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什么能够给艺术创作者提供建立安利线上工作室室的平台的网站

喜剧大师萧涵夫艺术创作工作室
所在地区:
供应信息:0
欢迎来到喜剧大师萧涵夫艺术创作工作室网站,我公司位于历史文化悠久,近代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有“东方巴黎”美称的上海市。 具体地址是上海市静安区 康定路,联系人是萧涵夫。
联系电话是86-021-,联系手机是,主要经营相关产品。
单位注册资金未知。
主营产品或服务:
公司主要经营,让孩子从立体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形态,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平凡的物体,还从美的角度去体验雕塑诞生的过程!&&&&&&&&&&&&&&&&&&&&&&&&&&&&&&&&&&&&&&&&&&&&&&&&&& &&&艺术儿童工作室&&人究竟是不是泥做的?看到孩子们亲近泥巴的样子,我们总会想到这个问题,举手回答吧,多数孩子们说:别骗小孩儿啦,我们是人,人是猴子变的!有一个孩子说:不,我们是上帝做的,上帝用泥做了6天的人、动物,最后一天休息了就是星期天!另一个说:女娲也是用泥做了人!哈哈,现在的孩子还真棒,中西方的说法都知道! &那谁能告诉老师,你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泥巴?& 孩子说:那也许我们真的是泥做的?有人说:不可能!我们都上学了,要懂科学啦!毛儿说:我喜欢泥巴的味道。大家都把鼻子凑过去闻:没有味道呀?你的鼻子有问题吧!哈哈!奇儿说:我喜欢泥巴能被我捏来捏去,想做什么做什么!都儿说:我想抱着泥巴睡觉,它可以当枕头!--------突然,莹儿小声说: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喜欢泥巴,因为我们人死了,都会变成泥巴的。我知道,莹儿的太姥姥不久前去逝了,她妈妈告诉我,莹第一次体验了生和死的不同。泥巴是孩子在美术活动中最喜欢、最亲近的朋友,我把泥塑放在教学中,很明确是为了孩子能动起手来,让手和脑协调起来,去塑造、去大胆地表现心中无边的想象和对生活最细微的观察,让孩子从立体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形态,从艺术的角度去看待平凡的物体,还从美的角度去体验雕塑诞生的过程、、、、、可是,泥里面还有,信仰、科学、情感、、、、,很多很多!
发布于日 09:45 |
阅读数(2725)
&&   &  想象的翅膀女儿瞳瞳的立体线条作品:可爱的家,5岁  &&& 工作室发短信通知这星期去圆明园写生,仔细一算,女儿雨瞳在艺术儿童工作室学画已经一年了。一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在这里到底感受到了哪些艺术的东西呢?  我是一个绝对不敢动笔画画的人,因为实在是画出来的东西太难看,既画不出形似,又写不出意境,所以在这方面真是好自卑!也许潜意识里让女儿画画是一种补偿心理,但在实际的育儿知识的学习中,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艺术和生活应该是密切相连的,艺术更多的应该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无论是音乐、舞蹈也好,还是画画、做手工也罢,同时我也认为艺术应该有个人的标签,如果千篇一律,那不叫艺术,而是在培养工匠。(我不知道我的认识是否超前,但我能做的是我的女儿我能把握,如果和我的理念冲突,我宁可不找人指导)  瞳瞳在工作室&&& 正好这时看到一本杂志在介绍艺术儿童工作室,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们去体验了一次,那一次正好赶上胡老师拿出大大小小的一堆葫芦让孩子们玩,老师说我们先画形状再来编故事,(我猜老师其实就是要孩子们画曲线),真的很好玩哦,女儿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胡老师是一个很擅长用启发孩子想象的语言来说话的人,循循善诱,决不会让孩子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譬如实际的用意是要让孩子们画对比色,而给孩子们的要求却是画出黑暗中你喜欢的灯,再譬如说实际上要画人而要求却是做人偶,别说是孩子,连我们很多家长都感觉受益匪浅!  也曾听见有的家长在背后议论胡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肤浅的认识中有认为这样的老师很好当,因为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引孩子们玩,一节课轻轻松松的,也没有讲什么理论和技巧,而身为普通中学老师的我知道这种方式才是讲课的极致:深入浅出,尊重年龄与个性,又因势利导,将孩子的潜能发掘出来!从内心来说,真的是很佩服这样的老师!  当然我也不能免俗,有的时候看见别的孩子画的很好而自己的孩子不在状态时,心中免不了有些不舒服,然而这样的时候我觉得更要提醒自己:任何的急功近利心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和生活紧密相连,对人对事观察不仔细、感触淡漠没有激情等等在艺术作品中的反应一定就是平淡甚至空白!  没有限定孩子的未来一定就是个画画的,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我想艺术儿童工作室的学习一定能给孩子一双想象的翅膀,还有一份无拘无束的学习模式的体验!
发布于日 12:06 |
阅读数(1704)
& 我眼中的艺术儿童日 happy妈妈陈玮&&&&&&&&&&&&&&&&&&&&&&&&&&&&&大海,儿子HAPPY 6岁画于工作室  &&& 儿子(英文名happy)在艺术儿童工作室玩画已有不少日子了。  我说的是玩画,不是学画,由此可见我对艺术儿童教学理念的感受。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养育孩子的这几年里,自以为我的教子观在不断的提高。我觉得,教育者(包括父母、看护人和教师)在教孩子做人和做事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教;要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引导孩子去体验,去摸索,并在此过程中给予他们恰到好处的帮助。  父母不是全能之人,所以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尤其是专长教师。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教师的时候,做什么样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happy非常幸运,他遇到的美术教师是一个爱孩子、懂孩子心的老师――胡晓珮老师。尽管happy来艺术儿童工作室的时候已经快6岁了,但我觉得他还是很幸运的。  在我眼中,胡老师是一个大孩子。说她是&孩子&,是因为她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孩子交谈。说她是&大孩子&,是因为她在积极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孩子去体验、去探索、去突破自己;更因为她有极大的耐心等待孩子渡过各种成长时期。  在我眼中,胡老师给孩子上课总是给人惊喜。课的内容变换多样,孩子们在好玩之中感受到了新的体验。让我这个做妈妈的都跃跃欲试。何况,每次开课前她说的话,会使孩子们自然过渡到她的教学目标中,既实现了教的目的,又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没有心理压力。  艺术儿童让我发现,艺术的表现形式是那么丰富多彩,而且就在我身边,在我的生活中。而以前自己却熟视无睹,没有体会得这么深。  艺术儿童让我认识到,教孩子画画包含很多内容的体验,如线条、形状、颜色、材料、立体的、平面的,等等,每一种内容都会有很多的变换和不同。  艺术儿童和传统的教法有极大的不同,它在尊重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环境、创作手段等等,培养孩子&一个健康发达的右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份敢于创造的勇气,一种尊重文化的态度,一生表现畅想的能力&(摘自胡老师五一节给孩子们的祝福短信)。它更尊重不同孩子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要求和指点,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式、个性化的教学。  艺术儿童更注重对家长的艺术感化,采取了新浪美术空间论坛、儿童画展、内部资料、手机短信、不定期的艺术交流讲座,甚至几句简短的谈话等各种形式。和孩子接触最多的是家长不是老师,所以家长的观念和言谈,给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儿童使我初步学会了如何去评价孩子的画,如何去欣赏孩子的画,如何鼓励孩子和激励孩子,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尽管艺术儿童的这种做法没有强制化的要求,完全看家长的积极态度和自我感悟,但这一点已是和传统的美术教育有了天壤之别。  我对happy说:&妈妈只会说,不会画。&刚刚看过三国演义故事的儿子说:&妈妈你是军师。&  既然是儿子眼中的&军师&,就得做个好&军师&。当学校的美术教学观念和艺术儿童这种新的观念冲突的时候,我已有了抵抗力和应对能力。儿子说:&在学校,蓝色用的最多,因为天总是蓝色的,大海总是蓝色的。太死板了!可是如果我太充满想象力了,又怕吓着他们。&我对儿子说:&即使学校的美术课要求死板,即使你没有完全按照它的要求去画,但如果你的画面给人美感、色彩合协,美术老师也会认为它是一幅很好的作品。美,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一种境界。&happy朦朦胧胧地点点头。  一般来讲,学校的美术老师数量很少。一个美术教师要管很多班,对付工作还来不及呢,恐怕顾不上去感受美的境界了。但我作为家长,只对应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时间欣赏孩子的创作和作品就说不过去了。  happy在色彩的把握上进步很大,尽管和其他孩子比起来还有差距,但我已经很知足了。因为在他2-4岁的时候,我没有给他创造很多玩颜色的条件和机会,因为我不懂画。我期待着他的每一点进步。  艺术儿童不仅培养了happy的许多能力,保护了他的艺术兴趣,也培养了我感受艺术魅力的能力。这是我要衷心感谢的。我真心希望在其它的儿童教育里,都能有这种双赢的局面。如果每个家庭都这样的话,我们的中华民族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我期待着胡老师的下一次课又给人一个惊喜!  我更期待更多的美术老师(前提是做了妈妈的美术老师。没有做过妈妈的美术老师在了解孩子内心感受上比较困难,甚至不理解孩子的正常反应。)能加入到艺术儿童的行列中,和胡老师携手并肩,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尊重儿童的艺术教育的理念所带来的好处,把中国儿童的艺术教育推向前进。
