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和“看,视觉”有关有关清正廉洁的古诗词词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从《设计诗》的语图关系看视觉诗的形式应用与诗意表达.pdf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从《设计诗》的语图关系看视觉诗的形式应用与诗意表达.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3年第4期 囊绸2彩 总第 245期 THESILKROAD 文化符号学I8《I 从 设《计诗》的语图关系 看视觉诗的形式应用与诗意表达 刘璐欣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摘要]媒介的发展,不仅拓展了阅读的途径 ,也扩宽了创作的方式。视觉诗是利用语言图像化的效果阐发诗意, 这种作诗方法不但创新了诗歌创作的途径 ,并且把语言和图像这两种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 ,使得语图 关系更加密切。视觉诗图像化语言阐发诗意的方式类似中国传统题画诗结合诗与画的创作方法 ,力求达到语图不可 分离、相互补充,同时进一步产生语图之外的韵味的效果。视觉诗也是在语图的密切关系中产生审美效果。本文试图 通过分析视觉诗的语图关系,探析视觉诗的形式应用与诗意表达。 [关键词]视觉诗;设《计诗》;语言图像化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 一 、 引言:视觉诗的中西溯源 时,台湾出现了以白荻、詹冰为代表的一批图像诗诗人 .创 著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①的 《设计诗》以其独特新颖、 作了大量带有实验性的图像诗,如詹冰的 《水牛图》,林亨
创意十足的作诗方式带给读者许多惊喜 。早些年前 ,朱赢 泰的 《风景》等。而中国大陆诗人也创作了部分视觉诗,如
椿就凭借 自己设计 的作品获得 了数个 “中国最美的书”的
艾青的 《芝加哥》、杨练的 《织》、牛波的 《一个主题的四重
称号,如 《江南话语》、《不裁》、《不哭》、《私想者》等。这些
奏》等,但与台湾或海外地 区的图像诗创作相 比却沉寂许
独具特色 、恰到好处 的装帧设计无疑为书的内容增添许 多。
多色彩 ,吸引了更多读者 的眼球。这位装帧设计大师把 自 中国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巳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情感类别: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情感,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如:杨柳——(代表)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等等.而古诗中的情感载体——意象——解读这些意象群,就成了古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本文拟就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供广大朋友参考.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色彩:诗词的视觉审美_中国作家网
色彩:诗词的视觉审美
  都说诗是无形的画,诗画同源,诗画一体。前人评杜诗,称其“以画法为诗法”;苏轼钦佩王维的诗、画艺术,赞扬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对诗画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大家有较多的共识。从创作实际看,景物的描写确是诗作的重要构成,“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均因文句中的景物有精妙的着色、诗景如画而备受后人的好评。既然诗画同源,诗境也必与画境相同,会有色彩的构思、色彩的布局和色彩的呈现。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诗人们师法造化,竞相在景物设色上用力,殚精竭虑,努力提升、强化诗歌的视觉效果。历数前人的创作实绩,不乏精心调动各种色彩来装饰审美空间的大师,在他们的作品中,意象生动鲜明、色彩斑、变幻无穷、美轮美奂,在诗境设色这个独特的艺术领域里展现了不俗的才情。
  提到诗中的颜色,我首先想到的是北宋诗人潘阆和他的一首小诗《九华山》,诗人的着色技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九华山》只有四句,欲齐华岳犹多六,将并巫山又欠三。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其中“欲齐”、“将并”两句纯是叙述,意思平平,且有以文字为诗之嫌,没啥可观,但“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一联体现了诗人在色彩运用上的巧思。白与蓝都属于冷色调,白是本色,基本色,十分纯粹;深蓝也是一种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的色彩,两种颜色融于一体,对比鲜明,一个“泼”字,不仅突出了不同颜色瞬间化合、形成巨大裂变后对人的视觉构成的刺激,也使静态的颜色有了变幻无穷的动感,提升了读者对色彩的审美关注。近人金性尧编《宋诗三百首》,我猜想肯定也受到此诗色彩的魅惑,认定它能代表宋代诗人在色彩的铺陈方面的巧思,毫不犹豫、或许应该说经过慎重思考,断然地将这首初看分量颇轻的小诗收入他的这部数目只有区区300的宋诗选集。
  自然景色的动态描述基于诗人对外部景物极细微的观察,诗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堪称精妙。像杨巨源的“绿柳才黄半未匀”和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每每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它们特别体现了诗人对由冬入春这一重要的季节转换期自然界色彩渐变的敏感,星星点点的草色,抵近了,难以发现,而它们展露的是正在萌动、即将勃发的春意;小心后退,视野里便有了一片令人心醉的绿茵。上面提到的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反映了女性诗人捕捉自然界的色彩变化有极为细腻的感觉,也因融入了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叹而让人深受触动。
