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削王者荣耀刘邦削弱感受? 难道,王者荣耀刘邦削弱感受很强吗?

  @泪痕春雨 2863楼
20:03:05  复随便选一个网友:  感谢你直白的点评。 我也有同感,这一段时间,写作的激情,好像越来越淡。近来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越写越缺乏自信,越写越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  个人倒是觉得泪痕楼主也许是因为理想与现实无情碰撞后的落差引起情绪上某种程度的失落感,没办法,现实社会就这样。友情建议静心的时候可以细品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品出的意境越多心情越淡然,对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很有好处的。另外感觉楼主的文风明显从初始的犀利转变成现在的戏谑,两者不存在好坏之分,只是不同风格而已,个人觉得都挺不错的!
  @泪痕春雨 2860楼
19:54:02  但是,总的来说,刘邦对功臣集团,也不算太恶劣。  在郡县制无法全面实行的时代背景下,功臣们都幻想着可以分封一块地盘(哪怕只是一个县,或是几百户的食邑),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刘邦开始也是拿这种东西忽悠大家替他玩命的。  最后,刘邦却并没有真正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刘邦对自己的亲戚朋友,一封就是几十个县,对于功臣而言,常常是一个县也得不到,有的干脆几个村也得不到。从这层意义上,刘邦就......  -----------------------------  个人也觉得在三大平民皇帝中刘邦是最宽厚的,剿灭异性王、不大封功臣更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考量,和刘邦性格是小气亦或大放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如果在三者之中一定要选择一位作为自己的君主的话,个人选择刘邦。
  @随便选一个 2850楼
04:35:30  俗话说了“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普通人的恩怨情仇不仅仅在于对方如何对你,同样也在于自己的期望是怎么样的。  所以韩信大概之前把亭长看成他少有的知己,在大家都看不起他的时候,亭长把韩信当个人物,还资助他生活。最后,韩信发现亭长也和其他人一样的时候,其中的愤怒、失望、怨恨是无法言说的。  当韩信离开亭长后,觉得对世界很绝望的时候,在他最失魂落魄的时候,一个陌路人仅仅是给......  -----------------------------  如果韩信真的有心逐鹿天下,  这种情绪波动,可是要不得的。  做一个打工仔,倒是无所谓。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张良说,现在功臣们都密谋造反。大约会引起刘邦的反感。因为,刘邦很可能会因此怀疑,张良这是代表功臣集团,在对自己进行逼封。  张良虽然是刘邦最亲信的谋臣,但是也不敢轻易陷入这种猜疑之地的。  …………  忠言和威胁,有时很难区分啊。
  @随便选一个
04:35:30  俗话说了“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普通人的恩怨情仇不仅仅在于对方如何对你,同样也在于自己的期望是怎么样的。  -----------------------------  @星星碎语 2861楼
19:54:18  深有同感啊,人际中的交往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就是期待值的计算!比如当一个人不名一文,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求助5块钱买个面包充饥,而人家不仅答应了,还买来个15块钱的盒饭时,这人就会非常感恩,因为这不仅仅实现了自己的期望值,还远远超出了心里预期,所以就会深有触动!反过来,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人觉得他们的关系可以去到随意借十万块的程度了,也知道人家有这个能力,于是他向朋友请求借五万块,但朋友借故只......  -----------------------------  诚哉斯言。
  @星星碎语 2867楼
20:41:03  我觉得吧,后来的功臣集团,或者说官僚集团,包括后族、外戚和宦官,他们发现游戏规则变了,利益的争夺不再也不可能是分得几个县几条村了,而是在操控国家权力控制国家政权上,老板和打工除了名分外,实质的界线却并非如此明显了,皇帝也可能只是名义上的老板,其实他是做盖章的而己,名义上的打工也许才是在权大握的掌控者,就如同和宰相斗了一辈子杀相最多的皇帝汉武帝,最后却不得不将整个江山托付到小弟霍光手中一样......  -----------------------------  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习  
  我记得泪痕说过,一个人能成为皇帝,一定是军政大佬统治集团的利益体现,并非是什么血统传承主导的,何况刘邦就是白手起家,更谈不上这个,如果他不符合大家的利益诉求,大伙更有理由换一个就是,那为什么刘邦敢忽悠这些军政集团呢,为什么敢漠视这些实力大佬们的利益期望呢,而这些是根本利益,为何刘邦这么做还得到军功集团军政大佬们的支持呢?
  @星星碎语 2878楼
15:16:32  我记得泪痕说过,一个人能成为皇帝,一定是军政大佬统治集团的利益体现,并非是什么血统传承主导的,何况刘邦就是白手起家,更谈不上这个,如果他不符合大家的利益诉求,大伙更有理由换一个就是,那为什么刘邦敢忽悠这些军政集团呢,为什么敢漠视这些实力大佬们的利益期望呢,而这些是根本利益,为何刘邦这么做还得到军功集团军政大佬们的支持呢?  -----------------------------  我想,大多数军政大佬,都认清了现实,知道有个官做就不错了,人人裂土分王,实在办不到。
  @星星碎语
15:16:32  我记得泪痕说过,一个人能成为皇帝,一定是军政大佬统治集团的利益体现,并非是什么血统传承主导的,何况刘邦就是白手起家,更谈不上这个,如果他不符合大家的利益诉求,大伙更有理由换一个就是,那为什么刘邦敢忽悠这些军政集团呢,为什么敢漠视这些实力大佬们的利益期望呢,而这些是根本利益,为何刘邦这么做还得到军功集团军政大佬们的支持呢?  -----------------------------  @新恐怖鸟 2879楼
15:34:56  我想,大多数军政大佬,都认清了现实,知道有个官做就不错了,人人裂土分王,实在办不到。  -----------------------------  最主要是连韩信都给搞下马了.有了样版,及刘邦连封齐,荆,楚三王的斗争中,功臣的失利.再加刘邦也给了相当不错的条件.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军功集团最后屈服.  最主要还是经过了战国二百多年的调教.让军功集团明白裂土分封已经是过时的产物.如果在三代那个敢不分封.恐怕一年都支撑不了.
  不更?  
  学习。
  我就看看,我不说话
  感谢比尔熊、随便选一个、星星碎语、xajh2001、苦守的苦手、新恐怖鸟 、枯声、UFOTOSKY、岭南陈氏、弓背老农、磁区理论、旺热心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第五节
白登之围  在俘虏韩信后,刘邦把韩王信调离了韩国故地。  我们可以想象,刘邦削夺楚王韩信(后来的淮阴侯)后,韩王信内心肯定充满了不安。因为,无论功劳、地位、能力,韩王信都不敢说自己比韩信有优势。现在,韩信都变成了淮阴侯,以他韩王信的功劳、地位、能力,就想稳居王位,估计有些不现实的。  韩王信也不能与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相比。  因为,英布、彭越从前就是与刘邦比肩而立的大佬,韩王信哪有资格与人家相比呢?张敖的老爸是张耳,在刘邦还在沛县当老百姓时,张耳就已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了,韩王信似乎也无法与张敖比。  在这种背景下,当韩王信听到刘邦把他调离韩国故地时,心里肯定会感觉一阵轻松。  韩国故地,就在函谷关的大门口,而且据史书所说“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  既然刘邦已开始大肆分封刘氏成员了,怎么可能让韩王信继续占据这种战略要地呢?如果刘邦不想让韩王信占据韩国故地,他会怎样处理韩王信呢?从正常意义上,自然就是削藩!  现在,刘邦把韩王信调到抗击匈奴的最前沿阵地称王。韩王信自然感觉,自己的王位算是保住了。  因为,现在的匈奴已崛起了。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自然会觉得,就算刘邦想用人唯亲,也不敢把匈奴最前沿的地盘,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  首先,他的儿子、兄弟缺乏抵抗匈奴的能力;其次,他的儿子、兄弟就算有抵抗匈奴的能力,一个弄不好,也可能被匈奴消灭的。所以,刘邦不会把这种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  既然如此,无论处于韩王信的位置,还是处于其它人的位置,自然会觉得了,刘邦把韩王信封到抗击匈奴的最前沿的阵地上,一方面是为了把韩信调离韩国故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拉拢韩王信给他继续卖命,所以才把这块最艰苦的、最危险的地区,分封给了韩王信。
  但是,刘邦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天下变成刘氏的天下。所以,他绝不会给自己的子孙,留下这种如虎如狼的、且裂土封王的功臣。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既然不想主动接受削藩的命运,前途自然是一片黯淡的。  只是,刘邦需要把削藩的意图好好的隐蔽起来。否则,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几个人一旦同时发难,再加上越来越嚣张的匈奴,刘邦很可能就会翻船的。  从某种意义上,韩王信的路越走越窄,就是刘邦有意无意设计出来的。  一切是显然的,以韩王信一国之力,绝不可能与新兴的匈奴汗国对抗。换而言之,刘邦想往残、往死弄韩王信,只要在匈奴南侵时,不积极援助韩王信(只要行动稍微迟缓一点),韩王信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想找活路,就只能向匈奴靠拢了。问题是,向匈奴靠拢,这是什么性质的事,相信不用多解释。关键是,韩王信与匈奴靠拢,他势力范围内的百姓、将士会真正支持他吗?估计是不会的。至少,他的这种行为,很难得到普遍意义上的支持。因为,这种行为,就是传说中的汉奸啊!而且,双方的文化、政治、经济差异实在太大,当地的官员、百姓很容易对匈奴产生排斥的心理。  这样说来,韩王信应该是看不到出路的。换而言之,他全心全意与匈奴对抗,随时可能因为刘邦的出卖(该积极援助时,放缓节奏)而被匈奴打残、打死的;他与匈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随时会成为刘邦收拾的他的最好借口。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的路越走越窄,终于看不到出路了。  如果我们假设刘邦用心险恶,那韩王信就是被刘邦的阴谋害死的;如果我们假设刘邦并无恶意,那韩王信之死,就是因为他自己通敌造成的。  单纯的看这件事,我们实在很难说,韩王信之死,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韩王信作为汉帝国的藩王,私自与匈奴达成和议,本身就是有错在先;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怀疑韩王信与匈奴有不清白的勾档,这是合情合理的事;在这种背景下,刘邦派人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这样一路走来,你说韩王信因此投降匈奴,并且与匈奴联手一再南侵,刘邦该不该讨伐他呢?自然是应该的。  问题是,从刘邦后来高呼“非刘氏者为王,天下共击之”的结果去看。这一切显然就没有这样简单了。换而言之,韩王信之所以投降匈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邦把他分封在了一个进退失据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韩王信先与匈奴秘密往来,后来投降匈奴;再后来,被刘邦率军打得逃入匈奴;再后来,被刘邦手下大将柴武打死。