发布于日 12:05 |
阅读数(1805)
  儿童工作室是做什么的&&&&&工作室就是工作的空间,谁在此工作呢?儿童工作室里的工作者当然是孩子,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引导和点播的客体,同时,孩子进行创作工作的时间要绝对大于老师指导的时间,特别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工作室提供的空间、材料、方法来自主体验和完成创作的全过程。  所以,真正意义的工作室和教室有着极大的区别。而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孩子还没有进行自主体验时就开始了&指导&和单方教学,或者有些互动,却没有给孩子体验创造过程的足够时间,在孩子刚有感觉时就掐住了。因此,我们大多数的工作室成了教室,老师把要传达的东西说完,孩子画一两张就匆忙完事了,看不到孩子作为工作室主体的基本状态。这是中国的儿童工作室之所以落后的一个特色现象。  &&& 工作室应该有各种空间提供给孩子,在他们充分感受和领会创造形式基本的操作程序之后,能够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创作方式进入相应的空间,在德国时,我看到孩子放学了,背起书包来到工作室,有的开始做版画、有的画油画、有的拿起小焊枪,有的去做雕塑,而老师可能只有两三个,穿行于各个空间,给些必要的提示或协助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小的孩子会被妈妈送来,进入合适的空间里。有一个5岁小男孩用废旧的纸管在院子里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做了一个几十米长的作品,最后,从开始处放入一个球,听着它在层层叠叠的管道里滚动的声音,最后终于从尾处掉出。所有的老师和孩子都被请出来观看,简直是个状举,这时,孩子精心的设计、连接、管壮道路、建筑的幻想都在这里实现了。而在这一个月的创作中,他有了问题就去找一个叫贝克曼的男老师,没有其他人打扰,没人会说:你做的是什么呀,来,让我教你!经过的人都会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和微笑。我们的孩子在那里到了天黑也不走,眼光中的羡慕让我心疼。这个工作室就在柏林青年艺术学院内,他们也有学习工艺美术的空间,很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松梅竹菊的水墨画被列入其中,院长说因为这是在教孩子一种同样的方法,他们把这种方法都归为工匠做的艺术。  &&& 其实,在儿童美术教育者中,有很多先行者,1980年,内蒙古哲里木盟的双泡电厂子弟学校就在19岁年轻老师的带领下,非常专业地开始儿童水印版画的创作,其状态就是真正意义的工作室,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又赴瑞士、日本,获得国际儿童画的大奖,日本人出高价收藏了部分作品,言: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儿童画作品。目前,被记载进入国际儿童画史的中国作品就产生于此。在我和当年的老师学生进行交谈时,他们一生都难忘的就是师生一起自主体验、创造的快乐场面,一个落后的地方,孩子却如同在天堂,拿来的任何东西都象施了魔法,可以印出任意的幻想。两位教师放弃了84年去日本的优厚条件,其中一位目前在深圳,和爱人一直在从事着儿童美术的教学,另一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成为艺术家后同时从事教学,当年的学生远在美国、日本和芬兰的都在从事版画创作。  &&&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现任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的谢丽芳老师在80-90年代跑遍了西藏、云贵川等地调研,提出原生态儿童画的理论,并且和民间美术结合,把蒲公英行动做到山野乡村,那真是纯真开阔的工作室。昨天我们通电话时,她还在湘西。  北京儿童中心龙念南老师工作室、浙江东阳绿蝴蝶工作室,内蒙赤峰草原娃、山东淄博美术学校、广东美术馆少儿培训中心、珠海南色基地等等,都是从90年代末就开始的具有工作室真正意义的空间。  许多老师的文章和书都是特别优秀的,因为多数由专业的教育或美术出版社出版,受体制限制,不能象书商那样自由运做宣传,所以,除教师购买外,不能为大众特别是家长所知。  那些误人子弟的教师除外,有许多优秀教师都想实现工作室的空间理想,却因为现实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这些老师的名字我能列出很多。  如果也有网络的媒介和周密热烈的出版策划与宣传,也许这些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早就浮出水面让大家受益了,而他们在辛苦的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和所付出的远远大于收获。  我和他们相比,要幸运得多,有条件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条件四海乱跑进行研究,有条件比较各种工作室,因而也有条件不去站在一个侧面来设计课程,想起那些没有条件而仍在自己位置上苦苦努力的人们,艺术儿童没有理由不把真正意义的工作室呈现出来。  香港一个小巴掌大的地方,两万多家儿童艺术工作室,超过一大半是美术工作室,骇人听闻吧!分出三档,较低的在商场里,妈妈们采购的同时把孩子往小教师一放,或老大进钢琴屋,老二进绘画屋,都非常拥挤。较好一点的在居民区边上,多是传统式教学,如静轩艺苑,最好的则是英国回来的老师办的了,如奇极工作室,就是有许多空间可以进行各种体验,而社区文化中心的教室就是最便宜的去处了。  &&& 我认为,好的工作室在完成自身定位和运转同时,还要考虑到没有条件加入又对此需要的人群,包括家长和孩子。在教学研究之余,应尽己之力去多做公益性的艺术活动,将先进有用的理念与方法传达给更多的人,否则,就没有尽到身为教育者的责任,也对不起那些真正做出奉献的先行者。  何时,北京也如香港有万家工作室,父母们能根据自己和孩子的条件来轻松选择,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
发布于日 12:04 |
阅读数(2350)
  在利益成为偶像的时代,外来思潮的倾泻、多样性文化生态区域的减少以及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质疑、淡忘、民族心理的自卑自残甚至民族精神的彻底失落,都在加速剥离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核,充满个性的中国文化正在遭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流失,恐怕到了只剩下方块文字的最后屏障时,我们的文化被连根拔起就不是危言,何谈先进与否?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还是民间艺术抢救工程,归根到底是我们对中国文化根系的生死捍卫。然而,最为根本的拯救是文化血脉的代代相传,传承问题不该只是少数人的呼喊与大众的空洞盲然,作为普及教育之一的中国儿童美术事业能否分担文化传承的忧患?儿童美术在塑造部分童年经验的同时,能否将文化镌刻在心灵?对此所进行的实验性探索有可能成为美术界和教育界对当今中国文化所能做出的较大贡献之一。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  民族的灭绝首先是她的文化灭绝。新世纪的国际竞争所以从经济上升到文化,就在于文化制胜带来民族荣耀和能够战胜一切的威力。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和灵魂。  文化民族性&&民族的基本特质和标识,在成就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相异性的同时,还传达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作为人类文化成就中一个真实的精神承载,民族性可以与现代性、国际性共生,却始终对抗同化。  对民族性的关注,实际是对艺术同一性而不是单一性的深度认识。  &艺术从初始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有民族,无论他们在何地,都有一个永恒的寻求意义的需要&&衔接时间和空间、体验和事件、身体和精神、理智和情感,人们创造艺术将它们联在一起,表达除此而外无法表达的东西。&①艺术的基本统一性不能与单一性混淆起来,艺术也最深刻地体现出文化的民族性,显示&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张力和摩擦、对立和冲突。他们趋向不同的方向,遵循不同的原则。&②这种多样性和相异性并不意味着不一致或不和谐。  但是,文化无法通过物理惯性而保持其现有状态,&它常遭受物质与精神的变化和衰微,即使它的实体存在延续,也处在丧失意义的不断威胁中&③。在全球化背景和西方社会国家文化的战略攻势中,中国文化民族性的生态困境以及消解危机已显露于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艺术表述方式中。例如已处在近乎灭绝境地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国母体文化、大众文化,具有原发性和广泛性,作为中国文化民族性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它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浓缩历史的记忆、质朴的民族信仰及情感,与中国文化的血脉同根同源,这个符号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中国大众的生活和艺术有了深度的认识。但是,中国乡村缺乏特性的城镇化发展导致民间艺术的自然生态与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破坏,众多的民间艺术图式随着老艺人生命的终结而消亡,即使其中属于美术的物质性表述还依然存在,但属于文化的那部分已缺少了原始生态的味道和神奇灵动的本性及生命力。  对文化民族性和物化成果的保护固然可以通过博物馆文本记录、民间美术图式的原生形态挽救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拯救,传承则是最为根本的方式,或者说传承本身就是拯救。传承关系到中国文化的生存,也必然关联到未来的中国美术及其制造者还能否持有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并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必不可少的影响,如同中国绘画所曾经达到过的境界。  