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食狗,是否和我国是农耕锦食民族有关

我家养狗,别跟我提狗肉!
&& & &今天和一个微信上认识的朋友讨论延边的饮食,是的,一提到和家乡有关的话题,我就特别兴奋。她问:延吉有什么好吃的啊? 我说:很多啊,比如石锅饭,紫菜饭,鱼子酱,米肠,辣白菜...... 然后,我自然而然的提到了狗肉。她告诉我:除了狗肉,别的都还蛮感兴趣的。我说:为什么不吃狗肉呢?她说:好吃倒是好吃,就是感觉有点残忍。 &&& & &于是我就想到了前两天在网上看到的一条帖子,一个广东人这样写道:在我国东北的一隅,有个延边市,这里有一处屠宰场,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只狗狗惨遭屠杀,有爱心的人士都转起来!看完后我感到很愤怒,首先,延边是个自治州,首府是延吉市,地理名词都用错了说明这个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其次,广东人的食物链是广泛而庞大的,一个连果子狸和猫都吃的群体没资格指责别人!&& & &这只是个茶余饭后的小小谈资,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国人狭隘的爱心泛滥的状态。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延边人,所以我对家乡人吃狗肉这件事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延边的狗肉多产自一种供食用的肉狗品种,并不是随意杀戮家庭中饲养的宠物狗来饱口福,宠物狗便宜的几百元一只,昂贵的都上万,你觉得老百姓们吃得起么?而且宠物狗食用起来也是不安全的,没有经过检疫的家禽类不能轻易食用。延边狗肉多半是专门的饲养场供给货源,这种模式类似于养鸡场和养牛场,你说吃狗肉残忍,同理可推:你家养了条鱼,你这辈子就别吃鱼了,因为残忍。个人认为这种朝鲜族饮食习惯经历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自成体系,外人对此嗤之以鼻多半是对民俗的一种不尊重和不了解,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我想说的是,西方人爱狗也是有历史渊源的。翻开历史,你会发现,爱狗的民族最早的文明模式都是渔猎文明,在与大自然的抗争过程中,狗狗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帮助主人追击猎物,忠心护主,毫不夸张的说,西方人的祖先身边少了狗,是无法生活的。经历了几千甚至几万年的积累,爱狗护狗,把狗看做忠诚的朋友,是有据可源的。中国作为一个农耕大国,历代安逸的种着粮食,狗这种生物能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是看门护院,狗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跟狗有关的词语多是贬义的。某些人那么抵制吃狗肉我想问一句:你凭什么呢?就凭你有爱心?把爱心用在小狗身上因为它们长得惹人怜爱,然后每天大快朵颐地吃着鸡肉,牛肉,你敢再虚伪点么?牛和鸡也是动物,你要是有爱心就别吃它们的肉!一个农耕民族的后代竟也敢自称爱狗之人,你们配么?平时喊着狗日,狗腿子,猪狗不如的词语,然后还敢自称是爱狗之人对吃狗肉嗤之以鼻?&& & &往上翻三代,在西方文化没有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足够的影响的那个时代,中国人吃狗肉的频率不比朝鲜人少!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陋习,也并不认为这种习惯是错误的,说白了东西方对于狗的看法不同是地理文化的差异所导致。你可以养狗,但这和吃狗肉是不冲突的,某些人总喜欢偷换概念,将吃狗肉与素质和陋习联系到一起,我只想说一句:你不配。西方人可以对这种行为质疑,这是思维观念的差异,但中国人没这个资格。&& & &我并非是个嗜狗肉如命的人,我一年也吃不上几次狗肉,但是对于食用狗肉这种习惯我是不排斥的。我只是个养狗但是吃狗肉的延边汉族人。中国人的食物链这么广,老鼠,猫,蛇,甚至野生的猴子都能成为餐肴,为何就容不了区区300万人口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吃狗习俗?如果你真有爱心,就请你平时多关心下父母,与家人和睦相处,尽尽孝道,何乐而不为呢?人类作为大自然食物链的顶端生物为何对于一个低级环扣如此耿耿于怀?&&(此日志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看法请积口德,以理服人,谢谢合作!)&&&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当前位置: >>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一、回族 回族在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在甘肃、陕西、贵州、青海、 云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 兰教于公元 7 世纪中叶,由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传人我国,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维吾 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 信徒很多,回族各方面习俗均受伊斯
兰教的影响,从结婚、婴儿出生、死亡均由阿訇主 持。阿訇是波斯文的音译,是对伊斯兰教的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是伊斯兰教宗教职业 者的统称。 开斋节,是穆斯林的两大节日之一。时间是回历(即希古拉历)的 9 月 29 日或 10 月 1 日, 在我国新疆地区又称肉孜节。 按伊斯兰教规定, 回历 9 月为斋月, 穆斯林要斋戒一个月, 到斋月结束时要寻看新月, 见到后次日开斋, 如未见到, 则开斋顺延, 但一般不会超过三日。 开斋节前,穆斯林要按本人家中人口向穷人发放开斋捐(相当于一人一天的生活费) 。钱物 均可,并做开斋节的拜功等。节日上午,穆斯林要淋浴、刷牙。穿最好的衣服。去清真寺举 行“合礼”仪式等庆祝活动,尔后互祝节日幸福快乐。一般的家庭都备有各种佳肴。宴请宾 朋,互相赠送礼物。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 回族人一日三餐, 饮食习惯与汉族差别较大。 回族日常饮食因聚居各地区的主要农产品 不同而略有变化,以面粉、大米为主,辅以玉米、豌豆等杂粮。回族人喜欢吃牛、羊、鸡、 鸭肉和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驴、骡、狗的肉,尤其忌食猪肉。不食动物的血 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杀的牲畜和牛羊肉罐头。也不吃非清真店制作的食品。 回族人热情好客,总以好茶好饭款待客人,还以给客人加菜加饭为敬。回族一般不嗜烟 和酒,喜欢喝茶。回族给客人倒茶、端茶等都使用右手,客人要双手相接,否则视为无礼。 二、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占新疆总人口的 3/5。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伊犁等北疆各地也有散居。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家庭、婚姻、饮食等诸方面均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具有信奉伊 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禁食猪肉、驴肉、骡肉、狗肉、动物血及自死的牲畜。