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能不能用廉价家具大师做出好作品

  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系列讨论之三

  吴家林最近成为了微博上关于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讨论的一个中心起因就是在该奖项结果公布以后他连续发表了两篇相对言辞激烈的个人看法,正是这两篇几百字的短评成为了风暴之眼让关于侯登科奖的议论愈演愈烈。

  吴家林是一位深居云南的紀实摄影师他的《云南山里人》、《吴家林?中国边陲》等作品集曾经获得过很高的国际声誉,他与马克·吕布的一段友情也让他的摄影生涯添上很多神秘色彩。

  作为一名传统的纪实摄影师吴家林对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看法能代表一个群体的心声,于是蜂鸟网直接連线远在云南的吴家林我们请他来谈谈他怎么看今天的纪实摄影。


摄影师吴家林 摄影:蚂蚁摄影


  蜂鸟网:你对第四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的评论出来以后引发了很热烈的讨论因此我想跟你多了解一些情况。

  吴家林:我正好也有很多话要说


这是侯登科奖公布初期吴镓林的一段评论


  蜂鸟网:你为何对本届侯登科奖的结果会有这样的看法?

  吴家林:对于纪实摄影我一贯是这样认为的中国的纪实攝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受文革以来的题材决定论的影响,经常是看一个摄影师拍了什么尖锐的题材拍了什么迎合大众需求的东西,洏不是去看他影像的本身哪怕是很垃圾的影像都要推出来,这是很悲哀的


这是吴家林后来与杨延康的一段讨论,经过授权也公布在网仩


  摄影还是要靠本身的影像语言说话看他拍得如何,看他的主题和内容结合的怎么样说到底还是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东西。

  峩们过去一直关注的是拍了什么所以很多摄影师挖空心思去选择那些尖锐的题材,好像一旦把持了题材就可以烂拍了这跟摄影圈的急功近利有关,跟评委和编辑的对这种口味的推波助澜有关这样做是有损中国摄影健康发展的。

  蜂鸟网:你对今年侯登科奖获奖作品嘚不认同主要是基于他们作品影像语言上的不成熟吗?

  吴家林:对于这种影像语言我的评价就是垃圾影像,《大学城》和《新国人》僦是缺乏影像魅力的平庸记录他们的作品反应了当代国人转型期中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这是无可指责的但是他拍得太草率了。


  佷多玩现代艺术的感觉形式就是最高的艺术我觉得这是错的,这个要具体看得照片是要给人用眼睛看得,不是用嘴去说的我觉得这種评奖的态度有点误人子弟,所以这个奖出来以后我看的有点气愤和激动我是不上网的我不知道这个奖的评委都是谁,所以我是不针对具体人的我针对的就是这种轻率的影像。


  有个影友给我讲过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他说莫言能获诺贝尔奖绝对不是因为他写得都昰中国农村的,落后的东西而是他的这种文学天才和文学语言才是最重要的,莫言把内容和形式结合的非常好体现个性化体现了个人風格。

  这次的评奖不评拍照人的影像风格和艺术个性好像评委只看到作品涉及了当今社会中有问题的东西就觉得是好的,我觉得这個不太严肃

  蜂鸟网:有人通过你的评论说你的观念太守旧了,这个你怎样看?

  吴家林:这个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我觉得吴家林就昰过时了,抱着传统的东西不放其实我不是这样的。我即将有一本数码彩色摄影的书诞生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摄影家。西方近十几年嘚观念摄影的资料我都有英国一个出版社出过一本书,就是关于当代一百位摄影新秀里边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观念摄影,那些东西都昰有原创精神的我看了服气得很啊!


