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发展历史图片的历史

你绝对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筷子的来历
你绝对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筷子的来历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错综复杂,很多历史都鲜为人知,例如,“你知道筷子的来历吗?”“还有其实并没有火烧”,“离婚协议书源于?”等等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但是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下面一起来看看你绝对不知道的十大历史真相。  1、项羽没烧过阿房宫  近年来阿房宫发掘表明,与在位时兴建的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阿房宫遗址中也未发现火烧的遗迹,因为从始至终就没建成过!这与《》中“阿房宫未成”以及书中没有说“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相吻合的,项羽就这么被冤枉了。  2、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个  你知道吗,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个帝皇,但是只有7个活过了70岁,其中5个活过80岁。排第一的是老爷子,活了89岁,在位60年。第二
是,86岁,在位48年。第三是中国唯一女皇帝,享年82岁,在位15年。第四,享年81岁,在位36年,偏安江南,苟且一
生。第五,享年80岁,在位35年。  3、唐朝的离婚协议书  现代剧中,离婚是不愉快的,有时甚至还要闹上法庭,在唐朝的离婚却变成了一件煽情浪漫的事情。下面是唐朝的离婚协议书: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
结缘,始配今生之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蛾眉,巧呈窈
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分页:1/3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建元二年(344年)九月二十四日,晋康帝立皇子司马聃为皇太子。九月二十六日,晋康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这句蜚声中国历史的&名言&出自东晋权臣桓温
司马昱还在任抚军将军的时候,他坐床上的灰尘从不让人擦去,见到老鼠在上面走过的脚印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
晋孝武帝司马曜(361&396),字昌明,晋简文帝第三子,李陵容所生,372年至
司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即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
 东晋恭帝司马德文,本来是没机会做皇帝的。杀害其胞兄安帝司马德宗的宋公刘裕代晋自
据说桓玄出生时,有光照亮房间,占卜者都感到奇异,故得桓玄小名灵宝。据说桓玄出生时
  话说赵云在80多岁时,一天妻子给他洗澡时看见他一身白皙,说将军一生在疆场上拼
  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在三国的江湖中笑傲群英,能入他法眼的人才委实不多。然而,有一
  同治,名为爱新觉罗.载淳。是满清王朝的第十位皇帝,由于同治的弟弟早夭,所以他
晋穆帝司马聃(dān)(343年―361年),字彭子,东晋第五代国君,晋康帝司马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字道万。晋元帝司马睿幼子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11岁继位,在位24年,在位期间曾经试图加强皇权和地位,但无奈一
司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即晋恭帝,东晋最后一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
 东晋是个衰落的国家,传到司马德文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不像样子了。尽管司马德文是
  貂蝉是我国流传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西施、王昭君以及杨玉环共称为四大美女。但
  为什么雍正的棺椁里只有个&金头&和尸体,他真正的头颅到底跑到了哪里呢,作为一
  孙权的癖好最为独特,他给自已的父亲孙坚立了一座庙。此庙被尊为东吴的&始祖庙&
  五色封土、圆形墓坑、放射线遗迹、圆锥状土偶&&经过19个月的考古发掘,位于安
  通道拱形顶近两米高,隐于汉长安城遗址西安门下近4米处,地下通道的拱形顶,全部
  考古学家发现一个葬马坑,内有51具成排的战马骨架,而且保存完整,这些马可能是
  黄海海战邓世昌是在著名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战争英雄,邓世昌家里三代
  库尔斯克战役简介如下:库尔斯克战役又被称为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
  历史上关于崖山海战的评价是具有双面性的,一方面,宋朝军队在崖山海战中奋勇抵抗
  锡诺普海战简介指出锡诺普是土耳其的重要港口,地理位置是处于君士坦丁堡和巴统运
  留克特拉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51年,交战的双方是底比斯人和巴斯达人,交战的地点
  历史上有些战争的确让人感到诡异不解。比如北宋末年,宋徽宗派童贯领二十万大军进
  公元379年,在湖北襄樊发生了一场争夺和尚的恶战。前秦以十万大军占领樊城,猛
  胡斯战争简介上提到胡斯战争又被称为是捷克农民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时间最长,也
  滑铁卢战役因为发生在比利时境内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而得名,这次战役中拿破仑领导
  在中国历史上赤壁之战十分有名,已经被列入教科书中。这场战役最著名的策略就是&
  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在古罗马征服南部高卢地区之时曾经发动过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被
东晋时候,有个叫司马昱的皇上,非常聪明好学,常与臣子驳难,朝廷上下无人能敌。下面
却说刘裕射杀大蛇之后,便去投军。因为作战勇敢,不久深受重要,曾参与剿灭会稽贼孙恩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日-日),清朝第
  大家都知道紫禁城是什么吧?
