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成为传说 传说成为神话这句话出自神话的成语哪里?

热门搜索:& & & & & & & & & &
&&&&&&&&&&当前位置:&&中国历史&&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
发布日期:&&浏览次数:5
核心提示:(图1)伏羲,又称庖羲。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始作八封”,“作结绳而为网罟”。这是两件大的发明创造。当然,社会出现这样的新事物,是由于人们集体劳动的结果,而不会是某个“圣人”的恩赐。但这个传说告诉我们,那
(图2)的主要业绩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据说,在这以前,天塌地陷,灾害不息,经过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传说中整理天地的神。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
&2& &…&
【中国历史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中国历史网站网站的所有信息,版权均属中国中国历史网站网站所有,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链接、转贴、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和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历史网站网站&,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历史网站网站
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自互联网,处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仅供参考。他人从本网转载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禁止篡改为来源为中国历史网站网站,否则本网将依法进行追究责任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作者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推荐图文
&&推荐中国历史
&&点击排行
--footer--【图文】神话传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神话传说的重要
大小:942.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山西有哪些神话传说
     老师要求了解家乡,知道家乡的神话传说
09-06-18 &匿名提问
提起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不能不说山西。这里既是“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女娲”的主要生活居所;也是著名的“三皇”——太昊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相对集中的活动舞台;以及唐尧、虞舜、夏禹的帝都(平阳、蒲坂、安邑)所在。其他众多的神话人物如蚕神嫘祖、农神后稷、狱神皋陶、乐祖师旷以及蜚廉、造父等等,也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遗址遗迹和动人的传说。可以说,三晋大地就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博物馆。 山西告诉你:远古神话并非虚构   英国学者戴维·罗尔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大量文献和考古证据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创作了两卷本《时间的检验》,剥去了层层神话的外衣,使深藏在《圣经》故事中惊人的历史真相最终展现了出来。  在1995年出版的第一卷《圣经:从神话到历史》中,罗尔指出了昔日考古学家们的一个谬误:在寻找能证明以色列人历史的考古发现中,他们虽然找对了地方,但却弄错了时间。经过缜密研究,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年表,从而为《旧约》中诸如约瑟、摩西、约书亚、扫罗、大卫、所罗门等人物的真实存在找到了惊人的考古证据。他走遍中东各地,进入库尔德斯坦和阿塞拜疆腹地探险,还到巴林群岛考察,并三次深入埃及东部沙漠。在出版于1998年的第二卷《传说:文明的起源》中,他带领人们循着亚当后代迁移的足迹,从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中的伊甸园,进入史前苏美尔的沼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他让人们看到了大量能够证实《创世纪》故事的证据:他找到了巴别塔的原型;他证明了《圣经》中的大洪水是一个真实事件;他还找到了挪亚方舟停靠的地点——朱蒂山……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在德国召开的一次“语言和知识学会”年会上公布后,令听众们激动不己。  