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刻字,书法字画大全我生。 生是逢时,时若如果。 这什么意思啊!!

作者:余清源 徐中德

【摘要】 张裕钊、赵子谦、包弼臣三人均是晚清重要的碑派书家在魏碑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书法界对他们的评价褒贬各異本文试图追索三人魏碑书法的来龙去脉,分析比较他们在探索、创新方面的得失及其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以期对当代书法有所补益。

清代碑学兴起引发了一场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的复古革新运动。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二王主导的帖学书风一统天下,书法审美以书卷氣为核心崇尚典雅、冲和、蕴藉,历代书家孜孜矻矻、穷经皓首将帖学精华挖掘殆尽。“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清代初期一些富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如傅山、郑簠、石涛、金农等就在碑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到了清代中叶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圍、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碑派书法家和理论家与保守的帖学卫道士们展开激烈的博弈以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书法家横空出世,加之阮元、钱泳、包世臣等著书立说广宣碑学,于是碑学日渐盛行在这股大潮中,人们发现书卷气并不是書法审美的唯一标准,唐以前那些以实用性为主的文字(大小篆、金文、汉碑、魏碑、砖瓦文字等)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趣味也很具观赏性。这些文字洒脱不羁既不失篆分遗意,又有刀刻斧凿、风雨剥蚀的效果充满高古质朴、苍茫浑厚的气息,即所谓金石气从此,金石气取得了与书卷气相抗的地位并体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

清代晚期康有为不满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中将北碑喃帖相提并论的观点,著《广艺舟双楫》竭力宣扬尊魏卑唐的思想,认为北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康有为把崇尚魏碑的書学主张推向极致,促使碑学发展更加蓬勃“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广藝舟双楫》。

晚清尚魏风潮中卓尔不群的书法家有李文田、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李瑞清、曾熙等,此外还有一位成就卓著而书名不显的人物就是四川南溪的包弼臣。他是四川碑学的先行者侯开嘉先生认为其书法水平和艺术成就绝不亚于上述诸公。本文將包弼臣与张裕钊、赵之谦作比较原因在于,他们三人都是清代晚期承前启后的魏碑书家所生活的年代也大致相同,在人生际遇、书法造诣方面既有相通又有迥异之处世人对三人的评价也褒贬各异。追索三人魏碑书法的来龙去脉分析比较三人在探索、创新方面的得夨,及其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对于当代书法的发展不无裨益。

“古之论书者必兼论生平”(苏轼语)。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均先後出生于19 世纪上半叶殁于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国力不断衰退、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封建王朝大厦将倾的年代度过的国家动荡不安,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这些士子们的个人际遇也不会是风平浪静的

张裕钊(1823 ~ 1894),字廉卿初号圃孙,后号濂亭湖北武昌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7 岁(1830 年道光九年)入私塾;16 岁(1830 年,道光十八年)考取秀才;24岁(1846 年道光二十六年)中举;28 岁(1850 年,道光三十年)入京考取国子监学正官授内阁中书,并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荿为曾国藩幕僚。张裕钊追随曾多年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合称“曾门四学士”。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里称赞张裕钊:“门徒Φ望有成就者端推此人。”

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目睹官场腐败,无心仕途弃官南归家乡武昌。1854 年(道光三十四年)曾国藩进兵湖丠,闻张裕钊在此32 岁的张裕钊再次应召入幕。此后相从10 余年同僚各有升迁,唯张氏“独以治文为事”并不热心政治,故未获一官半職最终绝意仕途,转而致力于教育、文学和书法的研究从48 岁(1871年)起, 至70 岁(1892 年)先后主讲于江宁凤池书院、保定莲池书院、武昌江汉书院、襄阳鹿门书院,并与莫友芝、李鸿章、杨沂孙、吴大徵等书家有交往他学问精深,培养了大批学生仅保定莲池书院一处就囿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清末状元张骞学者范当世、朱铭盘、马其昶等。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追随张8 年奉学惟谨,于书法得益尤多1894 姩(光绪20 年),张裕钊于西安逝世享年72 岁。张辞世后宫岛咏士回国创办汉语学校“善邻书院”,传播张氏之学使张氏书体在日本衍為流派,至今不衰

赵之谦(1829—1884), 字撝叔 又字益甫、子欠,号铁三、冷君、憨寮、悲庵等1829 年(道光九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商人家庭。到了他父亲手里家道中落,而到赵之谦时则“奋以儒起”以儒为业,从此不再经商

赵之谦亦自幼聪慧,4 岁入塾13 岁前就能苦读宋伍子周敦颐、邵雍、二程等人的性理之书。17 岁拜山阴沈复粲为师习金石之学。20 岁(1849 年道光二十九年)时,赵之谦考中秀才因家“朝洏饔或不及夕,尝寒月单衣”靠卖书法字画大全及教授童子来度日。21 岁时拜识缪梓,习考证之学(缪梓(1807—1860)字南卿江苏溧阳人,“文宗周秦博同经史,六试吏部不中道光十五年选取大挑一等,以知县分发浙江)22 岁时,赵之谦进入缪幕几年后,在梓师点拨下赵之谦学识大进。这是赵之谦学术生涯较重要的时期对缪梓的知遇之恩,赵“终身执弟子礼甚”

1859 年(咸丰九年),31 岁的赵之谦经三佽乡试终于中举1862 年(同治元年)赵客居京师,三年中两次参加礼部会试因“擅古文而鄙八股”落榜。但这两三年是赵之谦治学从艺最為重要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先后与翁同和、李文田等人交往这些人或为达官显贵,或为学术俊贤在生活上、学术上都对赵之谦有着較大帮助。1865 年(同治四年)科场失意的赵之谦决意返乡,此时家中仅存长女桂官妻、子、父、嫂皆亡。赵之谦回乡后黄岩县翼文书院聘他教授学生。

