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画法线还是先画反射光线强度,说具体一点行吗

思维一换天地宽-《平行线》教学案例
所属科目:数学&&&&文件类型:doc类别:教案/同步练习
上传日期:
相关资源: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教学资源均是完全免费提供!内容简介下方即有下载连接!
下载步骤:直接点击即可下载
注意:1.源文件中的公式,图片,在下边的内容预览中被忽略!(文档内容预览在最下方)
2.下载链接在下方,无需注册直接可下载!
文档内容预览:&& 思维一换天地宽--《平行线》教学案例作者:郭丽&& 单位:古城第六小学[教材说明]“垂直”与“平行”描述的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教学平行时,教师往往针对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让学生咬文嚼字地进行剖析,再通过对各种变式、反例的辨析进一步掌握这一概念。对于平行线的画法也是通过教师的教授来完成。平行完全是一个先于学生的外在的、冷冰冰的概念,教学面向的是假想的对平行一无所知的学生。本设计,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把学生的这些“前数学知识”作为宝贵的课堂资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教在需要教的地方。本节课还将三年级学过的“平移”知识,运用到“平行”的教学中,从而沟通平移与平行二者之间的联系,自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平行”的表象,并在二维和三维之间搭起了互通的桥梁,有种思维一换天地宽的感觉。下面我就针对教学中的一些片段,来说明我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情景描述]片断一:创境激情,直切正题。(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用刚结束的奥运会为情景素材,把学生带入个鸟巢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中,教师用一段富于情感的导语,既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很高,既是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又有效地引出了本节课的 教学内容。然后我问学生:1. 你知道奥运会的火种是怎么采集来的吗?我们一起去看看。2. 这火炬怎么就点燃了呢?你们知道吗?再看看(出示课件:点燃过程)3. 这其中的道理呀,郭老师特意去请教了中学的物理老师,他告诉我太阳光照射下来反射之后会相交于一点,交点的温度特别高就可以点燃火炬了,你明白了吗?(一)初步感知平行1、每组光线中只留下两条,这两组光线的位置关系是不一样的,(指左图)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叫什么?2.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位置关系叫相交。3.(指右图)那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叫什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位置关系叫平行。4,互相平行的这两条光线所在的这两条直线,可以延长吗?(可以)那延长以后会相交吗?(不会),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把它们叫做一组平行线。(板书:平行线)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分析:以即将在家门口上演的08奥运作为情境素材,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平行线产生的现实背景,进一步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执教者并未停留在激情导入这一层面,而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这一现象上,并充分利用电脑课件直切主题。可以说费时无多,直奔要害。片断二:联系生活,沟通联系。在对平行的有了初步感知后,我并没有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看一段视频。问学生,在关窗户的过程中,窗户在作什么运动,学生说:“平移’师:开关窗户,是什么保证这一过程不发生旋转?(再让学生看一遍关窗户的过程。)学生会发现是窗户的上下边,保证了窗户在作平移运动,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窗户的上下边实际上就起了轨道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的告诉学生平移是平行的前提条件。这是窗户边平移前所在的位置。(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伸出手比画一下,这条边是怎么平移的?平移以后到什么位置了。(出示课件)窗户边平移前后所在的这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分析:如果只停留在揭示概念和生活举例的层面,学生对平行线这一概念的建构肯定是不彻底的,我用平移的现象来帮助学生建构平行的概念,既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感(平移产生平行),还在潜意识中解决了“在同一平面上”这一前提,同时还用“轨道”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画法做好了“扶手”,埋下了伏笔。片断三:探索画法,感悟特征。师:窗户边平移后所在的两条直线就是一组平行线。刚才的那组光线也是一组平行线。请你观察一下平行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比较和辨析,能够发现平行线要具备两条直线,永不相交(可能有的学生说不出永不相交,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对与他们的发现我并没有作太多的引导。而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画一组平行线吗?等画完以后,要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保证这组线平行线的。其实学生画平行线的过程是感受平行线特点的过程。生1:沿直尺的两边画。(师引导评价)生2:画完后量出它的宽度都是3厘米,保证宽度相等。(师代述:先画一条直线,相距3厘米处点两个点,连线后保证两条直线间的宽度相等)生3:再加一把直尺(如图1),宽度可以自由选择。师:干嘛非得两把直尺?直接用一把不行吗?(边说&& 边演示移动一把直尺画平行线的情景)生:不行,不能保证宽度相等。师:那第二把直尺起的是什么作用?生:轨道。师:(演示轨道跟着直尺移动的情景)那这样行吗?生:不行,轨道不能动,否则无法保证方向不变,宽度不变。师:还有什么补充?生:还可以用一块三角板代替直尺。师演示(如图2):是这样吗?生:不是,这样轨道没有发挥作用,要改为(如图3)师:如果(演示图2)三角板位置不动,你有办法解决吗?生:可以改变轨道成(如图4),而且这样移动的范围更大。分析: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课标关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清晰自然,步步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索平行线画法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明晰的过程,教师通过探索画法与体验特征的双向处理、相互作用,实现了学生认知的进一步深化,对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平行”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分析与反思]教学平行时,教师往往针对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让学生咬文嚼字地进行剖析,再通过对各种变式、反例的辨析进一步掌握这一概念。平行完全是一个先于学生的外在的、冷冰冰的概念,教学面向的是假想的对平行一无所知的学生。