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电视剧张居正的扮演者

《大明王朝1566》真心拍的好啊,刘和平确实有才啊
52回复/3亮 12680浏览
前段时间《北平无战事》大火,让我关注起了刘和平的另一部历史巨著《大明王朝1566》,看了前四集,确实攒劲。豆瓣评分9.1分,比它还高的就只有老版的《红楼梦》了。1566年,大明已经走过了近200年风雨了,相比之下,汉朝被王莽篡位,唐朝陷于藩镇割据,宋朝偏安南方,清朝则在鸦片战争中败于英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屈辱被宰割的历史。200年过去,很多制度都会僵化乃至腐朽,徐皓峰的《倭寇的踪迹》里,从武林的角度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这一点,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很多弊端,诸如形式主义,丧失活力等等。面对这些现状,我们该怎么办?是抱残守缺,还是力求改变?抑或推翻重来?这部剧对于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现实意义,那就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是如何从内部崩坏的。《大明王朝1566》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部历史剧,因为改动的很大,比如对海瑞这个人物形象的改动。但是这种改编无伤大雅,比如孙传庭和吴又可在历史上是没有交集的,但是在《大明劫》中,导演让他们“相遇”非常合乎情理,对比他们在史书上的描写,毫无违和感。总之,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最后说一下本剧的瑕疵,就是剧中的明朝服饰太坑了,与真正的明朝衣冠差距太大,尤其是公公们的服饰,简直不忍直视啊!鉴于这剧是出在2006年,那些年没人关心明朝服饰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也可以理解的。ps,这部剧据说被禁过,难道是触动了某些官员的心弦?
这些回帖亮了
之前影视区有人在辩人间正道是沧桑和北平无战事孰优孰劣。。大明王朝的导演是人间的张黎(黄志忠:海瑞&杨立仁;张志坚:严世蕃&董建昌),编剧是北平的刘和平(陈宝国:嘉靖&徐铁英;倪大红:严嵩&谢襄理;王庆祥:胡宗宪&方步亭)
引用9楼 @ 发表的:
感觉和历史偏离比较大,一些重要的人物徐渭、俞大猷基本没有,海瑞戏份非常多,严世藩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体现。有点儿像《贞观长歌》,演员、情节和场面都非常好,在历史剧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要是历史正剧能够有这些条件就好了……
这就是借古讽今的作品了 雍正王朝也是一样
引用29楼 @ 发表的:
所以我说了,我不认可的是把这部作品叫做历史巨著。我并不反对别人说它是一部优秀的戏说历史的作品。
以这种标准看三国演义就完了,刘备 关羽 张飞 赵云 诸葛亮 曹操 鲁肃历史上哪个这样?
三国时马蹬都没有,如何大战四五十合,借孙刘的羊皮,卖张士诚陈友谅的狗肉,这种历史改造作品,如何称巨著……
之前影视区有人在辩人间正道是沧桑和北平无战事孰优孰劣。。大明王朝的导演是人间的张黎(黄志忠:海瑞&杨立仁;张志坚:严世蕃&董建昌),编剧是北平的刘和平(陈宝国:嘉靖&徐铁英;倪大红:严嵩&谢襄理;王庆祥:胡宗宪&方步亭)
我们也是军火商,我们也要做生意
刘和平什么时候变导演了……
拍大明的设备不是高清机器,视效上差一点发自手机虎扑
乔黑和狗一样,都喜欢吃翔,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看过,严嵩老谋深算,严世蕃太咋呼,胡宗宪真是国之栋梁发自手机虎扑
动不动就说xx完爆xx的人都是脑残
演胡宗宪的演员真是演的好,连我这个对历史上胡宗宪不怎么感冒的人,都对这个电视剧角色有了好感发自手机虎扑
刘和平堪称中国第一编剧
感觉和历史偏离比较大,一些重要的人物徐渭、俞大猷基本没有,海瑞戏份非常多,严世藩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体现。有点儿像《贞观长歌》,演员、情节和场面都非常好,在历史剧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要是历史正剧能够有这些条件就好了……
引用9楼 @ 发表的:
感觉和历史偏离比较大,一些重要的人物徐渭、俞大猷基本没有,海瑞戏份非常多,严世藩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体现。有点儿像《贞观长歌》,演员、情节和场面都非常好,在历史剧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要是历史正剧能够有这些条件就好了……
这就是借古讽今的作品了 雍正王朝也是一样
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主要特征为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组织核心形成的两大系统走向分化,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制度化,其次日常生活受到文化合理化和社会合理化的干扰,传统生活方式消失不见。
走向共和9.5豆瓣
1566确实好,这几天正在看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11楼 @ 发表的:
走向共和9.5豆瓣
1566确实好,这几天正在看
在哪里看的、有清晰点的资源嘛?
我们也是军火商,我们也要做生意
引用9楼 @ 发表的:
感觉和历史偏离比较大,一些重要的人物徐渭、俞大猷基本没有,海瑞戏份非常多,严世藩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体现。有点儿像《贞观长歌》,演员、情节和场面都非常好,在历史剧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要是历史正剧能够有这些条件就好了……
这片还有一个名字《海瑞和嘉靖》
海瑞是主角,戏份当然多
引用11楼 @ 发表的:
走向共和9.5豆瓣
1566确实好,这几天正在看
百度搜大明王朝1566高清前两个就是发自手机虎扑
引用7楼 @ 发表的:
演胡宗宪的演员真是演的好,连我这个对历史上胡宗宪不怎么感冒的人,都对这个电视剧角色有了好感
拍486马屁呗,历史上胡宗宪没这么伟光正
引用9楼 @ 发表的:
感觉和历史偏离比较大,一些重要的人物徐渭、俞大猷基本没有,海瑞戏份非常多,严世藩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体现。
有点儿像《贞观长歌》,演员、情节和场面都非常好,在历史剧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要是历史正剧能够有这些条件就好了……
真要较真的话,剧中的海瑞一家的表现就不符合史实
引用9楼 @ 发表的:
感觉和历史偏离比较大,一些重要的人物徐渭、俞大猷基本没有,海瑞戏份非常多,严世藩一点儿谋略都没有体现。有点儿像《贞观长歌》,演员、情节和场面都非常好,在历史剧中算是出类拔萃的。要是历史正剧能够有这些条件就好了……
贞观长歌就算了,跟江山风雨情一样,都是为了捧远亲王妃的
引用7楼 @ 发表的:
演胡宗宪的演员真是演的好,连我这个对历史上胡宗宪不怎么感冒的人,都对这个电视剧角色有了好感
那是为了跪舔绩溪胡,真正的胡宗宪能力强,但人品就呵呵了。
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很奇怪,如此戏说的作品为何评价会这么高呢?
