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本为什么不用纪录片日本关东军要塞打中国

你的位置: &&&&&&&
二战中百万日本关东军精锐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85万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盘踞东北长达40年之久,罪恶累累。1945年8月,苏军从三个方向同时向日军发起强大的突击行动,在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上展开了强有力的攻击。以排山倒海之势,歼灭关东军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挑起了日俄战争。经过一年多厮杀,日本获胜。长期觊觎我国东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南满铁路权益,专门成立了一支所谓的&满铁&守备队,另外还留驻南满一个师团。两部兵力大约两万人,归属关东总督指挥。当时日本在其控制的东北地区设置了&关东州&,所以这支部队也称为&关东军&。由此,关东军便开始了盘踞东北长达40年之久的罪恶行径。
  日,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磨刀霍霍的关东军借机从南铁路属地冲出,一天内便占领沈阳、长春、辽阳等城市。与此同时,关东军开始急速增加兵力:1931年关东军仅有3个师团,1932年达到6个,年保持5个师团的兵力,1937年达到7个,1938年9个,1939年11个,1940年12个。
日本关东军
  1941年七八月间,为了配合纳粹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关东军接连组织以苏联为目标的特别大演习,并再次调集大量部队囤积东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关东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31个师团,人数上升到85万人,号称百万。
  眼看德国进攻苏联受挫,日本十分忌惮,不敢贸然进攻苏联。趁英法等国忙于欧洲的非洲战事,无力东顾之机,日本人决定先发动太平洋战争。关东军于是奉命南下。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次年6月,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遭到惨败,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转而采取守势。关东军也不敢再主动挑起事端。1942年下半年,日本《陆军综合作战方案》专门指示关东军,要&防止对苏发生战争,维持北方静谧状态&,但仍在继续扩充关东军力量。1942年10月,日本将关东军司令部升格为关东军总司令部,增设两个方面军司令部和装甲军、关东防卫军司令部以及第二航空军司令部。
军情第一站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从1943年下半年起,为挽回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日本大本营开始陆续从关东军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指望这支&精锐之师&能够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1945年1月,大本营又从关东军抽调13个师团和一支特设的具有高度机械化的常备兵团赴太平洋战场。可是,关东军不但没能扭转太平洋战争的败局,反而白白充当了对美作战的炮灰。4月初,美军攻占冲绳岛,并对日本本土开始空袭,日本不得不集中兵力进行本土决战的准备,为此又从关东军抽走7个师团,并将关东军储备的近1/3的战略物资以及大批人员调回国内。
  1945年5月初,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苏联的视线逐渐转向远东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各抗日武装也不断打击和消灭日军力量。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为此,关东军将在东北的25万退伍的日本军人重新征集,并编成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1个坦克兵团和5个炮兵联队,作为临时部署兵力的补充。经过迅速补充,关东军兵力一举达到24个师团,约70万人。关东军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种表面的膨胀,武器装备和战斗素养仅仅相当于以前的8个半师团。特别是由于日本在各个战场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关东军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复存在。
  欧洲战事结束后,苏军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关东军。日苏联向日本宣战。此刻,苏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150万重兵已经利用夜幕掩护在中苏边境展开。9日凌晨,苏军突然从三个方向同时向日军发起了强大的突击行动。拂晓,苏军几乎在所有方向上跨过了国界,强渡了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分别从后贝加尔、黑龙江沿岸和滨海地区进入了中国东北境内,在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上展开了强有力的攻击。9日,毛泽东主席也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配合苏军的进攻行动。