我想没有人不知道,紫禁城是皇帝天子住的地方,
  据《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书里经略相公介绍,&鲁达这人,原是我父亲
  公元589年,出身于关陇集团的杨坚,趁北周幼帝在位、神器无主时,争取到关陇集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剧里面女婢细心为后宫的嫔妃们照顾衣食起居,端茶送水,但是其实
  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的历史剧,对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的形象也都有了一些初步
  由于小说《封神演义》的不断改编上演,我们似乎潜移默化的在提到妲己这个人的时候
  何皇后,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妹妹,是东汉第十二任皇帝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任
  花儿的绽放总是那么轻而易举地俘获人心,自古鲜花与娇艳欲滴的美人就有着不解之缘
  郭象是哪个朝代的人?郭象是西晋时期的人,虽然生卒年月不是很详细,但是能够确定
  高斯出生在德国一个贫困的家庭,父母的出生都很卑微,所以均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父
  柏拉图生平轶事多如牛毛,活了80岁,常周游各国,而且还是思想超乎普通人的哲学
  弗兰兹&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在卡夫卡简介中
  普列姆昌德是印度著名的小说家,在印度国内,他有&小说之王&的美誉,堪称是印度
  萨迪简介中提到他生于中世纪的波斯,全名叫做谢赫
&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
  孙思邈,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是我国医学
  关于对惠特曼的评价,人们总结了两点:自由与民主,也正是因为这两点,早在十九世
  一提起居里夫人,人们都非常敬佩这位伟大的女性科学家,疏不知她的成就与她的丈夫
  胡克的一生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克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有光学贡献&
  胡克的一生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克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有光学贡献&
  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者,在医学方面的成就非常高。而孙思邈的著作也非常多。
  作为一个十几岁就在朝廷上谋得一官半职的爱国诗人,他的成长和对生活的思考都有着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他是东晋末期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刘勰简介必然会涉及到他小时候的困苦。刘勰出生于465年,卒于520年,别名刘
  王雱是王安石的儿子,据说聪敏异常,自幼就表现的与很多人不同,聪明好学,人们见
  翁卷字续古、灵舒,乐清人(今天在浙江),是我国南宋的诗人,当时被称为&嘉州四
  古时候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礼仪,封建统治者也愿意维护遵守这个传统,等级分明
目不识丁,指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出自《旧唐书&张弘靖传》:
臧仓:战国时鲁国人。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出处《列子&周穆王》卷三:&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筷子支起的文明 -- 中国历史评论网
欢迎光临中国历史评论网 &&
联系电话:4&&&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
&&&&&&&&&&&&&&&&
& &&&&&&&&&&&&
&&&&&&&&&&&&&&&&&&&&&&
&&&&&&&&&&&&&
&&&&&&&&&&
筷子支起的文明
发布日期:&&&&作者:赵荣光、姚伟钧等著 杨浩晔整理&&&&来源:《中国历史评论》第五辑&&&&阅读次数:2579
【编者按】筷子是中国人独特的进食工具,轻巧灵活,使用方便,但它更是独特的文化载体,与中国人的礼仪p婚姻p信仰p艺术等紧密相连,在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筷子形成的筷子文化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风尚和精神,同时也浓缩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
筷子的起源很早,从文献记载来看,可能商代就已经出现,考古发掘提供的实物,也能证明商代有了筷子。最早的时候筷子被称为箸,其形态是两根小木棒,被称为筷子是晚至明代的事情。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筷子的质料和外观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出现牙筷p玉筷p铜筷p铁筷p金丝镶嵌木筷p漆筷p金筷p银筷p犀筷等各类筷子,其制作工艺则采用绘p书p雕p刻p镂p镶p嵌p烙等多种方式,匠心各具,争奇斗胜,色彩也异彩纷呈,斑斓夺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是用右手执筷,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经过久远的历史发展,各民族和各地区形成了丰富的筷子习俗,如撒筷子p扛筷子p溜筷子p捡筷子等。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些用筷的文化禁忌,如忌三长两短p仙人指路p品箸留声p击盏敲盅等。有的已经融入我们的习惯和意识之中,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筷子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仅构成了中华文明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其他文明。早在唐代以前,筷子就传到了亚洲各国。直到今天,日本p朝鲜p韩国p越南等多个国家仍在使用筷子,成为古老中华文明活力和深远影响力的象征。
【一】 筷子起源与发展演变
【二】 筷子的外观形态及使用方法
【三】 筷子使用的相关习俗
【四】 筷子折射出的灿烂文化
【五】 筷子的传播及影响
一、筷子的起源与发展演变
姚伟钧(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箸又名筷子,而筷子之名始于明代,明代李豫亨《推篷寤语》中说:&世有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一》亦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以吴中为甚。如行舟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这都是因为箸字音接近&滞&、&住&字,所以反其意而先称之&快&,后来又因快子多为竹制,又加上竹头。
箸的起源很早,《韩非子&喻老》云:&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此外,在《史记&宋微子世家》、《淮南子&说山训》、《论衡&龙虚篇》、《新书&连语》等文献中均有&纣为象箸&的类似说法。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铜箸出土于殷墟的一座墓葬之中,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殷墟西北冈出土过铜箸三双,梁思永先生据同出器物认为:&以盂三、壶三、铲三、箸三双之配合,似为三组颇复杂之食具。&陈梦家先生据此发表意见说:&箸皆原有长形木柄,后者似为烹调的用具。&这种装有木柄的箸较大,不适于用来进食,陈梦家先生认为是一种烹调用具是较为适当的。类似于如今的筷子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
从我们所掌握的文献和考古材料来看,要准确地给箸的始作年代作一个定论还十分困难,日本人类学家石毛直道对此推测说:&殷周青铜器中有很大比重的是饮食用的餐具。那些青铜器不是日常饮食时使用的器具,而是在宗庙祭祀之时,为了祭祀神祗或祖先神灵用于供奉礼仪的食器&&礼器。在那种礼仪的场合,作为礼器之一的筷子不是已经出现了吗?在神和人之间,不再是用手持食物相互交接的形式,这种形式因筷子的出现而有了中介物。或者正是基于对祭祀的神圣食物尽可能不用手接触的观念,才促使筷子的出现吧?&石毛直道先生认为筷子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而产生的,中国也有学者的推测,中国烹调技术的特点是把食物切成小块,用碗盛着,要将这小块食物从碗中送进嘴里,于是便产生了筷子,但具体年代尚不得而知。(《箸与商周进食方式》,《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2年第2期)
崔普权(北京民俗专家):我国东北相传大禹在治理水患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多在野外进餐,有时时间急迫,等兽肉刚开锅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粝粢(糙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北京档案》2000年第8期)
王晴佳(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筷子一开始是用来搅拌的,后来变成两支就可以用来吃菜。这在《礼记》中也有说明:&羹之有菜者用k,其无菜者不用k&p&饭黍毋以箸&。从考古资料上来说,竹箸较少发现,只有一双出现在长沙马王堆古墓中。
