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宗祠对联通用对联

教育子分类查看: 876|回复: 9
折姓宗祠通用对联(SHE)
&DIV&&B&一、姓氏源流&/B&
& & 折(Shé)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 & 出自北方小数民族姓氏,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据《宋事实类苑》载,折氏虽源出党项族,但似乎经过和汉人通婚,而逐渐混血汉化了。后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所以后来有许多改为“佘” 姓。
&B&二、迁徙分布&/B&
& & (缺)折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族,属党项族,世代尚武,占有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一角之地,在宋、辽、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跃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视清除割据势力,为什么容许这样一个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经济、家风、婚姻、丧葬等有些什么特点?它怎样影响着社会,社会又怎样影响了它?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折氏家族,戴应新写过《折氏家族史略》一书,公布了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墓志,并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这些材料,结合宋代文献作进一步研究。折氏家族的历史,依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可分为六个阶段(余略,见下第2楼附录:李裕民著《折氏家族研究》的详细介绍)。&FONT face=&宋体 &&“折家将”以折嗣抡、折从阮、折德裔、折御卿、折赛花、折惟昌、折继宣、折克行、折可适为代表。折家为羌族折掘氏后裔,云中(大同)旺族,自五代至宋朝八代为将。折御卿为一代抗辽名将,号称“佘王”,契丹兵将望见即抱头鼠窜。折赛花为折御卿胞亲,即佘太君原型,亦能征善战,英勇无比。折克行守边30年,爱护士兵,出奇制胜,战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府州(陕西省府谷)是&/FONT&折氏&FONT face=&宋体 &&家族世袭封地。&/FONT&折姓望居西河郡(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沿岸地区)。
&B&三、历史名人&/B&
& & 折&&像:字伯式,东汉雒县(今四川省广汉)人。先祖为武威太守,封南阳折侯,因以姓折。折像生性慷慨任侠,急人之难。通京氏《易》,好黄老言。父死后,他把家产亿万尽散给贫困家族、亲友。卒年84岁。
& & 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 & 折赛花:即佘太君,西京大同人。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Yī 音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 & 折克行:北宋边将。字遵道,折御卿重孙,大同人,曾供职军府。西夏入侵环庆时,他从河东出师救援,抢占葭芦川(保德西南),斩敌400余人,招降1000多户,获马畜上万匹。因功升为知府州。朝廷讨伐西夏,折克行率部为先驱。西夏大酋咩保吴良率万骑来战,折克行待敌过山隘时突然袭击,大破夏兵,杀咩保吴良。镇守葭芦川,筑八寨,多谋善断,能克敌制胜。守边30年,爱护士兵,出奇制胜,战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官至秦州观察使。卒后赠武安军节度使。
& & 折可适:北宋边将。折克行子,大同人,少年习武,非常勇敢,武卫上将军郭逵看后,感叹道:“真将种也!”荐试后补殿侍。后随种谔出塞,遇敌将,独自取其首级,奔马而回,名声大振。米脂之役杀敌甚多。战斗中因给养不济,士兵因饥饿而逃,他只身骑马追赶,晓之以理,逃兵感激涕零,各自归队。西夏10万人入侵,折可适佯装敌首领视察,呼出守烽人后斩杀,使烽火不能传递,敌军卷甲而逃。在尾丁涂大破敌军,又伏击西夏国母从山间小道逃路,敌人相互践踏,跳崖死者不计其数。嵬名阿里、昧勒都逋是西夏凶暴狡滑的酋长,宋廷召折可适密图之,正遇二酋以畜牧为名在边境会晤,遂派兵偷袭,俘获其族属3000余人,一举攻下天都山。宋帝特在文德殿为他庆功,升为东山阁门使、洺州防御使、泾原钤辖、知州事,后徙官武安军节度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
&B&四、郡望堂号&/B&
& & 1、郡望
& &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河南省浚县、滑县&script &&/script&
【折氏家族研究】·李裕民·
