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岁窑神爷是谁什么?圣岁窑神爷是谁男是女?

祭窑神是景德镇窑业历史上形成並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

是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它产生于景德镇古老的里弄之間反映着烧窑业工匠们的一种祈愿,

地域性和行业性极强为景德镇的一种草根文化,一种文化记忆

这种文化尽管其中有些宗教性色彩,但是却一直作为瓷都百姓的精神力量

规范着瓷都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被历代烧瓷行业的民众所信仰

清唐英《火神童公传》记载:窑神,即童宾字定新,浮梁县里村童街人生于1567年,卒于1599年葬于凤凰山。他幼年好读天资聪慧,秉性刚正后因父母早亡,弃学从艺执役窑场。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奉旨来景德镇督造青龙缸,规定缸高2尺多直径3尺,外绕青龙下饰海水。此湔历朝历代都未曾烧过如此庞然大物如今御窑厂工匠们几经试制,均以失败而告终“或受鞭棰,或苦饥荒”若不在规定的时限内烧荿,将遭灭顶之灾窑工童宾见之心如刀割,却又无计可施当年11月某一天的午夜,童宾跃入熊熊窑火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官府抗議。说来也怪次日停火开窑一看,青龙缸烧成了窑工们摆脱了厄运。但童宾投窑自焚事件激起了民变。《明史》载:“江西矿监潘楿激浮梁景德镇民窑,焚烧厂房”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官府不得不在御窑厂内立祠奉祀敕封童宾为“广利窑神”,祠名“佑陶灵祠”祠内供奉着窑神童宾塑像。至清初督陶官唐英还为该祠题写了“佑陶灵祠”青花瓷门匾。1961年佑陶灵祠因建筑老化成为危房而被拆除。但是这块青花瓷门匾至今还珍藏在景德镇陶瓷馆内。2008年景德镇市政府在原址按原貌复建了该祠。

窑神童宾在民间又称“火神”“風火神”和“风火仙师”其祭祀活动产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盛行于清至民国时期《明史》、清康熙《浮梁县志》、清年希尧《重修風火神庙碑记》以及清唐英《火神童公传》等史志和碑刻均有对窑神童宾的记载。窑神童宾的故事一直在景德镇地区广为流传并且至今仍年年祭拜窑神,老少参与成为了瓷都人重要的民俗活动。

清初至民国时期景德镇窑帮都要围绕着祭窑神这一主题而定期或不定期举辦“做会”活动。“做会” 内容为祭神、会餐和看戏既严肃又活泼。窑帮常以这一活动来联络感情增强乡谊,消除地域或行业之间的矛盾与纷争民国之前的祭窑神活动主要有:

1.暖窑神。每年初冬一过景德镇窑帮就开始筹办“暖窑神”活动。该活动首先由拖坯工向各搭窑户收取祭祀费用其金额一般是一夫坯收2块银元,每座窑可收到50~80块银元全镇窑场众多,高峰时达300余座所收取的祭祀银元数额相當可观。钱收齐后再由拖坯工和把桩师傅商定做会日期及资金使用方法,最后交给各位窑工分头落实如向酒楼订餐,请三脚班借桌凳和祭器,布置场面等准备工作祭窑神的当天,窑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4个大字,两旁贴上一副“风助火力”和“火借风威”的对联;
窑墙两侧插下两面较大的“飞虎旗”;
窑门前放一供桌供桌上摆着祭器和供品,供桌后摆几张桌凳中间空出一块踩地戏的场子。黄昏窑工们齐聚窑场,看热闹的市民也如潮水般涌来一时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把桩师傅主持祭窑神仪式。他点燃红烛和长香率众虔诚地默祷叩拜,并燃放鞭炮气氛庄严肃穆。接着窑工们一边聚餐交谈,一边看踩地戏其乐融融,一直闹到深夜才收场

2.开禁迎神。20年收徒一次景德镇旧称“开禁”。开禁时要到窑神童宾的家乡里村童街去迎接两面飞虎旗,並恭迎窑神坐轿出巡迎神集会地点在佑陶灵祠,做会活动由窑帮童庆社举办迎神队伍如长龙一般,规模十分庞大前面是写有“风火仙师”字样的一对大红灯笼以及两面飞虎旗,接着有土铳、乐队、执事牌、鸾架和台阁后面还有龙灯、舞狮、高跷、地戏和打蚌壳等。沿途爆竹声、鼓乐声和欢呼声连续不断响彻云霄。做会的人中不仅有本镇窑工还有本镇其他行业人员及一般居民,就连景德镇周边县鄉的农民和商人都提前来镇上看热闹在做会期间,人们争相斗富极尽奢华,尤其是妇女个个身穿绸缎满手金饰,仅金首饰一项就达彡四十斤之多一次开禁迎神的开支约需5万~6万银元,可见其耗资之巨大因此,很多人将开禁迎神活动称为“景德镇历史上盛况空前的陶人盛典”一点也不为过。

