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勇:怎样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

热门推荐: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思考
  蓝勇,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组专家、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编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中国人文田野》、《中国图像史学》、《西南史地》主编等,出版各类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杂文30多篇。
  中国历史地理学在近30年取得了较大发展,研究领域大大拓宽,汲取了大量新方法和新手段。国内开设“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研究机构也越来越多。以历史自然地理为基础的环境史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与社会史一样成为显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还受到很大挑战,面临不少困难。
  从学科发展现状来看,以前与历史地理学同处历史学二级学科的考古学、世界史都已单列为一级学科,而历史地理学还面临学科归属争论较大、学科整体积淀还不具规模、学科发展长期方向还不够明确等困境,在学术界的整体影响远不如考古学和世界史。以前我从发展角度提出的历史地理学在将来应发展成为“人地时空学”的理念亦未引起重视。具体来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还相对薄弱,而且长期分属于历史学和地理学领域,未受到足够重视。我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未来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应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构建历史地理学的新体系。从理论讲,任何事物都是有时空的,都可以成为历史地理视域下的研究内容。在历史自然地理领域,以前进行的中观视角的环境集成研究很有成效,值得推广。但现在看来,我们还需要加强宏观和微观视角的研究。在宏观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天地生综合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历史环境研究提供更宏大而广阔的基础,也可为天地生综合研究找到学科归属。在微观方面,我们需要以一个村、一个寨、一座山丘为空间背景的环境变化序列研究,以提高我们的研究信度。我们对亚热带中低山地区植被的个案研究表明,实际上不同气候带、不同海拔、不同地形地貌下植被变化的轨迹和原因千差万别,以前历史地理学界对于植被变化只是感性描述森林多少,或笼统谈覆盖率,这都是相当粗浅的。正是这种典型个案的缺失,使我们的环境集成研究往往缺乏具体的修正参数,影响了研究的科学信度。在历史水文地理研究方面,以前我们更多是关注河流湖泊的规模大小变迁,关注河流的改道、水灾频率等方面,但现在更要关注历史时期从自然水面向人工水面变化规律和水文从有机污染向无机污染的演变进程。
  《禹贡》书影
  在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历史社会地理、历史物流地理、历史风俗地理、历史学术地理、历史金融地理、历史景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都应加强,如匪患地理、帮会地理、服饰地理、建筑地理、饮食地理、交通方式、资源物流、风尚区域、地域思想、地域人群等等的研究空间还很大。以前我撰写《中国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文化研究》一文时,许多刊物都不敢刊用;我的《巴蜀休闲好赌风考》一文发表后,准备以此题作学术报告,被某邀请单位要求改换题目。可正是由于我们对清代中国区域社会地理研究的缺失,使我们现在新编《清史&地理志》时,已经不能像以前编《汉书&地理志》和《隋书&地理志》那样对各区域内的风尚作概括总结。
  很长时期内,学界潜意识里认为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时段即是中国古代,对近现代历史地理的研究有所缺失,这样的研究往往使我们的历史地理研究丧失了与现代社会的沟通。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近现代历史地理的研究,如我们近期开展的对民国时期历史地理研究、“三线建设”历史地理研究、“大跃进”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鼓励更多在思维、方法和手段上的新探索,构建中国历史地理新的研究方法论。地理学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方法的多元化明显,所以,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应该有一个更加开放的研究视角,不应该画地为牢,而应该向我们的相关学科学习方法和手段,向海外学习新的研究理念。如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克服以前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采用简单物候学研究方法的不足。如气候变迁研究,如果没有岩芯、冰芯、树木年轮、冰雪线、孢粉等方法的采用和相关资料的运用,其研究结论的科学信度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点上,我们应该向地理学、地质学、考古学借鉴方法和手段。我们在研究四川省汉源县皇木采办遗址时,正是像考古学工作者一样试挖探坑,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采用同位素测年手段,才实现了研究上的突破。
  中国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实现了从单纯定性描述向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合的过程,但是目前中国历史地理的定量分析只是一种建立在面上的统计分析,如果没有典型个案分析的支撑,许多结论不仅缺乏具体说服力,而且也失去了对面上量化的修正参数。值得指出的是个案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经常运用的方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应该加以借鉴。我们提出清以来中国城镇植被变迁规律与乡镇植被变迁规律差异,提出燃料换代在植被变迁中的作用,正是以在四川省汉源皇木镇、巴中八家坪的历史人类学调查个案作为支撑的。
  《汉书&地理志》书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界向海外学习借鉴了大量新思维、新方法,对于我国的历史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在研究区域环境与社会互动上取得大量成果,但其中也有不少是将“原因”“影响”“反作用”等变成海外的“驱动”“响应”“应对”等新名词,而我们更需要的是从具体个案研究中建立中国历史地理学原创的新话语,并努力影响海外。所以,我们需要介绍海外的环境史新思想、新个案,也可以花精力去争论环境史、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史之间的概念区别,但可能更需要的是建立在田野考察基础上典型的环境史研究成功个案,以此构建我们的本土话语,总结新方法、新手段、新概念。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诸要素本来与社会生产力关系相当密切,但受整个中国史研究中轻视社会生产力研究趋向的影响,许多历史地理的研究受到制约,许多问题无法突破。我们不能忘记,正是在历史农业地理中介入了农业技术层面的分析,使我国的农业历史地理的研究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些年我们在研究历史上传统经典式砍烧火耕与结构性贫困关系时,发现它对于破解中国南方亚热带山区的发展贫困原因作用甚大,这不仅使历史经济地理的研究融入更多技术层面的思考,而且也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受到社会关注。