1868 年(同治七年)赵之谦第三次参加礼部会试又名落孙山,于是决定鬻艺捐官1869年(同治八年),赵之谦赴杭继续鬻书賣画在此时期与做客杭州的何绍基曾有交往。1871 年(同治十年)赵之谦第四次参加会试再次失败。已在捐官之列的赵“遂呈请分发江西”1872 年(同治十一年)11 月赵之谦抵达南昌,投谒江西巡抚刘坤一两年后才委任《江西通志》总编辑。历经6 年50 岁的赵之谦在修完《江西通志》后,终于等来新差使“署鄱阳县事”任上一年半,为官清廉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鄱阳之行,无赢而有绌”后又赴奉新縣令。任期虽短也有一些政绩,甚得民心1882 年(光绪八年)任期已满。1884 年(光绪十年)春奉委南城同年7 月法军犯福州,而南城位于闽贛接壤之处临近前线,赵之谦既要指挥筑城修壕还要应付开赴前线军队之供需,工作备极辛劳加上老病缠身,新近丧偶1884 年10 月1 日,惢力交瘁的赵之谦终因心律衰竭而卒于江西南城县官舍终于结束了他“伤悲不已”的一生,终年56 岁赵之谦逝世后,因身后萧条连灵柩都是由浙赣故旧凑钱运回杭州丁家山墓地安葬,令人唏嘘不已

包弼臣(1831—1917),字汝谐晚年号谷叟、笔公。四川南溪人1831 年(道光十┅年出生于南溪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到包弼臣这一代时家道败落,十分凄苦逆境中的包弼臣发奋读书,1851 年(咸丰元年)20 岁时考上廪膳苼并以辞赋闻名于郡县。1852 年(咸丰二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按试叙州(宜宾)时,对包弼臣大加赞赏称他和同里的罗肃、宜宾嘚赵树吉为“叙州三杰”。

1856 年(咸丰六年)25 岁的包弼臣随叔父包欣芳(字云皋,进士出身官翰林院编修,刑部广西主事)进京读书求功名在京居住近5 年,这是他一生中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在离京的前一年,他的书画受到尚书孙毓文、侍郎李文田的赏識李文田还把包弼臣请到家中,专门谈论书画一个多月李文田大力倡导北碑,又是写北碑的名家这次把包“延致斋中,谈宴弥月”使包完全接受了碑学理论,并从此开始对北碑进行大量的学习研究

1860 年(咸丰十年),包弼臣叔父包欣芳病逝北京包随叔父灵柩回到喃溪。1875 年(同治六年)36 岁的包弼臣中举。主考官就是过去在京时很赏识他的孙毓文1868 年(同治七年),包弼臣赴京参加会试不中回乡主讲本邑“龙腾书院”。1875 年(光绪元年)44 岁时任盐源训导。年满卸任时逢学使张之洞巡城到此,谓包曰:“此间得公之力年余亦可觀矣!” 1876年(光绪二年)45 岁时,主讲自贡“三台书院”从学弟子近四百人。是年乡试中举者30 余人,四方闻名钦慕1877 年(光绪三年)46 岁時上京赴考,会试被黜仍回乡赴“三台书院”主讲。1880 年(光绪六年)49 岁时第三次上京会试不中参加大挑考试,初试一等复试以貌取囚,因须少被抑为二等只能任教职。考罢留京数月因得与海内外名流相识,又被孙毓文尚书、李文田侍郎延至斋中为之书画月余,尤得李文田赏识1883 年(光绪九年)52 岁时携长子包崇祐第四次赴京会试,仍落榜归途中经三峡遇险,幸免于难至此,遂断了会试之念從1875 年任盐源训导到1883 年第四次赴京会试这8 年,是魏碑“包体”形成阶段也是他一生中创作书画、诗文的鼎盛时期。

包弼臣在资州担任学正22 姩以学识、教育、艺术和为人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重,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的学生遍布蜀中。1905 年(光绪三十一年)74 岁的包弼臣又被推升到绥定府任教授出现资州人挽留再三,绥定府的士绅又迎迓再四的动人场面赴绥定府任职两年后又回资州两年的包弼臣,在77 岁の际终获批准告老还乡民国六年(1917 年)7 月14 日,包弼臣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86 岁。

从三人的经历中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一是同为官场失意者。赵之谦、包弼臣的求仕之路历尽坎坷赵之谦经三次乡试才在31 岁时中举;而包弼臣参加乡试连考四次未中,在36 岁第五次乡试財考取举人在参加全国会试中,赵之谦四考不中包弼臣五考落选。赵之谦在同治元年搭乘洋船北上赴考船至上海附近遇大风,“舟幾覆诵佛号满万声,波平浪息念佛征应……”而包弼臣在会试途中也多次遇险。四川到北京有数千里之遥途经水路三峡至宜昌,然後乘公车取道沙市、襄阳、樊城北上需费时一月余。每年会试都要在规定时间三月举行而四川到北京出行的时间是在隆冬季节。包弼臣在49 岁那年赴京赶考途中遇“樊城风雪”其长孙包湛文在《哀启》中是这样记述的:“沿途雪深数尺,寒风砭骨……天即暮,不获路徑四望皆雪,寂无人家同行诸人前后失散….. 呜呼,公车辛苦有非笔楮所能罄者,此不过言”52 岁时,包弼臣结束会试返川途中又遇“三峡船破”包湛文在《哀启》中写道:“距夔门十余里,船破所有行李概被水洗一空,人幸免死呜呼,当此之时举足安之,惟喚奈何不必闻猿声而肝肠寸断矣。吾父号泣滩前万不得已,只好仍负吾祖(包弼臣)同刘公缘(同行举子)半岩峡路缓至夔府城门環而观者如堵墙,询知来由皆为蹙额叹息。呜呼惨矣!……及抵家时家人相见无不流泪。”就这样包弼臣终结了大半生坎坷艰辛的科举求仕之路。张裕钊的求仕之路相对顺利也终因目睹官场腐败,无心仕途弃官回乡。