打印复制链接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24小时点击排行
全站点击排行
你可能还喜欢  关东军编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以及伪满洲国部队等,顶盛时兵力共约120万人,坦克数百辆,飞机上千架,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关东军配备有大量战斗力强的甲种师团(番号不大于20):第1师团、第8师团、第9师团、第10师团、第11师团、第12师团、第14师团、第23师团、第24师团、第25师团、第28师团、第29师团、第57师团。  一直搞不懂为什么1941年前关东军不全面入关剿灭国共两党军队?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个原因你得知道"领有满蒙"  
  开始防备苏联,上层其实反对扩大侵华战争认为占据东北就好,北京,南京其实是日本前线将领自作主张开打,这绝不是日本什么好心,是一个强盗根据自身实力认为全面占领中国不现实想等一等积累实力再干。等到日本发现苏联当时无实力功打东北时就调关东军主力去打美国了。苏联也不是好东西,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一天,强迫中国割让旅顺大连及长春铁路,直到55年斯大林死后一年多才归还  关东军实力强大主要是想与苏联开片,谁赢归谁,德国侵略苏联才有的日苏友好条约  
  日本侵华重灾区主要是东北,及北京周边,上海南京周边,像台儿庄等国民党的大战役是日本想打通这些区域发起的,武汉长沙其实是日本极限了。南京北京是前线将领自作主张开打的,当时日本高层争议很大,但将领事后又高升,毕竟打的太容易了又是大战功,占领的土地又不可能还回去就默认了,而国民党太不堪一击。华北,上海周边占领了日本就要打通这几个占领区成一片,所谓大会战是日本打通关键节点被迫发起的,要不几个日占区一合并对国民党威胁太大根本就不可能在沿海地区生存了,只能不停后退才可以保护部队,但国民党的大会战结果并不理想关键节点还是不停丢失,这就造成44年的大溃败,当时国民党不撤退就得被包围加上抵抗决心不足才造成这一结果  
  如果你知道苏日战争,并且为什么叫关东军,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了
  @小党元2015   简单来说,就是防备苏联。直到苏联和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关东军的主力才开始往外抽调到中国战场或者是太平洋战场。到45年8月 苏联开始进攻东北的时候,关东军虽然还有70多万人,但是精锐部队已经抽调一空,很多军人都是老人和孩子,而且还缺乏武器弹药。至于伪满洲国的军队,呵呵 那个战斗力比内地的伪军好不到哪去。
  关东军早用到关内了,为了迷惑苏联说没动,实际上是在国内新征的兵。
  开始防备苏联,上层其实反对扩大侵华战争认为占据东北就好,北京,南京其实是日本前线将领自作主张开打,这绝不是日本什么好心,是一个强盗根据自身实力认为全面占领中国不现实想等一等积累实力再干。等到日本发现苏联当时无实力功打东北时就调关东军主力去打美国了。苏联也不是好东西,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一天,强迫中国割让旅顺大连及长春铁路,直到55年斯大林死后一年多才归还  关东军实力强大主要是想与苏联开片,谁赢归谁,德国侵略苏联才有的日苏友好条约  ------------------------  正解!
  欢迎加入谈古论精,群号码:  
  @燕山野叟
05:17:00  如果你知道苏日战争,并且为什么叫关东军,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了  —————————————————  诺门坎之战,苏军把日本鬼子打得死伤数万,满地找牙。从此留兵关东军东北不敢轻战。  
  诺门坎之后日俄之间应该是形成了某种默契  日军主力不再北上转为南下  苏联红军则抽身增援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一直纳闷,日本当年为什么不调百万关东军精锐剿灭苏联军队?  一直纳闷,日本当年为什么不调百万关东军精锐剿灭美国军队?  一直纳闷,日本当年为什么不调百万关东军精锐剿灭英国军队?  一直纳闷,日本当年为什么不调百万关东军精锐剿灭印度军队?
  美国资本支持的日本侵略中国,关东军九一八开战后打地盘的时候很快,打下来就守不住。为何在东北保持百万关东军?人数少了镇不住中国老百姓。要想地方稳定就必须把这百万军队放在东北。不是防备苏联,是防备老百姓,如果东北老百姓有一点亲和日军的态度,小日本用得着把百万皇军放在这地方吗?  现在谁不知道东北人野性?当年也是一样,表面跟鬼子点头哈腰,一转身就一匕首攮过去,小鬼子不用关东军镇着吓唬,东北土匪谁怕谁呀。。。。。。
  当时苏联在西伯利亚也有近百万驻军  日本关东军是防苏联的
  @wwwbak
12:41:25  诺门坎之后日俄之间应该是形成了某种默契  日军主力不再北上转为南下  苏联红军则抽身增援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  有点误读 诺门坎之后日俄之间虽然停火 苏联还是增兵了远东 作为日军总战略预备队关东军,防备苏联是真的,由于有日俄战争,日本还是提防苏联的,只是在日本确定南进后,苏联红军才抽身增援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