  第三,更加注重田野考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作用,构建史地田野科学。田野考察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学术界还有人对田野工作的重要性多有微词,甚至认为历史学的田野考察会削弱对历史文献的重视。其实,田野与文献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该是双赢的关系。我们积极倡导并践行田野考察工作,但也相当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古地图的研究、海外稀见文献的运用。我们知道,历史地理学的田野考察应该有搜集民间史料(主要有谱牒、口述史、碑刻、契约文书等)、印证传世文献、感受区位与环境、彰显现实关怀等功能。需要说明的是,经过我们的大量实地考察发现,传统地理文献体现的空间定位的科学信度是相当低的,这在当时的科学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说我们今天只依靠这些文献进行研究,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谬之千里。比如地图上出现的“马湖现象”“千顷池现象”,通过田野考察后我们发现古人的地理认知还相当原始落后,明代不可能就有金沙江为长江正源的通识。正是只按历史文献中的里程和方位定位,有的地图集出现了将县治城定在八九十度坡度的悬崖上的误漏。近来关于汉代武都地震后出现的汉水水系与嘉陵江水系是否侵夺之争,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田野工作来很好地解决。
  考古学、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往往更注重一个点的深入分析,往往在一个点上工作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关注田野个案的典型性,我们称为“点上深度田野”,而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决定它的田野工作更注重面上的全面性,关注田野点在空间上的规律性,田野工作的空间可能更为广阔,可以称为“面上表层田野”。应该说这两种田野工作路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历史地理学来看,现在也需要向人类学、考古学学习“点上深度田野”工作方法和作风,做到点面结合。
  蓝勇主编《中国人文田野》书影
  第四,更加体现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关怀,使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我们知道,以前史念海先生多次强调历史地理学是“有益于世”的科学。应该看到,越是深入的历史地理研究越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如这些年来,东北亚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西部开发、资源东调、环境变迁等历史地理课题受到各类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也在国内外舆论宣传和外交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显然,社会对历史地理学的重视,反过来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历史地理学学科发展。
  其实,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关怀,不仅是我们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不过,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现实关怀会削弱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学理性,故对现实关怀持慎重态度。还有人认为历史地理研究中选题越是时间古老、题目越是远离现实、文字越是生僻难懂、语言越是晦涩枯燥,越彰显其学问的高深。其实,辩证地来看,学术越是关怀现实,受了现实社会的检验越多越广泛,可能对于研究的科学性、精准度要求会更高,因为这种学术受到监督更广泛;反之,对于缺乏前期验证的人文科学而言,如果学术越为孤僻深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检验越少,以致成为个别人之间的自娱自乐,对学术研究的科学信度要求反而会更加削弱,对研究者的诚信程度更会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有时候不是历史地理学不能对现实产生影响,也不是社会对历史地理学的科学属性认知不够,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深度还不够,特别是精准度不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就如我们的历史环境变迁研究如果得出的仅是古代的环境更好,人类活动破坏环境之类的结论,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社会各界自然会置之不理。但是如果我们研究出历史上燃料换代与城市植被的关系、不同地理背景下植被变化的轨迹和原因的区别,研究出历史上结构性贫困与生态性贫困的区别,研究出历史上不同生产力背景下的环境互动关系差异,可能就会对现实产生更为直接、明显的影响,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学科就会有更多的关注。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日14 版
  排版编辑:众山观雪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 注释书目.doc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18 &&
《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 注释书目.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卢云:《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历史地理》,1990年第9期
程洪:《新史学: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晋阳学刊》1982年6期
王荫庭:《再论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说》,《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6期
严钟奎:《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暨南大学学报》1985年3期
章清:《自然环境:历史制约与制约历史》,《晋阳学刊》1985年2期
杨琪、王兆林:《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3期
徐咏祥:《论导致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决定论倾向的理论根源》,《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1期
宁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86年6期
张琢:《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社会学研究》1987年1期
李澄:《地理环境作用的再认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期
冯天瑜、周积明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王荫庭:《传统地理环境之反思》,《哲学研究》1990年4期
徐亦让:《读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哲学研究》1990年6期
陶富源:《地理环境与人类杜会》,《哲学研究》1991年4版期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复旦大学学报》1992年6期
