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宝透皮贴骗局的那个透皮技术效果咋样?太极也新出了透皮技术,这个怎么样?如果做代理商,需要加盟费吗?

『中药透皮技术培训班』相关搜索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对不起,该职位已经停止招聘了~
为您推荐相似高薪职位:类&&&&&&&别:
服务区域:
联&系&人:
微信扫一扫 随时问随时聊
商家地址:
- 温泉路18号
温馨提示:夸大的宣传和承诺不要轻信,谨防上当受骗,提供免考、代考、办证的均是违法行为,请不要误信。
中药透皮技术培训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亚宝药业承办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58同城看到的,谢谢!
服务一条龙
本地生活服务大全
热门推荐:
2005-版权所有| 京公网备案信息| |乙测资字| |违法信息举报:&&亚宝中药透皮技术 【范文十篇】
亚宝中药透皮技术
范文一:中药透皮技术
艾灸信徒...
一、 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法方:
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 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
①儿科部分:
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
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
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每天贴6小时。
④、小儿腹泻:
A、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末和匀,取2至3克,将药粉置于脐中,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24小时更换一次主要功用为温中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虚及虚寒性腹泻。
B、樟脑、石榴皮、松香各等份三药研末,取2~3克敷于脐中,药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外敷,其功用为温散止痛,固肠止泻,用于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型腹泻。
C、肉桂、吴茱萸、车前子、白胡椒各等份研成粉末,取2至3克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液溶于载体后敷于之上。其功用为温中散寒,利湿止泻,用于伤食泻及寒湿泻。
D、用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各等份,研末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其功用为清热腹泻及婴幼儿伤热腹泻及细菌性痢疾。 ⑤、小儿腹痛:元胡、肉桂、白胡椒各等份共研末,将消肿止痛水敷入载体贴于上,将药粉置于肚脐中,外贴24小时更换一次,用于小儿各种腹痛及现代肠系淋巴结炎疗效甚佳。
2、妇科部分:
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②闭经:丹参5份,穿山甲1份,两药研末,以醋、酒各半调和成糊状,摊于载体之上,帖神厥、关元穴24小时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连贴以经通为度。其功用为养血调经。主治:闭经。
③乳腺炎:(乳痹):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④乳腺增生: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消肿止痛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其功用为疏肝理气,化瘀消肿。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⑤子宫肌瘤:海棠、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细份用醋和75%酒精调匀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放入上,贴敷于关元穴,连贴10至15次,效果良好。其功用是软坚散结,用于子宫肌瘤。
3、颈、肩、腰腿痛部分:
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③腰痛:肉桂、生川乌、乳香、樟脑、川椒上药研末用时用白酒调和,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肾俞(双)命门穴,每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温经散寒,活络之痛。屡用效佳。
④关节炎:生川乌、生草乌(葛根、麻黄、生半夏、白胡椒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成药饼,放入载体上,贴局部痛部位24小时更换。
4、老年病部分:
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炎):附子、肉桂、丁香、吴茱萸、穿山甲各等份用姜汁调和,先将消肿止痛合剂溶于载体后,将调匀后药物摊入上贴胄中脘,神厥穴两个部位,24小时更换1次。如果胃痛严重,可加入0.3克左右麝香立即止痛。
②胃溃疡(胃及十二指溃疡):穿山甲、血竭、乳香、没药白芨上药各等份,用醋姜汁各半调和做成药饼,敷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上脘、中脘、神厥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③呃逆(打嗝):丁香、吴茱萸各等份,用姜汁调均成糊状,摊于湿贴载体之上,贴上肚脐,24小时换药一次用之奏效。
④胃下垂:蓖麻仁5份、升麻仁和升麻粉放在一起捣如泥,加入姜汁做成药饼,放入湿贴载体之上,贴中脘穴,其功用开题固脱,用于胃下垂的治疗效果良好。
5、溃疡部分:
①小儿口腔溃疡:黄连、冰片两种药物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放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于涌泉穴(双侧)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即愈。 ②脱骨疽(脉管炎):红升丹+麝香少许放入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各天一次,效果甚佳。
③骨髓炎:白降丹+消炎疼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效果佳隔天一次。 ④下肢溃疡(臁疮):老烟膏、生地榆、寒水石、血余炭、胡黄连、血竭各等份研末用小磨油调入糊状,摊入湿贴载体之上,敷于局部,24小时更换,用之有效。
⑤去腐生肌散,摊入载体上,干贴效果佳,一般3~5次愈。
⑥带状孢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细末,干粉撒在湿贴载体之上,贴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效果显著,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
⑦疑难杂症: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用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山芝麻、穿山甲各等份湿摊于患处,配大椎穴湿贴效果甚佳。
⑧腹水症: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各等份核桃油活饼放于神厥穴、关元穴、肾俞穴、(双)涌泉穴(双)效果甚佳。 ⑨心血管水肿: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分心木各等份放于载体上湿贴于涌泉穴(双)、大椎穴效果甚佳。
总之以八纲辩证为准绳,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合理调配用药,受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终于实现内病外治载体渗透技术之梦。
小结:易懂易行、收效快、疗效高、渗透载体可信、对脾胃无损害、患者易接受、降低医者风险、对祖国中医学更加发扬光大。
范文二:一、 中药透皮技术(即消肿止痛贴)的适用方法:
消肿止痛贴临床称之为药物载体,临床分干贴和湿贴两种法方。1、干贴是指用载体直接贴于患处或用中药粉末敷于载体上贴于患处的一种简单方法。2、而湿贴是将消肿止痛合剂融于载体和中药粉末(醋调、蜜调、酒精调)等以西药直接同消肿止痛合剂混合贴于患处及穴位的一种常用法方。
二、 中药透皮技术(即内病外治)适应证:
1、儿科部分:
①、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
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其
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
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每天贴6小时。
④、小儿腹泻:
A、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末和匀,取2至3克,将药粉置于脐中,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24小时更换一次主要功用为温中止泻,适用于小儿脾虚及虚寒性腹泻。
B、樟脑、石榴皮、松香各等份三药研末,取2~3克敷于脐中,药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外敷,其功用为温散止痛,固肠止泻,用于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型腹泻。
C、肉桂、吴茱萸、车前子、白胡椒各等份研成粉末,取2至3克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液溶于载体后敷于之上。其功用为温中散
寒,利湿止泻,用于伤食泻及寒湿泻。
D、用葛根、黄芩、黄连、黄柏各等份,研末置于脐中,用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贴于上,其功用为清热腹泻及婴幼儿伤热腹泻及细菌性痢疾。
⑤、小儿腹痛:元胡、肉桂、白胡椒各等份共研末,将消肿止痛水敷入载体贴于上,将药粉置于肚脐中,外贴24小时更换一次,用于小儿各种腹痛及现代肠系淋巴结炎疗效甚佳。
2、妇科部分:
A在痛经发作期,用654~2注射液10毫升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上,贴敷入关元穴,30分钟缓解痛疼。
B山楂、葛茛、甘草、生白芍、乳香、没药、元胡各等份用醋或黄酒调和做成饼状,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饼放入上,贴肚脐(神厥)及关元穴,月经来潮前2天应用,或初感痛时应用,其主要功用是行气活血止痛。屡用效佳,多次痛止。
②闭经:丹参5份,穿山甲1份,两药研末,以醋、酒各半调和成糊状,摊于载体之上,帖神厥、关元穴24小时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连贴以经通为度。其功用为养血调经。主治:闭经。
③乳腺炎:(乳痹):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④乳腺增生: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消肿止痛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其功用为疏肝理气,化瘀消肿。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⑤子宫肌瘤:海棠、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细份用醋和75%酒精调匀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放入上,贴敷于关元穴,连贴10至15次,效果良好。其功用是软坚散结,用于子宫肌瘤。
3、颈、肩、腰腿痛部分:
①颈椎病:穿山甲、乳香、没药、葛根、透骨草各等份取3~5克调经糊状,先将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将药物敷入上,贴颈椎部位,一般当天显效,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②肩周炎(五十肩):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细辛、乳香、没药研末用75%的酒精调匀做成粉饼,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放入上贴于肩关节局部,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5~7次效果良好,其功用为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③腰痛:肉桂、生川乌、乳香、樟脑、川椒上药研末用时用白酒调和,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肾俞(双)命门穴,每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温经散寒,活络之痛。屡用效佳。
④关节炎:生川乌、生草乌(葛根、麻黄、生半夏、白胡椒共研细末,用姜汁调和成药饼,放入载体上,贴局部痛部位24小时更
4、老年病部分:
①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炎):附子、肉桂、丁香、吴茱萸、穿山甲各等份用姜汁调和,先将消肿止痛合剂溶于载体后,将调匀后药物摊入上贴胄中脘,神厥穴两个部位,24小时更换1次。如果胃痛严重,可加入0.3克左右麝香立即止痛。
②胃溃疡(胃及十二指溃疡):穿山甲、血竭、乳香、没药白芨上药各等份,用醋姜汁各半调和做成药饼,敷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上脘、中脘、神厥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良好。
③呃逆(打嗝):丁香、吴茱萸各等份,用姜汁调均成糊状,摊于湿贴载体之上,贴上肚脐,24小时换药一次用之奏效。
④胃下垂:蓖麻仁5份、升麻仁和升麻粉放在一起捣如泥,加入姜汁做成药饼,放入湿贴载体之上,贴中脘穴,其功用开题固脱,用于胃下垂的治疗效果良好。
5、溃疡部分:
①小儿口腔溃疡:黄连、冰片两种药物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放入湿贴的载体之上,贴于涌泉穴(双侧)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即愈。
②脱骨疽(脉管炎):红升丹+麝香少许放入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各天一次,效果甚佳。
③骨髓炎:白降丹+消炎疼湿贴载体上,贴于患处效果佳隔天
④下肢溃疡(臁疮):老烟膏、生地榆、寒水石、血余炭、胡黄连、血竭各等份研末用小磨油调入糊状,摊入湿贴载体之上,敷于局部,24小时更换,用之有效。
⑤去腐生肌散,摊入载体上,干贴效果佳,一般3~5次愈。 ⑥带状孢疹:雄黄5份、冰片3份、蜂房2份共研细末,干粉撒在湿贴载体之上,贴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效果显著,治疗10例,轻者3次,重者5~7次痊愈。
⑦疑难杂症: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用白花蛇舌草、穿心莲、山芝麻、穿山甲各等份湿摊于患处,配大椎穴湿贴效果甚佳。
⑧腹水症: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各等份核桃油活饼放于神厥穴、关元穴、肾俞穴、(双)涌泉穴(双)效果甚佳。
⑨心血管水肿:大黄、硭硝、腹毛、大戟、甘遂、芫花、穿山甲、分心木各等份放于载体上湿贴于涌泉穴(双)、大椎穴效果甚佳。
总之以八纲辩证为准绳,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合理调配用药,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终于实现内病外治载体渗透技术之梦。
小结:易懂易行、收效快、疗效高、渗透载体可信、对脾胃无损害、患者易接受、降低医者风险、对祖国中医学更加发扬光大。
范文三:第一部分:中药贴敷技术的历史沿革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八,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因而贴敷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各受医家关注。
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1朱晓龙.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3.
