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鲁庄公的形象的诗句

《曹刿论战》《曹玮用兵》阅读答案及翻译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将鼓之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言于玮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每个标点符号1分,共2分。)
2.C(2分)
3.(1)通&遍&,遍及,普遍(2)赐福,保佑(3)离开(4)派遣(每个词1分,共4分。)
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共2分,每错译一个词扣1分,扣完为止。)
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共3分。)
曹玮驻守镇戎(地名,今宁夏固原一带),有一次和敌人交战,刚刚取得初步胜利,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走远,于是曹玮就命令部下驱赶牛羊辎重等战利品班师,为此整个队伍秩序大乱,不成阵营。看到这个情形,有部属深感忧虑,对曹玮说:&战场上牛羊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不如放弃这些东西,赶紧整饬部队纪律回营去吧。&曹玮不予理睬。西蕃族士兵本来已经撤退到几十里外,听说曹玮因为贪图战利品而导致师容不整,迅速回师进行偷袭。曹玮的部队行军缓慢,沿途见到一处有利的地形,干脆停下来准备回头反击西蕃进攻。
西蕃兵快到的时候,曹玮派人迎上去告诉他们说:&你们行军这么长的时间,一定人困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与你们决一死战。&西蕃士兵正为疲困忧虑,听此一说,无不面露喜色,主将令队伍排好阵形,就地休整。过了好一会儿,曹玮才派人通告:&如果你们休息好了,就放马过来吧。&于是,对阵双方都鸣金击鼓开始了杀伐,一个回合下来,把西蕃兵打得落花流水,曹玮这时才命令手下将士放弃牛羊战利品回师。
他慢慢地对手下人解释道:&我知道西蕃兵疲惫不堪,于是故意装出贪图小利的样子引诱他们。等他们果然上当又追回来时,差不多又要行军近百里路。这个时候,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交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可是他们是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人,这时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会下肢麻痹,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取胜的。&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曹刿论战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曹刿论战《左传》一、字音:曹刿(g&i) 又何间焉(ji&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 小信未孚(f&) 登轼而望(sh&) 吾视其辙乱(zh&) 夫战,勇气也(f&) 望其旗靡(mǐ) 二、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三、课下重点句子翻译,词语解释:1、肉食者:古代享受宫膳食肉待遇的高官(卿大夫)。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高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3、肉食者鄙:高官们见识浅陋。
鄙:(见识)浅陋4、何以战:靠什么作战?
以:用,凭,靠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专:专有6、徧,通&遍&普遍。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
加:超过实际情况,虚夸,所报不实。
信: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8、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
孚:受到&&信任
福:降福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案:案件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尽责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11、公与之乘: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12、公将鼓之: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
鼓:击鼓这里指击鼓进军13、败绩:(军队)溃败14、驰之:驱车追赶齐军15、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16、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1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气振作,击第二通鼓士兵的勇气衰退,击第三通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
再:两次,第二次18、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9、难测:难于估计,推测20伏:埋伏,伏兵21、靡:倒下四、段意和层意第一段:写战前,曹刿拜见鲁庄公,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层意:1、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2、写曹刿见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取信于民事作战的先决条件)第二段:写战中,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五、习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 )A、再而衰
变本加厉C、三而竭
无缘无故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1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1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举出1例,即可得2分对比的好处1分)战前:鲁 浅陋 ; 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1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1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15、文章第2段主要内容是什么?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16、文章第3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17、文章第2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曹刿怎样的品质(或才能):表现了他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1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1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2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为什么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六、开放性试题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1)既克&&(2)夫大国,难测也&&(3)望其旗靡&&答案:(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爱国将领:评价: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邹忌讽齐王纳谏(八年级下册第20课)
一、内容概述:本文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表现出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实事求是,头脑冷静,善于观察、思考。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也反映出齐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君主。他深知收买人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邹忌的讽谏,他闻过则喜,并立马付诸行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二、结构简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三、写作特色: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的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磊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四、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戴)/窥镜(察看)/旦日(第二天)/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孰视之(仔细:这个意义现在写作&熟&)/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讽刺。谤,指责。讥,讽刺)/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时时而间进(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2、翻译下列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⑦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⑧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王)。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3、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答: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4、本文用&
&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答:门庭若市。5、&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答: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符合文意即可)6、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答: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认点。7、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俊、明智、精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8、邹忌以事设喻(以小比大,以家比国,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意对即可)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答:因为写了后来,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对即可)10、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答: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11、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答:①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兴利除弊,修明政治。12、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答:《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1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答:(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1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B)。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5、本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王之蔽甚矣&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了巨大成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6、邹忌讽谏齐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答:(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愚公移山》第一部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4、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愚公不&愚&。
(1)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愚公怎么驳斥智叟对他的讥笑的?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几个方面?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困难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深入探求: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2、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愚公移山》第二部分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努力。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这一点在文中多处表现,归纳起来具体表现为四点: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相对,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认为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坚持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义。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⑴读准下列加点字:太行h&ng王屋二山
冀j&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s&
荷h&担京城氏之霜shāng妻
子子孙孙无穷匮ku&也一厝cu&朔东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
雍yōng南⑵辨析下列形近字万仞
溃退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年旦九十:将。
惩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谋曰:家,这里指全家人。指通豫南:直。
始龀:换牙。
无穷匮:尽,不足。固不可彻:通,达。
寒暑易节:季节。箕畚运于&&:泛指盛土石的工具。这里指用箕畚。毕力平险:险阻。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山之一毛:草木。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⑷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A、相当于:&的&
B、相当于:&他(她,它)&C、起舒缓语气,调整音节作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A、相当于&的&{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跳往助之B、相当于&他(她、它)&(笑而止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起舒缓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音节的作用
汝心之固)⑸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A、表顺承,不译B、表转折,译为&但&,&但是& 文中表顺承的有{聚室而谋曰
何苦而不平表转折的有:而山不加增⑹辨析同一个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其妻献疑:他的,这里指愚公的
杂然相许:赞同惧其不已:化,指愚公
高可二黍许:光景,上下年旦九十:将
无陇断焉:语气词,相当于&了&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⑺通假字:在古汉语中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回来。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⑻翻译下列句子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译: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2、如太行、王屋何?译:&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3、且焉置土石?译为: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呢?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一趟。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自曹刿论战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