本设计与之相比,最突出的一点是充分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平行的或清晰或模糊,或正确或错误的大量的非正式的知识),把学生的这些“前数学知识”作为宝贵的课堂资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教在需要教的地方。初次判断和学了新知后的二次判断,自己原有的认识以及上完课的重新认识之间的比较,不仅可以让师生检验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觉对比反思之后能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改变,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通过“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巧妙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平行从他的诞生之初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亲近它: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关窗户的这个动作里就产生了平行!继此,学生也能充分体验平行线的本质特征:距离处处相等,当然不会相交。事实证明:由“平移”到“平行”,还使得以往教学的难点——画平行线变得容易。不用教师强加的指令,学生自己就能想到通过平移直尺,就能画出平行线。而为了保证没有一点点旋转,那就得给这把直尺安装一个轨道。除此之外,有了前面的深刻体验,学生还创造了不少画平行线的方法:利用练习本上的横线,在原来的直线上找出两个点,分别向右移动1厘米,再画出一条直线;用量角器量出直线和横线夹角的度数,再利用横线画一个相同度数的角,角的另一条边就和原直线平行等等。技能的教学和思维联系在一起,结果就妙不可言了。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利用各种机会,渗透数学思想、数学史的教育,渗透人文教育。比如:问学生“平行线的三个特点我们是怎么总结出来的呢?”教师总结:“我们是通过观察,比较,动手画,动脑想象,再通过辨析和概括总结出平行线这三个特点的,而这些方法都是我们研究平面图形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导入环节用在家门口上演的08奥运作为情境素材,让学生通过看采集火种的过程及其中的道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同时,让他们体验平行线产生的现实背景,进一步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但设计时并未停留在激情导入这一层面,而是将重点放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这一现象上,并充分利用电脑课件直切主题。可以说费时无多,直奔要害。而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平行线,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平行不仅美而且还很有用,更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从而做到首尾呼应“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当然,任何的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在本设计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画平行线,感受出平行线的两个特点后,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平行线?实际在这一阶段,学生构建的概念还不完整,还缺少“同一平面”内这个重要的条件,但学生感觉已经到了复习的阶段,思想上就放松了,再在后面出现的“同一平面”的教学重点就显得把重点放在了复习阶段解决,把本来“重中之重”的特点给淡化了,所以学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调整教学的顺序把三个特点都出示给学生,并出现平行线的定义,然后再用定义去辨析、判断,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在教学平行线这一内容后的反思,真的体会到在整个备课、试讲、复备、上课过程中,自己有了提高,真有一种思维一换天地宽的感觉!1
数学试题数学试题数学毕业类试题
关于资源的下载性声明:千教网本身不提供任何资源的下载服务,也不会保存任何数据在服务器上。所有资源的下载,均源于互联网抓取。当该资源的原始地址失效时,您可能无法获取该资源。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速度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速度;思考题:;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2.为什么百米跑的终点计时裁判总是看到发令枪冒烟;(以上二题的原因都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第二节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定律;1.几个相关的概念1)法线: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2)入射角:入射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快,在其它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都小。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
空中速度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速度的2/3。
1. 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2.为什么百米跑的终点计时裁判总是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
(以上二题的原因都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一、光的反射定律
1.几个相关的概念
1)法线: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叫法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
3)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在这儿很重要的内容是:法线的二个基本特点即法线与镜面垂直;法
线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平分线)
1)已知入射(或反射)光线,作反射(或入射)光线,都是先画法线,然后作入射角与反射角
2)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作镜面。方法是先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平分线(即法
线),然后过入射点作法线的垂线即是镜面。
4.两种反射
1)镜面反射
a.定义:光滑镜面发生的反射叫镜面反射(如黑板出现的“反光”现象)
b.镜面反射的特点:如果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一定平行(即反射光线总是射向某一个方向,
也就是只有在某一个方向才能看见物体)
a.定义:粗糙表面进行的反射叫漫反射
b.特点:即使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不平行(即反射光线是射各个方向的)
3)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是光的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把一面镜子挂在墙上,用电筒光垂直照到镜子上,你会发现墙壁被照亮了,而镜子却是暗
的,为什么?(原因是镜子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它的反射光没有进入人的眼睛,墙壁发生的是
漫反射,它的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