葛剑雄:《全面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复且大学学报》1992年6期
李学智:《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历史教学》1994年3期
曹诗图:《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中国历史地理学》习题;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地理学《禹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第一章;1、简述近1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冰后期全新世大暖期中世纪温
《中国历史地理学》习题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地理学
《禹贡》学会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1、简述近1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全新世大暖期
中世纪温暖期
南宋寒冷期
明清宇宙期
1、简述4000年来我国深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点前说明野生动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
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
汉唐安流期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
草原荒漠化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珠江洲潭岛屿时代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
《伊犁条约》
《尼布楚条约》
麦克马洪线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2、试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苏湖熟,天下足
湖广熟,天下足
东南财赋地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重要农业作物嬗变的大势。
2、试分析中国农业作物嬗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稻麦复种制
美洲高产作物
1、分析4000年来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2、试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小红果传统文化的关系。
西汉五大都市
《清明上河图》
明代包城高潮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水陆交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形成原因。
2、试分析几条丝绸之路地位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和自然变化的关系。
西北丝绸之路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京杭大运河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
2、试举典型移民事例分析移民对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横断山民族走廊
江西填湖广
湖广填四川
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文化教育重心东移南迁趋势及其变化原因。
2、试列举中国风俗文化分区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江浙人文薮
关东出相,关东出将
巴有将,蜀有相
1、简述中国历史地理发展史上几个时期的历史地理文献特色。
2、试列举十部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说出它的流行版本。
《汉书?地理志》
《元和郡县图志》
《大唐西域记》
《太平寰宇记》
《读史方舆纪要》
《徐霞客游记》
《华阳国志》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蓝勇 习题90等内容。 孩子被绑在父亲腰间,骑摩托车400多公里跋涉回家。
得知儿子即将与她团聚,老人感动的泣不成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中国历史地理
  第一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但在1万年中的短时段上,气候也在不断地变化,气温在不断地波动,波动尺度。
  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即距今8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期的气候最适期。辽南地区,暖温带湿润气候。距今5000年到3000年左右气温相对下降,但相对仍比较温暖,这种气温的气候一直延续到殷商时代。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长达200多年。春秋开始到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的温暖期。持续了700多年,气候温暖。秦和西汉年均气温大约比现在高1.5 ℃左右。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时期。这是一个近600年的寒冷期。年均气温可能比现在低大约1~2℃左右。唐北宋温暖期。时间为600年至1000年左右。比现在高1℃左右。但8世纪中叶以来,气温总的来看开始下降,1000年至1200年左右的南宋寒冷期。1200年至1300年的元代温暖期。即南宋后期至元代。从年的明清宇宙期。这个时期又称为方志期或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的时期。前1000年相对更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干燥。气候变化在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变化幅度相对比中纬度地区更大,这就说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在黄河流域体现得更明显,而在岭南地区变幅相对小一些。
  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周期、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下垫面和地震群发期等天文和地理因素有关,同时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候变化。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距今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文明由此产生了!区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超前形成的吸力主要不靠区位,而是靠区域的综合环境与文明产生所需的生产力的最佳碰撞的超前核心的形成。只是在暖温带的大河地区,气候适中,疏松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用石器时代的工具大量拓殖,大江大河有利于农业灌溉,适度的森林和开阔的土地为人类进取奠定了基础。这种文明产生的生产力与温带大河流域的环境的碰撞便是中国黄河文明形成超前的核心区关键所在。