  那抗联一定就会有一位元帅了
  呵呵呵呵,这个简单的常识需要问吗?东北可是日本在中国的老窝,整个中国战场武器弹药其他物质的兵工厂。
  日军占领武汉后军需就供应不足了,钢盔子弹只够供应60-70%,日本国内开始献铜运动。同时由于八路军的骚扰,日军在日占区无法筹集粮食和其他物资,只能从东北和日本国内向中国运,给日本经济沉重负担。  裕仁开始后悔侵华,抱怨杉山元夸口三个月占领中国欺骗了他,转而拉拢老蒋谈判,只要求承认满洲国、华北内蒙独立、经济“提携”就可撤出占领区,共同防共。
  日军装备和训练精良,但消耗巨大,数量有限,适宜打小范围正面战争速战速决,像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裕仁全面侵华,被各军阀和八路军牵制,打消耗战游击战,是把自己陷入火坑。
  @HENSONWANG
16:17:14  呵呵呵呵,这个简单的常识需要问吗?东北可是日本在中国的老窝,整个中国战场武器弹药其他物质的兵工厂。  -----------------------------  东北提供了日本70%以上的煤铁,没有东北,日本就无力发动全面战争,张学良罪该万死
  日本关东军算个屁的精锐。  任何时候,日本的联合舰队才是精锐,陆军基本都是些二流货色而已。最近看了一些抗日战争的书,困惑不解。    日军对中国是逐渐增兵的,最多时大约出到100万军队,结果陷入僵局。    而日本共有400万军队,还不算太平洋战争后,又挖掘的战争潜力。    换句话说,日本最多的时候,不过派出了不到四分之一的军队来中国,飞机这些战争资源也投入有限。    当时日军已经占据大半中国,将国民党撵到西部。看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等战斗细节,每次击退日军进攻,都是靠着一种战法,就是逐节抵抗,诱敌进入,侧翼包围,切断补给线。    而日军失败的主因也很明显,就是军队数量不足。前锋力度不够,无法击穿国民党军的逐节抵抗,也没有足够军队护卫侧翼,保障补给线通畅。    其实在37、38年间,每次进攻基本都是50万人,有好几次,我感觉再从本土多派50万部队参与进攻,就能打下重庆。      而自始至终,日本都没有全力攻击灭亡中国,反而一直拖着100万军队,放任国民党军在战争洗礼中日益强大,却不思一劳永逸,最后还在没有解决中国时,就发动太平洋战争,搞两线作战。    很奇怪,日本上层,难道没有脑么?还是有什么原因我没有想到?      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两个原因:  1、中国资源贫乏,战略意义小。日本更喜爱资源富足的南洋地区。  2、海军希望有用武之地,所以把资源倾向于太平洋作战。    不过觉得没道理,中国虽然价值小,但完全打下来,当成战略后方,总比一直牵制住自己大量力量要好。海军即使希望进攻南洋,也显然是避免两线作战为好,才能更集中精力用于南洋战役。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夕,山本五十六就知道败多胜少,是无奈的做法。      请指教,为何日军在37年低估中国,陷入僵持后,不倾全力先灭掉中国?而是放着几百万大军在国内,却让三四十万人勉强进攻中国,捉襟见肘,屡次吃了兵力不足的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没有中国日占区的粮食煤炭矿石人力资源黄金你以为日本1937年就能把400万军队都送上前线?
  简直是凑不可闻,看了两天历史闲谈就跑到天涯放屁,太可笑了。小日本不是不想,是不能也。中国虽然弱了点,也不是随便想灭就灭的。知道蛇吞大象吗?吞的下吗?多学学,多看看,少说话,实在憋不住,过过脑子。
    都叫嚷三个月灭亡中国了,那么自信,100万军队估计自己都觉得多。
  楼主是烧饼 鉴定完毕
  楼主是烧饼 鉴定完毕
  日本当时没想过全面占领中国,只是想压迫国民政府谈判解决。    但谈判的先决条件是蒋介石先下台,蒋不肯下台,就这么一直拖下去了!        近卫首相当时说的是:    三个月解决支那问题,现在给改成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本20-30年连20个陆军师团都养不起,37年何来百万日军?    如果日本真的富裕到可以养的起100万大军,他也不需要发动太平洋战争了。    世界很奇妙,没有实力的人只好用战争解决问题,而实力又制约了战争能力;有实力打赢战争的人,却很少愿意打仗。
  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先失朝鲜,再失辽东,再失华北。日本根本就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因此,不必全力进攻中国。其实在二战中,日本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并没有一个明确战争目标。
  &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先失朝鲜,再失辽东,再失华北。日本根本就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因此,不必全力进攻中国。&    可是,当战争陷入困局时,就该重视了,就该扩军了啊。    楼上说养不起20个以上的师团,但1942年也发动了强大的力量,可见是能的。
  有一点要说明白,日本所谓400万大军是全面动员的结果。  全面动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事态,稍有不慎就有亡国的危险,必须到事关生死存亡时才能进行,换句话说,就是拼命了。  因此当一个国家据有战略优势,是不可能进行全面动员的。  另外楼主不妨查查看,太平洋战争前日本陆军一共有多少个师团?又有多少个在中国战场(包括关东军)。
