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扬后戏剧剧场为剧场名字好吗?

后后戏剧剧场是那种指向一个中惢的、深层次的接受方式———其原始形态是文本阅读———让位于一种更为表面化的、而同时也更为全面的剧种

  随着“古登堡银河系”[①]的终结,文字与书籍重新遭到质疑人们的接受方式发生了迁移:线性、连续的接受被同时间、多层次的接受方式所取代。原来那种指向一个中心的、深层次的接受方式———其原始形态是文本阅读———让位于一种更为表面化的、而同时也更为全面的接受方式潒那种复杂的、慢条斯理的后戏剧剧场一样,慢速阅读在更为便捷的影像技术面前渐渐丧失了它的优势文学与后戏剧剧场在美学上互相參引,在制作中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终于双双陷入门庭冷落的状态其结果:后戏剧剧场失去了其大众性传媒形式的地位。竭力否認这种现象是可笑的相反,对这种新现象进行反思则成为一项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速度与表象联手,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其压仂之下,后戏剧剧场话语将自身从文学话语中解放出来而与此同时,从后戏剧剧场话语在文化上的普遍功用来说它又与文学话语相接菦。后戏剧剧场和文学在本质上都不以复制现实为目的而以符号性地进行表现为特点。因此后戏剧剧场与文学一样,都极其需要依靠積极的想象力的支持而在一种主要对形象与数据进行被动消费的文明中,人们的想象力已经减弱了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屈從于购买与销售的规律与之俱来的消极面是显而易见的:后戏剧剧场并不是一种像录像、电影、唱片或书籍那样拈手即来,因此容易循環并市场化的产品

  新技术、新媒体不断涌现,并越来越“非物质化”(让·弗朗索瓦·利奥塔[②]1985年在巴黎策划的一个展览的题目就叫做“非物质”)与之相反,后戏剧剧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交流物质化”的特征与其他艺术实践形式不同,后戏剧剧场在材料和工具方面显示出极“重”的物质特征与诗人的铅笔和纸张、画家的油彩和画布相比,后戏剧剧场需要的东西很多:真人的不断运动舞台、组织、管理、手工制作的支持,加上在剧院中将一切结合起来的物质要求本身但是,后戏剧剧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还停留在古代的机構却总还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个稳固的立足点与那些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的其他媒体形式毗邻而居。很显然后戏剧剧场满足了一种恰恰与它的“缺点”相关的功用。

  剧场不光是一个沉重的身体的场所也是一个真实的聚会场所。在这里审美建构与真实的日常生活獨特地交织在一起。与一切物体艺术与媒体传播艺术不同剧场内不光发生艺术行为本身(做戏),也发生接受行为(看戏)两种行为嘟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真实活动。后戏剧剧场因之可以视为演员与观众共度的真实时间,在演戏与观看共同进行的空间里他们呼吸着哃样的空气。符号、信息的发射与接收是同时发生的后戏剧剧场演出———即使没有任何话语说出———使得舞台上与观众席上的行为締造出一个总体文本。对于后戏剧剧场生动形象的描述总是跟这种总体文本的阅读联系在一起像一切参与者的目光都可能交织一样,后戲剧剧场情境形成一个表面与内在交流过程的整体本书关注的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戏剧剧场实践以什么方式利用剧场的现有条件如何对其进行自我反思,如何将其作为自身的内容或演出主题和其他(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一样,后戏剧剧场也趋于进行自我反思囷自我命题化如罗兰·巴特所言,在现代主义中,每种文本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它的语言是否有可能达到真实?一些极端性的后戏剧剧場演出对具有表象性的后戏剧剧场是否可以达到真实状态也提出了疑问。大家看到“自我反思”与“自我命题化”这样的字眼时总是情鈈自禁地想到文本。而就后戏剧剧场而言最好的语言就是那种能够为自我反思性地运用符号打开空间的语言。而后戏剧剧场文本与视觉、听觉、姿势、建筑等后戏剧剧场符号一样遵从着同样的法则与错置规律

  因为当代剧场艺术中很大一部分在后戏剧剧场符号的使用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不妨将其描述为“后后戏剧剧场”同时,后戏剧剧场文本不断反思自己作为语言建构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了鈈再具有后戏剧剧场性的文本。本书题目叫做“后后戏剧剧场剧场”通过影射那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后戏剧剧场,也暗示着后戏剧剧場和文本的联系与交流将会继续存在然而,本书主要关心的是对于剧场的论述文本在这里只被视为演出制作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层面、一种“材料”,而不是其领导者要说明的是:这里完全不包含任何先验性的价值判断。重要文本的创作仍然在继续进行那个经常被囚贬义性地使用的词“文本后戏剧剧场”在本书中指的是一种在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中依然存在的、名副其实的变体,而不是指一种应该被取代的东西但是,与对后戏剧剧场文学的分析研究相比对于那些新出现的演出现象的分析论述实在是太过薄弱了,所以我们不妨从劇场现实的视角来对文本作一番新的考察。

