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凭什么成为千古风流人物之诸葛亮第一名相

收藏的论坛
三国人物与金庸人物之比较
  有朋友说了,子昂,你别光整搞笑的啊,也整两篇正经的啊。  众位别急,下面几位我就说正经的。  五、夏候敦与公孙止  点评:此二公均为独眼,但造成独眼的原因却大不相同。  公孙止贪图美色,谋害亲妇,蒙骗女儿,然天理昭昭,报应循环,蒙害自己的夫人不成,却被自己的夫人裘千尺打瞎一只眼,最后落得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当真是大快人心。  夏候敦被曹性射瞎一眼,大喊:“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岂可随意丢弃。”于是把眼含在嘴里,奋力冲杀,斩曹性于刀下。此真顶天立地之好儿男也。  六、诸葛亮与慕容复  点评:此二位均是心怀故国,以兴复祖国为已任。不同的是一个成为千古第一名相,另一个却落得疯癫的下场。  武候空有纬地之才,却无回天之术,独木难撑大厦(何况这大厦已经伤累遍体),最终忧劳成疾,殒于五太原,令人无不叹息。  慕容复妄图复辟,不择手段,亲人,朋友,未婚妻,奴仆,他都可以置之不顾,最终落得一个疯癫的下场,很有讽刺意味。  七、吕布与杨过  点评:从性格讲,两人都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做事胆大,率意而为,又极其忠情于自己心爱的女子。  但吕布见利忘义,做事以利当头,虽然良谋(陈宫),奈何不听,既有勇将(高顺),为何不用。白门楼一役,令无数英雄为之哀叹。  杨过重情重义,以恩报怨,扶危济困,救襄阳于危亡之时,杀金轮法王于城外,飞石击毙蒙古可汗蒙哥。无论于民族,还是于个人,杨过都是我们心中最重的英雄。  八、武修文、武敦儒兄弟与曹植、曹丕兄弟  点评:借用一句话:“兄弟是天生的仇敌,为了利益而互相争斗”  武氏兄弟为了一个女人(郭芙),而于襄阳城外做生死决斗,连父亲的劝阻也置之不理,如果不是杨过机智,化解这一场危机,这两兄弟当真决出个生死的话,活着的那个人也将终生生活在愧疚之中。  曹氏兄弟也是为了一个女人(洛神),而闹到了兄弟不容的地步,曹丕逼曹植七步成诗。曹植虽然躲过一难,但从此精神压抑,忧郁而死。  难道说兄弟真的是天生的仇敌吗???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近期游戏热闻中国古代历史的十大丞相: 谁才是第一名相?
中国古代历史的十大丞相: 谁才是第一名相?
网络转载来源:
中心提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丞相作爲作爲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西汉——萧何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瑰宝财物,萧何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丞相作爲作爲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中,狭义下去说,丞相和宰相可以是一个意思,当然在广义上存在一定区别。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不断到明太祖经过胡惟庸一案废弃丞相制度,工夫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以下,仅依照工夫顺序列出十位中国现代历史上比价知名的丞相。齐国——管仲在春秋时期,管仲和齐桓公是明君贤臣的模范。在齐国做相国的网络配图四十多年工夫,管仲不只经过革新协助齐国加强了国力,更爲齐桓公的称霸中原提供了尊王攘夷的战略方向。总的来说,齐桓秦国——商鞅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担任左庶长一职。由于事先的秦国还没有设置丞相一职,掌握军政大权的商鞅和后来的丞相比拟相似。关于商鞅来说,用一套彻彻底底地方法协助秦国走向弱小,更爲秦始皇一致奠定了制度根底。秦国——李斯在战国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爲秦始皇的一致进程做出了重要奉献。在秦朝正式树立后,被任命爲丞相的李斯,不只竭力主张推行郡县制,而且参与到焚书坑儒的设计中,并秦朝制度、文明、货币等范畴的一致任务中亲力亲爲。西汉——萧何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瑰宝财物,萧何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树立西汉王朝有决议性作用。萧何创建和改进了规章制度,爲延续秦朝大一致场面其到重要作用,奠定了之后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根底。