严世藩、高拱、张居正这三位老狐狸中的老狐狸,在朝堂之上居然就跟*河蟹*一般,情商极为低下,这样的水平能历史留名?
再者,严世藩这样一位工部侍郎有机会参加这么高级的朝堂吗?
看出门道的筒子能不能说说看,牛逼在哪里呢?
引用19楼 @ 发表的:看了第一集就看不下去了,很奇怪,如此戏说的作品为何评价会这么高呢?
严世藩、高拱、张居正这三位老狐狸中的老狐狸,在朝堂之上居然就跟*河蟹*一般,情商极为低下,这样的水平能历史留名?
再者,严世藩这样一位工部侍郎有机会参加这么高级的朝堂吗?
看出门道的筒子能不能说说看,牛逼在哪里呢?
,发自手机虎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448人参加识货团购629.00元707人参加识货团购439.00元185人参加识货团购489.00元83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元113人参加识货团购379.00元237人参加识货团购449.00元102人参加识货团购348.00元269人参加识货团购378.00元624人参加识货团购668.00元53人参加识货团购128.00元422人参加识货团购678.00元18人参加识货团购94.00元【电影社】略谈《大明王朝1566》中几个主要太监的结局
53回复/2亮 30859浏览
这里的推断,主要以《大明王朝1566》的剧本为依据,因此与历史原型,如黄锦、陈洪等在真实历史中的下场有出入。
吕芳、陈洪、黄锦、冯保、杨金水,他们这些无根之人踏入紫禁城那日起,就注定与皇权捆绑在一起,要讨论他们的命运,势必脱不开嘉靖末年的大形势。这是一盘关乎大明运数的大棋,这些太监都是其中的几枚棋子,而下着这盘棋的,正是嘉靖。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的形象,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对刘和平的剧本创作大有裨益的冯尔康先生说得好——御下有方。他既非圣君,也非昏君,其实就是个玩弄权术、贪谋私利但善于驾驭、大事不虚的主儿。这可以从一个人事任命看出:
严党垮台,嘉靖重用陈洪,逐步将其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时贬斥吕芳,发配中都孝陵。
这个变动,嘉靖是有私心的。
两方面,一:陈洪挡唾沫。严党倾覆,替嘉靖遮风挡雨的墙瞬间倒了,压抑已久的清流势必群起,唾沫横飞,必须找一个狠角替自己转移仇恨。吕芳、黄锦是温和派,肯定不行。徐阶的威望镇不住百官,更不消说比徐阶位分低的高拱、张居正,唯有阴鸷狠辣的陈洪可担此任;
二:让吕芳安享晚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嘉靖真的是因为忌惮吕芳才贬斥他的吗?我看不然。吕芳是宦官中的老人,跟了嘉靖四十多年,吕芳是什么人,嘉靖能不清楚?嘉靖的心思,吕芳也是明的。嘉靖这个关头把吕芳发配守陵,是让他远离严党倾覆后清流的压力,以及帝位交替引发的政 治 斗 争,使其安享晚年。所以吕芳庆幸,没有谁会再跟他过不去了。吕芳的结局,这时候以经定了。
陈洪亦然,但恐怕他的下场会凄凉许多。
表面上,吕芳被斗倒,冯保去了朝天观干苦力,陈洪高居司礼监掌印太监,正春风得意。但其实,他是注定悲惨也最没得回头的一位。他鞭笞百官,得罪了士大夫;他奉命领走冯保,得罪了裕王府;他暗斗吕芳,得罪了吕芳的干儿干孙。他这样的狠角,所有人都得罪个遍,其实就是嘉靖用来震慑百官、制衡权力的一根铁棍,但嘉靖对这根冷冰冰的铁棍是没有感情的。用完了就丢。嘉靖龙御归天之日,便是陈洪丧钟敲响之时。无奈的是,他的命运无法改变。
那么,陈洪最后会被谁了结呢?《大明王朝1566》只写到了隆庆即位,陈洪的结局自然没有明写。不过刘和平还是留了一个暗示——剧本第643页,黄锦随嘉靖至朝天观,嘉靖望着又扛起了长木向车子走去的冯保,突然迸出一句话:“今后能杀陈洪的大约便是此人!”