& & 折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族,属党项族,世代尚武,占有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一角之地,在宋、辽、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跃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视清除割据势力,为什么容许这样一个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经济、家风、婚姻、丧葬等有些什么特点?它怎样影响着社会,社会又怎样影响了它?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 关于折氏家族,戴应新写过《折氏家族史略》一书,公布了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墓志,并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这些材料,结合宋代文献作进一步研究。上篇从纵的角度分阶段研究,下篇从横的方面作专题性探讨。
& & 折氏家族的历史,依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可分为六个阶段。
& & 一、折氏家族的兴起(唐末至950年)
& & 党项族,在隋末唐初居住于今甘、青、川交界区。贞观以后,在吐蕃的强大攻势下,被迫北迁至陕、甘、宁交界区。汤开建:《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徙考》,载《暨南学报》,1994年1期。中唐以后,一部分党项族又东迁至今陕、蒙、晋交界区。其中势力最强的两支便是拓跋氏(即李氏)与折氏,拓跋氏后来建立西夏国,与折氏成为死敌。折氏的领袖折宗本,在唐末的战乱中崛起,被任命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之一,下引此书简称《宋会要》。振武军,唐乾元初建,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领绥(今陕西绥德)、银(今陕西榆林南)、麟(今陕西神木县)、胜(今内蒙古托克托)等州。《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一。
& & 折宗本死后,子嗣伦(862-911年)就任麟州刺史,《折嗣伦碑》云:“享年五十,终禄麟郡。”未说卒的时间。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版)第15页以为“死在李克用死前两三年即905年左右”。按碑载嗣伦卒时,从阮任府州副使,府州建于911年,即后唐庄宗天八年(《资治通鉴》卷284注引宋白《续通典》)。又《旧五代史·折从阮传》云:“弱冠居父丧”,从阮生于892年,弱冠则为911年,可证嗣伦之卒当在911年。管辖范围缩小了。后归附于晋王李克用,晋王在其家族所在地设立府谷镇,后唐天七年(910年)升为府谷县,第二年以县建府州。折嗣伦碑称他能“持戎丑,疆境之内,民无杂居,杜烽戍之虞”,“勋业惟新,敷五教以在宽,阐六条而弥政,稼穑有通政之咏,庶民无聚敛之怨”。《折嗣伦碑》,《折氏家族史略》,第54页。碑文难免有溢美之处,但至少可以反映他不仅有抵御外族侵扰的将才,也有团结部族、安定民心、经营农牧的能力。
& & 折嗣伦子从阮(892~955年),是这一时期折氏家族最杰出的人物。20岁为河东牙将,后唐同光时任府州刺史。后晋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奉送给契丹,府州也落入契丹手中。契丹为了直接控制府州,要将折氏强行迁往辽东,从阮坚决拒绝,重归后晋。正逢晋、辽关系恶化,从阮奉命北征,于开运二年(945年)占领胜州,《辽史》卷4《太宗纪》、《旧五代史》卷83《晋少帝纪》。升任本州团练使兼振武军节度使。从此,折氏与契丹完全处于对立地位。
& &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四月,府州升为永安军,从阮为节度使兼领“振武之胜州并沿河五镇”。乾二年(949年),“举族入觐”,从阮调任武胜军节度使,镇邓州,子德扆任府州团练使。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从阮加同平章事,四月移镇滑州,八月移陕州,次年十一月移州,三年五月,奉命平定庆州野鸡族。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加开府仪同三司,改封郑国公,七月加兼侍中,次年去世。《旧五代史》卷125《折从阮传》、卷99《汉高祖纪》、卷113《周太祖纪》、卷114《世宗纪》。从阮成为后周显贵,原因在于折氏家族领有府州,是一支站在后周立场反契丹、北汉的武装力量。
& & 以上折宗本、嗣伦、从阮三代奠定了世袭府州的基础。
& & 二、助后周、宋平北汉(951-979年)
& & 951年,郭威建后周王朝,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政权,投靠契丹,与后周为敌。折氏则归附于后周。北汉待折氏不薄,为何折氏不愿与北汉友善?这是因为折氏与契丹为世仇,北汉臣属契丹,与其立场完全相反,更兼折从阮身在后周境内为官,其势不能不作这样的选择。
& & 这样选择,使折氏立即面临严峻的形势,府州与契丹、北汉交界,易受夹攻,而距后周中心甚远,难以得到增援,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生存。折氏在这严酷的考验中培育出两名大将:折德扆与折御卿。
& & 折德扆(917-964年),曾任马步军都校,949年为府州团练使。952年2月,北汉大举进攻府州,折德扆勇敢迎战,消灭北汉军2000人,随即乘胜渡黄河,占领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旧五代史》卷112《周太祖纪》。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乘周世宗刚继位,联合契丹军南下攻潞州(今长治),周世宗在高平将其击败,直攻太原。折德BF24率师配合,攻占河市镇,斩北汉军500余级,至太原城外朝见周世宗。世宗于府州重建永安军(汉乾祐三年已罢),以德扆为节度使。《宋史·折德扆传》;《资治通鉴》卷292。