维吾 尔族人讲究卫生,尤其注意饮水清洁。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也不能随便到灶台 前面。盛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吐痰,吃剩的残骨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布上。不可乱扔。 维吾尔族饮食很有特色, 一种用白面或玉米面在特别的火坑中烤制而成。 形似面饼被称 为“馕”的食品是维吾尔族家常主食之一。在维族村镇上,家家户户都修有馕坑。维族人吃 馕是有讲究的,都是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传 统食品,烤出的肉味鲜、香辣,很有特色。抓饭、拉面也是维族人喜爱的食品。副食品有牛、 羊、鸡肉和各种蔬菜,但不吃素菜。做菜必须加肉。 维吾尔族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 特别重视三大宗教节日。 尤其视 “古尔邦节” 为大年,庆祝活动极为隆重,沐浴礼拜,宰牛杀羊馈赠亲友。接待客人。节日的筵席上,主 要有手抓饭、馓子、手抓羊肉、各式糕点、瓜果等。维族人喜食水果,这与新疆盛产葡萄、 哈密瓜、杏、苹果等果品有关,可以说瓜果是维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三、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对藏族的文化和风俗有深远的影响。在 饮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类、禽兽类,如马、驴、骡、鸡、鸭、鹅等。大部分地区的藏 族也不食海味及鱼类。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动物的肉,如牧养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 都是双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饮食多为一日四餐,早 7 点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 点吃第二餐, 午后 2 点食第三餐,亦称午餐,以食用肉食为主。晚 8 点吃第四餐,食品以粥为主。总体上 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奶制品有酥油、酸奶、奶酪等。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 为主,蔬菜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经炒熟磨粉而成,再经数道加 工调配工序制成粑食。粑食营养丰富,香酥甘美,不仅藏族终生食用,居住在藏区的其他民 族也喜欢。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 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 青稞酒是藏民过 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 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 四、蒙古族 蒙古族,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各地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 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 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品,其中手 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 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 食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炒米也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极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 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 热。蒙古族牧区夏天还喜欢饮马奶酒。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 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 塑料大棚的普及, 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 在菜肴烹制上, 农区以炖、 炒为主。 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俗,来 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于“满 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蒙古族豪放、粗犷、开朗热情。待人诚恳、实在,处处显现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怀。 五、朝鲜族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 辽宁省丹东地区。 朝鲜族比较讲究卫生,讲究礼貌,特别是敬老美德受到各民族人民的称赞。 朝鲜族聚居区盛产大米, 主食以米饭为主, 其次是冷面和米糕。 米糕的品种多, 有打糕、 切糕、发糕等。朝鲜族口味以咸辣为主,咸菜品种丰富,式样美观,非常可口。辣椒是每个 朝鲜族家庭必备的调味品,朝鲜族嗜辣,决不比四川、湖南人逊色。 朝鲜族的饮食特点之一是每餐必喝汤, 最讲究的是汤浓味重的浓白汤。 常用于吊汤的原 料有牛肉、鸡肉、狗肉、兔肉等。 朝鲜族的烹调方法以煎、煮、炒、氽、烤等为主,菜肴多清淡、软烂、爽脆。朝鲜族对 猪肉的消费量相对较少。 朝鲜族不喜欢吃羊肉、 河鱼, 也不喜欢吃馒头。 朝鲜族喜欢吃狗肉、 牛肉、鸡、蛋品、海味、大酱和泡菜等。常以狗肉招待客人,狗肉的食法极有特色,将煮好 的狗肉撕成丝,配以葱丝、姜末、蒜末、香菜、精盐、熟芝麻,食之不腥,香辣爽口。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在临沧、大理和丽江等地也有分布。傣 族聚居地盛产水稻,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喜欢吃糯米,而且能用糯米加工食品,如把糯 米装入香竹中烤制成竹筒饭,用芦叶把糯米、花生包成粽子,用米浆蒸成卷粉。用油炸成糯 米油果、糯米卷等。 傣族人口味喜欢酸、辛辣和香味。其烹调方法主要有蒸、烤、煮、腌等。其中烤鱼很有 特色,做法是先去除内脏,把葱、蒜、姜、辣椒剁成泥,放在鱼腹内,然后用香茅草包扎好, 放在暗火上慢慢烤至焦黄。酥香而嫩。傣族人以酸竹煮鸡、煮鱼等视为待客的最佳菜肴。 傣族的“南米” (即酱)风味独特,在用番茄酱及花生、青菜、鱼、竹笋等为主料制成 的各种酱中螃蟹酱最为名贵。 “南米’ ’的吃法多种,有的用糯米饭蘸着吃,有的则同时做几 种酱,然后备各种青菜或煮熟的南瓜等,不同的菜蘸食不同的酱吃。傣族人爱饮酒和茶,会 自己酿酒。吃饭时不喝酒,而是在饭后或空闲时饮用。 七、羌族 羌族,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 羌族居住地山高坡陡。 