网络配图西汉——陈平陈平的“六出奇计”爲攫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其终身充溢传奇颜色,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历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要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绩是很大的。蜀汉——诸葛亮绝对于管仲和齐桓公,诸葛亮与刘备也是明君贤臣的模范。在刘备三顾茅庐,博得诸葛亮出山后,整个刘备集团从此走上了上坡路。可以这麼说,蜀汉江山的树立,诸葛亮在战略方向上功不可没。而在蜀汉前期,诸葛亮异样用北伐协助蜀汉延续了生命。在唐朝树立的进程中,房玄龄爲李世民出谋划策,扫平了各路诸侯。而在抢夺唐朝天下的接班人妥协中,房玄龄经过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登基称帝。由此,在唐太宗论功行赏的话,不只称誉房玄龄“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更将其进爵爲邢国公。唐朝——魏征在李世民登基称帝后,魏征被任命爲尚书左丞。正所谓以人爲镜可以明得失,武功武功的李世民屡次向魏咨询问本人的得失。而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魏征没有丝毫阿谀阿谀,每次都是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在魏徵病死后,李世民十分伤心,并爲此废朝五天。网络配图北宋——王安石王安石在变法时期,每项新法在推行后,根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遭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下级官员、皇室增加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加重了局部差役和赋税担负,封建国度也增强了对间接消费者的统治,添加了朝廷支出。北宋——寇准早在当小官时,他就因奏事惹怒宋太宗,后者愤然回宫,寇准竟拉住他的衣裳,直到把事情定下才算了却。尔后在任用宰相、决议与契丹决战等大是大非成绩上,他都勇于犯上直谏,成就了一代诤臣的美名。
转载网上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蛛丝马迹网立场,本站并未对此文入库,源站删除本站自动同步删除!
本站非营利性质网站,内容来自网上收集转载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点此 5分钟后自动删稿或者发邮件 48小时内删稿
Copyright (C) 2016 ksks0001, All Rights Reserved乱世第一名相谢安_分节阅读_第1节 - 久久小说网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_分节阅读_第1节
━━━━━━━━━━━━━━━━━━━━━━━━━━━━━━━本文内容由【青空下的afra】整理,久久小说网()转载。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真名士,自风流――乱世第一名相谢安作者:刘雅茹  引子  如果问中国历史上谁最被文化人推崇,那我肯定一下想起两位来,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谢安。  从南朝开始,直到明清,随意翻开哪位著名诗人的集子,里面必定会有几首,专门写给谢安。这其中做出贡献最大的,要数李白。仅为谢安,他就写下了至少20首杰作。如果再加上他写给谢安的后人谢灵运,谢x的,那就更多。摘几句来看看:  “安石在东山,无心济天下。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靖胡沙。”  “谢公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  ……  (小注:谢安,字安石,跟王安石的名相同。王安石自己也觉得这很有趣,所以在走访了谢安的遗迹之后,他就颇欣慰地写诗说:“我名君字偶相同”。)  再看看咱们苏学士的: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  稼轩先生的: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唯消棋局。”  ……  那么,谢安的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以致于让我们一千多年来的文化人们倾心如此?李白对谢安是一生念念不忘,几乎到了崇拜的程度,那么这原因到底在哪里?  