当我在灯下读着戴维·罗尔这些一点儿也不枯躁的考古论文时,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神话和传说。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神奇志怪故事,是否也如同亚当夏娃的伊甸园一样存在着某种真实历史的影子呢?不由地,一颗久已尘封的求知之心被触动了,我一一步步走进了那几乎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神话世界。  为什么要从山西去追溯神话的源流?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是山西人的缘故。实在是因为这块土地所蕴含的东西太丰富、太细腻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女娲、大禹、精卫、愚公,还有神农炎帝、轩辕皇帝、伏羲、后稷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儿时听姥姥奶奶讲过的大部分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几乎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不过我第一个想要去追寻的,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故事。探究自己的生命本源,大概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一种本能吧。  从哪儿开始呢?我首先想到了方志和史料。于是,我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中。在《泽州府志》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娲皇窟:凤台县(今晋城市)城东浮山北谷,谷中空虚如囊,传即炼石补天处。谷祀娲皇,山祀伏羲。”过去在我的印象里,“女娲”是一个仅仅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虚幻的艺术形象,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遗迹留存。难道这证明“女娲”确有其人吗?无从知道,我只能更努力去搜寻。这样,一部部方志、一本本史料,女娲庙、娲皇窟、补天遗址,无数个遗迹让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我把这些遗迹全部标在地图上,然后拿着这张地图上路了。  一个春天的早晨,我走进了晋城市中村乡的水东村——《泽州府志》中所载的“娲皇窟”就在离这个村不远的浮山上。在村委会主任的指点下,我沿着村后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了浮山。淌过一条水将能没过脚背的丹河,再走过一座刚刚废弃的小村庄(古庵里庄),我就看到了半山腰上的“娲皇窟”。  “娲皇窟”又有“补天窟”、“翁婆头”之称,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崖山洞。此洞高约5米、宽约3米、深约4米。一进洞门,我就注意到了洞顶左侧有一条宽约 20公分的巨大裂缝,深不可测,似乎要通往“天外”;细看去,正前方的洞顶也有一条10多公分的水平裂缝,横亘东西。这种情景,让我仿佛看见了上古洪荒时期我们那些可怜的祖先们,在大雨滂沱时是怀着怎样不安的心情担忧着会不会遭受“天崩地裂”的灭顶之灾。可能就是那种巨大的恐慌,让他们时刻幻想着能有一副伟大的肩膀扛起洞里的“天”,保佑人们能平安度日。这时候我就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会不会就源出于此呢?  在生存条件非常严酷的原始社会里,出生并活下来无疑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所以也就难怪生殖崇拜理所当然成为原始图腾崇拜的主流。神话中层出不穷的关于女娲和伏羲的种种相爱、**和繁育后代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听说吉县柿子滩有一幅跟生殖崇拜有关的“女娲岩画”,我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当天就坐火车到了临汾。  “柿子滩”位于距离吉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北岸,西边离吕梁山不远。在台地西边靠南的“岩棚”下方,就是“岩画”所在之处。岩画共两幅,用软性赭红色石头画成,其中右方一幅是两只动物图画;而左方一幅,则是表现女娲“补天”和“造人”双关含意的“女娲岩画”;岩画中的“女娲”头梳双髻,双乳饱满下垂,充满哺乳人类的乳汁;在她的头顶上面,画有7颗黑点,象征布有“北斗七星”的天空;“女娲”右手上举,手上持有石块状物体,意指女娲“炼石补天”;女娲下身两腿分开,画有外露的阴器,脚下大地画有6个圆点,这是讴歌女娲繁育万物、创造人类的功绩吧。  