& & 折德扆地位的上升,引起势力更大的党项首领李彝兴的不满。他任定难军节度使,&script &&/script&
三、抗击契丹的折氏家族(980-1004年)
& & 宋太宗灭北汉后,立即向辽进攻,以收复幽云,高梁河一战,宋军大败。此后宋辽战事不断发生,折氏经常在侧翼发挥作用。太平兴国七年(981年)五月,辽3万骑分三路伐宋,东路攻高阳关,中路袭雁门关,西路直逼府州,折御卿在新泽寨打败西路军,“斩首七百级,擒酋长百余人,获兵器羊马万计”《长编》卷23。
& &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辽大将韩德威率万余骑自振武军南下,折御卿率骑兵在子河汊邀击,斩首500级,获马1000匹,杀敌将20余人,俘吐浑首领1人。《长编》卷38,《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二。
& & 咸平二年(999年)十月,辽攻宋遂城、瀛州等地。十一月,府州知州折惟昌与宋思恭等发兵渡黄河,入五合川,攻破辽言泥族拔黄太尉寨,焚器甲、车帐数万,斩千余级,夺回被辽掳走的300余人。《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三。“言泥族拔黄太尉寨”,《宋史·折德扆传》作“言泥族拔黄砦”《长编》卷5作“巴罕太尉寨”,按“巴罕”当即“拔黄”的同音异译。
& &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军大举伐宋。十月四日,折惟昌率部自火山军攻辽朔州界,攻破大狼水寨,生擒数百人,获马牛羊铠甲数以万计。围攻岢岚军的辽兵害怕归路被切断,连忙撤军。《长编》卷58,《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五。十二月,辽宋议和。
& & 四、长期与西夏苦战的折氏(年)
& & 折氏与党项李氏(即拓跋氏)矛盾由来已久,淳化五年(994年)、至道元年(995年)、咸平二年八月、九月、景德元年二月曾多次交战,互有胜负。《长编》卷39、卷45;《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二、之四;《宋史·折德扆传》。1038年,元昊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夏间经常发生战争,折氏也卷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先后涌现出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等一批优秀将领。
& & 折继闵(年)字广孝,喜读兵书,能攻能守。1039年任知州。次年(即康定元年),元昊进攻延州(今延安),大败宋军,俘虏大将刘平等。继闵奉诏三次出兵牵制敌军,斩获2000。《折继闵神道碑》。庆历元年(1041年)春,宋将任福率重兵攻夏,全军覆没,形势恶化。七月,夏兵数万围攻麟州,不克,又围攻府州逾月,折继闵与宋将率官军6100余与居民全力防守,激战数日,杀敌千余,《宋会要》方域二六之六;《涑水记闻》卷12;《宋史·折继闵传》。夏军又转攻丰州,八月十九日,攻陷丰州,又四出钞略,切断麟州与府州的联系。十月,继闵率兵近2000人给麟州护送军衣,在中堠寨遭万余夏军袭击,败退。《长编》卷133;《涑水记闻》卷12。
& & 庆历二年(1042年),继闵与张亢统兵3000为麟州护送军粮,途中被数万夏军包围,继闵奋勇突围,在险隘处留下精兵数百,当敌骑追过险隘,即回身与伏兵夹击夏军,斩首700,夺马500。三月,为加强麟、府间联系,重修建宁寨。《折继闵碑》,《宋史》卷324《张亢传》。九月,夏兵围镇戎,在定川攻杀宋将葛怀敏。继闵奉命捣敌空虚,在×泊打败夏军。三年冬,夏兵攻掠清寨等堡,继闵乘敌归时,追战之,斩首400,夺回所掠物品。《折继闵碑》。
& & 庆历四年,宋廷为是否放弃麟、府发生争议,这几年麟、府各城寨几乎都被夏兵攻陷破坏,居民流散,麟、府之间交通被切断,戍守困难,仁宗派欧阳修实地考察,欧阳修从战略高度考虑,不能放弃,并提出具体建议,被仁宗采纳。《宋会要》方域二六之六;《长编》卷148,庆历四年四月己亥。此后数十年较为平静,继闵及其后任继祖、克柔尽力招抚流民,恢复农牧生产。熙宁七年(1074年),府州发生灾害,克柔向朝廷借粮赈济。《长编》卷258,熙宁七年十二月甲戌条。此举既说明他关心民户,也表明府州经济凋敝,已无力自救。
& & 元丰二年(1079年),折克行(约年)出任知州,他英勇善战,早在熙宁三年宋夏在环庆发生战争,克行率兵3000护饷道,在葭芦川打败夏军,斩首400,招降千户。《折克行碑》;《宋史·折克行传》。元丰四年,西夏内乱,宋乘机出兵五路伐夏,夏将咩保吴良率万骑袭击克行部,克行乘敌半渡险隘时出击,杀死咩保吴良。十月十七日,攻克宥州。二十一日,遇敌千余,败之,斩900余级。《涑水记闻》卷14;《长编》卷318,元丰四年十月癸酉、甲戌条;《折氏家族史略》87页引《折克行碑》。次年四月、九月,连败夏军于青冈岭、厮罗川。六年三月,在三角川斩夏将吴埋保。《长编》卷334,元丰六年三月戊戌条,《折克行碑》。元祐二年(1087年)、六年,克行先后在怒摩川、折水川打败夏军。绍圣三年(1096年)护修葭芦城。元符二年(1099年),进筑宁边等堡,从此麟府与延相连,不再孤立。《宋史·折克行传》;《折克行碑》。大观元年(1071年)卒。《宋史》称其:“在边三十年,善拊士卒,战功最多,羌人呼为折家父。”
& & 与克行同时,折氏还涌现一位善战的将领折可适(年),他是从阮五世孙,克行的族侄,长期在环庆、泾原、熙河一带任职,与夏多次作战,累立战功,官至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渭州(甘肃平凉),《宋史》