二、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可以成在光屏上)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物像等大)
注:像的大小由物的大小决定,而与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无关。
3)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物与像左右倒置(相反)(以闹钟为例,实际时间与镜中像的时间之和为12:00或24:00)
把上述几个特点归纳就是:物体与像相对孔径平面镜对称。
现在城市由于用下班幕墙作为装饰,造成了一种新型的污染――“光污染”
面镜(不透光的镜子)不仅有表面是平的(平面镜),还有表面不平的(凹面镜和凸面镜),但
成像情况却大不相同。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凹面镜成倒立的虚像(如汽车头灯的反光镜、太
阳灶等),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如汽车的观后镜、安装在公路转弯处的反光镜等)。
1.一个离平面镜1m的物体,在镜中的像离平面镜的距离为
m,如果物体以1m/s的速
度向平面镜靠近过程中,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不变”),像以
m/s的速度向镜面靠近,像以
m/s的速度向物体靠近,过了1s,物体离像的距离为
2.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m。由于诊室太小,只能把视力表挂在一边的墙上,对面
墙挂一面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m,人能通过平面镜看到视力表,那么人离平面镜的距离
3.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点,如图所示,请在图上作出这条光线的光路
4.如图所示,有一障碍物放在地面上,有一较大的平面镜放在某高度,人眼位于A点,用作图
法作出人眼从平面镜中能看到障碍物后方的地面范围。
5.有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了当时的时间是11:01,那么当时的实际时间是
6.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起架在一直尺上面,并使玻璃板
与尺垂直,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进行观
察。在此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
较物和像的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不屏上
(填“能”
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像(选填“虚”或“实”)。
1.光的折射
1)定义: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
射(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即不发生折射)。
2)下面二种情况会发生折射:
01、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
02、光在同一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如彩虹、海市蜃楼、太阳还没跃出地平线就能看到等)
注意: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往往是同时发生,即只要存在光的折射,就一定存在光的反射;但
存在光的反射进,却不一定存在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1)概念: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2)折射规律:
0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的两侧。 ..
0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入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0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眼睛受骗
所有的折射成像都比实际位置要高。
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这是因为从池底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
,且折射角
入射角,所以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池底的
(选填“虚”“实”)像比实际位置。 2.一位渔民在叉鱼的时候就该叉看到的鱼的
(填“上”“下”)。
3.如图为光线在空气和玻璃交界面上同时发生的反射
和折射,由图可知其中入射光线是
,折射光线是
,反射角是
,其中在法线的是空气。 4.潜水员在水下观察岸边一棵树的树梢,他看到的是
A、变高了的树梢的实像
B、变高了的树梢的虚像
C、变低了的树梢的虚像
D、变低了的树梢的实像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光屏上出现七色光,从上到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即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2.光的三基色(也称三原色):红、绿、蓝(红光和绿光综合成黄色光,绿光和蓝光变成紫色光)
3.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4.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即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是什么颜色);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即它是什么颜色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其它色光被它吸收)。
如:透过蓝色的玻璃看红色的光是黑色,红光照射到绿色的衣服上,显示的颜色是黑色。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几个概念
1.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叫凸透镜;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又把它称为会聚透镜。
2.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把它称为发散透镜。
3.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4.光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5.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就叫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就是凹透镜的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6.焦距: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7.物距: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
8.像距: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在实际中,也是光屏到透镜的距离。
二、三条特殊光线
1.对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具体画法见右图)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其折射光线过焦点。