女娲被叫作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伏羲则被号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倒底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他们是夫妻,有人说他们是兄妹,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1999年冬天,我在万荣县黄河之滨的“后土庙”考察时发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圣地——“汾阴淮”。恰巧,在“后土庙”以南5公里左右的宝鼎乡北赵村,就是传说中伏羲“龙马负图”东渡黄河来到山西的地方。可是,“汾阴淮”没有提到女娲造人时有伏羲的功劳存在,“白马神庙”里关于伏羲乘龙马渡黄河的记载也看不出与女娲有任何的关系。  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被神化以前的炎帝其实是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姜炎部族的首领。凭着这个部族的优秀与先进,凭着“兴农业”与“疗民疾”的得人心政策,他后代中的一支在太行山下、汾水两岸定居下来。  在寻访神话的过程中,我在高平、长治两县的交界处见到了“神农岭”、“百谷山”、“羊头山”、“炎帝陵”等有关炎帝的遗迹。这让我有些迷惑不解。很多史料都足可以说明炎帝出生于陕西。等他长大后成为姜炎部族的首领,也是在关中一带活动。那么山西境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遗迹存在呢?  在翻阅了有关炎帝之称呼的资料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炎帝”二字是姜炎部族对首领的统称,从第一代神农氏炎帝到最后一代被黄帝灭掉的榆罔,有整整520年的历史。根据当代史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的研究,炎帝后裔主要有4支:列山氏、共工、四岳和台骀。第4支台骀发源于今陕西的武功、扶风两县,后迁居到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所以显而易见,高平、长子、长治等县的多处炎帝遗迹并非是炎帝而是他的后代留下的。  说炎帝,不能不说精卫。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本名女娃。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记得在小学课本上所看到的“精卫填海”的故事,也被那天真少女化成的精灵那份执着感动过。在考察炎帝遗迹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所在地“发鸠山”就在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那里也是“浊漳河”的发源地。我闻讯立刻赶到了长子。站在发鸠山顶,遥望东方天际,我好像看到了那身轻如羽的小小精卫鸟在渺远的天空中展翅奋飞,又似乎见到了女娃姑娘那可爱的面庞在对我微笑。我想:在那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人的生存十分不易,而许许多多挑起生活重担的女人们岂不正和这精卫鸟一样,在奋力地与环境的艰难和危险抗争,寻找生存的机会吗?  涿鹿的原野上,血腥而激烈的战争此起彼伏。炎、黄二帝讨蚩尤、黄帝伐榆罔,鹰雕作旗、虎豹开路,风、雨、雷、电纷纷上阵,演出了一场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戏码。  轩辕黄帝出生于黄土高原西部的陇东地区,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当轩辕氏当上了部落首领之后,他“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比起炎帝的只重农业不重精神是更进了一步,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在运城市东郭镇西南,有一个著名的“黄帝战蚩尤”胜迹——“蚩尤村”(现改名为“从善村”)。  传说在“阪泉之野”(山西运城一带古称“蒲阪”),黄帝与蚩尤各自摆开了阵势。一时间,大风、大雨伴着大雾接踵而至。先是黄帝的女大臣“风后”用“指南车”指引部队脱离险境,接着黄帝之女“女魃”出阵,驱散风雨,用号角声、擂鼓声等扰乱敌兵,采取变化多端的战术,取得胜利,最后斩杀蚩尤,分解身首,异地而葬。因此,这里被人命名为“解州”;该村村民是“蚩尤”部族的后代,所以命名为“蚩尤村”。又传:黄帝的女大臣“风后”死去,被埋葬在晋陕交界处的黄河渡门,该地因为是“风后陵”所在,后来被人们称为“风陵渡”。  除了尧、舜、禹,晋南大地还分布着多处“尧舜名臣”的遗迹:“羲和墓”在稷山县中舍村;“皋陶墓”在洪洞县士师村;“伯益墓”在襄汾县北社村;“后稷墓”在稷山县稷王山……还有那么多不知名的民间神话与传说,使这里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和“富矿区”。  