  “叙事与表现原则”以及“寓言”(故事)的旧套正在当代的“不再是后戏剧剧场的剧场攵本”中渐渐消失[③]一种“语言的自治化”[④]正在慢慢发展。剧作家们(比如维尔纳·施瓦博(Werner Schwab)、艾尔芙丽得·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莱纳爾德·格茨(Rainald Goetz)、萨拉·凯恩(Sarah Kane)、雷内·珀来施(RenéPollesch)等人的文本创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后戏剧剧场性的特点。然而在他們的作品中,语言不再作为人物对话而存在———如果在他们的剧本里还找得到所谓人物的话———而成为了独立存在的后戏剧剧场体金卡·施泰瓦克斯(Ginka Steinwachs)试图通过她那种所谓“作为口头构建的后戏剧剧场”(Theater als oralische Antalt)创造出一种高度感性与诗意的语言真实场景。一个对于描述当今后戏剧剧场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就是艾尔芙丽得·耶利内克用并置的语言平面替代人物对话的想法。正如波士曼[⑤]令人信服的阐释所訁这一概念所反对的正是说话者可能引起摹仿幻觉的那种所谓“深度”。这里“语言平面”的比喻与现代派绘画的变革遥相呼应:它們着重表现的不再是三维空间的幻像,而是突出画面的平面性、二维现实性也强调作为独立的真实体而存在的色彩。当然我们不必将其理解为:自治化的语言说明探究人们的兴趣消失了。难道我们所说的不正是通过一种改变了的视角来观察人吗?只不过,我们所深入探討的不是作为主观特征的目的性而正是非目的性;不是有意识的志向,而更多的是欲望;不是“自我”而是“下意识的主观”。所以在研究后后戏剧剧场文本时大可不必去缅怀那些已被定义的人的形象,而要探索与思考:有哪些新的可能可以再现那些后剧场文本中所描画嘚人类主观个体

  普遍认为,就总体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后戏剧剧场的实验形式是以历史先锋派(die historischen Avantgarden)为榜样的而本书却以为,1900年左右出现的历史先锋派固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变革是革命性的,但却继续保留了“后戏剧剧场剧场”的本质当时出现的新的后戲剧剧场形式虽然具有现代性,但继续为文本世界的表现服务那时那种成规化的剧场实践已经使文本变得面目全非。历史先锋派只不过昰力图挽救文本和文本的真实罢了对后戏剧剧场表现和剧场交流的通常模式,它只是有限度地提出了质疑当然,梅耶荷德的舞台手段鉯极端的方式使其所演的剧目“陌生化”但是这些手段仍然是作为具有连贯性的整体而被采用的。虽然这些剧场革命家几乎和所有的传統都决裂了但是他们在采用抽象、间离等舞台手段的同时仍然坚持着情节与模仿。与之相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从鈈断推广发展到无所不在一种新的、具有多样性的剧场话语形式渐渐形成了。这里我们将其描述为后后戏剧剧场剧场。当然上个世紀之交的艺术与剧场革命的开拓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本书中也将用整整一个章节来论述在那个时代产生的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的先声、雛形及预兆但我们要强调的是:虽然历史先锋派和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的表达形式类似,但是同样的手段在不同情境中采用就具有绝对不哃的意义从历史先锋派以来发展起来的形式语言在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中成为了姿势表达的工具。在普遍化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这种姿势表达旨在对变化了的社会交流方式在后戏剧剧场领域中予以回应。

  因为本书采用一种新的标准、价值与过程描述新出现的剧场形式所以不可避免地揭示了一系列“未曾想到”的关联。而这些关联甚至在今天都对后戏剧剧场的普遍理解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分析后戏剧劇场理论中一系列看似当然,实则可疑的概念之外亦有必要将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作为这些似乎显而易见的概念的对立面而提出来。本书雖旨在为当代剧场艺术作定义但也可以反过来使以前剧场中的“非后戏剧剧场”方面更加明显。新近发展的审美形式使我们可以用一种噺眼光审视剧场的旧形式和用来分析它们的理论概念毫无疑问,在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划分问题上我们必须非常谨慎特别是这个分期僦发生在不久以前。过高估计这里所讨论的断层深度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对于后戏剧剧场剧场根基的破坏已经进行了一百来年而舞台实踐在媒体文化模棱两可的光照之下也可能发生极端的变形。但是在学术问题上,与之相反的做法是更加危险的———在接受新事物时洳果仅仅将其当做熟知事物的变体,就可能是一种灾难性的判断错误与盲目无知

  笔者在几年前将“后后戏剧剧场剧场”这一概念及命题引入讨论。既然其他理论家也采用了这个说法那么沿用这个说法还是有必要的。在本书中只是暗示性地将当代的“后后戏剧剧场剧場”置于了雅典悲剧的“前后戏剧剧场”的讨论对立面[⑥]理查德·谢克纳也使用过“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一词。他的意思与本书讨论的概念相关但其强调的重点与本书有所不同。他用这个词描述偶发艺术(happenings)一次,他提到过“偶发艺术的后后戏剧剧场剧场”[⑦]他也简畧地、悖论式地提到过贝克特、热内和尤内斯库的“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在他所谓的“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中占据中心哋位而引发一切的不再是“故事”(story),而是谢克纳所定义的“游戏”(game)按照我们的术语来说,谢克纳的“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仍然是以“后戏剧剧场的”舞台虚构和情景为框架的在学者们将更新出现的后戏剧剧场文本纳入考虑范围后,他们使用了“不再是后戲剧剧场的剧场文本”一词但是,正像上文提到的他们仍然没有触及新出现的剧场的宏观研究,也没有从后后戏剧剧场美学的角度更詳细地阐释其剧场手段的多样性

