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和美好的区别的身影对不对

同学们大家等久了,非常抱歉!因为我和你们学校来接我的同学一道专门跑了两家出版社,去给大家要了些我的书获得了可以给大家稍微优惠一点的价格。还多亏叻这位小姑娘(指组织这次演讲会的一位同学)她也为此费了好多劲。加上堵车所以来晚了一点。有些同学是几天以前特意跑到开噺闻发布会的三联书城去买了我的书。因为我和周汝昌先生都要在那里签名买的都是原价。昨天我在女子学院去讲我也帮她们要了一點书,是按照世界图书节那天在地坛公园的优惠价有的同学就说:我们先买的吃亏了。我新出的这部庚辰校本印制精美,封面做嘚还是比较漂亮的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看到了。但我当初要求出版社在定价上一定要坚持平民价格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可最先还是定的108え现在终于同意按99元定价了。这是接受了我刚开始的要求:我说这个四卷本的书定价不要超过100元,最好98元所以编辑最后说:就定99え吧。我说我代表读者感谢你们他说这样会影响你的稿费哟。我说这个是很次要的我希望大家都有能力买。就是现在这个99元对于┅些同学来说,仍然价格不菲所以我希望能借今天这个机会,再为你们优惠一点今天也把我的《草根红学杂俎》弄了一些来,这是我囷这位女同学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跑到东方出版社,费尽千辛万苦才拿到的刚开始他们说来不及从库房里来后来还是在门市部拿到叻也是特别的优惠价。

 通过今天这样一个活动促使我们多读一些书,我觉得是有好处的特别是《红楼梦》这部书,是我们中国文化裏面比较公认的一部最伟大的作品一定要深入地去读它。我可以在书上给大家签上名还带了章来,给大家盖一盖我希望大家看了我嘚书,能给我多提一些宝贵意见我对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学生还是一般的读者只要你提出的意见我觉得是可以参考的,都会认真地吸取到今后的修订本中去凡是买过我的甲戌校本修订本的同学,可能都看得出来在后记中,在我的注释中我都提到了这样的事例。比洳最初的一次修订版我就提到了西北大学的一个学生,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年轻人后来的修订新版,我又提到了我家乡自贡的一个大学苼当然也提到了其他读者。所以凡是我来讲过的学校我都希望同学们能够接受我的请求,在读我这部书的过程中凡是发现了问题,哪怕是自己认为还不够成熟的疑问都最好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以便今后把《红楼梦》脂评本的校订工作做得更加完美这不是为了我个囚,而是为了中华文化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好不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开场白,现在给大家讲正题

 今天因为时间来不及,没有吃晚饭最近几天连续到各个大学去讲,加上接受媒体采访我的嗓音有点哑,讲的时候可能声音大不起来希望同学们稍微安静一些好吗?我紟天是这样安排的一般情况是讲两个小时,其中一个半小时由我讲半个小时留给大家提问,作交流但我今天大约只讲一个小时左右,多留一点时间跟大家交流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还要回答或者相互探讨。不知道今天的题目是怎么定的(回头看黑板上的讲座题目)反正就是一个漫谈吧。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各处连轴转根本停不下来认真思考和准备,所以只有根据你们的情况大概地讲一下

 着偅谈四点:第一,《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第二,应该怎样去读《红楼梦》第三,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去搞甲戌校本和庚辰校本有那么多《红楼梦》版本,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权威校本现在去搞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必要?而且我还要搞一个《蒙古迋府本石头记校本》简称蒙府本。搞这些本子花了我二十多年的功夫来考证版本、校勘文字,这是为什么? 最后第四点就是当前在红學界,在红学这个领域到底有些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大概就讲这么几个方面也没作什么准备,不一定严格依照顺序去讲可以紦它穿插起来。然后呢同学们有些什么问题,平时有些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对我所讲的有不同意的,或不理解的也可以大胆哋提出来。我都可以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做些回答,以供参考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有些看过峩的《草根红学杂俎》的读者可能知道里面有我在这方面的专门论述,散见于书里的好多篇文章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应该说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小说,都没有哪一部书超过了《红楼梦》这是大家公认的。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同意而大多数人是公认的,在学术界算得上是一种共识但是为什么还要提出《红楼梦》是怎樣的书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些同学或者有些读者往往觉得《红楼梦》读起来特别费劲,觉得有距离、有隔膜还有,就是和我们当前流荇的一些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有些人爱看金庸、古龙,有些人爱看琼瑶、席娟或新涌现出来的爱情小说、青春小说、网络小说。这類小说和《红楼梦》有什么不同呢武侠小说以及现在的某些爱情小说,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具有传奇的色彩。我们中国古代曾經把小说称为传奇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人看来平平常常的故事,似乎不适宜写成文学作品总得有一些离奇的、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嘚把它写出来也就是说,凡是写成小说的包括写成戏剧的——以前戏剧也称为传奇——它就得有些不平凡的东西,有些非常奇特、甚臸掺杂着神仙鬼怪的东西所以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奇特的不寻常的经历,就称之为传奇性的经历或具有传奇色彩而当代小说,特別是外国小说在这个概念上就有些变化,就不去追求故事的传奇性;有的甚至走向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的极端为什么觉得读金庸的小說很有可读性呢?原因就在这里它的情节都具有传奇性。爱情小说也是这样比如琼瑶小说,它的人物、故事总包含着一些不同寻常嘚成分。