六、折氏的衰落
& & 北宋灭亡,府州被西夏攻占以后,折氏已不再是一支独立的军事势力。它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折彦质后裔,其中有彦质之子知常。知常字子明,乾道九年(1173年)时任将作监丞,前往浙西处理出卖营田等事。《宋会要》食货五之三五。淳熙七年(1180年)六月,时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权知黎州,因部落来攻、戍军作乱而遁,八年正月免职,汀州居住。《宋会要》职官一二之二八,《宋史》卷35《孝宗纪》。与朱熹(年)为友,曾请朱熹为其父撰碑文,朱以受庆元党禁之祸,复书婉辞。《朱文公文集·续集》卷8《答折宪(名知常)》,四部丛刊本。《朱文公文集》卷60《答折子明》。娶知泉州范如圭长女为妻。《朱文公文集》卷94《范直阁墓记》。家中藏有旧石本乐毅论,《朱文公文集》卷84《跋旧石本乐毅论》。看来已弃武习文。又有折知刚,淳熙间任泉州通判。同治《泉州府志》卷26。淳熙十五年四月至泉州南安九日山祈风,登山泛溪,见泉州南安九日山石刻,载宋:《宋史研究论丛》(一),第162页。疑为折知常之兄弟行。
& & 折氏家族大多留在北方,尚武者较多。如折彦若,继闵曾孙,投伪齐,阜昌八年(1137年)任吴堡寨主兼将。吴堡摩崖刻石,载《折氏家族史略》第115页。折彦颜,天兴二年(1213年)正月,崔立发动政变,自立为太师、尚书令、郑王,以彦颜知开封府。刘祁:《归潜志》卷11,中华书局标点本,第129页。折彦文,可求之子,曾知晋宁军(今陕西佳县),北距府州100多公里。彦文力图匡复府州,引起夏兵侵扰,金朝廷为了平息事态,命彦文迁知青州(今山东益都)。《金史》卷128《张奕传》;《西夏纪》卷24。还有一位折某,曾任麟州知州。元好问《续夷坚志》卷3楷石方条载:“繁王文汉卿得此方于麟抚折守,折守得于国初洛阳帅李成。折年逾九十,牙齿都不疏豁,亦无风虫。”按《元一统志》云:“金皇统八年(1148年),以麟府地陷西夏,不曾复立。”《元一统志》卷4,神木县条。则此折某知麟州应在金初,但折可求享年不过60来岁,此折某当为可求同辈之人。
& & 南宋、金代,折氏任知州一级官员者虽不乏其人,但再没有世袭之事,也不见知名人物。可以说折氏离开了世袭的府州,意味着丢失了根据地,失去了他所控制的蕃汉民众,失去了地处三国要冲的特殊条件,也就失去了政府给予的特殊政策,武的特长不能充分发挥,文才又难于和文化发达的南方竞争,因而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 & 宋、金以后,由于杨家将故事、小说、戏曲的影响,佘太君成为民间传颂的杰出人物,折氏家族又以这位女性形象知名于世。
& & 折氏后代虽缺乏名人,其分布地域愈来愈广。在清代,岢岚仍有其后人,县城西北三里建有折家祠。光绪《岢岚州志》卷2。康基田《晋乘搜略》载:“岢岚州掘地得石,拭视之为杨氏墓碣,载折太君事。”惜书中未记录碑文,难以确证是否为杨业之妻。现在岢岚有佘、摄二姓,均为“折”的同音改字。《岢岚县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版,第619页、第720页。为何改为摄,已难查考。岢岚折氏应为折德愿的后代。现在府谷、神木、榆林、佳县、米脂等地均有折姓居民,系折氏家族的后裔。
&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
& & 一、知州传袭的特点
& & 府州知州从折从阮到折可求,共7世14人,其传袭特点有五:
& & 1、除一、二世外,多为弟继兄位。为什么不直接传子?这是因为他们年寿不高,从已知7人享年看,平均448岁。他们死时,儿子尚小,而知州与皇位不同,他需要有能力统率蕃汉各部抗击辽、夏,年龄太小,是无法胜任的。《折克行碑》说得很清楚:“初,公(指克行)当承袭,太尉公(指继闵)以公幼(按当时克行9岁),表授其弟继祖。”至于折从阮直接传子,则是因为他年寿较高(64岁),其子知府州时也已33岁。
& & 2、上文说多为弟继兄位,但与商代的兄终弟及制不同,他们没有让所有兄弟轮流承袭,如折继祖熙宁四年死时,弟继世尚在世,继祖并没有传其弟,而传子,因为此时,子克柔已年过30,而弟继世已到暮年,第二年便去世了,从统兵打仗角度考虑,年迈当然不及青壮年合适。
& & 从习惯上看,折氏崇尚的是父子继承制。上引折克行碑说父继闵死,克行“当承袭”是一例。再看继祖死,“其子当袭州事”,只是继祖特意上奏“请授其兄子克柔,朝廷从之”,克柔才袭位。从此例结合表一,还可以看出,兄弟承袭之后,绝不再传给长兄之子,一般传给最后一位当知州的兄弟之子,惟继祖例外。
& & 3、何时传袭?一般帝王、藩镇都是前任死,后任继位,折氏的情况则比较复杂,死后继任7例,占半数。因病改任4例,调任者1例,撤职者1例。最后1例降金,无继任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任免权掌握在朝廷手中,朝廷让他们世袭的目的在于御敌守边,而不是单纯享受特权。
& & 4、初任知州的年龄,确切可知的7例,最小19岁(折御卿),最大33岁(折从阮,折德扆),平均26.4岁。如将大体可以推测的6例一并计算,则最大者约37岁,平均28岁。这是驰骋疆场的最佳年龄。
& & 5、在任期限,没有限制,最长者28年(折克行),次为25年(折从阮),最短2年(折惟正)。14人147年,平均每人10.5年。宋代规定,知州任期3年,事实上往往不到2年,如潮州在305年中知州知姓名者156人,姓名不详者二三十人,平均每人任期仅1年半。李裕民、黄挺:《两宋潮州知州考》,《潮学研究》(四),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折氏平均任期相当于一般知州的3-7倍。历任知州比较表:
& & 姓名:生卒年=享年、任职年龄、任期、在任年数、卸任原因