陈洪被提拔的同时,黄锦也与嘉靖更加亲近,这是嘉靖制约陈洪的安排。黄锦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剧本里对他的描写看,他与陈洪截然不同——他憨厚,有主见,一心一意为主子效劳,是君父专 制 政 体下典型的“愚忠”臣子形象(冯尔康语),若说党 派,他属吕芳一党。
要讨论黄锦的未来,首先要着眼于嘉靖对身后事的安排。嘉靖之后,很明显裕王是新的主子,嘉靖要筹划身后事,就包括为裕王料理好合适的辅佐大臣和宦官。剧本第750页嘉靖对裕王的评价——“朕御极四十五年,从来是一人独治。你太弱,没这个本事”以及“朕躬德薄,你比朕仁厚”。
主上寡弱,臣下不可用弄权之人,这也是我为何断定陈洪下场凄惨的原因之一。嘉靖把陈洪这块肉留给隆庆,一如和珅之于嘉庆,陈洪被新帝贬斥,正好让新帝在群臣中立威立德。新任掌印太监一职,冯保也不可能,冯保是留给小万历的,而且冯保有强烈的权势欲,城府颇深,隆庆一朝冯保更可能暂居司礼监四大秉笔太监或者提督东厂。那么,隆庆时期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就浮出水面了——黄锦。我认为这是最合适的人选。
至于冯保,在上面的讨论中,其实他的未来也显露出来了,我也不需多言。至于冯保的结局,那就得在万历朝中找寻了。
不过可以想见的是,隆庆一朝,黄锦和冯保免不了一番争 斗。[ 此帖被圣布冯在 22:07修改 ]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这些回帖亮了
历史上的黄锦在嘉靖死后一年也死了。
电视剧里嘉靖死了也就黄锦,隆庆,海瑞在哭。
历史上陈洪的记载比较少,不过之后应该是和高拱联手独掌朝纲。。
然后被张居正加冯保搞倒了。。下场也就好不到哪去了。
引用19楼 @ 发表的:
我明显有不同看法,最后一集,嘉靖那个江河比喻,明显是海瑞答不上来,最后点题的一口气是嘉靖上风,一部电视剧这么收尾恐怕是导演的本来意思吧,我个人倾向于导演的本意是嘉靖对于混浊清廉的就是自己的看法,但是又觉得嘉靖辜负了英明觉察之君,小聪明不会对大格局有好处,但是我都觉得我说的话矛盾
本网讯 “在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文学性上,《大明王朝&#》超过了《雍正王朝》。”刘和平这样比较自己写的两部电视剧。
  写《大明王朝》剧本时,刘和平的工作间里有个香案,左边是嘉靖皇帝,右边是海瑞,两幅头像挂在那里。刘和平每天创作之前,先洗手,再燃蜡烛、三炷香、三跪九叩,然后进行创作。
  刘和平写作完全靠口述,助手以电脑记录,他需要“思(考)”,更需要“想(象)”:“我眼睛一闭,口述的时候,每个人物都自己出现了。这样的写作状态其实是感同身受。”
  他说:“几十年创作让我悟出来,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心的真实是终极的真实。一些懂得历史的观众,开始看纷纷质疑,纷纷责难。说这个不符合史实,那个不符合史实,看到后来慢慢接受,接受了什么,就接受了心的真实。”
  在广电总局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审查小组的审片会上,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大明王朝&#》把历史剧的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而刘和平本人,最喜欢的是历史学家冯尔康老先生的评价:“厚道”。因为“厚道”意味着“理解我笔下的每一个人和他们所处的人生困境”。
  1月30日,《大明王朝&#》在湖南卫视上演了最后一幕:因为海瑞上书而把海瑞关进大牢的嘉靖皇帝去世,裕王朱载继位,在狱中闻讯的海瑞大哭,昏倒在地。但刘和平透露,戏还没有完,这46集只是他写的《大明王朝》上部,下部《大明王朝&#》才是高潮。
海瑞精神超越了任何体制
  记者:以往的历史剧会昼把着眼点放到盛世,比如唐朝、清朝,而且是它的开国、立国、灭亡时期,有矛盾有冲突,戏剧性、传奇性强,但《大明王朝》却把立足点放到了明朝,而且是嘉靖这个疲弱的年代,你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刘和平:明朝在意识形态方面,*河蟹*理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由于经济发达,人性解放的呼声也十分高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到了明朝进入了两极分化的高峰期。那个时候的人十分矛盾,而且精神人格分裂。尤其是嘉靖的最后这几年。比如在这部戏里,我原来打算把戏文长写进去,那么狂狷的一个大文人,他在胡宗宪的幕府里当幕僚,他本来就神经质,最后精神分裂把老婆也杀了,真正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精神禁锢造成的。
  这个时期最能提示中国封建时代历史本质的真实、历史精神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
  记者:这个电视剧为什么定名为《大明王朝&#》?
  刘和平:1566年是一个特殊年份:“封建体制走到了尽头,明朝的特点是家国不分,朝廷不分。具体说,紫禁城乾清宫是分界处,乾清门以外是国,门以内是家;门以外是朝,门以内是廷。”明朝皇帝可以不经过法律程序直接在“廷”内也就是在皇帝家里将大臣杖毙。
嘉靖是在这一年去世的,裕王朱载继位,几十年来皇室与文官集团争头在这一年结束,朝和廷开始区分了,隆庆帝把权力交给政府机构,起用了徐阶、高拱、张居正,嘉靖一死他第一个就把海瑞从牢里放也来升官。因此明朝十七帝中我印象最好的是隆庆。
  记者:海瑞并没有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您如何看待被艺术反复放大的海瑞形象?
  刘和平:我的作品没有完成,目前播出的只是上半部,下部我一直要写到万历十五年,一直到海瑞死。有一句名言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毛主席说的。我们换一种说法: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康德有一句名言:“人类惟一有价值的就是精神。”
  海瑞这个人严行国家之法,言必大明律例,恪守懦家道统,约束自己,也要求别人遵行。我们不能以海瑞一生干了什么事来衡量他的价值,关键是在那么腐败的社会里,突然有一个清廉正直大公无私的人出现了,他把自己作为人的需求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方,一辈子坚守原则,在腐败面前从不让步,一辈子都向封建腐败势力宣战。
  海瑞的反腐败一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晚年最后一次出山,已经72岁,重病缠身。7次辞官,但皇帝就是不让他退休回家,还专门给他刻了一方印,叫做“掌风化之官”。皇帝都清醒地知道,哪怕海瑞不开口说话,他躺在那儿就行,因为他是清廉的象征。万历十五年,这个榜样终于死了。北京所有的官员集体写祭文哀悼他,南京所有的官员写祭文哀悼他,皇帝亲自写祭文哀悼他。这些祭文哀悼的不是一个人的故去,而是一种精神象征的陨灭。
  如果今人对这种精神不屑一顾,都在鄙视它,质疑它,我们这个民族就彻底完了。
  记者:海瑞反腐最后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制度问题。他像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精神勇气可嘉,仅此而己吗?