  【作者:sjjy12 回复日期: 16:45:22  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先失朝鲜,再失辽东,再失华北。日本根本就没把中国放在眼里,因此,不必全力进攻中国。其实在二战中,日本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日本并没有一个明确战争目标。】    錯了,這是所謂的「蠺食戰略」。    日本的目標,其實自壬辰時代以來,一直都很明確。衹有德川時代,纔放棄了這種「妄念」。
  最的时候有60万的样子,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都是全部出动,才25万人!    当时日本总共就23个师团,本土一个,朝鲜一个,其余全部投到中国战场上了。    
  原因很多,主要有这么几点吧:  首先,日本是岛国,日本人是岛民。这种岛民心态在大时代背景下往往体现为畏首畏脚,当时日本想吞掉中国,可先是狂妄自大,认为派小股部队就可以“三月亡华”,受挫后又抱有侥幸心理,终于形成添油战术,让自己的军队淹没在中国的汪洋大海里面了;  其次,日本当时军政不统一,对于进军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意见不一致,陆军和海军的意见不一致,陆军省和参本的意见不一致。各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各让一步,变成又出兵,又不坚决。  第三,日本的确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动员力量,一次搞个几百万全副武装的部队来华作战。  顺便鄙视一下三楼和五楼,楼主不知道怎么得罪你们了,口出污言。
  因为蒋介石迫使日本兵分两路,南北同时作战,导致消耗太大,无法一鼓作气,这是蒋介石的唯一正确之处
  同瓜达康纳尔一样,逐步升级,最后陷进去了,不过比在瓜岛日军生活滋润,太平洋战争后期上海是最舒服的城市,美军又不敢扔凝固汽油弹。
  在中国的日军,比起在太平洋前线的同僚们,真的很滋润,不光是上海,在北平天津武汉,广州苏州杭州,哪里不是。  南洋的日军,在新加坡西贡河内雅加达的也都差不多,在马尼拉的就惨了,山下奉文去那里打保卫战时,就对当地日军的腐败现象很生气。
  在中国的日军,真的很滋润,占领区没闹大饥荒,林彪也不敢围城。而在日本国内,人们却都被炸的实在受不了往乡下逃。当时前线受伤的日军机师,养伤都送上海。
  【作者:钱塘烟雨 回复日期: 17:45:16  原因很多,主要有这么几点吧:  首先,日本是岛国,日本人是岛民。这种岛民心态在大时代背景下往往体现为畏首畏脚,当时日本想吞掉中国,可先是狂妄自大,认为派小股部队就可以“三月亡华”,受挫后又抱有侥幸心理,终于形成添油战术,让自己的军队淹没在中国的汪洋大海里面了;】    去看看日本明治時代的書籍好了。他/她們的視野,很早就比「大清國」的人開闊多了。    要是這也被稱爲「畏首畏尾」,真讓人無話可說了。    【其次,日本当时军政不统一,对于进军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意见不一致,陆军和海军的意见不一致,陆军省和参本的意见不一致。各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各让一步,变成又出兵,又不坚决。】    這是日本最好的傳統之一,我以爲。這種制衡力量一直能存續,纔能讓日本有可能走向憲政。    【第三,日本的确也没有那么强大的动员力量,一次搞个几百万全副武装的部队来华作战。  顺便鄙视一下三楼和五楼,楼主不知道怎么得罪你们了,口出污言。】    ^_^
    【其次,日本当时军政不统一,对于进军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意见不一致,陆军和海军的意见不一致,陆军省和参本的意见不一致。各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各让一步,变成又出兵,又不坚决。】        這是日本最好的傳統之一,我以爲。這種制衡力量一直能存續,纔能讓日本有可能走向憲政。  ------------------------------------------------  这句话很有娱乐性,原来军队发动政变,干掉政府高官是一个“良好传统”?
  作者:暮鴉  【作者:钱塘烟雨  原因很多,主要有这么几点吧:    首先,日本是岛国,日本人是岛民......      去看看日本明治時代的書籍好了。他/她們的視野,很早就比「大清國」的人開闊多了。      要是這也被稱爲「畏首畏尾」,真讓人無話可說了。  —————————————————————————————  不错,明治年间的日本,的确有不少的战略家。没有这些人,当时的日本也不可能接连战胜幅员、人口、资源等各方面都远胜过自己的清朝和俄国。  但是,到了昭和时代就不一样了,那些有大局观的维新元老们纷纷去世,执掌日本的变成了一堆愤青。举个例子,1937年全面侵华时连个最终目标都决定不了——究竟是完全军事占领中国,还是扶植傀儡政权,还是只蚕食一部份,还是诱降?总之,走一步看一步吧!        【其次,日本当时军政不统一,对于进军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意见不一致,陆军和海军的意见不一致,陆军省和参本的意见不一致。各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各让一步,变成又出兵,又不坚决。】    這是日本最好的傳統之一,我以爲。這種制衡力量一直能存續,纔能讓日本有可能走向憲政。  ————————————————————————————  除了楼上的回复之外,我再加两句:  全面战争不同于局部战争,全面战争拼的就是综合国力。相对于美国,像日本这样的小国弱国,就算战略正确,倾尽全力也未必能打赢,何况意见不一致,国家形不成合力呢?  