& & 折从阮:899-955年=64 33 约924-949年 25 移镇
& & 折德扆:917-964年=48 33& &949-964年 15 去世
& & 折御勋:938-977年=40 27& &964-976年 12 入朝得病
& & 折御卿:958-995年=38 19& &976-995年 19 去世
& & 折惟正:约976-997年后 约20 995-997年 2 病入朝
& & 折惟昌:978-1014年=37 20 997-1014年 17 去世
& & 折惟忠:约982-1033年 约52 约33 年 19 去世。《长编》卷113,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癸亥朔:“府州言:简州团练使折惟忠卒。”《折氏家族史略》第21页作景初卒,误。
& & 折继宣:年 6 撤职
& & 折继闵:年=35 22 年 11 病
& & 折继祖:年=52 31 年 21 去世
& & 折克柔:约年后 约32 年 8 病。《长编》卷296,元丰二年(1079年)正月丁亥:“以知府州折克柔弟西头供奉官克行为礼宾使知府州。先是克柔以目病乞致仕,仍乞以克行承袭。诏克柔与宫观差遣而有是命。”《折氏家族史略》第27页作元丰元年,误。
& & 折克行:约年 约65 约37 年 28 去世。《宋会要》仪制一一之二五:“秦州观察使折克行,大观元年(1107年)四月赠奉国军节度使。”赠官一般都在死后一二个月内,据此知克行之卒当在大观元年春,《折氏家族史略》28页作“大观年间(年)病死”,不确。
& & 折可大:约1079-约1116年 约38 约29 年9去世。《长编》卷493,绍圣四年(1097年)十一月戊辰:“麟府都巡司准备勾当、西头供奉官折可大迁一官为×门祗候,以帅臣上战功也。”此年前可大已任职,此时又以战功晋升,则其年至少已20岁,以此推算当生于1079年或稍晚。
& & 折可求约年 约50 约28 年 12 降金。按:折可求为继闵第13孙,而可大为第4孙,可存为第18孙,可存生于1096年,可求之生年应在可大与可存之间,而距可存更近些,故推测其生年约在1090年。
&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
二、宋廷对折氏的政策
& & 北宋朝廷对折氏采取许多特殊政策,它可以归纳为优厚与控制两个方面,优厚政策主要有下列4条:
& & 1、承袭后唐以来的政策,允许折氏世袭知府州之职,通常情况下是终身制,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有病不能胜任时,则提前换人,如折御勋病,即以其弟承袭。折克柔患眼病,让位于其弟克行。折氏在府州可以“用其部曲,食其租入”《折继闵神道碑》。
& & 2、宋承后汉、后周制,在府州设永安军节度使,提高其地位,但并非刚任知州即赏此头衔,而须论功加封。如折御勋,乾德二年(964年)知府州,至开宝二年(969年)始擢永安军节度观察留后。折御卿,开宝九年(976年)知府州,至淳化五年(994年)擢永安军节度使。此后不再使用这一头衔,改用级别稍低的其他官职,如折惟昌为兴州刺史,继宣为恩州刺史,继闵为果州团练使,继祖为康州刺史、麟州防御使,惟忠为简州团练使,克行为秦州刺史,可求为康州刺史,可大为荣州团练使。
& & 3、折氏权限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至整个麟府路,此路是从属于河东路的二级路,含麟、府、丰三州,丰州知州系藏才族王氏世袭,所管地域人口远不及府州。当丰州需要遴选继承人时,朝廷曾诏令折继忠等考察,折氏则压抑蕃官,要改立自己中意之人,以至引起王氏不满,向朝廷告状。《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一二。麟州也是党项、汉人杂居之地,但知州并不世袭。三州中核心是府州,折氏常兼管麟府路之事,折御卿充麟州兵马都总管、夏银府绥都巡检使,折继闵兼任麟府路驻泊兵马钤辖,折克行兼麟府都巡检使,克禧麟州兵马都监,可求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兼河东第十二将,同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折继闵神道碑》、《折克行神道碑》、《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可求曾统率麟府兵2万援救太原,后以三州降金,也与其掌管三州之军事有关。
& & 4、朝廷还给予其他优厚待遇,如允许知州及其夫人入朝,并给予赏赐,如折德扆、御勋、惟正、惟忠妻刘氏等。政和五年(1115年)折可大曾奏:“臣家亦尝贡方物,或遣母妻入觐,盖祖宗眷遇特厚。”《宋会要》方域二一之八。景祐年间,刘氏与子继闵入朝,仁宗“慰劳甚至”,即封继闵为右侍禁。折氏家族往往很年轻就授予官职,如折继闵7岁即“以父任为三班奉职”《折继闵神道碑》。折氏除世袭府州外,还出任麟府路其他官职,如折继长任百胜寨主,可褒为麟州通津堡兵马都监。更有人出任麟府路以外官职,如折可致为环庆路准备将领,可久为河北第十一将,可与为河东路第一将部将,可规为真定府元氏县尉,可通知岢岚军,彦野为秦凤路第一副将。《折惟忠妾李夫人墓志》、《折渭州墓志铭》。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6《条列文武官材能札子》。
& & 宋朝廷为何对折氏采取上述优惠政策?这是因为麟府路地处辽、宋、夏交界处,而府州又是该路的核心,宋如丧失此路,河东就会受到直接威胁,太原如有变故,势必影响宋朝的统治。麟府路又是蕃汉杂居区,党项人居多,如宋方派汉人统治,一旦处理不好民族关系,党项可能投奔西夏,麟府路就会落入夏人之手。最好的办法是用党项人去统治,而折氏是最佳代表,它有相当强大的实力,足以统治该地区。又由于它与辽、夏为世仇,绝无叛降之可能。宋廷既然要依靠折氏,自然要给予优惠政策,使之能为宋效忠出力。