  刘和平:现在有人认为,只要健全法治与民主体制,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实际上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民族文化的再造和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完成,这至少要经历几代人的时间,需要民族自下而上的自我觉醒。
  记者:当海瑞被删繁就简地重塑为一个反腐符号,他身上浓重的道德色彩又会给来者指引怎样的方向呢?怎么看待他身上的愚、忠?
  刘和平:每代人都在重新解释历史。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海瑞的身上无疑带有浓厚的孔孟儒学的道德色彩,包括人们认为他的“愚”、“忠”。在今天看,支掉海瑞当时所生存的那个历史背景,他的精神依然闲耀着光辉,譬如正气、正义、廉洁、自律。这些都已经超越了任何体制的范畴,成为了人类永恒不灭的精神。精神是不死的。
  记者:《大明王朝&#》的结尾是嘉靖去世,隆庆继位,海瑞出狱,你说过下部将以写到1587年“隆万大改革”过程,有人担心下部会不会落入为新圣主唱赞歌的旧思维中,还是将“帝国的惆怅”一挖到底?
  刘和平:历史已经做出结论,以农业为基础的体制下的经济改革,手工业经济发达下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形成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出现新圣主,更无所谓唱赞歌。我也不会落入“帝国的惆怅”的旧套路中去,该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没有给人物翻案
  记者:在所有的电视剧里,所有的史书里面,皇帝的个性被有意无意抽离掉了,面目呆板,一点也不生动,看上去都差不多。电视剧里嘉靖的驭人之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是怎么找到嘉靖这个人的个性和特点的?
  刘和平:你这个问题特别到位,我始终都是用人生之眼、用文学之眼去看历史人物,这时候文学和史学就分开了,文学的优势就出来了。很多历史剧是编年体的大事纪,受史书影响较大。而这次我想用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再现历史真实。我不去说历史和历史人物是什么,而是尽力去说它和他们不是什么。国事往家里写,大事往小里写,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
  嘉靖是一个不上朝、龙袍都不穿的皇帝,这是一个不想作为“历史最大的奴隶”的皇帝,他想得自在,想得自由,但他又推卸不掉祖宗和江山社稷交给他的责任。嘉靖靠着从老庄那里学来的智慧,认为既然上天选择他当皇帝,他就当皇帝,但个人生活要自己来掌控。他在做皇帝和做人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生存点——“无为而无不为”。
  嘉靖是经历过“大议礼之争”的皇帝,深深知道一旦手里有权,就要面对天下责任,掌握利益分配,这个权力背后其实是骂名,也就意味着每天的日子都过不好。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政治体制,真要勤政24小时不睡觉也做不完,还是要懂得“甩手大掌柜”的道理。他的不上朝只是形式,他知道“不可名言”的含意,于是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比如拿一件东西给朝臣,让他们去揣摩圣意,作为皇帝,他从中也得到乐趣。这个人物你用文学之眼锁定他之后,他绝对就不会是固有模式里那种皇帝形象。
  记者:电视剧中,严嵩这个人物也有新的解读,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嘉靖背黑祸,这和很多艺术作品里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和平:我写的严嵩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只不过这一回我用形象说了出来。电视剧里有一段,嘉靖把严嵩叫去痛斥一顿,大雨倾盆,在雨地上严嵩把严世蕃的伞扔掉了,告诉他:“我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能够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皇上呼唤的风雨我遮挡了20年。”
  不要忘记“大议礼之争”,不要忘记朱明王朝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都说严嵩能一手遮天,他遮谁?不是他劝嘉靖到西苑去的,而是嘉靖自己躲到西苑去的;不是严嵩劝他去炼道修玄的,是嘉靖自己去炼道修玄的,为什么不看到这些东西呢?何况严嵩执政,还有一个强力牵制内阁的机构在,所有的公文,没有司礼监里面的那个批红都是废纸一张,严嵩怎么一手遮天?遮不了的。所以说真正暗操独制的是嘉靖,严嵩也不是什么大奸臣,历史本来的面目是这样的。
  你想,严嵩再坏,因为嘉靖的一句话就倒了,因为他另一句话儿子就被杀了,家也被抄了,而且多数归于皇室。
  记者:你的电视剧老是在翻案,为什么?
  刘和平:其实有一种呼唤,在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来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不是说我自己狂妄和冒昧,我想在这两句话后面再加上一句。“清醒之认知”。今天的社会已经给你提供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么一个环境了。但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这两个东西,是清醒之认知。尤其是我们这些人,你既要清醒地认知当下,也要回过头清醒地认知历史,历史是有很多偏见的。不能说我总在翻案,只能说我在不断地试图探索历史背后的真实。很多人看我的作品总觉得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我说不是,因为今天我们还生活在传统文化之中。我绝对没有影射,你看我写的作品,哪一件事、那一句话不是明朝人做出来的?说出来的?或者是能做出来的?能说出来的?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我们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是吧?每一代人他仍然生活在传统文化之中,远近而已。
  记者:《大明王朝》吸收了哪些史学界的成果?
  刘和平:我的文学创作背后有许多支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史学界研究成果的支撑。譬如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等明史专家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明朝制度和明朝文化的学术成果。还有我的老师如刘泽华先生和冯尔康先生,一个一辈子研究中国社会史和明清史,他们在我写《大明王朝》时都直接给予了我很多指导。正是有了史学界的学术成果在前,才有了《大明王朝》的文学成果在后。因此再大的艺术虚构我都有底气。这就像练武术的人,有了内功,十八般兵器使来都能得心应手。我不怕别人说我的作品不符合史实的原因也就在此。
文学必须占领影视阵地
  记者:为什么说《大明王朝》超过了《雍正王朝》?
