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看,诗人当时就念了两句诗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

江总《长安九日诗》阅读答案附赏析
长安九日诗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⑴.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语表述。
⑵.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
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影只
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分)。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今天又开了几朵,表面是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2分)
【解析】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长安九日诗》是南朝陈诗人江总的一首诗。该诗创作时间是陈国归隋后,创作地点是诗人回扬州路上的经过的山东微县微山亭。该诗歌抒发了江总的思乡念和亡国痛。
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6中考课外古诗合集(答案精华版)[精].docx 4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89 &&
2016中考课外古诗合集(答案精华版)[精]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课外古诗训练提前部分1、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1、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1分)山花的红艳与灿烂(答:旺盛“也对)2、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望,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分)表达了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无奈)情绪。(只答”思乡之情”得1分)2、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1、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的特点。(2分)清、寒(冷、凉)2、“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2分)通过“一”宇写出了雁的孤单,而“雁度南楼”又是写孤雁向南方飞去,使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春  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4、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的情景。(2分)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澡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被贬”等,1分);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l分)。2、甲诗结尾两句大胆想像,乙诗结尾两句借景抒情。请任选其一具体解说。(3分)甲诗:(要点):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1分),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1分);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1分)乙诗:(要点):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l分)寄托(1分)依依不舍的留别(1分)深情。5、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_。(1分)2、“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最能体现江城的美,请说说这两句诗好在何处。(3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虫下”构成对偶,句式工整。以“明镜”喻“两水”,写出秋水的清澈、品莹;以“彩虹”喻“敬桥”,写出双桥之美。一个“夹”字,写出二溪合流绕城的情景:双桥好似彩虹,这“彩蚵”的影子落入了“明镜”之中,一个“落”字,将天上与水中联系起米。(本题共3分。能答出比喻,给1分,分别说出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给2分,只说出其中一个,给1分;能对“夹”“落”作赏析的,也给3分。只答出对偶及其表达效果,给1分。)3、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l分。)6、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l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2.品读诗歌,展开想象,描绘诗人初来农家时见到的情景。(不超过100字)(4分)写出出场的人物(诗人和村民)、景物和场面(摆的酒席)等。3.诗歌的第二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你分析其原因。(2分)参考要点:景色优美,充满哲理,对仗工整。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2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每问各1分,共2分.意对即可。)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1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长安九日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阅读答案,91中考网
2016中考成绩查询专题:
2016最新中考动态
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
2016中考成绩查询、中考查分
《长安九日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阅读答案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26(2011?湘潭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长安九日诗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⑴.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境地?请用一个成语表述。
⑵.在第三、四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⑴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形单影只 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析】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长安九日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阅读答案
2016年中考信息不断变化, 91中考网提供的中考成绩查询查分、录取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
也许你还关注以下信息:
91中考网是2016中考资源信息门户网站,为广大考生提供2016中考时间、中考试题试卷、复习资料、2015中考满分作文、
2016中考成绩查询、2016中考查分、志愿填报、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学习方法等中考生需要的所有信息
Copyright@16中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91中考网&&&&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美当时就念了两句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