47岁时不幸逝世。  张爱萍得知这一噩耗后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时,也觉得应负有对科研人员关心不够的责任。在国防科工委组织的学习罗健夫同志报告大会上,他公开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会后,他还写了首悼念罗健夫同志的诗:  国防科工委学习罗健夫同志  报告大会  黄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关怒涛道。  奔腾势不收。  往事稠,  国事稠,  破险尖端忘春秋。  为民肝胆酬。  他指示国防工委和国防工业部广泛深入开展向罗健夫同志学习活动,并作出一个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的决定,号召各级领导要认真、及时解决广大科研人员的实际问题,明确规定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定期做卫生防疫工作,坚持休假制度,特殊情况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开展向罗健夫学习、落实关心知识分子有关规定的活动中,发现了在西北核试验基地工作的核工业部核部件加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张同星。他20多年来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业研制生产第一线,为发展祖国核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积劳成疾,身患胃癌,仍战斗在工作岗位上,被誉为活着的罗健夫。  张爱萍接到这一情况的报告后,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医院治病。张爱萍先后三次到医院看他。当张同星病情相对稳定准备返回时,张爱萍又去为他送行。张同星非常感动地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牵扯了军委首长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张爱萍说:你们科学家都是国家的财富,保证你们的健康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心愿。  而现实往往不是顺从人的心愿发展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两弹元勋邓稼先竟患上了这难以攻克的恶症。  张爱萍一天几次电话询问邓稼先的有关情况。亲自参加了手术方案的研究,并就麻醉、输血、主刀医生及术后特护等事情一一进行了审核,还特地向参加邓稼先手术的医务人员讲了话:我代表国务院、中央军委希望你们、也拜托你们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为稼先同志做好这次手术,要把这次手术当成攻坚战来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的!拜托大家!谢谢大家!  8月9日8时30分,开始了对邓稼先的手术。  而75岁的张爱萍8时便赶到了医院,又就术前的情况进行了仔细询问。自手术开始,他就在手术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术结束。  手术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邓稼先精神状态尚好。张爱萍略感慰藉。主任医师向他报告,下一步要进行化疗,之后才能判定能否康复。张爱萍又一次叮嘱说:一定要设法减轻他的痛苦,千方百计地予以治疗。有什么困难和情况,要及时报告我们。为了他的康复,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此后,医院对邓稼先的病情就采取了“病情报告”的办法,不定期而又及时地报告有关首长和单位。8月24日,张爱萍接到了当天的也是第一期《邓稼先病情报告》,说有癌细胞转移,准备化疗。张爱萍在这期病报上批示道:  请国防科工委领导(光亚同志)和核工业部领导同志分别前往探视。对其本人和家属应多予以慰勉和照顾。国防科工委和核工业部应指定专人随时与邓夫人和医院取得联系。  对邓稼先的病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有关组织都很关心。301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也尽了最大努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挽留住这位功勋卓著的伟大科学家,他于1986年7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才62岁。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张爱萍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关于邓稼先病逝、安排其后事的传真报告,深感悲痛,当即在电报上批示:决定何人参加追悼会,请即告我。我今日赶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根据中央的决定,张爱萍致悼词。  新华社为此发了通电专稿。8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题目是: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哀悼  同时还发表了张爱萍的悼词。眉题是:张爱萍说邓稼先英名永垂史册。正题为:无私无畏贡献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建立国防殊勋  追悼会后,张爱萍满怀悲痛写下了一首挽诗:  痛悼我国杰出的核科学家邓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12年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回忆说:“稼先逝世后,张老请我们全家到北戴河军委疗养院休息了10多天。他对部下的关心是真心实意的,丝毫没有赏赐的意思。他还建议拍一部《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纪录片,连片名都给写好了。我把他亲笔写的这幅大字挂在家里,以示对稼先的纪念,也是对张老的感念。张老曾拄着手杖,爬上了二层楼,到我家来看望我们。我们全家都很感动,他当时坐过的沙发及房间的摆设,我们至今都没有动,也不想动,是为了记住张老来看我们的情景,记住这个日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邓稼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