不可否认,当我们心悦诚服地去推崇一个人,首先,我们总是艳羡于他的成功,然后细细思量,却发现,那竟是我们根本无法企及;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他总有着那么一种让我们着迷却又与众不同的神奇特质。于是,我们就渐渐地钦佩他,倾慕他,甚至崇拜他。  每天品味着历史上这形形色色又浑浑沌沌的人物们,忽然到了谢安这里,不禁惊住:一个人居然可以写出这样完美的人生!他成就了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不世之功,但却又始终保持了一片真性情。从容鱼游于险恶的官场,但那脏水却从来不能溅到他的身上。这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策略??  谢安隐居了快20年,然后又做了26年的官儿。隐居时,他是一代“风流名士”;作官时,他是一代“风流宰相”。  “风流”中,他从从容容挫败了权臣桓温的篡位阴谋;  “风流”中,他潇潇洒洒指挥了淝水之战;  “风流”中,他为东晋主持了十年大局,国家安定,百姓乐业,竟让那个乱世,出现了一个“小康时期”;  “风流”中,他功成名遂,却又激流勇退,把个功名权位丢弃得像扔掉了垃圾……  如果这些还不够完全,那么,他还是一位大书法家,一位琴家,一个诗人。在家族里,他是所有人的精神依赖;在社会上,他是一个时代的偶像巨星。在林泉间,他是名士们的领袖;在朝堂上,他是整个国家的核心……  ……  说到这里,的确已足够让我们倾心,仿佛在史上也难寻到第二个如此完美的人……那么,我们不妨先避开眼前这尘世的纷扰,一起回到那个风流的时代,去跟随着谢安的轨迹,说说他的精彩故事,细细品一品――他的人生。  第一卷 潇洒俊雅的风度  既然是要说一个人,那么还得按这个老套路,先来说,外貌.  说谢安的外貌,这个无可争议,一个字,帅!“谢家兰玉真门户”,这句话的确不是瞎说,谢安这一辈里,谢安和他的堂兄谢尚,弟弟谢万,都是风流美男子  谢安的小儿子谢琰,后来参加了淝水之战,也是从小就“美风姿”,后来谢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段时期的江南第一美男。谢混不仅美得无人能及,诗也写得很好,清华大学校名的出处,“寒裳顺兰芷,水木湛清华”,就是他诗里的句子。  不过,要说谢安,只说“帅”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一方面,还得说他的风度。  风神秀彻  谢安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桓温的老爸桓彝到谢家来做客。这桓彝也是个有名的大名士,桓家后来那么风光的基业,都是从他过江后,慢慢建立起来的。桓大名士到了谢府,一下子就看上了这孩子。古人的眼光,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可能不容易理解,东汉时评论人看“骨相”,魏晋时评论人重“风神”,桓大名士一见四岁的谢安,立刻就喜欢上了,忍不住地赞叹,哎呀,这孩子好啊,“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个王东海就是王承,也是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为官清静,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不过,后来看,桓大名士这话,还是颇有道理,谢安后来果然是“不减王东海”。谢安很小就出名,大概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潇洒”的来历  有件事很有趣,谢安和王羲之是非常好的朋友,但谢安和王献之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正如大家所知,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大书法家,继谢安之后的又一代风流领袖。谢安跟父亲和儿子的关系都很好,全当是平等的朋友,王献之对谢安说话,也常没大没小。王羲之另一个著名的儿子,那个“乘兴而来,兴尽而去”的王徽之,同谢安交往时,也常如此。但谢安从来没有不高兴,好像还挺喜欢。  王献之一生都是非常爱戴谢安的,并在他的官府里做长史。一次,王献之也不知怎么来了兴致,忽然称赞谢安说:“您本来就是最潇洒的。”谢安回答说,“我不潇洒,你这么说我很高兴,我自己就是身心比较顺畅罢了。”潇洒!这很可能就是这个词儿的最早出处啊.  偶像效应  谢安俊雅的容貌,潇洒的风度,很快就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偶像。有一回,还因为这偶像效应,让他的一位穷老乡发了笔不小的财呢。他这位穷老乡最早是个县令,后来被免了官,日子过得不咋样,想从建康回家里去,盘缠都不够用。谢安有心赠他些盘缠,但又怕伤了他的面子。于是就问他还有什么能换钱的东西。这个穷老乡说,他别的啥也没有,就有去年想做生意没做好,剩下的五万把根本卖不出去的蒲葵扇。谢安想想说,不如我给你推销推销吧。  于是,他就从中随意地拿了一把,平时与名流们交谈的时候,就总是拿在手里,显得很喜欢的样子。