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宋代《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临床使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膏方26张,多以麻油、黄丹、松香、白蜡等为基质,并详细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与用途。汪机著的《外科理例》,载有软、硬膏方11张,多以麻油、黄丹、牛皮胶等为基质。
这一时期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3.理论成熟阶段(清代)
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清代著名而又难能可见的外治法专书,此书是程鹏程悉心博览,广辑方书而成,程氏穷力搜讨数十年,集内外治法三千余方,并将其外治方一千五百余首进行分门别类,汇纂成编,为集十卷。其内容总括了清·嘉庆以前历代医家行之有效的外治经验,是一部极为丰富的外治法的宝贵史料。原为救急而作,所载方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书中所用外治疗法包括、涂、针、炙、砭、镰、浸洗、熨搨、蒸提、按摩等多种方法,几乎集外治之大全,其中许多方法延用至今,确有疗效。
继《急救广生集》之后,清代医家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敷贴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研究,著成《理瀹骈文》一书,此书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沦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吴氏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用。他在二十年间, “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因此,可以说《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膏药的专著。除膏药外,还有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它不仅用于痈疽疔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外科疾患的治疗,还广泛地用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因此《理瀹骈文》被后人尊称为“外治之宗”。
吴氏所著《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把敷贴疗法的治疗范围推广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
立应”,“以膏统治百病”。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4.中西医结合阶段(民国——现代)
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受到歧视,并引发了生存危机。在这一时期,包括外治在内的整个中医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缓慢发展。尽管受到政府的种种限制,但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民间中医教育大力发展,民间中医学术团体大量涌现。这一时期中医药外治的临床表现为内外合治,治疗手段丰富,外治法广泛渗透到内、外、妇、儿各科,扩大了外治的应用范围。
这一时期对历代本草和方剂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汇编与研究,深入探讨药性、药效,并试图采用西药药理解释中药功效或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中药药效。其中亦不乏对外用中药的研究。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事中西医学的汇通,中药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建国以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促使膏药从炼制方法到剂型改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系统的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的经验, 而且对膏药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膏药的制法和应用上进行了改进。上世纪50 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 60 年代出版了《中国膏药学》, 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总结、更新和充实, 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期间,传统的中药黑膏药逐渐被橡皮膏取代, 橡胶膏剂是19 世纪后期在膏药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大部分中药橡皮膏仍采用橡胶和松香, 因而难以克服对皮肤的过敏性,且其含药量少, 难于控制到最佳水平, 所以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近些年, 随着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70 年代巴布剂首先在日本出现, 中药巴布剂将中药提取物或药物, 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和适量比例的辅料混匀后涂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作为新型外用透皮贴剂, 已在国外大量应用。新型巴布剂与橡皮膏相比具有载药量大, 生物利用度高, 敷贴舒服, 剥离方便, 自然透气保湿性好, 对皮肤无过敏、刺激, 挥发型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损失小等优点, 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2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许多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出现,为贴敷疗法等中药外治2李园, 李佩文.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9, (6).
方法注入新的活力由于贴敷疗法大多局限于广义上的外敷,故而人们在治疗器具新方法的研究中,主要从促进药物吸收和多种方法协同使用的角度着眼。一方面运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仪器并与贴敷外治协同应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进药物吸收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其中利用声、光、电、磁等原理配合中药治疗的方法也普遍应用。此外,外治剂型不断涌现,建国后出现的中药硬膏剂,是对中医传统薄贴的发展,由橡胶及配合剂组成基质,再加上中药提炼的挥发油或浸膏制成。如麝香虎骨膏,对肌肉劳损、扭挫伤、类风湿性关节炎、晕车船等有较高疗效。再如用于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膏药,镇痛时间可达3~6小时。现代生活中,人们利用贴敷疗法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制造出药物背心、内衣、腰带、护肩、护膝等药物保健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范文四:第一部分:中药透皮技术的历史沿革
中医没有“透皮”的说法,“透皮”的概念来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的透皮给药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透皮给药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透皮给药系统相比其他给药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首先透皮给药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并且可提供较长的作用时间,降低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还能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疗效。
我国虽然无“透皮”之名,但中医外治法中的敷贴疗法与“透皮”疗法异曲同工,且使用历史更为悠久。敷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原则,以经络腧穴学说作为指导。可以说中药透皮疗法是结合了西方最新的技术,且又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疗法。纵观中医敷贴疗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萌芽阶段:(远古——春秋战国)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中医外治体会的文字记载。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有“傅”、“涂”、“封安”等疮口外敷之法,记载了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并且其中所记载的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1这一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还比较幼稚,虽然可以看到很多后期成熟外治方法的雏形,但无完整体系和专著出现。
2.发展阶段(汉代——明代)
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方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药。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并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而且对黑膏药制法、条件、用具均有详细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如“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而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宋代《刘1朱晓龙.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3.