太原市清徐县是有名的醋乡,也是古代尧帝留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以唐尧的名字命名的“尧城村”,村里有座建筑精巧的“尧庙”,传说是唐尧“初封徙迁”之所。  从“尧城村”出来继续南行,过平遥、介休、灵石,就到了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劈开灵石口”的夏门镇,这里是霍山山脉与吕梁山脉的交汇处。放眼望去,公路南面的山谷宽不到百米,汾河从谷中流过。在古代传说中,这里是汾河南流的“瓶颈”,由于两山相交、隘口狭窄,在“灵石口”以北形成了“晋阳湖”、“昭余祁”等多处湖泊、沼泽,致使水流不畅,常常发生水患。后来大禹受命治水,劈山石、拓幽谷、疏通水道,汾河才得以畅通南流,也留下了大禹“劈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动人传说。因为大禹是夏朝开国之主——夏启的父亲,所以人们把大禹拓宽的这个谷口命名为“夏门”。  结束了我的神话之旅,就仿佛走过了一条绚丽夺目的中国古代传说人物画廊。女娲、伏羲、炎黄二帝和尧、舜、禹,无论他们是否是真实的,他们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鲜明的性格特征都让我更加体会到人类史发展历程的艰辛和厚重。作为一个道地的山西人,我深为能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古风古韵中而自豪。■  附:山西境内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遗迹分布图  一、女娲  1平定县东浮化山:女娲“补天灶”遗迹,“娲皇庙” 2寿阳县落磨寺村:落磨寺 3左权县东苇沟:娲皇庙 4河津市阳村:高媒庙 5黎城县广志山:娲皇(行)宫 6襄垣县仙堂山:娲皇(行)宫 7长治市天台山:娲皇庙(女娲补天台) 8陵川县古郊乡东上河村:补天圣母寺 9晋城市水东村浮山:“女娲氏炼石处”遗迹 10霍县贾村:娲皇庙 11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娲皇陵、娲皇庙 12洪洞县辛南村:娲皇庙、梳妆楼 13临汾市金殿镇:娲皇庙(毁) 14蒲县河西村:娲皇(行)宫 15吉县城关:人祖庙 16吉县东城乡柿子滩:女娲岩画 17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  二、伏羲  1洪洞卦底村:画卦台、伏羲庙 2吉县人祖山:伏羲庙 3洪洞伏牛村:伏羲庙(伏羲“伏牛乘马”处)  三、神农炎帝 1高平县换马村:羊头山炎帝高庙 2高平县下台村:炎帝中庙 3高平县东关:炎帝下庙 4高平县故关村:炎行宫 5高平县庄里村:炎帝陵庙(五谷庙) 6高平县徘南村:炎帝庙 7高平县赤祥村:炎帝庙 8高平县三甲村:炎帝庙 9高平县邢村:炎帝庙 10高平县南赵庄:五谷庙 11长子县发鸠山:“精卫填海”处,女娲坟 12隰州合桑村:谷城.“神农尝五谷”处  四、轩辕黄帝  1永济市风陵渡:黄帝大臣“风后陵” 2洪洞县公孙堡村:黄帝庙 3襄汾县上鲁村:轩辕氏陵 4运城市从善村:蚩尤村,(“黄帝战蚩尤”处) 5万荣县庙前村:秋风楼下“轩辕黄帝扫地坛”  五、尧  1太原清徐县:尧城村 2平遥县北关:尧庙 3霍县陶唐峪:尧庙 4洪洞县羊(犭解)村:尧庙(发现神羊处) 5临汾市伊村:唐尧里 6临汾市康庄:“康衢击壤”处 7临汾郭行乡北郊村:“古帝尧陵” 8绛县古绛镇尧寓村:“唐尧寓处”碑 9翼城县唐城村:尧子丹朱所封之地 10翼城县史村;尧子丹朱墓  六、舜  1垣曲县:舜井,舜庙 2永济市:雷首山下雷泽 3运城历山:舜帝陵、舜帝庙  七、禹  1夏县:“禹王城”遗址 2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大禹庙” 3夏县夏王村:夏桀造酒池 4夏县放桀台:成汤放夏桀处 5河津市龙门:禹凿龙门处  八、尧舜名臣  1稷山县稷王山:后稷陵 2稷山县:稷王城 3万荣县西薛李村:后稷庙 4洪洞县士师村:皋陶墓 5稷山县东庄村:羲和墓 6洪洞县赵城镇:霍山“蜚廉墓” 7闻喜县冰池村:上古姜源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英国学者戴维·罗尔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大量文献和考古证据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创作了两卷本《时间的检验》,剥去了层层神话的外衣,使深藏在《圣经》故事中惊人的历史真相最终展现了出来。  在1995年出版的第一卷《圣经:从神话到历史》中,罗尔指出了昔日考古学家们的一个谬误:在寻找能证明以色列人历史的考古发现中,他们虽然找对了地方,但却弄错了时间。经过缜密研究,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年表,从而为《旧约》中诸如约瑟、摩西、约书亚、扫罗、大卫、所罗门等人物的真实存在找到了惊人的考古证据。他走遍中东各地,进入库尔德斯坦和阿塞拜疆腹地探险,还到巴林群岛考察,并三次深入埃及东部沙漠。在出版于1998年的第二卷《传说:文明的起源》中,他带领人们循着亚当后代迁移的足迹,从伊朗西部扎格罗斯山中的伊甸园,进入史前苏美尔的沼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他让人们看到了大量能够证实《创世纪》故事的证据:他找到了巴别塔的原型;他证明了《圣经》中的大洪水是一个真实事件;他还找到了挪亚方舟停靠的地点——朱蒂山……这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在德国召开的一次“语言和知识学会”年会上公布后,令听众们激动不己。  