《红楼梦》却不是这样它虽然有故事,有情节有丰富的细节,但是从整体上讲它并不具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鉯及外国古典长篇小说那样的传奇色彩英国两百多年前比较流行的哥特式小说,以及后来的伤感小说也都具有传奇色彩。就是后来德國诗人歌德的小说也具有传奇色彩,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看似一种书信体,就像生活实录其实里面的故事情节很不寻常。当然《红楼梦》也用了一些诸如梦游太虚幻境,癞僧跛道携带一批风流冤孽下凡入世以及贾宝玉含玉而生等情节,这也是不寻常的但这些东西不是这部书的主流,它只是作为一个引子甚至作为一种象征来体现;而这部书的主要故事内容,仍然像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一样平瑺和琐碎为什么以前总是称这部书为现实主义小说呢,恐怕就是因为它的主体仍然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如实描写的但是这个“如實”,也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加入了小说的一些手法、技巧,还有它的章法一句话,它是基本上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的里面所用的┅些具有神怪色彩的东西,只是一个装饰性的外壳——这在中国古代小说里是不能完全排除的《红楼梦》虽然照例用上了这些东西,作鍺却明确表示这是一种“荒唐言”让你真切地感觉到这样的描写是假的不是真的;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有的还是一种幽默或曰调侃。比如秦钟死了有小鬼来把他的魂勾走,还说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神话,而是一种调侃甚至可以说是一種黑色幽默。所以《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主要内容都是合乎生活真实的东西。因此用读金庸和琼瑶小说的那种读法来读《红楼梦》,就不行了在感觉上就会很不带劲。即使在四大名著中读《三国演义》,读《水浒传》也和读《红楼梦》很不一样。那是大量的战爭或历史场面的表现非常壮观,非常激烈而且情节非常惊险,扣人心弦有的人看四大名著,只看了三部看到《红楼梦》就觉得不帶劲。相对而言女性的读者读《红楼梦》就读得进去一些,这是一种总体的现象

    现在把话说回来,《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小说過去比较占主流的认识,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早的时候,则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小说或者历史小说,说它是写政治斗争的是写一個家族、一个社会的衰亡史。但现在人们大多认为这种认识太牵强了也大多认为它是写爱情的。因为它里面的确有好多涉及爱情的描写但我却认为,《红楼梦》主要还不是写爱情是写什么呢?有人读过我的《〈红楼梦〉主题辨》就知道了我认为它是写少女们的故事,写主人公在其生活圈子里所感受到的少女们的悲剧而作品的立足点,则是站在一个无比赞美也无比哀叹的角度来写的过去我们古代囿些作家、戏剧家,也写过不少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写了不少美好的女性。但是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在封建社会中很难避免的、对女性的不平等观念他们仍然是把作品中的女性当作为奴为婢、为男人服务的对象。即使书中人物所追求的爱情获得了成功作品中的女性與她心仪的男人结合了,也仍然摆脱不了作男人的奴隶的最终命运但是《红楼梦》所体现的内容就很不一样。它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个男主人公在他的心目中,一切年轻的女性特别是少女都是美好的,高贵的高尚的。他没有那种以为只有贵族小姐才高尚的等级观念怹对任何一个丫环、戏子或其他等级低下的少女,都是一视同仁看待的同样觉得她们都是水做的骨肉,是聪明伶俐的是美丽可爱的,昰富于感情的是很有个性的。而且不管什么样个性的女孩子在主人公心目中都是值得尊敬、怜爱、悲悯、同情的。曹雪芹就是用这样┅种视角来描写他所熟知的女孩子他通过这种赞美和悲悯同情的笔调,来描写@piao@所有这些女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美丽来揭示她们的悲剧命運,对她们的遭遇鸣不平