涓子鬼遗方》载有多种薄贴之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述及外贴膏药治疗痈疽、风湿之症,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临床使用。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膏方26张,多以麻油、黄丹、松香、白蜡等为基质,并详细记载了膏药的制法与用途。汪机著的《外科理例》,载有软、硬膏方11张,多以麻油、黄丹、牛皮胶等为基质。
这一时期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膏药的制备已经非常完善,而且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
3.理论成熟阶段(清代)
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
《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清代著名而又难能可见的外治法专书,此书是程鹏程悉心博览,广辑方书而成,程氏穷力搜讨数十年,集内外治法三千余方,并将其外治方一千五百余首进行分门别类,汇纂成编,为集十卷。其内容总括了清·嘉庆以前历代医家行之有效的外治经验,是一部极为丰富的外治法的宝贵史料。原为救急而作,所载方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书中所用外治疗法包括、涂、针、炙、砭、镰、浸洗、熨搨、蒸提、按摩等多种方法,几乎集外治之大全,其中许多方法延用至今,确有疗效。
继《急救广生集》之后,清代医家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敷贴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研究,著成《理瀹骈文》一书,此书原名叫《外治医说》,刊于1870年。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沦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改名为《理瀹骈文》。吴氏本人通过长期实践,大力提倡膏药的应用。他在二十年间, “月阅症四、五千人,岁约五、六万人,出膏大小约十万余张。”因此,可以说《理瀹骈文》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膏药的专著。除膏药外,还有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它不仅用于痈疽疔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外科疾患的治疗,还广泛地用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因此《理瀹骈文》被后人尊称为“外治之宗”。
吴氏所著《理瀹骈文》总结了我国清末以前千余年的外治方法,把敷贴疗法的治疗范围推广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以膏统治百病”。为后世树立了楷模,在这部专著中他提出了“外治之理,即内治
之理”,从而奠定了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4.中西医结合阶段(民国——现代)
民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受到歧视,并引发了生存危机。在这一时期,包括外治在内的整个中医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缓慢发展。尽管受到政府的种种限制,但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民间中医教育大力发展,民间中医学术团体大量涌现。这一时期中医药外治的临床表现为内外合治,治疗手段丰富,外治法广泛渗透到内、外、妇、儿各科,扩大了外治的应用范围。
这一时期对历代本草和方剂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收集汇编与研究,深入探讨药性、药效,并试图采用西药药理解释中药功效或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中药药效。其中亦不乏对外用中药的研究。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从事中西医学的汇通,中药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建国以后,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促使膏药从炼制方法到剂型改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系统的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的经验, 而且对膏药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膏药的制法和应用上进行了改进。上世纪50 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 60 年代出版了《中国膏药学》, 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总结、更新和充实, 使之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期间,传统的中药黑膏药逐渐被橡皮膏取代, 橡胶膏剂是19 世纪后期在膏药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在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大部分中药橡皮膏仍采用橡胶和松香, 因而难以克服对皮肤的过敏性,且其含药量少, 难于控制到最佳水平, 所以至今仍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近些年, 随着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 上世纪70 年代巴布剂首先在日本出现, 中药巴布剂将中药提取物或药物, 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和适量比例的辅料混匀后涂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 作为新型外用透皮贴剂, 已在国外大量应用。新型巴布剂与橡皮膏相比具有载药量大, 生物利用度高, 敷贴舒服, 剥离方便, 自然透气保湿性好, 对皮肤无过敏、刺激, 挥发型药物在生产过程中损失小等优点, 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外用中药新剂型。2
中医药透皮贴敷疗法,简便易学,作用迅速,容易推广,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乐为患者接受。它不仅在外、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显出特色,而且对内2李园, 李佩文. 中药外用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9, (6).
科、妇科疾病也有显着疗效,尤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
中医药透皮疗法的特点和优势
一、途径直接,作用迅速透皮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二、用药安全,适应症广透皮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三、使用简便,易于推广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四、药源广泛,价廉效广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五、稳定可靠,副作用少。透皮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范文五:新剂型新技术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关键词】
中药;外治法;透皮给药系统
外治法是中医药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几千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是指药物在经皮肤给药后,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该类制剂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的破坏,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近年来,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和药用新辅料的应用,研制开发了许多经皮给药新剂型,较传统剂型有显著优点。笔者现对该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类论述。
中药透皮给药新剂型
涂膜剂系指用有机溶剂溶解成膜材料及药物而制成的外用剂型。涂于患处时,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以保护创面,同时逐渐释放所含药物起治疗作用。涂膜剂制备工艺简单,在使用时亦有诸多优点。
吴氏等[1]以雄黄、冰片为主要成分制成雄冰涂膜剂治疗隐翅虫皮炎,药物可缓慢释放,作用持久。另外,中药涂膜剂可快速起效。张氏等[2]运用藏药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治疗骨科疾病及软组织损伤,止痛发生时间在5~20 min,止痛时间较长,并且安全、有效、稳定,患者适应性好。1.2
与传统中药剂型相比,中药喷雾剂有独特的优点: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药物分散均匀,吸收速度快,药性稳定,剂量和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梁氏等[3]用叩刺梅花针加外擦由中药丹参等中药浸泡而成的万丝林喷雾剂治疗88例瘀血阻络型斑秃,同时与单纯使用叩刺梅花针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9%,对照组有效率为81.2%。研究表明,将喷雾剂与其他中医技术联用,显著提高疗效。
凝胶剂能较长时间与作用部位紧密粘附,有较好的生物粘附性,制法简单、使用舒适。由于凝胶吸水溶胀后所形成的水化凝胶层对药物有一定的控制释放作用,现已广泛用于缓释、控释系统。