筷子的使用应该与稻米的耕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稻米在宋代的时候开始向北方普及,到了明代,华北地区按照官府要求开始种植稻米。从人口密度来看,长江流域在此时已经积聚了很多人口,十分之七可能过了些,但应该也差不多。此时小米已经被稻米所取代了,这一点从人类的调查上也可以看到。如果按照古礼,用匙p匕来刮食的话,与饭碗形状也有关。饭碗的形制在宋代开始变深,这可能与使用筷子也有一定关系。(《筷子与筷子文化圈》,2011年6月24日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学术演讲)
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筷子,从文献记载来讲,可能是在商代最早发明的。考古提供一些证据,也能证明商代有了筷子。因为在殷墟一座大墓里出土了铜制的筷子头,它只是一个套头,铜做的。然后上面要接一个木杆,做成一个完整的筷子。当然,在出土的时候,那木杆已经腐朽了。最早的筷子比较简单,后来就做成铜的,做成金银的,甚至是还有玉的,但大量地使用的还是竹木制的。
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铜筷子,是属于春秋时代的,在云南祥云出土的一具铜棺里,发现有一双筷子。另外,在安徽贵池的一座春秋墓里,也发现了一双筷子。出土的这些年代较早的筷子有圆的,也有扁的,还没有像我们现在的一头圆一头方的这种筷子。汉代画像石里头有很多使用筷子的场面,可以看到在汉代人的饭桌上,在他们的盘子p碗里,都明确地放有筷子,这细小的物件都被一丝不苟地刻画出来,比较生动。其中,有一副&邢渠哺父&孝子图,画面上的儿子拿着筷子夹着一个食物送到父亲的嘴边,以此表示他的孝敬,这是表现用筷子的生动场面。在敦煌的一幅唐代壁画上面,也是男男女女围坐在一起吃饭,大家每人面前除了一个勺子,还有一双筷子,这两大件,一件不能少。还有西安附近发掘的一座唐代韦氏家族墓中,墓室东壁见到一幅《野宴图》壁画,画面正中绘着摆放食物的大案,案的三面都有大条凳,各坐着3个男子。在每人面前的案子上,都放有筷子和勺子。
在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上面,在夜宴主人的餐桌上面,也放有筷子。不仔细看还看不出来,但是当时的画工很仔细,是画了筷子的,而且是一个人一双,画得很明确。在其他的一些绘画资料上,我们也能看到筷子的图像,它表现了古代中国人把筷子作为餐桌上必备的一个餐具。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鲜明的象征。(《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2卷第2期)
二p筷子的外观形态及使用方法
赵荣光(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箸的最初形态,如同k一样是两根小木棒,但很快贵族社会在奢侈猎奇一贯心理的驱使下便追逐起昂贵质料来,先秦时&象箸&(后世称牙箸或牙筷)、玉箸p金箸等已经出现,其后,箸料举凡金,银,玉,牙,犀,骨,包金(银),镶玉(犀),木(乌桕、紫檀、黄檀p红梨、黄梨p冬青、楠等),竹(湘妃等多种),漆(木、竹骨),铜,铁,钢,合金等几乎无所不用;工艺则绘、书、雕、刻、镂、镶、嵌、烙等匠心各具,争奇斗胜;其色彩也因质料本身的自然色或工艺效果而异彩纷呈,斑斓夺目。箸粗细、长短及整个形体,虽有一大致规范,但又细微变化无穷,充分展示了役公匠心、区域特点、尊卑差异、等级分别、心理好尚等极为繁复的文化形态与风格。现在箸的长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历史上则不同时期长短不一。汉以前的箸多在20厘米以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箸长仅17厘米;隋唐时有长达20厘米以上者;宋辽时多在20厘米左右;元明时期又尚长箸,30厘米左右多见;清以来又呈渐短趋势。但这只是大致情况,并非每一时代的严格划一规格。箸的直径,现代一般是头0.5~0.8厘米,足0.3~0.6厘米之间(视质料硬度大小而异)。这一规格,古今相去不远,箸的头部多是四棱方形。足部一般是圆柱形。(《箸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冯燕: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p生活工具的不断革新,年代不同,筷的质地也不同。春秋时期的牙筷p玉筷;秦汉时期的古朴庄重的铜筷p铁筷;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金丝镶嵌木筷;盛唐时有富丽堂皇的漆筷、金筷、银筷、犀筷等。明清时代,各种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发展至今,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种类更是层出不穷,有竹类、木类、金属类,还有塑料、玻璃、复合材料、玉类、骨类等等。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也是五彩纷呈。(《说筷》,《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蔡婷:在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一般人们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
中国筷子的种类可以分为: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等。竹木筷: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竹木筷。中国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其中最为高档的是一种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金属筷:古代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因铜筷不宜作吃饭用具,而银筷则有杀菌作用。故后来逐渐被银筷取代;价格昂贵的金筷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总之,制作精美的金筷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人们已把它当工艺品看待。牙骨筷:中华筷中还有用象牙和取材于牛p驼p鹿等兽骨制作的筷子,用海龟甲壳制成的玳瑁筷等等。有些聪明的工匠还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筷巧妙地镶接,使之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玉石筷:玉石筷作为筷子家族中的又一珍品,有汉白玉、羊脂玉、翡翠等,故宫珍宝馆就陈列着诸多古代皇帝及慈禧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翡翠及翡翠镶金的玉筷等。化学筷: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像密胺的,塑料的&&。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有赛璐珞筷子,近年又出一种乳白色的&象牙筷&,虽说与象牙相似,但仅仅是&像&而已。这是一种塑料密胺筷,因价廉物美广受欢迎。(《从筷子的使用解读中国的风俗礼仪文化》,《大众文艺》2010年第22期)
三p筷子使用的相关习俗
崔普权:在宴席上用筷还另有一种礼俗。客人入座后,主人先握筷比划一下,然后说:&诸位不必客气,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请!请!&这时客人方可动筷,在此之前动筷是失礼的,有人餐毕,要以筷向全桌尚在用膳的客人示意说,&各位请慢用!&然后将筷子放在碗口上,这表示我在奉陪诸君进餐,直到主人落筷,大家才将筷子从碗口上取下,再起立离座。若先离也可以,但须向主人和同桌者打个招呼。
民间对筷箸的禁忌也有自己的一套,以渔民和放排人最为严格,无论是在渔船上或是在木排上吃饭,千万不能把筷子横放在碗口上,否则轻者受到船家的训斥,重则被赶下船去。东北三江渔民把筷比作船,碗比礁石,认为筷横放碗口预示着船会触礁。如果不懂规矩,把筷误搁在碗口上,须在船家没发觉的情况下,立即将筷握起,在碗口上饶三周,然后把筷向前一抛,这就算破了禁忌,船儿便不会再撞礁搁浅了。(《筷子的礼俗》,《北京档案》2000年第6期)
李建刚:自筷子成为食具,就与形形色色的禁忌纠葛在一起,发生在筷子身上的禁忌构成了饮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有些禁忌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些已经融入我们的习惯和意识之中,在现代文化多元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对此已不甚讲究,殊不知要显示出你的修养和绅士淑女的风度来,严格遵循以下禁忌是很有必要的。
忌迷筷。筷子伸出去了,却举筷不定,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夹哪道菜好,或者是不知道夹菜的哪一个部位为好。有的人筷子悬停在菜碗上方,或者筷子在四处巡游,心里头还在犹豫,拿不定主意,有的还在目测,选择突破口,有些人让筷子甚至出了趟空差就回来了,这些举动让主人很难堪,认为他筹措的菜肴不好,不合你的胃口。同时也让人觉得你这个人做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没有魄力,所以,在下筷之前,对主攻的目标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忌翻筷。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盘里拨来划去,似沙里淘金一般,或者把菜翻个底朝天,来个乾坤大挪移,从中寻觅自己喜欢吃的主料或配料,这样不仅暴露出你作为饕餮之徒的粗陋本色,还影响其他人的食欲,因为你的筷子上沾满了你的口水,你如此这般地一搅和,谁还有兴致吃啊?