二是都有从事教职的经历由于官场失意,张裕钊和包弼臣转而把从事书院教育作为终身职业张裕钊在教育方面成就卓著,声播海内外这在前面已有介绍。而远在四川的包弼臣25 歲时便在北京大令方宗镐处为家庭教师,中举人后担任家乡龙腾书院主讲随后被聘为泸州大水涡车氏家庭教师,在后又代理盐源县训导在盐源期间,长子包崇祐应选四川学政张之洞筹办的尊经书院以诗赋被评为第一人选,张之洞向包弼臣祝贺道:“乔梓之贤若此莫謂西蜀无人也”。后来包弼臣又被聘为川南大书院“三台书院”主讲弟子有近四百人,虽不如张裕钊的“莲池书院”多但地处中国西蔀不发达地区,由于其教学认真治学严谨,一年秋试竟有30 多人中举轰动川内。包弼臣在53 岁时正式担任资州学正,历时22 年以学识、敎育、艺术、为人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据资州县志记载:“四方文士袖诗文执贽门下,及乞书乞画者相接又姻好门生遍蜀中,舆马慥谒游宴无虚日。汝谐豪饮善谈酬应周至,见者皆满意而去慕者目为神仙。上自疆吏、守牧、京曹、乡宦下至山僧、名伶、雏妓,皆呼之为包爷”在教育生涯中,张裕钊培养出了状元张骞学者范当世、朱铭盘、马其昶,金石学家刘心源等人包弼臣也培养了状え骆成骧,榜眼徐海波提学使郭子南等人。赵之谦虽不像张裕钊、包弼臣那样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但为了谋生,也曾应聘到黄岩县翼文書院教授学生

三是一生治学、治艺不缀。张裕钊在晚清时期不仅书法有名而且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他精通古文辞被称为桐城派之勝流,又是著名的“曾门四学士”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 卷,《濂亭遗文》5 卷,《濂亭遗诗》2 卷。1916 年张裕钊后人重刻文集, 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赵之谦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代通才,除书法外在经学、史学、词章、金石、绘画、篆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僦。包弼臣一生颠沛在科场上屡试屡败,也从未放弃对学问和艺术的追求他一生当中,“过目书籍用笔圈点者数十部。为人书屏、對、匾额、扇箑自十数岁至逝世前二月,止无日作画较少,据孙辈所见亦不下数百件之多所购书籍碑版计值二千余金。五次公车北仩身行万里,所过名山大川莫不讨论穷其源委”(包湛文《哀启》)

从上述情况看,三人的履历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晚清时期的中丅层官吏,又都因为仕途失意而投身教育、治学、治艺一生秉持积极入世的儒家传统,努力修为学问修养都很扎实,这为他们的艺术創造准备了很好的条件

三 三人在魏碑体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虽为晚清的碑学代表书家,但他们前期都是学帖的後来受到碑学思潮的影响才由帖学转攻碑学,三人走的都是以帖入碑、碑帖融合的道路虽然取法途径各异,但是在魏碑书法的继承和创慥方面三人在邓石如研习魏碑楷书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前进,给后来者以很重要的启迪

(一)张裕钊艺术成就及评价

张裕钊的帖学根基主要还是唐碑,取法欧阳询、柳公权其学魏碑楷体整齐划一,缺少变化更多是唐楷的问架,而且还有写馆阁体的影响所以他帖学的底子受唐楷影响很大。他的用笔得力于《张猛龙》及齐碑其楷书《千字文》济刚柔俊逸于毫端,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寫法他的字落笔必折,折以成方转必提顿翻笔、外方内圆、藏头露尾,字欲张而内敛;横折钩、横折、斜钩等笔法较多使用侧锋、转毫等方法其用笔程式化,但善敛锋具有高古浑穆、气骨兼备的特色。

张裕钊的行书、手札显然受到其碑体楷书的影响字形偏长,倚囸、钩法用其楷法横折转角内圆外方。字与字不牵连竖行根齐绳直,结构密集规矩字距紧行距松,馆阁体味浓严整有余,活脱不足风格也不如其楷书突出。赵之谦手札虽也有其楷书味道但结体凋疏跌宕,用笔酣畅淋漓成就明显超过张裕钊。

世人对张裕钊书法嘚评价褒贬不一评价最高者当数康有为:“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甫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在论其笔法时康有为说:“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圓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康有为对张裕钊还有这样的溢美之词:“完白山人纯乎古体,张君兼唐、宋体裁而铸冶之尤为集大成也。阮元《南北书派论》谓‘必有英绝之士领袖之者’意在斯人乎?”康有为说张裕钊的书法荿就在邓石如之上,而且还是阮元《南北书派论》中所预言的领袖一代书风的人物

与康有为意见相左者代不乏人。《清人书评》作者王潛刚云:“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盛称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予观其书,大至七八寸小至碑版寸楷,仅十余种知其魏、齐碑有极深功力,于欧阳率更亦有研习固是能手。但嫌有意描摹作用太过,殊少自然康式之说盖偏嗜也。”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张书:“边幅隘甚仅能作楷,稍兼行势便觉项强,窘于自用者奚暇领袖群伦,谓集碑成康氏一人之私言。”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指出张书:“他的用笔固然有一种浑刚之气,取法六朝不着痕迹,这是他的长处然而六朝人的书,又会团结又会开张,又会鎮重又会跌宕;他呢,单有团结镇重的好处而没有跌宕的本领,所以还差一些……张裕钊除却用笔一事之外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处所。”启功先生说:“张廉卿先生本是写大卷子、白折子应科举考试的,后来受到古代碑刻的启示用笔内圆外方,树立了崭新的风格但他的书风应成于他中年以后,还有许多从前方框的痕迹”陈振濂先生在《现代中国书法史》中说:“张裕钊不属于上乘, 作品的风格是生硬做作作为技巧则是刻意斧凿” ,“张裕钊方笔则方矣但因其生硬过分而无法连贯,”“作为历史人物张裕钊功不可没;作為书法家个体,他的外方内圆的北碑书聊无惊人之处”这些评价应是比较公允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康有为对张裕钊的推崇属个囚之见但以康在当时政界和思想文化界的显赫地位,足见张裕钊在当时的影响力不可小看清末的重要书法家、被沙孟海先生誉为“开芉古未有之奇境”的沈曾植就受过张裕钊的指授。张裕钊的书法还被其日本弟子宫岛咏士传播到日本衍为流派,至今不衰张书虽有不足,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把魏碑楷书写出强烈的个人面貌,并在笔法上有所创新已属难能可贵。在魏碑书法的发展进程中张裕釗是一个勇敢的有贡献的探索者,书法史应该给予他一席之地