  刘和平:在写《雍正王朝》时,我对帝王的认识还停留在托尔斯泰那个哲学命题上:“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但当我再来认识嘉靖皇帝的时候,我发现“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囚徒”了。改编《雍正王朝》时我必然要受到小说的制约,而创作《大明王朝&#》时我已经能够做到“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苏东坡语)。
  在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进入这么一种自由创作的状态,也没有什么提纲,写完第一集,自己不知道第二集是什么,写到哪儿算哪儿。我原来是想从现在的第一集写到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但突然发现,写到嘉靖时,就已经接近50集了。这样《大明王朝》就只能分为两部了。下部中海瑞最大的敌人是张居正。张居正要推行新政,要发展商业经济、增强国力,但为此丧失很多精神和伦理道德,海瑞一方面也想推行新政,一方面却坚持道德原则毫不退让,两个人各有各的道理,没有谁对谁错。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山顶上,一个站在山脚下,在各人的眼中,对方同样渺小。
  记者:如果这个电视剧没有中纪委的推动,你还会写吗?
  刘和平:我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是一句话,作为观众,你自觉地先忘记这个背景,再来看这个作品,它是不是能感动你,让你引起共鸣?如果是的话,没有人倡导它也会出来,可能不是现在出来,会晚个一年半载出来。
  中纪委认为除了鲜明的反贪污腐败,这个电视剧还讲了我们这个民族许多做事的准则和做人的道理,他们认为应该让各级党委政府官员看看这个电视剧,应该怎么样去做官,应该怎么去行使手里的公权力。
  记者:为什么你总提“文学必须占领影视阵地”?
  刘和平:现在可以称之为图像文化时代。受众最多的艺术就是电视剧,其次是电影。至于舞台剧、音乐、文学等那些艺术都被边缘化了。其实,商品经济时代,各个方面也都需要文学,而文学自己就是不进去。
  今天我们的影视艺术最缺的就是文学,凡是用成功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它的票房和收视率往往很高。
  中国和其他国家还不同,电视剧取代了中国几百年来的戏剧,成为大众需求最大的艺术形式,它正在慢慢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电视艺术最主动地与文学联姻,文学也要自觉地进入电视剧领域,不要自作清高,将其视为快餐文化。《大明王朝&#》也算一次文学和影视艺术联姻的尝试吧。(张英)
历史上的黄锦在嘉靖死后一年也死了。
电视剧里嘉靖死了也就黄锦,隆庆,海瑞在哭。
历史上陈洪的记载比较少,不过之后应该是和高拱联手独掌朝纲。。
然后被张居正加冯保搞倒了。。下场也就好不到哪去了。
海贼王人心散。海贼王人心散。海贼王人心散。
引用1楼 @ 发表的:
历史上的黄锦在嘉靖死后一年也死了。
电视剧里嘉靖死了也就黄锦,隆庆,海瑞在哭。
历史上陈洪的记载比较少,不过之后应该是和高拱联手独掌朝纲。。
然后被张居正加冯保搞倒了。。下场也就好不到哪去了。
所以说跟历史有出入嘛,毕竟电视剧里的剧情跟历史也是有出入的。我是假设按电视剧走,到了隆庆一朝会怎样。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引用2楼 @ 发表的: 所以说跟历史有出入嘛,毕竟电视剧里的剧情跟历史也是有出入的。我是假设按电视剧走,到了隆庆一朝会怎样。 至少电视剧最后一集已经回到历史正轨了。。。。
海贼王人心散。海贼王人心散。海贼王人心散。
引用3楼 @ 发表的:
至少电视剧最后一集已经回到历史正轨了。。。。
历史里吕芳的原型李芳还是隆庆一朝的人,陈洪、黄锦的性格和历史原型也有差别。而且按历史走都不用推演了就没乐子了,直接查史书就完事了。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引用2楼 @ 发表的:
所以说跟历史有出入嘛,毕竟电视剧里的剧情跟历史也是有出入的。我是假设按电视剧走,到了隆庆一朝会怎样。
隆庆时间很短,应该推演到万历时代
哥的工作就是指引迷途的JRS……
步行街四大梦想:年薪30W,啥都不用干,女神请吃饭,加钱上卡宴。
引用5楼 @ 发表的:
隆庆时间很短,应该推演到万历时代
陈洪估计隆庆朝就被黄锦冯保干掉了,黄锦在隆庆末年到万历初年被冯保斗倒,可能还活不过吕芳杨金水,大概是这样。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引用6楼 @ 发表的:
陈洪估计隆庆朝就被黄锦冯保干掉了,黄锦在隆庆末年到万历初年被冯保斗倒,可能还活不过吕芳杨金水,大概是这样。
不一定,陈洪有陈洪的用处,他这种人很会迎合新主子~
哥的工作就是指引迷途的JRS……
步行街四大梦想:年薪30W,啥都不用干,女神请吃饭,加钱上卡宴。
引用7楼 @ 发表的:
不一定,陈洪有陈洪的用处,他这种人很会迎合新主子~
新主子在剧里的形象很明显控不住陈洪...更何况小万历李妃黄锦冯保对陈洪都没好眼色,陈洪真的悬啊。感觉这一坎是挺不过去了。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引用7楼 @ 发表的:
不一定,陈洪有陈洪的用处,他这种人很会迎合新主子~
可能结果活到最后的是杨金水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引用9楼 @ 发表的:
可能结果活到最后的是杨金水
杨金水的仇人不少,知道的秘密也不少,吕芳死了难免小命不保~
哥的工作就是指引迷途的JRS……
步行街四大梦想:年薪30W,啥都不用干,女神请吃饭,加钱上卡宴。
前排支持一下。。
嘉靖这个皇帝
脑子聪明 性格要强
为了大礼议 皇帝都可以不当
Deutscher Meister
ja so heisst er mein Verein
ja so war es und so ist es
und so wird es immer sein.