  当对方不愿继续谈论,或心情不佳,及时打住、转换话题,可以留待更好的时机,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谈话和相处需要技巧,傻傻地直来直去,说最坦诚的话,只是蠢货而已。    自己以为直言拒绝是美德,却不明白是蠢货,最技巧的言辞,拒绝了还让对方不难受,这是高明的生存技巧。用怄气和不怕断交来当做处理交际的底气,只是孩子的做法罢了。    当话题对自己不利,或让自己不爽,不管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积极地转移话题,这是聪明成熟的做法,并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当对方恶意时,转移需要技巧,用对方不能接受的指责,或对方亟欲分辨的话题转移开,效果比较好。
  要学会和领导谈话的技巧    很多人非常不习惯和领导谈话,一听和领导谈话就紧张。和领导谈话,有几种情况:讨论工作,接受意见,要求利益。不论哪种情况,你要懂得,你要站在他的角度说话。要说他希望得到的答复。    比如讨论工作,他既然找你,就是要听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听你抱怨工作困难。也许领导会迂回的问你一些工作情况。你千万不要以为他是真的要听你打小汇报。很多人都不懂领导说话的艺术。结果抱怨工作,抱怨同事,对公司提出很多意见。看似你很真诚。可是领导不这么看。领导会认为你是一个不懂沟通,背后爱打小汇报的小人,即使你说了别人说领导的坏话。领导照样会看不起你。最好的表现就是夸奖和你一同合作的同事。对你们的团队合作表示满意。这样领导会觉得你是一个很有团队感的人,很会尊重别人,会沟通。其实这样也是给自己以后留后路,你想想,如果你总在同事面前夸别人,一旦有一天那个被你夸的人诋毁你的时候,听的人一定是对诋毁你的人产生反感和鄙视。如果这个人是领导,那么倒霉的是谁?所以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别人,只会对自己有好处。说别人坏话的,只会给自己找麻烦。    如果领导找你,委婉的提出了对你的意见。你也不要激动,不要情绪低落。要冷静的考虑,你也许真的做得过分了,你得罪了什么人。你也可以坦率的征求领导的意见,问领导,您觉得我怎么做更好呢?如果领导给你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意见,你就要注意,这个一定是领导最在乎的。比如他可能说,我希望你以后还是要把精力多放在业务上,说明他对你的业务表现不够满意。他如果说,希望你以后多和同事好好沟通。说明他对你人际沟通,与同事相处能力不满意。那么就一定要改。否则你即使换工作,照样会有同样的问题存在。如果是要求利益。这样的谈话最需要谈话技巧。当然要求利益的前提是你一定是为公司做的贡献,而公司有机会。那么切忌说威胁公司的话。比如你如果达不到要求,就提出辞职等等。而要说,你相信公司会给你一个激励的方案,使你更愿意努力,衷心地为公司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你相信公司正是因为有很好的奖励机制,才能更好的留住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员工。    6. 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中国人都有不爱赞美别人的习惯。总觉得说的话肉麻,自己说不出口。其实原因就是,你从心里就觉得人家没有你好。是既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也不能客观  
  呃`~~上面发错位置了。      “政府和军队的意见不一致,陆军和海军的意见不一致,陆军省和参本的意见不一致。各方妥协的结果,就是各让一步,变成又出兵,又不坚决。”  “1937年全面侵华时连个最终目标都决定不了——究竟是完全军事占领中国,还是扶植傀儡政权,还是只蚕食一部份,还是诱降?总之,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两点我觉得一语中的。观点不统一,目的不明确,是日本不能全力进攻中国的主因。至于起初“三个月”的轻敌、后来的添油战术,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即使是添油,也没添到超过40万进攻力量。    上面有人说是因为希望迫降国民政府,但显然不符合逻辑,37年打下南京,人人绝望时都没投降,到了在重庆站稳脚跟,几次成功击退日军进攻后,怎么可能降。日军是和国民政府和谈多次,但自己也知道不可能诱降,就是保持个短暂的和平罢了,其实38年后,日本似乎就放弃了彻底解决中国了。    上面还有人说扩军就是拼命,一般不必,这显然不对。41、42年扩到500万是拼命,但37年扩个50万,并不是不能承受的,而再多50万,就拿下中国了。      显而易见,日本不是不能灭华,而是不愿卖力,其实还达不到拼命和倾尽全力的程度,拿出太平洋战争一半的决心和付出,就灭中国了。    看来主要原因还是思想不统一,可当38年陷入僵局时,为什么那些军政官员不愿意倾力攻华呢?这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劳永逸,把军队和资源从无止境的消耗战中抽出,好处我都想得到,为什么那些官员不同意?    而两线作战的坏处人人皆知,德国当年打两线,有几个原因:  1、海军菜,没有能力灭英  2、苏联是进攻重心,英亡前攻苏,可以让苏联想不到。  3、希望灭苏后,英国绝望自己投降。  4、低估苏联,认为两线亦可必胜。  5、苏联正在大力整军备战,如果一两年后才打下英国,再攻苏的难度会大大增加。    我觉得,德国的两线作战很容易理解,也符合道理,虽然最终败了,错不在此。可日军的两线作战,就毫无道理,1941年,它被美国制裁,不得不和明知道比自己强得多的敌人宣战,这和德攻苏完全不同。