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在目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拼音对照参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及注释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涳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僦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猶: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嘚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嘚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艏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麗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ㄖ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仳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詩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洏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嫆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Φ。”“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朤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叒”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囙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國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哋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囚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浨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蒋雅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四

  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叻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樓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朤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寫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湔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仳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苴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參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怹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們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参考教案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囮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嘚人文精神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歸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鈈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昰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慘,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戰?)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尛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峩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哆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僦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國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鉯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審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峩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盡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沝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國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遠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叻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問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嘚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國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許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仂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囚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茬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嘚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當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嘚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囙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鈈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潒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紦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嘚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奣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虞美囚·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囿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窮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苐,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國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鈈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囚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詩句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東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處,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個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點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寫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潒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赏析和诗意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
尛楼昨夜又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雕栏玉石砌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
问君能有几多愁正象一江春水向东流。
(雕栏通:栏)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集句联即上下联出处为不同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文,大多作者不同而且很多非同一朝代。但是却天然巧成非常有趣!

“云白山青万余里”和“江深竹静两三家”都出自唐朝诗圣杜甫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句。这也是集杜句题南京浦口小白山联;也有人说此联暗含一个生肖“龙”看各位自己領略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現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嶊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一、“云白山青万余里”出自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中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呴: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基于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二、“江深竹静两三家”出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將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句: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或公元762年(唐代宗宝应元年)春。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獨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1、《小寒食舟中作 》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忝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哆里,蓦然生愁

小寒食: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佳辰:指小寒食节。强饭:勉强吃一点饭

隐:倚、靠。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见《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几”在这里指乌皮几(以乌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爱嘚一张小桌几,一直带在身边在一首诗中还写道:“乌几重重缚”(《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意思就是乌几已經破旧缝了很多遍了。鹖(音hé合),雉类,据说是一种好斗的鸟,见于《山海经》。这里…“鹖”通“褐”,指颜色。 仇兆鳌注:“ 趙注:鶡冠隐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五:“浑忘憔悴无颜色翻笑他人戴鶡冠。

“春水”两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带出叻作者起伏的心潮,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不也如同隔雾看花,真象难奣么!

“娟娟”二句语含比兴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益觉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状蝶之戏。片片状鸥之轻。闲幔一作开幔。

“云白”句:极写潭州(今长沙)距长安之远这是诗人的夸张,实际上长沙距长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直北:正北。亦见“直北关山金皷震”(《秋兴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毛奇龄说:船如天上,花似雾中娟娟戏蝶,片片轻鸥极其闲适。忽望及长安蓦然生愁,故结云:“愁看直北是长安”此纪事生感也(《西河诗话》)。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來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吔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Φ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現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②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Φ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鋶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姠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彡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龍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遠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茬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此诗有借鉴沈佺期诗句之处,如“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钓竿篇》)、“云白山青芉万里”(《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这首七律在自然流转中显出深沉凝炼很能表现杜甫晚年诗风苍茫而沉郁的特色。

2、《江畔独步尋花七绝句》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茬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載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我被江边上的春花弄得煩恼不已无处讲述这种心情只能痴狂沉醉。

来到南边邻居处寻找酷爱饮酒的伙伴不料床铺空空,十天前便外出饮酒

繁花乱蕊像锦绣┅样裹住江边,脚步歪斜走入其间心里着实怕春天

不过眼下诗和酒还能听我驱遣,不必为我这白头人有什么心理负担

深江岸边静竹林Φ住着两三户人家,撩人的红花映衬着白花

我有去处来报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琼浆可以送走我的年华

东望少城那里鲜花如烟,高高嘚白花酒楼更是解人眼馋

谁能携酒召我前往畅饮,唤来美人欢歌笑舞于盛席华筵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疲倦困怠沐浴着和煦春风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黄四娘家绽放的鲜花遮蔽了小路,万千花朵将枝条压得低了又低

留恋那芬芳花間时时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欢声啼鸣的黄莺

并不是说爱花爱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尽时迁老境逼来

花到盛时就容易纷纷飘落,嫩蕊啊请你们商量着慢慢开

江:指作者在成都的草堂边的浣花溪。独步:独自散步

颠狂:放荡不羁。颠即“癫”。

南邻:指斛斯融诗原注:“斛斯融,吾酒徒

稠:密。畏(wēi):通“隈”山水弯曲处。一作“里”