当我在灯下读着戴维·罗尔这些一点儿也不枯躁的考古论文时,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神话和传说。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神奇志怪故事,是否也如同亚当夏娃的伊甸园一样存在着某种真实历史的影子呢?不由地,一颗久已尘封的求知之心被触动了,我一一步步走进了那几乎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神话世界。  为什么要从山西去追溯神话的源流?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是山西人的缘故。实在是因为这块土地所蕴含的东西太丰富、太细腻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女娲、大禹、精卫、愚公,还有神农炎帝、轩辕皇帝、伏羲、后稷等等,简直数不胜数。可以这么说,在我们儿时听姥姥奶奶讲过的大部分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传说,几乎都是从这里流出来的。不过我第一个想要去追寻的,就是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故事。探究自己的生命本源,大概是每个人生而俱有的一种本能吧。  从哪儿开始呢?我首先想到了方志和史料。于是,我一头扎进了故纸堆中。在《泽州府志》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娲皇窟:凤台县(今晋城市)城东浮山北谷,谷中空虚如囊,传即炼石补天处。谷祀娲皇,山祀伏羲。”过去在我的印象里,“女娲”是一个仅仅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虚幻的艺术形象,没想到还有这样的遗迹留存。难道这证明“女娲”确有其人吗?无从知道,我只能更努力去搜寻。这样,一部部方志、一本本史料,女娲庙、娲皇窟、补天遗址,无数个遗迹让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我把这些遗迹全部标在地图上,然后拿着这张地图上路了。  一个春天的早晨,我走进了晋城市中村乡的水东村——《泽州府志》中所载的“娲皇窟”就在离这个村不远的浮山上。在村委会主任的指点下,我沿着村后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了浮山。淌过一条水将能没过脚背的丹河,再走过一座刚刚废弃的小村庄(古庵里庄),我就看到了半山腰上的“娲皇窟”。  “娲皇窟”又有“补天窟”、“翁婆头”之称,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崖山洞。此洞高约5米、宽约3米、深约4米。一进洞门,我就注意到了洞顶左侧有一条宽约 20公分的巨大裂缝,深不可测,似乎要通往“天外”;细看去,正前方的洞顶也有一条10多公分的水平裂缝,横亘东西。这种情景,让我仿佛看见了上古洪荒时期我们那些可怜的祖先们,在大雨滂沱时是怀着怎样不安的心情担忧着会不会遭受“天崩地裂”的灭顶之灾。可能就是那种巨大的恐慌,让他们时刻幻想着能有一副伟大的肩膀扛起洞里的“天”,保佑人们能平安度日。这时候我就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会不会就源出于此呢?  在生存条件非常严酷的原始社会里,出生并活下来无疑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所以也就难怪生殖崇拜理所当然成为原始图腾崇拜的主流。神话中层出不穷的关于女娲和伏羲的种种相爱、**和繁育后代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听说吉县柿子滩有一幅跟生殖崇拜有关的“女娲岩画”,我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当天就坐火车到了临汾。  “柿子滩”位于距离吉县县城西南30公里的清水河北岸,西边离吕梁山不远。在台地西边靠南的“岩棚”下方,就是“岩画”所在之处。岩画共两幅,用软性赭红色石头画成,其中右方一幅是两只动物图画;而左方一幅,则是表现女娲“补天”和“造人”双关含意的“女娲岩画”;岩画中的“女娲”头梳双髻,双乳饱满下垂,充满哺乳人类的乳汁;在她的头顶上面,画有7颗黑点,象征布有“北斗七星”的天空;“女娲”右手上举,手上持有石块状物体,意指女娲“炼石补天”;女娲下身两腿分开,画有外露的阴器,脚下大地画有6个圆点,这是讴歌女娲繁育万物、创造人类的功绩吧。  女娲被叫作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伏羲则被号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倒底是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他们是夫妻,有人说他们是兄妹,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1999年冬天,我在万荣县黄河之滨的“后土庙”考察时发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圣地——“汾阴淮”。