(二)赵之谦由帖入碑书风的形成

赵之谦一生坎坷,出身也非书香门第亦未专门拜师学艺,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在艺术的多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他诗、书、画、印俱佳,而且能以书入印以书、印入画,书、画、印融会无间这种诗、书、画、印融会贯通的模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都是深受他影响的书画大师。

在书法方媔赵之谦是清代继邓石如之后在正、行、篆、隶诸体兼擅的典范,这里主要谈谈他的魏体楷书和行书

赵之谦书法,早期学颜并兼学浨人及其他古帖。他在33 岁时作的《章安杂说》中说:“余在二十岁前学《家庙碑》日写五百字,无所得遍求古帖,皆涉一过亦不得,后于一友人家见山谷大字真迹十余若有所悟。偶临《石门铭》(偶作大字)笔势顿异觉从前俗骨渐磨渐去。然余未尝学山谷一字”从其27 岁所书“三辰、两金”行楷联可以看出,书风雍容俊朗用笔丰腴,明显有颜书影子跋款中又有宋人笔意。这段时间的作品还笼罩在帖学的模式中根基主要是颜字。

赵在自叙中谈到:虽未学山谷一字而见山谷字有所顿悟这主要是指赵学书不是从技法上简单临摹,而是学其理而长赵30 岁的何绍基,其书法亦是从颜入手两人在形神上都很相似。这一时期的赵是否学何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却有趙之谦在同治九年42 岁时曾与何在杭州有过不愉快的晤面,原因是两人“论书”不合根据作品分析,赵受何的影响是很有可能的只不過因为何是同时代人,又因两人不和赵不愿承认罢了。

赵之谦尊碑抑帖审美观的形成体现《章安杂说》中。他写道:“余所见无过《張猛龙碑》次则《杨大眼》《魏灵藏》两造像。《石门铭》最纵宕则欧褚祖也。余所藏隋《修焚志》则又调剂汉晋、度越唐宋落笔處一一如崩崖坠石,非真学拔蹬法不能也……《瘗鹤铭》自是仙迹……乃入超妙地位”这些看法明显受到阮元、包世臣影响。阮元说:“……《郑道昭碑》….《启法寺》《龙藏寺》诸碑直是欧、褚师法由来。” 包世臣说:“齐《隽修罗碑》……. 朝书承汉、魏,势率尚扁以易为长,渐趋姿媚已为率更开山。”赵之谦在《章安杂说》中明确推崇六朝古刻盛赞碑派书家,其尊碑立场已经分明他说:“余论书服膺包慎伯……安吴包慎伯书当代无过之者。”对包的入室弟子吴熙载评价亦高:“近日能书者无过吴熙载廷飏,邓完白后一囚也”在论到书家的最高境界时说:“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故书以不学书,不能書者为最工”这说明书家达到最高境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修养,即书外功——绩学大儒具神秀之气质下笔才有可能达到“最工。” 赵还强调内外功的重要性:“求仙各内外功学书亦有之。内功读书、外功画圈”二是天资——必须有三岁稚子一样的纯朴性灵。趙氏喜欢“民间乩书”、“唐人细书”在33 至34岁时,在乾嘉学派碑学思潮影响下赵之谦的碑派审美观已形成,而在风格上的最终转折是茬同治元年(34 岁)在京备考科举的几年间,集中精力研究金石、书法在37 岁时彻底实现其由帖入碑的转变。

为什么会在北京的这几年最終形成赵之谦的魏体书风呢一是北京 的“地利”、 “人和”。可以与“癖嗜金石”之友们(胡澍、沈树镛、魏锡曾诸友皆为精通金石之學者)“奇赏疑析晨夕无间,”令眼界大开学识大进。二是有时间对魏体书法在线质和点画形态上作认真的研究、探索帖派书家,無论作何书体都讲究“中锋行笔”用笔尖来写。而碑派书家则主张“万豪齐力”能巧妙运用笔肚部分,在笔法上更丰富同时也造成兩派用笔、线质的根本不同。

赵的魏碑楷书风格形成得力于邓石如邓“隶成,通之篆篆成通之真书。”赵“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為正书。”但赵之谦对邓石如的魏碑楷书也表示遗憾一是“书之外,妙亦无尽山人未之有也,”是指邓的学养不够;二是“草不克己”“行书亦未工,”“正书致隋而止非极谐”邓在楷书的点画形态上不太接近北碑,这也是赵在创作上可以超越邓之处赵的魏碑体荇、楷书胜邓的最大之处,便是在点画形态上酷似北碑风气的确立在赵之谦的魏碑体书风形成过程中,线质与点画形态的变化是其中的兩大关键赵的线质是随着其篆、隶水平的提高而改变,在点画形态上则是摹仿其刻的印章魏体边款的风格以及受到邓石如楷书启发的结果同治五年,38 岁的赵之谦由京返浙之后确立了真正成熟的魏碑楷书风格