  消灭了韩王信之后,摆在刘邦面前的,是一项更重大的战略选择。那就是,刘邦应该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对游牧世界而言,匈奴的单于冒顿;就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秦始皇,甚至比秦始皇的地位还要高。  秦始皇统一长城以南地区后,仅仅十来年,他建立的帝国就砖崩瓦解了;冒顿统一长城以北后,在此后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长城以北一直就处于他的子孙统治下。而且,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一直与汉帝国打得棋逢对手。  在冒顿之前,长城以北从来也没有建立过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政权。冒顿能统一长城以北,自然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能力,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文明,已进入了青铜器高度发达、铁器开始被广泛应用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活动的范围日趋广阔,人与人的联系日益紧密。于是,越来越庞大的政权被建立,渐渐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王朝;而不久后,冒顿统一了长城以北地区。  在冒顿之前,长城以北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状态中;所以,游牧世界并没有一个广为后人所熟知的统治者。  关键是,在冒顿之前,中原王朝与长城以北的来往,也没有达到非常密切的地步。所以,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冒顿之前,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在这块寒冷、干旱的,不适应农业文明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与中原王朝生活方式、政治结构差异很大的游牧民族。  冒顿之后,长城以北的历史,渐渐被详细的记录在了中原王朝的历史书中。从以冒顿为中心的历史中,我们可以详细的看到,匈奴是如何崛起于长城以北的。  冒顿的父亲是匈奴的首脑,冒顿杀掉自己的父亲,成为匈奴的新首领。  冒顿成为匈奴新首领后,向东灭掉强大的东胡(东胡有多强大,我们可以从东胡首领敢强索冒顿的战马、妻子可以看出来);再后来,向西把强大的月氏赶得逃出中国历史版图(月氏有多强大,我们可以从冒顿少时给月氏当人质看出来);向南让楼烦、白羊河南王臣服;向北让浑窳、屈射、丁零、隔昆、新华臣服。  此时,匈奴进入了空前强盛的阶段;此时,长城以北地区,也进入了空前强盛的阶段。但是,此时的中原王朝,对长城以北的现状,却缺乏足够的了解。
  刘邦打败韩王信后,派了几拨使者去出使匈奴,顺便窥测一下匈奴的实力。因为,冒顿故意示弱,所以回来的使者都说,匈奴不堪一击。于是,刘邦就统率三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匈奴。  刘敬(原名娄敬,刘邦赐姓刘)出使匈奴回来后对邦说,从常理上,匈奴与我们处于交战状态,他应该想尽办法从气势上压倒我们,所以他应该处处表示他的强大;可是,我出使匈奴的期间,匈奴从来没有对我展示过他们强大的军威,相反,总是让我感觉他们不堪一击,这也太不符合情理了。从这层意义上,匈奴肯定是想诱使我们进攻他。  此时,汉帝国的大军已经发出了。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就因为刘敬这样一番话,就决定停止战争,也有些太说不下去了。而且,兵法虚虚实实,刘敬的话虽然有道理,但是,如果因此就证明汉帝国三十万大军,都无法打败匈奴,也有些说得太过夸张了。  于是,刘邦大骂刘敬,你再敢胡说八道,削弱我军士气,我杀了你的头。  一切是显然的,刘敬这样夸大征伐匈奴的危险性,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刘敬接受了匈奴的请托,于是就玩一些纵横之士的把戏呢?  换而言之,匈奴看到汉帝国大举征伐,于是很害怕,就希望通过刘敬一番似是而非的话,让汉帝国中止这次战争。  这种事,在战国时代那是司空见惯的。因为在许多时候,纵横之士就是用三寸不乱之舌,决定各国之间的战战和和。  纵横之士周游各国,哪国君主重用他们,他们就替哪国游说;东说东有理、西说西有理。他想让秦国打赵国,肯定能找出一百条理由来;他想让秦国与赵国和好,同样也能找出一百条理由来。  此时的刘敬,是因为忠于汉帝国,所以才会告诉刘邦,征伐匈奴很危险;还是因为他想取得匈奴单于的倚重,才告诉刘邦,征伐匈奴很危险呢?谁也不知道!  关键是,从过去的历史去看,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作战时,通常就是靠游击战取胜的。换而言之,中原王朝出动三十万大军,游牧民族通常只能大举北撤,而把长城一线的地盘全部让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听到刘敬的说词,自然会怀疑他的用心。而且,当时的刘敬,没准儿就已流露出,应该与匈奴和谈的观点。而和谈的条件,自然就是汉帝国花钱买和平。既然如此,刘邦自然会怀疑刘敬这番话的动机了。于是,刘邦不但没有因为刘敬的说词,停止进军,相反还把刘敬关进了监狱。
  但是,刘邦显然低估了匈奴的实力。  于是,刘邦率领先头部队到达白登后,就被匈奴大军包围了。  据史书上说,刘邦被困白登后,汉军一时无计可施。于是,陈平就用了一条秘计,让匈奴解除了包围。  史书上说到陈平的秘计时,通常都是含糊其词的。最常见的内容,就是陈平让人给冒顿的老婆送了一份厚礼,让冒顿的老婆,帮助汉帝国说了一些好话,于是冒顿就决定放过刘邦。更有一种比较详细的说过是,陈平让人给冒顿的老婆送了一份厚礼,其中附了一张美女图,并对冒顿的老婆说,如果汉军实在没有办法,就会把画中的美女送给冒顿。冒顿的老婆害怕因此失宠,于是就劝冒顿放过刘邦。  其实,这些内容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为,在冒顿的心目中,老婆到底有多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前面的一些事看出来。  最初,冒顿为了训练士兵们敢箭射头曼(也就是冒顿的老爸),就说,我的箭射到哪里,你们必须得跟着我射,否则杀无赦。在训练的过程中,曾把箭射向自己的老婆,于是他的老婆就因此被大家射死了;更主要的是,不敢向他老婆射箭的人,都被杀头了。  后来,冒顿为了麻痹东胡首领,于是,当东胡首领强索他另一个老婆时,冒顿就毫不犹豫的把这个老婆送给了东胡首领。  汉军为了突围成功,就派人收买冒顿的老婆,这说得也有些太夸张了吧。且不说,汉军的使者,根本缺乏机会,私自拜见冒顿的老婆。更主要的是,就算汉军的使者有机会私自拜见冒顿的老婆,冒顿的老婆,难道真敢背着冒顿,私自会见汉军的使者?显然是不敢的。因为,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我们可以想象。  就如在我朝太祖时代,周公也好、江后也她,谁敢背着太祖,私自接见外国使臣呢?人臣无外交,面对一个强势的统治者,一个臣子敢私自会见外国使臣,本身就有罪; 再与外国使臣密谋种种危害国家利益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泪痕春雨 2832楼
21:29:17  书生子卿  请教泪痕楼主一个问题 泪痕楼主曾多次提到关于东北军和张学良的问题 楼主认为张学良不抵抗是东北军的共同决定 张学良不过是一个挨骂的而已 那么日本暗杀张作霖的意义何在呢?就算张作霖没死不是也要屈从与东北军不抵抗的意志了  ===========================  日本谋杀张作霖的结果,就是让东北军倒向了中国南京政府。从这层意义上,有没有张作霖,日本也无法迫使东北军与日本合作的。  日本人需要......  -----------------------------  张作霖早说了,鬼子敢来,县长带人把铁路扒了,运输短期内就解决不了  义勇军抗联还有冀中根据地骨干就是原东北军  9-18仅沈阳白送给倭寇的,八路八年也没那么奢侈  鬼子不占东三省,全面侵华重工业是建不起来的
  @泪痕春雨 2825楼
20:03:03  韩信用兵的时候,示人以弱,那是一惯的套路。当然了,韩信用兵,一旦把握时机,那就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表面上,刘邦伪游云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实际上,那可复杂到了极点了。  韩信不是普通人,所有轻视韩信的对手,所有轻信韩信的对手,现在都已死了。韩信是最可怕的对手,因为你永远也看不清他的出牌套路,他常常会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招。  但是,现在韩信遇到的对手是刘邦,而且还是有张良苦、陈平协助......  -----------------------------  把投奔者人头送上,傻瓜蛋才跟,什么对手也是死路一条
  辛苦了,顶  
  关于韩王信,我和泪痕有点不同的看法。我始终认为,韩王信的结局是形势造成的,从他接受代地为王开始,却不是刘邦的计算,理由有两个。  第一,代地是刘邦一早就实现了同姓王的地区,正如韩信所言,赵代之地“天下精兵处也”,也是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关乎着关内的平稳,极其敏感复杂,如果是能够稳定统治的,刘邦绝不愿在代地如此反复用兵的,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最早扼守此地,正是这个地域被受匈奴冲击,无奈之下才将它交给了韩王信,可以说迁韩王信是迫于国家形势而非有意为之的。如果说,这是削除韩王信的步骤,那么没有封王的陈稀呢,还有卢绾,也是在刘邦的计算之内吗,是一早就要除去的目标吗,包括几乎也在燕地死去并未封王的樊哙,我觉得这就有点不可理解了!  第二,刘邦要首先要除去的都是有威胁性的异姓王,韩信、张耳和彭越自然首当其充,但就是这三个刺头,刘邦也可以做到兵不血刃,而韩王信由始至终都是刘邦扶植任命的,经常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其势力也是众诸侯王中最弱小的,而且彼此在代地之前极度互信,包括刘邦也任由韩王信自主迁都,真要除去韩王信,在可以在不废片刻功夫的情况下,为何还要付出兵临城下战祸连绵的的代价呢?而且刘邦也不是完全不能容忍异姓王,或者说,可以缓图的刘邦决不愿急进,长沙王吴芮就活得好好的,卢绾这个异姓王就是刘邦自己制造的,赵佗也表面臣服大家意思意思就好了,那为什么没什么互信吴芮赵佗都可以先放下,却把自己扶植的小弟弟和发小的小伙伴先干掉呢?  还有一些佐证,韩王信投匈奴后,刘邦派柴武征讨时,曾写信招降韩王信,韩王信的回复还是自认为有负于刘邦,包括他曾降于项羽但刘邦不予计较,还封以为王使以重任,可见两人的渊源和关系,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是燕代之地形势复杂性所然,并非人为算计所致的。而后来,刘邦回乡,有感而发,写下了有名的《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这一形势的心情读白!到了两国正常化,汉文帝刘桓这么小的小孩子,都可以坐镇代地了,也减免了匈奴对当地强人的防备感!