忌刺筷。刺筷就是用筷子当叉子去戳,有人吃溜滑脆嫩的东西时,怕夹不住,用筷子戳上去;还有的为图省事,在吃一些有窟窿眼的东西时,用筷子戳进眼儿里挑起来吃,比如吃藕;还有的在吃大件食物时,嫌它没有煮烂,拿筷子去刺,把造型优美的东西戳得像个筛子鼓,捣得像个蜂窝似的,搞得支离破碎。
忌拉筷。有的人嘴里衔着大块的不是很酥烂的食物时,使劲咬住一端,用筷子夹住另一端,像拔河一般拼命往外拉扯,因惯性使然,扯断后筷子往往收势不住,在邻座身上&揩&油倒是小事,搞不好还会伤着他人,让人领略到你的动物般凶猛后对你&刮目相看&。
忌泪筷。吃饭是一件相当快乐的事情,古人云唯食无忧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用筷子从汤里捞取食物或夹汤水较多的菜时,汤淅淅沥沥往下滴,让人联想到眼泪扑簌簌的往下掉,破坏别人吃饭时的心情,而且汤滴在别的菜上影响它的味道,故而从汤中夹菜要有一个停顿,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忌剔筷和吸筷。剔牙时要用牙签,拿手帕或衣袖把嘴巴遮住或者背过身去,用筷子当牙签剔除牙缝里的食物,必然是一幅张着&血盆&大口p呲牙咧嘴的形象,又彰显出迫切进食的猴急相。用筷子蘸些汤汁、调料、卤汁,再用嘴去吸吮筷子,这会让主人错误地理解为他置办的菜肴少了,不够客人吃。
忌供筷。筷子不能直插于饭碗或菜肴上,因为只有祭奠死人才这么做。既然是祭祀鬼神和亡灵时常用的方法,当然是死人享受的待遇,平常吃饭时如果供筷,将会带来灾祸或预示大难临头,乃是凶险之兆,闹得不欢而散还在其次,弄不好还会引发口角之争或大动干戈。
忌敲筷和指筷。用筷子敲打碗、盆、碟子、桌子,或把两只筷子相互敲打,这是叫花子要饭的习惯动作,走江湖唱小曲的也常用这个动作,故而敲筷实际上是自我丑化,同时它也是对上菜迟缓或对饭菜质量不满的抗议行为。有的人在吃饭时神侃海吹,拿着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舞动手中的筷子作手势,这样不仅显得粗俗、霸道、盛气凌人、缺乏教养,也容易伤着别人或妨碍他人夹菜。
忌分筷和夹筷。左手一只筷子,右手一只筷子,或碗上一只筷子,桌上一只筷子,或碗p碟p杯两边一边一只筷子,这意味着筷分开了,分开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总会使人感到不舒服的,这与我们中国人追求大团圆的心理是背道而驰的,另外,在别人夹菜时,你把别人筷子夹住,颇有拦路打劫p虎口夺食的架势,使人认为这道菜是你的禁脔,只能由你专美,他人不得染指。
筷子虽然只是一种非常简单的食具,但它的发明p使用与沿袭,恰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筷子禁忌的动因固然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出自对神灵的敬畏,如禁供筷、抬筷、落筷等;有的是缘于对主人的尊重,如禁迷筷、吸筷、响筷等;有的是从卫生的角度去考虑,如禁翻筷p洗筷等;有的则是从加强自身修养的目的来要求的,如禁剔筷、指筷、敲筷等。但它作为一种习惯行为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恪守着,成为影响社会文明的一个因子。随着文明的演变,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已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众多合理科学的禁忌还将继续沿用。(《诠释筷子禁忌的文化现象》,《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年第4期)
王心喜:撒筷子,是旧时汉族民间婚姻风俗之一。流行于湖南等地。嫁女日,花轿启动,女方家人将一把筷子撒出庭外,并默告祖先:女儿已出闺门,开始新生活,求神灵保佑。&筷&和&快&同音,含&早生贵子&之意。
扛筷子,为阿昌族民间婚姻风俗。流行于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这种&筷子&是两根新砍的5-6尺的细荆竹。新郎到女家接新娘,要在女家住一宿,第二天吃过早饭才能将新娘接走。吃饭时,当新郎拿起这双特制的筷子时,手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肩扛。新郎吃的菜,也是特备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不是小得夹不起,就是滑得夹不住,或松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新郎吃得满头大汗。
溜筷子,为畲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浙江地区。在新娘上轿前,鞭炮齐鸣,中堂方桌上摆着供奉祖先的祭品,后面摆一大碗饭。按新娘父母家人数,配上相同数量的对筷分成两大把,放在饭碗的两边。请本族一位老人念一段&书&,大意是&&&嫁到&&地方去成家立业,要祖宗保佑她平安无事&等等。致词完毕,举行仪式:新娘从桌上拿起竹筷,双手向背后交叉,递给站在后台的哥哥或弟弟,哥哥接过筷子则从新娘的腋下把筷子又放回原来的位置,故名&溜筷子&。也有将一桌筷子,左边拿上来,右边拿下来,来回三次,同时唱《溜筷歌》,祝愿新娘与夫家和睦相处,传宗接代。新娘按筷子溜下的方向出门为吉。