石头多土地薄。 气温较低。 羌族聚居地主要产玉米、洋芋(马铃薯) 、小麦、青稞、荞麦和各种豆类,但产量都不高。 蔬菜有白菜、萝卜、青菜等。羌族人平日吃两餐饭,多为“玉米蒸蒸” (玉米粗渣粒,先煮 后焖而成) ,晚饭多为稀饭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 。喝白酒。 “砣砣肉”用猪膘(腊 肉)切成拳头大。与豆菜同煮,吃时每人一砣。 羌族的主食还有金裹银、荞面条、面疙瘩、酸汤面、玉米汤圆、炒面、馍馍等。副食品 常见的有酸菜、砣砣肉、白豆腐、油炸洋芋片和腊肉等。羌族人吃马肉、狗肉和野兽肉。北 川产的 “羌活鱼” 。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还喜欢吃猪肚子骨头。猪肚子骨头的制作方法 是:宰猪时,将猪骨头剔下剁短,装进猪肚里,放火坑上蕉制,再挂户外晾起来,吃时从中 取出些骨头熬汤。 羌族著名的土特产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茶叶。羌族人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用青稞、玉 米等酿制的醉糟酒,饮用时用长竹管咂吸。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 八、白族 白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昆明、元江、丽江等地。大理 自治州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和茶叶。河湖 盛产鱼类,山区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白族人以稻米、小麦、玉米、荞麦和马铃薯为主 食,蔬菜品种多。还善于腌制肉类和咸菜,还能自制蜜饯、苍山、雪炖甜梅等果品。节庆时, 白族喜欢用糯米或小麦、大麦酿造白酒、水酒,平时嗜好酸、凉、辣味饮食。 大理州洱海以产鱼著称,尤以弓鱼最有名。人们喜食沙锅菜。沙锅鱼的做法是将火 腿片、嫩鸡块、冬菇、腊肝片、玉兰片、豆腐等十几种原料按比例与鱼放人沙锅内。加上胡 椒、八角、盐等调味品,置于火上用微火炖熟,此菜味道极鲜。 “乳扇”是大理州的名特产品。乳扇一般由羊乳制成,制作并不复杂,但要求精细。 先将羊乳放在锅中,再点酸水(可用明矾等) ,当羊乳呈半固态时,用竹筷往上挑成扇状, 放在簸箕内晒干,乳扇可以生食或煮食,以煎食最为普遍。 九、苗族 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 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 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苗族人口味以酸、 辣为主, 尤其喜食辣椒。 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 酸菜味鲜可口, 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 食欲。 此外, 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 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 取鲜活鱼去苦胆, 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 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 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 豆豉, 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家男女都喜欢酒, 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 泡酒、烧酒、窖酒等。 鄂温克民俗饮食文化 鄂温克民俗饮食文化_5 分词条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 参与讨论 参与鄂 温克民俗饮食文化讨论 * ? 鄂温克民俗饮食文化* ? 鄂温克猎人的居室* ? 鄂温克民俗饮食文化* ? 鄂温克 猎人的居室 鄂温克民俗饮食文化-鄂温克民俗饮食文化 鄂温克族由于小集中大分散的聚居特点,鄂温克人受生产活动,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 各地鄂温克族的饮食习俗有所差异,各有特点 (一)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从前,饮食以牛羊肉为主, 米面为辅,牧民喜欢喝奶茶、奶茶是牧民的主要膳食品,用砖茶、程子米或炒米做的奶茶非 常好喝。除奶茶外;主食米面、如小米、大米和白面,平时一般一日两餐,牧忙时一日三餐, 蔬菜甚少。牧民爱吃奶制品,如奶油、奶皮子、奶干、奶豆腐等食品。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民 族苏木牧民爱吃面包之类的食品。 鄂温克人在高寒地区生活,为了御寒、解乏而嗜好饮酒,特别成年男性喜欢喝白酒、牧 区自留畜多的家庭自制奶酒,略有点酸味,自饮或待客饮用。鄂温克牧民热情好客,接待亲 属和远方来的客人,十分注重礼节,先屈膝请安,请坐敬烟,敬奶茶。从前,主人宰羊,用 “全羊”(煮整羊肉)招待亲友客人、用餐前主人用自己的刀先切小块肉,敬“火神” ,然后 割块羊尾巴肥肉敬请客人用餐,边吃肉边饮洒,认为这是最实惠的食品。鄂温克入有一句俗 话: “外来的客人不会背着自己的锅走的” ,认为来客是吉利的。老人常说: “有烟火的屋才 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 。因此,他们总是热情而真诚地招待来客。座位床铺也有长 辈妇幼之别,吃饭的时候,等长辈先动手之后,晚辈才可动筷用餐,客人吃饭时,由女主人 一碗一碗地用双手送到客人手里,直到客人吃好为止,以表示主人热情好客。 牧区鄂温克人的婚礼,原先在青年男女结婚当天和前后两天,必须设宴、酒席间,由长 者祝福致词,唱道: 斟满金碗里的奶酒, 向尊贵的亲家们敬举, 嫁到联姻家的女儿, 吉祥的祝辞对你说。 斟满银碗里的奶酒, 向尊贵的客人们敬举, 嫁到远方的女儿, 吉祥的祝辞对你说??。 (二)从前,猎区鄂温克人主要以狍、鹿、野猪等野味为肉食,以米面为辅。猎民有爱吃 “手把肉”的习惯,扦鼻、熊掌、飞龙肉等野味是接待客人的上品。猎人喜欢吃生抱肝、生 野猪肝, 他们认为吃生肝对人们的眼睛有益, 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 鄂温克人患眼疾的甚少, 而且眼睛明亮,这也许是食用生肝的缘故吧,猎民还爱吃火烤肉或半生半熟的肉食。敖鲁古 雅地区的鄂温克猎民喜欢吃自做的“列巴”(即面包),驯鹿奶做成的奶茶或红茶是他们主要 饮料。煮肉时,火候要适当,煮的时间不易过长。肉才鲜嫩味美可口,肉煮烂后,营养价值 会被破坏掉。烤肉时,人们围坐在簧火边,手里拿着削尖的细木棍,把切成的一片片兽肉串 在木棍的顶端, 在火上烤, 待肉烤到外表冒油时,就可以食用: 即八成熟, 吃起来外焦内嫩, 别有风味,扦肉干、鹿肉干,滋味甚美,是属于山珍一类。炖鱼时,先把鱼收拾干净,放入 锅里,加上河水或泉水,放点盐粒并放一把切好的野葱,吃起来清香爽口。猎民至今还保持 着用桦树皮做的炊具,如桦树皮筒,桦树皮楼子等具,以防潮湿、腐烂食物。 (三)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半农半猎区的鄂温克人的饮食,曾 以稷、荞麦面、燕麦面为主,现在以玉米、玉米面、小米、面粉为主食了、蔬菜类有长白菜; 大头菜、土豆、豆角、黄瓜、葱、大罗卜、胡罗卜等。野菜类包括野韭菜、野葱、黄花菜、 柳篙莱、蘑菇、黑木耳、猴头等。野果类为山丁子、稠李子、越桔、杜柿、棒子、山里红等。 