恰巧,在“后土庙”以南5公里左右的宝鼎乡北赵村,就是传说中伏羲“龙马负图”东渡黄河来到山西的地方。可是,“汾阴淮”没有提到女娲造人时有伏羲的功劳存在,“白马神庙”里关于伏羲乘龙马渡黄河的记载也看不出与女娲有任何的关系。  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被神化以前的炎帝其实是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姜炎部族的首领。凭着这个部族的优秀与先进,凭着“兴农业”与“疗民疾”的得人心政策,他后代中的一支在太行山下、汾水两岸定居下来。  在寻访神话的过程中,我在高平、长治两县的交界处见到了“神农岭”、“百谷山”、“羊头山”、“炎帝陵”等有关炎帝的遗迹。这让我有些迷惑不解。很多史料都足可以说明炎帝出生于陕西。等他长大后成为姜炎部族的首领,也是在关中一带活动。那么山西境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遗迹存在呢?  在翻阅了有关炎帝之称呼的资料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炎帝”二字是姜炎部族对首领的统称,从第一代神农氏炎帝到最后一代被黄帝灭掉的榆罔,有整整520年的历史。根据当代史学大师郭沫若先生的研究,炎帝后裔主要有4支:列山氏、共工、四岳和台骀。第4支台骀发源于今陕西的武功、扶风两县,后迁居到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所以显而易见,高平、长子、长治等县的多处炎帝遗迹并非是炎帝而是他的后代留下的。  说炎帝,不能不说精卫。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本名女娃。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记得在小学课本上所看到的“精卫填海”的故事,也被那天真少女化成的精灵那份执着感动过。在考察炎帝遗迹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所在地“发鸠山”就在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那里也是“浊漳河”的发源地。我闻讯立刻赶到了长子。站在发鸠山顶,遥望东方天际,我好像看到了那身轻如羽的小小精卫鸟在渺远的天空中展翅奋飞,又似乎见到了女娃姑娘那可爱的面庞在对我微笑。我想:在那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时代,人的生存十分不易,而许许多多挑起生活重担的女人们岂不正和这精卫鸟一样,在奋力地与环境的艰难和危险抗争,寻找生存的机会吗?  涿鹿的原野上,血腥而激烈的战争此起彼伏。炎、黄二帝讨蚩尤、黄帝伐榆罔,鹰雕作旗、虎豹开路,风、雨、雷、电纷纷上阵,演出了一场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戏码。  轩辕黄帝出生于黄土高原西部的陇东地区,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当轩辕氏当上了部落首领之后,他“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比起炎帝的只重农业不重精神是更进了一步,因此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在运城市东郭镇西南,有一个著名的“黄帝战蚩尤”胜迹——“蚩尤村”(现改名为“从善村”)。  传说在“阪泉之野”(山西运城一带古称“蒲阪”),黄帝与蚩尤各自摆开了阵势。一时间,大风、大雨伴着大雾接踵而至。先是黄帝的女大臣“风后”用“指南车”指引部队脱离险境,接着黄帝之女“女魃”出阵,驱散风雨,用号角声、擂鼓声等扰乱敌兵,采取变化多端的战术,取得胜利,最后斩杀蚩尤,分解身首,异地而葬。因此,这里被人命名为“解州”;该村村民是“蚩尤”部族的后代,所以命名为“蚩尤村”。又传:黄帝的女大臣“风后”死去,被埋葬在晋陕交界处的黄河渡门,该地因为是“风后陵”所在,后来被人们称为“风陵渡”。  除了尧、舜、禹,晋南大地还分布着多处“尧舜名臣”的遗迹:“羲和墓”在稷山县中舍村;“皋陶墓”在洪洞县士师村;“伯益墓”在襄汾县北社村;“后稷墓”在稷山县稷王山……还有那么多不知名的民间神话与传说,使这里当之无愧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密集区”和“富矿区”。  太原市清徐县是有名的醋乡,也是古代尧帝留存遗迹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以唐尧的名字命名的“尧城村”,村里有座建筑精巧的“尧庙”,传说是唐尧“初封徙迁”之所。  从“尧城村”出来继续南行,过平遥、介休、灵石,就到了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劈开灵石口”的夏门镇,这里是霍山山脉与吕梁山脉的交汇处。放眼望去,公路南面的山谷宽不到百米,汾河从谷中流过。在古代传说中,这里是汾河南流的“瓶颈”,由于两山相交、隘口狭窄,在“灵石口”以北形成了“晋阳湖”、“昭余祁”等多处湖泊、沼泽,致使水流不畅,常常发生水患。