捡筷子,是旧时汉族婚姻风俗之一。流行于长安一带。新婚第三天,妯娌们将一把筷子,分别藏于墙角p屋后p树丛p草堆,然后让新娘在短时期内全部捡回来,就说明她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中国文化史研究举例&&谈中国的&筷文化&》,《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张红燕:我国插箸祭天p摆筷敬神的习俗中筷子被看做生与死p祖先与后辈p凡人与神灵的连接。宋代,我国就有了正月里祭祀p饮酒p吃果脯p喝豆粥,并在豆粥中插上筷子恭敬神灵的习俗。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插箸祭天的习俗则是吃饭时,饭中插上筷子,仰天而祝,以为报本。浙江民间的&福礼&则是除夕在做好的煮熟的鸡鸭鹅猪肉这些东西上插上筷子,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我国北方民间摆筷敬神的习俗就是在旧历新年时,用大碗盛上做好的荤菜,在中间的大碗中插上供筷,供奉祖先,或者关帝p菩萨等像位。(《筷子&&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四p筷子折射出的灿烂文化
赵荣光:中国古代有句俗语:&美食不若美器&,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特别重视饮食活动的文化展示和食美韫韵感受的民族文化特点。箸形态的琳琅满目p繁复无穷恰是中国食文化这一特点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的食心理,表现在箸上,其形态为正负的两个方面。一是上述从质料、形制、色泽、图饰到文字(多是祝颂吉祥语)等繁复工艺所展示的集功用、装饰、观赏三者合一的主体和正面的形态,它表达了中国人欣悦和祈颂的心理;另一个是种种忌避所形成的亚文化侧面。这个亚文化的侧面,有以下诸多表现:首先是箸的摆放,应当整齐并拢置于进餐者右手位;手执的头的一端要垂直朝向餐桌的边缘(以方形桌为例;若是圆桌面,摆放角度应与半径重合);切忌箸足向外,亦不可一反一正并列。居家用餐,若是子女误置如此,长辈一定会严格批评,倘是旧时代官宦人家的婢役佣作出此差错,詈斥杖责或者难免。待客如此,会被认为不敬,直认晦气。至于宾客饭店等的郑重进餐或宴会场合,箸则摆放著托(一般为瓷质工艺品)之上,夹取食品的足的一端略微跷起,不与餐台面接触,既显得郑重又合卫生观念。而最忌讳的,莫过于将箸插立于碗盘之中,因此举甚似灵前设供的&倒头饭&。箸的摆放的数量要求与进餐者人数一致,不可多,尤不可少,否则均属不敬不祥。进餐者执箸,例用右手,幼少之时初学用箸,父兄辈必教此规。在旧时代左手执箸既表明家教有亏p修身不善,也是宴享场合失礼的行为。执箸位置一般在距箸头三分之一处为宜,这样一则使用灵活适宜,二则合乎大多数人的通行习惯。不可取位太下,那样显得笨拙和缺乏必要的教养。也不宜取位过高,这样易被与宴者视为清高孤傲,刚愎自用,同时也被视为有远离父母家门之嫌和克长者的危害。进食时,箸不可开口过张,夹取食物要适量,太多易被视为贪嘴,太少又有矫揉造作之嫌;箸不可在席面上延伸过长,也不可深入自己口内;还不可在盘碗中挑拨翻捡,这些行为都是缺乏教养p没有基本礼貌的表现。进食过程中,箸还不可以与餐器食具以及唇口弄出声响来;食竟,宜郑重轻置箸位如食前,不可随意弃置。(《箸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魏峰(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系副教授):历史上有关筷子的轶闻很多,如西汉张良借箸辅佐刘邦策划战局,唐韩凝礼以箸预卜玄宗李隆基进京平乱之凶吉,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回中,席中听见曹操说了几句关于天下英雄的话,使刘备在吃惊中不觉筷子掉于地上。古时的筷子还起着军事上的许多其他物品无法代替的作用:张良用筷子对刘邦作形象的示意,帮他制定了消灭项羽的策略。唐玄宗曾将筷子赐给宰相宋Z,赞扬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姻上不服从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自己决心已下,宁愿折断也不弯曲。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筷子诗、筷子谜语、筷子歌舞杂技等。
古时候,用筷寓意各有不同。官宦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炫耀门第高贵,请人吃饭时,常用典雅的牙筷和金筷。而在办丧事时,忌用高贵筷,改用白竹筷,例如,《儒林外史》中记述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时,改用白竹筷,以表示孝敬母亲。此外,帝王之家一般都用银筷,目的在于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毒。而民间嫁女时,嫁妆里必定有筷子,以此寓意着&快生贵子&。古时人死后,冥器里也必定少不了筷子,说是供亡灵在阴间所用。
筷子绝对是厚重丰富的文化产品。古人在用筷子时往往思潮涌溢,大显性情。李白刚要用筷子夹菜,忽然&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筷子如有知,也会感到失落;郑板桥刚要用筷子夹菜,忽思量起聪明糊涂的因果关系,提出最好在众人聚餐时&迟一箸,退一步,当下心安&。联想&筷&与&快&同音,现代人大多很实际,心中常想的是效益或效果。用餐时也不自觉地自我强调&快捷&,并以此为&抢时间&的特征。当然,有时宴请是为了表达或聆闻一事,也往往借动筷之时,一听为快或一吐为快。这抑或是&箸&之称谓渐渐变为&筷&之称谓的原故?