据说,尤其猎区、山区鄂温克人患癌症者甚少,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每逢五月,鄂温克人, 不论男女老幼离家去野外采集柳篙菜。 鄂温克人每年的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圆欢聚一 堂,吃一顿“手把肉” ,老人认为这有吉祥如意辞旧迎新之意。一旦老人病故便认为“上天 成佛了” ,忌讳说“死” ,按鄂温克礼节送葬死者,而后大家“吃一顿最后的浑其” ,死者的 子女热情接待亲友,认为这是晚辈的福气。半农半牧半猎区鄂温克人的饮食习俗与牧区,山 区基本相似,他们与先进民族杂居在一起,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但有些习俗仍保留着。解放 初期,有的乡村还有原始的“努很克” ,木制的捣米筒等工具。 (四)鄂温克人的节庆日,主要是“阿涅”节 (即春节)、敖包会、米库勒节(又称伊木泊) 等。从前,每逢节日、鄂温克人把牛、羊肉或兽肉、食品、糖、果、酒类等最好的食物,做 为织品,将小块肉投入熊熊的烈火中,祈求家庭男女老幼得到“火神”“玛鲁神”的保佑, 、 四季平安。鄂温克人还有“祭熊”的习俗,有许多禁忌,把它的骨头堆在一起,举行隆重的 树上风葬仪式,认为“熊是人们的祖先,人是从熊演变而来” 。因此吃熊肉时,大家围坐在 “撮罗子”内,一起“嘎、嘎??”的学乌鸦叫,意思是乌鸦在啄食,我们没有吃,认为熊 是有灵魂的。 鄂温克族牧民、猎民都有养狗的习惯,几乎每家均养,放牧和狩措部需要狗,认为狗是 “仁义”的动物。因此,鄂温克人忌讳吃狗肉,如果有吃狗肉者,受到家长和公众的遣责。 鄂温克人对奶制品很珍惜,经常教育子女爱惜奶食品,禁止把鲜奶、奶油、奶干、奶酒 泼洒在地上或扔掉。如果你倒掉或泼洒奶食品,就被认为是把自己的福气丢掉了。 鄂温克人禁忌吃死兽肉或死牛、死马、死羊肉等,认为死畜肉对人体育害,不卫生的。 鄂温克人一旦得病,忌讳吃鲇鱼,(鄂温克语:达黑),特别是黄鲇鱼,认为对病人有害 无益或引起犯病。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鄂温克族的饮食习俗是根据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 由于 鄂温克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鄂温克族饮食习俗有所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因此,要发扬有益于民族的进步的部分,改革有害于民族发展的饮食习俗。根据鄂温克族的 意愿,对本民族的饮食习俗,有些要保持和发扬,有的则要进行改革或废除。 “少数民族地 区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 。不良的饮食习俗 也要改变,这样才能提高鄂温克族的身体素质,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吃熊肉:按照古老的分配习俗,鄂温克猎人对猎取的熊的分配与其它动物不同。如果一 个“乌力楞”的两个人打住熊,打死者不要熊头和熊皮,头和皮给末打中者。分到头和皮的 人要熊的后半身,打中者要前半身。 第一天,要头和皮的人,把熊的前半身的肉,按“乌力楞”的户数,割成若干块,煮好, “乌力楞”所有的人,到这家来吃熊肉。 第二天,分到熊的后半身的猎手,把熊的后半身按户数分割成若干块,煮好,请全“乌 力楞”的人到他家去吃熊肉。 吃熊肉由有一套仪式和禁忌。开餐前,年岁最大的长者坐在“柱” 、(撮罗子)东北角的 种后旁,其余的人围着火堆坐成一圈。长者先把熬好的熊油用小匙盛满倒进火堆祭火神。油 在火苗上冒出光亮,大家随之喊: “火笑了,火笑了” 。然后齐者学乌鸦的叫声: “嘎、嘎、 嘎” 。长者开始说: “这是乌鸦曲乞你的肉,不是鄂温克人吃你的肉” 。说完把熊油分成每人 一份,每个猎手喝熊油时,都要高声学起乌鸦的叫声:嘎、嘎、嘎。通常每人要喝三勺熊油, 然后再给另一个人。谁喝得熊油多,就越表明这个猎手有力气和勇气。 猎人们很喜欢吃熊肉,但对于熊的头和内藏是不食用的。 鄂温克民俗饮食文化-鄂温克猎人的居室 鄂温克族是一个游动性很强的群体,特别是保持着古老传统,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猎人, 他们一直保留着不定期游动的习惯。所以,鄂温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特征。 鄂温克把居室称为“柱” 。古老的居室称为“斜仁柱。 “斜仁柱”是用木杆搭成的,可拆 卸性帐篷。俗称为“撮罗子”“斜仁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柱 ”的支架,鄂温 。 克语叫“希楞” ,这是就地砍取落叶松细仔搭成伞状的架子。 “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 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细杆,鄂温克语叫“苏那” ,叉相交斜立,呈园锥形,再在立柱的间隔上 搭 20 至 30 根辅助柱,这样基本构成了框架。杆子的总称叫“斜仁” 。框架高约 4 米,直径 3 米。框架正端为门,门两侧的杆子叫“特翁” ,内部中心稍偏近门处,埋一立柱“巧木卡” , 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端。由这立杆向门的反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 ,是专为挂锅和吊 壶用的。 斜仁柱”的第二部分是木架上的覆盖物,通常鄂温克人在夏季喜欢用专门缝制的 “ 样皮围子苫盖,到了秋季气温下降的时候,改用特制的扦皮围子苫盖。因子一端系在门左侧 的柱子上, 另一端围在门的右柱, 余下的部位, 掀起来即为出入的门。 门是开向日出的方向。 样皮苫盖宽约 1 米,长近 8 米。一般一个“斜仁柱”要用七块样树皮苫盖。 “斜仁柱”内, 门的相对方向是“玛鲁”(神具)的位置, “柱”的中间是火堆的位置。按照习惯,男子可住 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许到火位以北。家里主妇和未满 15 岁的女孩, 可到“玛鲁’附近,但须取同一路线回来,即由那里去,就从那里回来。 有宾客来时, “斜仁柱”的主人,按照习惯,要把客人让到“玛鲁”神像的位置,也就 是与门相对的位置就坐。 “斜仁柱”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许在“斜仁柱”内对火堆绕行。女人只能在“斜仁柱” 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 通常,猎人们要在“斜仁柱”内生火做饭,当挂壶烧火时,禁忌挂锅或用壶不稳,前后 摇动。 鄂温克人“柱”内,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粮,炊具和妇女用的针线急,刀子 1,斧子外, 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边。即在“柱”的两旁稍后处,没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 鞍上搭着暂时不用或闲置的物品。如米面、皮子,彬皮苫盖,小儿摇蓝等。 鄂温克人适应了严寒的生存环境, 锻炼得十分耐寒, 冬季的 “斜仁柱” 内除用皮围子外, 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扦皮褥子 或鹿、秆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 “斜仁柱”一般可容纳 4 至 6 人,最 大的“斜仁柱”可容纳 8 人 古族现有人口 480.6 万余人,其中云南有 1.3 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 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 5 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 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 凤山脚下, 已有 740 多年的历 史。