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外毒地事件中有多少“但求无愧于心心”

常州毒地事件:为啥会有阴谋论|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阴谋论_新浪新闻
常州毒地事件:为啥会有阴谋论
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的相关报道,引起全社会揪心的关注
  原标题:常外毒地事件:回到事实,别扯阴谋论
  放在一封致家长和师生的信中大篇幅怀疑媒体报道,还打感情牌、扯阴谋论,这有挟家长和师生做肉盾之嫌,也并不明智。
  常州外国语学校(简称“常外”)毒地事件的相关报道,引起全社会揪心的关注,舆论劈头盖脸密集打来,不再死扛的常外18日发布了“致常外国际部家长和师生的一封公开信”。
  信件向外界通报了目前成立联合调查组,学校教学秩序等基本情况,还分享了学校对此事的“真实感受”。就是这一占整封信929字之432字的“真实感受”,使得这封信不像是写给家长和师生的,本该满含愧歉的信,更像一封写给媒体的控诉信,一封暗中用力的反击“檄文”。
  信中一再强调污染情况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严重,央视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还特别强调,2015年12月下旬那一波媒体聚焦,央视没有跟进,眼下,学生们正在紧张准备各种重要考试的节骨眼上,央视却跟进报道了,暗指央视用心险恶。
  作为一个法人机构,常外有自辩的、自证清白的权利,甚至有状告媒体不实报道造成侵权的权利。但常外不在央视报道“硬伤”上据理据实力争,而是怀疑央视有意刁难,显然是反驳跑题了;放在一封致家长和师生的信中大篇幅去怀疑媒体报道,有挟家长和师生做肉盾之嫌,颇显不地道。
  媒体要不要报道此事,主要依据“新闻规律”,事实成不成立,有没有新闻价值。后来有媒体跟进报道,并非故意与某所学校为敌,对这类社会新闻事件,只与其内部新闻操作思路、流程和新闻价值判断有关。但央视的特殊身份往往受到普通受众的重视,其报道尤其对地方行政体系人员会构成较大压力,常外特别重视央视的报道在情理之中。
  常外怀疑央视选择学生紧张备考的时点报道,暗含着对媒体报道不道德的指责,确实,报道要强调新闻伦理,比如对地震受害者无节制的采访是不道德的。但是,在常外污染事件上,媒体的报道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生命安全高于学习考试。媒体报道引起社会关注,起到求证作用,推动问题解决,并非什么坏事。
  常外对媒体的道德指责,有意无意地滑上了“阴谋论”的轨道,好像学校处于被动状态,学校正常教学受影响——进而影响学校升学率和经济利益,这是媒体给害的,没有媒体“夸大其词”的加害,啥事也没有。所以,网上还出现另一个版本的“阴谋论”——即该事件的曝光是另一所竞争性学校幕后策划的。
  可惜,沉溺于子虚乌有的阴谋论有百害而无一益,将自己扮成受害者形象,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固然安慰了自己的玻璃心,麻痹了家长和师生,却没有直面残酷的现实,客观看待自己的失职错误,而是用臆断代替分析,用情绪代替理性。实质上,媒体曝光的该校未批先建等问题确凿属实,不反思问题,却急着反击,难免给人自我洗白之感。
  目前,常州官方和涉事校方的说法与媒体调查结果仍有些出入,这有待调查组廓清,但未批先建、学生身体异常等问题不容回避。在此情况下,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常外企图用“阴谋论”来指控媒体,博取同情,料是有些教训没有吸取,这也极易将其置于又一次舆情危机之中。
  □廖保平(媒体人)
责任编辑:李清 SN219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热门关键词:
您当前的位置:&>&&>&毒地事件何时休 扒一扒近几年的毒地事件 - 常州外国语学校
昨日,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全国人民都十分关注的事件: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在搬新址后有493名学生出现环境异常反应。学校是2015年9月搬到新校址的,之后便有报道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环境异常反应。据了解,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
频道最新频道排行
新闻总排行招聘总排行
要闻市场评论项目
政策解读电力数据看电力常外校长回应质疑: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
  原标题:常外校长回应质疑称“媒体并非真理”
  有媒体近日报道,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入新址后,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极个别学生甚至罹患淋巴癌。常州市有关部门前天作出回应,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国家环保部介入的调查组昨天已经到达常州,但事件仍在发酵。
  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18日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直指媒体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该校校长曹慧在回复家长的质疑时说:“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