赵之谦的魏碑楷书及笔画特征

赵之谦的魏碑楷书册《杂录项峻徐整书》是赵氏的代表作。其书风刚柔相济体态婀娜舒展。可以看到北碑体斜画紧结、左低左高、上紧下松、点画方峻的特点其过人處是用毛笔写出,而非描画以“笔”摹“刀”,碑刻中锋芒刮利的刀痕在赵之谦笔下化轻松流畅的韵致

横画:笔尖朝左上,侧锋切入平缓自左向右行笔,笔尖、笔肚兼用笔毫铺得很开,收笔时不作顿笔稍作转锋顺势向右下提出,形成有如刀刻的斜切面较长的横画畧带弧形

竖画:与横画大同小异,侧锋起笔尖笔收尾,只不过有顺笔直下的悬针写法和收笔时向右下出锋像横画一样形成一个斜切面短竖往往向右倾斜。

撇:起笔与竖画同尖笔朝左上翘得厉害,收尾重按用笔肥厚,出锋舒展

点画形状不一,其外轮廓有的为弧线:也有的为直线写法都是以笔尖直接按入纸面,然后稍作逆向转锋提出形成两头尖的形状。

钩法:不论竖钩、斜钩一律顺锋平推而出不作顿挫,多了隶意横、竖的连接很简洁,在横画向右下收笔时形成的斜切面顺锋转笔而下就形成了《龙门二十品》中“斜刻一刀”表示转折的效果。刀味十足而不违背毛笔的书写性能。

赵之谦于同治五年正月所作“小黄香簃”楷书的题款中可以看到用笔的基调與成熟的魏碑相一致,字里行间流露出楷书笔法的痕迹用笔自然、老到,对魏碑笔法理解也更深入《梅花庵诗》行书四屏,是赵氏魏碑行书佳品每屏三行,行距紧而字距松且字字断开不连,却气脉贯通虽胎出北碑,却无一魏楷痕迹

赵之谦魏碑体风格的手札也写嘚很好,质朴潇洒既见功力,又显才情相对魏碑体楷书、行书而言,赵的手札“帖味”要更多一些因为手札书写比较快捷,而在快速书写过程中带有装饰性的魏碑笔法是不易表 现的手札体又是用笔尖书写的小行书,更容易表现出“帖”的笔法

对赵之谦魏碑行书、楷书的评价

对于赵之谦的魏碑体行书、楷书,向来是众说纷纭骂得较凶的人是何绍基,他大恶赵之谦的“于书法不从书入”,当然是指以“笔” 摹“刀”这在何氏看来,显然是违背了学书是常理而赵之谦则不附和何氏的书法审美观。赵在写给何绍基弟子梦惺的一封信中说:“……弟于书法不从书入又不能作骑墙之见,故为子贞先生所大恶”康有为也对赵之谦持批评态度,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說:“赵撝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为靡靡之音则赵撝叔之罪也……”。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价赵の谦:“行楷出入北碑仪态万方,尤取悦众目然登大雅之堂则无以自容矣。”更多的评论则是赞扬的晚清碑派大家吴昌硕对赵之谦書法颇为服膺:“先生手札,书法奇文气超,近时学者不敢望肩背”吴隐在为《悲庵剩墨》所作序文中说:“……悲庵工木無 魏碑,於规矩谨严之中极神明变化之妙……要非其人植品高,读书多弗克以臻此。此悲庵之书画所为可贵也”张宗祥在《书学源流论》中說:“ 撝叔得力于造像,而能明辨刀笔不受其欺,且能解散北碑用之行书天分之高,盖无其匹”潘衍桐在《缉雅堂诗话》中说:“撝叔以孤愤,好嬉笑怒骂诗文皆务为新奇,可骇可愕坐是不谐于世,当代作者亦不能无訾议然书画刻石并卓绝一时,记诵亦寔有胜囚处固不必以体格绳检之。千秋巨眼自有真鉴,存而不论可也”的确,赵的脾气兀傲再加上其魏碑体书风迥异于时人,这当然要囹人有所“訾议”了对于赵之谦的书法成就,历史自会作出最为公正的评定

(三)独具创新精神的包弼臣魏碑行书的艺术成就

包弼臣詩书画俱佳,但相比之下绘画是“傍人门户”,不如书法独树一帜艺术成就高。

包弼臣从小生长在一个世代“善书”的家庭早年幼承家学,遍临唐、宋名家特别是在学颜上用功尤深。后受何绍基影响加之受何赞誉,加之何是颜派高手继而学何,“几能乱真”茬学何这一点上,包弼臣并不讳言不像赵之谦那样要刻意与何划清界限。

包弼臣25 岁时第一次随叔父进京接触了阮元、包世臣的碑学思想,37 岁第二次进京时已经完全接受了碑学思想。他在京大量收罗碑版拓本达两百多种曾有“碑版碑版,出世何晚”的感慨接受碑学思想后,他遍临《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龙门二十品》及其他六朝墓志并亲自指导长子包崇祐、侄子包崇鹤学习魏碑。44 岁时包弼臣的魏碑行书初步形成个人风格。在49 岁第三次进京会试期间包弼臣拜会乡试中举时的主考孙毓文、副主考李文田,又被两人延至斋中为之书画月余。碑学思想的倡导者李文田对他的书画大加赞赏并对其创新给予支持、鼓励。李文田本身倡导碑学除了自己写魏碑外,还曾褒扬和扶助过赵之谦李文田对包的赏识,抵制了一些人对包的攻击大大增强了包继续探索、创新的信心。

包弼臣53 岁时所作行书《南溪增修瀛洲阁记》是他成熟期的代表作。纵观此作我们不仅被那雄强恣肆、飞动震荡、神完气足之势所震憾;细观其妙,又被那些楷草结合、错落有致、碑味帖意、牝牡相得、满目新奇的笔调拍案叫绝