对中国文化传承的忧患,是我们在自省后文化主动性与自主性的必然体现,也是我们对艺术本体及其赖以滋养的文化生态的本质关注,更是对本土文化所面临巨大困境与挑战的深刻关怀。  传承不是单纯的复制和对传统文化临摹者的培养,而是符合文化创新本质的不断更新和重建&&通过全新的理智综合和复杂的重构活动使中国文化及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同时还不丧失产生与推动它的原动力&&中国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  文化的本质以及它与传承者的关系清晰地告诉我们:儿童是文化传承的核心。  从童年起,文化与人共生、根深蒂固。仿佛土壤、气候对于植物,儿童所身处环境中的一切,如建筑、音乐、礼仪、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在时刻地影响着他们并形成观念、态度与意识,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而成为难以忘怀的童年经验。性格与本体习惯的形成过程也是将文化和基因溶于生命的过程。  如果传承从童年开始,在儿童阶段就使未来的公民开始认知认同自己的母体文化,不仅顺应儿童身心的自然塑造,具有早期优势,更符合进步社会的教育观念:社会越发达,就越强调文化民族性的保持。日本西欧等国极其重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本土文化教育,来培养民族情感和文化鉴别能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继承者。  儿童美术是童年经验的自由表达、儿童天性与文化环境互动的必然产物,完全植根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针对儿童美术的这个重要特性,教育者有极大的可能和自由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注入其中,如水墨画和民间美术,使儿童美术在塑造孩子心灵的同时,将文化镌刻于人格上。  但是,文化土壤的变异和民族文化艺术在教育中的长期短缺,已导致中国文化的生命内涵在年青一代的认知中悄悄地蒸发与淡化,作为传承者的人在儿童时期对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感到的是严重的生疏和隔膜,取而代之的则是孩子审美趣味甚至食品口味的西化。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具有种族的生理特征、习惯性情、而不具备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文化的基因气质,加上当前成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对少儿教育的负面影响,都对传承造成了极为严峻的现实困难。  尽管如此,先行者对传承之路的探索并未因此停止,反而加快了脚步,特别是优秀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儿童美术纯朴率真的自然状态为前提,从儿童美术和教育为切入点来进行关于文化民族性传承的实验性探索有可能成为美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可贵的实践  <font color="#02年六月,在何韵兰女士的倡议下,由国家教育部艺教委和美协艺委会共同策划主办、深圳南山教育协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启动,以在汕头开幕《中国少儿水墨画邀请展》作为&工程&的序幕。此展览采用传递方式在全国各地巡展至今,依靠各个地区的文化自主性,如同一条中国文化生命的清流,两年的时间就穿越了十多个省市直至基层,受到广泛欢迎。  面对中国发达城市的儿童包括部分教育者在内的盲目崇洋心理和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现状,笔者&&儿童美术理论家胡暁珮女士策划和主持了&中国少儿美术国际巡展暨美术教育考察&活动,并于2003年1月在德国进行了首次尝试,活动在每年的寒暑假举行,以国际间儿童美术作品的高层学术交流为根本点,以珍贵的人文历史和城市风貌贯穿其中,让孩子、家长和教育者直观感受欧洲艺术的精华,并比较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深刻体会中国艺术的魅力和传统的活力,从孩子、家庭和美术教育作起,使中国宝贵的文化得以鲜活的再现和真正的承传。2003年11月初在中华世纪坛&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大型综合展示活动作为国际部分展出了该项目的生动成果,孩子们的绘画日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活动在展出原创儿童作品的同时采用中国水墨画材料作为中外师生交流作画的工具,许多孩子在交流中都成为外国师生的小老师,教他们怎样用中国的笔墨在宣纸上挥洒、泼墨,怎样用墨来游戏、创造。当浸润着民族气韵的水墨精神渗透到所有参与其中的孩子和成人心中时,也将中国文化拉近了他们的视线与心灵,这种自然的传承形式真实地具有水的穿透力和墨的浓度。当中国师生看到德国教育者和孩子对水墨的热烈赞叹和由衷惊羡时,那种使他们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成为了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并产生重新认知自己文化的强烈愿望,这些感言是出自参加活动的小孩,&我只知道毕加索,没想到德国朋友那么喜欢水墨,我却不知道中国水墨画的大师是谁,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我要学&。&德国的房子很旧,很节约,很美,每个房子都有自己的画,我回去要让妈妈挂自己的画,水墨画。&。&我能说出爱琴海的传说,可是老师问我&山海经&,我却不知道,其他小朋友都不知道。我回去要告诉妈妈赶快给我买书,这是中国的传说,老师说非常美丽,可是我是中国的还不会讲&&&。&我家住的是欧式别墅,现在我知道了欧式的建筑是欧洲很老的风格,是他们古代的艺术,我们在抄他们的,还不对,我要拍很多照片,告诉爸爸妈妈什么是好的,亮的大理石,不美&。我们惊异孩子的感悟力,同时也惊异儿童美术及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所具备的特别力量。  在谢丽芳、刘宇欣等老师的倡议下,2003年7月名为&蒲公英行动&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项目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启动,子课题延伸至西藏、江西九江、陕西安康、浙江无锡等地。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背景非常适合本地儿童美术的自然状态,特有的民间艺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培植了儿童美术的纯朴与率真。民间艺术中混沌的思维模式、架构天地时空与神灵的古老象征、物我合一的稚拙表述、原生态的符号图示等都与儿童美术在构型、隐喻和时空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相似,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类似游戏的本能文化表现与生命个体的童年艺术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民间习俗的延续和在生活中的频繁出现也潜意识地影响湘西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无形中为他们构建了本民族未受侵扰的原初心态和童年经验,为该地区民间艺术从儿童期开始的本土传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蒲公英行动&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把优秀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及教育融为一体,探索出一种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育中可行的、可持续推广的民间美术的教育和传承模式。  民间艺术中混沌的思维模式、架构天地时空与神灵的古老象征、物我合一的稚拙表述、原生态的符号图示等都与儿童美术在构型、隐喻和时空表达方式上有许多相似,特别是民间艺术中类似游戏的本能文化表现与生命个体的童年艺术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同时,民间习俗的延续和在生活中的频繁出现也潜意识地影响湘西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无形中为他们构建了本民族未受侵扰的原初心态和童年经验,为该地区民间艺术从儿童期开始的本土传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蒲公英行动&以民间美术为载体的初步实验成果于2003年11月初在中华世纪坛&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大型综合展示活动中展出,各参与实验学校的儿童美术创作,以定位的民族性和材质的民间性倍受关注。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美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融进我们的儿童美术和教育,通过儿童已有的经验,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中国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或者更进一步,通过对儿童的影响传达至家庭与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注入巨大的希望与动力,甚至拯救民族文化基因濒临丧失的命运。  上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区域范围内关于儿童与中国文化传承的有效模式和评价方式,或丰富了以中国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儿童美术及教育形式,最为根本的是,实验所探索验证的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儿童美术和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承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它在保护中国文化民族性中的力量和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所可能做出的贡献。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中,保持中国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取决于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将它代代相传的能力。我们还应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中智力表现的多样性、不同环境中儿童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在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争取让多数儿童都具有能表现和发展对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认同的智力。是儿童美术和教育在人之初的血脉深处注入了本民族的精神,使可贵的传统在生命本体上得到内在的延续,根深才能蒂固。  参考文献:
发布于日 12:03 |
阅读数(1614)
&&  孩子们爱创造、爱生活、爱艺术、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爱世界、爱美&&,他们如何用爱去快乐地创造?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对世界万物的情感?如何与他人来分享自己的果实?又如何在分享的快乐中再一次去认识充满活力的美和文化呢?&&,艺术儿童创造工作室在这一串串的思考中开始了探索。   这是一个让孩子释放心灵、表达情感、感受艺术、认知文化的属于儿童自己的空间。  了解更多信息,请登陆网站www.artchildren.org  妈妈的颜色  孩子们和妈妈或爸爸一起来了。工作室奉献给大家什么样别开生面的惊喜呢?  在孩子们互相介绍之后,我突然问&有哪个小朋友向妈妈说了声谢谢?&,没有人回答我,&今天是周末,妈妈不去打扮自己,不去休息,还赶老远的路带你们上这里来,为了你们的快乐和进步,把时间都给了你们。现在有谁想说谢谢了?想说了,就快去跟妈妈说!&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争着跑到妈妈身边,抢着说&谢谢!&、&谢谢妈妈!&。  &你们觉得自己的妈妈漂亮么?&,&漂亮!&、&不漂亮!&立刻有两种声音在回答我。  &那么,你们觉得妈妈像块什么样的颜色?&,大概是从来没被这样问过,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我,谁也不说话了。我马上说:&我就觉得自己像块肉色,因为我胖,但也很温暖,你们觉得呢?&。孩子们哈哈笑起来,小手立即举得高高的,&我觉得妈妈是彩色的,她总是很漂亮!&,小丁丁第一个说,妈妈笑得更灿烂了。&我觉得妈妈是粉色的,她很高兴,有时候是蓝绿色的,就在不高兴的时候,还有的时候是红色的,她爱发脾气&东东边说边看着妈妈,好象妈妈是条变色龙。&我的妈妈是白色的,她最怕晒,晒了就会变红,又变黑。连我奶奶也是。&佳玉大声地说,所有人都看她奶奶,真的很白呀!&&孩子们热烈极了,色彩在妈妈身上不光有冷暖的变化,几乎成了情感和习性的象征!而最为惊讶的是妈妈们:孩子竟然是这样看我们的!对颜色理解得简直是透澈精彩!  提示:孩子喜爱的色彩,除了视觉感官的愉悦外,还带有强烈的情感和情绪的倾向,只要稍加引导,我们就能发现他们对颜色的认识,除了表象特征外,还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一个5岁叫爽爽的小男孩说:我的妈妈是透明的,在幼儿园里我想妈妈,可怎么也看不到她。所以她一定是透明的。  动手画桌布  一张黄色的桌布铺开了,孩子们马上拿出了自己带来的各种食物,有红色的樱桃、、还有大西瓜、 、甚至绿色的辣椒和紫色的茄子。我和老师也拿出了几样东西:颜料、大画笔、调色盘。有的孩子立即去拿笔和颜料管,绘画毕竟是他们的天生喜爱、是他们的心灵游戏。&谁想画点什么?把桌布变得更美丽?&我问道,&老师,什么都能画么?&&是的,你们心里想的、眼睛看到的、还有曾经梦见的,什么都可以&&&,我们的老师话音未落,有些孩子们就已经开始了。佳佳在仔细地画着一只小白兔;小雨在画着开满了黄色和白色花朵的树、大丁丁和豆豆画了一张黑脸一张白脸,是爸爸和妈妈;依文则大笔刷刷几下,对着凌乱的粗线说这是火车;小丁丁把自己那一块地方画完了,去找别人借地,几乎把所有的空都画上了,有房子、家、还有战车&&,最后我们看到了小白兔在小树下舒坦地趴着、花朵树上还飘下兰色的雨点、战车的确是在燃烧着向前跑&&还有那么多绚烂的色彩和线条,桌布已经装满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暖融融的情感。因为用的是丙稀颜料,画完就干,孩子们要开始用餐了。   提示:孩子常常在自己的白纸上绘画,而许多质地不同的材料,如布、木板、墙面等也应该成为创作的对象。他们可以体验到艺术创造过程中更加丰富的感觉和知觉,还能培养孩子认知事物本质特性的能力。同时,在一大块布上共同绘画能让孩子们在创造中懂得合作与共享。  美丽的盘子  盘子是我让他们从家里挑选的,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一个。坦坦的盘子很有吸引力,是一个小汽车的形状,他说最喜欢这一个,还是塑料的摔不坏;丁丁拿的是个大花盘,他说最喜欢这个花的颜色,是明亮亮的黄。佳玉拿的是个很小很小的碟子,她认为图案比家里所有的大盘子都漂亮;东东带的盘子确实特别,他很自豪上面的花都是立体雕刻出来的;还有孩子认为自己带的实在不太漂亮,还从来没和妈妈买过盘子呢。  提示:只有在博物馆里赏画才叫欣赏么?审美及欣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让孩子们挑盘子,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他们对盘子的评说就是欣赏过程和观点的表达。在平日,如果我们经常能调动孩子的热情,听听他的理论,会大大提升他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水平,也增强他对生活的热爱。  快乐的分享  无论盘子是大是小、是漂亮还是一般,孩子们都得用它们来盛食物,还要摆出点造型。我端出来一个最大的盘子,里面是像小栅栏似的锅巴片、一个个圆圆的洋葱圈、还有象房子瓦片的饼干、和各种形状的巧克力,希望它们在孩子的手下变成各种图形,结果,味道太棒了,许多孩子边摆边忍不住地咽口水,干脆吃吧,的确,孩子们吃的是快乐和分享,吃的是美丽的心情。&有谁知道妈妈爱吃什么?有妈妈爱吃的么?怎么没人给妈妈拿呀?&,刚说完,孩子们赶快争先恐后地拿好吃的给妈妈。佳佳还拿香蕉给了老师&&最后,我的手里已装不下了。妈妈们说,在家里是这也不爱吃,那也不爱吃,今天可全变了。最后,我建议,把桌布当旗子,展开了照个相吧,&噢!噢!&孩子们欢呼起来。  提示:食物好吃,在摆出漂亮的造型后,就更好吃了,食欲和心情都会格外地好,孩子们会明白:艺术也是用来提高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的  暁珮观点:  我们经常把生活和艺术割裂开来,使得孩子的艺术创造活动更像是上课,而无法和具体的生活相联系,更无法和自然的情感流露相联系。其实,生活和艺术密不可分,特别是儿童,在创造过程中较少需要理性而严肃的思考,更需要去观照身边的生活和温暖的情感,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和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认真聆听他们的理解,来自然地激发他们对艺术、对生活的爱和创造愿望,这一点对4岁以上的孩子都很重要。  暁珮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评价欣赏能力,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欣赏的初始。还要多注入情感的因素,只有充满感动的双眼才能发现美的世界。对于儿童,让孩子学会去发现美、分享美,这对于创造力的激发会比技巧学习更加重要。
发布于日 12:03 |
阅读数(1330)
&& 自去年底开始,俄罗斯普希金美术馆的扎哈洛娃女士就不断往返于北京和莫斯科,给中国孩子讲俄罗斯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也把中国的神话传说带回去讲给俄罗斯孩子听,再让孩子们用画笔表现出来。小小的心灵被迷住了,魂牵梦绕,去天马行空地想象和创造。中国的&后羿射日&和&女娲补天&被俄罗斯孩子用饱含着神秘向往的色彩画了出来,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传说都被描绘得轻柔淡雅和忧伤,而&白雪爷爷&、&野天鹅&这样古老的俄罗斯故事首先在杨景芝教授的教学实验班里为中国孩子的创作增添了无尽的遐想。   不同文化中的儿童对本国及他国的母体文化能具有如此快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成人世界为之惊叹,连严肃的国际机构&&上海六国合作组织也要为神话和孩子们做点什么,邵大箴先生提议由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策划成一个大型展览,此举得到各国师生的热烈反应。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2005年六&一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 &孩子画笔下的童话&&&上海合作组织六国民间故事儿童画展,内容包括中国、俄罗斯联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塔克吉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在内的上海六国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儿童们以本土和对方国家民间故事进行的异彩纷呈的美术创作。  展览恰逢国际童话年,又由上海六国合作组织秘书处、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俄罗斯普希金美术博物馆联合主办、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和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承办,应是成人世界送给孩子们的一份厚礼。  然而,在直面画展的美丽和激情时,我们又一次不无惭愧地发现,孩子们给予我们的永远更多:那是孩子们真心奉献给世界的灿烂无邪的视觉图景;是孩子们对古老神话传说的热情唤醒了我们对祖先的情感并再次追寻儿童美术所必需的源自传统文化的情境和脉络;是孩子们画出心中童话后的幸福使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他们真正的却无法言说的精神需求,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美术教育来帮助孩子建构成长中的心灵?孩子们开放平等的感情表白还告诉我们如同世界的和平与友谊,文化需要更加广泛的理解和尊重。  儿童美术与文化身份  心灵是否涵育于传统之中?