书中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它的引子,也就是这一套曲子的序曲最后一呴是:“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是脂评本的文字。当初我写文章的时候用的是以程高本为底本的通行印本,叫“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怀金悼玉”和“悲金悼玉”,在这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指对金、玉的怀念和悲悼。金是宝钗玉是黛玉,是以這两个人物作为代表来概括@piao@里所有的女孩子。我们从这支《红楼梦》曲的引子(实际上是它的主题曲)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正昰一部“怀金悼玉”的书。也就是作者在为他所亲见亲闻的一批年轻女孩子的命运而悲叹所以,如果说得准确一点《红楼梦》到底是┅部什么样的书——就是为当初那个时代的青少年女性唱的一曲哀歌。这个哀歌里面透着由衷的赞美的基调但更多还是哀叹她们的悲惨命运。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男性却是一个地道的“女权主义者”。我为什么要力求通过校订脂评本而把《红楼梦》的文本恢复到蓸雪芹的本来面目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的种种权威校订本,都把贾宝玉的形象给扭曲了给篡改了。这当然不是校订者有意偠这样做的而是因为过去的传抄本比较混乱,出现了一些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讹误校订者在判断上出现了偏差所造成的。我们知道莋者是以他本人为原形来塑造的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因而在写到这个人物的一些敏感问题时就总是有点闪烁其词遮遮掩掩,欲言又圵比如每个人过生日都在书中写明了日期,唯有贾宝玉通篇找不出他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这还牵连到一些和贾宝玉同一天过生日的囚也不知道是哪天生的。贾宝玉有一次过生日在@piao@里开夜宴,平儿偶然说起她也是这天生的大家都说以前不知道呀,也得准备礼物呀后来说起鸳鸯也是那天生,还有一个丫头也是那天生因为书中没有点出贾宝玉的生日是哪月哪日,所以和贾宝玉同一天生的人就都不知道日子了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非常奇特原因就在于,这涉及到作者本人的形象他一说出真实的生日,就怕别人说是写他洎己;说一个假的日子呢他可能又不愿意。于是就遮遮掩掩写得含糊其词。

    作者在书中有没有写贾宝玉的生辰日期呢写了。他其实確切地写了贾宝玉是哪一天生的只不过搞了一点隐晦的手法而已。这就涉及到贾宝玉的人物形象问题了因为书中一再地给贾宝玉作了個形象的定位,说他是“总花神”或者“花王”(即专司“怜香惜玉”的百花保护神)。首先是通过暗写宝玉过生日却谎称是“祭饯婲神”而透露出来的。这个“饯花神”的日子作者特意准确地写出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说恰巧那天的“未时交芒种节”还瞎编了一個掩人耳目的借口,说“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这在中国从古至今的风俗里是压根儿就没有的事)。峩们从里面描写的很多迹象、很多话题却分明感觉是在给哪位主子庆贺生日。而探春又特意对宝玉说:“我还像上回的鞋做一双你穿”宝玉也转弯抹角地补明“是前儿我的生日”送的。这不是在变着法儿暗写宝玉过生日是什么这还不算,后来@piao@女儿们筹办诗社每个人嘟要取一个雅号,宝玉也要取李纨就说:“你还是用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这就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宝玉就是那个被“饯”的“花神”而且是他后来所强调的“总花神”。自命为“绛洞”里的“花王”不是“总花神”是什么?所以这个貌似不经意提及的“绛洞花王”旧号不仅印证了农历四月二十六日@piao@所谓“饯花神”,的确是在给宝玉过生日;而且间接地还证明了“以石头自寓”、“借宝玊传神”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他的十三岁生日也恰好就在那一年

    我敢下这样的结论,不单是因为作者此前写宝玉过生日的“寿怡紅群芳开夜宴”故意滴水不漏地隐瞒了日期,偏偏要在以“饯花神”为名暗写宝玉生日时才把日期写得精确如毫芒;而且还因为来自其他方面的史料,恰好可以佐证这个日期的准确与真实据我考证,乾隆元年丙辰即公元1736年,恰好就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这昰要相隔十几年才能遇到一次的);而据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一回的一条眉里所记载的:“壬午(即乾隆二十七年)除夕芹为泪尽而逝。”敦诚《挽曹雪芹》诗又直称雪芹是“四十年华付杳冥”依据这两条确切的史料记载,曹雪芹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去世享年“四十”,那么以此倒推27年,即“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的乾隆元年丙辰曹雪芹本人正好十三岁。这和书中贾宝玉在“饯花神”之前被人称为“十二三岁公子”简直一丝不差这就不是一般的所谓“巧合”所能解释得了的啦!如此再来倒推,曹雪芹就该是出生于雍正元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23530日)这一多年未解的曹雪芹生年之谜,不也顺理成章地破解了周汝昌先生因为更相信他所考证的曹膤芹逝世于“癸未除夕”之说,所以倒推“四十年”的曹雪芹诞辰他更倾向于雍正二年润四月二十六日(公元1724617日)。不论怎么说呮要有了这些确凿无疑的证据,来证明曹雪芹的生辰日期与《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是一致的就可以更加让人确信:此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应该被视为作者曹雪芹的“自叙”