诸位名流见此,想,哎呀,原来这蒲葵扇也很好啊,拿在手里也蛮潇洒嘛,于是名士们还有那些倾慕名士的人,纷纷购买,建康居然掀起了一股蒲葵扇抢购风,五万把蒲葵扇不久就倾销一空。谢安这个穷老乡,不但挣了盘缠,还发了笔不小的财,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这就是“新会蒲葵”的故事,一直到清末民初,“新会蒲葵”都是个很响亮的品牌。  第二卷 早早成名的童年  谢安从小就很有名,第一篇里说了,那开头得从四岁算起。不过,他少年时的确有一些很精彩的故事,这个“少有重名”,仅仅就凭长得好,出身好,还是得不来的。那么瞧瞧他少年时的故事。  老翁可念  谢安从小性情温和,不很爱说话,是那种比较懂事的乖孩子类型。他七八岁的时候,大哥谢奕(谢玄和谢道韫的父亲)刚刚开始作官,在剡县当县令。谢奕可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常常想起什么是什么,后来他到桓温那儿当下属,还逼着顶头上司桓温天天陪他喝酒呢。  谢奕当县令,就把小谢安接到身边来玩儿。有一回,他审案子,谢安穿着青布裤,乖乖坐在一边儿看着。结果正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想不出好办法惩罚他,这老东西,打也打不得,关也关不得,可怎么办?他忽然脑袋一热,想出了个妙法。他让手下取来两壶酒,命令老头儿喝下去,都喝了,就饶了他。老头儿虽然害怕,但也没办法,咕咚咕咚就喝起来了。古代南方的酒度数低,不然换成我们“二锅头”,这老头儿也肯定玩儿完。老头儿喝完一壶,醉得满脸通红,实在喝不下了。谢奕看见,就哈哈大笑起来,命令他接着喝。  这时,谢安忽然对谢奕说,阿兄,"老翁可念",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谢奕没想到这孩子居然来教育他,但看看谢安十分郑重的表情,也觉得有点儿不合适了。于是说,你是想放了他吧。说完,就下令把那老头儿放走了。  少年慕容垂  鲁迅先生《三闲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谢安在少年时,居然和后来雄踞一方的燕国统帅慕容垂,有过一回神交。  《三闲集》里是这样记载的,谢安小的时候名声就很响亮,远在辽东的人都听说了他的美誉。于是慕容垂就派人给谢安送了一对白狼g去,这时的谢安正是13岁,而慕容垂才7岁。  “白狼g”,就是用白狼的毛做成的装饰,一般都安在长矛上。慕容垂7岁就有结交远方名士的心思,难怪后来叱咤风云,也真是英雄出少年哪。  两位宰相的“会晤”  历史上东晋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一个是王导,一个就是谢安,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是最大的功臣了。有趣的是,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其次,他们都风度潇洒,是一代风流领袖,都属于那种偶像型领导人。当时人们常把他们两个相提并论。只是说,谢安要更文雅一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谢就指王导的家族琊王氏(王羲之的家族)和谢安的家族陈郡谢氏。他俩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人物。  在谢安十几岁的时候,这两位宰相,还曾经有过一次“会晤”。其实,王导比谢安大44岁,王导去世那年,谢安才19。王导去世的前几年,谢安曾经去拜访他,结果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王丞相对这个后辈大为欣赏,结果很快,谢安的名声又上了一个台阶。而王导也给谢安留下了终生不忘的好印象,当他执政时,对当年王导的很多治国之道,仍然十分认可。  第三卷 逍遥东山  第一章
谢安  先来说说东山吧。东山,在当时的会稽郡,现在的上虞市郊。几年前,大导演谢晋到东山登山祭祖,称其为“娟雅第一山”。谢安是从20多岁开始到东山隐居的,直到40岁离开,接受桓温的邀请,去做他帐下的司马,这才踏上仕途。  兰亭雅集  王羲之的古今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名传千古,这个“兰亭雅集”的典故,也几乎家谕户晓。这里,就来简述一下儿当时的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的三月三,公元353年。  地点: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绍兴市西南。  人物:东道主王羲之(这时他是会稽郡的内史,其实就是郡太守)、当时最有名的40多位名士。其中有谢安、谢万、孙绰、王凝之(谢道韫的夫婿)、王徽之、王献之等等。  人物概况:谢安当时是33岁,王羲之的年龄现在有争议,但可以肯定比谢安大一些。最小的王献之才7岁,跟着老爸来凑热闹。  