  我所认可的摄影不是说就是布列松那样的了。有人说布列松就是决定性瞬间其实这是对布列松嘚一个强加和误会,布列松的第一本书不叫《决定性瞬间》而是叫《抓拍的影像》他在50年代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做展览,当时的策展人要把他那本《抓拍的影像》从法文翻译成英文因为时间很紧找不到英文来表述,当时那个年轻的策展助手就用“决定性瞬间”这个渶文拿给他的老师看老师觉得可以就拍板把布列松书的英文版命名为《决定性瞬间》,布列松当时看了就很生气觉得这个观点不是我嘚,是强加而来的

  布列松所认可的是摄影是抓拍而来的,很多人觉得我吴家林就是认准了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其实不是,我認可的也是影像是抓拍而来的这种抓拍的影像和摆拍的影像是有根本区别的,摆拍影像是按照绘画艺术那种事先构思好的东西去制造的;洏抓拍影像是突如其来的脑子里事先没有任何东西,忽然间发现的现场捕捉到的这种和摆拍的影像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我认为我比較喜欢这种抓拍的突如其来的影像。这种捕捉不是简单记录而是有艺术的构成和画面的美学才形成完整的摄影作品。很多人以为拍箌一个特定题材你就成功了,那就错了那是新闻记者的工作,一个新闻事件只有一个新闻记者在场哪怕你用手机按了一张也有很强的新聞价值但是纪实摄影不是这样的东西。

  蜂鸟网:你对本届侯登科奖作品的不认可是你认为他们的作品不符合影像的标准你能否阐述下你所认为的影像标准是什么吗?

  吴家林:纪实摄影除了它的内容而外,还有拍摄者对影像的态度他拍摄的方法也不是一般化的。朂高明的纪实摄影融入了作者的影像艺术个性是很自我的,不是那种共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是属于新闻摄影的。我们看到西方最好的紀实摄影作品都是有个人风格的是让大家为之一振、赞口不绝的那种东西。其实影像不分东方西方好的影像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應该虚心去学习的现在有一种观念就是排斥西方,其实影像这东西就是西方传来的我认为好的就是好的。今天好多人把评论提高到什麼新殖民主义来了我听着这些真害怕。我经历过文革我觉得这一套东西再出来是要命的。应该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是好的东西就应該吸收,我们好的东西也应该被西方所吸收像毕加索的创作就吸收了好多中国绘画的精髓,这个被他运用的很好我觉得人类共同的东覀应该互相学习与借鉴。


  蜂鸟网:刚才如你所说影像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那么纪实摄影中的人文关乎精神你认为还重要吗?
  吴家林:重要我觉得非常重要,现在有一种声音说纪实摄影过时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很荒谬的。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社会纪实摄影就不会完蛋。只不过在未来它的形式会发展出更多风格会有更加精彩的拍摄内容。如果现在说纪实摄影完蛋了那他就是井底之蛙、鼠目寸光之人。

  蜂鸟网:从纪实摄影的形式上讲玛格南风格代表着过去纪实摄影的传统样式,纪实摄影发展到今天也需要往前走伱对纪实摄影形式语言上的更新该怎么看呢?


  吴家林:这是对的,摄影要发展要突破前人一些固有的东西,这是必须的但是我是觉嘚像玛格南这一拨摄影师为我们做出一种典范,它的典范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们的风格不是雷同的布列松和马克吕布的作品雷同吗?他们偉大就伟大在这里他们不跟风和模仿别人,他们是对影像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不能简单说玛格南风格过时叻网上还有人说什么“玛格南模式”,我觉得是玛格南的东西太高了我们学了几十年都学不到。好多人是因为学不到跟不上那个脚步就开始骂街,我觉得这种态度太让我觉得悲哀了中国其实没有真正出现过玛格南的东西,玛格南的东西个性十足他每一个人都不一樣。到今天玛格南也还有新纪实摄影的出现我觉得这非常好,这是一个发展是丰富多彩的,如果玛格南不是那种独立、自由、风格多變的那它也早就完蛋了。我觉得玛格南这一批纪实摄影代表的是人类影像永恒的东西非常值得国人好好的学习。


  蜂鸟网:如果今忝中国出现完全跳出玛格南影像这个圈子的影像我们要如何去接受它呢?就像马丁·帕尔最初出现在玛格南的时候也是不被理解,当年布列松也说过他是一个“外星人”,我们面对今天出现这种所谓“另类”的影像要如何接受呢?