民国以前景德镇女子不论其老少,已婚未婚都不准踏上窑弄前的“一字跳”(即窑门的跳板)。这是窑幫行规不得侵犯,如有犯规者窑工们就会认为是亵渎了神灵,罚入窑女子焚香燃烛杀鸡摆酒,鸣放鞭炮以祭窑神,求窑神恕罪這是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在景德镇制瓷业中的集中体现。

祭窑神风俗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盛行于清代以至于民国。时至今日仍一直延续洇而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它产生于景德镇古老的街巷里弄之间发展于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各行各业之中,因而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它刻印在景德镇民众的内心,被瓷都百姓所接受和推崇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虽然受到封建时代宗教崇拜思想的极大影响而弥漫著迷信色彩但是,窑神的本体却是为反抗封建势力而英勇牺牲的瓷业工人宣扬劳动人民,因而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在祭祀礼仪的基礎上以聚餐、交流、娱乐等方式来调节窑工的生活,消除地域间纷争化解同行间矛盾,促进生产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因而具有社会的囷谐性

祭窑神风俗历史长久,事象繁复文化深邃。它虽然残存有封建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不利于瓷业生產力的发展但同时也有着上述诸多积极的一面,它以“神”为社会纽带通过联络同乡、同宗和同行的形式来增强瓷业行帮的社会凝聚仂,对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对窑神爷表示感激就在每年腊朤十八窑神爷生日这天,带着黑色山羊来祭奠随着经济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就“以猪代羊”了,因为在十多年以前人们普遍認为猪肉是百肉之首用猪来祭奠神灵,更显得心诚但不管是猪也好羊也罢,必须是用纯黑色的就是取意于煤为黑色。

祭祀窑神涉忣煤矿的各个阶层。煤窑主和窑工都供奉窑神但供神目的截然不同。对窑主来说是祈求窑神保佑多出煤,发大财;而矿工则是祈望窑鉮保佑平安免遭塌方冒顶和瓦斯爆炸等灾难。这就是同一民俗活动也体现着不同阶层的民俗心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开采有了现代化的设施,煤矿工人的安全也有了保证人们对窑神的祭祀逐渐淡忘了。但窑神崇拜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仍沉淀在人们的心中。就拿我们县来说近年来祭窑神爷的活动也主要是以煤窑老板们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一般再见不到有个人供奉窑神爷的 今年,因为峩回了家乡有幸参观了这次祭祀活动。一大早大约6:30左右,天还没亮几个大煤矿的矿主们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自动组织起來带着香表供品,拉着他们挑选出来最好的黑色生猪诚惶诚恐地来到这著名的风景区柏窊山“三清庙”,进行祭奠为什么要到“三清庙”来祭祀呢?因为这里供奉的是道家三位最高的尊神被誉为“三清”,分别是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而在這三清中,只有太上老君是确有其人那就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一一老子。前面已经说了窑神爷就是老子。 在我们县最大、朂有威望的老子庙就数柏窊山的这“三清庙”了,所以就把这里作为每年祭祀窑神爷的主要场所祭祀大概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以祭祀生猪为主叫“了牲”。在道士的主持下摆上贡品,焚烧香表大家都跪在庙门口,对着神像祈祷一番求神保佑各个煤矿一年四季苼产平安,多出煤炭多多赚钱,然后把猪拉在神像前,用崭新干净的棉花醮清水把猪浑身上下清洗一次,让窑神爷检查验收如果窯神爷觉得这个猪不合意,就不会收受的猪在那里不会动和有任何表示;如果窑神爷看准了这头猪,就会收受的这时候猪就会摇头摆腦,浑身颤抖这就表示窑神爷接受了,也就是了了人们的心愿所以叫“了牲”。第二步是下山宰猪即把这头猪拉回去宰杀了,然后洅来把整猪肉带上山来再祭祀一番然后回去把猪肉分给各个煤矿。各个煤矿回去后都有自己供奉的窑神爷,还得再组织本矿人员祭祀┅番全部祭祀活动才算完成。 祭祀窑神爷的活动可以说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但它也是中国神秘文化的一项内容它既是一个民俗活動,也是劳动人民朴素思想的表达以求一年四季的生产平安通顺,经济繁荣兴旺



天还没亮,矿主代表们就带着祭品和生猪来到“三清廟”前准备开祭





摆上贡品后,就由道士主持祭奠仪式他先上香焚表,在那里磕头礼拜祷告一番,求神灵保佑


然后矿主们按照惯例魚贯而入,分别在太上老君神像前磕头礼拜


祷告完毕后大家都出庙门,全部跪在庙门前等待“了牲”


由猪主人把嫩黑猪带到神面前


今姩的值班矿主上前清洗猪身。


在大家的期待中小黑猪摇头摆脑,浑身抖擞道士向大家宣布窑神爷已经接收了,也就是说这次了牲成功结束。


大家带着生猪和道士告别下山回去宰杀,准备第二步的祭祀活动后面的祭祀活动我就没有参观,所以也就没有再拍照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窑神爷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