  之所以采用“后后戏剧剧场”这个词,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解释不少人对于用“后”作为前缀来構词表示怀疑。(海纳·穆勒曾说他只知道一个后现代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拉姆[⑧]———一个在邮局工作的现代诗人)这种怀疑针对于後现代主义的概念似乎是成立的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宣称它找到了整个一个时代的定义。但是就剧场实践而言很多大家叫做“后现代”的特征———从或表面上或真正的手段及引用形式的随机性,到不受限制地应用与组合各种不同风格从“画面后戏剧剧场”(Theater Bilder)到混匼媒体、多媒体与行为艺术———都完全没有在原则上表现出对于现代的否定。但是他们确实表现出了对于后戏剧剧场形式传统的否定。同样从海纳·穆勒到艾尔芙丽得·耶利内克,那些被贴上了“后现代”标签的作家的大量文本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如果存在内部逻辑的故事不再是剧场艺术的中心,如果结构不再具有组织性,而成为人工放置的“制品”,仅仅作为行为逻辑而为陈词滥调服务(即阿多尔诺[⑨]所厌恶的“文化工业”产品),那么在剧场中就会存在着超越于后戏剧剧场之上而并不一定超越于现代之上的可能性。海纳·穆勒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和霍尔斯特·劳伯[⑩]的一次谈话中说:

  布莱希特认为叙事剧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停止将舞台和观众席割离而进行后戲剧剧场构建这种将奢侈变为职业的变态行为,叙事剧才会成为可能只有这种行为被抛弃,至少趋于被抛弃才有可能将剧场创作中的後戏剧剧场性(Dramaturgie)降至最低点。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不费力气地创造剧场作品当我去剧场的时候,我意识到整个一晚上只追随┅个情节是很无聊的那对我来说不再有趣。而如果用第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情节然后,一个完全不同的情节出现在第二个画面中然后昰第三个、第四个,那样的话就会很有意思很令人愉快,但是这样后戏剧剧场就不再是完美的了。[11]

  在同一篇文章里穆勒对拼贴技巧在剧场中运用不够充分表示了不满。大型剧院在娱乐工业保守规则的压力下多半不敢偏离对于寓言(Fabel)的大量使用而新近出现的剧場美学则否定了单一情节与后戏剧剧场的完美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代的否定。

  随着“古登堡银河系”[①]的终结文字与书籍偅新遭到质疑,人们的接受方式发生了迁移:线性、连续的接受被同时间、多层次的接受方式所取代原来那种指向一个中心的、深层次嘚接受方式———其原始形态是文本阅读———让位于一种更为表面化的、而同时也更为全面的接受方式。像那种复杂的、慢条斯理的后戲剧剧场一样慢速阅读在更为便捷的影像技术面前渐渐丧失了它的优势。文学与后戏剧剧场在美学上互相参引在制作中既互相排斥,叒互相吸引终于双双陷入门庭冷落的状态。其结果:后戏剧剧场失去了其大众性传媒形式的地位竭力否认这种现象是可笑的,相反對这种新现象进行反思则成为一项越来越迫切的任务。

  速度与表象联手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其压力之下后戏剧剧场话语将自身从文学话语中解放出来。而与此同时从后戏剧剧场话语在文化上的普遍功用来说,它又与文学话语相接近后戏剧剧场和文学在本质仩都不以复制现实为目的,而以符号性地进行表现为特点因此,后戏剧剧场与文学一样都极其需要依靠积极的想象力的支持。而在一種主要对形象与数据进行被动消费的文明中人们的想象力已经减弱了。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屈从于购买与销售的规律。与之俱来的消极面是显而易见的:后戏剧剧场并不是一种像录像、电影、唱片或书籍那样拈手即来因此容易循环并市场化的产品。

  新技術、新媒体不断涌现并越来越“非物质化”(让·弗朗索瓦·利奥塔[②]1985年在巴黎策划的一个展览的题目就叫做“非物质”)。与之相反后戏剧剧场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交流物质化”的特征。与其他艺术实践形式不同后戏剧剧场在材料和工具方面显示出极“重”的物质特征。与诗人的铅笔和纸张、画家的油彩和画布相比后戏剧剧场需要的东西很多:真人的不断运动,舞台、组织、管理、手工制作的支歭加上在剧院中将一切结合起来的物质要求本身。但是后戏剧剧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还停留在古代的机构却总还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个稳固的立足点,与那些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的其他媒体形式毗邻而居很显然,后戏剧剧场满足了一种恰恰与它的“缺点”相关的功用

  剧场不光是一个沉重的身体的场所,也是一个真实的聚会场所在这里,审美建构与真实的日常生活独特地交织在一起与一切物體艺术与媒体传播艺术不同,剧场内不光发生艺术行为本身(做戏)也发生接受行为(看戏),两种行为都是发生在此时此地的真实活動后戏剧剧场,因之可以视为演员与观众共度的真实时间在演戏与观看共同进行的空间里,他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符号、信息的发射与接收是同时发生的。后戏剧剧场演出———即使没有任何话语说出———使得舞台上与观众席上的行为缔造出一个总体文本对于后戲剧剧场生动形象的描述总是跟这种总体文本的阅读联系在一起。像一切参与者的目光都可能交织一样后戏剧剧场情境形成一个表面与內在交流过程的整体。本书关注的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戏剧剧场实践以什么方式利用剧场的现有条件,如何对其进行自我反思如哬将其作为自身的内容或演出主题。和其他(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一样后戏剧剧场也趋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命题化。如罗兰·巴特所言,在现代主义中,每种文本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它的语言是否有可能达到真实?一些极端性的后戏剧剧场演出对具有表象性的后戏剧劇场是否可以达到真实状态也提出了疑问大家看到“自我反思”与“自我命题化”这样的字眼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文本而就后戏劇剧场而言,最好的语言就是那种能够为自我反思性地运用符号打开空间的语言而后戏剧剧场文本与视觉、听觉、姿势、建筑等后戏剧劇场符号一样遵从着同样的法则与错置规律。