  据央广澎湃报道
  学生母亲问校长“该相信谁”
  从常州外国语学校事件被曝光之后,常州市有关部门的回复都是“达标”和“没问题”。4月17日,在央视新闻报道常外事件后,家长代表戴女士给曹慧发去了短信:“曹校长,关于今天央视所播,我要个说法,先前只有学校发来一条一条短信,今天呢?我该相信谁?孩子不是小白鼠,你也是母亲!”曹慧的回答是:“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
  据常州市外国语学校新校址位于新北区辽河路55号,学校北侧约200米是原常隆地块,包括原常隆、华达、常宇三个化工厂,总面积约26.2公顷,2011年6月就已经搬迁。2014年3月,常州市经立项决定“正式实施”该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投资预算近4亿(39414.83万元)。
  据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介绍,该工程主要是针对商业用地的功能进行修复,采取的方法是将污染土壤挖出,再运到水泥厂进行异位修复,但是2014年,水泥行情不好,水泥厂开工不足,导致原定修复工期严重拖后。
  徐圃青说,工程应该在2015年的4月份到5月份完成,但实际上只完成两期目标工程的一半。开挖过程中,把污染土壤堆在场地上和操作面上,都有会次生的空气污染。一方面有些污染物会蒸发出来,随风飘散。
  常外校长曹慧说,学生集中出现身体异常的时间点和这次土壤修复过程中散发强烈异味的时间点吻合,都在12月以后。
  曹慧说:“我们是在12月15日以后,发现空气中弥漫着一些异味,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对面在施工,经和新北区联系,知道他们在进行土壤修复工程,空气里面的异味特别强烈。”
  常州市回应称:“2015年12月份,由于防护不当,修复过程中散发异味引发环境投诉”。据了解,该工程施工单位是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家长24小时看护检测取样
  据了解,家长曾要求自行找检测公司入校,遇到重重阻力。家长代表说,对于家长联系的多家检测公司,必须先由校方进行资质鉴定,只同意他们去校方指定的3个采样点采样,每个采样点只能挖0.5米。不过,每次学校与检测公司联系后,公司便以各种理由推掉委托。
  双方矛盾于3月1日爆发。当日,家长与校方相约会谈,递交641份学生的体检统计表。家长代表戴女士称,当天下午两点左右,校长曹慧以开会为由,将自己反锁在办公室中直至次日凌晨1点,然后在数十名安保人员的保护下离开。
  直至3月24日,在媒体帮助下,上海实朴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才得以进入学校,对常外的地下水、土壤和空气进行了检测。戴女士说,从那天起至今,各班家长志愿报名24小时轮值看护检测取样。
  记者看到,相比澳实公司的7页检测报告,实朴公司的报告共有118页,显示学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处都测出了丙酮、苯、甲苯、乙苯、二氯甲烷等污染物质,央视新闻采访的专家认为,这与常隆地块的污染物质相吻合。而常州市政府给出的回应是:澳实与实朴两家公司对校园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检测,结果均达标。
  &&常外国际部
  “央视报道存在硬伤”
  18日下午,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称充分理解家长及师生的关切,同时直指央视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以下是公开信相关内容:
  首先从央视那则新闻报道说起,虽然新闻中的基本事实总体无误,但也存在一些“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看似客观的调查,实际上也是记者主观加工的结果。平心而论,如果没有这则新闻,我们并未觉得情况如此糟糕,甚至连对环境问题一向敏感的外教,都难以理解为什么媒体把这个问题渲染得这么严重,他们认为雾霾更应引起大家的关注。
  事实上,这起风波要追溯到2015年12月下旬,常州外国语学校北侧原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地块土壤修复过程中散发异味,给学校学生、老师的正常学习和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彼时,此事已经引起了很多省级乃至中央级媒体的关注,而央视并未在第一时间跟进报道。眼下,学生们正在紧张准备各种重要考试,九年级即将面临中考,国际部学生即将参加剑桥全球考试,我们尚不确定央视的这期姗姗来迟的报道对同学们的影响有多大,也无法理解央视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来播出。
  最后,我们希望对那些长期关注并支持我们的朋友们说一句,我们坚信常外能够度过这一危机,无论最终公布的结果如何,我们都还是坚定地“做最好的自己,能有益于他人”,坚持“让每一个生命尽情绽放”。
  &&媒体
  “毒地”学校为何死扛?
  常外“毒地”事件在舆论场上不断发酵,环保部、教育部先后发声。随着国家部委的介入,公众有理由期待该块“毒地”不再“毒”。然而,六大问题仍存疑,疑问不解,此类事件或再次发生。
  一问,谁在捂盖子?2016年寒假前一周,每天都有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抗议。1月份就有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然而,“毒地”的盖子却被狠狠地捂住,数百名学生在明知身体受到毒害的情况下仍不得不坚持上学。到底是哪个部门、谁在阻止解决这一问题,背后有没有利益纠葛,是否涉及失职、渎职?
