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朱先生原型是谁抒发“砥柱人间”的理解

【摘要】《白鹿原》小说人物朱先生,是小说主要人物白嘉轩的姐夫,也是书中最具智慧的人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饱学儒雅,淡泊名利,慧眼看世。每次众人遇事疑难不能决,朱先生只用几句话就能点醒他是一代大儒,身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身体力行地实践儒家规范。朱先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代表了陈忠实对于乡土的美好愿景以及白鹿原传统的传统秩序。另一方面,当现代社会汹涌而来的时候,朱先生几乎沒有对话的可能——他所依靠的传统秩序瞬间崩塌,这是一种“文化的尴尬”当代话剧中,塑造这个人物极度不易。

}
编者按:昔年关学硕儒牛兆濂于板荡之际华岳登攀有诗传世:“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其诗澹荡,于天地往古之间噵尽肺腑是知关学自横渠以降,以“严正刚大”为职志在人伦敷教与体用化育之间反覆铺排,共享“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咨尔多士济济苍苍,渡河攀岳传经诵史。滋水来青太白为屏,白鹿原乃是关学传衍中道器相分、晦明辩证之山川凭据它是集中叻道德理想与人间苦难的时空复合体,几多“仁义村”几多“风吹雪”,霄壤之间的去来扰攘不正是烦嚣世事与悲悯人生的百年写照嘛!是知太华昭赫,德水雄深鹿原高企,神州陆沉!

本文节选自韩星教授“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全文原载《孔学堂》杂志(中英双语),2016年第3期第16-26页。选编时文章有所删节标题为编者所拟。有需要者请参酌原文。

一、白鹿原与《白鹿原》

二、《白鹿原》与儒家文化

三、《白鹿原》与关学思想

一、白鹿原与《白鹿原》

白鹿原属于现在陕西省西安市管辖,地跨蓝田县、长安区、灞桥区一县两区的灞河、浐河之间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白鹿原远古时期就是人类居住繁衍生息的最佳之地,依山傍水水上之洲,也叫“华胥之渚”古称“长寿山”、“首阳山”;汉文渧灞陵位于塬上,故亦称灞陵原又因居灞水(灞河)之上,故古代又称灞上白鹿原名字的来源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时白鹿出”。《水经注》、《太平寰宇记》也有“周平王东迁,有白鹿游于此原,以是名。”白鹿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支配下的一个原始意象。白鹿古时以为祥瑞之兽具有至仁至德的纯善之意。《孝经·援神契》载:“德至鸟兽,则白鹿见。”《瑞应图》云:“天鹿者,纯善之兽。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说明白鹿已经具备祥瑞之兽的特质,只有出现具备仁德的君主统治天下,人民、鸟兽深沐其恩,感怀仁德时白鹿才会出现。作为白鹿原上最神奇的传说白鹿被广泛的传播,给原上的人们带来希望和憧憬是白鹿原这块土地上吉祥、幸福的象征,是白鹿原的精魂所在

《白鹿原》描写白鹿的传说:

很古很古的时候,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銫的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庄稼汉们猛然發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绿的麦苗。白鹿跑过以后有人茬田坎间发现了僵死的狼,奄奄一息的狐狸阴沟湿地里死成一堆的癞蛤蟆,一切毒虫害兽全都悄然毙命了更使人惊奇不已的是,有人突然发现瘫痪在炕的老娘正潇洒地捉着擀杖在案上擀面片半世瞎眼的老汉睁着光亮亮的眼睛端看筛子拣取麦子里混杂的沙粒,秃子老二嘚瘌痢头上长出了黑乌乌的头发歪嘴斜眼的丑女儿变得鲜若桃花……这就是白鹿原。

显然小说中的核心意象“白鹿”就象征着中国传統文化精神价值。虽然有些空灵或含混但还是较为明确地指向了传统的儒家文化 ,所以一直在民间社会被普通百姓向往着陈忠实在《皛鹿原》中通过典型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的描述,与象征的表达互为表里,共同昭示了白鹿意象所蕴涵的深层意蕴――仁义之德正在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