& & 宋廷政策还有另一方面,即加以控制,不让他成为新的藩镇,具体措施有:
& & 1、宋廷掌握知州的任免权,对不称职者可以撤换,如折继宣“虐用威刑”,“人用流移”,《宋大诏令集》卷188《府州敕榜》。宋廷即将他撤换。对作战失利者降职,如折继闵庆历元年十月之战失利,免去宫苑使之官。
& & 2、宋在麟府路屯驻禁军,起初为2000人,庆历四年增加到1万多人,《长编》卷152,庆历四年十月壬子。其任务既为御敌,而更重要的是“疑其强盛,别置兵马一司,以视其举动”《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五。。此司全称管勾麟府路军马司,其领导职务一般不授予折氏,仅北宋末国家大乱时授予折可求例外。任此职者有大中祥符时的韩守英,天圣时的王应昌,庆历年的康德舆、张亢、王凯,嘉年的郭恩、贾逵,元丰年的高遵一、王中正、张世矩、邢佐臣,元年的张之谏、赵宗本,绍圣年的张世永。《长编》卷52,咸平五年六月癸酉,《长编》卷78,大中祥符五年六月戊申;《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五;《长编》卷133,庆历元年九月庚戌、癸酉,卷138,庆历二年十月壬寅,卷185,嘉二年五月庚辰;《宋会要》兵二七之四二;《长编》卷290,元丰元年六月戊辰,卷314,元丰四年七月癸丑;《宋会要》职官六六之一八;《长编》卷356,元丰八年五月甲午,卷379,元元年六月甲午,卷408,元三年正月己卯,卷437,元五年正月己丑,卷485,绍圣四年四月丙戌。他们多以并代路钤辖兼摄,归知并州的河东路经略使领导,其实权大于知州,如庆历元年,知府州折继闵得知西夏将来进攻的消息,即告康德舆,康不信,到夏人来攻时,赶紧关闭城门,致使城郊蕃汉人全被夏人掳杀,折也无可奈何。《长编》卷133,庆历元年九月癸酉&script &&/script&
三、折氏的经济
& & 折氏是个大家族,嘉年间,有300多人。《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七。他们靠什么维持生计呢?考其经济来源有下列几方面。
& & 1、府州的租税。折氏世袭知府州,可以“用其部曲,食其租入”《折继闵神道碑》。具体数目不详,但府州由府谷县升格,地位虽然提高,管辖范围仍只一县之地。其地北部平衍,水草丰盛,适宜畜牧,南部丘陵,沟壑纵横,多险隘,利防守,而不便耕作,仅河流两岸宜于农耕。其地居民稀少,元丰时1340户,崇宁年间,府州仅1242户,3185人。王存:《元丰九域志》卷4;《宋史》卷86《地理志》。其租税收入是有限的。
& & 2、俸禄:除世袭知州之官俸外,子孙们有各种官衔者甚多。如折继祖卒时,三子各迁一资,二孙并为三班借职。《长编》卷226,熙宁四年九月甲午。
& & 3、开垦闲田的收益。
& & 4、朝廷的赏赐。折氏贡马、入朝觐见、作战立功,朝廷均有优厚的赏赐。“折御卿入本朝,尤为太祖皇帝所信任,数下诏书奖谕,赐赍不赀。”《姑溪居士后集·折渭州墓志铭》。嘉元年,赐折继祖“钱五十万”《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七。。战没时抚恤尤厚,如咸平二年与李继迁部战,折海超、折惟信阵亡。“奏至,即日遣内侍劳问,赐金丹、法酒、锦袍、金带、名马、器币。”《宋会要》方域二一之四;《长编》卷45,咸平二年秋。
& & 5、义庄、别业的收入。府州土地有限,折氏便向外发展,在保德州阳ד有世遗产”。折可适“置别业于长安,以孤遗。又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姑溪居士后集·折渭州墓志铭》。保德遗产当指土地、房产,义庄大约仿范仲淹的义田而设,以其租税收入供养亲属,“别业”可能指开邸店之类的行业。
& & 6、边界贸易的收入。府州主要以缯锦换取战马,天圣时一度停止,但随即恢复,“复市如故,而马入岁增”《长编》卷109,天圣八年正月己卯。。与唐龙镇的互市,有时发生将镇人“邀杀,尽夺赀畜”之事,下诏存抚,始恢复正常。《长编》卷54,咸平六年五月庚子;《宋史》卷491。
& & 7、战争的掳获。如至道元年,获辽马千匹,咸平二年,夺李继迁部牛马、骆驼,获辽马牛羊万计,景德元年获辽牛马、铠甲万计,熙宁三年获西夏牲畜万计,元丰四年发夏人窖藏糜谷,绍圣四年获西夏牛羊马3000余。
& & 以上收入中,租税可能是最重要的,而租税的多少取决于所能控制的人的数量,折氏与夏、辽交战多注重于人口的争夺。淳化四年(993年),银、夏州蕃汉族3000余帐,驱牛羊数万投奔府州,这当是府州最兴旺的时期。到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夏兵攻陷麟、府所属各寨,掳掠、屠杀大批居民,麟、府成为两座孤城,后虽解围,民户损失惨重,以至政府不得不于庆历元年十一月下令,蠲免麟、府州今年夏秋租及来年夏租。《长编》卷134,庆历元年十一月丙寅。折继闵又安辑东渡黄河避难的民众,归业者3000余户。《长编》卷152,庆历四年十月壬子;《宋史·折继闵传》。比宋初减少多矣。到折继祖时,经济已十分窘迫,嘉祐元年(1056年)以无钱改葬其父,向朝廷提前支取月俸。《宋会要》方域二一之七。到神宗熙宁四年,宋筑罗兀城,打通了麟府与延的道路,继祖乘机招降部落800帐。折克行在任时,又招降了数千家,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宋史》载崇宁时仅1242户,远没有招降来的户数多,很可能国家的统计只含定居的城村民户,而不计游牧帐落。总之,北宋后期,折氏掌握民户远不及宋初,其经济、军事实力均大幅度下降。到南宋时,折氏很少在各类史书上出现,原因甚多,其中没有原来固定的经济收入,当是重要原因。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朝廷以“折彦质生事素薄”,特“赐官田一十顷”。《宋会要》食货六一之四九。这“生事素薄”四字,说明了折氏失去固定收入后经济状况已下降到可怜的程度。