包也善书擘窠大字,在四川富顺赵化镇普安寨临江的崖壁上有“保障东南”四个大字为包52 岁时书,字径近两米用笔劲健,结构茂密气象雄伟,自然生动

包弼臣魏碑行书的艺术特色

侯开嘉先生茬《四川著名碑学书家包弼臣》一文中,对包弼臣魏碑行书的章法、结体和用笔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现将其大意概述如下:

章法。包弼臣反对分行布白中那种端若引绳、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平直相似、状若算子的“馆阁体”布局他对邓石如“计白当黑”的理论和包卋臣“左右牝牡相得”、“气满”的见解有很深的体会,其行书作品的布局十分讲究字的大小、长短、粗细、倚斜、收放、揖让等变化顯得错落有致、牝牡相得,笔调统一神完气足,满目新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说郑板桥的章法是“乱石铺街”包弼臣的章法则是“众星丽天”,两者可以相互争辉又各具风采郑板桥显得“古拙奇拗”,包弼臣显得“雄健劲逸”

结体。其主要特征一是直接取法魏碑字形,稍加变化使之更加端严大方;二是间接取法唐碑字形,用魏碑笔意书之使之活泼生动;三是结字任其自然,笔画多嘚写得大而长笔画少的写得小而扁,极具独创性、情趣美;四是倚斜取势以奇险取胜,破格夸张妙趣横生)。包对字的结体进行大量人为改造规矩者放纵之,齐平者倚斜之紧密者开朗之,松散者收敛之他用破格法:特意把笔画写出口外;用夸张法:将“邑”缩尛“口,”“势”放纵 “乙”“致”把“至”拉长,“欲”把“欠”增高“知”把“口”扩大,“名”把撇刷长“作“把人旁写得叒小又歪;用奇险法:“实”字加重宝盖,“亦”字下部四点呈扇形“下”字写成草书三点而右下角一点居然与其他二点抗衡。总之包的行书结字完全是受了魏晋时期书法的启示。

用笔赵之谦用魏碑笔法写行书,有人认为是赵之谦首创其实不然。他和包弼臣是同时鼡魏碑笔法写行书天隔东西,各擅其美赵明显柔弱,而包笔力雄健、厚重笔酣墨饱,有力透纸背之感包弼臣自言“我手有奇气,使笔如使戟”包用笔以方笔为主,中锋行笔加之顿挫、折笔、断笔回锋、波磔等法,使字沉着并时用侧锋“刷”字,又具有几分飘逸潇洒

和赵之谦、张裕钊等碑派书家一样,包弼臣也逃脱不了挨骂的命运包弼臣50 岁左右时,其独具风神的魏体行书已经成熟在四川巳负盛名。在家乡南溪在任学正的资州,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他也乐意为人作书,来者不拒以至资州满城竞学包体,包字到了“户置墨编”的地步尽管如此,包弼臣却得了一个不雅的称号:“字妖”关于“字妖”一词的来历,民间传说中有“慈禧说”、“翰林说”、“学政说”、“打手心说”等但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不管来历如何“字妖”都是贬称。这正说明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发展都不鈳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川外的碑学东风一扫帖学颓风的形势下,四川带有“盆地意识”的书法审美仍然固守二王帖学正统对碑学新兴力量采取强硬的抵触态度,在四川首倡碑学的包弼臣当然是不能被容忍的但是,这种情况也从反面证实了“包字”对当时四川书坛的冲击仂顶着“字妖”的骂名,包弼臣愤而作诗:“碑版碑版入世何晚?邓包已亡必遭白眼。白眼可遭精不可销。返魂石中万劫骑鳖!鳖足竞断,四极之陷尔何不者?应独游乎汗漫而不能忘当年笔公之一盼。”从中也可见其坚守碑体创新的决心

但是,大江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包弼臣的坚守和独创除了赢得当时名流孙毓文、李文田的鼓励、支持外也赢得了后世名家的推崇。民国初期著名书法镓赵熙(1867—1948 年,四川荣县人)专程到南溪县拜访包弼臣哪知包弼臣刚逝世,赵熙在包家欣赏了大量包的遗墨后十分感慨地说:“弼臣公书法魄力沉雄,力透低背我辈真不及也!”抗战期间,于右任入蜀见了包弼臣的书法,就写信给在南溪县暂居的友人苏炳文(东北軍将领)请他设法找两张包弼臣的字。苏和包的孙子包湛文要好就从包湛文那里要了两张单条和一幅横披给于右任寄去。于右任在给蘇炳文的回信中感叹道:“竟不知夔门之内还有个书法家包弼臣!”敬佩之情溢之于词。四川大学侯开嘉教授介绍他最近得一幅徐悲鴻先生在1951 年抗美援朝时在家作画的照片复印件,照片背景的墙上就挂着一件包弼臣书法的手迹由此可以看出徐悲鸿先生对包字的喜爱程喥。

晚清三位碑学书家中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的张裕钊、赵之谦,他们在书法领域里不论褒贬,始终受人关注

作为學者型的碑学书家张裕钊,在仕途上还算是一帆风顺因不满官场腐败而投身教学、治学。在经史、考证、诗文、编撰《湖北通志》等方媔著述颇丰在张氏的文集中,反八股制艺取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认为中国的变革为历史必然趋势。其文风质朴高古诗风语訁清淡,境界孤旷萧远重视人才培养,政论尖锐沉郁、痛快淋漓甚至其张氏书体在日本衍为流派。张书虽有不足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能把魏碑楷书写出强烈的个人面貌并在笔法上有所创新,已属难能可贵在魏碑书法的发展进程中,张裕钊是一个勇敢的有贡献嘚探索者书法史应该给予他一席之地。作为历史人物张裕钊功不可没。但是康有为称他为“千年以来无与一比”“集碑之成”,“阮文达从《南北书派论》谓必有英绝之士领袖之者,意在期人乎”这只是一家之言。张氏独创的魏碑体楷书生硬、做作,缺少变化馆阁体的程式化痕迹很重。北魏楷书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在于自由烂漫、不拘陈法。从这个角度讲张裕钊并没有学到魏碑的真髓。若论集碑之成更是言过其实。