何时我们能以真实的敬仰之心面对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文化、和悠远的历史?何时我们的孩子可以果断地说:我是中国人,我从历史与文化中来?这并不是不需要儿童美术界关心的问题,而且,与国际社会相比,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来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以形成健全的道德、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应该成为中国儿童美术界急需探索、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对母体文化的认知是儿童构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也是儿童在未来认知、比较世界文化,宏扬本土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没有儿童阶段就开始形成的基本文化认同,是无法谈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更无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具备鉴别他国文化的能力和智力,也就没有形成多元文化视点的可能。  然而,今天很多中国城市学习美术的儿童中都知道毕加索和梵高,却几乎不知道吴道子和齐白石;很多孩子熟知奥特曼、蜡笔小新、流氓兔,却很少能讲&盘古开天地&,更没有听说过&山海经&;越来越多的拿着国际护照的中国孩子困惑于自己是谁,有的甚至以自杀来回答。来自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甚至美术界自身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漠视已经在导致我们的儿童无论从视觉还是心理都越来越远离能够真正滋养他们心灵的母体文化。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文化环境因偏向西方艺术和流行文化而轻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导致的儿童欠缺本土文化性格的弱点。  &孩子画笔下的童话& 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儿童寻找到缺失已久的美好温暖的母体文化语言以及阅读之后的快乐,更见证了儿童美术对孕育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具有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展览活动中,孩子们专注地聆听古老的神话传说,仿佛在聆听来自母亲心灵的语言,他们渴求了解祖先们的伟岸奇强,理解到所能感受的勇敢、善良和智慧,并为祖先所代表的民族个性而自豪。当用画笔再现时,就如同吸吮母乳一样的酣畅自在。这正是孩子无法用话语表达的精神需求,是对来自传统文化中的情感与伦理认同,也是最初的文化认同感的一个确立过程。  事实上,如果中国儿童美术事业站在文化认同的高度上,凭借美术自身的自由与活力、依靠伟大优秀的传统,探索本土化的美术教育方法,它将有极大的可能成为培养中国儿童对母体文化认知与热爱的心智以建立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中国儿童审美环境另(令)人忧虑  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他们的艺术认知、表达、以至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不能忽视的作用。在今天充满争议的社会中,大量充斥在电影、电视、录像、广告等各种媒体中的流行甚至垃圾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影响着中国孩子们的情感、心智成长、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绝大多数的中国的城市、乡镇甚至农村儿童,已经别无选择地接受着倾泻于视觉和听觉中的一切文化产品,被视听刺激和新奇的潮流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心灵空间。而重视思考、关注文化传统、富有精神内涵及深刻思想性的优秀本土艺术产品已经很少见,特别是作为儿童生活中心的视觉艺术包括儿童图书出版、影视创作等也因利益驱动很难为孩子创造出帮助他们身心发展、建立美好情智的高品质产品。在这次展览活动中,中国方面就遇到了为收集中外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基本素材的困难,简单化、概念化的儿童卡通类图书满目皆是,而真正以本土文化为题材的用心之作则寥寥无几,中国孩子就只能阅读这些粗制滥造的东西么?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也使许多具有美感和审美价值的不可再创的遗迹逐渐从孩子的视野中消失;而没有正确导向的各类绘画大奖赛和颇具争议的美术考级则成了误导家长花钱为孩子购买功名的手段。  中国儿童的文化环境令人担忧,尤其是视觉审美环境的恶化,是难以让孩子们拥有一颗纯真宁静的心灵和辨别美与非美的双眼的,最终导致的还将是中国未来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包括美术的发展在方向性、历史感和地域性上的异常薄弱,以及必然呈现出的&无根、横向移植、无持续性和文化传承使命感的缺乏等另人忧虑的特征①&。  展览中,孩子们对神话传说中代表人类共同情感和理想的祖先描绘得那样美好,充满了真情,这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好的视觉形象的是儿童内心的真正追求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但是,美术界与教育界如何通过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支持和正确先进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来为中国儿童文化与审美环境的优化做出努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全社会的关注。我们还应认识到优化儿童审美环境也是在保护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根系与未来。  美术教育缺乏本土资源么?  山西长治,古名上党,是中国的神话之乡,&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传说均发源于此。再加上长治是红色革命的老区,开放较晚,还保留了大量的古迹与民间美术。可以说,拥有如此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孩子和老师都是幸福的,他们也为自己的家乡特别地自豪,他们参展的作品无论是水墨形式的连环画,还是木刻和剪纸,都洋洋洒洒地再现了儿童对祖先和神话传说中故乡的深刻认识,这一次,孩子们除了参加作品展览,还要长途跋涉,并化装成神话中的人物,赶来参加开幕式。其豪情令北京和国际的孩子们羡慕不已。  相比之下,中国其他的发达城市就没有了本土美术教育的资源么?  在展览中,北京的孩子们因为民间故事的古朴,很多作品也自然地选用民间的材质和造型来表现:宣武区的孩子用扇子;朝阳区的孩子画风筝;东城区少年宫的孩子把故事画在大小不一的木蛋上;中国儿童中心还搭建了&神话舞台&;行知民工子弟学校想参加的孩子太多,展览场地小,他们干脆画在各类小旗子上,向空间发展;而新疆伊黎红旗幼儿园的孩子们直接把传说画在了手鼓上。俄罗斯孩子把中国的大公鸡用彩带和丝绸来装饰,把凤凰用金属加工得很有中国文化的味道,原来给他们讲故事的扎哈洛娃博士本人就热爱中国民间艺术,多年收集珍藏的艺术品都成了她故事中给孩子演示用的道具,而每一次新的收藏都成为源源不断的教育素材和灵感,也是她的热情在不断推动着六国儿童对于中国神话传说的创作。  仅仅一个神话故事,竟然能发掘出无尽的本土美术的宝藏。从给孩子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让孩子观看与故事相关的传统服饰、民间玩具、图画绘本,再让孩子们从视觉来了解并想象着故事中的情景,直到创作出来&&,一件件具有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本土文化特色的儿童美术作品就产生了。  如果全社会能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态度与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如果我们的各政策职能部门不再忽视而是保护中国文化在孕育过程中所赖以发展的独特历史传统和地区风俗;如果那些只把儿童美术作为技能性竞赛和单纯产业化手段的人们能以儿童和文化为本,提高责任感和素养;如果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能强调联系地区生活环境和民族传统的本土理念;如果大多数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能以本地文化为起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去吸收、开拓、创新;那么中国的本土化美术教育资源可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丰富。我们一定发现,如同展览中所见,不仅是西方艺术能开拓孩子的创造视野,和儿童与儿童画一样同是人类生命早期和原生状态中的中国民间故事和民间艺术更能点燃孩子心中的激情。  从展览作品中,我们还发现:儿童对源自民间民族艺术表达形式的选择就蕴涵着孩子对人类文化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样深层的情感就是从&集体无意识&到被美妙的神话传说激发出来的民族文化意识,就深藏于孩子的心中,不也是儿童自身就拥有的最内在的宝贵资源?  文化理解与平等尊重  如同&尊重、了解各国的民族文化,加强友谊、合作&的&上海精神&。艺术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开拓建立更加平等及互相尊重的文化平台,以缔造人类最终的和谐与共存关系。  上海六国组织包括中国在内,都有各自深远的历史与文化,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儿童眼中的视觉世界反映出的也是东方和西方,现在和过去的冲突留下的符号与标志。对于融和东西方文化及历史的矛盾、弘扬人类求同存异的共同理想与各自优秀的文化艺术,儿童美术具有象神话一样的魔力,没有偏见与误解,完全表达出人性的光辉。  &孩子画笔下的童话&展览就是在民间推动、官方支持下进行的,作为一个以儿童为主体,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型展示活动,无疑促进了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和文化艺术的交流,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儿童们了解各国民族民间文化、开展想象的创作过程来再次提供了一个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与相互理解尊重的契机。  在鼓励儿童了解优秀的世界文化,并体验不同于本国母体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价值时,美术馆的教育职能作用和广阔开放的视觉文化平台是不可替代的。在此次展览中,所有的儿童免费参观,行知民工子弟学校的1500名孩子踏进了美术馆的大门,这可能是他们生命中的第一次.中国美术馆以展览主办者的身份承担了自己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职责,而今后长期的职能实现也许能改写中国儿童在美术馆有欣赏作品经历的&人数不足1%&的比例。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何韵兰教授说:儿童总是能率真地表达人类最根本的情感与愿望,这个展览活动,孩子通过画对方的民间故事,不仅促进不同民族相互的尊重和友谊,也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到: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文化血脉,否则,创新和发展也缺乏根基与特色。正如国际艺术教育促进会的主席道格拉斯&波顿博士所言:通过艺术去学习和了解,这是促进国际文化理解和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应当信心十足,一道去寻求新的途径,以进一步理解艺术在世界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我们还要寻求更多的途径,通过艺术的学习认识相互理解并充满和平的生活方式。  使命不可轻视  展览活动为中国的儿童美术事业提供了不仅是讲神话画故事的启示,而是如何在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源与国际交流中使孩子们更好地感受、认识和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重要的,儿童美术及教育应指向精神世界的探索,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的再次发现和传承。  展览及幕后感人的故事、和数以千计的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使我们无法回避地看到孩子们对母体文化与精神家园的渴求,对能够帮助他们建构美丽心灵的儿童美术教育的呼唤,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又怎能忘却使命。以下的话具有非常的意义:扭转过去的偏差,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在不同层面加强对本土文化及中国文化意识的定位和价值观的重构,通过整体长远文化政策、师资培训及艺术教育,培养一种关心和尊重本土与中华文化的氛围,支持对本土及母体文化的回溯、研究和保护,鼓励儿童和教师立足本土而兼具中国与国际的视野和态度,并以融入中国当代文化体系发宏观视角展望未来的发展,应是各界仍需继续探讨和努力的课题,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历史使命②。(完)  注解:①②,出自香港教育学院马桂顺《探讨后殖民地时期香港艺术教育中的文化认知》
发布于日 12:02 |
阅读数(1549)
&& 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冲击反而促使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艺术领域和美术教育的前沿,不同国家与民族的研究者们已开始了深刻地思考,甚至把如何在教育中捍卫与传承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作为神圣的学术使命。   2005年北京国际双年展序列展之一的&和平&家园&中国少儿美术作品邀请展,则展现了中国儿童美术界对此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在教育实践所进行的探索。  如果家是每个人不能缺少的生命栖息地,文化的家园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栖息地了,它们也应是中国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无论怎样变迁也难以忘怀的故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中国那独特的有着东方古国气质的文化特征在逐渐地消失,无论是建筑、影像、传媒,甚至生活习性,都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标准所一体化,今天的儿童已经很少有机会能从生存环境的视听范围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了。在这样一个远离甚至忘却珍贵的历史与传统的年代中,作为儿童美术的研究者和教育者,该怎样通过各种有趣味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创造过程去体验文化,使宝贵的传统得到再次的记忆与传承呢,而我们真正期待的是:认知世界又拥有东方文化血脉的一代新人能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中快乐地成长。  近年来,现代少儿水墨画教学,尽管还在探索之中,也显示了令人惊叹的成果。  北京的艺术儿童工作室将水墨画作为不可缺少的文化母乳,以符合儿童天性和身心、视觉发展规律的率真方式注入到了低龄儿童的美术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尽情接触东方特有的笔、墨、宣纸,体验并感受水墨的神韵天趣和本质特性,作品中挥洒着孩子们认知母体文化后的欢畅,似乎是墨与色彩的歌,其视觉冲击力和大开大合的天真另人震撼!  对于逐渐成熟长大的中国孩子,如何让他们亲近人文底蕴深厚的水墨画并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同时还能将传统的技法富有生机地运用在儿童喜闻乐见的表达,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和少年宫美术学校的&水墨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儿童与传统水墨的成功契合,山东淄博美术学校的作品在此基础上似乎更具有了人文气质。  而中国贫困乡村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没有笔墨与宣纸、没有上美术课的基本条件,又怎样去感受中国文化呢?&蒲公英行动&则把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引入到教学中,所做的艰苦努力和越来越多教学单位的加入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丰厚的濒临消亡的民间与乡土艺术在孩子手下都重新了鲜活的生命,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浓郁而真诚质朴的乡情和自然的艺术魅力,乡村儿童不仅在天马行空的创作中体味了童年的快乐,感悟着艺术的真谛,还使宝贵的民间艺术有了传承发展的希望。  除了对水墨与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神话传说与生活习俗里还有许多典型而丰富的文化特征,都成为教学中取之不尽的本土资源,北京东城区少年宫将中国传统&穿衣戴帽&的风情与儿童当代生活相结合,孩子的理解完全体现在了具有独特想象的作品主题与鲜艳的色彩中了;山西长治的作品也用稚嫩的话语表达了神话之乡的孩子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最初情感与热爱。  水乡同里是传统文化的活教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不仅具有中国园林建筑的美,还是典型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的江南文化之代表。在这里写生就成为了让孩子们领略中国式美景、感受文化历史的现场教学。这也是对美术教育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展览中的同里写生作品就是孩子们的现场创作,不论来自大城市,还是来自穷山僻壤的孩子都来到这里,而从未出过远门,甚至没画过写生的30多位孤儿、民工子弟、土家族、苗族孩子还在这里圆了他们的艺术梦想。  中国的美术教育对本土文化与人文内涵的日益尊重已在&和平家园&的展览中得到了彰显,每一件孩子的作品,无论是灵动欢快的水墨涂鸦、皮影式的戏曲人物制作、乡间的布娃娃和稻草人、还是具有民族风情的手鼓、穿着盛装的木偶人,虽然没有熟练的技巧,却都充满了中国儿童对本土文化的纯真情感,这也许就是孩子们对文化家园的深深祝福。  本土文化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融合,这是时代发展与民族责任对我们提出的深刻命题,而其研究的深化与方法的探求则应是教育者更为艰巨的使命。  另见附件图,是艺术儿童工作室的水墨涂鸦  以下文字供参考,可作为图片的注解:  1、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孩子,知道黑色的墨是如何美丽,能变幻出自然的层次和气韵。祖先们留下来的水墨就是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在创造的游戏中能够!  2、我们是贫困山村的孩子,没有笔和纸,也没见过汽车楼房,但是,我们的村子里有小河流淌,有小鸟在大树上作窝,还有水牛在夕阳里耕种,我们有土布和稻草,还有会织补绣花的老祖母,看,用草做的龙和凤凰、小鸟和布娃娃就是我们送给城市小朋友的礼物。  3、我来自神话之乡山西长治,古名上党,各种神话传说都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你们听过《后弈射日》、《嫦娥本月》、《神笔马良》、《女娲补天》吗?就来自我们这里,我能不骄傲与自豪吗?其实,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是中国娃娃的自豪!  4、同里&&美丽的江南水乡,小小的古镇里有人类文化遗产&退思园&,我们在写生中看到了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更看到了中国式的神韵,  5、我们来自新疆,从小就会跟着羊皮做的手鼓来跳舞,所以,在心爱的手鼓上画画是我们最快乐的事,看那舞蹈的小人就是我们自己。  7、我们是小女孩,从来就喜欢漂亮的娃娃,自己做的娃娃最可爱,看她们的衣物、裙子、还有头发与项链,都是我们设计的、我们的手巧么?