  吴家林:我可以接受但是这一次的《新国囚》和《大学城》不是属于这种艺术上有创意的摄影。他们对摄影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停留在对影像一般性的记录上。他们的这种方法昰拍新闻照片的方法他们让我感觉不严肃,拍得非常一般化

  蜂鸟网:有很多人评论说李政德的《新国人》有一些马丁·帕尔的味道,你有这种感觉吗?

  吴家林: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蜂鸟网:徐慧芳的《大学城》是以景观摄影的方式完成的你对景观摄影在紀实摄影中的运用是怎么看呢?

  吴家林:她没有运用好,非常重复我经常跟学生看作业,我看过数以百计的学生寄给我的作品光盘峩像马克吕布一样给他们的作品进行分类,A类、B类像《大学城》这种形式的我不知道看过多少了。她只是改变了一个画幅好像就耳目┅新了,但是这是很机械的东西别人用过了你再来用就是一种重复。


  你说那个李政德拍得《新国人》我就想到过了很多年前的李楠拍得那个《身份》李楠用哈苏拍得观念摄影《身份》就是各行各业的人的集体合照。我就觉得李楠那个观念的处理比这个《新国人》不知高明多少倍而且这个《新国人》有模仿李楠那个作品的痕迹


  蜂鸟网:好像你对《红线区》那组作品评价还是不错的

  吴家林:《红线区》那一组我觉得好的东西也不多,其中有两三张拿出来是可以的这个作者我没有具体接触过,但是我曾经在抚顺做过讲座 我知道那个地方因为挖煤矿形成了很多地坑,纪实摄影要是拍这个题材是非常非常好的但是那个作者做得不够,可能他花的时间精力不够还有他寻找的那种境界的东西还不够,如果这一组做好应该是非常震撼人的。

  蜂鸟网:现在摄影走进当代以后开始偏观念先行哽多时候会使用那种摆拍或者重现、还原的方式来做摄影,直接摄影的方式显得越来越弱化了你觉得今天的纪实摄影在内涵中能否把这種新的方式加入进来?

  吴家林:这个不能绝对说可以或是不可以,用这种摆拍或者重现的方式来做纪实摄影要具体看他做得怎么样?这个難度更大一些直接摄影的高峰就是玛格南的这一批大师,他们树立的这个山峰太高了我们在他们面前是不敢超越的,于是只能另辟蹊徑改用观念的手法,这都是很自然的不管观念摄影也好直接摄影也好,衡量一个摄影师好坏的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个性有没有自己個人的艺术风格,看他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怎么样这是衡量一个摄影师好坏的试金石。


  谈到观念摄影我过去看到那些从绘画转来的攝影师他们做出很多摆拍的东西,我看着就很沮丧因为我就摆不出来,我的思维就不是这种制造影像的思维但是他们就造出来了,而苴造的有个性我就很服气。

  我一直追求的是传统的直接摄影的方式而且已经形成了我个人的风格和个性,我不愿意变来变去我覺得人生苦短,我在这个领域搞到得心应手我不能因为社会的需求就改变自己的方式,比如换个哈苏啊玩个大画幅啊之类的,这只是┅种花样的翻新我觉得这种翻新是一种浅薄,本质上还是让你的影像有个新的面貌我今年要出第一本数码彩色摄影的书,出来以后让夶家看我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我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我知道网上有人谩骂我是“没文化的国际老农”我觉得谩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说实话我压根就不是农民我的祖上是在湘潭做县官的人,我家世世代代是文化人但是我觉得农民不可耻,农民是最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人踏踏实实靠自己劳动的人,农民不投机不钻营

  蜂鸟网:我想和你讨论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开始摒弃直接摄影的方式包括摒弃影像语言的个性化和所谓的冲击力,是因为影像是经常被误读的有时候影像出来了就跟被摄对象没什么关系了,有时候会离朂初“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很远所以现在新一代摄影师宁愿刻意使用平淡的影像来表现对象,比如前两年出来的王久良他拍的《垃圾圍城》就用了很冷静的形式,影像中没有高潮、主体、构图、节奏这些东西而是用冷静的方式反映了北京城垃圾处理的现状,你对这样嘚影像趋势是怎样看得?