当我真正踏进安联球场的那一刻 不争气的哭了。。。
我比较想问的是为啥这电视续集不出了,而且网上的高清资源很少。
引用13楼 @ 发表的:
我比较想问的是为啥这电视续集不出了,而且网上的高清资源很少。
没有投资。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杨金水聪明,善良的恶人,他的恶是因为他的位置让他必须恶
吕芳是个聪明的好人,不会与人为难,但是对嘉靖是时刻都有防备的,知道嘉靖英明之君,但是过于聪明,反被聪明所误
陈洪这人是旗子,根基不深,树敌太多,嘉靖的挡箭牌,嘉靖已经说出他的死路
这几个都是嘉靖的性格造就的,我到最后没明白导演到底说明朝开始危于嘉靖的聪明还是赞美嘉靖的为君之道,这个希望有明白人给我解释解释
比哥要复出了,以前的科黑如果不黑了,那么他就是变形蜜,应该隔离这种人
引用15楼 @ 发表的:杨金水聪明,善良的恶人,他的恶是因为他的位置让他必须恶
吕芳是个聪明的好人,不会与人为难,但是对嘉靖是时刻都有防备的,知道嘉靖英明之君,但是过于聪明,反被聪明所误
陈洪这人是旗子,根基不深,树敌太多,嘉靖的挡箭牌,嘉靖已经说出他的死路
这几个都是嘉靖的性格造就的,我到最后没明白导演到底说明朝开始危于嘉靖的聪明还是赞美嘉靖的为君之道,这个希望有明白人给我解释解释
肯定不会是赞美嘉靖那么简单,电视剧里他的为君之道被海瑞捅得稀里哗啦,平日里那种气定神闲掌控朝纲于股掌间的悠哉被海青天的气场冲得直流鼻血,相比而言后者才更像有主角光环,也更像是导演要推崇的发自手机虎扑
流年似水涟漪了又湮没,岁月如歌一边开一边落
引用16楼 @ 发表的: 肯定不会是赞美嘉靖那么简单,电视剧里他的为君之道被海瑞捅得稀里哗啦,平日里那种气定神闲掌控朝纲于股掌间的悠哉被海青天的气场冲得直流鼻血,相比而言后者才更像有主角光环,也更像是导演要推崇的 这部电视剧本来就是有宣传海青天的需要的,海青天确实才是真正的主角,海青天象征的是比皇权更大的公理。
海瑞在剧里的形象不止是封建的卫道士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引用17楼 @ 发表的: 这部电视剧本来就是有宣传海青天的需要的,海青天确实才是真正的主角,海青天象征的是比皇权更大的公理。
海瑞在剧里的形象不止是封建的卫道士
话说胡宗宪在里面的形象也够高尚了,有情有义、忧国忧民还怒打日本鬼子,莫非真的是因为那位领导人是其后代的缘故?发自手机虎扑
流年似水涟漪了又湮没,岁月如歌一边开一边落
引用16楼 @ 发表的:
肯定不会是赞美嘉靖那么简单,电视剧里他的为君之道被海瑞捅得稀里哗啦,平日里那种气定神闲掌控朝纲于股掌间的悠哉被海青天的气场冲得直流鼻血,相比而言后者才更像有主角光环,也更像是导演要推崇的
我明显有不同看法,最后一集,嘉靖那个江河比喻,明显是海瑞答不上来,最后点题的一口气是嘉靖上风,一部电视剧这么收尾恐怕是导演的本来意思吧,我个人倾向于导演的本意是嘉靖对于混浊清廉的就是自己的看法,但是又觉得嘉靖辜负了英明觉察之君,小聪明不会对大格局有好处,但是我都觉得我说的话矛盾
比哥要复出了,以前的科黑如果不黑了,那么他就是变形蜜,应该隔离这种人
引用19楼 @ 发表的:
我明显有不同看法,最后一集,嘉靖那个江河比喻,明显是海瑞答不上来,最后点题的一口气是嘉靖上风,一部电视剧这么收尾恐怕是导演的本来意思吧,我个人倾向于导演的本意是嘉靖对于混浊清廉的就是自己的看法,但是又觉得嘉靖辜负了英明觉察之君,小聪明不会对大格局有好处,但是我都觉得我说的话矛盾
本网讯 “在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文学性上,《大明王朝&#》超过了《雍正王朝》。”刘和平这样比较自己写的两部电视剧。
  写《大明王朝》剧本时,刘和平的工作间里有个香案,左边是嘉靖皇帝,右边是海瑞,两幅头像挂在那里。刘和平每天创作之前,先洗手,再燃蜡烛、三炷香、三跪九叩,然后进行创作。
  刘和平写作完全靠口述,助手以电脑记录,他需要“思(考)”,更需要“想(象)”:“我眼睛一闭,口述的时候,每个人物都自己出现了。这样的写作状态其实是感同身受。”
  他说:“几十年创作让我悟出来,对于文学艺术而言,心的真实是终极的真实。一些懂得历史的观众,开始看纷纷质疑,纷纷责难。说这个不符合史实,那个不符合史实,看到后来慢慢接受,接受了什么,就接受了心的真实。”
  在广电总局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审查小组的审片会上,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大明王朝&#》把历史剧的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而刘和平本人,最喜欢的是历史学家冯尔康老先生的评价:“厚道”。因为“厚道”意味着“理解我笔下的每一个人和他们所处的人生困境”。
  1月30日,《大明王朝&#》在湖南卫视上演了最后一幕:因为海瑞上书而把海瑞关进大牢的嘉靖皇帝去世,裕王朱载继位,在狱中闻讯的海瑞大哭,昏倒在地。但刘和平透露,戏还没有完,这46集只是他写的《大明王朝》上部,下部《大明王朝&#》才是高潮。
海瑞精神超越了任何体制
  记者:以往的历史剧会昼把着眼点放到盛世,比如唐朝、清朝,而且是它的开国、立国、灭亡时期,有矛盾有冲突,戏剧性、传奇性强,但《大明王朝》却把立足点放到了明朝,而且是嘉靖这个疲弱的年代,你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刘和平:明朝在意识形态方面,*河蟹*理念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由于经济发达,人性解放的呼声也十分高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到了明朝进入了两极分化的高峰期。那个时候的人十分矛盾,而且精神人格分裂。尤其是嘉靖的最后这几年。比如在这部戏里,我原来打算把戏文长写进去,那么狂狷的一个大文人,他在胡宗宪的幕府里当幕僚,他本来就神经质,最后精神分裂把老婆也杀了,真正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精神禁锢造成的。
  这个时期最能提示中国封建时代历史本质的真实、历史精神的真实和历史文化的真实。
  记者:这个电视剧为什么定名为《大明王朝&#》?