发布于日 12:01 |
阅读数(1724)
&& 北京大兴行知学校,一所非赢利的民工子弟学校,因为叶蕾蕾教授的到来而热闹温暖,在寒冬中充满了春意。这位来自美国的著名华裔女艺术家,利用假期来到北京,不顾寒冷,义务带领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进行着从未有过的体验,从让孩子们在图画本上画出心中最喜欢和最想表达的东西,再根据孩子的原创整体创意两面大墙壁的丙稀壁画,到孩子们蘸着浓浓的颜料在墙上涂抹,只有短短的三天,叶蕾蕾已使学校简陋的墙壁上盛开出神奇美妙、闪烁着太阳光芒的花朵,孩子们每个稚嫩的心灵因此而充满渴望、兴奋不已,每张冻得红红的小脸欢笑着,体会到亲手创造的幸福。   创作中自然欢快的气氛感染的不仅是孩子,还有所有的成人,校长、老师、闻讯而来的记者、和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大家都忍不住动起笔,那专注认真的样子和孩子们毫无区别,似乎回到了童年。  叶蕾蕾其人  我认识的叶蕾蕾,是一个精力充沛、话语温柔、具有亲和力的长者,而她就是美国福特基金会2003年&改变世界领袖奖&唯一的华人得主。17年前,已在滨洲艺术大学环境艺术系执教近30年而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叶蕾蕾,只身来到全美最贫穷的社区之一&&北费城非洲裔社区,因为心中的人文理想而抛弃一切,开始建设&怡乐村&(THE VILLAG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她不畏周遭的残破景象和毒品充斥,以她独特的魅力整合社区,将一片片破墙弃屋化为彩图、花园,用艺术和创造力召唤那些沉迷于毒品的居民、游荡街头的孩子,将一个颓败贫穷的地方变成充满生命力和希望的温暖社区,在&怡乐村&的14个公园里都能看到社区人士和小朋友的集体艺术创作,美丽的壁画和花草随处可见,每年至少有1万青少年受惠于怡乐村所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如今的&怡乐村&已成为全美社区改造和艺术人文理想付诸实现的典范,叶蕾蕾本人因此而获得多个荣誉博士名称和公益事业的奖项,她的行动也延伸到世界,如非洲、南美洲等地。  美术的力量  典范与荣誉绝不是叶蕾蕾所追求的初衷,但获得的高度认可却向世界证明了艺术特别是美术所具有的超凡力量,就如同叶蕾蕾所获得奖项的名称一样&改变世界&,它完全可以使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生命重新获得意义和价值,它对生命和社会的心理修复能力可能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无论在&怡乐村&还是在肯尼亚,通过叶蕾蕾的成就,我们甚至可以充满信心地认为:美术可以建设的,不仅是美丽的家园和因美而变得温暖的心灵、还有因希望和自信而带来的崭新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术可以实现的,也不仅是艺术家个人的理想主义精神,还有更为重要的超越种族和地域的文化平等与尊严。这是美术如同天使翅膀一般温柔的力量,而艺术家正是那舒展着双翅,可以抚平创伤的天使。  北京大兴行知学校的活动再次显示出美术和艺术家的非凡力量。与希望小学不同的是,行知学校的所有学生都是民工子弟的孩子,来自农村,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着因贫困和生活动荡而辍学的经历,他们因为父母奔波流动的生活,承受着脱离家乡、又无法进入城市文化的知识断裂和被歧视的痛苦,孩子们缺乏基本的自信是普遍心理。而叶蕾蕾作为一个美国知名艺术家把生动可爱的美术创作带到这样特殊的学校,和孩子们没有身份与情感的距离,一同认真地创作,使孩子们进入到一个完全平等、得到尊重认可、还能创造表现的境界,那感觉就仿佛在跟叶蕾蕾教授一起工作。孩子们的自信心猛然站立起来,感到巨大的幸福。  一个叫刘俊的东北孩子,在这次活动中,特别活跃,无法掩饰心中的快乐,爬得最高,嗓门最亮,而这个11岁的男孩每星期10元的饭费都是靠自己拣废旧瓶子挣来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改变了自卑的心理,体会只有自信才能感受到的各种情感,如:美感、热情、共享、合作等等,而这些情感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多么重要,孩子们也将因这些情感的获得而更加热爱学校和他人。  美术社会性的呼唤  在今天,美术已不局限在博物馆的陈列或艺术家个人意识的表现,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在不断地显现,但普遍的功利心和公益机制的不完善也使中国艺术家无法奢望人文主义的精神,而少数拥有者在实现的过程中也障碍重重。因此,我们很难看到在一所学校里看到一面艺术家个人义务参与的,让孩子自己创作的美丽而廉价的墙壁,甚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还泛滥着各种急功近利的背离美术教育原则的大奖赛,直到今天,美国叶蕾蕾教授的出现,才第一次在灰蒙蒙的校园中显示了艺术家的关爱和美术所确实具备的超凡力量,同时,行知学校孩子们对活动的热烈反应也表明了人们对儿童美术教育社会责任感的需求和对美术社会性的渴望。  笔者暁珮认为,叶蕾蕾活动已促使更多的人们开始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在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是否应具备更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果有更多的像叶蕾蕾这样的艺术家参与,也许美术实现其重要的社会性,展示它无法替代的温柔力量将不是梦想。&
发布于日 12:00 |
阅读数(1787)
&& 儿童是谁?儿童美术是什么?对于新世纪的中国美术领域,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天真弱小的精灵、承传文化血脉的民族后裔,虽然无力选择成人世界的给予,但他们已是美术的实践者、欣赏者和接受者了;作为素质教育的对象,他们的审美经验将影响的不仅是成长到成熟时期生命个体的文化状态,更关系到未来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甚至民族审美基因的优劣。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图像符号,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通过绘画完善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表达着人之初最无邪的情感。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涂鸦期或象征期,原创儿童美术作品的独特视觉语言都更能呈现艺术的本质精神。当我们面对那超乎寻常的创造和幻想时,再也无法回避真实所带来的灵魂震撼。  我们习惯将儿童美术与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归为亚艺术,他们在符号表述与象征性方面有共同之处,然而,与原始艺术的沉寂和民间艺术的封闭完全不同,儿童美术是生命个体在初始阶段所真实体验的审美经历,哪怕是拿一个石子在土地上胡乱划出的痕迹,也时刻反射出基因、生存环境、心理、生理的影响,闪耀儿童思维与个性的的光芒。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能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中写到:&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  对儿童美术的内在特点,美术理论家表示关切。邵大箴先生谈到: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方面,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翟墨先生认为:儿童美术不是习惯概念的小儿科似的&小&美术,儿童是真正的艺术家,宇宙精神通过他们的手再现人间,透露出艺术最珍贵的信息;与儿童相比,&成人&美术是&小&,&儿童&美术是大;从发展的眼光看,今天的&成人&美术形成于既定的社会历史和教育背景,儿童是美术的未来。  然而,作为生命特定时期的产物,儿童美术短暂而炫丽,失去珍爱与引导就会自生自灭。儿童美术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它在引领孩子感悟美的同时也为他们开启了心智之门,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  关注儿童美术即是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和创造精神的理性关注,真正体现着人文主义精神与社会进步的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儿童美术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中国教育部门对儿童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的重视表现出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积极态度与官方努力。  对儿童美术在素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使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理论基础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真诚地投入进来,在教育理念研究与实践方法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如常锐伦、尹少纯、杨景芝、谢丽芳、关小蕾、廖雨兵等;美术理论界如邵大箴、陈绶祥、翟墨、陈履生等。第一线少儿美术工作者的教改热情,促进了课内教育现代化、多元化的同时,课外教育也异常兴旺,形成中国儿童美术有史以来最为昌盛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和对儿童美术实施量化标准考评的导向偏差,使各种具有商业目的、背离儿童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和美术竞赛活动有成为主流趋势。其结果是:原本有天赋的儿童在考级制约中从丧失艺术感觉到痛恨美术;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成人虚设的荣誉前习惯于品尝功利的滋味;原本有责任感的教师亲手修改孩子的作品以获取某种认可;原本最能体现艺术创造精神的儿童绘画按奖评标准形成新的模式套路。  以上现象的发生与中国空前的商品大潮和教育体制仍有待完善不无关系,各种诱惑使得本来不具备坚实专业理论体系基础的儿童美术显得异常脆弱,一旦忘却儿童美术创作的基本特点、疏离责任、盲目&商业化&和&世俗化&,势必进入异化的怪圈之中,形成对儿童健康精神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专家学者对此极为忧虑并呼声强烈,教育部和文化部已开始重视并做出相关努力。  美术界具体职能部门的较少&介入&和理论的弱化和使中国儿童美术在经常意义上仍成为爱心、慈善、或某个政治活动中的点缀品,停留在文化馆、少年宫等群众文化层面及妇女儿童的特定人群,对儿童美术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知和深入探究,以致本属于儿童美术范畴的特殊教育形式被常规艺术教育的规范化模式所消解,我们清楚意识到:儿童美术理论滞后与深度困乏所带来的尴尬和危机将直接影响中国儿童美术事业的正常发展,作为正确构架美术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中国儿童美术理论体系应早日形成。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童美术理论的基础构建已落后了数百年,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崛起使儿童艺术首次得到高度重视,理论界的学者们从对&儿童艺术家&们浪漫式的好奇迅速发展为美学领域的深刻研究,经历了不同流派的变迁,令人尊重的传统与革新精神共同发挥作用。理论指导着教育理念的方向和实验,其结果又推动着美术理论的深化和教育纲领的演变,几百年的良性发展已在欧美国家的国民审美素质、以至整体生存环境的美感上得以体现,根据大量理论研究成果出台的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大纲》在前言中写到:&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  中国美术的展览、出版和学术研究机构是否对儿童美术及教育给予过足够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呢?现状令人担忧: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小学生有进入美术馆欣赏作品经历的人数比例为1%;具有引导儿童欣赏和创作部门的美术馆屈指可数;重要的学术单位至今未见设立研究中国儿童美术理论的课题;除师范外,全国没有一所高等美术专业院校开设儿童美术工作室或研究室,而相当数量的美术教师来自专业院校,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却不得不从头开始;儿童美术读物的创作出版处在低谷境地,优秀作者大量流失、作品极度缺乏,孩子在美术读物中所能获得的美感与智慧正被西方涌入的模式化卡通、简笔化、赌博性的游戏所取代,严重损害中国儿童的心智健康,民族文化血脉的承传也面临被后殖民主义摧毁的危险。  