筷子成为祝福生子的吉祥物,最初源于筷子与人的密切关系。后来,人们又根据筷与&快&的谐音关系,赋予了筷子&快生子&的寓义,这是宋代以后的事了,因宋以后始有&筷&之称谓。(宋之前古人称筷为&箸&或&h&)。由此,筷子祝福生子的意义中,又多了一层&快&的意思,以满足新婚夫妇切盼生子的心理期待。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标签之一,筷子在中国民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的地方新娘出嫁,嫁妆里一定要有两份为新婚夫妇准备的碗筷,并用红绳绑在一起,称为&子孙碗&,这不仅表示新夫妇从此要共同生活,而&筷&与&快&谐音,有预祝&快生贵子&之意。在中国北方农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每当新婚之夜闹洞房时,亲友们从窗口向新房里扔筷子,以示吉祥如意,早生贵子。筷子是中国最为普通的餐具,筷子还象征着人,增添一双筷子就意味着添人添口。至今,民间家庭节日聚餐,仍视多摆筷子为吉兆。至于筷子象征财富,显然是因筷子与五谷p美味佳肴有关联的缘故。(《中国筷箸文化初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杨庆黎(保山学院副教授):在中国古代,筷子还有一种占卜算命的奇技。古代相书上说,用三个指头拿筷的人,天生自在,用四个指头拿筷的人命富贵,用五个手指拿筷子的人则大富大贵。这话虽然没有科学的成分,甚至有点胡说八道,但在民间用筷子占卜吉凶的情形确实是曾经普遍存在过的民俗文化现象。据民间传说,从手执筷子的高低可以看出小孩日后结婚对象离家的远近。筷子握得越高的,对象一定离家远;筷子握得过低的,对象一定离家近。所以,担心孩子将来远离自己的父母,就忌讳孩子吃饭时握得过高;而不愿意孩子没出息地守在自己身边的父母,就忌讳孩子吃饭时握得过低,这种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只能看作是老百姓的一种俗信。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筷子具有多重的复合作用,除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进食用餐,精神生活中的占卜吉凶外,就是在政治生活中也有很大作用,例如古代的帝王赏赐功臣金筷;还有在艺术生活中也常有筷子的表演,比如有些民族的筷子舞,也打上了筷子文化的深深烙印,它与中国人民族素质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表层结构来看,筷子不过是木质竹质的食具,当然也包括金筷p银筷和其它质素和材料制作而成的各种工艺筷,它们充其量不过是满足人们在用餐时的有用性,在这个层次上,筷子只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产品;但是,一经人们的使用,由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职业、习惯、年龄、信仰、民族、文化素养的不同,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差异,筷子便超越了它原来所具有的特性&&有用性,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筷子了。第一,也许它是富人&亮富&的奢侈品,是腰缠万贯的大亨老板或者闲得发愁的阔佬富婆家中的装饰品;也许它是饥寒交迫的穷人赖以生存活命的食具;第二,同样作为食具,筷子在餐桌上体现了使用者的等级品位主客地位等文化氛围。通过筷子的文化展现,其背后则是程式化了的习惯以及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种种规范等,就实质而言,已经形成了它特定的模式。这可以说是属于中间的结构层次。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一个层次,就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积淀,人们对筷子的认识已经不局限于将它作为饮食工具,而将其内涵扩展成为占卜吉凶p预测未来的一种工具,并形成某种规范作用,最终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在社会的伦理观念p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中顽强地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复杂交错的网状的层次结构,不要说改变这种犬牙交错的结构,就是理清它们复杂的关系,也如同要纠正一些人拿筷子时的&左撇子&习惯一样,是十分困难的。(《从民族文化视野透视&筷子&的文化寓意》,《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第22期)
谢瀛慧(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黄剑(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系副教授)、潘东潮(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系高级工程师):筷子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吉祥物,国人使用方顶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婚俗中,筷子祝福新人快生贵子,送情人的筷子,表达成双成对永不分离的决心。送亲朋的筷子,表达贴心地关怀对方生活。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八双筷子祝福大吉大发;十双寓意十全十美p团团圆圆。因此筷子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餐具,更代表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希望。
(一)筷子寓意婚姻与爱情。筷子作为吉祥物,被用于婚姻的若干仪式。在议婚阶段,筷子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馈赠礼物。从宋代开始,民间便流传着&回鱼箸&的习俗,男方送给女方定礼后,女方回礼要用到&鱼&和箸。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说:&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箸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箸&。&婚俗用鱼,多寓生殖,鱼和筷相搭配作回赠礼物,也表明筷子的祝殖生子的寓意。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富家的鱼箸,多用金银打造。不惜用金银打造鱼p箸,也表明鱼p箸对婚姻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及人们对这种意义的看重,而在古代,婚姻的重要意义莫过于生子传宗接代。由此看来,回鱼箸礼仪中的筷子,确为祝子吉祥物。
普通的筷子,由于与生子扯上了瓜葛,在一些民族或地方居然成了人们公认的婚姻符号。在仡佬族,有男子送筷子求爱的习俗。仡佬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男子要向女方父母求亲,求亲时男子不发一言,只需从怀里摸出用红纸包裹的一双筷子,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放在女家堂屋中八仙桌上,然后离去。女家父母见状就知道是求亲之事,便会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答应这门亲事。在这种求亲习俗中,筷子能够代言求亲,是因为筷子已是人们公认的婚姻吉祥物。
筷子是爱情的象征。有人把筷子为男人是一根筷子,女人是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有缘握在一起,成为一双筷子,那就是爱情。一双筷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送进人的口中。一根筷子,只能蘸一点点卤汁,永元无法捕捉到生活的真正滋味。筷子的作用总是需要双方共同来完成。爱情如同一双筷子,最根本点在于,男人和女人永远不离不弃;一起品尝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共同承担着人生的风风雨雨。筷子象征着爱情,&双木即成林,相伴到永远&。