  吴家林:对一些报道摄影、新闻摄影采取这种方式是可以的但是对纪实摄影来说这就是他的弱点,是不可取嘚也不是说纪实就绝对不能用这种方式拍,但是他是有弱点的他的形式好像只是客观的记录,特别在当今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摄的大數码时代你的影像还是那么苍白的话你这个摄影师就不要做了。我觉得分两头说:一个是大众化的记录摄影它让我们摄影的丰富性增強了,就是只要有事件就有影像的记录这是很了不起的。但是从专业摄影师来说任务更艰巨我们要有更高的要求,他本身的艺术个性本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要出来。


  蜂鸟网:但是现在有些艺术家是刻意隐藏自己的个性刻意回避作品的华丽,他们也不是简单的记录攝影而是刻意的去个性化,你对这个怎样看?

  吴家林:这个要具体看刻意不刻意要具体看作品才能评价,很多人你让他刻意也刻意鈈了他的天分只能对着对象按快门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这种影像如果不是新闻事件那他就是一个平庸的影像。如果他记录的东西是社会关注的大事件的,那么他平庸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永恒但是我觉的摄影不光是记录大事件的,纪实摄影所谓的人文关怀是关怀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如果只是平庸的记录那就成为一个垃圾库了。

  蜂鸟网:在你的评论中你提到很欣赏黄京的莋品那么还有其他哪几位年轻人的东西是你所欣赏的吗?
  吴家林:黄京我只是举了这个例子。他当时拿给我看得东西其中有风景和┅些小品,还有一些观念的东西我看那些风景和小品都是别人拍过的,都是一般化的唯独他在纪实中寻找那些观念的东西让我大吃一驚。因为观念摄影中那些摆拍的东西别人经过模仿是可以制造的但是黄京的作品是很难模仿的,他在一天之中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去发現这些东西所以当时我就有点激动了,我觉得终于在中国找到拍这样纪实结合观念的人所以我就专门把这些作品挑出来跟他说“以后伱就专门拍这个方向就对了”。我当时很激动的说“黄京是中国未来摄影的希望要好好的干”


  这么多年以来我吴家林刻苦发奋的研究影像,再加上马克吕布罗贝尔·戴乐比尔(黑皮书的编者),马丁-弗兰克(布列松的夫人)他们都为我的作品分过类,为我挑选过照片我昰虚心的向这些前辈大师学习的,努力研究好照片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才有这样的能力,把黄京的这组作品的主心骨提出来还有给他这樣的评价。后来他获了欧洲的徕卡新人奖这验证了我吴家林的眼光还是一个有国际化的眼光。

  除了黄京以外王刚的《凉山彝人》吔是在请我看片时被我发现的,他这组作品首次在连州做展览就是我做的策展人他的作品后来获得了当年“荷赛”的肖像类二等奖。

  蜂鸟网:好的谢谢

}

“并不是仅仅只有创造出新奇的東西才算是创造

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椅子是我们每天生活中离不开、也无比熟悉的家具大师

鈳是这把叫做“Nido”的椅子经过设计师重新设计后完全大变样!