后来大禹受命治水,劈山石、拓幽谷、疏通水道,汾河才得以畅通南流,也留下了大禹“劈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动人传说。因为大禹是夏朝开国之主——夏启的父亲,所以人们把大禹拓宽的这个谷口命名为“夏门”。  结束了我的神话之旅,就仿佛走过了一条绚丽夺目的中国古代传说人物画廊。女娲、伏羲、炎黄二帝和尧、舜、禹,无论他们是否是真实的,他们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鲜明的性格特征都让我更加体会到人类史发展历程的艰辛和厚重。作为一个道地的山西人,我深为能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古风古韵中而自豪。■  附:山西境内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遗迹分布图  一、女娲  1平定县东浮化山:女娲“补天灶”遗迹,“娲皇庙” 2寿阳县落磨寺村:落磨寺 3左权县东苇沟:娲皇庙 4河津市阳村:高媒庙 5黎城县广志山:娲皇(行)宫 6襄垣县仙堂山:娲皇(行)宫 7长治市天台山:娲皇庙(女娲补天台) 8陵川县古郊乡东上河村:补天圣母寺 9晋城市水东村浮山:“女娲氏炼石处”遗迹 10霍县贾村:娲皇庙 11洪洞县赵城镇侯村:娲皇陵、娲皇庙 12洪洞县辛南村:娲皇庙、梳妆楼 13临汾市金殿镇:娲皇庙(毁) 14蒲县河西村:娲皇(行)宫 15吉县城关:人祖庙 16吉县东城乡柿子滩:女娲岩画 17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  二、伏羲  1洪洞卦底村:画卦台、伏羲庙 2吉县人祖山:伏羲庙 3洪洞伏牛村:伏羲庙(伏羲“伏牛乘马”处)  三、神农炎帝 1高平县换马村:羊头山炎帝高庙 2高平县下台村:炎帝中庙 3高平县东关:炎帝下庙 4高平县故关村:炎行宫 5高平县庄里村:炎帝陵庙(五谷庙) 6高平县徘南村:炎帝庙 7高平县赤祥村:炎帝庙 8高平县三甲村:炎帝庙 9高平县邢村:炎帝庙 10高平县南赵庄:五谷庙 11长子县发鸠山:“精卫填海”处,女娲坟 12隰州合桑村:谷城.“神农尝五谷”处  四、轩辕黄帝  1永济市风陵渡:黄帝大臣“风后陵” 2洪洞县公孙堡村:黄帝庙 3襄汾县上鲁村:轩辕氏陵 4运城市从善村:蚩尤村,(“黄帝战蚩尤”处) 5万荣县庙前村:秋风楼下“轩辕黄帝扫地坛”  五、尧  1太原清徐县:尧城村 2平遥县北关:尧庙 3霍县陶唐峪:尧庙 4洪洞县羊(犭解)村:尧庙(发现神羊处) 5临汾市伊村:唐尧里 6临汾市康庄:“康衢击壤”处 7临汾郭行乡北郊村:“古帝尧陵” 8绛县古绛镇尧寓村:“唐尧寓处”碑 9翼城县唐城村:尧子丹朱所封之地 10翼城县史村;尧子丹朱墓  六、舜  1垣曲县:舜井,舜庙 2永济市:雷首山下雷泽 3运城历山:舜帝陵、舜帝庙  七、禹  1夏县:“禹王城”遗址 2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大禹庙” 3夏县夏王村:夏桀造酒池 4夏县放桀台:成汤放夏桀处 5河津市龙门:禹凿龙门处  八、尧舜名臣  1稷山县稷王山:后稷陵 2稷山县:稷王城 3万荣县西薛李村:后稷庙 4洪洞县士师村:皋陶墓 5稷山县东庄村:羲和墓 6洪洞县赵城镇:霍山“蜚廉墓” 7闻喜县冰池村:上古姜源墓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伏羲、神农炎帝、轩辕黄帝 唐尧、虞舜、夏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女娲在造人之前,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猪,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 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另一种传说《独异志》是:女娲是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议想为夫妻,又自觉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起来一团,要不就把云散了吧。」以是天上的云立即合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  《风俗演义》中就有女娲造人之说,凡有女娲庙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娲庙求子的习俗。虽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却浸透着一种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时代,部落战争十分残酷、频繁,而且全靠人力对抗,死亡者众多。所以,人们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兴旺,才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于是,“女娲补天”应运而生。在“女娲补天”神话中,女娲所补的天,是自己头上的天;所撑的地,是自己脚下的地;所创造的是一个让人类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无畏的浩然气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们又可以发现,这个神话中包含着比较浓厚的保守思想。