  二问,环评为何失守?常外属于先开工、后环评,且环评报告存在严重瑕疵。学校选址当慎之又慎,与学校一路之隔就是曾产生严重污染的化工厂旧址,学校却能顺利建成,环保成了橡皮图章,还是环保被当枪使,成了充门面的“纸老虎”?
  三问,学校为何死扛?学生出现大面积身体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学校也并非不知情,一味否认、推诿,态度令人费解。即使学校是名校,升学率高,学生家长甚至“求”着来,可像鸵鸟一样把头插入地下就能解决问题,学生家长们就可放心,舆论质疑就会消失?没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只会激化矛盾。
  四问,该事件会如何处理?在事件水落石出前,不能武断认为学生患病与“毒地”存在不可排除的唯一相关性。这一事件将会往何种方向发展,是否会走向高层重视、部门彻查、当事方整改、责任人受处分、舆论胜利,事后的处理经验能否变成事前的指导?
  五问,全国还有多少常外?常外“毒地”并非个案,近年来恶性环境污染不断曝光。公众对大气、地下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的感知度不同,能引起媒体关注的事件是少数。全国还有多少个“常外”,还有多少个被污染的腾格里沙漠?
  六问,“毒地”能否禁绝?禁绝“毒地”,环保部门责任不可推卸,其他部门是否也应守土有责?“治乱须用重典”,面对禁而不绝的恶性污染事件,法律不能手软。(欣桦)
[责任编辑:版权所有 & 中国网·东海资讯 监督电话:025-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 |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常外毒地事件中有多少无愧于心?
当前位置:&&&
常外毒地事件中有多少无愧于心?
中国矿业报
】【】【】
  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搬入新址,“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日前被媒体曝光后,常州市有关部门作出回应,称该校空气质量达标,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国家环保部调查组已经到达常州,但事件仍在发酵。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常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日前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直指媒体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该校校长曹慧在回复家长的质疑时说:“媒体并非真理,我们无愧于心。”
  上级部门在进行调查,家长在等待一个可以相信的结果,于这样的关口,该校抛出一份指向媒体报道“硬伤”的公开信,多少让人诧异。作为当事方,其主动发声回应关切,确有必要。但纵观这则公开信,更像是一封自辩书。指责媒体的报道动机,不仅有转移视线之嫌,还构成了一种阴谋论。面对如此恶劣之事,媒体曝光后,当事方的处理应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加大追查力度,尽快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待,而不是与媒体监督较劲。如此一副急于洗白的姿态,难道学校的名誉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在这点上,校长真的“无愧于心”吗?
  事到如今,最好的公关,只能是协助相关部门的调查,并对全校的学生做统一体检,妥善安置患病学生。若对外界监督一开始就抱着“抵触”情绪,只会进一步自砸招牌。如果说过去“常外”的知名度代表的是其教学质量,那么这次事件中校方的表现,显然让人看到了教学质量之外的教育伦理。同时,从未批先建,到此前媒体多次就“常外”的学生中毒报道被压下,再到如今校方与媒体的拉锯,当地政府在其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事实上,一起学生疑似中毒事件,经过家长的持续反映和媒体的关注,仍旧无法在当地的治理框架中得到妥善处理,本身就折射了一种不正常的“治理失序”。
  事发后,当地政府与校方一直以学校空气、土壤的检测均达标为由,回应外界的质疑和家长的控诉,看似“有理有据”,但某处的环境质量是否存在问题,一般人首先是通过身体的感知来判断的,况且,环保部门调查组还在调查中。更何况,这次事件中学校方面出示的检测报告与家长方面的呈现出明显冲突。而就在当地声称检测合格时,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仍称学校的水有异味,这些难道都可简单地以标准合格被视为正常?如此无视现实伤害和观感的“检测结果”,真的无愧于心?
  其实,无论是事件“由小闹到大”的发生路径,还是事件中各当事方所展示的对舆论监督和环保的态度,以及背后所可能揭开的“毒土地”的盖子,发生在常州市的这起毒地事件,在某种程度上都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微观切面。而媒体的关注,公众的围观,不过是在守护一道最低限度的底线:所有的学校是否足够安全?还有多少毒土地和隐秘的伤害需要被发现?对于孩子,我们是否真的无愧于心?如果关注这些都被视为“渲染”,又还有什么能让人心平气和?又还有什么可以无愧于心?
&&发表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外毒地事件结束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