蔡氏[4]研制成乳剂型凝胶基质并研究其机理,发现蓖麻油作为油相,在聚山梨酯80、三乙醇胺作用下与水形成O/W乳化液,同时蓖麻油作为卡波姆的脂溶性增塑剂,能插入聚合物链间削弱大分子间相互聚集作用,破坏了大分子链间的交联结点,从而使聚合物骨架延展和软化,增加了运动性和柔性;蓖麻油中硬脂酸等与三乙醇胺反应形成有机胺皂也有乳化作用,与碱反应增加其水溶性;综合作用使形成的凝胶基质非常细腻和稳定。除此之外,姜氏等[5]研制了斑蝥素脂质体(LC),进一步将其制成凝胶剂。所得凝胶剂与对照品相比皮肤刺激性显著减小,24 h后皮肤内斑蝥素的滞留量为对照组的2.6倍,而透皮扩散的量极微。表明该脂质体凝胶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高效、低毒。
与传统的中药贴剂相比,巴布剂中的高分子基质材料能更好地吸收和承载包括多种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中药提取物并予以“凝胶化”成型。因药物基质含有高达40%~70%的水分,使该结构犹如一个“药库”,能快速、持久地释放基质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给药剂量准确、吸收面积小、血药浓度稳定、作用迅速持久、使用舒适方便等优点。
赵氏等[6]以累积透皮百分率为指标,运用仿Fick's扩散装置研究雪上一枝蒿涂膜剂、凝胶剂、巴布剂的经皮渗透作用。实验表明,3种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控释能力,其中涂膜剂满足动力学0级释放过程,而凝胶剂、巴布剂均能满足Compertz函数0级释放过程。万氏等[7]
进行了痛块消巴布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结果治疗组持续止痛时间为(18.10±5.93)h,明显优于对照组(4.67±1.57)h,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84.8%。
目前,国内对巴布剂的研究多着重于给药基质材料、吸收促进剂的选择,成型工艺研究及经皮释放等方面。
中药透皮给药新技术
脂质体(lipsome)
脂质体可通过与角质层湿化和水合作用、融合作用、穿透作用以及能经皮脂腺、汗腺甚至毛囊直接进入皮肤下层,达到透皮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8-11]。脂质体用作皮肤给药的载体具有以下优点:①与皮肤角质层脂质有高度的相似性,能增强药物进入角质层或表皮的类脂内,增加药物在皮肤的滞留量和滞留时间;②其皮肤靶向作用使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量减少,降低药物因全身吸收引起的不良反应;③提高药物稳定性;④无毒、可生物降解,应用安全无刺激。
陆氏[12]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传递体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不同给药形式和给药体积对丹参酮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脂质传递体12 h累积透过量高,皮肤滞留量最小,普通脂质体12 h内接收介质中未检测到药物,水醇混悬液仅在给药8 h后检测到少量药物,随脂质传递体给药体积增大,12 h皮肤累积透过量提高,透皮速率增加,皮肤滞留量增加。说明脂质传递体可以促进丹参酮经皮转运。亦有人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制品平均粒径(150±25)nm、包封率61%、载药量6%。体外透皮试验表明,与乳膏相比,制品透皮速率较慢,皮肤层中药物贮存量较高[13]。
目前研究表明,脂质体仍然存在包封率小、磷脂易氧化而不稳定等缺点。
环糊精包合技术(cyclodextrin,CD)
β-CD呈闭合筒状结构,是内部具疏水性、外部具亲水性的大分子物质。药物分子经其包合后,可增加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提高稳定性,降低刺激性及毒副作用,具有促进皮肤渗透的作用,可进一步促进药物的释放。因此,广泛应用于药物透皮吸收制剂。
狄氏等[14]采用小鼠离体皮肤渗透扩散试验,比较麝香酮(muscone)在β-CD、HP-β-CD分子包合物中以及脂质体载体中的透皮扩散特征。结果麝香酮HP-β-CD分子包合物以及脂质体化后的经皮渗透速率明显大于麝香酮,β-CD包合物则较低。说明麝香酮经HP-β-CD包合或脂质体化后能够促进其经皮渗透。并有实验证明挥发油β-CD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解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其稳定性明显优于未包合挥发油[15]。
微乳(microemulsion)
微乳与透皮载药脂质体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热力学稳定体系;②粒径为10~100 nm;③能自发形成。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特性,其促渗作用的特点为:增溶及提高渗透浓度梯度;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可经毛囊透皮吸收。目前,微乳作为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宋氏等[16]研制马钱子碱微乳并考察对离体小鼠的透皮能力,结果马钱子碱微乳促进了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显现出持续、延时的转运特点,并可降低马钱子的毒副作用。吴氏等[17]用中药红花、川芎、乳香、没药、当归、樟脑、冰片等制成中药按摩微乳剂,具有活血化瘀、疏风散寒、消炎止痛的功效,对软组织挫伤、运动后肌肉酸痛、关节炎疼痛等酸痛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克服了原搽剂油腻感、不易清洗的弊端。
微针(microneedles)
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大部分药物无法以透皮给药方式达到治疗效果。近几年,一种用于提高药物经皮渗透性的微针透皮给药技术被开发出来。微针阵列多由10~2 000 μm的微针组成,此技术结合皮下注射与透皮贴片的双重释药优点,不仅能够刺穿上层表皮创造出允许药物大分子甚至微粒通过的微米尺寸通道,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又不致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及引
起临床意义的损伤[18],特别是对于大分子药物经皮渗透性显著提高,能够达到治疗效果。
国外对微针及其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在20世纪末兴起,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先驱性地工作使其在这个领域占有绝对优势,日本和欧盟也紧随其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离应用及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19]。
微囊(microcapsule)及纳米囊(nanoparticle)
微囊及纳米囊系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态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小囊。按粒径的不同可划分为微囊(5~250 μm)和纳米囊(10~1 000 nm)。纳米囊技术是近年来制剂新技术的一个突出代表。但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可能与纳米囊技术的复杂性及经皮给药药物的性质有关。
促渗透技术
除制备新型载体外,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还可以加入适当的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它是一种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PE种类繁多,按其理化性质可分为两大类:①非极性类如烃类、脂肪酸、油酸、月桂酸等;②极性类如乙醇、二甲基亚砜、甘油、月桂醇硫酸盐和水等。常用的PE有氮酮、油酸,以及一些天然的PE,如薄荷醇、冰片、桉叶油、川芎提取物,白芥子提取物等。
除使用上述透皮给药新剂型、新技术外,还常借用现代医药技术和方法,如离子导入法、磁场导入法、电致孔法、激光法、超声波经皮给药、无针注射器等。
药物经皮给药发展迅速,是近几年药剂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关于新剂型报道不如西药丰富,透皮吸收促进剂也多局限于对化学药物的作用,对中药的促进作用记载相对较少。并且由于中药经皮给药复方繁多,处方量较大,所以,在新型载体、新技术应用方面虽然已经开展了一些有效的研究,但难度较大,报道也较少。另外,有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在中药,尤其复方领域未得到应用。因此,将新剂型新技术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领域,并对处方药物之间、PE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使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 吴广侠,赵玉海,冯占铎.雄冰涂膜剂治疗隐翅虫皮炎41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760.
[2] 张 劲,吴 征.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在骨科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16.
[3] 梁绿茵,蔡敬宙,何颖妉.梅花针加万丝林喷雾剂治疗瘀血阻络型斑秃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598.
[4] 蔡海敏.乳剂型凝胶基质的配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431.
[5] 姜义娜,于香安,焦海胜,等.斑蝥素脂质体凝胶剂的研制与质量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02.
[6] 赵 颖,林亚平.雪上一枝蒿涂膜剂、凝胶剂和巴布剂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研究[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5,(2):12.
[7] 万冬桂,李佩文.痛块消巴布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8] Short SM, Rubas W, Paasch BD. Transport of biologically active interferomgamma across human skin in vitra[J].Pharm Res, ):1140.