  在自然颜色中,红色最鲜艳,浓墨重彩,如火一般热烈,构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以我的观察,只有在诗人情绪极度亢奋的时候,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唤来这种烈性而不易驾驭的颜色。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千古流传,多半是因为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里惹火的色泽、跃跃欲试的情绪,为此深受感染、感奋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小小一首《望江南》,红、绿、蓝三种色调一次呈现,而且选择的全都是特别醒目、特别富有冲击力的颜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景物近于白描,读者品味不到诗里有多少闲情逸致,倒像是情绪激动的作者在巨大的画幅上率性地泼墨,漫吟此词,无法拒绝诗景中色彩的魅惑,从而引发与作者趋同的诉求:能不忆江南。对一方神奇山水充满了向往。作为设色的大师,生性豪放、富有激情的毛泽东,年轻时就喜好用红色来妆点呈现于诗词中的景物,“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极目远眺,景物的收纳与设色显示出非凡的气魄。不过要论毛泽东在诗词作品中对色彩的调度,最让当事人得意、也为后来者称道的大约莫过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大气磅礴、气象恢弘,其意境真的十分壮美。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滴血的残阳竟将深蓝的天幕濡染成一片绚丽的殷红!诗人当然明白,前头还有蜂拥而至的强敌、无法回避的鏖战和吉凶未卜的长途,但面对这血色的黄昏和夕阳下一列列峥嵘突兀的群山,自然雄奇,胸宇间陡增了无限的勇气与信心:即使是雄关漫道,战云密布,也只作闲庭信步。韩愈的《晚春》与《早春》相对,也是设色艺术中的佳品,“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赋予草木感性的生命,善妒能争,各个施展出自身拥有的诸般本事,充满了浪漫气息。晚春里这道色彩的盛宴,是自然界对人类最丰厚的馈赠。闭目冥想,觉得与我记忆中的江南晚春确有高度的重合。
  论设色,山水诗人徜徉林泉,终年与风月为伴,观者有心,是当之无愧的高手。身居江湖,远离俗务,餐风饮露,弋钓山泽,游心寂寞,平静的心态中少有让其萦怀的波澜,诗人为意境设色时也往往选择了平淡,这样的审美取向自然与浪漫派钟情浓烈大异其趣。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色调既淡且冷,意兴聊赖、哀乐无痕,读者几乎捉摸不到诗人心绪最细微的律动。但平淡中含着隽永,也一样让人有许多回味。欣赏诗境中的色彩艺术,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派的贡献。
  宋诗的评论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批评的,说它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成就远逊于唐诗;肯定的,说宋诗自有其面目,唐诗不能专美于前。像“棠梨叶落胭脂色,乔麦花开白雪香”、“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夜梦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和“梨华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风雨禁烟中”都是我平素喜欢玩味的佳句。论设色,宋代诗人确也多有独特的创获,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景色如此热闹,不去西湖,别处哪能见到?杨万里对荷花这番描述,也让我对周敦颐的《爱莲说》产生了疑问,荷花其实也很热烈、很随和、极可亲近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理学家的诗写得有点乏味,但论设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也堪称极度的繁盛。容我直言,宋代诗人苏舜卿虽然被指在宋初诗坛有一席之地,读其诗集,好诗其实并不多。不过“笠泽鲈肥人脍玉,洞庭柑熟客分金”;“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两联诗,状写吴中风物,却深得我心,这也是多年作客他乡,梦里常有的颜色。鲈鱼纯白、柑桔金黄,一闭眼,满目都是家乡的丰饶、自然的厚赐,苏诗激起了我对美食、对乡情的眷念。我想,苏舜卿之“暴得虚名”,也许正得益于他诗集中有关吴中景物的精细描摹。罢官确属不幸,却在诗歌创作上有了别样的回报。
  现在回过头来说前面提到的杜甫。讲到他的诗景设色,我很自然地想到《春夜喜雨》中结尾四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黑与明的对比,是一道抓人的光影;“红湿”更显匠心,写出了受朝霞濡染、经雨的枝叶水光里折射朝日的独特情景,这色彩斑驳陆离,让人不胜留恋。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有家难回、报国无门是杜甫《秋兴》的基调,诗人情绪激愤,《秋兴》也平添了撄人心脾的绝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玉露凋伤的枫树皴红了整个画卷,江流、峡谷、连绵的群山在浓烈的底色中逐一铺展;相信被黄花催下的泪水里一定会有家乡的风景,秋色宜人、欲归不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情里含着暮年杜甫无穷的悲凉。七律一首,以画法为诗法的大师只是略试身手,便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古诗词的演讲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