活动内容:一边畅谈人生哲理,一边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说具体点儿,就是名士们沿小溪而坐,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沿着溪水漂动,漂到谁面前,谁就喝干这杯酒,然后赋诗一首。做不出来就罚酒。(王献之因为年龄小,写不出,居然就被罚了)  丰硕成果:共得诗37首。当然最最丰硕的,还是那幅千古一序。王羲之最后总结,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兰亭集序》由此诞生。  精品举例:兰亭诗里佳作不少。把谢安和王羲之的两首拣几句来瞧:  王羲之的:  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啸与歌,咏言有余馨……  谢安的:  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小注一下儿“三月三”:“三月三”在魏晋时叫做“上巳”节,那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上至贵族王公,下至小民百姓,都要出去到水边过节。甚至女子们都要穿上艳丽的服装,走出门去。“曲水流觞”是过节的一个重要项目,人人如此,可并不是这回兰亭会名士们的发明。不过饮酒赋诗却是他们的专利了。不光汉人,北方也过“三月三”,石虎时的三月三盛会,就热闹得很。)  ------------------------  我们一千七百年的文化名人们,对谢太傅这“东山逍遥”羡慕得不得了,但是,谢安的东山真的逍遥吗?并不是的!至少他有两大摊子事儿必须得做,做好后才能跟他的名士朋友们饮酒作诗去。  难缠的爱弟  谢安的第一个摊子,就是应付他的好弟弟谢万,替谢万收拾残局。可别小看这个摊子,因为它可维系着谢家这三代人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门户地位呢。  谢万实在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人。这兄弟是个风流名士的确不假,诗也写得好,可是实在不经世务,啥实际事儿也干不了,是那个时代著名的“白望”之一。他二十岁左右时,听说有人送了谢安一领“裘”(就可理解为“裘皮大衣”,在那时也同样贵重),就惦记上了,来跟谢安要。但他却不直说,却谎称,“我怕冷。”谢安岂不知这个爱弟的小心眼儿,估计他对谢万一贯的精神折磨,也的确有点儿受不了了,就说,你别胡说了,你不过是想穿出去炫耀罢了。然后又说,你不是怕冷吗?好啊,那没有比绵更保暖的了,给你三十斤绵,拿去吧。谢万怏怏抱着三十斤绵,又不敢不拿走,瞧这一对兄弟。  谢万后来当了官,谢安深知他不是那块料儿,就老得给他出主意,想办法,还时不常到他当官的地方去(吴兴郡),每天早上叩屏风叫他赶紧起床办公;谢万当将军,谢安得一一亲自去拜访他的手下,以“深著恩信”。后来要不是谢安替他聚拢了人心,谢万不战即溃后,就差点儿被手下们杀了。谢安出仕前,估计有30%的心思都花在了这好弟弟身上。不过奇怪的是,谢安居然一辈子都十分喜欢他,除了裘皮大衣的事,谢安从来没有教训过他(其实那回也不算教训)。后来谢万死了,谢安伤心得不得了,居然十年不听音乐。  第二章
谢玄  下面开始说“逍遥东山”这一篇最重要的内容――谢家的才子才女们。  这就是谢安的另一大摊子事儿。这时候说最合适,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还都在谢安身边。后来他们长大,当官的当官,嫁人的嫁人,再没有这时的热闹了。  要说我们谢家这些“芝兰玉树”和金枝玉叶,先得知道,对当时那个士族社会来说,子弟们成器不成器,直接关系着这个家族将来的社会地位,可是件不得了的事。谢安在他的兄弟里排行第三,老大是谢奕,老二谢据(就是那位“空中撒盐”的胡儿的老爸,很早就死了,把遗孤们都扔给了谢安),老四是谢万,老五是谢石(后来淝水之战的前线主帅),老六谢铁(这一位,除了当永嘉太守之外,事迹不记史传,他的后代倒有些故事流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共17页&&当前第1页
首页&&1/17&&&&&&&&&&&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也可以下载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
久久小说网所收录的《乱世第一名相谢安》TXT下载和在线阅读都属本站网友的个人上传行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敬请来信告知,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您的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古名相 诸葛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