女娲其实可以去能够“载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气补天平地。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有五处女娲墓,山西省内有两处,一处在芮城县的风陵,一处在洪洞县的赵城。查《文献通考》、《寰宇记》、《九城志》等古籍,都说女娲墓在赵城;而且历朝历代祀典女娲也都在赵城。此外,浮山县也有女娲庙和女娲补天处。神话中所说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说“女娲补天”神话起源于山西,是有根据的。  山东省日照市有女娲补天台。女娲补天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处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带。在距离日照不远的天台山极顶(现在是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补天台高耸在上,神鳌低卧台下,神迹茫茫,山岩苍苍。对于故事的出处,清朝琅琊人王陨的文章里面有记载(见附件)。连女娲炼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记.正义》引《太康地记》记载:“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赐之茅土,以为社”。日照商时属姑幕,汉代归城阳。后来羲和氏族用此女娲补天台作观象台,又称观星台,现在遗迹尚存。  附:  《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  清 琅琊 王陨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伊洛陨:伊河洛河之间,陨石无踪,其地无考。《竹书纪年》曰:“帝禹后氏八年雨金于夏邑”。《竹书纪年》又云:“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兰山陨:沂州府兰山县西40里。尚有遗石,状如铁牛,土人奉为神灵,立庙而顶礼膜拜之。庙已残破,庙碑尚存,曰陨石降于唐,因神牛而为庙。  寿光陨:青州府寿光县西50里。《二十四史-宋书》云:“魏明帝青龙三年正月乙亥,陨石于寿光”。乃地有落星村,村边有陨石状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为寿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诗云:“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选胜此留停。谁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灵。”  。。。。。[编辑本段]【女娲补天神话解读】  女娲补天神话的内核可能是华夏先民烧瓦覆盖房防漏措施,反映的是女娲发明瓦的事迹。  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后期,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而发明了陶器。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瓦”字与“娲”字读音相同,都是模拟陶器摩擦时发出的“嘎嘎”声,其实至今在一些地方称陶片为“瓦片”,以瓦称呼陶器,如“瓦罐”、“瓦盆”等。  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先民居住的简陋房屋的草顶,先民可能因此认为,天上雨水也是从云盖缝隙中漏下。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先民会设想像用瓦覆盖屋顶那样,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苍天。这样的事业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这个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最初的传说只是女娲烧瓦覆盖屋顶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叶,渐渐变形,“烧瓦”演变为“炼五色石”,“覆盖屋”演变为“补天”,最终被层层包裹在神话的华丽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o览冥训》中记载那样,除了补天事迹本身,又增加了补天的原因,以及补天之后的断鳌、杀黑龙、积芦灰等系列事迹,造就了女娲氏整理天地的伟大事业。[编辑本段]【神话中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称女阴、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话传说与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