更奇怪的是,既然那么喜欢南洋,也知道美国强,就早该扩100万军队出来,先灭中国,稳定后方,做好准备,再全力战美。    不理解,难道真是因为历史局限性的原因,而做出的蠢行?要么就是因为派系的私利,舍弃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作者:iamgodgh   ——————————  多谢兄台抬爱啊,呵呵。  对于兄台提出的日军两线作战(西线对华,南线对美英)的问题,我觉得当时的日本有如下的考虑:  第一,南进的必要性:美国禁运,在中国又没找到石油,为了不贫油而死,南进夺取兰印油田;  第二,南进的可能性:当时纳粹德国已席卷欧陆,英国灭亡指日可待,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成了“丢在大街上的宝物”,趁火打劫,不打白不打。  第三,陆军不主张南进,意图首先吞并中国;但海军拥有世界第三的大舰队。同时,海军知道美国强,可陆军觉得美国都是怕死鬼,真正强的是老毛子。两相妥协的结果,就是陆军主打中国,海军主打南洋,再互相照应一下,大赌一场。结果,本来就没太大实力的鬼子把战线拉了几千公里。      “可当38年陷入僵局时,为什么那些军政官员不愿意倾力攻华呢?这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劳永逸,把军队和资源从无止境的消耗战中抽出,好处我都想得到,为什么那些官员不同意?”    这是一个好问题!期待高人指教。
  可当38年陷入僵局时,为什么那些军政官员不愿意倾力攻华呢?这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劳永逸,把军队和资源从无止境的消耗战中抽出,好处我都想得到,为什么那些官员不同意?  -------------------------------------------------------  这就是克劳塞维茨所谓“进攻顶点”的问题。  首先,兵不是说有就有的,需要训练。请注意,武汉会战之前,侵华日军番号几乎都是常设师团,38年以后,一些编号在100以后的师团出现了(比如那个几乎被歼灭的106师团),这其实就是预备役,意味着局部动员的开始。后来所谓数百万日军的质量能和战前比吗?记得45年的关东军有很多人连基本训练都没完成。  其次,有兵是一回事,兵力投放又是另一回事了。日军其实非常依赖铁路运输和长江航线,京汉线、津浦线都是他们的生命线。而当时根本没有进川铁路,长江航线到了三峡也失去了价值。即使能把更多兵力调往中国,日军也很难将足够兵力投放到需要的战线。  再次,38年时伪军数量还相当有限,日军的后勤补给往往要自己完成,增加兵力就意味着要从国内生产线上剥夺数倍的劳动力,这对国内生产破坏太大。
  楼上说得在理,打仗可不光是当兵的端着枪向前冲,背后需要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能源供应,设计和制造水平,动员能力与组织能力等等许多的要素。一句话,战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硬较量。  鬼子鲸吞中国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蚕食,像石原莞尔想的一样。
  重新修改了问题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书,掩卷之后,困惑不解。  
日军起初轻视国民政府,认为三月可下,但陷入胶着后,又多次增兵,上演“添油战术”的败笔,最终陷入僵局。看日军几次进攻湖南,都未实现战略目标(如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而国军每次击退日军,都是倚靠一种战术:逐节抵抗-诱敌进入-侧翼包围-切断补给线……日军屡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很明显,就是受限于兵力不足,捉襟见肘,不仅进攻的锋头力度不够,无法击穿国军正面的逐层防御,进而包抄围歼;而且当主力用于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军队护卫侧翼,也无法保障后方补给线的畅通,最终反被国军包围。  
在八年抗战中,日军最大的一次进攻,也仅有40万人。其实起初也取得了一定突破,从比较具体的战争描述感觉,似乎再多些士兵,护卫住补给线和侧翼,前锋就能继续不断扩大战果,不致于功亏一篑。个人感觉,当时的日本,并非没有能力灭亡中国,只是出于某些考虑,一直没能下定决心,倾全力来进攻。  
失败的原因如此明显,按常理,当然要扩军增兵,力图一举荡平。但令人不解的是,日本非但没有扩军,力图全力灭亡重庆政府,反而安于已经占领的大片领土,不紧不慢地和人口众多的中国打起了消耗战。眼看着中国军队在战争的淬炼和国际的援助中,越来越强,越打越多,政令越来越统一通畅,和自己的军事差距越来越小,却傻傻地无动于衷。更荒唐的是,到了1939年,居然在中国未克的情况下,又突然跑去挑衅强大的苏联,打了一场诺门坎战役,损失了五万精锐的军队。而且在该役中,日军苦心经营的,以前在对华作战中没舍得用的远程重炮群、坦克集群、空军编队,都在此役中损失殆尽。  
在已占领了中国大半领土,与中国结下血仇后,1939年的日本,竟然好像一厢情愿地意图和国民政府维持现状了,放弃了彻底击败中国的目标。小国打大国,就是要靠闪击,一鼓而下,不给对方整军备武的机会。如果让人口大国缓过劲来,把无数的百姓变成士兵,战争只会越打越艰难,最终失败,失去抢来的一切。德国不就是这样被苏联打败的么?这么简单的道理,日本军方不会不明白,可自始至终,日军都没有对中国发起过50万人以上的进攻,海军、舰载机、坦克这些战争资源在中国也投入有限,让数十万军队一直被拖在中国打消耗战。等到1941年,又近似疯狂地向远比自己强大的美国宣战,打起了军事上最犯忌讳的两线作战。  
心里很奇怪,日本军政高官们,难道脑中都有积水么?还是有什么原因我没有想到?    