  顶起来
  支持  
  @星星碎语 2893楼
02:16:11  关于韩王信,我和泪痕有点不同的看法。我始终认为,韩王信的结局是形势造成的,从他接受代地为王开始,却不是刘邦的计算,理由有两个。  第一,代地是刘邦一早就实现了同姓王的地区,正如韩信所言,赵代之地“天下精兵处也”,也是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关乎着关内的平稳,极其敏感复杂,如果是能够稳定统治的,刘邦绝不愿在代地如此反复用兵的,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最早扼守此地,正是这个地域被受匈奴冲击,无奈之下才将......  -----------------------------  刘邦一辈子都信任的人,只有一个张良,对于其他人,基本都属于利益关系;张良有一个夙愿就是要恢复韩国,韩王信也是在张良的扶植下成为韩王的,而韩国所在的位置处于函谷关以东至淮阳,也就是原东周王室和郑国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从洛阳到开封,而当时的两个经济中心一个是关中(今西安周边),一个是彭城(今徐州),韩国就在关中和彭城直通要道上,战国时期,韩国之所以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存在,就是因为无论是秦、赵、魏、齐、楚,几个大国无论谁把韩地占位己有都会成为其他国家合力的焦点,韩国也成为几个大国角力的缓冲区,而韩国本身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没有向任何方向扩张的可能。  后来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角力点也在韩国,韩王成与韩王信的地盘,成了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缓冲区。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想有效的统一天下,必须要把韩国纳入中央直属范围内,才能有效的控制关东地区,既然已经打败项羽,韩王信也逐渐变成了药渣,张良是聪明人,当然能看出这一点,可能是碍于张良的面子,刘邦没有直接废掉韩王信,而是把韩王信调到代地做代王,另一个原因就是韩王信作为原来韩国的王室成员,在韩国有一定的威信,在代地就不一样了,同时可以让韩王信的部队抵挡匈奴的入侵。我认为泪痕兄在这里说的是正确的,这就像抗日战争时期,蒋委员长把大量的川军、桂军、西北军调到山东、河北的抗日前线一样。韩王信到达代地以后,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必定成为刘邦与冒顿两大集团对抗的牺牲品,唯一的可能就是从中间独立出来,虽然这种可能几乎为零。至于刘恒,虽然是个小孩,但是他是刘氏王朝的代言人,和韩王信是不同的。  至于吴芮和赵佗的地盘,都处于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在当时属于未开发地区,离中原较远,还有长江天险,刘邦无法把触角深入过去,对于该地区无法形成有效控制,也不是不想把刘氏人员派该地区作王,是这些地区完全处于独立地位,承认不承认大汉王朝,汉朝都无法让军队深入到这些地区。
  向泪痕请教。  国庆难得有空闲,重读泪痕的评水浒,读到这一段:  “...当你懂得用大道理要求自己时,但你懂得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别人时,你就成熟了。那时,你再看社会,自然就会看得很清楚了。否则,你永远也看不清社会真相,到时,你如果不随波逐流,就是渐渐无法融入社会之中。”  (这是你对网友的问题“请问豫让这个人怎么样?秦明等人如果见了他,是否感到耻辱?”的回复里的最后一段。)  有几点疑问。  我觉得,泪痕你的思想核心一向是“利益”,这也是你能看清问题所在原因。但你这段话中,人不成熟、看不清社会真相的原因,除了是因为不能用理解的目光看到别人之外,不懂得用大道理要求自己也是原因之一。这个“大道理”是什么?是利益博弈这种本质性的东西?还是你说的“随便一个中学生也能说出一大通”的那种?另外,用大道理要求自己,是能看清楚问题的必要条件吗?显然,你是能看清楚问题的,那么,你有用大道理要求自己吗?我希望你能具体说说“用大道理要求自己”。宋江大部分时间都给自己带着一张面具,这种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用大道理要求自己?  后面那句“到时,你如果不随波逐流,就是渐渐无法融入社会之中。”读到这里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阅历,说说这两种人,他们的随波逐流、无法融入社会,具体是怎么表现?
  复夜空长明灯网友:  向泪痕请教。  国庆难得有空闲,重读泪痕的评水浒,读到这一段:  “...当你懂得用大道理要求自己时,但你懂得用理解的目光看待别人时,你就成熟了。那时,你再看社会,自然就会看得很清楚了。否则,你永远也看不清社会真相,到时,你如果不随波逐流,就是渐渐无法融入社会之中。”  (这是你对网友的问题“请问豫让这个人怎么样?秦明等人如果见了他,是否感到耻辱?”的回复里的最后一段。)  有几点疑问。  我觉得,泪痕你的思想核心一向是“利益”,这也是你能看清问题所在原因。但你这段话中,人不成熟、看不清社会真相的原因,除了是因为不能用理解的目光看到别人之外,不懂得用大道理要求自己也是原因之一。这个“大道理”是什么?是利益博弈这种本质性的东西?还是你说的“随便一个中学生也能说出一大通”的那种?另外,用大道理要求自己,是能看清楚问题的必要条件吗?显然,你是能看清楚问题的,那么,你有用大道理要求自己吗?我希望你能具体说说“用大道理要求自己”。宋江大部分时间都给自己带着一张面具,这种行为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用大道理要求自己?  后面那句“到时,你如果不随波逐流,就是渐渐无法融入社会之中。”读到这里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阅历,说说这两种人,他们的随波逐流、无法融入社会,具体是怎么表现?  ================  大道理,就是“随便一个中学生也能说出一大通”的道理。  许多时候,人们在说起道理时,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真轮到自己时,马上就变了样。比如,表面上人们都渴求所谓的公平、平等,但是,当他们处于强势位置时,他们就很少会想到这个问题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都是立足于自己的视角看社会。  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许多时候,就会变得很难与人沟通;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许多时候,就会变成麻木不仁的实利主义者。
  复星星碎语网友:  关于韩王信,我和泪痕有点不同的看法。我始终认为,韩王信的结局是形势造成的,从他接受代地为王开始,却不是刘邦的计算,理由有两个。  第一,代地是刘邦一早就实现了同姓王的地区,正如韩信所言,赵代之地“天下精兵处也”,也是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关乎着关内的平稳,极其敏感复杂,如果是能够稳定统治的,刘邦绝不愿在代地如此反复用兵的,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最早扼守此地,正是这个地域被受匈奴冲击,无奈之下才将它交给了韩王信,可以说迁韩王信是迫于国家形势而非有意为之的。如果说,这是削除韩王信的步骤,那么没有封王的陈稀呢,还有卢绾,也是在刘邦的计算之内吗,是一早就要除去的目标吗,包括几乎也在燕地死去并未封王的樊哙,我觉得这就有点不可理解了!  第二,刘邦要首先要除去的都是有威胁性的异姓王,韩信、张耳和彭越自然首当其充,但就是这三个刺头,刘邦也可以做到兵不血刃,而韩王信由始至终都是刘邦扶植任命的,经常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其势力也是众诸侯王中最弱小的,而且彼此在代地之前极度互信,包括刘邦也任由韩王信自主迁都,真要除去韩王信,在可以在不废片刻功夫的情况下,为何还要付出兵临城下战祸连绵的的代价呢?而且刘邦也不是完全不能容忍异姓王,或者说,可以缓图的刘邦决不愿急进,长沙王吴芮就活得好好的,卢绾这个异姓王就是刘邦自己制造的,赵佗也表面臣服大家意思意思就好了,那为什么没什么互信吴芮赵佗都可以先放下,却把自己扶植的小弟弟和发小的小伙伴先干掉呢?  还有一些佐证,韩王信投匈奴后,刘邦派柴武征讨时,曾写信招降韩王信,韩王信的回复还是自认为有负于刘邦,包括他曾降于项羽但刘邦不予计较,还封以为王使以重任,可见两人的渊源和关系,可以说到了这一步,是燕代之地形势复杂性所然,并非人为算计所致的。而后来,刘邦回乡,有感而发,写下了有名的《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这一形势的心情读白!到了两国正常化,汉文帝刘桓这么小的小孩子,都可以坐镇代地了,也减免了匈奴对当地强人的防备感!  =====================  无论韩王信、还是燕王卢绾、赵王张敖,他们的结局无非两个。  一个就是彻底臣服刘邦,换而言之,允许刘邦派谴强势的高级属员,不断进入他们的封国;它的结局虽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让刘邦兵不血刃的渐渐削了藩。因为,随着中央政府派谴的官员,在他的封国内势力越来越大,他们所谓的王位,也就缺乏实质的意义了。更主要的是,到达一定阶段后,刘邦随便下一纸诏书,就可以削了他们的藩。  一个就是想尽办法保持自己封国的独立性,换而言之,自己地盘自己作主,绝不让中央的特派员控制这里。只有如此,他们才是货真价实的君王,问题是,这意味着他们与刘邦的矛盾是无可调和的。  就好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如果功臣们愿意,因为害怕死于非命,就交出权力,那君臣之间就什么都好说。问题是,如果功臣觉得自己有实力保持既得利益,他们自然不会乖乖交出权力。如果他们不愿意交出权力,君臣之间的矛盾,就是难以调和的。  这一切,与君臣之间的私人情谊无关,也与君主的道德无关。  比如,刘邦和卢绾关系很好,所以刘邦才让卢绾当燕王。但是,究其本意,刘邦自然是希望,以后中央政府想把军事、政治、经济、人事权力渗透到燕地时,卢绾会积极支持他。如果卢绾愿意这样做,那他与刘邦的矛盾自然就可以调和。