[9] Kirjavainen M, Urtti A, Jaaskelainen I, et al. Interaction of liposomes with human skin in vitro the influence of liposom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J].Biochim Biophys Acta,:179.
[10] Mezei M, Gulasekharan V. Liposomes:a selec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topical route of administration:gel dosage form[J]. Pharm Pharmacol,):473.
[11] Bernard E, Dubois JE, Wepderre J. Importance of sebaceous glands in cutaneous penetration of an antiandrogen:target effect of liposomes[J].Pharm Sci,):573.
[12] 陆晓红,刘建平,赵 华,等.丹参酮脂质传递体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J].中成药,):1000.
[13] 张 路,简江波,盛 燕,等.马钱子碱脂质体的大鼠离体透皮性能和兔皮肤刺激性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72.
[14] 狄留庆,毛春芹,谢 辉,等.麝香酮的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60.
[15] 杨明霞,温幼武,毛新民.辛蒿凝胶滴鼻剂中挥发油包合物的稳定性考查[J].天津药学,):24.
[16] 宋金春,王玉广.马钱子碱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928.
[17] 吴永良,卢海燕.O/W 型中药按摩微乳的制备研究[J].海峡药学,):20-21.
[18] Kaushik S, Hord AH, Denson DD, et al. Lack of pain associated with microfabricated microneedles[J].Anesth Analg,):502-504.
[19] Zhang JY, Zhao YJ, Yang XL.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microneedles array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nstrumentation,):32.
特色医疗验方仅供参考
皮肤渗透贴敷疗法,属于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一种重要技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症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将其制成丸、散、膏、糊等剂型,贴敷于神阙、大椎、肺俞、涌泉等穴位,上面盖以胶布等固定,再配合适当的灸疗或热敷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内治之理即外置治理,内治之药即是外治之药。贴敷药物通过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
经过皮肤透入、经络传导,激发经脉之气,协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疏通经络,促进脏腑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贴敷疗法简便易学,疗效可靠,适应症广,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的使药物在体
内24小时恒速循环。贴敷疗法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经过了漫长岁月和历史的验征,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
上下。即使在临床应用时出现皮肤过敏或水泡,亦可及时中止治疗,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很快就可消失,并可继续使用。
中西药穴位贴敷透皮疗法无口服、注射用药之弊端,且有高效、低风险、便捷的明
显优势。药物经皮肤渗透,能否透过皮肤的屏障限制,达至全身性用药的目的,主要是看穿透皮肤屏障的能力有多强。
透皮技术的使用概念:
使用方法:先将中西药打成粉状与基础粉混合,注射器抽吸药物溶媒与其他稀释液体,滴至药粉上拌匀,以
不渗、不淌液为原则。
冷敷: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或直接用冰袋冷敷。
热敖:药贴贴在相应的部位后,隔层薄膜用湿热巾热敷,扩展局部毛细血管,加速药物渗透
l、疼痛贴敷最简单,哪里疼痛哪里沽。胃痛风湿颈肩腰,贴在痛点疼速抛。
2、感冒鼻炎贴大椎,颈后最大骨头堆。咳嗽哮喘贴身柱,大椎直下两寸处,
3、便秘肠炎贴肚脐,肚脐背后是命门。命门可治尿多症,命门还可治肾虚。、
4、前列增生或炎症,尿频尿痛尿又急。肚脐命门贴交替,脐下三寸贴中极。
5、女性痛经可治愈,疼痛之处贴上去。胸闷心痛贴胸口,天凉特别能护寿。
“特色医疗”史老师验方:
l、请各位同仁老师记住这几个要点。l、病要诊断准确。2、配方要正确。3、剂量要达到。4、穴位要选对。5、使
用方法要正确
2.史老师希望每位医生家里都备有冰片,配药时都加上一点,贴上以后,患者会自觉很舒服,只要患者觉得舒服,
他的病就好了三分之一,这就是效果。 3、常备药粉:芒硝、冰片、青黛、麝香、朱砂
各位专家献方:
一、 大人小儿咳喘、哮喘.发热
1、山东烟台陈景林老师验方分享:1岁,止咳散适量+咳喘宁+扑尔敏片1.5+vc片3病毒唑3.藿香正气液
适量贴脐部一天见效
为什么不用消肿上痛液,而用正气液,是因为正气液温生,流鼻涕多为寒凉,致病小孩贴脐部有衣
服包好不易抓脱,有腹帐正气液正好
2、徐州李燕青分享:陆红玉,女,10个月在市妇幼静滴十天,支气管炎,22日来诊,定喘穴
连贴3天,止咳散适量加异丙嗪,安茶碱,依托红霉素片各一片,川贝精片,甘草片各2片湿贴,今复
诊治愈。加口服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川贝枇杷颗粒各半口服。家属很高兴。 3,小儿发热:退烧粉+APC+大黄粉+清开灵针剂湿敷贴大椎穴。
发烧:周岁小孩剂量是:退烧粉加安痛定两支地 米
两支湿贴,一贴就退再贴控制不反烧
4、济阳卢医生;患者5岁支炎,咽炎发烧38度今早反应效果极好用退烧粉+红霉素2片甘草4片
喘息定2片强的松2片+溶媒贴天突穴
5、南宁邦大动;10岁孩子发烧3天大椎贴退烧粉、壮阳粉、麻黄+细辛+安基比林一支 小儿腹泻 :
1.青岛王中阳腹泻;一岁多小儿:止泻粉+易蒙停1片,小儿泻痢停2片,6542片2片,潘生丁2片,
湿贴肚脐,加口服肠炎宁1包分三次,思密达一包分三次,一贴加口服一天药基本痊愈了,个个有效
、 2.平度马千惠.一个40岁的女性,开始腹泻水样便10几次,曾在其他诊所打针吃药效果欠
佳,我就我诊所之材,用绿霉素3片,西米3片,.海俄辛6片粉加止泻粉湿贴。 3.东营李铁我用于腹泻病人比较多,效果特好:
(1)病毒性:止泻粉+消炎痛+洛哌丁胺+潘生丁654—2;
(2)细菌性:止泻粉+消炎痛+洛哌丁胺+654—2+穿心连胶囊。大人小孩都可用,分量有别 4.南宁龚祥云医生分享:
(1)2个月孩子腹泻用止泻粉+药蒙脱石散一包分分3次+维生素B1、3片.病症腹泻水样 便.一天拉12次.贴
上一贴第二天拉3次.3贴治愈
(2)验方分享二个月大,小孩用止泻粉+丁香肉桂二克粉研细,用一贴见效三贴好试一下
5、一岁多小孩发烧又呕吐又腹泻用药:止泻粉适量+潘生丁1片+易梦停l颗+湿贴肚脐,另外一张:安痛定l毫升
贴大椎穴。
6、治疗一例小儿流口水用吴茱萸,和胆南星帖涌泉穴效果特别好
7、化脓性扁桃体炎;退热粉、青黛,芒硝各2克,冰片少许,安乃近、强的松、B1\B2维C各2片,罗红霉素分散片4片,研末分5次使用,湿贴天突。
8、马山覃勤芳老师;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几个月了,去过几家医院看过,没有治疗好,我用三黄粉适量,消炎痛6片,冰片外贴双侧甬泉穴三天就完全好了,叫他继续巩固治疗2天。病人很高兴,我也高兴。
痔疮、脱肛、糖尿病足、泌尿、前列腺类
1、海南蒋志高分享 内痔、外痔.痔疮粉、儿茶5克、黄莲5克、冰片0.5克,再买西药扑尔敏l片、强 地松1片。湿贴外痔、内痔。在用药期间一定不能多吃辣椒、喝酒、生冷食物莫食!切记3—7天痊愈。
2、北流李医生,儿茶那方治痔疮效果真的非常好,去年我用多个病人身上,屡试屡验,现在贴更是如虎添翼
3、糖尿病足、顽固性下肢溃疡(赵老师):生大黄50芒硝100黄连20生栀子20丹参30赤芍20丹皮20川芎20鸡
血藤50大血通30,水煎外洗。
创面常规清洗、消毒,用京万红软膏加速效救心丸8粒打粉贴于患处,12小时/贴(每次换药后清洗溃疡面)
褥疮、糖尿病溃疡,上法10一30天可愈。糖尿病溃疡使用苯妥英钠适量,研末,贴于创面。
4、湖南医生分享:手足溃疡把烂的洞洞先清创上点苯妥英纳然后用透皮粉填满洞.10—15 天即好.湖南医生用此
方法治疗好3个医院宣布要截肢的患者
5、尿急、尿频.尿不尽.尿血前例线炎(徐涛医生提供):壮阳粉、肉桂+消炎痛6片+前例康5片湿贴肚脐
三.风湿类
l、风湿痛刘翔医生提供:风湿粉+利多卡因+消炎痛+强的松湿贴
2.威海于老师分享.患者女65岁,椎问盘突出术后三月,单侧腰腿痛剧烈在多家医院治疗,并用各种止痛方法,
效果均不佳。处方:椎间盘粉+消炎痛6片、强的松6片、尼美舒利2片.冰片少许痛点湿贴,一贴奇效,同时
未用任何口服等止痛药很好。加口服风湿骨痛丸,易缓舒胶囊等。
3、襄阳王老师分享;腰椎问盘膨出,椎间盘腰痛粉+肉桂3克,秋水仙减2片,强的松6片,消炎痛8片,马钱子
3克,三七片15片+溶媒贴药前热敷lO分钟,溶媒可加利多卡因,穴位腰椎位第4—5处,用药最少得3—5天,
口服双氯夯酸钠、布洛芬,仅供参考,
4、贵港李换正分享;用疼痛粉、冰片2克,消炎痛6片,强的松5片,当归针2支治疗坐骨神经痛四贴痊愈。贴2,
3,4,5腰椎旁开2寸,梨状肌坐骨神经出口处。
5、博山王医生分享膝关节肿痛患者,走路要人扶。用膝关节粉+舒筋活血片6片+保太松4片+消炎痛 9片+地米片
8片+灭痛灵4片+冰片+湿帖。又打活血止痛针又服药,晚上随访,不痛了,走路也可以了,
6、临沂分常晓宇分享1个中风后遗症3年伴柏金森用2贴,今朝反馈下肌明显不振了,脑络通胶丸bl,冰片,谢
香贴足三里。
7、长沙胡医生:患者陈某,男, 颈项肩甲持续酸沉胀痛1O天,颈前屈、后仰、左右侧屈活动受限转动痛剧,l10
天来经其它门诊治疗治疗收效甚微,到我处拟颈肌筋膜综合征为他治疗:颈椎粉、2%利多卡因l2毫升+维生素
B12 1毫升+伊痛舒2毫升分别在问谷、手三里、肩井穴注,用消炎痛6粒,衄克芦丁片6粒,维生素Bl
湿贴,次日患者来说疗效非常满意,很棒,续守上法治疗一次痊愈。
鼻炎类,外伤
1、刘医生提供:鼻窦炎,鼻炎粉、芒硝适量+强的松片3片十消炎痛3片湿贴迎香穴
2、胃胀用药;患者用胃痛粉+西米替丁胶囊4粒+元和正胃片3粒+多潘立酮3粒+枸橼酸铋钾胶囊,3粒谭喟整肠丸
8粒+参梅养胃颗粒1小包,再加上2支庆大注射液及消痛液混合湿贴肚脐。效果真的不错。
五、痛症、肠胃类,失眠