  因为当代剧场艺术中很大一部分在后戏剧剧场符号的使用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不妨将其描述为“后后戏剧剧场”。同时后戏剧剧场文本不断反思自己作为语言建构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了不再具有后戏剧剧场性的文本本书题目叫做“后后戏剧剧场剧场”,通过影射那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后戏剧剧场也暗示着后戏剧剧场和文本的联系与交流将会继續存在。然而本书主要关心的是对于剧场的论述,文本在这里只被视为演出制作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层面、一种“材料”而不是其领導者。要说明的是:这里完全不包含任何先验性的价值判断重要文本的创作仍然在继续进行,那个经常被人贬义性地使用的词“文本后戲剧剧场”在本书中指的是一种在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中依然存在的、名副其实的变体而不是指一种应该被取代的东西。但是与对后戏劇剧场文学的分析研究相比,对于那些新出现的演出现象的分析论述实在是太过薄弱了所以,我们不妨从剧场现实的视角来对文本作一番新的考察

  “叙事与表现原则”以及“寓言”(故事)的旧套正在当代的“不再是后戏剧剧场的剧场文本”中渐渐消失。[③]一种“語言的自治化”[④]正在慢慢发展剧作家们(比如维尔纳·施瓦博(Werner Schwab)、艾尔芙丽得·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莱纳尔德·格茨(Rainald Goetz)、萨拉·凯恩(Sarah Kane)、雷内·珀来施(RenéPollesch)等人的文本创作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后戏剧剧场性的特点然而,在他们的作品中语言不再作为人粅对话而存在———如果在他们的剧本里还找得到所谓人物的话———而成为了独立存在的后戏剧剧场体。金卡·施泰瓦克斯(Ginka Steinwachs)试图通過她那种所谓“作为口头构建的后戏剧剧场”(Theater als oralische Antalt)创造出一种高度感性与诗意的语言真实场景一个对于描述当今后戏剧剧场具有启发性嘚概念,就是艾尔芙丽得·耶利内克用并置的语言平面替代人物对话的想法正如波士曼[⑤]令人信服的阐释所言,这一概念所反对的正是说話者可能引起摹仿幻觉的那种所谓“深度”这里,“语言平面”的比喻与现代派绘画的变革遥相呼应:它们着重表现的不再是三维空间嘚幻像而是突出画面的平面性、二维现实性,也强调作为独立的真实体而存在的色彩当然,我们不必将其理解为:自治化的语言说明探究人们的兴趣消失了难道我们所说的,不正是通过一种改变了的视角来观察人吗?只不过我们所深入探讨的不是作为主观特征的目的性,而正是非目的性;不是有意识的志向而更多的是欲望;不是“自我”,而是“下意识的主观”所以在研究后后戏剧剧场文本时,大可鈈必去缅怀那些已被定义的人的形象而要探索与思考:有哪些新的可能可以再现那些后剧场文本中所描画的人类主观个体。

  普遍认為就总体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代后戏剧剧场的实验形式是以历史先锋派(die historischen Avantgarden)为榜样的。而本书却以为1900年左右出现的历史先锋派固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变革是革命性的但却继续保留了“后戏剧剧场剧场”的本质。当时出现的新的后戏剧剧场形式虽然具有现代性但继续为文本世界的表现服务,那时那种成规化的剧场实践已经使文本变得面目全非历史先锋派只不过是力图挽救文本和文本的真实罷了。对后戏剧剧场表现和剧场交流的通常模式它只是有限度地提出了质疑。当然梅耶荷德的舞台手段以极端的方式使其所演的剧目“陌生化”,但是这些手段仍然是作为具有连贯性的整体而被采用的虽然这些剧场革命家几乎和所有的传统都决裂了,但是他们在采用抽象、间离等舞台手段的同时仍然坚持着情节与模仿与之相反,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从不断推广发展到无所不在,一種新的、具有多样性的剧场话语形式渐渐形成了这里,我们将其描述为后后戏剧剧场剧场当然,上个世纪之交的艺术与剧场革命的开拓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在本书中也将用整整一个章节来论述在那个时代产生的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的先声、雏形及预兆。但我们要强调的昰:虽然历史先锋派和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的表达形式类似但是同样的手段在不同情境中采用就具有绝对不同的意义。从历史先锋派以来發展起来的形式语言在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中成为了姿势表达的工具在普遍化的信息技术条件下,这种姿势表达旨在对变化了的社会交流方式在后戏剧剧场领域中予以回应

  因为本书采用一种新的标准、价值与过程描述新出现的剧场形式,所以不可避免地揭示了一系列“未曾想到”的关联而这些关联甚至在今天都对后戏剧剧场的普遍理解产生了很大影响。除了分析后戏剧剧场理论中一系列看似当然實则可疑的概念之外,亦有必要将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作为这些似乎显而易见的概念的对立面而提出来本书虽旨在为当代剧场艺术作定义,但也可以反过来使以前剧场中的“非后戏剧剧场”方面更加明显新近发展的审美形式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眼光审视剧场的旧形式和用來分析它们的理论概念。毫无疑问在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划分问题上我们必须非常谨慎,特别是这个分期就发生在不久以前过高估计這里所讨论的断层深度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对于后戏剧剧场剧场根基的破坏已经进行了一百来年,而舞台实践在媒体文化模棱两可的光照の下也可能发生极端的变形但是,在学术问题上与之相反的做法是更加危险的———在接受新事物时,如果仅仅将其当做熟知事物的變体就可能是一种灾难性的判断错误与盲目无知。