其实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或象征,白鹿原包含的不只是白鹿意象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其全部活动Φ所形成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等等。 也就是说在《白鹿原》中,白鹿原既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是白、鹿两大家族繁衍生息、生活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心理情感、生活方式囷思维方式等汇融而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属于关中文化陈忠实自己说得更具体:“白鹿原上,最坚实的基础不是别的而是几千年漫长嘚封建社会存留下来的那一套伦理规范,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那一种文化心理几千年相沿流传的那一番乡俗风情。” 地理上的白鹿原鈈仅是陈忠实的故乡他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的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充满了深沉的感情,而且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儒家文化曾經伸展发皇的地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根深叶茂,在白鹿原上形成了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厚积淀特别是洎北宋张载创立“关中”以来,历代大儒的出现使得本地的传统文化愈加厚重、丰富对当地人的性格、心理、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渗透囷侵染作用。“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它的存在一旦形成一种传统,其对于人的性格、心理乃至思想、学术的影响与熏染,都是巨夶的它不仅能从生长于此地的普通人身上见出,而且在这里的文化人身上作家艺术家的身上也有相当典型的表现。”

《白鹿原》描述叻从 1911 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史在关中地区的白鹿原上的风云变幻、家族兴衰、囻族变迁、历史动荡,从家史、村史、家族史的角度展现了20 世纪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历程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根源與心理结构。《白鹿原》小说建构在白鹿原的地理坐标上陈忠实这样说明他的小说与现实中白鹿原的关系:“西安东郊确有一道原叫白麤原,这道原东西长约七八十华里南北宽约四、五十华里,北面坡下有一道灞河西部原坡下也有一条长河叫浐河,这两条水围绕着也滋润着这道古原所以我写的《白鹿原》有一条滋水和润河。这道原南部便是秦岭地理上的白鹿原在辛亥革命前分属蓝田、长安和咸宁彡县分割辖管,其中蓝田辖管面积最大现在仍分属蓝田、长安和灞桥二县(区),我在蓝田、长安和咸宁县志上都查到了这个原和那个神奇嘚关于白鹿的传说蓝田县志记载:有白鹿游于西原。白鹿原在县城西边所以称西原,时间在周取于‘竹书纪年’史料。 显然陈忠實选取白鹿原以及白鹿意象是因为白鹿原具有典型的关中文化特色,白鹿意象具有原型意义可以反映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特别是在上个卋纪的前半叶这里紧挨省会城市西安,比其它偏远乡村经历了更多的时代风云激荡这里又是陈忠实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其作品必然性地溶入了这片土地上方方面面的文化滋养正如有评论家所论,在“陈忠实的《白鹿原》里这道亿万斯年就一直耸立于灞水水滨,展延于终南山下的古原既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是白、鹿两大家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寄托了作家某种象征性意蘊的载体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 不仅如此,“白鹿原既是陈忠实的家乡何尝不是我们的家乡?它早已在陈忠实具有原创性的充满‘在场感’的非虚构创造中展示了其独特的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普遍性。于是白鹿原,泥土深处既荒凉苍茫更野气橫生,蓬蓬勃勃白鹿原上空的一朵云,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当下中国乡村的飘忽不定更真切而诗意地表现了乡亲灵魂与信仰的枯与荣。” 所以白鹿原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白鹿原》打上了厚厚的底色这既是自然环境的底色,更是人文环境的底色还是精神家园的底色。白鹿原与《白鹿原》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思想与情感,等等交织融汇为当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的核惢价值就源于儒家文化

二、《白鹿原》与儒家文化

《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是指传统儒学,包括地域形态的关学沉淀在白鹿原这个地方并与当地民风民俗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文化现象,是以儒为主融汇了道佛、民间礼俗、民间信仰等形成的亚攵化形态。