问题是,卢绾成了燕王后,就成了燕地的代表人物,所以,他自然会阻止中央政府把军事、政治、经济、人事权力向燕地渗透。这样一来,他与刘邦的矛盾,就变得难以调和了。  刘邦让自己的弟弟或儿子称王后,双方的关系比较和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是刘氏家族成员,更主要的原因却是,刘氏家族成员,会尽力协助刘邦向地方渗透;或是有利于刘邦向地方渗透。  比如,刘恒那种小孩子了成了代王,你说真正控制代地的人是谁呢?显然是刘邦,至少刘邦对代地的影响力,那是大的去了。如果韩王信当代王,显然不是如此的。  如果韩王信愿意变成刘恒(换而言之,挂名称王,让刘邦全面参与代地的管理),韩王信与刘邦的矛盾自然可以调和。问题是,韩王信绝不会接受这种事实的。卢绾也是如此的。  刘邦如果直接削韩王信的藩,连一个拿出手的理由也不用。韩王信肯定会不服气的,而且诸侯们也会感到恐惧不安的。到时,几大诸侯王一旦达成共识,刘邦马上就会失去整个关东地区的。  至于陈稀,他虽然没有封王,但是他显然试图向王位前进。因为,作为一个政府的高级军政长官,通过养士的方式,经营自己的私人力量,本身就是你想建立一个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势力。无论是卢绾、韩王信,都是经营一个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独立势力(虽然他们是合法的,因为裂土封王,本身就有这种权力),这两个合法的经营这种权力,尚且与刘邦的矛盾无法调和,陈稀非法的经营这种权力,自然更无法与刘邦的矛盾调和了。  至于赵佗、吴芮,他们所 占据的地区,在当时实际上都是边缘地区。因为,中央政府直接统治这里有些鞭长莫及,而且让这些地区独立,能中央政府的威胁也是近于没有的。
  复星星碎语网友:  我觉得吧,后来的功臣集团,或者说官僚集团,包括后族、外戚和宦官,他们发现游戏规则变了,利益的争夺不再也不可能是分得几个县几条村了,而是在操控国家权力控制国家政权上,老板和打工除了名分外,实质的界线却并非如此明显了,皇帝也可能只是名义上的老板,其实他是做盖章的而己,名义上的打工也许才是在权大握的掌控者,就如同和宰相斗了一辈子杀相最多的皇帝汉武帝,最后却不得不将整个江山托付到小弟霍光手中一样,而西汉的政权最后整个落入到了大官僚代表王莽的手中,而什么食邑县郡的,曹操和王莽甚至曾是推却不要的,这却是刘邦想不到的吧!好比现在的红二代,争夺的不一定再是国家政权和军队的掌控了,更多是表现在垄断国家战略资源上,比如煤炭、钢铁、石油、银行信贷、金融证券、电信、移动通迅等,他们以集团的形式霸占操控了这些国家命脉,就能让政府军队为之服务,就能把持国家的政策,让原本应监察这些行业的发改委变质,为他们掠夺人民财富摇旗呐喊一样!  ====================  这个原因,应该不可忽略,甚至更重要。  但是,前提还是臣子让君主驯服了。因为,理虽然是这个理,但是在刘邦没有控制住局势前,显然不敢告诉大家这种未来。
  @星星碎语 2867楼
20:41:03  我觉得吧,后来的功臣集团,或者说官僚集团,包括后族、外戚和宦官,他们发现游戏规则变了,利益的争夺不再也不可能是分得几个县几条村了,而是在操控国家权力控制国家政权上,老板和打工除了名分外,实质的界线却并非如此明显了,皇帝也可能只是名义上的老板,其实他是做盖章的而己,名义上的打工也许才是在权大握的掌控者,就如同和宰相斗了一辈子杀相最多的皇帝汉武帝,最后却不得不将整个江山托付到小弟霍光手中一样,而西汉的政权最后整个落入到了大官僚代表王莽的手中,而什么食邑县郡的,曹操和王莽甚至曾是推却不要的,这却是刘邦想不到的吧!好比现在的红二代,争夺的不一定再是国家政权和军队的掌控了,更多是表现在垄断国家战略资源上,比如煤炭、钢铁、石油、银行信贷、金融证券、电信、移动通迅等,他们以集团的形式霸占操控了这些国家命脉,就能让政府军队为之服务,就能把持国家的政策,让原本应监察这些行业的发改委变质,为他们掠夺人民财富摇旗呐喊一样!  -----------------------------  萧何曹参这类的功臣可能较早就已经认识到并接受,至少对他们来说,“利益的争夺不再也不可能是分得几个县几条村了,而是在操控国家权力控制国家政权上”。
  @泪痕春雨 2901楼
16:50:00  复夜空长明灯网友:  ......  大道理,就是“随便一个中学生也能说出一大通”的道理。  许多时候,人们在说起道理时,都是一套一套的,但是真轮到自己时,马上就变了样。比如,表面上人们都渴求所谓的公平、平等,但是,当他们处于强势位置时,他们就很少会想到这个问题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都是立足于自己的视角看社会。  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许多时候,就会变得很难与人沟通;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许多时候,就会变成麻木不仁的实利主义者。  -----------------------------  顶!  当年太祖一句为人民服务把多少有志青年都忽悠成傻子了;但如果有谁自以为精明认定太祖语录为人民服务就是百分百忽悠人的话,那么他总有一天会傻眼了!
  感谢聪明的爱吃鱼的猫、mememevvv、水刀剑圣、星星碎语、随便选一个、弓背老农、hank568、夜空长明灯、徐兆玮、苦守的苦手网友支持,再更新一段。  更主要的是,冒顿是什么人?他怎么会因为自己老婆的几句话,就会做出如此重大的军事决策?  如果歼灭汉帝国的军事主力,符合匈奴的根本利益,谁敢劝冒顿放弃这个机会,这个人肯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以前,冒顿为了麻痹东胡首领,于是就一再对东胡表示退缩忍让。东胡首领想要冒顿心爱的战马,冒顿的手下都说,东胡这样欺负人,我们应该与东胡开战。冒顿说,为了一匹战马,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之中,实在不值得。后来,东胡首领想要冒顿的老婆,冒顿的手下都说,东胡这是欺人太甚,我们应该与东胡开战。冒顿仍然说,为了一个女人,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之中,实在不值得。再后来,东胡首令想要一块匈奴无力占据的地方(也就是匈奴与东胡的缓冲区),有些人觉得冒顿肯定会说,为了一块我们无力占据的土地,就把两国拖入战争中,实在不值得。于是就劝冒顿把这块土地让给东胡,冒顿一听,土地是国家的根本,这种东西能随便让人。于是,那些劝冒顿让出土地的人,当时就都被砍了脑袋。  这些内容,也许有些戏剧性。但是,冒顿的性格、风格,却是显而易见的。换而言之,任何人在他面前说话,都得想好后果。因为,他绝对是杀人不眨眼的人。  而且冒顿这种人,眼里只有利害的算计,为了达到目的,老爸的头可以砍,老婆可以用箭射死,更可以让给别人睡。这种人手握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与他说话时,肯定也得考虑好后果。因为,你让他感觉到,你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算计他,那还了得?
  冒顿此时的老婆,难道真敢贪图汉帝国的贿赂,就敢私自会见汉军使者?或是为了自己不失宠,就敢随便干预军国大事?估计是不敢的。  所以,就算汉军使者真的求见过冒顿的老婆,肯定也是公开进行的,至少绝不敢背着冒顿进行。换而言之,汉帝国的主要行贿对象、劝说对象,绝不是冒顿的老婆,而是冒顿本人。  汉帝国皇帝率领的先头部队,被匈奴大军包围了。汉帝国政府肯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我们可以想象,汉帝国的使者肯定会求见冒顿,以银弹开道,再晓之以情、动之以利。总而言之,请您高抬贵手,放过我们的皇帝。如果放过我们的皇帝,你们有什么条件,都好说!  问题是,如果这样一写,汉帝国自然就没面子到了极点。所以,就编出了陈平的秘计。  因为,按陈平的秘计一写。汉帝国仍然是用求饶的方式,逃离了白登。但是,让人一看,好像不是汉帝国在向匈奴求饶,而是汉帝国把匈奴玩了。  因为,你们匈奴人,本来有机会活捉我们的皇帝,却让我们一条妙计给搅得,马上泡了汤。从这层意义上,你们匈奴也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野蛮人。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史书上说,汉高祖被围白登,汉帝国派出大批使者,给匈奴单于冒顿送了大批的礼物,并且承诺了一系丧权辱国的条约,才逃离白登。人们在说起汉高祖时,自然会觉得,汉高祖太怂了。  如果史书上说,汉高祖被围白登,陈平派人连哄带骗冒顿的老婆,于是让刘邦逃离了白登。人们在说起汉高祖时,自然会觉得汉高祖和他手下的高参,实在太聪明了。  这种写法,就如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典,“臣百战百败”与“臣百败百战”。这两种说法,所说得的事实并无区别,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差地别。  汉高祖通过给匈奴行贿的方式,逃出了匈奴的包围圈。与汉高祖通过给冒顿老婆行贿的方式,逃出匈奴的包围圈。这两种说法,好像没有什么差别,给人的感觉却是天差地别。  汉高祖通过和亲的政策,与匈奴保持了和平;汉高祖通过割地、赔款的方式,与匈奴保持了和平。这两件事,其实说的是一件事,但是,只因为说法不同,给人的感觉就是绝对不同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就是打仗。汉帝国因为轻视匈奴,所以上去就是率军攻打匈奴。在白登受困之时,才发现原来匈奴早已不是从前的吴下阿蒙了。在这种背景下,汉帝国再用外交的方式改变军事上的不利,显然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陈平替刘邦策划的妙计,为什么会变得云遮雾罩呢?原因太简单了。因为,陈平的秘计,简单的去说,一点也不神奇。  就好像一个白道大哥,与一个黑道大哥结了怨,白道大哥想灭了这个黑道大哥。结果,却差点让黑道大哥整死。于是,白道大哥就摆了几桌酒席,请出一些中间人给说和,并向黑道大哥认错、道歉,先把这件事和解了,然后就与黑道大哥交了朋友。  如果这样一说,这叫什么狗屁妙计,因为,一个既然在道上混,自然都懂得这种套路。  刘邦想灭冒顿,却差点让冒顿整死。于是,陈平就让刘邦派人拿着钱向冒顿求饶,最后冒顿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于是高抬了一下贵手,刘邦就逃离了白登。  再后来呢?刘邦给冒顿送了一个美女(名义上是他的女儿),并且送了大笔的嫁妆。于是,刘邦成了冒顿的岳父,但是,因为女婿是个未开化的野蛮人,所以刘邦也不和他太计较。关键是,岳父与女婿就是一家人,所以女婿占岳父家的一些地盘,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所以岳父过年过节,给女儿、女婿送两个红包,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如果这样一说,你说刘邦与冒顿的关系,与大清帝国晚年与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的关系有什么分别?无非是让人家打得割地赔款,换取了暂时的和平。  大汉御用文人,在写到陈平秘计时,就需要玩一点技巧了。换而言之,他必须得把“百战百败”,写成“百败百战”。  本来呢?刘邦向冒顿讨饶,躲过了一劫。在史书上就成了,刘邦派人骗(或是收买)了冒顿的老婆,躲过了一劫。  本来呢?汉帝国用割地赔款的方式,躲过了一劫。在史书上就成了,汉帝国用和亲政策维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