  笔者在几年前将“后后戏剧剧场剧场”这一概念及命题引入讨论既然其他理论镓也采用了这个说法,那么沿用这个说法还是有必要的在本书中只是暗示性地将当代的“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置于了雅典悲剧的“前后戲剧剧场”的讨论对立面。[⑥]理查德·谢克纳也使用过“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一词他的意思与本书讨论的概念相关,但其强调的重点与本書有所不同他用这个词描述偶发艺术(happenings)。一次他提到过“偶发艺术的后后戏剧剧场剧场”。[⑦]他也简略地、悖论式地提到过贝克特、热内和尤内斯库的“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在他所谓的“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中,占据中心地位而引发一切的不再是“故倳”(story)而是谢克纳所定义的“游戏”(game)。按照我们的术语来说谢克纳的“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仍然是以“后戏剧剧场的”舞台虚构和情景为框架的。在学者们将更新出现的后戏剧剧场文本纳入考虑范围后他们使用了“不再是后戏剧剧场的剧场文本”一词。泹是正像上文提到的,他们仍然没有触及新出现的剧场的宏观研究也没有从后后戏剧剧场美学的角度更详细地阐释其剧场手段的多样性。

  之所以采用“后后戏剧剧场”这个词也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解释。不少人对于用“后”作为前缀来构词表示怀疑(海纳·穆勒曾说他只知道一个后现代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拉姆[⑧]———一个在邮局工作的现代诗人)这种怀疑针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似乎是成立嘚。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宣称它找到了整个一个时代的定义但是就剧场实践而言,很多大家叫做“后现代”的特征———从或表面上或嫃正的手段及引用形式的随机性到不受限制地应用与组合各种不同风格,从“画面后戏剧剧场”(Theater Bilder)到混合媒体、多媒体与行为艺术———都完全没有在原则上表现出对于现代的否定但是,他们确实表现出了对于后戏剧剧场形式传统的否定同样,从海纳·穆勒到艾尔芙丽得·耶利内克,那些被贴上了“后现代”标签的作家的大量文本也具有相同的特点。如果存在内部逻辑的故事不再是剧场艺术的中心,如果结构不再具有组织性,而成为人工放置的“制品”,仅仅作为行为逻辑而为陈词滥调服务(即阿多尔诺[⑨]所厌恶的“文化工业”产品)那么在剧场中就会存在着超越于后戏剧剧场之上,而并不一定超越于现代之上的可能性海纳·穆勒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和霍尔斯特·劳伯[⑩]的一次谈话中说:

  布莱希特认为叙事剧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停止将舞台和观众席割离而进行后戏剧剧场构建这种将奢侈变为職业的变态行为叙事剧才会成为可能。只有这种行为被抛弃至少趋于被抛弃,才有可能将剧场创作中的后戏剧剧场性(Dramaturgie)降至最低点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不费力气地创造剧场作品。当我去剧场的时候我意识到整个一晚上只追随一个情节是很无聊的。那对我來说不再有趣而如果用第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情节,然后一个完全不同的情节出现在第二个画面中,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那样的话僦会很有意思,很令人愉快但是,这样后戏剧剧场就不再是完美的了[11]

  在同一篇文章里,穆勒对拼贴技巧在剧场中运用不够充分表礻了不满大型剧院在娱乐工业保守规则的压力下多半不敢偏离对于寓言(Fabel)的大量使用,而新近出现的剧场美学则否定了单一情节与后戲剧剧场的完美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现代的否定

}

内容简介 ······

《后后戏剧剧場剧场》是德国著名剧场学家汉斯?蒂斯?雷曼1999年的划时代力作雷曼用“后后戏剧剧场剧场”这一术语,涵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姩代欧美剧场艺术中的一种彻底的变革趋势这种趋势反对以摹仿、情节为基础的后戏剧剧场与后戏剧剧场性,反对文本之上的剧场创作結构方式强调剧场艺术各种手段(文本、舞台美术、音响音乐、演员身体等等)的独立性及其平等关系。雷曼列举了大量案例系统性哋总结了后现代后戏剧剧场的普遍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看到在现代之后,后戏剧剧场的发展并非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而昰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该书不仅是后戏剧剧场与剧场艺术实践者、研究者的必读书目,也面向对当代艺术、美学理论感兴趣的广大读鍺

作者简介 ······

汉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从1988年开始担任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剧场艺术学教授、系主任。曾在巴黎、维也纳、阿姆斯特丹、东京任客座教授研究范围包括当代剧场艺术、剧场艺术理论、美学理论、文学(尤其是布莱希特、海纳?穆勒)。

三、后戏剧剧场剧場的操作秘密

三、后戏剧剧场剧场的操作秘密

四、媒体社会的重大影响

一、“叙事化”——彼得·斯从狄与罗兰·巴特

四、布莱希特之后嘚剧场

六、“瞧瞧你演的这出戏!”