  刘和平:1566年是一个特殊年份:“封建体制走到了尽头,明朝的特点是家国不分,朝廷不分。具体说,紫禁城乾清宫是分界处,乾清门以外是国,门以内是家;门以外是朝,门以内是廷。”明朝皇帝可以不经过法律程序直接在“廷”内也就是在皇帝家里将大臣杖毙。
嘉靖是在这一年去世的,裕王朱载继位,几十年来皇室与文官集团争头在这一年结束,朝和廷开始区分了,隆庆帝把权力交给政府机构,起用了徐阶、高拱、张居正,嘉靖一死他第一个就把海瑞从牢里放也来升官。因此明朝十七帝中我印象最好的是隆庆。
  记者:海瑞并没有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您如何看待被艺术反复放大的海瑞形象?
  刘和平:我的作品没有完成,目前播出的只是上半部,下部我一直要写到万历十五年,一直到海瑞死。有一句名言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毛主席说的。我们换一种说法: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康德有一句名言:“人类惟一有价值的就是精神。”
  海瑞这个人严行国家之法,言必大明律例,恪守懦家道统,约束自己,也要求别人遵行。我们不能以海瑞一生干了什么事来衡量他的价值,关键是在那么腐败的社会里,突然有一个清廉正直大公无私的人出现了,他把自己作为人的需求降到不能再降的地方,一辈子坚守原则,在腐败面前从不让步,一辈子都向封建腐败势力宣战。
  海瑞的反腐败一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晚年最后一次出山,已经72岁,重病缠身。7次辞官,但皇帝就是不让他退休回家,还专门给他刻了一方印,叫做“掌风化之官”。皇帝都清醒地知道,哪怕海瑞不开口说话,他躺在那儿就行,因为他是清廉的象征。万历十五年,这个榜样终于死了。北京所有的官员集体写祭文哀悼他,南京所有的官员写祭文哀悼他,皇帝亲自写祭文哀悼他。这些祭文哀悼的不是一个人的故去,而是一种精神象征的陨灭。
  如果今人对这种精神不屑一顾,都在鄙视它,质疑它,我们这个民族就彻底完了。
  记者:海瑞反腐最后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制度问题。他像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精神勇气可嘉,仅此而己吗?
  刘和平:现在有人认为,只要健全法治与民主体制,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实际上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民族文化的再造和经济现代化转型的完成,这至少要经历几代人的时间,需要民族自下而上的自我觉醒。
  记者:当海瑞被删繁就简地重塑为一个反腐符号,他身上浓重的道德色彩又会给来者指引怎样的方向呢?怎么看待他身上的愚、忠?
  刘和平:每代人都在重新解释历史。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海瑞的身上无疑带有浓厚的孔孟儒学的道德色彩,包括人们认为他的“愚”、“忠”。在今天看,支掉海瑞当时所生存的那个历史背景,他的精神依然闲耀着光辉,譬如正气、正义、廉洁、自律。这些都已经超越了任何体制的范畴,成为了人类永恒不灭的精神。精神是不死的。
  记者:《大明王朝&#》的结尾是嘉靖去世,隆庆继位,海瑞出狱,你说过下部将以写到1587年“隆万大改革”过程,有人担心下部会不会落入为新圣主唱赞歌的旧思维中,还是将“帝国的惆怅”一挖到底?
  刘和平:历史已经做出结论,以农业为基础的体制下的经济改革,手工业经济发达下的经济发展不可能形成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出现新圣主,更无所谓唱赞歌。我也不会落入“帝国的惆怅”的旧套路中去,该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我没有给人物翻案
  记者:在所有的电视剧里,所有的史书里面,皇帝的个性被有意无意抽离掉了,面目呆板,一点也不生动,看上去都差不多。电视剧里嘉靖的驭人之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是怎么找到嘉靖这个人的个性和特点的?
