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人是怎么看德国人希特勒的评价

他们都是德国人,想知道希特勒如何评价的?谁有这方面资料?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认为犹太人利用马克思主义把民族划分为阶级,搞阶级斗争,因此若不“肃清马克思主义”德国就不能重新崛起。巧合的是马克思也是犹太人。
希特勒在逼真反映他一以贯之的思想之作《我的奋斗》中明确宣布:“民族主义,确信种族的价值,十分明了人格的重要,并且使这二者成为国家的柱石。这即是民族主义世界观的基...
这是以生产方式为依据划分的社会发展阶段,马克思从未有过这样的表述,他最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提出原始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几种社会形式,在《(政...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
两种制度间存在着你是我活的斗争!!!
我相信社会主义制度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从制度本身看,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绝对进步!!!
答: 薄姬生存与乱世之中,虽为当局者,却为沦为战争的牺牲品,楚汉战争之激烈,当时西楚霸王项羽正与汉高祖刘邦在荥阳相抗衡,天下大势尚未分明,英雄豪杰皆葬身于此
答: 请分析一下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关系请分析一下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答: 1983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开始在全国推广施行.
答: 斯德哥尔摩教育18世纪,斯德哥尔摩开始了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如斯德哥尔摩气象台就是那个时期建立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德国人还恨希特勒吗
[摘要]如同德国历史学者Klaus Casar Zehrer所说:“希特勒曾经是我们心中的终极恶魔。现在他是我们心中的终极傻X。”徐娉婷 编译综合从日起,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有望解禁。1945年,希特勒饮弹自杀,根据德国版权法,版权保护将在作者死后70年失效。1924年,希特勒因为一次失败的政变被关进了巴伐利亚监狱。在狱中,他口述了自己的经历以及对未来德国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看法,其中包括雅利安人的纯种性和反犹太人的观点。这些内容于1925年发表在《我的奋斗》第一册中,1926年该书出版了第二册。在纳粹的鼓吹与宣传下,从1933年到1945年,《我的奋斗》被翻译成18种语言,售出了超过1200万册。这套书甚至还被当做礼物送给德国的新婚夫妇们。靠这本书,希特勒成为千万富翁。在希特勒倒台后,这本书被很多德国人烧毁,有的甚至用它当做厕所纸。二战结束后,由于希特勒最后的住址在慕尼黑,属于美国人管辖范围,这本书的命运决定权转入美国人手中。那时候第三帝国已经崩溃,联邦德国尚未成立(要到1949年)。所以美国人将这一决定权转交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政府。但随着该书的解禁,《我的奋斗》很快就会进入公共领域。2016年,慕尼黑现代历史研究所将出版注释版的《我的奋斗》。5名学者经过6年的研究后,已将800多页的原著“加入大量标注并放进当时的历史背景”,拓展为将近2000页的版本。其实,这本书的禁令只限于德国境内,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要获得这本书可谓轻而易举,但是对于德国人而言,这本书即将进入公众视野,意义非同寻常。如何对待希特勒及其“遗产”,德国人经历了漫长迂回的心路历程。 图为有希特勒亲笔签名的《我的奋斗》初版年代:不堪往事,不要再提,希特勒成禁忌从1940年代后期到1950年代,德国人忌讳提起希特勒,因为他给这个国家的人们带来了太多创伤。男人们从牢里面释放出来,女人们被强奸。很多人流离失所,沦落为孤儿或寡妇。德国人既是作恶者,也是受害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内心的状态。很多人精神受创,不愿再提起那段历史。他们心理上更愿意沉湎于现在,为“战后的经济奇迹”忙碌得像陀螺,无暇反思过去。很多人仍然否认发生过大规模屠杀。根据传记《阿道夫H》的作者Thomas Sandkühler,195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西德有将近一半人认为,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战争,他将是“德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虽然内心不愿接受,但是大屠杀的细节还是慢慢浮出水面。1961年,纳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在以色列被以人道罪等十五条罪名起诉。这次的审判也引起国际的注目,艾希曼面对控诉,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同年艾希曼被判处死刑,次年被处以绞刑。庭审使得更多的大屠杀细节公之于众。自1963年起,22名前纳粹党卫军因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犯下的罪行被执行死刑。这些审判吸引了大量德国人,2万人来到法兰克福法院旁听。