l、牙痛:费医生奉献:三黄粉、消炎痛+甲硝唑+冰片+强的松贴下关穴 2、胃痛:胃痛粉、胃痛胺+兰索拉唑+奥美拉唑+6542湿贴肚脐 3、肚子疼:疼痛粉+消炎痛4片+硝苯地平片2片湿贴肚脐
4、胆汁反流性胃炎并胆囊赘生物用:北京刘医生奉献:胃痛粉、炎可宁,消炎利胆片+冰片+ 箭代+大黄+芒硝,肿
节风共粉湿贴麦氏点。两天换贴,五贴治愈收费1000元。
5、下肢静脉皓张(炎),红肿疼痛,在另…个医院处静脉输液八天,效果不见好转,来我处三贴搞定,最后还说为
什么不早给他用贴。用药:三黄粉、头孢克圬,冰片,芒硝,湿贴患处。 6、大便干结:便秘粉2-5g、芦荟2粒湿贴肚脐,一小时就大便。
六、扭伤类
1、踝关节扭伤:用关节疼痛粉、天麻片3片尼美舒利胶囊一粒Bl片3片地米2片氯唑沙宗片2片打碎湿贴
2、 嘉宾陈群英;治疗肋问神经痛,三黄粉、B12、酮洛芬各2片,强的松5片.去痛片2湿贴1贴见效
七、各类疑难杂症
可提供各种疑难杂症组方,可根据诊所要求定制特制秘方粉。
范文七:中药透皮技术常见病基础方
一、腹泻:
基础方:洛哌丁胺2-6mg加(重症加苯乙哌啶2.5mg),病毒性加潘生丁25-50mg
寒泻散:丁香10g,肉桂10g,吴茱萸12g,藿香6g,
热泻散: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炒白芍6g,木香6g,炙甘草6g,
疾病使用:
寒泻:基础方+消化散1g+寒泻散1g用藿香正气液或姜汁调 热泻:基础方+消化散1g+热泻散1g+黄连1g,用庆大霉素针调。 食积泻:消化散2g+莱菔子1g,木香0.5g,藿香正气液调 脾虚泻:消化散2g+参苓白术散1g,溶媒调。
注:腹泻伴呕吐的用B6针剂调,腹泻统一神阙穴
寒咳散:麻黄6,桂枝6,干姜6,白芍6,姜半夏6,细辛6,五味子6,杏仁6,瓜蒌6,贝母4,制甘草6
热咳散: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2g,生甘草3g,黄芩6g,地龙9g青黛6g
疾病使用:
1,寒咳:止咳散1g-+寒咳散2g,溶媒调,湿贴神阙或膻中穴。
2,热咳:清热止咳散1号1g+止咳散1g+热咳散1g溶媒调,湿贴神阙或膻中穴。
注:1、刺激性干咳:咳必清(4片)或咳平(4片),
2、 发烧可加安乃近或退烧药,溶媒用柴胡针剂或安痛定针调。
3、伴有大便干结的加大黄1g+消化散1g。
3、发烧或高热:清热止咳散1号+退热散1号+退烧药(安乃近或布洛芬或扑热息痛)柴胡针剂调,湿贴神阙或大椎
1牙龈肿痛:
处方:大黄1g芒硝1g,青黛1g,消炎痛4-6片,甲硝唑4片。溶媒调,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2口腔炎:黄连1g,大黄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3疱疹性咽颊炎:黄连1g,大黄1g,虎杖1g,吴茱萸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4扁桃体炎:(1)黄连1g,大黄1g,黄芩1g,吴茱萸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2) 黄芩10,大黄18,黄连10,芒硝10,冰片10,每次2-3g,湿贴患处。
5,急性腮腺炎:
处方:大黄1g,芒硝1g,青黛1g,消炎痛4-6片。溶媒调,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6急性乳腺炎:大黄1g,芒硝1g,冰片0.2g,青黛1g,消炎痛4片,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7乳腺增生:大黄,芒硝,共2g,消炎痛4片,加甲珠,乳香,莪术共1g,也可加乳癖消4片或乳核散结片4片,湿贴患处,每天8-16小时,10-30天一疗程。
注:结合腋中线平第十肋间点刺放血拔罐。3天一次,
8,带状疱疹:火疗或,也可在疱疹上刺泡拔罐。
(1)消炎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VB1,1ml+VB12,1ml贴于
(2)消肿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抗病毒作用)贴
(3)或消肿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聚肌胞2mg贴敷患处。 注意事项:要是面积过大,可以把沙蒿子和梅宝烫伤膏(或京万红膏)阿昔洛韦粉针1,利多卡因3ml,加冰片少许,加溶媒混合成膏,涂抹患处,酒精擦拭后再贴,用纱布包创口,保持创口透气,禁止使用pu膜封住创口。疗程:12-16小时/贴,3-7天治愈。
9,颌下淋巴结肿大:大黄1g芒硝1g,消炎痛4片,梅花点舌丸4粒或(连翘败毒片4片),湿贴患处,3-7天一疗程。
10,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基础方:消炎痛25mg,654-2
10mg,硝苯地平2.5-5mg,罗通定30mg
治法:基础方+丁香1g,肉桂1g,湿贴神阙。
11,前例腺炎:芒硝,冰片,吴茱萸,前列康4片,654-2针调,湿贴关元。急性期也可加加替沙星,3-7天一疗程
12,胆囊炎:大黄,芒硝,红花,元胡,栀子等份,2-3克+甲硝唑片,消炎痛,654-2针调,湿贴胆囊区。
13,盆腔附件炎:
1盆腔炎:盆腔炎1号:.红藤,败酱草,元胡,虎杖,小茴香,乌药,桃仁,消炎痛4片
2 盆腔炎2号:大黄,芒硝,红花,元胡,甲硝唑片,消炎痛,654-2针调
疾病治疗:
1,慢性盆腔炎:盆腔炎1号
2,急性或热性:盆腔2号(可加加替沙星片)
可用654-2针剂调,湿贴关元或神阙。
14,痛经:
1,基础方:消炎痛100mg,硝苯地平20mg
疾病治疗:
1寒性痛经:基础方+丁香1g,肉桂1g。
2瘀血性痛经:基础方+炮姜1g,大黄0.5g丹参1g,元胡0.5g 可用654-2针剂调,湿贴关元或神阙。
15,疼痛骨病
1疼痛散:生川乌5g,生草乌5g,生半夏5g,细辛2g,乳香6g,没药6g,红花2g,姜黄2g,桃仁3g,三七3,土虫1,龙血竭1,透骨草1,麻黄2
2骨痛溶媒1号:麻黄15 细辛15 草乌10 血竭25 乳香20 没药20 马钱子30红花10 桃仁15 当归20 川芎15 赤芍20 骨碎补20 甘草15 大黄15 虎杖15 樟脑10 威灵仙15土虫15 全蝎10 地龙15
上方用95%1500毫升,密封泡5到7天后,加50度左右白酒1000毫升,利多卡因5支,稀释后作溶媒用。
1,颈椎病:
(1)疼痛为主的:骨痛2号(或疼痛散)2g,+消炎痛4片(或布洛芬),654-2片2-4片,骨痛溶媒调。湿贴大椎3-7天一疗程。
(2)头晕为主的:骨痛2号(或疼痛散)2g,+地龙0.5g,葛根0.5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20mg,骨痛溶媒和天麻素针一支调。湿贴大椎,3-7天
(3)手麻为主的:骨痛2号(或疼痛散)2g,+威灵仙0.5g,桂枝0.5g,654-2片2-4片,骨痛溶媒和天麻素针一支调。湿贴大椎,3-7天
注:颈椎病必须配合大椎穴或颈椎压痛点放血拔罐。3天一次。 2,八腰椎病
1处方:骨痛2号(或疼痛散)2g,+土虫0.5g+血竭0.5g,消炎痛4片(或布洛芬),654-2片2-4片,,利多卡因3ml和骨痛溶媒调。湿贴大椎3-7天一疗程。
注:重症加强的松2-4片,水肿加甘遂0.2g上方是得腰脱3天以上的,如果刚得的,还要以消肿止痛防渗出为主,方用大黄,虎杖,栀子等份,加消炎痛4片,马钱子0.5g,甘遂0.2g,用利多卡因3ml调 注:必须双侧委中穴点刺放血拔罐。3天一次。
16,褥疮及糖尿病病足溃疡:
外用洗药方:生大黄50
红藤30,水煎外洗。 1褥疮:洗完用干贴,12-24小时,10-30天一疗程。
2糖尿病病足:血糖控制在7以下,创面上撒适量苯妥英钠,再干贴,12-24小时,10-30天一疗程。
防过敏措施:
一、严控时间:
1,成人12--15小时
2,儿童6-8小时
3,1岁以下,不得超过6小时。
二、二次脱敏
1.贴敷前,先行脱敏,建议使用液体脱敏,
配方:炉甘石液,100ml扑尔敏20mg,强力解毒敏2支(每支20ml)。(也可加地米20mg),
2、给患者用自封袋带一些药膏或药粉,揭去后,立即脱敏,建议使用乳膏或粉剂
配方:1、地米软膏,
2、氧化锌,炉甘石,滑石粉,比例1:1:1或1:2:4都可以。 注:内部协定方,省里统一配药,和业务人员联系。止咳散、退热散1号、清热止咳散1号、消化散、骨痛散1号、骨痛散2号
鼻炎:辛夷、白芷、升麻、木通、甘草、蒿本、防风、川芎、细辛+西替利嗪3#,清开灵调和,贴神阙。
范文八:中药透皮技术暨穴位贴敷疗法介绍 不打针、不输液、内病外治,外贴、直肠给药及火针特效治疗 贴敷经皮肤给药后,以皮下毛细血管循环吸收,可避免药 物对肝脏及胃肠的伤害,治疗效果好。 直肠给药诊疗是新型治疗方法,具有小儿、老人口服给药 不易灌喂 此项技术治疗以下疾病见效快、疗效确切: 儿科疾病如:小儿腹泻、小儿咳嗽、腮腺炎、小儿遗尿、小 儿发烧、惊厥、感冒等; 妇科疾病如: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痛经、通风等; 所有病痛科疾病如:颈椎腰腿痛、牙龈肿痛、痛风等; 其他疾病如:带状疱疹等; “中药透皮技术暨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法上具有独创见效 快、无脏器损伤性,从而减轻因过度使用抗生素及过度输液 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是高效独特的“绿色疗 法” 。 诊疗预约电话:、赵医师
范文九:维普资讯
第2卷第 1 4 期 
20 08年 2 月 
Vo 24 1.   2, 0 8 20 
Jun l fC a gh nUnvri  f rdt n l hns  dcn  ora    h nc u   ies yo  a io a  ieeMeiie o t T i C
透皮给药 中促渗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肖 锋  董 方言。   ,  
(. 1长春 中 医药 大学 , 吉林 长春 101 ;. 3172 吉林 省 中 医中药研 究 院 , 吉林 长 春 102 ) 30 1 
摘 要: 目的: 为透皮给药的进一步研 究创新提供前沿参考信 息。方法 : 以国 内外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献为   基础, 进行 分析 、 归纳和 整理 , 着重 对促 渗技 术的 最新研 究 和发展 状 况作 简要 的介绍 和展 望 。结果 : 同促 渗技  不 术 其作 用特点 , 用机制 各 不相 同 , 作 合理 的 选择 是 影 响透皮 吸 收 的一 个 关键 因素 。结论 : 渗 技 术在 透 皮 给 药  促
的研 究和新 药开发 中有 广泛 的应 用前景 。  
关键 词 : 渗技 术 ; 渗 剂 ; 皮给 药  促 促 透
中图分类 号 : 94 6 R4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7 8 3 20 ) 1 0 3 —0   10 —4 1(0 80 — 0 8 2
透 皮给 药 系统 ( ) 目前 药 剂 学 研 究 的热 点    是 之一 l3。本 文着 重 对 近年 来  1  IJ
新发 展做一 简要 概述 。   1 新 型促 渗剂 
应原 在激 光 促 渗 条 件 下 的 斑 贴 试 验 , 果 显 示 81  结 /1
的对镍 过敏 的患者 在经 过 激光 预处 理 部 位 的斑 贴 试 
中促 渗 技 术 的 最 
验 均无 瘙痒 等不 良反 应 。  
2 2 离 子 电渗促 透方 法 (ot hr i du e vr) . I o oe c r dley n p t  g i  
11 噻酮 .