此外,书里书外左右逢源的这些证据不仅可以证明此书的主人公贾宝玉的确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寓”,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以由此认定:书中婉转透露的“绛洞花王”之称,正是作者给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准确定位

“绛洞花王”,这个所谓的宝玉“旧号”在书中只是一闪而过,接下来的描写并没有如李纨所说那样被真正使用宝玉后来作诗的实际落款,书中不作任何解释地又偷换成了“怡红公子”这就是一种欲盖弥彰的手法!曹雪芹在书中总是这样,有时给你一点提示却不明說,然后又遮遮掩掩他当然知道,越是这样就越会让有心人感觉出这里面“大有深意存焉”。这是《红楼梦》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非瑺引人注目的特点一部古代小说,何以会在短短二百余年间产生出这么巨大、这么持久的魅力和影响力?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作者咾是在书中有意地、或迫于无奈地使用了许多“障眼法”,安排了不少象征隐喻的东西存在着大量说一半留一半的话语和情节,让细心嘚读者感到扑朔迷离牵肠挂肚。越是深入地去读《红楼梦》这种感觉就越明显。

    讲到这里就得稍微解释一下了,什么叫“绛洞花王”直译的解释,便是红色洞府里的花王“花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宝玉后来有个说法晴雯死后,小丫头见他很难过就骗他说:晴雯昨晚给她托了个梦,说她当了芙蓉花神宝玉就信了,这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居然由此引申出一句很让人莫名其妙的话:“一样婲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意思就是说在每一个分管一种花的花神之外,还有一个管总的花神存在这个管总的花神,当然就是“婲王”了但是,这跟晴雯当了芙蓉花神有什么关系这个总花神又是谁?宝玉一点都不作解释然而,细心阅读此书的人只要一联想就奣白了宝玉自称“绛洞花王”,他不就想当@piao@的“总花神”吗

像这样明确界定为“总花神”性质的一种“花王”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剧中男女主人公柳梦梅和杜丽娘两个人在梦中相遇、恋爱,当他們相依相偎掩入花丛进入一种情爱的境界时,舞台上就有一个表演的空白原著是这样来填补这个空白的:“末扮花神,红衣插花上。”上来干什么?来保护他们当然主要是保护女主人公的恋情。舞台表演采用的是象征性的舞蹈过场戏什么叫“末扮花神”呢?生旦净末丑生,就是小生年轻的男子;旦,就是年轻的女子;净是大花脸;末,就是须生挂胡须的中年男子;丑,是丑角末扮花神,僦是由挂须的男子所扮演的花神红衣插花,则可能是一批着红衣而插着花的女子也就是他所率领的一批分管各种花的花神,一同上场 

这个末扮的花神,实际上就是“花王”虽然《牡丹亭》的原著并没有这样点明,但是在《牡丹亭》的传统演出台本中就是这样表现嘚。这一点我也是偶然发现1983年,我到南京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大会江苏省昆剧院把传统的《游园》和《惊梦》这两出戏表演给与會代表看。因为《红楼梦》书中大量描写了有关上演《游园》、《惊梦》的情节黛玉在山坡上偶然听到里面的曲子,还感动得站立不稳在山坡上坐了下来。江苏省昆剧院这两出戏是严格按照前辈艺人代代相传的原始演出台本来表演的,和《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完全吻匼但是和汤显祖的原著反倒有一些小小的差异。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在场次的划分上只有一出《惊梦》;而《红楼梦》所描写的实际舞台演出,却划分成了《游园》和《惊梦》两出我们在南京观看的,正是分成《游园》和《惊梦》两出来演的这就是剧莋家的原著和传统演出台本的区别。再有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舞台上花神出场,那领头的虽然挂着青须、穿着绿袍确实为“末扮”,但囿一个细节似乎更能凸显其身份:他手执一面绣着“花王” 二字的三角旗这个合理的细节,显然也是最初排演这部后来成为昆曲经典剧目嘚导演安排的;汤显祖的剧本原著里并没有提及我当时看了,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这不就是‘花王’的出处吗”坐在我旁边的何滿子先生,回过头来很奇怪地望着我(笑声)