所以“面对历史”第一次成为家庭餐桌的话题,家庭内部为此分成几派,争论不休。青年男女们指责他们的父母和老师是共犯,为此他们在家里和学校变得叛逆。长辈们则逃遁于“净化的”历史描述中。有一对心理学家夫妇认为当时的德国人正在经历道德和心理危机,他们称之为“丧失哀伤的能力”。德国官员们的态度则分成两派。东德接受了这样的观念:他们的正义的共产党员有效阻击了“法西斯分子”。事实上,他们从未反思过去。而西德则公开地悔罪和弥补,形成了反战主义氛围和“后民族”社会。在大型体育比赛中,西德很少出现国旗飘扬以及唱国歌的情景。年代:大众对希特勒很着迷,元首是极好的吸睛工具但是1970年代,大众中涌现了一股对希特勒的着迷劲儿。此时出现了两部传记和一部纪录片。1979年,德国播出美国五集迷你电视剧《大屠杀》。本剧以较多的篇幅揭发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法西斯匪徒打着漂亮的旗号,在“重新安置”的幌子下,把千百万犹太人赶进集中营,成批屠杀、毁尸灭迹。老一辈欧洲人都认为《大屠杀》唤起了他们对往事的回忆,提醒他们注意历史的教训,年轻一代的欧洲人也认为应该正视这段被忽视的历史,以免历史重演。电视剧《大屠杀》海报此后很多人改变了观念,正如当时的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1985年纪念德国投降40周年演讲中所说:日不是德国溃败的日子,而是解放的日子。1990年德国统一标志着战后时代的正式终结。德国大众对于二战的研究如饥似渴。在这个十年,希特勒登上《明镜》周刊多达16次。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戈德哈根的著作《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热卖。博物馆展出了德国国防军资料,说明普通士兵(而不只是党卫军)参与了大屠杀。德国人排着长龙去参观展览。而且出现了“希特勒色情”和“希特勒俗文化”两股潮流。元首成了营销噱头。1980年代,德国《亮点》周刊出版了“希特勒日记”,其实是假的,一场炒作。自从1990年代开始,德国的历史频道电视台几乎每晚都播出关于希特勒的纪录片,包括他的情妇、亲信、他最后的日子、他的爱犬布隆迪。任何细枝末节都能吸引大量观众,希特勒成了吸引眼球的诱饵,效果不亚于暴力和色情。这种着迷说明了时间距离感。大多数观众对希特勒没有个人记忆,所以也出现了另一种类型:嘲讽。在希特勒生前,查理·卓别林在1940年的影片《大独裁者》戏谑地模仿他,也只有德国的敌人敢这么做。在德国,德国讽刺作家Walter Moers 1998年发表的连环漫画《阿道夫,纳粹猪》走红。制作人称这一角色是“我们创造的最伟大的明星”。 漫画《阿道夫,纳粹猪》欲改编成电影21世纪:曾经的恶魔变成心中的傻叉,德国逐渐摆脱战后阴影最新的小说《看,谁回来了》2012年在德国出版后,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小说讲述了希特勒“穿越”到21世纪的种种奇遇。其中设想了假如希特勒“穿越”到当代德国,看到现在的情形,会有何牢骚。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希特勒在新柏林的尴尬遭遇。他惊讶地发现德国已由一名女性管理,德国境内有数百万土耳其裔居民。他甚至被电视台监制看中,受邀亮相一档著名电视节目。之后,他成为YouTube、Facebook上的网红,还重新踏上仕途。对于作者及其他德国评论家而言,《看,谁回来了》一书的成功反映了一种代际变化,意味着二战结束70年后,是时候用新的方式例如黑色幽默来处理这段历史,而不是停留在纪念碑。如同德国历史学者Klaus Casar Zehrer所说:“希特勒曾经是我们心中的终极恶魔。现在他是我们心中的终极傻X。”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德国人被问及“什么人或事与德国关系最密切”,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大众汽车、歌德、默克尔、国歌、德国足球队。希特勒以25%的得票率排名第七。70%的德国人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并认为是时候该摆脱罪恶感和羞耻感了。但仍有75%的人说希特勒犯下的滔天罪行使德国被贴上了“不正常国家”的标签,所以总要发挥“特殊的国际作用”加以弥补。也说明德国人自豪感和负罪感并存。这种内在冲突也塑造了德国今天的文化。因为希特勒,德国人“不敢再相信什么宏大的愿景”,德国心理学家、《沙发上的德国》作者Stephan Grünewald如此说。他们拒绝被“宏大的观点”感染,以防再次被迷惑。而且,在这种氛围中,任何政治正确都显得愚蠢,德国人对外披着一层“冷漠的外衣”。只有在毫不涉及道德争议时,他们才会支持大型改革,比如新能源改革。这并不是说希特勒使得德国人变得枯燥无趣。德国官方仍然展示着德国特有的价值观,比如守时和可靠。但是在这层“保护盾”背后,德国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特别的,从爱好到性生活。与人们的成见相反,德国人私底下其实是很古怪的。随着时间流逝,关于希特勒的禁忌慢慢在变淡。曾经一度耻谈“爱国”、弃绝国旗国歌的的德国人,在2006年世界杯上,重新举起德国国旗、德国队队服和围巾,红黑黄三种颜色像海洋一样淹没人群。“这是一次转折。”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米察·布鲁姆利克分析,“德国民众第一次真正从心理上摆脱了纳粹二战罪行留下的阴影。”结语:其实很多德国人已经厌倦了被那段黑历史绑架。当能够开得起玩笑,甚至开始自嘲,才说明真正放下了心灵包袱。毕竟,被罪恶感浸染的心灵离快乐很遥远。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pingtingx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人怀念希特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