&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
四、折氏的家风
& & 府州的风俗,“地处边而民知战”、“民不满十岁,皆谙武艺”。《元一统志》卷4引《府谷旧郡志》。其地产良马,在宋朝疆域内,“凡马所出,以府州为最,盖生于黄河之中洲曰子河汊者,有善种出”。折御卿曾向宋太宗进贡名马“碧云×”,“上下山岭,如履平地”,“上下如坐安舆”。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9。折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世代尚武的风气,至有折家将之称。折氏除擅长骑射外,也重视阅读兵书,改进阵法,如折继闵“喜读韬略,务通大义,论古今将帅,识其用兵意”《折继闵神道碑》。折克行则“创五军阵法,团为五部,部为一色,以号□□”《折克行碑》。
& & 在北宋前期,折氏对用兵以外的知识是轻视的,折继闵见其“部曲有习书数者,辄笞辱之,以谓边兵当以射猎战斗为生活,今更习书数,疲软自是始矣”。《折继闵神道碑》。此“书数”当即《崇文总目》中的天文占书类和历数类的书。到折继祖任知州后,此风有很大改观。嘉祐二年(1057年)麟州通判夏倚,因公事至府州,折继祖拿出“图史、器玩、琴博、弧矢之具”供他欣赏。夏倚感慨地说:“虽皇州绅家止于是尔,信乎文德之遐被也。”还说“其子弟亦粗知书”文莹:《玉壶清话》卷3。。这是折继闵死后五年的事,说明折氏拥有的府州100多年后风气已由尚武向文武兼重转化。
& & 神宗以后,便出现文武兼长的名流,如折可适(年),从十六七岁开始“从军斩获,至四十余年,无一日不在兵间,每战必克,无不通贯”,“为文长于叙事,作诗有唐人风格”,作有文集10卷,奏议30卷,边议10篇。《姑溪居士后集·折渭州墓志铭》。到宋徽宗崇宁年间,折氏出现了第一位进士,此人便是可适之子彦质。彦质参加抗金战争,曾任高级武职签书枢密院事,同时擅长诗文,所作有《葆真居士集》、《时政记》,已佚。现存之文有《种师道行状》及《谪居昌化谢表》(残)等3篇,诗数首。其被贬至今海南岛时作《渡海》诗云:“朝宗于海固愿也,一苇航之如勇何。浅著惊呼过又喜,此生是等事尚多。”他虽屡遭秦桧打击,仍表现了镇静乐观的心情。当秦桧死后,平反北归时,又写《北归渡海》诗云:“去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恩更涣然。”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15;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60;谢维新:《古今合壁事类备要前集》卷42。彦质子知常亦长于文。《舆地纪胜》卷10引其四六文三条,如“眷惟虞朝玉帛之所归,莫若禹会山川之为迩”。“在周则犹镐京之视×邑,于汉则譬咸阳之有扶风”。“千岩竞秀,已储维石之瞻;一苇可航,行作济川之用”。
& & 与尚武精神相关,折氏品格勇敢直率,忠厚仗义,《折嗣伦碑》称:“临危致命,不顾其死,见义有勇。”《折克行碑》云:“公勇于用兵而仁于拊下”。《折渭州墓志》:“公不事权贵,不为势利所夺。”朱熹称赞折彦质“精忠壮烈”。《朱文公文集续集》卷8《答折宪》。戏曲小说中佘太君忠良气节亦是这种家风的反映。当然,也有个别不能保持晚节者,折可求降金即是一例。
&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
五、折氏的婚姻
& & 折氏的婚姻可从娶妇、嫁女两个角度考察。
& & 先说娶妇。现在就我所搜集到的材料分析,自折德扆至折彦文11人,娶妇20人,其中妻19人,妾1人,娶妻最多者折御卿共4人。20人中分属13姓,其中张、王各3人,梁、刘、慕容各2人,路、苏、杨、郭、曹、陈、赵、李各1人。13姓中,慕容氏为鲜卑族,王氏可能出自丰州藏才族(属党项族),此系从丰州王氏娶折氏推测。其余均为汉族。由于长期与汉族通婚,其面貌特征有较大变化,夏倚见到折继粗,说他“不类胡种”。
& & 折家20名妻妾中,可确知身份者3人,折可存妻张氏,父为吉州刺史张世景。折彦文妻曹氏,是仁宗曹皇后的侄曾孙,父为忻州刺史曹普。折惟忠妾李氏,“世居开封,系出仕族”。
& & 结婚年龄,男子只能据其生子时间推测,折德扆(917-964年)22岁生御勋(938~977年),其结婚约为21岁。折御卿(958-995年)21岁生次子惟昌(978-1014年),生长子惟正约在19岁,其结婚约18岁。女性中可知者2人,折彦文妻曹氏17岁,折惟忠妾李氏13岁。看来,结婚年龄偏早。
& & 20人中,再嫁者1人,折惟忠妾李氏,夫死时年35,再嫁豪族田氏。
& & 其次说嫁女。现有材料可知,折继闵7女,克禧、克行、可存各1女,可适3女,不可确知父名的折氏女3人,共16人,婿凡12姓,其中王姓3人,慕容、李姓各2人,刘、郭、张、曹、陈、彭、范、朱、魏各1人。
& & 婿与媳姓相同者有王、刘、慕容、郭、张、曹、陈、李8姓。其中有的与折氏有世婚关系,如折彦文妻曹氏,是彦文姑母的长女,折与王、慕容可能也有类似关系。
& & 婿的身份,继闵7婿,其中1人为进士,其余均有官职:右侍禁、皇城使知邕州、皇城使知戎州、左藏库使、江南东路兵马都监、东作坊使、三班奉职。可适3婿为左班殿直(2名)、内殿崇班。可存婿进士范圭,其曾祖为翰林学士范镇。范圭:《折可存墓志铭》;李石:《方舟集》卷15第19页。克行之婿为知忻州曹普,克禧婿为东头供奉官、权麟州横阳堡兵马监押张天成。另有3名折家女婿为知丰州王承美、通判魏良佐及皇城使李中言。郭彖:《睽车志》卷5;周必大:《周文忠公文集》卷97《李显忠祖李中言追封和国公制》、《李显忠祖母折氏特赠魏国夫人制》。魏自长沙接其妻,可能是彦质之婿。
& & 以民族而言,王承美为藏才族,继闵二婿慕容令问、慕容令仪为鲜卑族,李中言乃南宋大将李显忠之祖,“世为苏尾九族都巡检使”,则亦为少数民族,其余为汉族。
& & 婚姻大体选择地位相当的州级长官家庭,没有中央一级官员,惟曹氏曾祖曹佾,乃宋仁宗后之弟,但毕竟隔了好几代,地位已不显赫。折氏不与平民或商人为婚。也未发现同姓为婚现象。