而国际的情况是:儿童美术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美术专业的各个机构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以德国为例;著名美术院校已开设关于儿童美术、教育、心理的研究课题;少儿美术教师有计划地去美术学院进行美学、艺术史的在职培训与理论更新;几乎所有的官方美术馆都设有鼓励儿童鉴赏艺术和创作的职能部门,美术馆的研究人员有为孩子讲解的义务,&到美术馆去&已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位于首都柏林的德国联邦青年艺术学院内1/5的工作室和陈列空间属于儿童,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创作、往来,和学院大孩子们一起展示作品,学院外的公共街区中心伫立着一块涂抹色彩的粗石就是儿童所作。该院院长是德国联邦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主席,对儿童的创作予以极大尊重,她认为:儿童作品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与成人作品是平等的,成人正不断从儿童作品中得到启发。此外,儿童美术读物异彩纷呈,感性的创作得益于良好的展示、签约与出版制度,使得有创作特色和民族思维个性的作者保持着童心,最终的受益者是孩子,更有益于本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根基的水土保持。除德国等西方国家外,日本也在日益完善。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已导致中国儿童美术的严重倾斜状况。一方面,西部、老少边穷等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没有美术老师和基本的材料工具;另一方面,城市儿童已被看作课外美术的强大消费群体,并且面对商业刺激和外来文化的倾泻正在忘却优秀的传统。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文化断裂与文明失落的悲剧,这是儿童美术理论研究、社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不能忽略的重要问题。  多年来,一些中国儿童美术工作者为此不选择所谓获奖、考级、加分的教学&成果&,而选择理论建树和艰辛的实践探索。如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常年自费对湘西苗族、土家族的原生态儿童美术作田野考察,并延伸至西藏、江西、陕西等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及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感动一批基层教师参与调研,他们力求研究儿童美术的学术价值、推进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让弱势儿童获得美术教育的公平。此项命名为蒲公英计划的项目以学术优势和奉献精神,在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的配合下争取到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赞助,但依靠国外支持的无奈也足以令人深思。  广东美术馆与广州市少年宫的实验性合作对全国城市课外儿童美术活动起到另一种示范作用,他们以美术馆的优势进行多元化教学而且对孩子的第一教育人&&家长进行必要的艺术培训、免费举办高质量儿童美术展并引领孩子和市民走进美术馆,把艺术之门通过儿童向全社会开启。  中国儿童美术,正因为这些第一线教师和有先见先觉机的构配合才彰显出本该属于儿童美术的强大生命力,同时急迫需要美术领域包括各个权威机构转变固有观念、发挥学术导向的核心作用,加速对儿童美术事业的职责履行。  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工作重点的转移让所有关心此项事业的人士感到兴奋,艺委会开始直接面对少儿美术和少儿美术工作者。&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方案的出台与实施,使我们看到美术界终于把儿童美术看作是中国美术事业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此项工程由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策划发起、教育部艺委会和中国美协艺委会联合主办。工程的活动构架、整体规模、学术性、拓展性、公益性、持续性和人文意义超越一般性少儿美术活动。以达观、可比较的形式将中国儿童美术提升到更高的视觉文化层面,为构建中国儿童美术理论框架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质、符合中国社会特性的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工程&序幕,二00二年六月在汕头首展并继续在各地巡回的《中国少儿水墨画邀请展》令人振奋,不评奖而强调学术研究和交流、亲近传统文化精神又尊重儿童的心灵体验都让人们感受到久违的清新。同年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呈现与思考&&对少儿美术教育热的冷思考》展览作为&工程&的第二项活动,是另一次针对时弊、显现儿童美术本来面貌、具有内省精神的学术探索,引起强烈反响。  2003年8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将举行名称为&保护少儿美术生态、放飞心灵、成就未来&的综合大型展示,汇集来自城市和乡村,包括国外最具原始创造精神和实验性的儿童美术作品。它的五个部分,即《还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互动中的儿童与美术教育展》、《中国少儿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展》、《中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论坛》、《中国优秀少儿美术读物、插图展览》、《成就未来奖&南山杯》颁奖活动,将为理论家、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大众提供更为开放的交流探讨空间。  2004年,&工程&计划组织各地区、单位特色儿童美术作品博览,同时举办西部少儿美术作品和国际水墨邀请展,全面展示教改中的儿童美术成就。  当今中国基金支持制度的缺乏,几乎所有的人文理想都会在资金上遭遇尴尬,对于如此规模的中国儿童美术福音&工程&,如何解决学术纯度与市场运作的现实矛盾? 如何实现不向孩子收钱的公益原则?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何韵兰主任这样回答:&当人们不重质量只顾赢利时,可能某些爱心人士正在考虑,支持什么人、什么活动才更有价值,相遇相知十分困难,只要锲而不舍,一旦相逢就可能成就一项理想的计划,实际上,正是理想精神成为参与此工程各方力量合作的动力。深圳南山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是个实例,他们提供了基本办公经费、参与联合发起,还特别设立&成就未来&&南山杯&希望奖、学术奖、组织奖等,鼓励为少儿美术教育付出艰辛、成就卓越的单位和个人,重点关注中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希望小学的教师和儿童,为其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关于&工程&的影响与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何韵兰女士说:&我们的能量有限,&工程&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希望围绕&工程&所引发的不仅是教育方面的探讨,更引起美术界的学术重视和广泛社会性的探讨,是对少儿美术的未来、孩子的未来以及民族未来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思考。  &工程&的结果无法预计,但是通过它,我们能够贴近孩子们一个个活泼灿烂的灵魂与教育者的精神内涵,近距离感受儿童创作的强烈视觉冲击和真实的震撼,我们将审视对儿童美术固有的观念、重新思索它在主体美术领域中的定位方式;探讨美术教育现状、再度比较中外美术教育的理念,开发具有东方民族特质的教育方法,不断发掘人之初的艺术原创力对生命个体乃至人类的深远影响。
发布于日 12:00 |
阅读数(1724)
&&&&1&&&&&nbsp&&&页码:1/2
&&&在丰富的多元互动式教学和快乐的创造体验中,工作室让孩子获得:
一个健康活跃的右脑、
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一种热爱艺术的修养、
一份敢于创造的勇气、
一生表达畅想的能力。
创办人介绍
胡晓珮女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著名儿童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学术委员,论文《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根深蒂固——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失落的光环〉等积极呼吁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应该首先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艺术创造力的基本准则,具有深刻的学术影响力,任《中国艺术报》艺术教育专栏、《少儿美术》、《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专刊、〈学前教育〉等杂志的专家作者。
“首届国际艺术教育与项目教学儿童创造力研讨会”
   地点:中国北京 北京大学
    日~ 6月9日
  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全球教育的中心目标,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为儿童创造力培养方式提供了博大的舞台。通过国际间友好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项目教学理念与教育方法,结合中国幼儿园的实际与幼教实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教育,达到培养儿童创造力之目的,为促进儿童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国际儿童项目教学与艺术教育的最新理念、方法、成果交流与展示,平等、对话、整合、个性、情感发展,启迪智慧的现代儿童艺术教育。
二、参会和主讲专家介绍
1、西尔维亚&#8226;查德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讲座题目:项目教学中的表征艺术。
2、胡晓珮
硕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艺术儿童”教育活动基地负责人),讲座题目:儿童美术与文化传承
3、刘诚教授(《生态式艺术教育》课题组组长),讲座题目: 生态式艺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
4、姚兵岳(《生态式艺术教育》课题组副组长,原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研员),
1、玛格丽特&#8226;布鲁克斯博士(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教授),讲座题目:绘画、思维与  学习
2、刘晓伟博士(美国多飞公司教育顾问),讲座题目:艺术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外籍专家介绍:
查德(Sylvia C.
Chard)博士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初等教育系教授,曾任该校早期教育中心主任,英国圣保罗及圣玛丽大学的高级讲师,有在英国的幼儿园、小学、高中教学的丰富经验。她与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莉莲&#8226;凯兹(Lilian
G. Katz)博士合著的《提高儿童的心智:项目教学法》(Engaging
Children’s
Minds),是近年来被引述最多的儿童教育专著之一。查德博士同时还写有两本关于此教学法的教师手册及其它若干在国际儿童教育界有重要影响的著述。查德博士经常往来于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及许多欧洲国家和澳洲讲学。查德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幼教和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及在各地、各种语言环境、各种学校中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一种当前国际流行的教育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创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由加拿大西尔维亚&#8226;查德博士与美国利莲&#8226;凯兹博士共同创立的,并在国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众多国家中进行实践。它有助于教师转变以教授、计划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体现师生的平等互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很有帮助;更有助于深化教育改革。
显示全部&&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17
评论数量:36
访问数量:10234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工作室线上打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