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大如席下句是什么,北来人二首全诗赏析析

燕山雪花大如席
我的舅舅杨国梁任二炮司令员十一年,退休后笔耕数年完成了一部四十多万字的书稿,回忆军旅生涯。虽因保密,未能公开出版,但从书中可以洞悉一代人成长的曲折历程,以及民族的脊梁和风骨。
他生于1938年的河北省遵化县。遵化北倚燕山长城,东通辽沈关东,西望京畿,南邻津塘,汉代大将军班固赞誉:“燕赵固多奇士”。李白有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代诗人韩愈也有“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佳句。
但彼时,遵化县已被日军攻占。著名的“长城抗战”主战场就在遵化县城北9公里的罗文峪要隘。史料载,29军等中国军队在这里伤亡日军3000多人。1938年5月,以遵化为中心发生了著名的冀东抗日大暴动,组建了数万余众的抗日联军。不久,八路军挺进冀东,2500多名青年经过简单整训,一并编入八路军阵容,声震抗日前线。
为了消灭八路军根据地,隔裂抗日武装和长城沿线人民的联系,日军实行了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把全县282个自然村中的155个村划为无人区。125个村被烧成废墟,遭毁民房15380间,杀害群众2166人。日军在无人区内,像追捕猎物般恣意捕杀群众,甚至搞杀人比赛和展览,制造了一桩桩惨绝人寰的血腥事件:
1941年至1942年,日军对遵化西南山区的八路军根据地鲁家峪进行了5次扫荡,杀害百姓225人,烧毁房屋3900余间;
日,200多名日伪军突袭遵化城南马家峪村,集中50多名老人和200多名妇女,要求他们交出八路军伤病员。因无人告密,屠杀43位老人; 日,日伪军到东新庄村扫荡,枪杀、刀砍、活埋百姓53人。
舅舅的书中记载了这样的情节:“有一年冬天日本鬼子又窜到村里,我母亲赶紧用筐背着我,经过村北结冰的大坑,跑进北面的山里。在山上看到村里的房子被烧,烈火熊熊,浓烟滚滚。乡亲们悲怆的哭喊声,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爱国、卫国、尚武的意志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开始萌发……”
上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是下一代人可资传承的精神财富。有一次,日军突然进村,我的姥姥刚将年迈的父亲藏到玉米垛里,自己来不及躲藏,就和舅舅随着村里老百姓被赶到村口,四周是日军机枪,一片杀气。姥姥担心大难临头,小声对年幼的舅舅说:“如果鬼子开枪杀人,我就趴在你身上护着你,你不要乱动。要是妈妈被打死了,你也不要慌,等日本兵走后,再回家找你爷去。”而今,几十年过去,书中写道:“那一场死里逃生的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侵略者的凶残,激起我强烈的民族仇恨,母爱的伟大,一直激励着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在书的扉页,作者亲书“长城永固,祖国万岁”八个凝重的大字。在全军书法展中,他也多次挥毫送展,饱含他心中长城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
他出生在祖国东部的长城脚下,又长期转战西部的长城另一端,他的一生与长城相关,心怀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分量,用毕生锻造新中国的钢铁长城。
当中国首颗洲际导弹试验发射时,舅舅是进京向周总理汇报的人员之一,那时他大学毕业不久,还是列在名单最后的参谋。当党中央决定对“台独”势力实施军事威慑时,他已经受命担当向东海发射导弹的指挥重任。他连任四届中央委员,退休时胡锦涛赞誉他为国尽忠……所有这一切,都因为在他心中回荡着一部民族的史诗。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伴着那骆驼刺,扎根那戈壁滩……”远在西北的罗布泊大漠,有一个以马兰命名、尔后是酒泉的核基地,从空爆、地爆到地下核试验,中国的核力量举世震惊。
这种在有生命绝地之称的大漠中仍能绽放的野花,这个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我国第一个核基地,是那样耐人寻味。一个民族的磨难,会衍生出壮美的奇葩。
有人对我说,你应该记载你的舅舅,出身书香门弟、温文尔雅,却掌管着最具杀伤力的核武利器,这是多大的心理反差和矛盾!在这本书,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读。
作为本书编纂者之一,在浩繁的史料中,截取抗战的历史断面,意在说明我们的家园曾遭到践踏,我们的民族曾有过惨烈的抗争,我们绝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新中国建国时,周恩来坚持让国歌中保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是告诫我们要享受和平的阳光,也不忘昔日的阴霾。而温家宝在朝鲜毛岸英墓前动情地说:“现在祖国已经强大了!”是在宣告世人,我们将砥砺意志,让中国的长城永固。(罗海岩)
】【】【】【原】燕山雪花大如席——咏雪花古诗词赏析(上)
&&       燕山雪花大如席& & & & &&& & & & & & & & & & & & & & &&         ——咏雪花古诗词赏析(上)& & & & & & & & & & &       川  &雪&雪花是冬天的名片,是上天赐给大地最奇妙的景观。在古诗词的意象中,雪花是被吟咏较多的冬天景物。&&&&&&&&& &&&&&&&&&&&&&&&&&&&&&&&&&&&&&&&&&&&&&&&&&&&&&&&&&&&早在《诗经·采薇》里,就有描写雪景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诗写一位被遣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历程,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仅把柳枝的婀娜多姿、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戍卒的内心世界。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于是,“雨雪霏霏”的景物描写,更加重了全诗的悲伤意味。&东晋时,宰相谢安和他的侄儿、侄女咏雪联句,留下一段佳话:&&&&&&&&&&&&&&&&&&&&&&&&& 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才女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的想象力。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谢朗少有文名,“文义艳发”,“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恰当的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些局促见肘了。