& & 折氏家族300余人,规模不太大,力量不如李氏集团强,这可能与地处边疆,婚姻圈中缺乏豪族有关。党项族李氏集团的强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豪族结亲,《宋史·夏国传》称“(李)继迁复连娶豪族,转迁无常。渐以强大”。
&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
六、折氏的丧葬
& & 宋代家族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甚少,所幸折氏墓葬,戴应新已作调查,发表于《折氏家族史略》中,惜所叙过略,且未绘图,令人遗憾。从所公布材料分析,折氏丧葬制度有如下特点:
& & 1、实行族葬。历任知州及其家族的墓地有两处:一在府谷县孤山镇东5里的李家洼。该地曾保存有折嗣伦碑,碑文提及“祖茔之左右”,则其先世亦葬于此。考嗣伦之父宗本始任振武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始有麟府之地,墓地始祖应为宗本。又折继祖迁葬御卿、惟忠墓于天平山,可见此地原葬有折宗本以下共六代人,御卿、惟忠墓迁葬后,已下葬的同辈人当仍在此地。由于早期人数尚少,故墓地规模较小。
& & 其二在孤山镇南10里的杨家沟,宋代名天平山,离李家洼8里。葬折御卿以下六代人,由于人数较多,墓地规模比前者为大。
& & 墓葬的排列方式,李家洼无资料可考,杨家沟虽作了调查,惜未发表墓葬分布图,难以判断其是否按汉族的昭穆制度排列。但据已有资料,尚能看出排列是有序的,大体上按辈份大小自西向东分布。最西端应为始祖折御卿,其东当为其子惟忠,又东为继闵、继祖,又东数十米为继闵子克行,又东为克行子可大。可大墓在墓区中部。晚期处于被西夏攻陷前夕,排列似不太规范,如折可复夫妇在可大墓之东,即墓地之东区,可复为继闵之长孙,是可大的长兄,按上述墓葬辈份由大而小自西向东排列的惯例,可复不该排在可大墓之东。推测这样排的原因是可大为知州,官品高,又死在前,故先葬在其父之东。可复官为武功大夫,正七品,从其墓仅有砖志,而无石刻墓志看,其下葬已离府州失陷不远,故下葬草草,已不讲求排列程序了。
& & 2、迟葬。折氏族人往往不及时埋葬,如折继闵,皇祐二年(1050年)卒(一作皇祐四年卒),至嘉祐二年(1057年)才下葬。折克行,大观元年(1107年)死,至政和元年(1111年)才与妻和义夫人同葬。此时,又“尽举族人二百余丧葬之”。折可存死于靖康元年(1126年),折彦文妻曹氏死于宣和五年(1123年),二人均至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四日才葬。折惟忠妾李氏熙宁五年(1072年)死,至政和元年(1111年)葬。以上迟葬4至7年较多,个别则迟达40年之久。
& & 3、迁葬。折御卿,至道元年(995年)卒,折惟忠,明道二年(1033年)卒,原葬于李家洼,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折继祖将惟忠改葬于天平山。折御卿墓志载“嘉祐”“岁十月甲戌”“一新,茔兆再完”,考十月甲戌为嘉祐元年十月二十六日,嘉祐二、三年十月均无甲戌日,可见折御卿亦应是继祖于嘉祐元年迁葬于天平山,时间比惟忠之迁早两个月。
& & 为什么折继祖要迁葬祖、父之墓呢?从折继闵碑可以看出,继闵死后,其弟继祖并没有立即将他埋葬。而是推迟到嘉二年十月十八日葬于“天平山之先茔”,在这六七年时间内折继祖考虑李家洼太小,需另择墓地,到嘉祐元年选定新址时,他又考虑还不能只埋其兄,因为这样一来,其兄成了新墓地的始祖,将来他死了,往哪儿埋?他自然要考虑迁葬其父,然而当时叔父惟质尚在世,以其父为始祖,将来惟质死后怎么葬?惟有将其祖迁来,作为新墓地的始祖,这些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确定了这一方案,自然就出现了上述结果,按辈份先后,先迁祖,次迁父,后葬兄。
& & 4、嫡庶有别。折氏夫妻可以合葬,妾则葬于乱坟堆中,即使妾之子已贵为知州,妾也无资格与夫合葬,最典型的例子是折惟忠之妾李氏,其子继祖已为知州,她不能与夫合葬,但她毕竟与一般妾不同,为了妥善处理后事,由其孙克禧请示知州折可大,经批准,另择地埋葬,地点在今府谷县傅家墕,距天平山10里。碑文中特别说明:“其亡也,不×崇信(指折惟忠)之兆者,不敢乱嫡庶之分;其葬也,不厝诸姬之域者,盖以尽子孙之孝。”
& & 5、旁支别葬。折氏旁支折可适葬地在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其墓志云:“葬公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领军指其父左领军卫上将军克×,克×高祖德源,与御卿之父德×为亲兄弟。可适曾“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而为松楸洒扫之事”。很可能从德源开始已另立门户,葬于岢岚。
& & 南宋、金时期,折氏分成南北二支,南支折彦质葬于潭州(今长沙),北支葬地不详。
& & 6、风水。折氏早期葬地李家洼,地处孤山河北半坡上,虽说是面山背水,但地势低缓,无山岗形胜,看来开创之初不太讲求风水。杨家沟(即天平山)墓地情形完全不同,墓地在天平山半坡,山高200米,两侧为小峰,前临沟水,俨然是一块风水宝地。它很可能是折氏日益汉化后,受风水说影响下的结果。
& & (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今删“知州传袭表”,补“折氏世系表”)&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script &&/script&
&&&&Copyright by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