700 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 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蒙古族现其意为“永恒 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 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语有内蒙 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 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 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 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 ,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 《饮善正要》被列为 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 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 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 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妇女头上的 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 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 ,众人围成 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 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蒙古族礼仪及禁忌 兴蒙乡蒙古族勤劳勇敢、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诚实好客,家庭内部团结和睦。家中有 人上山挑柴时,家里人无论家事多忙,都要去途中接。 “接柴”已成为祖传古规,体现了蒙 古族人民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传统美德。 蒙古族信仰佛教、信奉多神、崇拜祖先,屋内供灶君、 “天地君亲师位” ,同姓还有宗祠。 蒙古族人家的神位, 外人不得随意触摸, 更不能在神台上摆放东西。 兴蒙乡蒙故族禁食马肉, 认为马是他们走南闯北的好“伴侣” 。 某家有产妇,要在大门上悬挂一顶蔑帽,生男孩蔑帽挂在左边,生女孩挂在右边。一个 月内,谢绝外人到家中。 蒙古族节庆活动 蒙古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 别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是“鲁班节” “那达慕” 大会和 “祭 祖节” 。鲁班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那达慕大会,每年公历 12 月中旬举行。祭祖节,每 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 、祭敖包、那达慕等。 鲁班节 鲁班节,是云南省通海县西城的一带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 为期一天。 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人民从其他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 他们修建的房屋, 不仅造型别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颇受附近各族人民的称赞。为了纪念和庆祝在土木建 筑方面取得的成就,他们就把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节日这天,外出修建的泥、木、石 匠,无论路途远近都要赶回家里来欢度节日。各村寨都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人们还把檀 香木雕刻的鲁班像拾着,敲锣打鼓,游直各村寨,然后,大家汇集场上,唱歌跳舞。他们最 喜欢的舞蹈叫“跳乐” 。跳时,先由男青年作为先导,他们怀抱龙头四弦琴,边弹边跳,后 面的人群群分成两行,有时围成圆圈有时互相穿插,队形多变,且歌且舞,场面十分活跃。 白节 “白节”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 ,传说与奶食的 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 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 马奶节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 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 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 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 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 现在已成为盛大节 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蒙古族饮食风味 蒙古族擅长烧、炒、喜食麻辣鲜嫩食品。太极鳝鱼,以蛋之淡黄色制成圆形,放上大小 不一的鳝鱼圈,因形似太极圈而命名,鲜嫩香辣。煮全羊,是云南通海县新蒙古族的筵席大 菜,此肴,形象完整,味鲜有嚼头,蘸水而吃,气派壮观。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 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 ,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 ;以肉类为 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 ,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 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 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 肚、羊脑烩菜等 70 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 、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 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 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 西部地区 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 “崩” 的习俗。 