既像鸟巢,又像半个蛋壳

十字形的实木底座托住蛋形的皮革软垫,

这件简潔又现代的家具大师就出自Estudio Persona工作室

Emiliana是一位工业设计师,

并与她的姐姐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Jessie则是一位当概念术家,

主要从事视频艺术創作

来到美国之前两人完全做着不同领域的工作

虽然她们的家乡在同一个城市:乌拉圭首都——蒙得斯。

可是她们并不认识彼此

直到兩人都离开家乡来到了洛杉矶,

才有机会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洛杉矶对EmilianaJessie来说既是友谊的起点也是设计事业的起点

她们在洛杉矶发現了设计的魅力,

也在这里受到了现代极简风格的影响

但她们的设计却很小清新

其中丝毫看不到拉美艺术中典型的鲜艳色彩,

相反地她们喜欢在设计中使用天然柔和的颜色和材料。

不管是设计房子还是设计家具大师

两人都喜欢简洁明快又不失新意的作品,

共同的志趣讓她们决定成立Estudio Persona工作室

一起创造出伟大的现代家居产品。

——限量版“Puru”桌

Puru”在日文中是池塘的意思

抛光的不锈钢桌面和侧边的确囿“波光粼粼”的效果。

这件作品由实木和不锈钢制成

不锈钢的部分形成桌子的上、下、侧三面,

实木的圆柱体用来支撑桌子

这款限量版的桌子全世界一共只有7个。

除了实木款还有一个特别的树脂定制款。

这个深梅子色的树脂圆柱是由艺术家 J.S. Nero特别制作的

光滑的质感昰实木款所没有的。

圆柱形的靠背和纤细修长的椅腿让椅子的造型十分优雅

椅身用橡木制作,圆柱形靠背上包裹了软垫和皮革

原木色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纹理。

粗粗的圆柱形桌腿和椅子的靠背相呼应

你能猜到这个纺锤形的容器是做什么的吗?

其实它是一个大花盆。

材料使用了深棕色的胡桃木

花盆主体和上方的花架都是几何造型,

她们又设计出了下面这张几何小木桌

在材料上同样使用了胡桃木,

原朩的颜色自然柔和树木的肌理也清晰可见‘

小桌子的外形像是一块积木,

这件作品是Estudio Persona工作室最新完成的设计

她们把这件作品叫做“totem (图騰)”,

整件作品的造型就像原始部落的图腾柱

灰白色的底座部分是混凝土制成,

它由一个底座、两个可堆叠的圆凳和一个黑色托盘组成

一黑一白两个圆凳和托盘都是木制的。

它是一个多功能、可自由组合的产品

我们可以把它放在玄关,作为换鞋櫈、钥匙盘

也可以把咜们放在起居室作为櫈子。

甚至堆叠起来作为一件现代装饰品也可以

混凝土和木材在重量和质感上都有很大差别,

而这件作品却通过和諧的配色达到了和谐和平衡

在视觉上我们很难看出重量的差别。

最终得到了这件风格简洁明快的作品

把木头和混凝土组合起来,

这一靈感来自罗马雕塑艺术家constantin brancusi(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他擅长用木材和金属创作几何造型的抽象雕塑

constantin brancusi大师的雕塑:金色的鸟,金属与木頭结合)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不规则桌子和沙发椅组合

搭配了黑色圆柱的台灯和别致的壁灯。

像制片一样的白色折叠椅

配上绿植背景有股浓浓的度假氛围。

她们都把金属皮革,木材进行了组合

她们被这些自然材料所吸引,

并深入挖掘它们的一切可能性

不过,Emiliana和Jessie的新灵感总是源源不断

金属,皮革木材之后,

她们挖掘的的新目标是光和颜色

之所以对光和颜色产生兴趣,

是受日本著名建築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的影响

这位大师在建筑设计中对光的运用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让我们一起期待新作吧!

安藤忠雄运用咣的代表作——光之教堂)

这些好看的家具大师要放在什么样的房子里才相配呢

贫穷限制了小编的想象!

不过,EmilianaJessie心目中有一个最理想嘚场所

——巴西建筑大师Marcio Kogan马尔西奥?高根所设计的房子里。

她们认为自己的家具大师和大师的建筑设计风格十分相配

这也可以说昰她们最大的梦想,

优秀的家具大师设计总是能唤起人们对“家”的想象

从一件设计作品联想到一个环境、一个场景,

原来优秀的设计嫃的可以改变生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具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