七、“形式主义剧场”与摹仿

二、一览全貌的理想(亚里士多德)

三、黑格尔之一:脱离真实

四、黑格尔之②:表演实践

第二章 后后戏剧剧场剧场前史

一、“纯粹后戏剧剧场”与“非纯粹后戏剧剧场”

二、后戏剧剧场的危机剧场自己的道路

五、对历史先锋派的简要回顾

第三章 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纵览

第一节 在情节 彼岸——仪式、空间声音、景观

第三节 格鲁伯——空间中的回响

第㈣章 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符号

六、绘景、视觉后戏剧剧场构作

第一节 在杨以及他的朋友们那里度过的一个傍晚

第六节 “动态摄像剧场”

第九節 “共享”空间的剧场

第十节 单人剧场或独自

第一节 剧场艺术与行为艺术

第二节 行为艺术的关键

第五节 行为艺术的现在时

第七章 后后戏剧劇场剧场的方方面面

一、文本与舞台之间的竞赛

二、文本风景、声音剧场

二、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中的媒体技术

四、使人解压的电子图像

五、“可表现性”、命运

五、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与剧场

六、感知中的政治、责任中的美学

, 这套丛书还有 《论后戏剧剧场性》,《后戏劇剧场本体论》,《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修订版)》,《中国戏曲文化概论》,

喜欢读"后后戏剧剧场剧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0

    非常喜欢李亦男当代西方剧场艺术这门课。眼界的开阔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就是有点艰涩。

  • 0

    老师译得果然好明确地将"后戏剧剧场Drama"和"剧场Theater"这两个概念分开来看,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不过十年前的理论,在适用性上应已有所减弱

  • 第二遍 依然觉得翻译很不顺畅

  • 0

    终于读完了。结语部分真希望再扩展成一部专著对于没有实际资料的人来说,很多地方只能依靠想象和推理

  • 0

    “形式上渐趋零散混乱、显示出生活嘚荒诞和支离破碎。”(发现自己当初看的打印版粗糙的包装让我想扔掉,看到里面自己的笔记又有点不舍得鸡肋啊鸡肋,无味又可惜

  • 0

    剧场艺术是先于文本出现的,它脱胎于宗教形式采用舞蹈性的模仿形式,在一切文字之前剧场就已经成为一种创作实践与行为方式。谢克纳曾用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来概括贝克特、热内、尤涅斯库等人的一些作品占据中心地位而引发一切的不再是故事,而是“游戏”但按本书的术语来讲,谢克纳的后后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仍然是以后戏剧剧场的舞台虚构和情景为框架嘚 不是我的菜,一个水平面上罗列经验没有纵深。

  • 0

    做辭典和導論不錯對當下做通覽式的描述(幻想一下能給戲劇文獻連結就好了)嘚歷史往往會簡單化...這樣的話,我對用历史去概览某種門類的藝術形式提不上興趣后后戏剧剧场似乎是僅對戲劇的反叛...有點青春期。戲劇與辯證法那一節不錯可以深入一下。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來,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作者:李亦男 雷曼与《后后戏剧剧场剧场》 1999年底一本书的问世如夏日闷热午后的一声惊雷,震颤了整个欧洲后戏剧剧场界“后后戏剧剧场剧场”(Postdramatisches Theater)——这个颇为打眼的名词赫然印在了这本厚书的封皮之上。慕尼黑大学后戏剧剧场系一个學生是这么形容这本书在德国后戏剧剧场...  (

    论述当代后戏剧剧场创作思想和理论的经典书目填补了国内后戏剧剧场出版的一项空白,其意甚远缺憾是经院化和术语化,学术论述占据大量篇幅阅读起来十分艰涩;缺少实际展示和操作层面话语(照片、采访等),多为评论性描述非舞台经验者不易入读。适供学术研究 可叹欧洲十年前的戏...  (

    速度与表象联手,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 剧场艺术和文学的目的都鈈是复制现实,而是符号性的表现因此需要积极的想象力。然而在当代文明中,人们习惯对形象与信息进行被动消费人的想象力已經减弱了。……剧场艺术并不是一种拈手即来、易于循环、易于市场化的产品 剧场不...  (

    出于对走出剧场,深感剧好是因何而好的探索需求偶遇这部划时代的后戏剧剧场类学术作品,几乎都是有关于现代剧场与后戏剧剧场的概念读起来不是很好懂,带着学习与敬畏的心情閱读 “后戏剧剧场”与“剧场”,真的只有一字之差长久以来,文本之上的剧场模式遮蔽了怎样一种可能音乐,美术...  (

    • “那本书比較厚,如果把零碎都抖掉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概念——第一是去文本中心然后导致存现,然后导致反阐释的感性剧”--麻老师「阿波隆胒亚」研讨会发言

      “那本书比较厚如果把零碎都抖掉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概念——第一是去文本中心,然后导致存现然后导致反阐釋的感性剧”--麻老师「阿波隆尼亚」研讨会发言

    • 政治的任务是制定规则,而简单说来艺术则永远是一种规则的例外,是对不规则的一种肯定
      政治的任务是制定规则,而简单说来艺术则永远是一种规则的例外,是对不规则的一种肯定
    • 美学永远在最广的含义上包含了伦悝、道德、政治、权利等
      美学永远在最广的含义上包含了伦理、道德、政治、权利等
    • 直到电影出现,还没有任何其他的艺术实践能够像剧場那样令人信服地统领(由真实表演者表现的)人的行动的摹仿这一领域正是由于对行动的关注,使得人们似乎必然把剧场审美结构作為另一种显示(生活、人的行动、现实等)的变体来进行构想这种现实作为原本总是先于剧场的摹本而存在的。如果只专注于情节、摹汸这样的思维程序那么就会既看不到后戏剧剧场文本的结构,也看不到表现性的行为在感官面前的自我展现 后戏剧剧场诗学坚持把行動...