曾经看到过一些所谓的理由,但都觉得似是而非,下面详细说说,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1、国力不强,大量扩军负担太重,不到紧急关头下不了扩军的决心    
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前后一共动员了七百多万的士兵,可见其战争潜力远远不止50万人。事实上,日本的预备役体制完善,全民皆兵,400万预备役士兵训练精良,斗志旺盛,发给武器就能上战场。  
而从看过的战争描述综合感觉,似乎再增加五十万军队,就能拿下重庆了,这虽然对资源贫乏的日本造成了一定负担,但思及日后七百多万的大动员,这50万人显然并非不能承受。而且,一旦彻底解决中国后,大量军队将被解脱出来,可以用于其它地域,而中国的资源和劳力,也可以更自如地用来以战养战。    
2、护卫占领区,以及在远东地区驻军,以防备苏联,拖住了大量兵力  
当时苏联正在德国的威胁下瑟瑟发抖,极为害怕两线作战,连日军在诺门坎发起入侵都忍了,表现地异常宽容,归还了所有战俘,还主动求和签了互不侵犯条约。显然,在德国覆灭前,日本根本无需顾忌苏联。  
至于护卫本土、占领满蒙、控制中国沦陷区,有二三十万人足矣,而且不需要精锐部队,根本不影响大局。    
3、希望迫降国民政府,不战而下    
这种说法显然不合逻辑,1937年打下南京,中国政府在信心最低落的时候都没有投降,等到在重庆站稳脚跟,几次成功击退日军后,又怎么可能投降呢?日军确和国民政府有过多次秘密和谈,但真正的意图,只是希望维持现状,暂时不要大兴干戈罢了。    
4、轻视中国    
起初说三个月灭亡中国时,确实轻视了,可等到多次拿不下重庆,在失败面前,傻子也不会再继续轻视了吧。      
5、中国资源贫乏,即使拿下价值也不大,日本更觊觎资源富足的东南亚地区    
中国虽然资源贫乏,基础工业也没多少,战领价值不大,但完全打下来,当成战略后方,总是比一直牵制住自己大量军队要好。而且中国地大人多,占领后也有不少好处,至少劳动力的问题是解决了。    
6、海军势力强大,希望建功立业,所以力主把战争潜力投向东南亚。    
既然如此觊觎东南亚,就应该先与陆军合力拿下中国,制造一个稳定的后方。此后便能从中国战场抽调出大量兵力。岂非更有利于集中力量进攻东南亚?日本海军人才济济,难道竟然如此短视,连这都想不到么?    
上面的六条理由,我觉得都不能成立,倒是想到两点,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1、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    
即使再增派百万大军,付出很大代价后打下重庆和西部诸省,逃到边境或躲在深山中的国民党残军,仍然很难彻底消灭。尤其是如果国军不与其硬拼,保存实力,用游击战不断袭扰,那么日军面对的反抗并不会减小很多。此外,西部各省贫瘠,日本无法得到太大好处,反倒会因占领区的扩大,而牵制更多的军力。    
2、日本军政内部相互倾轧,争权夺势,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罔顾国家和民族的兴亡,缺乏无私的大局意识。    
从“九一八”入侵东北开始,日本的国策就朝令夕改,其主要原因就是军政意见不合,陆军和海军意见又不合。各派势力相近,动辄争吵不休,最后只好互相迁就,彼此各退一步了事。表现在出兵上,就造成“勉强出了兵,却又不坚决”的可笑态势。“九一八”日军入侵中国东北时,国内竟然还在争吵,这一行为不过是陆军部擅自的决定罢了。而1937年全面侵华的战争发动之后,战略目标居然还没定好,在蚕食部分领土、彻底占领中国、扶持傀儡政权、诱降迫降这几个目标中摇摆不定,走一步看一步。军国大事,竟如同一场闹剧。      篇末:    
纵观二战战局,似乎日本并非不能灭亡中国,只是一直不肯卖力而已。以当时中国的现状,甚至都用不着倾尽全力,拿出发动太平洋战争时一半的投入,应该就足以彻底击败南京国民政府了。但在长达四年时间中,日本的举措却令人诧异,就如同一条疯狗般,四处乱咬,却又没有咬死的坚定,不明白应该咬死一个再咬下一个,结果最后被几人缓过劲来,联手打成死狗。  
而这条疯狗却又十分没有自知之明。当时的日本拥有世界第二强的海军,第四强的陆军,确实有了咬人的资格。纵观当时世界,除了海军第一的美国和陆军第二的苏联,确实无人能与日本抗衡。如果对其它国家作战,想必能够耀武扬威,成功攫取利益。可日本偏偏发了癫,先后挑衅苏联和美国,结果当然是被打得稀烂。  
更令人“惊佩”的是日本两线作战的勇气。两线作战的坏处尽人皆知,都是竭力规避,除非不得已,绝不为之。就拿当年德国两线作战,也是有其苦衷和深层的原因的:    
1、海军太菜,无法渡海灭英。  
2、苏联是德国的进攻重心,在英未灭时攻苏,可以出苏联的意料之外,让其猝不及防。  