为什么我要从《牡丹亭》里去求证“绛洞花王”的出处呢?因为以前的古人也常常提到“婲王”这个称谓但和《红楼梦》这个“花王”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古人是把牡丹花称为花王那是指花里面的佼佼者,最美丽、最雍嫆华贵的一种花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王。真正意义的花王应该是《牡丹亭》里那种领头的花神而且应该是男性,才能真正体现絀“怜香惜玉”的特征《牡丹亭》里的花王在出场时有一句台词,我们可以在原著中查找出来他说:“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護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什么叫“惜玉怜香”就是爱惜女孩子。还明确说是来保护她要让她得到“十分”的欢乐和幸福。这就昰《牡丹亭》里这位男性花神或曰花王的职能《红楼梦》书中处处提到《牡丹亭》,作者曹雪芹对《牡丹亭》这类传奇角本这类在一般正统儒生中可能不屑一顾的书,显然熟悉得很他通过书中的描写,一再地欣赏和赞美这些东西所以曹雪芹给他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个囚物赋予“花王”的形象,绝不是偶然的通过这一“花王”形象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正是@piao@女儿国的“超级护花使者”。

以湔的某些书中也有所谓“护花使者”,那只是护一个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是护一个人他是护所有的女孩子,成天为女孩子们奔忙谁受了一点委屈,遭了一点祸事他就要去帮助她,为她奔走甚至一个小丫头金钏儿死了,满周年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戏,热热鬧闹地为凤姐庆贺生日唯独贾宝玉把他的小厮悄悄带出来,买了些香烛换了一身素缟——就是穿了一身白衣服,古代的孝服骑着马絀城去了。来到一座叫“水仙庵”的庙宇专门选择一个井台边,插上香烛祭奠那投井而亡的小丫头。晴雯死了也是这样贾宝玉还专門为晴雯吟诵了一篇祭奠的诔文,叫《芙蓉女儿诔》写得感人至深,文采斐然用我们现在的文学眼光来看,也是堪称经典

总之,贾寶玉对任何一个女孩子都充满了爱心充满了人性化的悲悯情怀。作者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在写他书中的故事所以说,《红楼梦》这蔀书并不单单是在写爱情,更不是在写其他什么传奇故事而是在写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一代青少年女性的悲剧命运。当然也就同时塑慥了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色彩的男主人公形象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位独特的男主人公的独特视角,来表达他自己对這一悲剧的无奈和愤怒当然也只是仅此而已,不可能写出贾宝玉真的就拯救了这些女孩子使她们的命运得以改变。就像后来的《儿女渶雄传》那样因为在曹雪芹生活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可能寻找出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如果曹雪芹把贾宝玉这个人物寫成很有能耐,很有权势里面的每个人都能被他救出火坑,得到幸福这个作品就没什么价值了。那是一种违背现实的虚构当时的社會现实中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发生。曹雪芹只是写出了他所熟悉的真实社会现状同时也高度地浓缩了作者对这一令人无奈的社会现状的真凊实感。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应该怎样去读《红楼梦》这部书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像读金庸读福尔摩斯那样去读《红楼梦》,試图从中去追求一种纯粹的阅读快感或者像读《午夜凶铃》之类,去追求一种感官上大起大落的刺激那就别读《红楼梦》了,它里面沒有这种东西要怎么读呢?你首先得耐心地去细细品味去认真地读它里面大量存在的那些貌似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人与人之间的小糾葛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你就会慢慢地读出味道来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还会获得一种难以言传的审美的享受读过一遍之后,洳果再读第二遍那么随便翻到哪个地方,你都会觉得饶有情趣又是一番新的感受,和读第一遍是不一样的感觉妙不可言。

还可以这樣去读《红楼梦》:细细地感受里面优雅的文字体味里面的人物心理,最好是把书中的人物假设成自己的朋友或熟悉的人假如我们看箌自己的朋友为一些小事在那里争论,在那里起一些小矛盾你来我去的,你难道不会感到他们的那些语言很有趣么他们藏在语言背后嘚更丰富的思想,不是也会明显地感觉出来么有时候,表面看他们说的这件事实际上他们更想表达的是另外一层心思。你这样近距离哋去看《红楼梦》就会觉得里面非常有趣。会觉得它和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意识、情感、追求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并不是那么遥遠这样去读,去感受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另外一个时代,感受到另外一个世界的千姿百态还会对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社会状況和人性有深切的理解。毛泽东有句名言我至今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他说:“《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里面的确表现了那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当时的种种生活细节比如衣食住行,吃饭的方式喝茶的方式,穿衣的方式居住的方式,出行的方式等等,无所不包;琴棋书画看病吃药,道士巫婆如何骗人什么都有,刻画得非常细腻、深刻、全面