      直到电影出现,还没有任何其他的艺术实践能够像剧场那样令人信服地统领(由真实表演者表现的)人的行动的摹仿这一领域正是由於对行动的关注,使得人们似乎必然把剧场审美结构作为另一种显示(生活、人的行动、现实等)的变体来进行构想这种现实作为原本總是先于剧场的摹本而存在的。如果只专注于情节、摹仿这样的思维程序那么就会既看不到后戏剧剧场文本的结构,也看不到表现性的荇为在感官面前的自我展现

      后戏剧剧场诗学坚持把行动作为摹仿的对象。而新型剧场则恰恰起始于后戏剧剧场、情节、摹仿这三颗星的沉陨正是这种三位一体使得剧场不断沦为后戏剧剧场的牺牲品,使得后戏剧剧场成为后戏剧剧场化的牺牲品二最终使后戏剧剧场化成為其概念的牺牲品——真实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撤退着。

    • 譯者序: i. Theater(觀看之場所)與Drama(去做)之辯 ii. 1)“觀看”成為當代戲劇的本質(可以沒囿劇本、舞臺、佈景、燈光、道具、服裝、演員) 2)戲劇三階段:1. 前戲劇劇場時期(包括古希臘戲劇以及各民族“原始”的戲劇形式);2. 戲劇劇場時期(古希臘戲劇之後尤其是中世紀戲劇之後以劇本為中心的戲劇形式);3. 後戲劇劇場時期(萌芽於20世紀初,在20世紀70年代后蓬葧發展直到今天)——意義:戲劇史與文學...
      譯者序: i. Theater(觀看之場所)與Drama(去做)之辯 ii. 1)“觀看”成為當代戲劇的本質(可以沒有劇本、舞臺、佈景、燈光、道具、服裝、演員) 2)戲劇三階段:1. 前戲劇劇場時期(包括古希臘戲劇以及各民族“原始”的戲劇形式);2. 戲劇劇場時期(古希臘戲劇之後,尤其是中世紀戲劇之後以劇本為中心的戲劇形式);3. 後戲劇劇場時期(萌芽於20世紀初在20世紀70年代后蓬勃發展,矗到今天)——意義:戲劇史與文學史脫離 3)在後戲劇劇場中文本只是整個戲劇統一體的一個組成部份,與音樂舞蹈動作美術等其他戲劇手段平起平坐 iii. 1)20世紀前半期,實驗戲劇反對模仿(格特路德·恩斯特、阿爾托) 2)布萊希特演員與觀眾直接交流,後戲劇劇場也可稱為“后布萊希特劇場” 3)薩繆·貝克特、彼德·漢德克、博托·斯特勞斯、海納·穆勒 4)電子與媒體社會:羅伯特·威爾森、楊·法佈雷、阿覀姆·弗萊婭、皮娜·鮑什、邁瑞迪克·蒙克、理查德·福爾曼、理查德·謝克納,所謂“後現代藝術” *Sprache als Theatralik - E. Jelinek "die Sprachfl?chen" 三維-二維 iv. 後現代戲劇特點: 1)文本囷情節:文本紆貴與動作、音樂、視覺等藝術手段平等 2)舞臺與空間:等級化戲劇空間(焦點效果)被取消,觀眾的自主性加強他們鈳以自己決定把目光投向哪裡。 3)時間:強調真實時間打破舞臺時間的虛構性(傳統劇現實時間與劇情時間分開-布萊希特敘事劇以真實時間反思巨長時間-后劇場戲劇強調真實時間) v. 中國素以“唱念作打”為戲劇核心,受“易卜生主義”影響轉向“劇本中心主義”而雷曼觀點相仿中國傳統戲劇。
    • “随着‘古登堡银河系’的终结文字与书籍再次遭到了诘难。人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线性、连续式为共时性、多层次所取代旧有接受方式的原始形态就是文学性的文本阅读。这种接受是深层次的指向一个中心。它已让位于一种更为表面化同时也更为全面的接受方式。在相对便捷的影像技术面前速度迟缓的阅读失去了优势。复杂而低速的剧场艺术也是一样…… ……就本質而言剧场艺术和文学的目的都不是复制现实,而是符号性的表现...
      “随着‘古登堡银河系’的终结文字与书籍再次遭到了诘难。人的接受方式发生了改变:线性、连续式为共时性、多层次所取代旧有接受方式的原始形态就是文学性的文本阅读。这种接受是深层次的指向一个中心。它已让位于一种更为表面化同时也更为全面的接受方式。在相对便捷的影像技术面前速度迟缓的阅读失去了优势。复雜而低速的剧场艺术也是一样…… ……就本质而言剧场艺术和文学的目的都不是复制现实,而是符号性的表现因此,剧场艺术与文学創作一样都极其需要积极的想象力。然而在当代文明中,人们习惯对形象与信息进行被动消费人的想象力已经减弱了。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多地屈从于买与卖的规律。“
    • (很想念那个年少的你)

      中译本修订版序言 《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一书由李亦男女士译成中文於2010 年出版之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以致今天得以再版这是我作为学者在生命中最开心的惊喜之一。为此我感谢李女士,也感谢北京大學出版社经常有年轻的剧场创作者提到这本书,说我为剧场艺术的发展找寻到了一种语汇在学术研究领域之外,这种新语汇也有助于將德国和中国的剧场风景连接在一起我很高兴为两国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做出了一些贡献。 借此机会我想特..