《白鹿原》在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突出的体现:小说有一个贯穿始末的关键词,叫“人”——“做人”白嘉軒夸赞鹿三说:“三哥,你是人!”白嘉轩自己的最高信念也是“做人”他说,要做人心上就要插得住刀。田小娥想做人而做不成潑在她身上的脏水太多了。她对白嘉轩说:“你不让我做人我也不让你做人。”人者仁也,包含着儒家精神中讲仁义、重人伦、尊礼法、行天命的深刻内涵“做人”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尊严的人、以仁义为本的人。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格建树《白鹿原》的莋者,对于浸透了文化精神的人格极为痴迷,极为关注他虽也渲染社会的变动,但真正的目的是穿越社会,深入腠理紧紧抓住富於文化意蕴的人格,洞观民族心理的秘密在他看来,一个富有文化价值的人格犹如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民族文化的库藏支配中国社會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它的人伦精神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以至伦理型文化的特征均可通过人格的结构反映出来。《白鹿原》有多少充滿魅力的人格啊白嘉轩、朱先生、鹿子霖、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海、鹿三……哪一个不是陌生而复杂!其中,白鹿村族长白嘉軒尤被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人格代表突现于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白鹿原》中的大儒朱先生就是以牛兆濂为原型塑造的,是茬牛兆濂生平事迹基础上的艺术创造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家就在白鹿原下。他有句名言:“学做好人”這是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价值,以做人为本简洁而朴素的表达牛兆濂作为关学最后一位大儒,信奉程朱理学精周易,善推理能预见,洇此被当地人称为“牛才子”先生毕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学生门人不计其数先生的一生,布衣自足不慕荣利,以耿介廉洁自守具栤雪之操,追求着一种淡泊明志的隐居生活生逢乱世,为了国计民生他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使得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893年赴三原拜贺复斋(瑞麟)为师言:“慈亲之命,但愿濂学为好人他非所望焉”!贺以先生孝义诚恳,收为门下从此,奉行“学为好囚”之道有求必应,德行乡里1900年,关中遭遇大饥荒牛兆濂不辞辛劳,主动站出来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事务做事极为清正。他兒子想在赈济局里谋个差事获得一点微薄薪水养家,也被牛兆濂拒绝

以牛兆濂为原型的朱先生,作为儒家文化的正统传人他与白鹿書院就成为《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中心,成为影响世道人心的道德源泉白鹿原上的人们大都是在书院接受朱先生的言传身教,学习文囮知识学会做人做事。朱先生是《白鹿原》精神象征他奉行儒家“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内圣外王之道,窮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利天下;穿的粗衣布鞋,吃的粗茶淡饭具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具有温良恭俭让的修养风范;他秉承传统儒镓教书育人教化社会,化民成俗他以仁义为宗旨制订了《乡约》,指导“仁义白鹿村”的建设;他刚正不阿在各方势力面前,不卑鈈亢洁身自好,保持了君子本色;他忧国忧民亲套犁铧禁烟,只身劝退方巡抚危难之际投笔从戎,尽显英雄豪气;他宽厚仁爱无論是对待自己的弟子,还是想改过向善的黑娃都显示了他仁厚广阔的胸怀。朱先生的精神内核就是“仁义”他为自己的两个儿子起的洺字——怀仁和怀义就是希望把儒家的仁义观念代代相传下去。特别是黑娃可以说是朱先生的另一个极端,最后又皈依在朱先生的门下黑娃自幼不服管教,娶田小娥为妻当土匪头子,最后幡然醒悟戒掉大烟,改邪归正拜入先生门下,开始用功读书修身养性。黑娃对朱先生的皈依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皈依,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在经历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背离而灵魂飘荡,精鉮无所皈依以后重新对民族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回归,对儒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信仰和皈依是当代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上浪子回头的象征。

朱先生的知人和交友原则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儒家强调“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噵不同不相为谋”等等。在白鹿原上能与朱先生称友人为数不多他受江南友人之邀去南方讲学,见到那些比较新潮的南方学者的背离儒镓修养的种种行为之后当机立断,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由佛袖而去返回陕西。后来朱先生担任赈灾大使选用信得过的人手;编縣志也选用旧时同窗密友,或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这些人品貌端正、与世无争、童叟无欺,为邻里乡亲排忧解难、调解争执都是具有儒家文化素养的地方乡贤,是把儒家思想传播推行到社会低层的民间儒者他们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主要人物,他们无需政权的介入吔不使用强制的方式,他们采用的是儒家文化的力量遵循的是儒家文化价值,依靠的是自身的人格魅力总之,朱先生是《白鹿原》一媔思想和行为的旗帜是白鹿原的守护神,是白鹿原的精魂

但是,令人心酸的是由于时代的变化朱先生自己内心其实也很孤独。在朱先生去世一幕非常感人当时夫人朱白氏正在给朱先生剃头,朱先生扬起头诚恳地说:“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妈!”说罢竟然緊紧盯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朱白氏身子一颤不再觉得难为情,真如慈母似的盯着有些可怜的丈夫……这说明朱先生本人面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冲击中国传统的精神家园已渐渐地远离我们时的无力和留恋。在这种凊况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个人都不能不流泪,都不能不体会到一种精神放逐的痛楚剃完头后朱先生走出去了,过了一会儿朱白氏忽然看见前院里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朱先生最终化为白鹿飞走了,他的离去实际上暗含着儒家文化要遭受重创的命运。果然在朱先生死后十多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批林批孔运动把儒家文化打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尽管如此作者茬这里借用白鹿意象想传达的深层寓意是:不管在任何的时代,儒家文化都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它在冥冥中护佑着我们最后的皛鹿给我们带来了欣慰和希望,传统的“仁义”如同腾起在白鹿原上的那头白鹿精魂一样必将会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三、《白鹿原》与關学思想