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 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 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 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 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 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 2-3 分钟,再 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 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 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 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 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 例如烤羊、 炉烤带皮整羊、 手把羊肉、 大炸羊、 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 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蒙古族婚俗 建国以前,由父母包办,妇女一般不外嫁他乡他族。4-10 岁,由父母代为订婚,订婚 前由媒人提亲,算命合婚。至 17 岁,正式举行结婚典礼。新中国建立后,男女青年自由恋 爱,可以同其他民族通婚。提倡新事新办,婚礼热闹简朴。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 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 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 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 等。钥匙由女方家送亲人保管,等新娘到了男方家后,由新郎的母亲拿钱来赎钥匙,再交给 新娘。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贴有红纸的猪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为礼物又让女方家用于 招待宾客。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同时要挑点青菜送新娘家。按习俗, 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一切由陪郎应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 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当男方来的人把嫁妆挑、抬出门 的时候,新郎就可以迎上新娘出门了。 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服饰尚青、黑色,衣裙 的花边图案与上衣的高领,都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挂,由送亲队伍 中一孩童保管。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 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之前,要烧喜神纸,进入大门后要劝新娘停止哭泣,进入洞房后要 揭去新娘的黑头巾,并供到堂屋中。吃饭时让新娘在洞房内吃独席,由新郎为新娘添饭。当 晚,姑娘和小伙子要来庆贺,家里一片欢笑声和歌声。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同时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时给新郎一 个银镯子。从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妇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 后,他们还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坟。 新婚夫妇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 挑着猪头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 双方家的祖坟。 回来后,新娘烧火,新郎挑水,给长辈和同伴烧洗脚水。婚礼至此即告结束。 婚后 7 天内,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历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 娶,而原配妻子却不能改嫁的习俗。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结婚自愿,离婚自由 已成新风,但蒙古族的离婚率是很低的。 蒙古族建筑 蒙古族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 顶部铺瓦。 解放前地主住的是三房一照壁的院落或四合大 院;祖上任过官职的显贵家庭,均建有华丽的大门,门窗有浮雕、缕雕,门头挂有匾额;贫 苦农民住的是狭窄的土基房、茅草房。解放以后,广大农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通常是正房 两层三间,上层中间供祖先,两边为客房、仓库;下层中间为堂屋,两侧为寝室。 蒙古族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 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 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 格外醒目。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壮族人民的居住与饮食 壮族多同一姓氏住在一起建村立寨,壮话称“班” 。当代壮族乡村分别称“班壮”“班 、 局”“班罗”“班瓦”“班翁”“班管”“ 班陵”等。 、 、 、 、 、 “班”是典型的壮族村名。几个姓氏 合成一个“班”的不多,仍保持其单一姓氏血缘聚居的古俗。人口繁盛以后,村寨内便出现 几个“门楼” 。所谓“门楼” ,即是同姓中的分支,因此“共门楼”壮话即称“共公孟”“门 。 楼”是公共出入之所, “门楼”的门头上,必定有一对“眼睛” (用八块瓦做成) 。门楼楼棚 放置老人的寿木(棺材) ,楼下两侧置长凳,供人闲坐歇息及儿童玩耍。 “门楼”前置有功名 的金字匾额,有些壁上嵌石刻,记录本族祖先的来历。 “班”内建屋有习约成规。老祖屋必 有厅堂,壮语称“丁” ,厅堂供奉本宗族“始高曾祖考妣”的神龛牌位。逢年过节要在厅中 祭祖,遇红白喜事要在厅中欢聚活动。每个“班”的人口多寡不同,至少有 1 座或 2、3 座 厅。其裔孙后代围绕厅堂为中心四邻可按房份辈次分别建新居。若在厅堂正前方建房,不论 财势多大所建新屋均不准超高于原厅堂。 牛栏、厕所和杂屋一般另建在村头寨尾,人畜分居。 建国后,壮族人民多数住上砖木结构的新屋,平房宽敞,内有楼棚起天花板作用,可储 放谷物。壮族内部有轮流造屋互相帮工的传统习惯。