熊 丽 曾  介 绍 了噻 酮 的结 构 和物性 并 通 
M t  X等应用离子电渗析法考察了氟吡洛芬的经  ay hF
皮渗 析效 果 , 果显 示应 用此法 后氟 吡 洛芬可 以 以相  结 当高 的剂量 渗入 皮肤 , 在血浆 中维 持在 较低水 平 的  而 渗入 , 明离 子 电渗 析 法 是 一 种 高 效 的 促 渗 方 法 。 证   H ye l adnBl  等介绍 了离 子 电渗 析 法 在 碳 铂 用 于 治疗 
过其 对小 聚 碱 、 吡 酮胺 和 氯 氰 菊 酯 的促 渗 效 果 实  环 验 , 明了噻酮 的促 渗效果 为 氮酮 的 29 证 . 9倍 , 于 目 好   前 广泛应 用 的氮酮 。   12 N, . 甲基氨 基 乙酸 醋  实 验 表 明 : 些 饱 和  .  N二 一
脂肪醇的 N N二甲基氨基 乙酸
酯促进消炎痛经皮吸  ,. 收药效是氮酮的数倍 , 且均能被生物降解代谢 。李  伟杰等 应用改进的方法合成 了 4 N N二 甲基氨  个 ,. 基 乙酸酯 , 过促渗 活性 对 比试 验表 明 : W=2 5 经 含 .% 
的 N,. 甲基 氨基 乙 酸癸 酯 促 进 扑 热 息 痛 、 炎痛  N二 消 经 皮渗透 的效 果 比氮 酮 的促 渗 作 用 强 , 时滞 缩 短 ; 且   而 N,. 甲基 氨基 乙酸 辛酯 的经 皮促 渗 活性 接 近 氮  N二
小鼠视网膜母细胞肿瘤 中所发挥 的作用。经离子电  渗析法传递的 7 gm 的碳铂浓缩物就使 5 %的造  m/l 0 模 小 鼠的视 网膜 母 细胞肿 瘤得 到抑 制 , 而且控 制碳铂 
浓缩 物在 1m / l 0 gm 以下就 可 以避免对 角膜 损伤 , 明  说 离子 电渗 析法 发挥 的促 渗作 用 在 治 疗 小 鼠 的视 网膜  母 细胞瘤 是 安 全 有 效 的 、 侵 袭 性 的促 渗 方 法 。但  非
是, 该方法应用于儿童之前 , 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与 
13 壬代 环戊双 醚 (. 壬基 .,. 氧 戊 环 ) . 2正 13二 。 沙    。
23 超 声 波导 入 (oohr i 特 点 是短 时 间 内即  . Snpoe s s) 可 促进 药物 渗透皮 肤组 织 , 对水 溶性药 物促 渗作用 比  较 明显 n 对 脂 溶 性 药 物 几 乎 无 促 渗 作 用 。 目前 关   , 于超声 导入 的机 制有 学 者 认 为 促 渗过 程 中气 泡 和空  洞 的产 生 尤 为 重 要 。实 践 证 明 , 频 2K 左 右 的  低 0 Hz
枚等  采用改 良 Fas 8   r 扩散池进行体外 透皮 吸收实  n 验, 探讨不同浓度新型促渗剂壬代环戊双醚对双氯芬  酸钠凝胶 的透皮吸收影响。结果显示 : 壬代环戊双醚  含量 在 20 .%时透 皮 吸 收最 好 , 明具 有较 好 的促 渗  证 作用 。有报道  壬代环戊双醚与氮酮相 比安全性和  8  
刺激性 更低 。  
超声更有利于气泡和空洞的生成 , 同时还可避免高频 
超 声 对皮肤 的损 伤 。  
3 展 望 
2 物理促 渗 方法 
2 1 激 光微 孔 技术 (ae ip gao) . 1 rm r ntn  s  e i
又称 为激 
近年来 , 随着 研 究 者对 透 皮 给 药 系统 的 深 入研 
光浸渍 ( s   p gao ) a nE   等考察 了成  1 e i r ntn 。Br  D1 a rm e i o 们 人局部麻醉的激光辅助渗透方法 , 结果显示激光 的促  渗作用相对 安全有效。V r iLyM 1等介绍 了变  ems e _ e .   ¨
究, 透皮促渗这一新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各种新促渗  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 , 促使透皮
给药 系统成为第 3  
代 药物 制剂研 究 的热 点 。同时 , 透皮给 药 的类 型也 随 
作者简介 :   锋(9 1 , 在读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 肖 18 一) 男, 中药药剂学。  
*通讯作者 : 董方 言, 研究员 , 士研 究生导师。E—n i daga20 @yho cr.1 e:0 3 )6 188 男, 硕 ml f yn0 3 ao.o ( T l(4 1886 1  : n n3 1
3 —  8
第2卷第1 4 期  20 年 2月 08  
Vo 2 1.4 
Jun   f h n cu   nv ri  f rdt n lC ieeMe iie o ra o  a gh n U iesy o  a ioa  hn s  dcn  l C t T i
2, 0 8 20 
葶 苈 子 的 化 学 成 分 及 药 理 作 用研 究 
王 妍 。 济字  贡
( 长春 中医药 大学 , 吉林 长春 102 ) 30 1 
要: 目的 : 究总结葶苈子 的化学成分及 药理作用, 研 为指导有效成分研 究提供 了文献依据。方法:   从不
同角度和层次上对葶苈子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进行研 究。结果 : 葶苈子的不 同化 学成分, 决定 了不   同的药理作用。结论: 通过对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的阐述 , 将更有利 于临床 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 词 : 葶苈 子 ; 学成 分 ; 化 药理 
中图分类 号 : 2 2 7 R 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7 8 3 20 )1 0 3 —0   10 —4 1( 0 80 — 0 9 2
葶苈 子 (e e  e uan e e nLp i 系 十  Sm nD s rii .Sm  eii c a e d) 字 花 科 两 种 基 源 植 物 : 娘 蒿 ( euan  oha 播 Ds rii s i c a p   £. eb Pat) 又 称 华 东 葶 苈 , 葶 苈 和 独 行 菜  Wb  rn1 , 南 (onu oe lm Wl , 称 北 葶 苈 的干 燥 成 熟 种  Lpdmpt u   i 又 a d) 子 。夏 季果实 成熟 时采割 植 株 , 晒干 , 出种 子 , 搓 除去  杂质 。此 两种植 物 的种 子 为 药 典 收载 品种 。而 菥 
子, 即为十字花科播娘蒿属植物播娘蒿的种子。  
1 化 学成分 
11 强心苷 类 .