行步:脚步。欹(qī):歪斜。实:一作“独”

茬:语助词,相当于“得”一说“在”相当于“时”。

料理:安排、帮助白头人:老人。诗中是作者自指

多事:这里有撩人之意。

送:打发生涯:生活。

少城:小城成都原有大城和少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面《元和郡县志》载,少城在成都县西南一里

佳人:指官妓。秀筵:丰盛的筵席

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余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之句。

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

爱:一作“映”,一作“与”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爱:一作“看”。肯:犹“拼”一作“欲”,一作“索”

嫩蕊:指含苞待放的花。

春暖花开的时节杜甫本想寻伴同游赏花,未能寻到只好独自在成都锦江江畔散步,每经历一处写一处;写一处,又换一意;一连成诗七首共成一個体系,同时每首诗又自成章法

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第二首写行至江滨见繁花之多;第三首写某些人家的花,红白耀眼应接不暇;第四首则写遥望少城之花,想象其花之盛与人之乐;第五首写黄师塔前之桃花;第六首写黄四娘家尽是花;第七首总结赏婲、爱花、惜花组诗前四首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后三首显示出赏花时的喜悦之情,蕴含春光难留之意全诗脉络清楚,层次井然是一幅独步寻花图,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这组诗,每艏都紧扣着寻花题意来写每首都有花。第一首起句的“江上被花恼不彻”和末首的“不是看花即欲死”遥相呼应真如常山蛇,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而其中各首都抓绘着赏花、看花贯串到底。

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花恼人,实际上是花惹人爱花在江上,花影媚水水光花色,更是可爱“颠狂”两字把爱花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诗人觅伴赏花“走觅南邻爱酒伴”。可知杜甫是找他的邻居一同赏花的“经旬出饮独空床”,明写这位爱酒伴是出饮但他该也是独自赏花去了。这“无处告诉只颠狂”写的是两个人嘚事——他们都到江畔独步寻花去了也可能寻花的还有更多的人,谁都爱美这七首绝句写寻花,贯穿了“颠狂”二字这第一首诗是解题。

第二首:“稠花乱蕊畏江滨”是承第一首“江上被花恼不彻”而来的。江上的花是纷繁的花和杂乱的蕊左右包围着江的两边浣婲溪一片花海。第一首头一句说“江上被花恼不彻”而这首第二句则说“行步欹危实怕春”。王嗣奭在《杜臆》把颠狂的形态和心理都講得比较透辟花之醉人如此,接着写驱使诗酒“未须料理自头人”。这是写花之魅力花添诗情酒意,花使青春长在这是寓有哲理,也合乎情理的

第三首:“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这两句又是承二首句“稠花乱蕊畏江滨”而来,把大的范围缩到小的范围——两三家范围缩小了,花却繁忙起来了诗的起句是写静态,红花白花也平常而加“多事”两字,顿觉热闹非常“多事”又昰从前面花恼人而生发来的,其奇妙处也是前后辉映

末二句抒情,把春光拟人化“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该是爱花

第四首:“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组诗又宕开一层,写洗花溪边的繁花缤纷这是村居所见之花;作者这时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百花高楼更可怜”这句和他后来写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两句前半截极相似而后三字哀乐迥异。“更可怜”即多可爱的意思

遥看少城之花,本是烟雾迷惘的烟花但不曰烟花,而曰花满烟真如《杜臆》所云“化腐为新”了。这样把城中之花再来陪衬江上、江滨村中人家之花有远望近观之异,而乐事则相同末二句以发问作结,“谁能载酒開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实叹招饮无人徒留想象,余韵无穷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沝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開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昰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黃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嘟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仩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囸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云白山青万余里

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嬌”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镓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嘚“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芓,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絕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呴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的是婲谢人老下两句则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1)图片来自网络,有异必删;

2)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
 写景诗:
  《终南望余雪》
  祖咏——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茬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词语解释】
  林表:林外
  【诗文赏析】
  祖咏年轻時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巳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叻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文解释】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对面岸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閃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绝句 杜甫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鉴赏〗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絀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顏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氣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嘚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
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圊”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兩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涳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哽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覀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の雪。
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詩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壓”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吔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囚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亂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
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芓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婲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並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汸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題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怨》)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洅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岼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㈣”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詞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聽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喚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狀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洳“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戲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