从炼泥印砖、奠基砌墙,做门窗、盖瓦 等全部工程,均由亲属及邻里帮工出力,主人只花钱买些地脚火砖及瓦片,花费不多,新屋 很快落成。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门楼”格局已被突破,单家独院的日益增 多。常见的建筑物为“一座三”“一座五” 、 。即中间是厅,两旁有卧房(即厢房) ,另加厨房、 猪栏等稍矮的附屋。另一种格局为一厅两房连一井两廊式(即厅前一个天井,两旁为厢房) 。 天井两旁有两低矮附屋(俗称廊斗) 。无论哪种建筑都很少开后门、后窗,只有正六和侧门、 侧窗。 壮族人民以稻米为食。建国前粮食短缺,多吃稀粥,用木薯粉搅稀粥,成糊粥;年成较 好时晚餐吃干饭,早、午喝稀粥,掺以番薯、芋头等杂粮,遇上灾荒,就会出现 “七月无 米过十四,十月无米过冬至”的悲惨景象。建国后,粮食连年增产、家家有余粮,户户不愁 吃,但吃粥的习惯仍未改变。 壮族的菜肴别具特色,平时爱吃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有酸菜缸罐,壮话称“引” ,因 而一年四季都有浸酸豆角、芥菜、辣椒、萝卜、荞头、芋鞭(叶柄)等佐膳。此外还有酸猪 肉。肉类制酸法是先把肉切成块,用清水煮熟,h干,拌以炒米粉放放罐内,几日后即变酸 肉,壮话称“挪抓”或“挪候散” 。腌酸后可保存一年左右,若经常更换炒米粉,则经久不 坏。这是一种传统的肉类贮藏法。吃时通常不再蒸煮,如逢宴客则蒸热而食。 壮族爱食动物的血,喜欢用生猪血配花生、香料等灌入猪肠中,壮话称“巫帮” ,煮熟 后切片待客。部分壮族流行醋渍法,保留着爱吃生肉、生血的古老习俗。其方法是把新宰的 猪肉切成薄片或丝状,先用自制浓醋洗掉血水,而后再用醋泡浸 10 分钟,捞出后拌以葱花、 花生粉、白芋芙、生紫苏和冬菇、木耳(切丝炒熟) 、鸡蛋(煎成蛋皮) 、切粉(熟)等配料 即可食用,爽脆芳香,可口不腻。据说具有驱暑、清热、解痧的功能。凡遇到杀鹅杀鸭,必 将血注入盛有醋的碗碟中,血与醋相混,立即呈现黑色,壮话称“必劣迷” ,再以生姜丝、 葱花、生紫苏等拌匀,以此作调味。 糯米糍耙,是壮族节日和喜庆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做法先将大糯浸透,蒸成饭,然后放 入石舂内,由小伙子(壮话称“力甫佐” )用木杵趁热捣成浆,在一旁的姑娘(壮话称“力 梅” )们用灵巧的双手拍打着做成一厘米厚的圆饼,个个有饭碗那么大,晾干后放放冷水中 浸泡贮存,作为亲友间馈赠的佳品。 白糍用凉水浸泡,保存三四个月也不会霉坏。吃时以备炭火烘烤,粘软可口,既可拌糖 浆甜食,亦可蘸葱姜、豉油作咸点。上山劳动或远出家门带上几个白糍,是极好的干粮。 壮胞在日常生活中和喜庆宴饮,都离不开水酒。水酒是用粳米)或粘米)自蒸自酿,味 淡而醇香。宴客时男女不同席,饮时先酹酒以敬天地,主客饮前以手指蘸酒在台桌面画一个 圆圈,互致“大吉利市” ,进而双方揽颈串杯,以显示新生和亲密情谊。 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共 2 万余人,90%以上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的户撒乡和梁河县的九保乡、囊宋乡。其中,户撒乡的阿昌族约占阿昌族 总人口的 50%。此外,德宏州盈江、潞西县、保山地区龙陵、腾冲等县,以及缅甸境内, 亦有少量分布。 文化民俗 1、服饰 阿昌族的服饰,各聚居区大同小异。腊撒地区服饰最具特色。姑娘一般喜穿蓝、黑色对 襟上衣和长裤,打黑色或蓝色包头,有的包头形如高耸的塔,高 1 至 2 尺;有的则用 2 寸多 宽的蓝布一圈圈地缠起来,包头后面还有流苏,长可达肩,前面用鲜花和彩色绒珠、缨络点 缀;有的在左鬓上戴一银石、玛瑙、珊瑚之类的装饰。以银元、银裢为胸饰,颈上戴银项圈 数个,光彩夺目。扎腰带,又称毡裙,多用自制的线和土布绣制。已婚妇女多穿窄袖对襟黑 上衣,下着统裙。裙与裤成了区分婚否的标志。 男子年幼者喜穿白色、绿色对襟或大襟上衣;年老者喜穿黑色。衣服用银纽扣作装饰。 未婚者打白包头,已婚者打藏青色包头。 2、饮食 阿昌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荞、薯类。各地阿昌族饮食习俗不同,漕涧地区的阿 昌族五月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炒食玉米、大米、蚕豆、黄豆、豌豆等五谷,以此待客,视 为尊敬。中秋节不做月饼, 食用扁米饭。户撒的阿昌族善做米线,喜食酸味食物。 “开门节” 、 “关门节”期间须吃素。逢婚宴必做一碗用猪脑拌的凉菜。阿昌族普遍有嚼槟榔的习俗,即 嚼烟的习俗,用石灰、烟草、芦子、槟榔树皮或果皮含嚼,味辛辣、可染齿亦可防牙病。无 论男女,闲暇之时或社交场合,常互赠烟嚼,青年恋人也以互送嚼烟来传递感情。阿昌族男 子普遍嗜烟,妇女则是酿酒能手,有“种秫为酒,歌舞而食”的习俗。 3、建筑 阿昌族多居住在半山区或坝区,村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通风向阳。寨内房屋排列较 整齐。 山区和坝区的住宅略有差异,山区多为茅草房,无围墙,房墙多用木板、竹片编成。坝 区多是土瓦铺盖的双斜面屋顶房,土木结构,也有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正房住人,一共 3 间,左右两间为寝室,中间为客堂,设有神龛、烛台、长桌、火塘等,会客和家人闲聊多 在此。两厢楼上安放家具杂物或作客房,楼下用做厨房或关养家畜。 建新房时,有在堂屋两侧的四根柱上贴小条幅的风俗,写上“道好”“道有”“道富” 、 、 、 “道贵”的字样。 4、婚姻家庭 阿昌族男女婚前恋爱自由,一般通过“作涅勤” (意为“串姑娘”、对歌等方式建立感 ) 情。但缔结婚姻时,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对不听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男女,社会舆论称 “大路不走走小路” 。 婚礼仪式繁缛,一般有迎新娘、祭天地、宴客、回门、翻箱等程序。梁河一带的婚礼别 具一格,婚礼前一天晚上,媒人率新郎、青年伴郎伴娘天黑后到新娘寨子迎亲,到达寨边, 先烧火塘等候,临近东方破晓,新娘家中才将新娘送出寨子,交给火塘边等候迎亲的伴娘, 次日天明回到新郎家。阿昌族认为,迎亲到家天亮,象征新婚夫妇往后生活吉利、光明、白 头偕老。新娘进门时,要举行点“齐心灯”等仪式,然后入洞房,由两个“圆成婆” (多子 女的中年妇女)为新娘改装为已婚妇女装束,再走出洞房举行祭天地、祭祖宗仪式。第二天 清晨, 新娘要进厨房祭拜灶神等,男家大办筵席,邀亲朋好友同贺, 十分隆重。 最后是翻箱, 将新娘木柜抬进堂屋,取出全套陪奁陈列于席上,同时,新娘送给公公黑包头布一付,送给 婆婆半花统裙一条,以示尊敬。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这时,男家将议定的财礼送到女 家,新郎新娘在女家举行祭天地和祖宗仪式。至此,婚礼结束。 阿昌族普遍实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即丈夫死后,妻子必须转嫁给丈夫的兄或弟。寡妇 若不愿再嫁,留守亡夫老家也是允许的。 阿昌族以族内婚为主,很少与外族通婚,并严禁同姓通婚。 此外,阿昌族还有拉婚和抢婚的习俗。拉婚,阿昌语称“卓涅撒” ,即青年男女缔结婚 姻时,父母不同意,就进行拉婚,先将姑娘拉来藏到邻居家,再托媒人到女家议定聘礼,择 定婚期。抢婚,阿昌方言又称“卓涅撒路” ,即男方爱上女方,一相情愿,或几人同时爱上 女方,则行抢婚,抢后亦将女方藏入邻居家再请媒人出面与女家商议婚事。 5、生育习俗 阿昌族认为女子怀孕后, 最易附上各种恶鬼、 邪气, 因而孕期一般禁忌随便进出外人家; 不得进入或触及地庙门;禁止在路上小便或乱丢头发;夫妻不同房。女子怀孕后,仍然参加 体力劳动,只是不干重活。未婚有孕者,一定要在生育前举行婚礼,否则将受到社会歧视。 生育时,接生婆必须是身体健康,有子嗣,家风好,有接生经验的妇人。孩子出生后, 产妇有到娘家“坐满月”的习俗,坐月子期间,不做任何事,忌吃酸、辣。 