(二)筷子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有其独特的文化品位:耿直而不弯曲,奉献而不不求回报,平等而不独大,合作而不争功,同苦而不肯逃避,双赢而不可缺一。这就是筷子奉献精神的生动描绘。筷子常被古人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文人墨客咏颂筷子的诗歌也不少。明代文人程良规以箸喻人,哲味绵长的《咏竹箸》:&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言简意深,富有哲理。有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刻一对联:&酸甜苦辣都尝尽,为谁辛苦为谁忙。&歌颂了筷子具有不怕烫,不怕死,即使下油锅,也在所不辞的忘我无私精神,也是筷子高尚品质的最好写照。筷子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身体生来几寸长,竹家村里是家乡;吃进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
今天的筷子,已经不单作为一种就餐工具,而是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代表着一种文明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文化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它集观赏、收藏、馈赠、保健、实用为一体,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用筷子送礼,具有馈赠、收藏作用,根据馈赠对象不同,各有不同的含义:送亲人,寓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送朋友,寓意&平等友爱,和睦相处&。(《筷箸文化内涵延伸与传播》,《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蔡德贵(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巴哈伊教研究所教授)、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主任、教授):筷子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合一自然派的文化。其思维方式的特征,就是综合的思维方式。综合的思维方式往往表现为中庸之道。这个特点非常明显。整个中国文化圈都是综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的不是对自然的征服,不是彻底的对自然的穷追猛打,而是有节制的,有限制的开发自然,尽量做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三级世界文化差异(上)&&筷子p手指和刀叉的视角》,《东方论坛》2007年第2期)
卢茂村: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文化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郦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句是《汉书&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h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中&犀h&,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负,最终博得太祖赏识。今有诗人赵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甜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筷子古今谈》,《农业考古》2004年第1期)
谈菁:箸在宗教,礼仪,占卜中也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箸独特的文化现象。宗教方面如在道教活动中,每逢会期,如二p六p九月观音会,正月,九月&九皇会&及平时川主会等会期,都会用箸敬神。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餐饮宴会都有着繁杂的文明礼仪规定,而作为主要餐具的箸更有着相当严格的礼俗。民俗方面,箸因其成双成对的形制,以及&筷&字的谐音&快快乐乐&、&快生贵子&等而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婚姻中的吉祥物和传统婚俗礼仪中不可缺少之物,从姑娘出嫁时的&陪嫁筷子&,花轿启程前的&撤筷子&,到洞房门帘上的&串筷子&,横梁上的&束筷&,乃至闹新房后的&戳窗投箸&等,可谓&时时有筷,无处不筷&。此外,古人常以箸为卜具来预测行事吉凶祸福,也有的迷信筷子的&灵性&和&法力&用以驱逐鬼煞,保佑吉利。(《箸:见证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1期)
熊群花:中国人吃饭如果用一根筷子,几乎干不成事情,但只要两根筷子一配合起来,就总能准确无误p运用裕如。无论这菜是条p是块p是丝p是片p是丁p是段p是蓉p是末,两根筷子张合之间,或夹或挑,或拈或拨,或撕或撮,一切都不在话下。这其实体现了中国文化&重和合&的文化特征。在中国文化看来,世界是和谐的p统一的p是变化的,而变化是内在的、是有机的、是有道的,即有规律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中国先哲认为,天地间的人和物、人和人、物和物,都是有机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单个的物不能孤立存在。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以阴阳变易而协调统一的。孤立的单个的阴和阳是不存在的。&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即为此也。以此为根基,中国文化显示了整体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特征,并以伦理为文化导向。形成了集体主义、民族、国家至上的理想观念。
中国人手中的筷子,上粗下细,上方下圆,拿在手中不棱不转,置之台面不滑不滚,夹菜入口不伤唇舌。这种直来直去又有方有圆的造型特征,更恰恰是中国人性格的写照:我们勇敢、勤劳、刚正、自强,却又颇知中庸忍让,颇能超然物外、将就于人和。
中国人手中只要有了一双筷子,吃什么都不在话下,就算是吃上三天三夜的满汉全席也还是这一双筷子,这就体现了中国文化以不变应万变的特征。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具有一种内在的、持久的魅力。从易学理论到儒学思想,不但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尽管有诸子百家,有百花齐放,有百家争鸣,最后仍是独尊儒术。一元化的文化形态与巨大的同化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变的特色。由于中国的哲学家偏重于对事物的整体思考,再加上独特的悟性和体验,所以中国的哲学思想具有极其深刻的哲理。它博大精深,认识越久、认识越多就越感到其深邃,难以标新立异,创立新的理论、主义。(《从筷子和刀叉看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台升&新视角》2005年第6期)
张红燕:从筷子的形态上来看,筷子不但要直,而且一定要成双成对地出现才能发挥筷子的功用。所以有关筷子的文化记载一般取其直和成双配对出现的文化意义。古代帝王以贵重筷子赏赐臣子,是封建王朝权势地位的最明显体现。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赐h表直&云:&宋Z为宰相。朝野人心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令内臣赐Z。虽受所赐,莫知其由,未敢陈谢。帝曰:&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h,表卿之直也。&Z遂下殿拜谢。&可见唐玄宗以筷子的直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筷子象征着婚姻幸福,寄托人们的祝福与希望。云南拉祜族父母在子女结婚时常用谚语&筷子必须成双对,独筷无法夹起菜&规劝新婚的青年男女在以后的生活中要相互协作,相互疼爱。(《筷子&&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欧阳江南: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卦&。(《趣谈筷子文化》,《寻根》2013年第2期)
庠林:南朝刘宋时,柳恽一日赋诗,酝酿中不自觉地用笔敲着琴,忽闻门客中有人&以h和之&,奏出的音韵使柳大为惊奇,于是触发灵感,&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作乐器的例子,迄今在文艺舞台上仍有闻。就拿四川清音这种流行巴蜀颇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品种之一来说吧,那是清代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来,多由一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筷子跟绘画p雕刻联姻,经艺人巧手点化,又可制成精美而魅力别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形体修长,方圆有致,或烙画,或镂刻,绘写自然美景,展现历史故事,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世界,供人观赏把玩,乐趣无穷。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筷子与华夏艺术》,《四川烹饪》1995年第1期)