3、希望灭苏后,英国绝望,主动投降,这样就可以避开渡海这一难题。  
4、低估苏联,认为两线作战亦可取胜。  
5、对英空战时,德国空军损失很大,继续打下去,等拿下英国,残余的空军就不足以进攻苏联了。  
6、苏联正在大力整军备战,战斗力与日俱增,如果等打下英国再进攻苏联,难度会大大增加。      
德国最终虽然战败,但我觉得当时希特勒发动两线作战的考虑并不荒谬,至少是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可日本第一次在诺门坎两线做战,根本就是莫名其妙,有富余兵力不先灭掉中国,从泥淖中挣出,反而拿有限的战争资源去撩拨强大的苏联,最终被暴打一顿。而第二次在太平洋上的两线作战,虽然是因为被美国禁运所迫,不得不孤注一掷,狗急跳墙,有一定道理。但先前在1940年,德国牵制住苏联和英国,各国对中国无暇顾及时,它就应该趁机彻底击败中国,再腾出手来伺机攻占觊觎已久的东南亚。结果日本军方鼠目寸光,傻傻地与中国拼消耗,打了几年持久战,等到国际情势发生变化,美国军方决定参战,良机终于被坐失。可以说,1941年被禁运后,进退维谷的困境,正是之前短视酿成的恶果。  
时隔多年,当年那场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尽,让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从纷繁芜杂的史实中求索真相。但苦思权衡良久,却仍看不清楚,当年日本为何不全力进攻中国。若尽归咎于日本高层的自私和愚蠢,似乎有些武断;可如果归结于历史局限性对眼光的束缚,却又觉得并不尽然。    
罢罢罢!  
书生妄议冢中人,冢中笑我书生气。    
山区是那么好打的吗!!!日军进入西南山区和太行山脉军事后勤压力增大,军队战斗力下降、坦克作用消失、飞机攻击力下降、日军火力优势下降、军队集中优势消失。像美国在朝鲜山区和中国打一样。在山区很难打大规模的会战。几个人几门炮防守一座山峰。
想想狼牙山五壮士。
  都TMD吃饱了撑的,扯什么西瓜淡?》
  @iamgodgh   第一,所谓几百万大军是扯淡,四十年代之前,常备师团有三十四个,总兵力也就百万左右,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常备军而言已经不少了,三十二师团个都在中国,  第二,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理由,打仗要死人的,无缘无故灭亡中国,当过家家呢?日本军阀搞918、128这些,并加以扩大,本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日本也很惨,国内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军阀们必须找到发泄口,对外战争是最好的,但是要吞并整个中国,他们还没这胃口。  第三,所谓田中奏折,已经被证明是子虚乌有,而且就算有人有这类建议,不等于就是国家政策。所谓三月亡华,原文是三月解决中国问题,意思是让中国屈服,承认满洲国独立,而不是吞并中国。  第四,日本唯一一次像全灭中国,是在1942年制定,打算1943年实施的五号作战,因为太平洋战场失利而取消。
  因为美国的太平洋战争日军损失了23艘航空母舰和一只大和号战舰,还有的就是美国和日本的中途岛战役令日军严重损失了好几万人,然后就是美国和中国一起牵制日军,不让日军进入中国领土。
  @laoda-12 12:31:55  @iamgodgh  第一,所谓几百万大军是扯淡,四十年代之前,常备师团有三十四个,总兵力也就百万左右,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常备军而言已经不少了,三十二师团个都在中国,  第二,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理由,打仗要死人的,无缘无故灭亡中国,当过家家呢?日本军阀搞918、128这些,并加以扩大,本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三十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日本也很惨,国内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军阀们必须找到发泄口,对外战争是最好的,......  -----------------------------  中国没有美军的帮助,日本早就占领中国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关东军的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