&&&&&&&&&&&&&&&&&&&&&&&&&&&&&&&&&&&&&&&&&&&&&&&&&&&&&&&&&&&&&&&&&&&&&&&&&&&&&比喻的要旨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于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才子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在唐代描写雪花的诗句中,首推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节选的是此诗的开头四句:&&&&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 & & & & & & & & & & & & & & & & & & &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 & & & & & & & & & & & & &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雪至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是西北一种草名,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 & &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像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其中“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意、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同样是在雪天送别,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用大雪烘托气氛,另有情味:&&&&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写景: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董大(即著名琴师董庭兰)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而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则通过大雪表现战争环境的艰苦:& & &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武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现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对雪花的描写别开生面:& & &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 & & & & & & & & & &(《北风行》)&&&&&&&&&&&&&&&&&&&&&&&&&&&&&&&&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 & & & &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雪花大如手”,即体设喻,显得真切自然,突出了雪大风寒的特点。&&唐代诗人韩愈的《春雪》,用拟人手法,写飞雪迎春,别有情趣:&& & &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前两句写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而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入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再看唐代诗人东方虬的《春雪》:& & &&&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 & & & & & & & & & & & && &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诗的意思是:初春的雪满天飞舞着,用手去接触它便像朵朵盛开的花儿。在园子里开放的梅花啊,到底哪一朵才是真正的梅花而不是雪花呢?&真正的春色未到,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盼望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却又篇幅短小,含意浅显,生动有趣。&唐代诗人陆畅的《惊雪》,构思精巧,别有情趣:&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的意思是: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大雪飞舞,房屋前面的院子明亮得如同月光照射。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诗写得轻巧灵动,一个“巧”字,表现了雪花的美丽轻盈,突出了诗人见雪花飞舞而兴奋莫名的惊叹之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夜雪》,采用烘托手法侧面描写雪下得大,真实可感:& & & & & & & & &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从诗人感觉“衾枕冷”写夜晚寒气加重,预示天降大雪了,“讶”字突出大雪降得突然,出乎意料。次句从视觉入手,诗人看到窗外由暗变明,表明雪下得很大。后两句写夜深了,诗人知道雪下得很厚,因为时时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描写深夜的雪很难用视觉形象来表现,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后两句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再看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就写作角度而言,前两句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两句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借景抒怀,别具一格:&&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天寒地冻,江面更冷,何人敢垂钓?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诗中却写了一位冒雪而在江上垂钓者:&&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好一幅寒江独钓图!在严寒的冬天里,大雪满江,一叶孤舟,一位老者,独自垂钓,真有这样比踏雪寻梅更风雅之士?非也!这是诗人借景抒怀。白雪象征皎洁,清白,寒江孤舟象征孤高,是自咏怀抱之作。&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诗人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瑞雪兆丰年”,今冬若雪盖大地,可预示来年定是丰收年,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谚语。在诗人的笔下时有表现。但也有见雪景而忧国忧民的。如:&&&&&&&&&&&&&&&&&&&&&&&&& 畴昔月如昼,晓来云暗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前两联)&&&&&&&&&&&&&&&诗人看到雪花在半夜飘然飞舞,想到明春禾苗随风起伏似绿浪连波,预示着明年的好收成。表现了诗人对瑞雪的喜爱之情。&&&&&&&&&&&&&&&&&&&&&&&&&&&&&&&&&&&&&&&&&&&&&而唐代诗人罗隐的《雪》,则对瑞雪过多表示了担忧:&&&&&&&&&&&&&&&&&&&&&&&&&&&&&&&& & & &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 & & & & & & & & & & & & & & & & & & &&大家都说瑞雪兆丰年,可丰收年景又有什么用处呢?长安住着缺吃少穿的贫穷百姓,想到他们有被冻死的危险,尽管瑞雪兆丰年,也还是希望雪不要下得过多。诗人借雪生发议论,表现了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燕山雪花大如席下句是什么?梦幻西游科举试题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15:35:37
  燕山雪花大如席,下句
  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鞴x。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词句颇有豪气又不失天真烂漫,是难得佳句。
与梦幻问答相关的文章
梦幻2关键词
梦幻西游图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百里滇池全诗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