  我这样写,无意否定陈平在白登之围的作用。因为,你让人家打得穷途末路了,想用讨饶的方式躲过这一劫,自然不用太高的智慧。问题是,许多时候,并不是你讨饶,就可以解决问题。  从这层意义上,陈平的秘计,恐怕绝不会这样简单。  就我理解。  汉军使者会先替冒顿分析,歼灭汉军的难度与代价。换而言之,匈奴面对的是汉帝国皇帝亲率的三十万大军,匈奴现在占据了优势,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歼灭汉军;就算匈奴能歼灭汉军,需要承受多大的伤亡代价?  因为,汉军非要拼个鱼死网破,匈奴的网未必能把汉军网住,相反,有可能会把匈奴的网撑破了。到时,就算匈奴就能歼灭二三十万汉军,匈奴恐怕也会死亡相若的人数。  再换而言之,如果现在和解,对大家都有处,如果一定要打下去,汉军自然没有好结果,但是也未必符合你们匈奴的利益。再换而言之,你们匈奴应该见好就收,如果玩成了画蛇添足,就有些不好了。换而言之,你们现在收手,可以不占得到许多利益; 如果非要斩尽杀绝,最后把汉军逼急了,弄得最后自己也被打残了,那就有些不明智了。  汉国使者接下来,自然会替冒顿分析,歼灭汉军的价值与意义。因为,长城南北的地理差异决定,匈奴歼灭了汉军主力,也无法长驱直入长城以南的。因为,以匈奴的经济、政治方式,绝对没有统治长城以南地区的能力。  更主要的是,匈奴无论从人口、经济实力,都远不能与中原王朝相比的。中原王朝损失二三十万军队,并不会大伤元气的,因为几年以后,它就会恢复过来的。匈奴汗国,如果在这次战争中损伤二三十万军队(想杀掉陷入死地的二三十万敌人,自己损伤相若的兵力,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估计就无法继续维持在长城以北的霸权了,因为其它部族就会挑战他的霸主地位。  这样算下来,你们冒着两败俱伤的风险,试图全歼汉军主力,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的。
  当然了,汉国使者,最后就会说出一些诱人的条件。比如,你们匈奴今天放我们一马,我们汉国也会对此有所补偿的。说是具体点,你们一再入侵中原王朝,也无非就是想占据长城附近的一些土地罢了,我们可以割让给你们;你们一再入侵中原王朝,无非就是为了抢些金钱美女罢了,我们可以定期给你们送一些。总而言之,中原王朝家大业大,你饶了汉帝国的皇帝,汉帝国皇帝自然会送你点土地、钱财的。  因为,最后一项内容,显然是有损大汉帝国声尊严的。所以,历史就隐藏了相关的内容。于是,刘邦怎样从白登突围,就被说得云遮雾罩了。  相关的利害分析,我们可以从历代中原王朝,劝说游牧民族接受和约的劝说之词看出来。估计汉帝国,也整不出什么新鲜的内容。  后来,刘敬提出和亲政策。无非是把汉帝国割地、赔款、送美女的行为,变得比较有面子罢了。  所以,历史真相大约是这样的。那就是刘邦逃离白登后,想反悔在白登对匈奴许下的诺言。换而言之,因为给匈奴割地赔款,实在有损大汉帝国的尊严。但是,冒顿一看刘邦这样不守信用,当时就火了,总而言之,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也许还没有彻底了解我匈奴人的厉害。  于是,冒顿再度率军侵扰长城以南地区。这样几轮侵扰下来,刘邦终于发现,必须得兑现曾在白登许下的诺言了。问题是,这诺言怎么个兑现法。赤裸裸的兑现,实在有些太损大汉帝国的尊重。  在这种背景下,刘敬就提出了和亲政策。
  所谓的和亲政策,无非就是割地赔款的遮羞布。比如后来,有一个游牧民族,想让唐太宗李世民割点地、赔点款,就派人要和大唐帝国和亲。李世民一看,你想认我当爹(岳父),我还得想认你当女婿呢?这个游牧民族首脑一看,李世民这样牛逼,当时就率军攻打大唐帝国了。  李世民无法应付这种野蛮人的进攻,于是就答应了对方提出的和亲政策。  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在与中原王朝博弈时,也是非常有策略性的。如果这游牧民族首脑,直接说想让大唐帝国割地赔款,肯定是很难有结果的。因为,大唐不可能会接受这种条件的,最后可能就会把又方拖入无穷无尽的战争中,最后弄得大家都没有好结果。  但是,这个游牧民族首脑说,我想给大唐皇帝当女婿,通常就会有结果了。因为,这等于给大主唐帝国留够了面子。一切是显然的,只要这个游牧民族首脑发动几轮进攻,无论是输是赢,只要他表现出一副死缠滥打到底的架式,大唐帝国就会屈服的。因为,把几十万大军常备于边疆,与游牧民族旷日持久的的游击战,其花费之大,是中原王朝通常不愿意承担的。  我这样说,无意把愿意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策,说得一无所是。因为,你没有强大的实力(让游牧民族相信,打下去就会两败俱伤),就算你想和亲,人家也未必会接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大清帝国也派一个皇子,给英国女王当了丈夫,那大清帝国就算给英国送上几百万两白银,割上几个小岛,开放几个通商口岸,也是非常有面子的事。  当然了,如果大清帝国能让一个公主,变成日本天皇的皇后,那大清帝国就算给日本赔上几亿两白银,割上几个岛,也好像不丢脸了。  问题是,英国不会让自己的女王,管大清帝国皇帝叫爹(公公)的;当然了,日本也不会让自己的天皇,管大清帝国皇帝叫爹(岳父)的。
  是的,刘邦给冒顿送了一个美女。但是,冒顿以后就得管刘邦叫爹(岳父)了。  是的,刘邦给冒顿送金钱了,但是,那是刘邦嫁女时,给女婿送了一些嫁妆;但是,那刘邦心疼女儿、女婿,过年过节给他们送一些红包罢了。  是的,刘邦给冒顿割让了一些地盘,但是,因为大家是翁婿关系,所以就是一家人,女婿占了岳父几间平常不用的房子,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是的,冒顿没事还会派兵劫掠汉帝国。但是,因为有和亲政策的约束,冒顿这种行为,毕竟不敢太没边没沿了。因为,匈奴也害怕和亲政策会破坏,因为,和亲政策破坏了,就意味着匈奴会丧失一笔,可以固定收到的保护费。  总的来说,经过一番艰苦的博弈。汉帝国与匈奴的关系,暂时算是固定下来了。那就是,匈奴单于管大汉皇帝叫爹(岳父),大汉皇帝固定给匈奴单于一笔保护费。这种格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改变。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汉帝国财大气粗,终于不愿意再给匈奴交保护费了。
  @泪痕春雨 2902楼
17:19:30  复星星碎语网友:  关于韩王信,我和泪痕有点不同的看法。我始终认为,韩王信的结局是形势造成的,从他接受代地为王开始,却不是刘邦的计算,理由有两个。  第一,代地是刘邦一早就实现了同姓王的地区,正如韩信所言,赵代之地“天下精兵处也”,也是对抗匈奴的前沿阵地,关乎着关内的平稳,极其敏感复杂,如果是能够稳定统治的,刘邦绝不愿在代地如此反复用兵的,刘邦的二哥刘喜就是最早扼守此地,正是......  -----------------------------  刘邦初始的北地策略应该就是主要对付韩王信、赵王敖以及后期的燕王卢绾(卢绾只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过渡,被硬推上藩王前台也是其个人悲剧)的,但到了陈豨、樊哙时倒不一定是刘邦要想对付他们,其时刘邦还是有企稳的现实需求的,但就像韩信所说“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赵代之地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陷阱和政治漩涡,无论谁处在那个位置都会身不由己地掉下去,一如建国后毛时代的总参之位一样。
  @泪痕春雨
21:29:17  书生子卿  请教泪痕楼主一个问题 泪痕楼主曾多次提到关于东北军和张学良的问题 楼主认为张学良不抵抗是东北军的共同决定 张学良不过是一个挨骂的而已 那么日本暗杀张作霖的意义何在呢?就算张作霖没死不是也要屈从与东北军不抵抗的意志了  ===========================  日本谋杀张作霖的结果,就是让东北军倒向了中国南京政府。从这层意义上,有没有张作霖,日本也无法迫使东北军与日本合作的。  日本人需要......  -----------------------------  @mememevvv 2890楼
22:38:01  张作霖早说了,鬼子敢来,县长带人把铁路扒了,运输短期内就解决不了  义勇军抗联还有冀中根据地骨干就是原东北军  9-18仅沈阳白送给倭寇的,八路八年也没那么奢侈  鬼子不占东三省,全面侵华重工业是建不起来的  -----------------------------  这一切的代价呢?  东北要打残,打废,  东北军要打残,打废,甚至是全军覆灭。
  复mememevvv网友:  张作霖早说了,鬼子敢来,县长带人把铁路扒了,运输短期内就解决不了  义勇军抗联还有冀中根据地骨干就是原东北军  9-18仅沈阳白送给倭寇的,八路八年也没那么奢侈  鬼子不占东三省,全面侵华重工业是建不起来的  =================  说是这样说,真作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把日本赶出东三省,就这样简单。那九一八时,只要张学良向蒋校长请示,蒋校长肯定会告诉他,给你打!你张学良不敢打,我马上派几个高级将领,替你指挥东北军。  真实的情形显然是,就算蒋校长下令让东北军抵抗,东北军也不会抵抗的。否则,张学良不抵抗,蒋校长早就派人接替张学良了。  真实的情形显然是,蒋校长根本不敢下这种命令,因为,真的与日本打开仗,蒋校长心里没有底。换而言之,想阻止日本占据东三省,哪有说的这样容易?