张吴湖:筷子的加工制作工艺大致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其质地丰富多样,有圆方六棱八棱和麻花等多种形状,大小粗细也各不相同。从最普通最常见的筷子或筷子的典型p标准形状来看,应当是手执端为方形面,入口端为圆形的筷子。这种基本形状的形成与东方传统的造型偏爱不无关系,圆和方是中华民族基本的造型形式,&方圆兼并&的式样选择隐藏着劳动人们基本的造型观念和审美格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天圆地方&的天地观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而且在人们心目中,宇宙和人类都是一个&方圆合一&的造型物。所以,筷子的方圆兼备的基本造型即具有适用性p科学性,也有审美性。(《筷子与刀叉:中西文化符号的比较》,《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五p筷子的传播及影响
姚伟钧、鲁永超(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系副教授):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日本p朝鲜p韩国p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筷子早在唐以前就传到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韩国从1995年下半年起,在小学一年级开设了&筷子课&,并向教师提出了&让孩子们用筷子夹豆子&的教学方法。风格独具的中国筷子,已成了国际友人来华访问前的&必修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其用筷的娴熟,成为记者的一个热门新闻。里根和夫人访华前,尽管花功夫练习用筷,但在国宴上,仍被鱼丸子给难住了。世界拳王阿里1985年5月访华时,因不会用筷子,显得尴尬又好笑。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足见中国人发明的筷子,已成了当今世界风格独具的重要餐具。(《箸的发展与文化影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赵荣光:在异国他乡,箸作为外来文化虽被接受吸收,却并不像其他许多文化组成那样被消化得失去昔时风采。箸的远在异邦,无论历尽多少沧桑,不管异国匠人怎样加工雕饰,它都如炎黄女郎虽着他国服装却仍不掩华夏风韵一样,永远不失&中国&的体与魄。
箸作为中国食文化的高强度构成,它在历史上的传播,首先是&中华食文化圈&的东亚地区。应当说这不仅是个表面的和单纯的地理因素。以稻作文化为代表的五谷粒食传统,以水为传热介质蒸煮麦粉制品的面文化,以及东方式的加工与烹调模式,这一切决定了亚洲食文化地域风格的本质方面。因此,如果说箸在中国出现是中华食文化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话,那么它在中华食文化圈广大地域内的扩散传播同样也是必然的历史。今天,除了中国本土以外,以箸为传统助食具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至于西方世界,箸的传播和使用,主要是主人携之而出的华侨媒介作用,而非客人怀之而归的西方人接受形式。
以今天看来,朝鲜半岛是最早接受箸文化的中华域外的地区。朝鲜半岛居民使用箸已经有了千数百年之久的历史,至今,朝鲜语的箸仍含有汉字箸的音素。越南用箸传统的形成也相当早,这自然如同朝鲜半岛一样,源于很早便与中华文化形成的紧密联系。日本是个在全力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仍然十分注重保持传统文化的民族。第四十三代天皇元明天皇和铜时期(708~714年)编撰的《古事记》一书(汉文)留下了日本食文化史上&箸&字的最早记录,并且一直习用至今。
在各民族文化交流越来越便捷自由,人们彼此间交流的愿望日趋强烈的新时代,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对西方的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西方世界更憧憬东方的食文化,这种双向的兴致和了解无疑将同步增长。美国每年进口竹筷子8000万双以上(其中99%来自中国);法国国际美食旅游协会甚至制定了&金筷子&来表彰中国及亚洲风味酒店的出色经营;更多的西方人到各自国家随处可见的中餐馆去体验用箸进食中华料理的特别情趣,在那里甚至还流行起了&为了你的健康,拿起筷子来&的时潮;已经有了两千数百年广泛使用历史的中国箸这两根小木棒,看来其青春的魔力正方兴未艾呢。(《箸与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张慧荣(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学院教授):树高百丈有根,水流千里有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造就成千上万的汉语原创词,成为日语二度创造的宝贵财富。对&箸&一词的探根寻源可谓竹管观豹,日语以汉语原创词&箸&再创造出数以百计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词对日语词的影响之深与广,居日语词汇四种来源之首的汉语词总量超出了47.5%。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在大量地吸收中国文化过程中,与自己的社会环境p民族风情结合,中国文化成为其血液,深深地融入日本文化。筷子和筷子文化与稻作农耕文明紧密联系,在现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日本十分注重传承包括箸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汉字文化与日本筷子》,《农业考古》2009年第3期)
谢瀛慧、黄剑、潘东潮:中国是筷子的故乡,中国筷子的形状多为近似的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含&天圆地方&,被称为世界最具有文化内涵的餐具。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南亚和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
筷子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筷子做成圆锥形,日本多食生冷食物,如生鱼片之类,用这种圆锥形筷子更方便。韩国筷子大多是用不锈钢做成的,每根筷子都是长方体,小巧精致。韩国人使用不锈钢制筷子有两种原因:一是节约资源,金属筷子卫生、经久耐用,不会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二是传统影响,以往王公贵族的餐具都是银质,久而久之银质筷子就成了富贵的象征。现在韩国人大多数是用不锈钢筷子,闪亮的特征传承了银筷的雍容。
最早将筷子介绍到欧洲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一书也有描绘到筷子文化和用法。随着华侨不断地移居到欧美国家,西方对筷子也不陌生,很多家庭都备有筷子。欧美国家其中又以法国对于中式筷最为热爱。法国旅游协会制定一项&金筷奖&以表彰出色的中餐行业。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认为筷子相对于刀叉具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谨慎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它从不穿透食物,从不弄断食物,从不破坏食物,而只是提起食物,转动食物和移动食物&&食物不再是需要施以暴力的捕猎对象&。西方人毕竟是西方人,不管巴特大师如何浪漫,都无法理解筷子在东方文化中深刻含义。世界上第一家&筷子博物馆&在德国。馆中曾展出过一万多双以金银玉石兽骨等不同材料制成的筷子,来自不同历史时期筷子,可谓洋洋大观。(《筷箸文化内涵延伸与传播》,《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 |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复制&电话:联系电话:4
邮箱:chr@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历史文化学院)
&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筷子发展历史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