  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秦和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强盛的王朝,秦汉中国疆域广大,国力强盛,汉代文明在世界上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暖温湿润的气候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从东汉开始的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长达600多年的相对寒冷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一个王朝,经济繁荣,城市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外夷臣服。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气候温暖时期往往与兴盛的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相对应。唐代文明的兴盛,是以当时十分温暖的环境作为基础的。
  其对唐代农业经济的影响:温暖湿润气候造成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产生多样性更明显。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可供农作物生长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农作物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提高。唐代温暖湿润气候使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为政治稳定、军事国力强盛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在科举、疆域、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方面的成就不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当时的世界范围都有极大的影响,唐代文明由此成为世界文明史上足可以大书特书的一页,而这种文明正是以唐宋这个中世纪的温暖为基础的。
  五、以南宋为开始的长达800多年的寒冷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
  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
  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有称“明清小冰期”。特别是15世纪至17世纪寒冷特征最明显。专家认为,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下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动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明清宇宙期”。低温会使农业生产受到致命的影响,自然灾害的频发则影响农业生产,民生日苦同时也直接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进而造成引起中国传统社会剧烈的社会动荡,形成大迁移、大位移、大战乱。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一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拓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由于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率大,社会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了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经济推动里和效率的转换。
  第二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一、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森林分布也十分茂密,南方许多地区沼泽森林相间,特别是华北地区普遍存在天然的森林植被。当时东北大兴安岭山地北段为温带针叶混交林,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大部分及山东半岛为暖温带森林区,陕西黄龙山、山西霍山、山东蒙山南麓至北纬23以北的地区为亚热带森林区。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北界比现在更北,但热带界线变化不明显。先秦时期,今天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地区在商代草木茂盛,全国森林覆盖率在49.6%。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相当丰富。天然林已经破坏殆尽。长江流域的森林也开始被利用。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有许多原
  始森林。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许多垦殖区演变成为牧区,农牧分界线南退。因气候转寒,森林植被已经难以恢复到战国后期状况。珠江流域、东北地区熟练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状态。
  唐宋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原始森林已经十分罕见。黄河中游森林面积从总体来看相对于今天仍是比较多;华北平原地区森林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无森林可言,但许多山地仍有一定量的森林。此时期,西北地区沙漠化加剧,天然植被更是受到破坏。长江下游地区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长江下游地区森林面积开始大面积缩小,但是在许多山地森林还是十分茂密。长江上游、珠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森林仍保存较好。此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森林取伐主要依赖于北方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只是平原森林资源逐渐枯竭,山地的森林也受到极大的破坏。长江下游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取用,而当时长江中上游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原始森林植被保存完好。
  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已经不能自给,长江流域的森林大量被砍伐;清代全国森林覆盖率在26.1%左右。1936年时是8.19%,20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后的20年间,覆盖率跌到了历史时期最低点。
  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减。从栽培植被的扩展来看,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逐渐开始受到重视。
  二、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
  近50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都取用于森林资源,为缓解不断增强的人口压力,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产业选择与资源的最佳配置往往是无意识的,往往一味强调农业文明优于林牧业文明,历史上的“重农轻牧”便是具体的体现。5000年来,黄河流域所处的中纬度地区,气候总的来看是向干冷演变,森林资源受此影响,生存、保护和再植都越来越困难,森林植被类型也越来越单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黄河流域的森林兴衰正好有黄河文明兴衰同步,这说明黄河流域森林植被对文明的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资源兴废与黄河文明的兴衰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