  @泪痕春雨 2915楼
21:27:25  复mememevvv网友:  张作霖早说了,鬼子敢来,县长带人把铁路扒了,运输短期内就解决不了  义勇军抗联还有冀中根据地骨干就是原东北军  9-18仅沈阳白送给倭寇的,八路八年也没那么奢侈  鬼子不占东三省,全面侵华重工业是建不起来的  =================  说是这样说,真作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把日本赶出东三省,就这样简单。那九一八......  -----------------------------  真实的情形显然是,就算蒋校长下令让东北军抵抗,东北军也不会抵抗的。否则,张学良不抵抗,蒋校长早就派人接替张学良了。  …………  这话不对。  东北军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位置,不是老蒋一句话能决定的。
  复新恐怖鸟网友:  真实的情形显然是,就算蒋校长下令让东北军抵抗,东北军也不会抵抗的。否则,张学良不抵抗,蒋校长早就派人接替张学良了。  …………  这话不对。  东北军是一个地方割据势力,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位置,不是老蒋一句话能决定的。  ===============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东北军真的想抵抗,就张学良不想抵抗,那蒋介石撤张学良的职,东北军自然会接受的。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蒋介石下令抵抗,东北军就不用背井离乡,东北军没有理由不听蒋介石的指挥。
  @泪痕春雨 2887楼
20:32:29  刘邦打败韩王信后,派了几拨使者去出使匈奴,顺便窥测一下匈奴的实力。因为,冒顿故意示弱,所以回来的使者都说,匈奴不堪一击。于是,刘邦就统率三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匈奴。  刘敬(原名娄敬,刘邦赐姓刘)出使匈奴回来后对邦说,从常理上,匈奴与我们处于交战状态,他应该想尽办法从气势上压倒我们,所以他应该处处表示他的强大;可是,我出使匈奴的期间,匈奴从来没有对我展示过他们强大的军威,相反,总是让我......  -----------------------------  说句实在话,对平城之围经反复思考后个人还是不完全赞成刘邦轻敌大意的说法。因为有几点不太说得通:1、匈奴把韩王信这样资质亦是上选的将领打得狼狈不堪并最终叛降,作为亦是一代名将的刘邦难道此时真的还会轻视匈奴?2、就算刘邦志得意满而一时大脑短路,那他带去的一大邦名将难道在军事会议上也一块犯浑?尤其是灌婴跟着韩信北伐东征混了那么长时间,匈奴这种示形以弱和韩信的那一套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名将灌婴也会看不出来?而且不要忘了灌婴可是骑兵总司令,对骑兵祖宗的匈奴军事情形应该更敏感才是!3、更神奇的还在于,刘邦为了探听匈奴虚实竟然派遣十多批使者前去?靠,真有这个必要?就不怕在使者的来来往往之中把汉军自己的军事目的泄漏了?可别忘了兵家最讲求兵贵神速啊!更邪的是,前面十几批使者说可进攻时,刘邦到不急,一拖再拖,就是出使啊出使,但刘敬出使回来一唱反调,刘邦却急呼呼地向平城进攻了!这能是一个理性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吗?  个人以为从国与国的实力对比上讲,刘邦绝对没有大意轻视匈奴,但就平城之战局部而言到是可能有点轻视了,即刘邦当时的军事目的绝没有狂妄到嗜望彻底击败匈奴(以步兵战骑兵就是打赢也无法追上扩大战果,这个道理刘邦不可能不懂),但确实想拿下平城这一战略要地树起抗击匈奴的第一道防线,但匈奴的出人意料的强大使刘邦这一战术目标成了泡影;但刘邦引起汉匈之争的战略目标却达到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刘邦会派出十多批使者出使匈奴,那就是要用使者之口钳制众将反对的声音!刘敬所说的那些刘邦其实早就全都考虑到了,所以平城战后刘邦封赏刘敬也不是奖赏刘敬的智识,而是奖赏刘敬作为臣下忠于自己职守的本分!而前十几批使者自以为聪明投刘邦所好实际上却是犯了为臣者的大忌——揣摩上意,投机取巧!  最后再说说平城之战的过程依周勃等传载刘邦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狼狈,汉军列阵分批向平城进军也是很严密的,血战七天匈奴军也无法冲破汉军的防守阵形,这才有陈平设计贿赂脱身的客观背景。
  @泪痕春雨
21:29:17  书生子卿  请教泪痕楼主一个问题 泪痕楼主曾多次提到关于东北军和张学良的问题 楼主认为张学良不抵抗是东北军的共同决定 张学良不过是一个挨骂的而已 那么日本暗杀张作霖的意义何在呢?就算张作霖没死不是也要屈从与东北军不抵抗的意志了  ===========================  日本谋杀张作霖的结果,就是让东北军倒向了中国南京政府。从这层意义上,有没有张作霖,日本也无法迫使东北军与日本合作的。  日本人需要......  -----------------------------  @mememevvv
22:38:01  张作霖早说了,鬼子敢来,县长带人把铁路扒了,运输短期内就解决不了  义勇军抗联还有冀中根据地骨干就是原东北军  9-18仅沈阳白送给倭寇的,八路八年也没那么奢侈  鬼子不占东三省,全面侵华重工业是建不起来的  -----------------------------  @新恐怖鸟 2914楼
21:25:37  这一切的代价呢?  东北要打残,打废,  东北军要打残,打废,甚至是全军覆灭。  -----------------------------  9-18时,倭寇在东北总兵力2万多点,大连最多,朝鲜兵力也不多  仅在东北东北军20万,稍微抵抗,钱也能弄走  看看不抵抗政策下倭寇一天缴获——  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兵工厂、飞机场及一切重要军政机关和东三省官银号等悉被占领,所有驻省城的军警均被缴械。仅沈阳兵工厂,即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炮250门,各种子弹300余万发,炮弹10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300架飞机,尽为日军掠去;其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亦被洗劫一空。  张学良官邸被掠劫黄金80000条(每条2斤),价值华币2.6亿元  ……
  @泪痕春雨 2915楼
21:27:25  复mememevvv网友:  张作霖早说了,鬼子敢来,县长带人把铁路扒了,运输短期内就解决不了  义勇军抗联还有冀中根据地骨干就是原东北军  9-18仅沈阳白送给倭寇的,八路八年也没那么奢侈  鬼子不占东三省,全面侵华重工业是建不起来的  =================  说是这样说,真作起来,就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把日本赶出东三省,就这样简单。那九一八时,只要张学良向蒋校长请示,蒋校......  -----------------------------  什么时候光头当得了纨绔家?  土匪地盘都不敢维护,能有好下场?  一夜之间,日本侵略军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城。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兵工厂、飞机场及一切重要军政机关和东三省官银号等悉被占领,所有驻省城的军警均被缴械。仅沈阳兵工厂,即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炮250门,各种子弹300余万发,炮弹10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300架飞机,尽为日军掠去;其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亦被洗劫一空。  东北三省官银号各分号及损失:  奉大洋元  奉小洋元  法大洋30400.00元  现大洋元  中国银行被掠白银4000万两  张学良官邸被掠劫黄金80000条(每条2斤),价值华币2.6亿元  这是倭寇部分缴获  http://bbs.tiexue.net/post2_.html
  支持  
  地产:张作霖在北镇、黑山、通辽、辽河岸边、黑龙江一面坡等地共有生荒、熟地约420万垧。“垧”是东北方言,一垧就是一公顷,也就是说张作霖在东北有地420万公顷。上世纪20年代,东北土地的市价每垧均在50元以上,以最低50元计算,这420万垧土地即价值二亿一千多万元。这些土地都租种给农民,当时地租一般每垧1石至2石。如果按1.5石计算,张作霖的这420万垧地每年可收租630万石。每石合460斤,630万石即289800万斤。
  边业银行十九日午前十一时,被日军占领。边业银行损失概表——  放款及垫款 39,595,859元  现金 21,255,898元  应付款 55,952,972元  物品 41,308元  抵押品 25,000,000元  寄存品 4,200,000元  共计约154,268,530元(约奉票1.54亿元)
  楼上所贴的巨大损失,都是张家的巨大损失,和普通东北军和东北百姓,没什么关系,  和关内的蒋介石,也没什么关系,东北易帜两年多,蒋介石可曾收到过东北的一分钱税款?  张学良被打跑了,他们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还是继续缴租,或者吃饷。
  @泪痕春雨
20:32:29  刘邦打败韩王信后,派了几拨使者去出使匈奴,顺便窥测一下匈奴的实力。因为,冒顿故意示弱,所以回来的使者都说,匈奴不堪一击。于是,刘邦就统率三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匈奴。  刘敬(原名娄敬,刘邦赐姓刘)出使匈奴回来后对邦说,从常理上,匈奴与我们处于交战状态,他应该想尽办法从气势上压倒我们,所以他应该处处表示他的强大;可是,我出使匈奴的期间,匈奴从来没有对我展示过他们强大的军威,相反,总是让我......  -----------------------------  @苦守的苦手 2918楼
21:52:53  说句实在话,对平城之围经反复思考后个人还是不完全赞成刘邦轻敌大意的说法。因为有几点不太说得通:1、匈奴把韩王信这样资质亦是上选的将领打得狼狈不堪并最终叛降,作为亦是一代名将的刘邦难道此时真的还会轻视匈奴?2、就算刘邦志得意满而一时大脑短路,那他带去的一大邦名将难道在军事会议上也一块犯浑?尤其是灌婴跟着韩信北伐东征混了那么长时间,匈奴这种示形以弱和韩信的那一套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名将灌婴......  -----------------------------  让韩王信去代地及让卢绾去燕地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代和燕很难支撑独自对匈奴的进攻。这一来刘邦就可以明正言顺的利用抵抗匈奴来加强中央集权(事实上老蒋也是用这招把川军陕军黔军给搞成半中央化。西北军分解,晋军分化其中晋军主枝被严重削弱但晋军旁枝实力大增下,晋系相平。但也要看到桂系借抗战控制了皖地。而我党更是借抗战把实力变的更为强大。为此很多时候都要两面看。  韩王信是跟着刘邦入汉中的将领,虽曾投降但是只能说他怕死。但随着龙且覆没和成皋的胜利。还是归顺了汉朝。特别在正面战场上的荥阳城下,韩军为刘邦的胜利付出多少的代价。为此韩王信还是与刘邦有相对的信任。从陈豨反叛来看赵地是有严重的独立倾向的。韩王信指挥心怀叵测的士兵(估计从韩地带去的亲兵不到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顺着指挥势力意思,还能活久点。不顺着恐怕当地势力,从韩王信要立赵氏之后为王。当地势力更直接的方式来进行,韩王信恐怕在匈奴与当地势力夹攻。当时就要报销了。
  头球一顶
  @泪痕春雨 做个记号。。。
  泪痕好贴,顶
  @新恐怖鸟 2923楼
08:33:13  楼上所贴的巨大损失,都是张家的巨大损失,和普通东北军和东北百姓,没什么关系,  和关内的蒋介石,也没什么关系,东北易帜两年多,蒋介石可曾收到过东北的一分钱税款?  张学良被打跑了,他们不过是换一个主子,还是继续缴租,或者吃饷。  -----------------------------  吃大米都是“国食犯”,也就是亡国奴!  张氏父子统治下不是天堂,倭寇殖民统治绝对是地狱  共产党就收到过东北钱,为什么组织抗联?