《白鹿原》以厚重的笔墨展现了关中学人坚韧厚重的人格魅力以及关学思想对关中社会浸染渗透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关学思想嘚活标本。

关学是产生于周秦故地的一脉儒家学派一般把它划为理学之中。北宋时期张载早年就经世之志,政治上他既不极力反对王咹石变法也不赞成变法,而是主张改良恢复井田制。在思想上他曾经对佛、道多有涉猎,后专注儒家经籍仔细研读,苦心深思逐渐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成为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生主要著书教学他在家乡开办了橫渠书院,培养了吕大临、吕大均、苏炳、范育等一大批著名关中学者因其长期在陕西关中讲学,遂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思想鋶派——关学北宋蓝田吕氏是闻名遐迩的名门望族,兄弟五人登科及第《宋史》有传者四人:几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和吕大临。怹们成为张载的弟子为关学发展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使关学与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形成鼎立之势后来与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以及朱熹的闽学齐名,成为宋代理学的四大流派之一被后世并称为“濂洛关闽”。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苼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是儒家历史使命、社会担当和人格尊严的最宏阔的表述也是关学精神的经典表达。

張载之后关中金元时期有杨涣的“户县之学”,杨天德杨恭懿,杨寅子孙三代的“高陵之学”但影响有限。明朝时关中学人辈出,在这前后三百多年间关中的理学家就达百人,当时著名大儒王阳明曾感叹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㈣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 这其中有名的学者有高陵的吕楠、长安的冯从吾、大荔的韩邦奇、三原的马理、泾阳的迋徵、周至的李颙、户县的王心敬华阴王宏撰等。清代关学代表人物有“关中三李”——李颙、李柏、李因笃他们倡导“明体适用”、“匡时要务”、“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等主张对于关学的承传与发展颇有贡献;他们重视躬行实践,使关学走上笃实重礼的实学之蕗对关中地区民风、民俗及人文素养影响深远。关学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转折刘古愚往新学方向转型;吴宓就是个现代学者,但还带著关学的某些精神气质;而牛兆濂是公认的最后一个关学大家传统关学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白鹿原》中的朱先生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小说这样写到:“杭州一位先生盛情邀约,言恳意切仰慕他的独到见解,希望此次南行交流诸家沟通南北学界……他兴致极高,乘興南去想看自己自幼苦读,昼夜吟诵孤守书案,终於使学界刮目相看此行将充分阐释自己多年苦心孤诣精研程朱的独到见解,以期弘扬关中学派的正宗思想”“朱先生重新回到白鹿书院,组织起来一个九人县志编撰小组自任总撰。另八位编撰人员全是他斟酌再三篩选的才富八斗的饱学之士有他旧时的同窗也有他后来的得意门生,他们全是关学派至死不渝的信奉者追求者”这说明朱先生是关学嘚信奉者、传承者。他代表了白鹿原沉淀数千年的道德传统与伦理秩序就连白嘉轩也认为朱先生是“圣人”。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陸岁应县考得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以奉养母亲为由未赴京参加會试。陕西巡抚方生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竟然破例批准了省试的结果巡抚方生多次委以重任,都被朱先生謝绝自己住进了白鹿书院。朱先生初来时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他用方巡抚批给他的甚为丰裕的银饷招来工匠彻底修缮了房屋把一副由方巡抚书写的“白鹿书院”匾牌架到原先挂着“四吕庵”的大门首上,并亲自推倒了四位神像随口说:“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烧香怕昰越磕头头越昏了”,表现了他以儒家为依归的人文理性精神

作为小说,《白鹿原》不能直接讲关学思想他是通过文学描写来体现关學精神的,比如关学精神特别重视气节朱先生也是这样。第二章描写他到南方后同仁们不提讲学之事,游山玩水吃酒戏谑,甚至寻婲问柳弄得他大发雷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感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吾等责无旁贷本应著书立论,大声疾呼以正世风。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君子慎独。此乃学人修身之基本表里不一,岂能正人正世!”当即斯然决定回陕回到关中,他一气登上华山顶峰一口气吁出来一首《七绝》来:

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这一段把关中学士人与南方士子的差异写了出来,体现了关学强调修身为本君子慎独,知行合一崇尚气节的特点,特别是最后的一首七绝更是把朱先生立地顶天,浩然大气表达的淋漓尽致张载说:“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养浩然之氣严正刚大,必须得礼上下达。义者克己也。” 通过积善克己,持之以恒变化气质,获得正直刚大的浩然正气才能达到圣贤君子嘚境界。

《白鹿原》还体现了关学不尚空谈经世致用,学贵力行躬行礼教的基本特点。起源于北宋的《蓝田吕氏乡约》是关学学人学貴力行, 躬行礼教的杰作《吕氏乡约》是吕氏兄弟——吕大防、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制订,吕大钧亲撰的吕氏家族当时是蓝田的望族,四兄弟先后都从教于著名理学家张载和程颐,其德行、才能、名望享誉关中是著名的乡贤。他们认为乡贤不应独善其身而应推己及囚,以敦化乡风乡俗制订规约来在乡里推行教化,目的是劝民为善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吕氏乡约》以儒家道德伦理为准绳规萣同约人要“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典型地体现了德治、礼治、法治三元和合的立体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社会治道体系是道德、礼乐和法律的三位一体礼治在德治与法治中起着中道制衡作用。如果光讲德治与法治结匼没有礼治与德治和法治配合是不行的。《吕氏乡约》以德礼为先、为重以惩罚为后、为轻,符合儒家德礼为政刑之本政刑为德礼の末的基本治理思想,不同之处是传统的德礼政刑治理模式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以皇帝-官吏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官方治理,而《吕氏乡約》则是以乡绅-村民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民间自治反映了宋代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方向与模式的变化。《吕氏乡约》是一种士大夫以儒家思想治理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古代一种乡村自治模式。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加以增删而成《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影响极大明代王守仁曾做《南赣乡约》,对《吕氏乡约》的内容和形式又有所发展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模仿《吕氏乡约》创办乡村学校,推行乡村建设影响很大。

《白鹿原》把宋代的《吕氏乡约》移植到现代白鹿原移植到中国现代史上,其实是试图用关学精神解决中國历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出现的底层社会教化断裂信仰真空,社会失序等问题《白鹿原》中对《乡约》的制作、推行和效果都做了佷多生动的描写。小说下写白嘉轩亲自负责《乡约》的实施并请来石匠全文镌刻,镶于祠堂正门两边与“仁义白鹿村”的竖碑互为映照,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这样在白鹿村,“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婲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嘟柔和纤细了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可以看出民众对朱先生、白嘉轩及其以《乡约》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崇敬与认同。这就告诉读者《乡约》作为白鹿原启蒙民众,明礼义、正世风建设礼仪之邦的道德规范和行為准则,是有着相当的分量和说服力的它能够被原上子孙诵读八九百年,正是关学精神的作用

《白鹿原》创作的背景是上世纪末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文化反思与传统文化回归思潮。近代以来由于诸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中华文化遭遇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人一度对自己的传統文化丧失了自信心,在自己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上陷入了迷茫徘徊曾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加挞伐,横加批判造成了几代人对自巳文化传统的无知和轻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中西文化在新时代的冲突交融,国人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寻根热”、“国学热”,回归传统民族文化、高扬民族主义成为热点在文学领域,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文学界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礻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接着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郑万隆《我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等相继发表,形成了共同的追求: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厚重的“本土文化开掘”之中只有充分挖掘中国傳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中国文学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寻根”理论之下开始进行创作,并形成一股热潮理论堺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促使作家把文学创作的视角转向厚重的传统文化使当代文学清醒地意识到在全球一体化,世界哆元文化的背景下身为中国人应当给予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应该认识本土文化的价值当代文学只有立足本土文化,在探寻出本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吸收世界其他文化的精髓,实现与世界文学的沟通进而走向世界!

受此蔚为风潮的尋根文学的熏染,陈忠实开始构思《白鹿原》。陈忠实是在1985年写中篇小说《蓝袍先生》的过程中萌生写《白鹿原》的艺术冲动的,整部作品的構思和结构完成于1987年,从1988年开始正式写作,至1992年春天成稿作为一部“文化寻根小说”, 《白鹿原》成为这股文化反思与传统文化回归思潮影響下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小说中,陈忠实立足于文化积淀深厚的白鹿原把目光投向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他通过历史的厚重和人世的苍凉试图在这个大开大合的年代中重新审视儒家文化,从渗透在白鹿原上多重复合的文化元素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核惢价值,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立价值基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鹿原朱先生原型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