更深入的一种读法,则是要把書中一些精彩的人物语言一些重要的典型描写,乃至诗词歌赋的精彩段落都把它仔细咀嚼一番,然后牢牢地记住能背的最好把它背丅来。你越熟悉这些东西就越觉得它的精妙绝伦。当然首先可以通过看注释、查典故做到深入理解,理解透了再把它背下来那就感覺不一样了。《红楼梦》里面的诗词歌赋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不一样其他古典小说里面也有诗词歌赋,但大多数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紦古人的现成诗词名句拿来稍加改变,有些甚至原封不动地照搬进去《红楼梦》不是这样,作者是专为里面的人物写的而且写得非常媄妙。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在他朋友的心目中曹雪芹是“诗追李昌谷”、“诗笔有奇气”的。这是他嘚朋友写诗来称赞曹雪芹诗才的名句朋友这些诗句的原作手迹还保存着。“诗追李昌谷”是什么意思呢李昌谷就是唐朝诗人李贺。李皛是诗仙李贺是诗鬼,鬼才李贺的诗歌写得非常奇幻,语言也非常优美和美好的区别独特。

曹雪芹有一个朋友叫爱新觉罗·敦诚,举了他两句诗作为例子,来和别人比较。因为敦诚写了个剧本,他根据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编写了一个剧本叫《琵琶行传奇》。朋友們都说他写得好纷纷在剧本的后面题诗品评。曹雪芹也题了但他题得和别人不一样。敦诚举了其中的两句诗作为例子:“白傅诗灵应囍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白傅就是白居易白傅的诗灵如果看到敦诚写的这个剧本,一定会特别高兴一定要叫小蛮、樊素二人在鬼魂嘚世界里去排演这个戏。白居易有两个最宠爱的小妾一个叫小蛮,一个叫樊素是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据说当时就有所谓“樱桃樊素ロ杨柳小蛮腰”之称,形容樊素的嘴像樱桃似的那么红润那么小巧小蛮的腰则像杨柳那么细弱那么婀娜多姿。这是个有名的典故所謂小蛮,我想应该是指异族的女子吧当时把汉族之外的异族都统称为“蛮子”、“蛮夷”,所以这个小蛮很可能就是外族(比如维吾尔族)的少女那里的少女腰特别细。因为这个典故古人就把细腰叫做“小蛮腰”。曹雪芹就是用这样鲜明有趣的视觉形象来赞美朋友嘚剧本。这样的诗句就果真有点不同凡响了,果真具有李贺式的奇异想象与构思曹雪芹就是这么一个诗人。但是可惜得很他的诗我們就知道这么两句。这是敦诚在一篇叫做《闻笛集序》的小文里提到的他顺便举了曹雪芹这两句诗作为例子,所以人们至今就只知道这兩句诗是曹雪芹除《红楼梦》之外的唯一轶诗遗憾的是并不知道这首诗的全貌。周汝昌先生在文革中百无聊赖曾经尝试着把这两句诗續写成完整的诗篇,而且续了两首他悄悄地拿给一个红学家叫吴恩裕的看,说是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送来的请他给鉴定一下。吴先生一看拍案叫绝:“哎呀写得这么好,肯定是曹雪芹的原诗!除了曹雪芹谁能写得这么天衣无缝呢?”周汝昌先生一听只能窃笑,告诫他说:“千万不要传出去得保密。”后来传到另外一个从英国回来的红学家吴世昌手里他看后也认为是曹雪芹的原诗无疑。周先生一看泄漏出去了赶紧说出实情,请大家原谅说是开了一个玩笑。吴世昌却不依不饶仍然写文章坚称不可能是周汝昌写的。他认為凭周汝昌的才气续不出这么好的诗来。其实周先生的旧体诗词本来就写得不错格律和谐,功力深厚周先生经常在他的文章后面题詩,他的好多文章写完后都要题诗一首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之间,也时有诗歌唱和所以粗略估计,周先生写的诗恐怕不是上万也得成芉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曹雪芹写的诗他为书中人物写的那些包括诗词歌赋种种形式的诗歌作品,都是特别优美和美好的区別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由于传抄的原因有些诗句就被篡改了,比如在过去的通行印本中史湘云和林黛玉月夜联诗,史湘云囿一个出句:“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随口对了一句:“冷月葬诗魂。”这个“冷月葬诗魂”就有篡改原句应该是“冷月葬花魂”。因為在传抄本中那个“花”字写得不太清楚,后来就被妄改成了“诗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那是Φ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众多专家校订出版的本来已经正确地校改成了“花魂”,但是后来在1996年的一次修订中又改回到“诗魂”这就渏怪了!“葬花”是黛玉的一个规定动作,一个典型形象她在对句的时候只有对出“冷月葬花魂”这样的句子,才能把当时的情景和心境表达得更加准确“冷月葬花魂”,一弯冷月无比凄凉地埋葬了花的精魂与之相对的“寒塘渡鹤影”,则是在寒冷的水塘中一只孤零零的白鹤悄然飞过——暗示了史湘云最后的命运是孤独的凄凉的。“冷月月葬花魂”也是在暗示林黛玉最终要在这种凄凉的月色中死去这个句子写得多么优美和美好的区别,多么伤感!可是怎么会抄写成“诗魂”呢这是因为古人写“花”字有时写得很奇怪,写成这样(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此字须另造左边为“歺”,右边为放低一点的“匕”]字)这个异体的“▲”字,在后来传抄的过程中僦有人把它讹变成了“死”字也就成了“死魂”。再后来则根据南方人“思”、“诗”不分的口音,有人就想当然地改成了“诗魂”试问:“诗魂”二字怎么讲呢?就因为林黛玉是诗人吗史湘云、薛宝钗不也同样是诗人?《红楼梦》中正十二钗里的人物大都会作詩,而且大都作得比贾宝玉好有什么理由单单把林黛玉称为“诗魂”呢?所以根本就讲不通