  朱秀海:向时常想念的人告别 (转载  我还年轻的时候,一次被领导派去参与某老首长回忆录的写作。首长不出面,让他的旧部下坐在一起集体回忆。我陪了三天,只记下一件事:某年夏天桐柏军区 的部队打进武汉,在敌人仓库里发现了一批罐头,他们凭商标上曲里拐弯的洋文判断出这是美国货,打开一罐来吃,味道非常不好。一会儿来了连里的文化教员,告 诉他们刚刚吃下了一罐美国油墨。   三天后我离开了那座宾馆,回来告诉领导说我罪受够了,换别人吧。果然换了别人。我以为事情过去了,但后来发觉,并没有忘记这件事。再以后,年复一年,我会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想念当年那些扛着美制卡宾枪冲进大武汉,神采飞扬地吃掉了一罐美国油墨的人。   2   我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音乐会》有七十万字,我不知道这个长度是否开罪了读者,但实实在在开罪了一些专家朋友。他们认为在这个一切都已快餐化的时代, 强迫别人阅读七十万字是谋财害命。我口中唯唯,心里不服,直想大吼一声:这也是记忆,一些极为重要的有关中日韩民族历史的记忆,将它写出来是这些历史在考 验我,现在我写完了,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   不知何方圣哲早就说过一句名言:说出来是为了忘却。《音乐会》最后一稿改完,我迫不及待地换了一台新电脑。再也不会写这样的书了,我想,罪受够了。夜 里放松地躺在床上,一时浮想联翩,脑海里又涌现出许多与《音乐会》类似的记忆。我有点紧张,我知道,如果我不能用一个短小的篇幅(我准备用三千字)将它们 一古脑写出来,就有再次冒犯朋友将它们写成一部长篇的危险。不,我可不想彻底失去所有的朋友。   3   时常会想念杨靖宇。   日,弹尽粮绝、孑身一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辽宁省濛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拦住四个进山砍柴的 中国人,与其中一个名叫赵廷喜的人谈了话。此前四万日伪军为搜捕他一个人已折腾了两个月。杨靖宇主动出现的原因是他脚上的棉鞋脱了帮,脚冻坏了,身上发 烧,而且多日没吃东西了。杨靖宇身上还有九千元伪币,他请对方回到山下给自己买双棉鞋和一些吃的。这个叫赵廷喜的中国农民答应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 本特务李正新,后者也是个中国人,不过是个日夜都想帮助日本人抓到杨靖宇以领取赏金的中国人。赵廷喜一见李正新就害了怕,把发现杨靖宇的消息讲出来,李正 新马上带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军赶到,杨靖宇壮烈殉国。   时常想念的不是英雄的死。英雄死去已六十余年矣!时常会设身处地想到将军死前的内心。他肯定觉得应当相信中国人才主动走出来与赵廷喜见面的,赵廷喜劝 他投降,说眼下日本人和过去不一样了,只要你投降,他们就不杀你(其实他不知道,杨靖宇真要是主动投降,日本人不但不会杀他,还会让他做伪满州国的“军政 部长”)。史料记载(日本人的报导,但大体可信)杨靖宇这时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老乡啊,我们都是中国人,要是咱都投降了,中国就真的完了。这以后赵廷喜就拿上他的钱走了。杨靖宇该怎么办?   他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他没有。他有理由怀疑这个中国人是否可以信赖,但他没办法怀疑每一个中国人。   这一刻,这一个中国人就成了他为之奋斗牺牲的所有的中国人。   偏偏这个中国人,没有给他带来棉鞋和食物,却引来了日本人。
  4   时不时地会想起周保中。   1937年冬,数万日军对东满和下江(松 花江下游)地区的抗联二路军展开大围剿。周保中将军指挥四军五军向西突围,自己则率领二路军总指挥部向东走,潜入乌苏里江西岸的密山,过了一些日子,因为 西征部队失利回到勃利,他又率着自己的小队伍在一天一夜之间,冒着零下四十度的风雪严寒,从密山走回了勃利。   不看地图的读者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时常想起这件事。看地图你就明白了,从密山到勃利,是从黑龙江省的东部走到中部,直线距离就有二百公里。   老实说开头我从一位老抗联口中听到这件事时怎么也不敢相信。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不是走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他是在日伪军的重重围攻之中,将鞋子反 绑在脚下(用以迷惑敌人)走完这些山路的。我不敢相信这件事,是因为即使你是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在一天一夜走完二百公里山路也是难以想象的,何况他们根 本就没有东西吃。   我不相信这件事,就到《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去查证。果然,我在一则写于1939年11月的日记里查到了同样的记载。   一个朋友读《音乐会》时提出过一个问题:你的人物一直在书中狂奔,这已经超过了人的体力极限,降低了本书的可信性。   周保中将军真是个奇人。哪怕是在日寇围困得铁桶一般、二路军的前途最黯淡的日子里,也没有中断逐日写日记的习惯。据说他一直使用毛边纸和毛笔,写完一 本就让警卫背上,背不动就找个地方埋起来。这些日记写得客观、详实,平静,让我们无法准确揣摩他当时的真实心境。但也就因为这些日记,我们明白了他和他的 战友其实每日每时都生活在类似于最后一战的环境中,枪声一直在他的耳边嘹亮,他要不停地突围、退却、逃匿、转移。但是他仍然坚持记下当日的战况、军情甚至 自己对许多事变的反应。这样一个人,生死肯定早已置之度外,但在记日记这件事上头,却认真、执拗得令人惊讶。   可以想象他根本不是为自己写日记。置身在每日生死未卜的战争环境中,他和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不需要这些日记。他要写给的只能是时间和历史。   丢失是难以避免的。1936年前的日记就在敌人的一次搜山中被焚毁。但以后的日记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经过将军的亲属和有关研究人员整理,出版时仍然有七十万字。   我的《音乐会》写了三年,只有七十万字。周保中将军业余写作,三年内也写下了七十万字。   5
  最近一些日子,越来越多地想念起吉林省宁安县马家大屯的马老太太和他的三个儿子。   我是在《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发现马老太太这个名字的,可那上面的记载非常简略,后来在采访中,我从那些已至耄耋之年的老抗联口中,又听到了她的故事。   马老太太的姓名已无人知晓,只知道抗联四军军长李延禄最早在宁安县拉队伍时,她就成了抗属,陆续将三个儿子送进了四军和五军。后来日本人攻进屯子,将 它烧成一片白地,马老太太无家可归,自己也毅然加入了二路军,和儿子们一起行军作战,这时马老太太已是六十多的老人了。1937年冬,二路军主力在日寇围 逼下破围西出,马老太太随同在五军当团长和营长的大儿子二儿子一同西上,小儿子则留下来守护密营,同时负责保护随我军一同西征的一个山林队首领的女人。所 谓山林队,是好听的说法,说白了就是土匪。为了保存抗日力量,不让这支土匪队伍投敌,周保中和其首领约好,让后者带队伍和我军一同突围,我军另派人留在原 地保护他的押寨夫人。若有半点差池,我军自会对自己人按破坏统一战线罪论处,也就是枪毙。大军西行之后,日军在千里长途中极尽围追堵截之能事,我军恶战连 绵,马老太太的二儿子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哥哥的队伍和同在队伍中的母亲,毅然与敌搏斗,壮烈牺牲。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大队也和随军西上的那支山林队断 了联络,而这时留在山里的马老太太的三儿子也陷入了敌之重围,与外界断了联系。日本人天天搜山,扔下传单说周保中的二路军已全军覆没。三儿子和受他保护的 匪首的押寨夫人独处在一个山洞里,自忖不能逃脱,彼此说了实话,原来此一押寨夫人竟是匪首抢来的,一直想逃,都没能逃得出去。三儿子在长久的等待之后不见 大军回还,以为我军真地不会回来了,就想带着押寨夫人逃回故乡。逃跑并不顺利,但二人却产生了感情,做了夫妻。他们没想到的是大军却在这时回到了营地,更 没想到的是匪首并没有死,也回到了原地,寻他的押寨夫人。后者已有身孕,纸自然包不住火,匪首大怒,拉开架势要二路军执行自己的纪律,不然就要翻脸,跑日 本人那边去。出于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原因,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长不待报告,就对三弟执行了纪律。等到周保中赶到,枪决已经执行。而马老太太的大儿子马团 长,也在随后的一次向南突围的战斗中牺牲,随后,马老太太自己,也在儿子牺牲的同一场战斗中奋勇扑向敌人的狙击线,壮烈殉国。   一直忘不了马老太太的原因是:当她的二儿子在西征中死去,大儿子以破坏纪律罪处决自己的三儿子时,这位老人家是一种什么心情?她为自己其实并无过错的三儿子求过情吗?他们母子一定见过最后一面,这时在母亲和儿子之间,又说过些什么?自己辛勤养大的三个儿子,于短短数月间,在自己的眼前一个个死去,她那颗苍老的心脏,又是怎么承受得住的?   还有,当老人最后一次扑向日寇的狙击线时,真的不是想和儿子们一同离去吗?   忘不了马老太太还有另一个原因:她的大儿子马团长处决了自己的三弟之后,那支山林队的首领真地没有投敌,他被抗联队伍说话算数的气魄震动了,直到队伍打光,最后一个人战死,也没有投降日寇。   但是被夺回去的那位押寨夫人呢?那位已有身孕的押寨夫人后来生下了孩子吗?那个孩子是否活了下来了?如果今天还活着,他现在哪里?他知道自己父亲母亲的故事吗?