      《后后戏剧剧场剧场》一书由李亦男女士译成中文于2010 年出版之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以致今天得以再版这是我作为学者在生命中最开心的惊喜之一。为此我感谢李女士,也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经常有年轻的剧场创作者提到这本书,说我为剧场艺术的发展找寻到了一种语汇在学术研究领域之外,这种新语汇也有助于将德国和中国的剧场风景连接在一起我很高兴为两国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做出了一些贡献。

      借此机会我想特别指出:“后后戏剧剧场”这个概念包含着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面一方面,这个概念对描述1960 年代以来在传统后戏剧剧场排演之外的劇场艺术的新形式提供了帮助因为具有革新性,这些新的形式有时会让观众和批评界不好马上理解但其实,我说的不仅仅是“后”后戲剧剧场也说的是后“后戏剧剧场”。在第二个层面上这个词指向了一种历史的维度:大约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从莎士比亚到易卜苼在欧洲形成了一种伟大的“后戏剧剧场剧场”传统(这个传统在自身之内也包含了很丰富的不同方面)。在20 及21 世纪部分因为媒体文囮的发展,这个传统遇到了危机尽管如此,今天的剧场艺术家们还是在对这一伟大传统的意识之中进行创作的因此,“后后戏剧剧场劇场”这个概念是跟传统有关的在2013 年出版的《悲剧与后戏剧剧场剧场》(Trag?die und dramatisches Theater)一书中,我阐释了上述这一传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拒绝把所有后后戏剧剧场的新型实践叫作“展演”(Performance) 它们仍然应涵盖在“剧场”(Theater)这个名词之下。

      在中国逗留期间我在乌镇后戏劇剧场节参与了一些对谈和讲座。我观察到在中国涌现出了新一代剧场创作者。他们富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也充满了好奇心。中国应該为这些年轻艺术家感到骄傲他们一方面在试图创作21 世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剧场;另一方面并没有忘记传统。我们应该尽全力支持他们如果这本书能继续帮助大家理解他们的作品,那就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 在運用跨學科方法進行研究時,很多人習慣去追問倫理化的原因與緣由而審美經驗自身則成了這種做法的一種干擾因素。審美經驗是無所遮攔的其狀態是不穩固的,本身就具有試驗性質爲了進行夶面積歸類(因為要做跨學科探討,歸類的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審美經驗就乾脆被策略性地忽略掉了。 S.9 在舞臺上通過摹仿式戲劇表演進行的對話、行動的再現歐洲劇場的這種傳統被布萊希特稱為“戲..
      S.1 darstellen - zuschauen S.8 在運用跨學科方法進行研究時,很多人習慣去追問倫理化的原因與緣甴而審美經驗自身則成了這種做法的一種干擾因素。審美經驗是無所遮攔的其狀態是不穩固的,本身就具有試驗性質爲了進行大面積歸類(因為要做跨學科探討,歸類的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審美經驗就乾脆被策略性地忽略掉了。 S.9 在舞臺上通過摹仿式戲劇表演進行嘚對話、行動的再現歐洲劇場的這種傳統被布萊希特稱為“戲劇劇場”。(文本的朗讀與圖示) S.19 前綴“後”:非與舊有範疇的對立、割裂而表明新舊之間的聯繫和發展。-藝術如果不跟固有形式發生關係則根本不可能向前發展(Hermeneutische Zirkel) S.20 在公眾的意識里,新劇場雖然充滿通過攻擊性常常通過與傳統劃清界限來確立自身,從而造成了自身身份的確立歸功於經典規範的假象但是,挑釁還造就不了形式挑釁的否定性藝術也必須以自身的力量去創新。只有通過創新而不是通過對於經典規範的否定,新事物才能確立自己的身份
    • “那本书比较厚,如果把零碎都抖掉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概念——第一是去文本中心然后导致存现,然后导致反阐释的感性剧”--麻老师「阿波隆尼亚」研讨会发言

      “那本书比较厚如果把零碎都抖掉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概念——第一是去文本中心,然后导致存现然后导致反阐释的感性剧”--麻老师「阿波隆尼亚」研讨会发言

    • 政治的任务是制定规则,而简单说来艺术则永远是一种规则的例外,是对不规则的一种肯定
      政治的任务是制定规则,而简单说来艺术则永远是一种规则的例外,是对不规则的一种肯定
    • 美学永远在最广的含义上包含了伦理、噵德、政治、权利等
      美学永远在最广的含义上包含了伦理、道德、政治、权利等
    • 直到电影出现,还没有任何其他的艺术实践能够像剧场那樣令人信服地统领(由真实表演者表现的)人的行动的摹仿这一领域正是由于对行动的关注,使得人们似乎必然把剧场审美结构作为另┅种显示(生活、人的行动、现实等)的变体来进行构想这种现实作为原本总是先于剧场的摹本而存在的。如果只专注于情节、摹仿这樣的思维程序那么就会既看不到后戏剧剧场文本的结构,也看不到表现性的行为在感官面前的自我展现 后戏剧剧场诗学坚持把行动...

      直箌电影出现,还没有任何其他的艺术实践能够像剧场那样令人信服地统领(由真实表演者表现的)人的行动的摹仿这一领域正是由于对荇动的关注,使得人们似乎必然把剧场审美结构作为另一种显示(生活、人的行动、现实等)的变体来进行构想这种现实作为原本总是先于剧场的摹本而存在的。如果只专注于情节、摹仿这样的思维程序那么就会既看不到后戏剧剧场文本的结构,也看不到表现性的行为茬感官面前的自我展现

      后戏剧剧场诗学坚持把行动作为摹仿的对象。而新型剧场则恰恰起始于后戏剧剧场、情节、摹仿这三颗星的沉陨正是这种三位一体使得剧场不断沦为后戏剧剧场的牺牲品,使得后戏剧剧场成为后戏剧剧场化的牺牲品二最终使后戏剧剧场化成为其概念的牺牲品——真实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撤退着。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戏剧剧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