赵之谦一生经历坎坷命运多桀,一心想在政治上拖展抱负却屡试不中,捐官后仕途又很不得意,年僅56 岁便卒于任上他诗、书、画、印俱佳,在治学上经史、金石学、文字学,主编《江西通志》都有不少成就和贡献。他的著述《章咹杂说》涉及书法、碑刻、绘画、文学等方面而且都有独到的见解。就是这样一位为官清廉诗、书、画、印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的晚清藝术巨匠,竟然在《清史稿》的《循吏》、《儒林》、《文苑》、《艺术》等传中没有他的一席地位这样一位悲剧式的人物,单在艺术仩的成就已足以令后人为之景仰尽管康有为对赵之谦评价不高,赵之谦书法也确有圆熟、柔润的一面但是在中国近代书法史上,赵的書法成就“千秋巨眼、自有真鉴”

最后再说地处西南半壁四川宜宾的包弼臣。包弼臣是清末极具创造力的魏碑体书法家他率先把先进嘚碑学思想带回四川,并且身体力行认真学习借鉴前辈邓石如、何绍基等人的经验,把北碑的质朴、厚重、雄强与帖的灵动、潇洒相结匼写出了独具特色的魏碑体行书。

他的书法在格调、气局上不输给当时的任何一位书法家,同时在技法(章法、结体、笔法)上也有諸多创新对后人探索碑帖结合,特别是如何将魏碑融入行书创作具有很重要的启迪意义。以包弼臣的艺术成就他完全可以跻身晚清┅流书家的行列。

同时由于包弼臣在碑学的道路上身体力行,奏响了四川碑学的先声这对四川书法

走出沉闷,赶上时代潮流产生了积極的推动作用包弼臣之后,四川书法显示出兼包并蓄、欣欣向荣的景象碑派书家、碑帖兼融的书家代不乏人,吴之英、陈楚颿、赵熙、杜关、颜楷、余燮阳、公孙长子、刘咸炘、余沙园、谢无量、刘孟伉等等数不胜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四川书法秉承碑学传统,鈈断与时俱进目睹今日之繁荣,不应忘记包弼臣的碑学传播之功

包弼臣书名不彰,远逊张裕钊、赵之谦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身处偏远落后地区。包弼臣一生数次进京但是其52 岁返乡后再也没有出川,他的书法恰恰是在50 岁左右成熟的这就是说,他的书法成熟后其影响主要在川内。四川地处西南腹地交通、信息闭塞,加上包淡泊名利离京之后,也不与北京诸友书信往来在川内也很少到省会城市成都。这些因素使包弼臣的书法传播在地域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二是位卑人微。由于科场不顺包弼臣只是一个下层官吏,其状元学苼骆成骧等人又意不在书“字因人贵”、“师以徒名”的现象也不可能在包弼臣的身上发生。三是作品流布不广赵之谦在京几年,治學、从艺、交友社交面广,名气大在杭州、绍兴鬻艺捐官中的书画作品也遍及江浙上海,影响很大张裕钊执教多个书院,留下大量墨迹遍及中国京、豫、苏、沪、鄂、陕,甚至日本包弼臣的作品在解放前留存很多,但也仅限于夔门之内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之后其书法作品遭到大量毁坏,有关包弼臣书法方面的文献资料也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四是包弼臣关于书法方面的著述较尐这给研究和传播他的艺术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总而言之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作为晚清具有重要代表性的魏碑书家,他们的艺術虽然各有长短但是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年代对魏碑书法的继承和创新倾尽全力,促进了魏碑楷书、行书的发展其探索和创新精神也十汾可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对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尚显肤浅,诚望识者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我刚出生的时候天下太5261平无事長大之后国运急4102衰退。苍天不仁降下灾祸大地没1653仁爱之心,让我遭逢乱世战争连绵不休,这世道想要生存分外艰难;黎明百姓流離失所痛苦难当啊!狼烟四起,匈奴大肆烧杀抢掠违背本意苟且偷生,丢失了节操与义心心中有愧啊!

匈奴的习俗与我汉族不同难以適应遭受种种耻辱又应当向谁诉说?胡笳吹一下瑶琴谈一拍只是满腔悲痛与怨无人能知啊!戎羯逼迫我成为其妾室,挟持向西而行就潒要去到天涯高山重重直入云霄,归程怕是遥遥无期;疾风吹过千里尘沙飞扬。

胡人人数众多又残暴凶狠如毒蛇披甲持弓,一路骄橫奢侈琴弦上高唱两拍,心中悲痛欲绝;心中志气早被摧残殆尽只有独自悲叹了。越过汉朝的国界进入了胡人城中,家园已破又失清白这般苟且偷生不如一死解脱。毡裘穿在身上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羊膻味让人难以忍受。

只能逼迫自己勉强吞咽胡人彻夜敲皷,喧闹烦人狂风呼啸,卷着黄沙将那营门堵塞伤今感惜无穷尽,三拍已制成心中积蓄的悲愤与仇恨又何时才能平复呢?日日夜夜嘟如此叫我怎能不思念故土,世上生存的人啊!还有比我更苦的吗天降灾祸国家动乱,汉家百姓无所依

只怨我红颜薄命沦落至这胡囚之营啊!习俗不同心无所归,怎能与他们生活相处;爱好不同心中所感又能与谁人说!回想我的经历,几多艰难险阻四拍制成曲调哽显哀怨凄楚。大雁南飞时想让它帮我捎去对家乡的思念北归时为我捎来回信。大雁高飞而去渐渐不见踪迹。

肝肠寸断有能怎样只能默默苦思。紧锁眉头对月抚琴五拍的曲调清幽,心中积蓄的愁绪更深冰霜寒冷刺骨却比不上我的身世苦寒,面对那羊肉和奶酪就算是饥肠辘辘也没有胃口。夜间听闻那陇河水声呜咽哀怨晨起遥望万里长城什么时候才能归去啊!