2)过焦点的光线,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3)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2.对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具体画法见右图)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2)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其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3)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 三、凸透镜成像
1.实验注意事项:
1)把蜡烛、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2)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反之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也减小。
2)凸透镜成像有“二个点,三个范围”的说法。“二点”是指焦点和二倍焦距点。这二个
点很特殊,焦点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焦点处不能成像,在焦点以内成虚像,焦点以外,成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物体在这个点上成等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实像。“三个范围”是指u&2f、 f&u&2f、 u&f这三个范围。
3)把物体和凸透镜固定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得到像,其原因可能是:a、物体被
放在焦点以内或焦点上;b、物体、凸透镜、光屏可能不在同一高度。
4)凸透镜所成的倒立的像是指物和像的上下、左右都相反。用一个完整的透镜可以成像,一个不完整的透镜(或把透镜的一部分用黑色的东西遮住)也可以成像,只是像变暗而已。
眼睛与视力矫正
1.眼睛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调节焦距的凸透镜。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这样的眼睛就是近视眼;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这样的眼睛就是远视眼(也称老花眼)。
二、视力的矫正
1.要能认识近视眼、远视眼和正常眼的模型。
2.近视眼的视力用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来矫正(老花镜就是凸透镜)。
3.眼镜的度数=1×100(即焦距倒数的100倍) f
注意:近视眼的眼镜度数是负的,远视眼的眼镜度数是正的。
神奇的“眼睛”
一、放大镜
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的焦距较大)
2.放大镜就是利用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来工作的。
二、显微镜
1.显微镜是由目镜和物镜组成,且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的焦距较小,目镜的焦距较大。
2.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三、望远镜
1.望远镜由凸透镜、凹透镜和三棱镜组成(一般情况下,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
2.望远镜的作用是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了。
两个不同的望远镜,一个目镜是凹透镜,另一个目镜是凸透镜,用它们观察远处的物体,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景物都是放大的。不同之处:目镜是凹透镜时景物的像是正立的,目镜是凸透镜时景物的像是倒立的。)
四、照相机和投影仪
1)镜头是凸透镜,胶卷(也称胶片)相当于光屏。
2)工作原理:利用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
2.投影仪是利用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能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来工作的。幻灯机与投影仪相似,在使用时,幻灯片要倒插。
熟悉而陌生的力
一、力是什么(力用字母F表示)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42等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 (dm)、 ...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  初二物理复习资料(很全很全)_初二理化生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二物理复习资料,真的很全啊,有笔记,知识点,公式,习题等,整个看完估计初二物理就不用愁什...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学年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编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工具:...  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这绝对是你要找的!!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字母:I1/I2= R2/R1 第八章 《电功率》复习提纲一、电功: 1、定义:电流...  八年级物理上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第一章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 力 7.1 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投稿邮箱:
  ○邮发代号:4-312
动手操作技能是学生数学技能的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测量角的度数、画垂线、画平行线等。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是先教后画,还是先画后教?诚然,在学生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由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也许教师先教或是学生先模仿,学起来效率高些,但是这所谓的效率与数学“理解”的关联有多大?实际上,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都比较注重技能的“操作性”而忽视了技能的“智力性”。因此,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培养都必须重新认识。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想法,以求教于大家。
操作技能的形成应以概念为“固着点”
学生的操作活动绝不是一连串毫无联系的动作联结,在这些动作的背后常常有着概念的支撑。所以,任何操作技能的形成都不能脱离概念的学习而独立存在。教学中要设置合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操作的内部理解。比如,“角的度量”教学中,在学生认识了1&角并会在量角器上找出一些度数的刻度线后,教师这样教学――
(出示一个2&的角)
师:猜一猜这个角的度数是多少,你想怎样验证呢?
生:我感觉它是2&的角,用上面那个1&的角摆一摆就知道了。(课件演示用两个1&角叠加)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2&)你们为什么说它是2&呢?
生:因为它由两个1&的角组成。
师:还有别的方法得出它是2&吗?
生:老师,我是用量角器量出来的。
师:用量角器能量出来?大家都来试试看。(学生动手操作)
生:我测量的时候是把这个角的一条边和0&刻度线对齐,另外一条边正好和2&刻度线重合了。所以,我认为这个角是2&。
生:我是把一条边和40&刻度线重合,另外一条边正好和42&刻度线对齐,从40&到42&之间就是2&。
师:这两位同学的介绍大家都听懂了吗?他们测量的方法不同,为什么结果都是2&?