  刘和平:你这个问题特别到位,我始终都是用人生之眼、用文学之眼去看历史人物,这时候文学和史学就分开了,文学的优势就出来了。很多历史剧是编年体的大事纪,受史书影响较大。而这次我想用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再现历史真实。我不去说历史和历史人物是什么,而是尽力去说它和他们不是什么。国事往家里写,大事往小里写,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
  嘉靖是一个不上朝、龙袍都不穿的皇帝,这是一个不想作为“历史最大的奴隶”的皇帝,他想得自在,想得自由,但他又推卸不掉祖宗和江山社稷交给他的责任。嘉靖靠着从老庄那里学来的智慧,认为既然上天选择他当皇帝,他就当皇帝,但个人生活要自己来掌控。他在做皇帝和做人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生存点——“无为而无不为”。
  嘉靖是经历过“大议礼之争”的皇帝,深深知道一旦手里有权,就要面对天下责任,掌握利益分配,这个权力背后其实是骂名,也就意味着每天的日子都过不好。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政治体制,真要勤政24小时不睡觉也做不完,还是要懂得“甩手大掌柜”的道理。他的不上朝只是形式,他知道“不可名言”的含意,于是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比如拿一件东西给朝臣,让他们去揣摩圣意,作为皇帝,他从中也得到乐趣。这个人物你用文学之眼锁定他之后,他绝对就不会是固有模式里那种皇帝形象。
  记者:电视剧中,严嵩这个人物也有新的解读,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嘉靖背黑祸,这和很多艺术作品里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和平:我写的严嵩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只不过这一回我用形象说了出来。电视剧里有一段,嘉靖把严嵩叫去痛斥一顿,大雨倾盆,在雨地上严嵩把严世蕃的伞扔掉了,告诉他:“我大明朝只有一个人能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能够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皇上呼唤的风雨我遮挡了20年。”
  不要忘记“大议礼之争”,不要忘记朱明王朝和文官集团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都说严嵩能一手遮天,他遮谁?不是他劝嘉靖到西苑去的,而是嘉靖自己躲到西苑去的;不是严嵩劝他去炼道修玄的,是嘉靖自己去炼道修玄的,为什么不看到这些东西呢?何况严嵩执政,还有一个强力牵制内阁的机构在,所有的公文,没有司礼监里面的那个批红都是废纸一张,严嵩怎么一手遮天?遮不了的。所以说真正暗操独制的是嘉靖,严嵩也不是什么大奸臣,历史本来的面目是这样的。
  你想,严嵩再坏,因为嘉靖的一句话就倒了,因为他另一句话儿子就被杀了,家也被抄了,而且多数归于皇室。
  记者:你的电视剧老是在翻案,为什么?
  刘和平:其实有一种呼唤,在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就已经提出来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不是说我自己狂妄和冒昧,我想在这两句话后面再加上一句。“清醒之认知”。今天的社会已经给你提供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么一个环境了。但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这两个东西,是清醒之认知。尤其是我们这些人,你既要清醒地认知当下,也要回过头清醒地认知历史,历史是有很多偏见的。不能说我总在翻案,只能说我在不断地试图探索历史背后的真实。很多人看我的作品总觉得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我说不是,因为今天我们还生活在传统文化之中。我绝对没有影射,你看我写的作品,哪一件事、那一句话不是明朝人做出来的?说出来的?或者是能做出来的?能说出来的?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我们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是吧?每一代人他仍然生活在传统文化之中,远近而已。
  记者:《大明王朝》吸收了哪些史学界的成果?
  刘和平:我的文学创作背后有许多支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史学界研究成果的支撑。譬如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等明史专家从各个不同角度研究明朝制度和明朝文化的学术成果。还有我的老师如刘泽华先生和冯尔康先生,一个一辈子研究中国社会史和明清史,他们在我写《大明王朝》时都直接给予了我很多指导。正是有了史学界的学术成果在前,才有了《大明王朝》的文学成果在后。因此再大的艺术虚构我都有底气。这就像练武术的人,有了内功,十八般兵器使来都能得心应手。我不怕别人说我的作品不符合史实的原因也就在此。
文学必须占领影视阵地
  记者:为什么说《大明王朝》超过了《雍正王朝》?
  刘和平:在写《雍正王朝》时,我对帝王的认识还停留在托尔斯泰那个哲学命题上:“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奴隶”。但当我再来认识嘉靖皇帝的时候,我发现“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囚徒”了。改编《雍正王朝》时我必然要受到小说的制约,而创作《大明王朝&#》时我已经能够做到“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苏东坡语)。
  在写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进入这么一种自由创作的状态,也没有什么提纲,写完第一集,自己不知道第二集是什么,写到哪儿算哪儿。我原来是想从现在的第一集写到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但突然发现,写到嘉靖时,就已经接近50集了。这样《大明王朝》就只能分为两部了。下部中海瑞最大的敌人是张居正。张居正要推行新政,要发展商业经济、增强国力,但为此丧失很多精神和伦理道德,海瑞一方面也想推行新政,一方面却坚持道德原则毫不退让,两个人各有各的道理,没有谁对谁错。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山顶上,一个站在山脚下,在各人的眼中,对方同样渺小。
  记者:如果这个电视剧没有中纪委的推动,你还会写吗?
  刘和平:我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是一句话,作为观众,你自觉地先忘记这个背景,再来看这个作品,它是不是能感动你,让你引起共鸣?如果是的话,没有人倡导它也会出来,可能不是现在出来,会晚个一年半载出来。
  中纪委认为除了鲜明的反贪污腐败,这个电视剧还讲了我们这个民族许多做事的准则和做人的道理,他们认为应该让各级党委政府官员看看这个电视剧,应该怎么样去做官,应该怎么去行使手里的公权力。
  记者:为什么你总提“文学必须占领影视阵地”?
  刘和平:现在可以称之为图像文化时代。受众最多的艺术就是电视剧,其次是电影。至于舞台剧、音乐、文学等那些艺术都被边缘化了。其实,商品经济时代,各个方面也都需要文学,而文学自己就是不进去。
  今天我们的影视艺术最缺的就是文学,凡是用成功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它的票房和收视率往往很高。
  中国和其他国家还不同,电视剧取代了中国几百年来的戏剧,成为大众需求最大的艺术形式,它正在慢慢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电视艺术最主动地与文学联姻,文学也要自觉地进入电视剧领域,不要自作清高,将其视为快餐文化。《大明王朝&#》也算一次文学和影视艺术联姻的尝试吧。(张英)
「当放则放 当敛则敛 于禁忌之处见风骨 于高天之上看春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448人参加识货团购629.00元707人参加识货团购439.00元185人参加识货团购489.00元83人参加识货团购39.90元113人参加识货团购379.00元237人参加识货团购449.00元102人参加识货团购348.00元269人参加识货团购378.00元624人参加识货团购668.00元53人参加识货团购128.00元422人参加识货团购678.00元18人参加识货团购94.0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明王朝1566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