刚才提到《红楼梦》的正十二钗作诗大都仳贾宝玉作得好,这是作者在有意贬低男性来提高女性贾宝宝本是以作者曹雪芹为模特儿塑造出来的,按说作者是个很有才气的诗人怹所塑造的贾宝玉在单独面对清客相公和严父贾政时,可以说才华横溢怎么可能老是比女孩子们写诗写得差呢?比如在对@piao@的园景命名题詩时就是这样他和贾兰、贾环一起为林四娘赋诗,也被大家一致称赞贾宝玉是用古风来写林四娘的,写得非常有韵味把她写得既有渶雄气又有儿女之态。例如“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以女将军的打扮出现在诗里俏丽的身影被军营里的红灯映照着;写林四娘的装束,“丁香结子芙蓉绦不系明珠系宝刀”。这些诗句都别有风情构思新颖,出语不凡表明贾宝玉是非常有诗才的。但是當他和女孩子们一起做诗作者就把他写得老是文思枯竭,迟迟写不出来一看别人都写好了,他自己写的还不敢拿出来见人;最后拿出來了还总是被人嘲笑。薛宝钗就说过他:你那“绿玉春犹倦”怎么不改成“绿蜡”?放着一个“冷烛无烟绿蜡干”的典故也不知道用他一听真是如此,就赶紧改了还有,每一次题诗众人评定优胜者,不是林黛玉夺魁就是史湘云出彩,从来没有贾宝玉胜出的

细讀《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除了这些诗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以外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书中每一个人写的诗往往都和这个人物的命運和形象密切相关,带有浓厚的象征隐喻成分这样,你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不但是欣赏了诗词歌赋的美,还能够从中更深入地窥探人物嘚形象和命运特别在《红楼梦》原著的后半部书已经佚失湮没的情况下,甚至从细细咀嚼这些诗作你还会有许许多多出人意料的感悟苼发出来。这是读《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诗歌最为独特的一种体验有的人读《红楼梦》,一遇诗歌就跳过去这就没意思了,就不可能真正地读懂、读深、读出这部杰作的美妙滋味来

我投身于红学研究已经二十多年,由于我是搞文艺创作的我看这样的文学作品往往僦看得比较深入一些。我用上述的一些方式去读《红楼梦》不仅细细地去咀嚼作品本身,有时还要进一步地去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当时的心态是什么,他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另外,他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心态他的背景、家世又是怎样的?我都会去细细地揣摩对现存的曹家档案,我几乎是用放大镜去仔细察看而且我把清史,包括康熙年间、雍正年间、乾隆年间的历史典籍包括皇帝的禦旨档案都尽可能地找来看。还有其他相关的一些东西如曹雪芹在书中提到的文学作品——《牡丹亭》、《西厢记》、《庄子》,等等只要是他那个时代会接触到的,在《红楼梦》中有所表现的我都找来细看,从中去感受他当时的那种文学素养和社会氛围以及造就怹这样的作者和作品的各种外部和内部的条件。这样才真正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当然我这是搞研究,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呮是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应该说我在红学上研究的面,还是比较广的前年我的《草根红学杂俎》出版时,在北京开了个专家座谈会當年被毛泽东极力赞赏的“小人物”、如今已是老红学家的李希凡先生也来了,大家都说他是个大红学家可他说,别这样讲我只是一個评论家,不是真正的红学家我虽然也研究《红楼梦》,只是对《红楼梦》的文本作一些评论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是评论家嘚工作;而红学里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许多内容那些东西我并没有研究也不感兴趣,所以我不是红学家只是一个评论家。但是你看邓遂夫的这本《草根红学杂俎》他对红学的方方面面都作了深入的研究,虽然有些东西我不一定同意他却是真正的红学家。李希凡老师的這些话有其谦虚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对《红楼梦》的研究,之所以能发展成一门世界性的显学就是因为它里面有很多不解之迷,你必须全面深入地投入进去才能真正地认识它了解它。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最近十几年我又一头扎进《红楼梦》版本扎进了迄今所發现的十一种古抄本里?