产后 3 天,谁先闯入产妇家,谁就被拜为孩子的干爹干妈,并必须为孩子取小名。干爹 干妈对孩子今后成长、教育、婚姻等,得尽几乎与亲生父母相同的义务。此外,这一天还要 宴请本村老人和亲朋好友, 给孩子讨吉利平安。 孩子周岁时, 要再次宴请亲朋好友, “周 又称 岁酒” 。席散后,要举行“开荤”“抓周”仪式。 开荤”即第一次让孩子吃荤食,将豹子 、 “ 肉和猴子肉捣碎烧熟给孩子吃。阿昌人认为,吃豹子肉可使孩子勇敢、坚强,吃猴子肉可使 孩子聪明。忌用猪肉开荤,因为猪蠢笨。 “抓周”的习俗和汉俗相近。 产妇满 100 天后,便可解除一切禁忌,自由活动和参加生产劳动。 6、葬俗 阿昌人死后,一般行棺木土葬,但具体葬俗各地不尽相同。 信仰小乘佛教的地区,人死后要请佛爷念经,以超度亡灵。然后择吉日出殡,日子一般 选龙、虎、猴日。出殡时棺木抬出大门,死者子孙亲属要跪在两旁,让棺木从头上抬过,表 示为死者搭桥。埋葬时,要请地师看墓地风水,死者身上的金属饰物不能随葬,不能穿皮毛 料衣服、鞋子,否则转世不能变人。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行土葬,必须火葬。 有的地区人死后,要停尸 3 天,方能举行土葬仪式。次日,请巫神念鬼。第三天发丧, 亲朋好友都要来送葬,并携带祭品以祭奠死者,主人设酒席谢客。送葬后,子孙要服丧,一 般是 21 天或 49 天不等。 阿昌族女子死后,葬俗与男子相同,但祭亡灵仪式,则很特别,有接其灵魂归娘家的祭 奠习俗。女子死后,夫家一旦报丧,娘家随即由其兄(无兄者可由同辈亲戚)到丧家接“妹 妹”灵魂。请“活袍”念经,祈祷亡灵回到娘家。到家后,把死者的灵魂安供于神堂,杀鸡 滴血祭奠。 7、节庆 窝罗节 为阿昌族盛大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 “窝罗” ,阿昌语意为“在屋 旁欢乐” 。相传是为纪念感谢阿昌族开天辟地创世先祖遮帕麻和遮米玛而举行的传统庆典。 节前,人们用竹木搭起一座 4 米见方,约 1 米高的窝罗台坊,台坊中间立两块牌坊,牌 坊上方分别绘有太阳、星空和月亮,下方分别绘有阿昌族男子和妇女的彩像,象征本民族的 两位始祖。 牌坊顶端耸立着一把巨大的木刻满弦弓箭, 象征先祖射落恶魔腊訇假太阳的那把 神箭,箭头是阿昌族妇女包头的标志。节日清早,各村寨阿昌族男女老少汇集窝罗台四周, 肃立,由两位长者面向窝罗台虔诚鞠躬,吟诵先祖的光辉业绩。之后,主持人唱开场歌,鞭 炮齐鸣,锣鼓喧天,人们纷纷把贡品和鲜花敬献于窝罗台上。礼毕,开始尽情狂欢,唱“则 勒扎”和“则勒玛” ,跳窝罗舞,同时举行春灯、武术表演等活动。夜晚,青年男女围着火 塘对歌,热闹非凡。 地母祭又称“祭土主” ,是梁河一带阿昌族为祭祀先祖遮帕麻和遮米玛而举行的民间宗 教节日,一年举行 3 次,分别在农历二月马日,五月廿八日,六月廿五日。第一次祭祀祈求 先祖保佑子民平安, 第二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六畜兴旺, 第三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五谷丰登。 祭日要停工一天,禁动土、舂米、外人进寨。 浇花水节又称桑建节,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节日,每年清明后 7 日开始举行,节期 4 天。第一天,男女青年着盛装进山采花。相传椎栗树神桑建为民除害消灾,带给人们幸福、 安宁。于是每年浇花水节,阿昌人都以椎栗花相互祝福。进山采花时,队伍最前边的男子要 挥舞阿昌人的“户撒刀”开路,以后放枪、放鞭炮、载歌载舞。鲜花采回后,扎成花塔、花 轿,置于广场上。第二、三天,开始“浇花水” ,这时,男子敲锣打鼓,扛着四色旗在前开 路,姑娘们随后以清水浇花塔、花轿,并给轿内的佛像沐浴。第四天,人们相互泼水祝福, 节日达到高潮,人们以泼水消灾除难,青年人则在泼水中寻求伴侣。 祭招先 “招先”阿昌语意为“寨神” 。祭招先为德宏州户撒、腊撒一带的民间宗教节日, 每年春耕、秋收时节各举行一次。祈求“招先”保佑春耕生产、五谷丰登。 会街节 德宏一带阿昌族的盛大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十开始,节期 5 天,每天赶 一个街子。会街节过去以求神保佑为主,现增加了群众娱乐,物资交流等内容。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朝鲜族朝鲜族讲求父慈...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生活习... 12页 2下载券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10...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习惯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 2.7 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 闻名于世。有自己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介绍中国56个民族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禁忌信仰今日推荐 180...(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 地修建“礼拜寺” ,明末清初则...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禁忌大... 49页 免费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国5... 9页 免...中国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满族 明朝末年, 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 30 年的努力...朝鲜族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 ...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_法律资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在我国...朝鲜族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 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及风俗习惯维吾尔族 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族 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 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 游牧生活...中国56个民族中部分民族的服饰及生活习惯_军事/政治...仅一个云南省就报了 100 多个, 我是汉族的,汉族...在《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人是“善骑射,喜耕种,...中国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 部落。...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B.壮族 D.满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BCD )。 B.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农耕民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