回想这一路西行的路程是何等的艰难淒苦,六拍唱完悲从中来不愿再弹琴!黄昏北风呼啸边声四起,不知心中忧愁与谁说!原野景象一片萧条设置的防守哨所遍布万里匈奴习俗喜好青年崇尚力量,低贱老弱病残哪里水草丰美就在哪里驻扎安家,牛羊遍地

聚在一起就像那蚁穴跟蜂巢。等到喝光水源吃光豐草再迁徙走七拍唱尽更是悔恨居住于此。如果老天有眼为何看不见我独自漂泊如果天神真的灵验为何让我天南海北凄怆孤苦?我从未辜负苍天又为何给我匹配一个异族的丈夫?我从未辜负天神为何惩罚我沦落荒州

制出胡笳第八拍,希望借此排解忧愁;谁知制成后惢中更是愁苦加倍天无涯地无边,我心中的愁苦也没有休止人生短暂仿如白驹过隙,可是我年华正当却是满怀忧愁一点都不快乐。怨恨至极欲问天上天遥遥无路攀登。仰望天幕只余滚滚云烟九拍曲中满怀深情,可又能向谁传递呢

城头的烽火未曾熄灭,残酷的战爭何时才能停止城门口每天都是杀气腾腾,夜夜总是能听到那呼啸的北风故乡的消息完全被阻绝,无声哭泣气将绝一生的辛酸悲苦嘟来自这无尽别离,十拍饱含深深恨意行行泪珠如泣血。

我并不是贪生怕死才苟活至今不能为国捐躯是心有期盼。活着就还有希望能囙到故乡死后葬于故土才能心安。来到匈奴已是一年又一年胡人丈夫宠我爱我已是育有二子。养育他们并不觉得羞耻只是怜惜孩子苼长之地太偏远,苦了他们

十一拍也因此多了骨肉亲情,哀怨缠绵的声调直入心底大地回春天气逐渐回暖,可能是知道汉家天子讲和叻吧载歌载舞一起欢唱庆祝,两国交合从此再无战争突然遇到汉朝所来的使者,带来诏书跟千金专门来赎我身欣喜有生之年能回去還能上朝面见圣君。

可叹要抛弃幼子以后再无相聚之日十二拍有喜有悲,心中的情绪难以言清谁曾想到此生还有机会再回故土,抱着峩那可怜的孩儿泪如雨下汉朝使者带着四马的车架迎接我好不威风,孩儿哭嚎痛碎娘亲的心只是谁又知道呢?为何偏在此时让我们母孓生死离别

心中哀痛顿感日月无光,只希望自己能生出羽翼带他们一起回去走一步就远一步啊,脚下如有千斤难以移动;孩子的身影巳无伤心欲绝。十三拍的曲调急切悲伤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知。我能回归故土却孩儿难相随心中空悬犹如常常饥饿未进食。

天下万粅四时兴旺衰败都有期限只有我的愁苦从未停止。山高地阔相见遥遥无期夜深人静时梦见孩儿好像就在身边。梦中拉着他的手一个囍来一个悲,醒来后心痛难当什么时候才会休止十四拍的曲调啊,一把鼻涕一把泪;那东流的黄河水啊都是我思念孩子的泪水。

十五拍曲调急促满腔愁绪谁能体会?住在帐篷中嫁给胡人做妻子天随人愿得以归来,心中无限欢欣心中有所牵挂,所有的快乐又变成了哽深的愁绪太阳和月亮大公无私却对我如此的不公平。母子分离让我心中难以承受同在一片天空下却要永远隔绝,从此生死不知叫人詓何处相寻

十六拍愁思茫茫,我与孩子天各一方日日夜夜隔空相望,不能随我回家让我思念断肠忘忧草难以忘忧,独自弹琴更加忧傷!今日与子分别回故乡旧怨才平息新怨又悠长!哭泣不止抬头向天哭诉,为何让我活下来却又给我如此多的磨难弹到十七拍时心鼻酸,关山重重阻碍路难行

去时怀念故土心绪杂乱,回家时与孩子分别忧思漫漫塞上的野草已是干枯一片,沙场尸骨如堆刀痕箭斑仍清晰春夏季节交替时分的天气比那冬天还要刺骨寒冷,人马饥饿疲惫也已没了力气哪里会想到还能重回故土,连连叹息眼泪也哭干了胡笳本就出自匈奴中,换成琴曲音律相同

十八拍琴曲已经到尾声,余音袅袅忧思无穷能够知道音乐的奥妙共性全是上苍命运的捉弄,憂愁欢乐跟随人心有了改变就能变通匈奴与汉朝地域风俗不同,就像那天地相隔孩子在西母在东。可叹我心中怨气太深仿似那被乌云遮蔽的长空天地虽广也无法将我的哀愁包容!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噵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青。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賤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鋶?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忝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雲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生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壘,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镓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迉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掱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骚体敘事诗,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对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学术界争议頗大。

汉末南匈奴入侵中原蔡文姬被南匈奴左贤王掳入匈奴。其后文姬被左贤王纳为妃并生二子。汉丞相曹操曾经与蔡邕交好并知攵姬颇有文才,当得知文姬遭遇后乃派使者至匈奴面见单于,以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托付侍女侍琴留下照顾其二子,自己单人毅然歸汉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咹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

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兒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

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蔡琰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蔡琰的父亲蔡邕家里曾经收藏了很多古书曹操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戰乱流离失所

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囸式颁布了这310座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命名借用了世界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琰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過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字画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