生:不管是从0&刻度线到2&刻度线,还是从40&刻度线到42&刻度线,中间的夹角都是2&。
生:它们都包含着两个1&的角。
师:对。同学们,测量角的度数实际上就是把要测量的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比对,看它到底包含了多少个1&角。能用这样的方法再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吗?试一试。
教师在巡视中,挑选出如下学习资源:
师:上面的三种量法,你觉得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生:第二种量法是对的,但度数不应该是120&,角的一条边对着左边的零刻度线,另外一条边指着60和120这两个数字,这里很明显是包含了60个1&角,应该读外圈的数字。
生:第一种和第三种也是对的。我觉得还是一条边先和零刻度线对齐的量法比较简便。
师:谁来总结一下,怎样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探索量角的方法后,教师教什么?是把教的重点放在对错误方法的纠正上,还是对正确方法的强化上?显然都不是。这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操作背后“概念”的理解。要形成量角的技能必然要理解量角的实质意义。教学中“他们测量的方法不同,为什么结果都是2&”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对量角实质的认识,即量角就是要数出一个角包含了多少个1&角。至于“从哪个方向数”“到底是多少度”已经是之前这个问题统领下的细节。学生先画先量之后,教师的后教应以概念为“固着点”,展示学生使用的不同方法,并且通过交流形成对这些不同操作方法的关联性认识。正是这些认识丰富和强化了学生对动作技能的理解,使得每位学生学会的不再是一种生硬的形式或机械的操作,而是一种理解前提下的思索,甚至有可能是一种思路的创新。
操作技能的形成要让学生理解执行动作的必要性
要让学生习得稳固的操作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理解进行操作的必要性。所以,教学这些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经历自主、独立的活动,鼓励他们先画先“做”,这样他们才能形成对操作活动的各个执行动作、执行顺序及其操作要领的真实体验,体会执行每个动作规定的必要性。另外,操作活动后,还应让学生对操作过程及时反思总结,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动作及其执行顺序,从而建立起对整个操作活动的完整认识。
例如,“平行线的认识”中,在认识了平行线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手头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
生1:我在方格线上画出了一组平行线。
生2:我沿着直尺的两边画出两条直线,也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生3:我将长方形纸先对折,然后按相同的方向再对折,打开后有三条折痕,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的。
生6:我先用尺子画一条直线,然后将尺子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因为移动的距离较短,所以看上去很像平行线)
师:大家对这种画法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这种画法操作简便。(有部分学生随声附和,很多学生还未能意识到这样画的不足之处,教师此时的应对策略是放大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于是,对刚刚在黑板前示范画法的学生进行引导)
师: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后,你刚才只是向下移动了一小段距离,还能再向下移动一点吗?(该生操作)还能再移动一点吗?(在这两次移动的过程中,大家明显地意识到了尺子的晃动)这样再画另一条直线,大家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尺子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斜,移动后画出的直线和先画的直线就不平行了。
生:要是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让尺子晃动就好了。
师:大家发现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是个关键,对于这种画法,你们有什么好的改进办法吗?可以分小组探讨这个问题。(学生边操作边讨论,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演示)
生:第一步和刚才一样,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在移动的过程中,为了让尺子不晃动,第二步就要用另一把尺子的一边紧靠在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上;然后按住贴上去的尺子,紧贴着它移动三角尺;移动到合适的位置后,沿三角尺的直角边画直线。
师:他的操作你们看明白了吗?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
师:你觉得用这种方法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生:我觉得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后靠上去的尺子按住不动,还有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一定要紧贴住这把尺子。
生:我赞同他的建议,如果这把尺子移动了,三角尺就不能平移了,画出的两条直线也就不平行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学生先画,教师的后教不再是教操作的要领和方法,而是体现为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示,放大学生操作中合理的和有问题的地方。这样的后教使得问题暴露在每位学生的面前,从而确立了下一步的探究点,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空间与机会,也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
同时,这样的后教让每位学生都能理解“为什么要用另外的一把直尺紧靠三角尺”这一操作步骤。像这样建立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操作技能学习,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为他们稳固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础,也为操作方法的顺利总结提供有力的支撑。
  (内容节选自《小学数学教师》2017年第4期“案例与反思”栏目《从“先教后画”还是“先画后教”说起――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如需深入了解,欢迎通过中国知网下载,或订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题图来自网络)
ID:xxsxjszz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线反射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