  6   冷云。   在中国,知道冷云的人不会很多,可是听说过八女投江的人一定不少。   冷云就是八女投江中的八位女烈士之一,而且是她们的领导者,是她带着七名抗联姐妹毅然投身于江水。   冷云最早只是佳木斯中学的一个女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抗日思想,加入了抗联的地下组织。传说她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商人家庭,不参加抗联,完全可以过得很好,可是她选择了抗日。   1936年佳木斯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冷云因为不是核心成员,没有机会参加会议,侥幸没有落入敌手。这时她的身份也许暴露了,也许没有暴露,但地下党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还是安排她孤身一人离开佳木斯,进了山林中的抗联队伍。   到了这时冷云的生命还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光彩。如此安排,无论对她自己还是对于抗联部队,都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在她,是因为中学还没有读完,她是 个喜欢念书的女子,不能继续念书对她来说是个巨大的遗憾;对于部队,这样由地方党安排进来的的女孩子越多,负担就越重,尤其是像冷云这样几乎连枪也没摸过 的女中学生。但既然送来了,他们也只能接受。   于是冷云被五军领导安排进了军部的被服厂,给全军做军服。说是个被服厂,那个年月,部队的军服差不多全靠缴获,被服厂能做的事是有限的。说是个工作,不如说是在深山里给冷云和如她一样的一些姐妹们找一个藏身之所。   1938年5月,七万日寇对抗联二路军实施“重点讨伐”,抗联四、五两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局,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决定两军由吉东地区向西方五常一带作长途突围。四五军的女同志被合编成一个妇女团,随主力西下。冷云以她渐渐表现出来的干练和坚定,当了这个团的指导员。   这个时候,恐怕不仅别人没有想到,就连她自己也不会想到,她一生的这第一次远征,也将成为她最后的一次远征。   但命运就是这么安排的。虽然突围成功,但整个西征行动却失败了。三个月后,一同西征的抗联四军和五军被敌人打散,几个月后四军全军覆没,五军则在迭遭 失败后分为两股,其中的一股由五军一师师长关书范率领,穿越老爷岭上千里林海,向东返回设在今天黑龙江省依兰县东部山区的密营。走进林海时一师还有一百多 人,走出来时,却只剩下了三十多人,其中就有冷云率领的妇女团剩下的最后八名女同志。   时常会想到这样一个晚上。冷云他们突破敌人的重围,到达了自己根据地的边缘。虽然牺牲惨重,可他们这些人却活下来了,在那个年代,只要他们没死,对抗 联二路军来说就是胜利,对日寇来说也就是失败。走出林海到达乌斯浑河畔就地宿营时,冷云和她的姐妹们的心情一定是兴奋的,毕竟他们这三十几人就要回到根据 地了。   可就在第二天拂晓,日本人包围了他们的宿营地。一个名叫葛海禄的汉奸向日寇告了密(又是汉奸!和杨靖宇一样,冷云她们可以说也是死在汉奸之手)。但是 日本人首先发现的并不是冷云等八姐妹,而是和他们隔开一段距离宿营的以师长关书范为首的男同志。这时冷云八姐妹只要自己不暴露,或许就有机会脱险。   但是冷云没这么做。冷云带领八姐妹做出的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具有改变命运的决定,她决定带众姐妹们将日本人引开。原因是很简单的:关书范是师长,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师的指挥所,面对敌人时,她们有责任保护师长和他的指挥所。   于是她们首先向日本人开了枪。日本人被吸引过来,关书范被枪声惊醒,带着男同志突围出去,冷云八姐妹却被日本人逼到了江边,子弹打完之后,在投降、被活捉和投江之间,冷云带着她的姐妹们选择了后者。   故事到了这里,仍然是众人皆知的。众人不知道、因而时常让我想起冷云的是:正是这西征归来途中的最后一场战斗,击垮了师长关书范的心,回到一师密营不久,他就下山和日本人谈判,接受收编,其后还自告奋勇地回到队伍里来,要说服五军军长柴世荣和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和他一起接受日本人的收编,也就是投降!  一直难以释怀的正是这件事:冷云和八姐妹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出的竟然是一个变节份子。如果八姐妹死后有知,她们会后悔吗?   她们是不会问这个问题了,问这个问题的是我们。我们这些后人原本也不会问这个问题,可是自从读了史料,知道了真相,这颗心就不能不为这个问题一直疼痛着了。   7      关书范。   因为冷云,也会时常想起关书范。   关书范,吉林宁安人,1912年出生,17岁参加共青团,成为宁安青年学生中最活跃的革命份子。“九一八”后全力投身救亡运动,出任共青团吉东省委委 员,22岁被捕,受尽酷刑仍没有叛变,周保中创立抗联五军后,他骁勇善战,25岁就被委任为五军一师师长,成为周保中手下数一数二的爱将,后者对他寄托了 巨大的期望。可就是这个人,经历了1938年的西征,居然撑不住了。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下山和日本人谈判之前,居然抱有下面一种奇怪想法:抗战到了最后关 头,不投降五师乃至于二路军残部一定会被日本人全部“剿灭”,投降了或许就能躲过这一厄。即使从山上穿了一身日本军装回来见自己的军长柴世荣,他也不认为 自己的行动是动摇和投降,而是“假投降”。他劝柴世荣“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把队伍设法保存下来,就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柴世荣大惊,急报 周保中。周保中大怒,令五军军部马上移到二路军总部密营来,他告诉柴世荣,什么“假投降”,这是真投降,是在斗争进入最艰苦时刻首开的投敌之风!这个口子 一开,吉东的抗日大局就将崩溃!这样的行为,决不能宽恕!他让柴世荣引关书范上山,立即将其逮捕,公布其罪状,执行枪决!   关书范的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完。被逮捕之后,面对盛怒中的周保中,他又“悔悟”了,不但涕泪交流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以人死言善的语气,向周交代了 他和日本人的所有交易,尤其重要的是他向周保中讲了日本人已经从他口中知道了我军的哪些密营。在枪决他之后,呆在这些密营的我军一定要迅速转移。枪决关书 范之时,周保中流下了痛恨交加的泪水。   在当天的日记里,周保中极其罕见地用长达一千多字的篇幅,记下了关书范的生平,虽然义正辞严,可那种隐隐的痛惜之意仍然能让我们感觉到。为一个叛徒的死写下这么多文字,在七十万字的《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里,是仅有的一次。
  8      1939年1月枪决关书范之后,二路军的两大主力四军已在西征途中全军覆没,五军一师由于关书范的叛变基本崩溃,二师余部辗转于南满各地与敌作战,最后回到吉东时只剩下了三个人,一个人数不多的总部警卫旅也不在身边,且音信几稀,这时的周保中,几乎成了孤家寡人。   这时候他怎么办呢?他没有退缩,不过他的心态已变。虽然他口头不承认二路军已经失败,可心里不能不明白。对他来说,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了。   但他身边还有十几个人。就是这十几个人也牺牲了,还有他自己。在他的内心里,只要他自己还没死,二路军就还没有最后失败。   他一定用了许多时间想下一步的斗争方式。而这种方式他很快想好了,确定了。   这种方式就是利用自己当年在上海和周恩来一起从事特科活动时学到的本事,辅导身边最后十几个人,让他们人人学会爆炸和暗杀技术,然后他将这些“地下尖兵”派出去,对日寇在东北苦心经营的重大经济、军事项目实施攻击。   这种战法,有点类似今天的所谓“不对称攻击”,有点类似巴勒斯坦人对付以色列人使用的所谓“肉弹”。   这仍然是抗战,但更像是拼命。   被周保中最先锁定的目标是日军在佳木斯的飞机场,日本人在镜泊湖造的水电站。   炸毁镜泊湖水电站的任务交给了五军老战士刘德胜和翟学忠。出发之前,周保中亲自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还教给了他们一些特工常用的技巧。   为了保证成功,刘德胜和翟学忠出发时,什么也没带。一没带钱,二没带枪,三没带炸药。周保中嘱咐他们,下去要自食自力,想办法活下去,还要完成任务!  两位老战士下山后的经历极为曲折:到了宁安,他们没有找到地下党,却被正到处抓劳工送往中苏边境修工事的日本人以没有“劳动票”而投入大牢。他们以为 这回完了,没想到却在牢里遇上了一个当了伪军的熟人。此人的老婆刚刚被日本人奸污,不知道二路军的实情,仍一心想投奔周保中,二人将计就计,让他帮忙弄到 两套伪军军装,逃了出来。这回他们到底联系上了宁安地下党,后者帮他们弄到了“劳动票”和炸药,他们自己却又被日本人当作“浮浪”抓起来,装进火车,拉到 边境上修所谓“国防工事”。二人明白,一旦到了那里,就再没有活命的机会,半夜里在火车上用上了周保中教的特工手段,自己给自己松了绑,杀了车上的鬼子, 带着一车厢人跳车逃走。再回到宁安,和地下党接上头,弄到了“劳动票”和炸药,他们这才混进了去镜泊湖的劳工队伍。一天夜里,他们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 放火烧了日本人的汽油库,等日本人跑去救火,他们潜入水电站工地,将地形看了个清楚,此后将炸药放进饭盒,一天带进去一点,积少成多,最后竟然带进去整整 六公斤炸药。一日,渐渐取得日本人信任的翟学忠终于有了机会,将六公斤炸药全部放进就要建成的水电站的核心部位,还安放了延时装置。两小时后,早已离开的 他们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水电站在他们的身后被炸上了天!   为了表彰二人的功勋,周保中代表二路军总指挥部,授予他们“孤胆英雄”的称号。   其后,周保中又一批批将人派出去,成功地炸毁了日本人建造的湖南营水电站和日军珲春甘井子机场油库。   如果不是当年9月,周保中突然接到了从苏联方面转来的三路军代表冯仲云邀请他过江赴苏,会商二、三路军合并及与苏军合作的信函,周保中一定会以这样的 姿态和方式与日本人战斗下去,直到身边的人全被他派出去,作为二路军总指挥的他本人亲自下山,作为最后一名“地下尖兵”,向日寇发起二路军战史上最后一次 攻击。   如果是那样,在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授衔的将军的名册里,就不会有一个名叫周保中的中将了。   真正忘不了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周保中将军这一年的心境。细察《周保中将军游击日记》,你会发觉他的心态极为平静。   他也可能真地非常平静:他的部下都战死在沙场之上,剩下的人也正一个一个在最后的极为悲壮的攻击行动中死去,他不过是他们身后的最后一个攻击者和战死者罢了。   还有一种可能:他的平静来自他在内心中与日本人的对峙与对视。这是一种极为有力的对峙与对视。因为双方都明白,二路军已经失败,但是只要你还没有杀死 我周保中,二路军就还在战斗,我没有承认失败,你日本人就仍然没有胜利。我还就想看看你的能耐了,什么时候你杀死了周保中,才能说你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时的周保中,说他是二路军的最后一名战士都不足以描述他的心情,应当说他或许把自己看成了坚守在战壕里的最后一个中国人。
  9   时常想念的最后一个人是赵尚志。   日凌晨,在我北满抗联主力西征嫩江遭受重大损失、五万名日伪军加紧布署对我军的最后一次“讨伐”的前夜,北满抗联总司令(时称东北抗 联总司令)、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赵尚志越过冰封的黑龙江,前往苏联方面“求援”,随即被扣押,从此失去自由。一年六个月之后,他终于被释放,率领一支小部 队返回东北,整个东北的斗争环境和我军的内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北满抗联在他走后对一去不返的他的批判已经结束,形成了以三路军总司令李兆麟为领袖的新 的领导集体,不再接纳他的归来。接下来,在二路军三路军伯力联席会议上,三路军创始人赵尚志因“犯有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党籍,被安排到周保中的二路军总指 挥部任副总指挥,不久又被从国内战场召回到伯力(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失去了周保中的庇护,三路军又回不去,二路军视其为路人,当初令敌人闻风丧胆 的大英雄竟成了新成立的伯力东北抗联教导旅院内一个无人理睬的闲人。   赵尚志怎么办呢?他仍然有许多选择。他可以选择申诉,向当时代表中共中央领导东北抗联的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申诉,甚至通过这个代表团向已经在 延安扎下根来的中共中央直接申诉;他也可以破罐子破摔,既然你们东北抗联不要我,我干脆就这样呆下去好了。凭他的威望和功勋,没有人会不让他继续呆下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者荣耀刘邦强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