2 纪 8 代 即 已从 南 葶苈 子 中  0世 0年
提出 5 种强心苷 : 毛旋 花子配基 、 夫单苷 、 毒 伊 葶苈  苷 、 夫双苷 和糖芥 苷_ 3。 伊 21 —  
12 异 硫氰 酸 类 . 葡萄 糖 异 硫 氰 酸 酯 的 降解 产 物 ,  
(hlp a e e L 又 称 苦 葶 苈 ) Ta s  ru   , a i
vs 和芝 麻 菜 ( r a Eu   c st l, 称 金 堂 葶 苈 ) ao 又 hL 的种 子 仅 为 地 方 代 用 品 J 。   葶苈最早收载子《 神农本 草经》 列为下 品。南葶苈  ,
各种新 促渗 技术 的应用 不断 扩大 , 如疫 苗就 可应 用低 
异硫氰酸苄酯 、 异硫氰酸烯丙酯 、 异硫氰酸丁烯酯、. 2   苯 乙基异硫 氰 酸酯 、. 4甲硫 丁基 异硫氰 酸 酯 l 。 4    ]
13 脂 肪 油类 . 南葶 苈 子含油 率为 3 % 一3 .1   5 94 %,
h n e n  f p rua e u   b o pin i  u a rt a d r b i a c me to  ec t o s a sr t , n h m n, a ,   a bt n o n  
频超生波促渗方法实现其无损伤透皮接种。所以, 选  择合理的促渗手段以及采用现代的实验技术与方法 ,  
可极大促进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发展。   参 考文献 :  
[] 1梁晓丽 . 经皮 给药 制剂 简述 []首 都 医药 ,05 1(2 : J. 20 , 1) 2  
3   8.
sr l s gG —I  e o [ ] Ju a o Pa aeta ad et   i   CFD m t d J .or lf hr cuc     m un h n    m i n l
Bo e c   n l i,9 8 (6 : 19  i  ̄ a A a s 19 , 1 ) 17 . m l ys
玫, 尹莉芳 , 徐
伟. 新型促渗剂壬代 环戊 双醚对双 氯 
芬酸钠凝胶透皮 吸收的影晌 []广东药 学院学报 ,06 2  J. 20 ,1
( )8 . 1:   0
[ ] hrv 一 p Lsrnncnat rgdle   e os a — 9 Z a ,   . ae o—ot   u evr m t d :m t  O   cd i y h h
e t a a d x e i na s b t t n C i R v B o e — n , ma c il n  e p r me tl u s i . r — e — im d E g     n a o t
[] 2 周莉玲 , 李  锐 , 刘  强 , . 藤碱 经 皮 释药 系统 研 究  等 青
[ ]首 届 全 国新 型 给药 技 术 与 中药 现代 学 术 研 讨 会 , M.  
20 ,6 0 2 1 8— 1 0. 7  
20 ,9 1 : 2 0 12 ( )1 . 4 
l0 ao  D, a i L R d  ̄   ,t . ae as t  eea  1  r E H rs , ep hWS e a Lsr ss dpnt. J n B r    1 - ie r
[] 3 张泽威 , 王志敏 , 石秀芝 , . 种硝 苯砒 啶软膏 动物 透皮  等 两 吸收性 能试验 [] 中国医院药学 ,94 47 :9 . J. 18 ,()24 
tno t i   et t   dh []A c  e a l20 ,3  i   o c a s eci au sJ .rhD r t ,03 19 o f p an h i n l mo
(0 : 2 8 1 )18 .  
[] 4熊丽曾 . 新型促渗剂 唾酮 []精细 与专用 化学 品 , 0 ,2 J. 2 4 1  0
(1 :. 2 ) 9 
11V rmskyM,a i z BrnE e a.ae ast  ee 1j ee i —   R mr   a   ,t Ls -ss dpn— e H. o   1 r ie  
t tnoaegn  r ac  sn[]D r at,O6 1 ()  r i   lres   t t t gJ . e ti 20 ,7 1 : ao f l o f p hei m i s
l   5.
[ ̄IiE  M,RT A,A O E   ,t . N t f a eee 5 TRN NT U 1H  P R N NP e a E   o cm pn.   1      tt ne acr o p hl l e baelisJ . ot l   e r i  l nes nei ea m m rn pd[]Cnre R — ao t h   t i  i od  
l s  i c M t ,9 3 (0 :4 . e eBo t a r19 ,2 )44  a a  e
12 H ye  ,okv hM M r yT ,t .ot hrt ev     ̄ adnB Jcoi   E, ur   G e a I o o i dh— 1 c a   1 n p ec
ey f a oli i am r e oe ortol t []Ivs r o  r p t     u n  dl   i b s m J . e    c b ann i m   en a o f a n t
O h a o Vs c,064 ( )3 1. pt l l iSi20 ,7 9 :77  hm    
[] 6 李伟杰 , 汪
波, 许遵乐 . N 二甲基氨基乙酸醋 的合成及  N,.
其应用研究 . 中山大学学 报 ,034 ()4   20 ,26 : 4. [] H N   . pl ao f odp aeet co    em t d 7 Z O G WZ A pi t no  l—hs xr tni t   e o  ci si a i nh h
d v lp n o  eemiain o  E A, n a r n m o  ot e — e eo me t r d tr n t   f S P a   co y fr s f n  f o  
[3 U dH, u bg h ej Si ee  tnnhnigo d g 1 ] ea s百 aasi   M.k pnl aoe  ac    r   k i n r i nf u
sy oohr i[]J otUdR l s,95 3 ( )2 1 bphnp
oe sJ .Cnm e  e ae 19 ,7 3 :9 . s e  
( 收稿 日期 :07 4 9 修回 日期 :07—1 —1 ) 20 —0 —2 ; 20 1 0 
基金项 目: 吉林省 中医药管理局 资助课题 ( 课题 号 :06  20 )
作者简介 : 王 妍 (92一)女 , 18 , 吉林长春 市人 ,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 药物分析 。   * 通讯作者 : 贡济宇 , , 女 教授 , 士研 究生导师。E—m i g 0 3 @16 cm Tl( 3 )6 727 硕 a :j 4 1 2 .o   e:0 18120  l y 4
3 —   9
范文十:透皮给药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806
所谓透皮给药系统(tran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人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TTS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其优点表现为: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值、食物和药物在肠道移动时间等复杂因素影响;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用药部位在体表,中断给药方便。在TTS研究中对药物的理化性质有严格的要求,如适宜的溶解度、分子量、较低的熔点、适宜的辛酸-水分配系数及pH值等,而皮肤的屏障作用是决定药物渗透速度的关键。皮肤的渗透速度存在着个体差异及身体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人体各部位渗透速度按下列顺序依次增加:足底、前臀、脚背、头皮、腹股沟、阴囊、耳后。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大多数药物.即使剂量低、疗效高的药物,透皮渗透速度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因此克服皮肤屏障作用,促进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透皮渗透达到治疗量,是许多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凡是能帮助药物穿过皮肤角质层和表皮扩散的物质即为透皮促进剂及吸收促进剂,总称为促进剂。它是现代TTS研究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Kontturi研究认为透皮促进剂似乎是通过打开新的渗透途径,增进类脂骨架无序性而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从而促进药物渗透。早期的研究多限于有机溶剂如丙二醇、二甲基甲酸肢、二甲基亚砜等,其中以二甲基亚砜最好。但毒性和皮肤的刺激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目前研制和使用的透皮促进剂以月桂氮卓酮(azone)最好,可以说是透皮促进剂的一个典型代表。近来研究认为月挂氮卓酮促进渗透作用强,有效浓度低,性质稳定,毒性低,无副作用,可广泛用于透皮给药系统。
已证明月挂氮卓酮对药物的透皮促进作用,只有在最佳浓度时才发挥最佳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认为月挂氮卓酮产生最佳渗透作用的浓度在2%~6%之间,但因药而异。潘旭初利用简单小室法,以蛇皮为透皮屏障,使用不同浓度的月挂氮卓酮测定奥沙普秦的透皮吸收量,结果表明0.5%~3.0%月挂氮卓酮均能促进奥沙普秦的透皮吸收,其中以含0.5的月挂氮卓酮效果最佳,郭庆东等研究表明1%~3%的月挂氮卓酮对阿片类镇痛药二氢埃托啡的渗透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透皮吸收促进剂配合使用有协调作用的药物即可减少促进剂的使用量,降低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又可使主药量少而效倍。张奇等根据《伤寒论》中经典有效方小青龙汤,利用添加透皮促进剂改制成青龙贴剂,对月挂氮卓酮丙二醇、冰片、薄荷油等4种透皮促进剂单独和任意2种合用考察其促渗效果,结果表明月挂氮卓酮和丙二醇合用促渗效果最优,药物透皮速度大于不同透皮促进剂单独应用时的促渗效果。高玉升等的研究也表明多元促进剂的使用较单一使用效果好。
目前,从中药中寻找新的透皮促进剂是研究方向之一,研究较多的是油酸、薄荷油、桉叶油、冰片等。陈森等通过对尼莫地平吸收贴剂的体外试验,对几组不同浓度的油酸和月挂氮卓酮为渗透促进剂的处方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10%的油酸处方渗透性最好。李娟等以2%桉叶油为透皮吸收剂,将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非诺洛芬钙研制成水凝胶型透皮吸收系统,克服了口服制剂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取得满意效果。Hanif等对香叶醇作为5一FU的透皮促进剂进行研究,表明香叶酸与月桂氮单酮相似,通过影响药物的扩散过程,增加5-FU的渗透系数,但作用弱于月桂氮卓酮。
总之,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类新型的给药系统.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将会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也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临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宝透皮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