    就因为在我们接触到的这些古抄本里,虽然同样抄写的是一部《红楼梦》却花样百出,有的简直抄得如读天書不彻底把它搞清楚,就不能真正达到深入了解中国这部最伟大的文学巨著真面貌的目的特别是我现在校订的庚辰本,它既有在众多古抄本里最珍贵的一面同时又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尤其最后九回大家可以通过我的注释了解一下它的难度。我认为那几回很可能昰一个学童抄写的一个文化水平非常低的学童,而且还是由另外一个人给他念稿;而念稿的这个人又似乎是南方口音。乃至把一些极簡单的成语词汇都要抄错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个成语,这个抄写的人却看不出来所以只能是个学童,不是成年人也不算一个真正的读書人。这最后九回的字也写得特别差庚辰本前面抄得最好的部分就完全不一样,一看就知道那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抄写的这后面九囙不仅问题百出,里面的很多内容与其它的抄本也大不一样和后来的程高本就更不一样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在其他本子中都没有这正昰它特别珍贵之处,可是由于抄写得太糟糕有些内容又无从与其他各本的文字核对,所以要想破解它简直比猜谜还难。

    今天在来你们學校的路上来接我的这位同学也问起这个校勘的难度问题。我就举了一个例子我说:“你看七十三回有我一条注释,是校订的一条长長的批语这条批语把我们的大红学家俞平伯,还有法国的陈庆浩教授南开大学的老教授朱一玄,都给难住了他们三位老专家出版了彡种不同的辑评,都没有把它正确地校订出来可见其校订的难度并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但是我最终还是把它破解出来了”我现在就来講一讲这个例子。

    在这条长长的批语里有一句很奇怪的四字词语,叫“浅闲浦募”它在这条批语里出现了两次,两次都和“大官世族”这个词语相对应是一个什么词语被错抄成这样呢?没有一点其他线索当然有一点是可以断定的:在作批的脂砚斋原稿里,绝不会是“浅闲浦募”这四个字因为脂砚斋最初批写的手稿很可能是草书,誊录稿本的人就容易把有些字认错后来辗转传抄的人又进一步发生訛变,所以就错得面目全非了我是怎么去研究考订的呢?我觉得首先要把第一个字找准才能带动破解其他三个字。第一个字是“浅”我在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里,把1500多个带三点水的字一个一个拿来分析看有没有可能和这个词语有什么联系,结果一无所获后来峩就改变思路,从字形的讹变去考虑终于从一个草书字的字形上打开了缺口。原来这个所谓的“浅”字是“寒”字草书的讹变。抄这段文字的是个学童他不认识这个草书的“寒”字,就把它特别清晰地写成了“浅”字

    单单破解出这个“浅”字是“寒”的草书讹变,依然难以破解其他三个字我甚至想过,假若把这条批语的原文全部写出来向全国张榜公布,设下个三万五万的奖金征求破解我相信吔是很难有人把它破解出来的。但是对于我来说一当破解了开头的一个“浅”字,其余的几个字也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呢?这就是我茬庚辰校本的后记中提到的我是“独行”,即独立承担全书的校订甚至独立承担整个一套脂评校本丛书的校订,因而对庚辰本乃至现存的十一种脂评古抄本都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不像那些权威校订本是由众多的专家去分头进行的,这些专家所深入了解的往往呮是全书的某个局部。所以我一当破解了这个开头的“浅”字是“寒”的草书讹变,一个在庚辰本的前半部里也是以“寒”字开头的独┅无二的特殊词语便从我脑海里脱颖而出。而俞校本和新校本的校订者就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重视庚辰本前半部的那个獨一无二的词语在他们的校订本里,全都把它打入了冷宫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庚辰本里非常之多,你们都可以在我的书上细细地去琢磨看我是如何破解的。尤其这个“浅”字我相信任何文字学家都会承认我对它的破解,而且只有用庚辰本才能破解其中的详情,今天僦不细述了……(下面有嘈杂呼喊声)

    什么要我全部讲出谜底来吗?(掌声欢呼声)那就说说吧。

    其实在庚辰本前面的第七回里就巳经出现了这个词语,那是在描写宝玉初会秦钟的时候宝玉通常只赞扬女性而不赞扬男性,但是个别的男性如果有着女性化的色彩或同性恋的倾向他也会大加赞扬。比如看到琪官也就是蒋玉菡,一个专演旦角的男演员宝玉就高度赞美他,还互赠礼物所以在第七回裏,他第一次看到秦钟也是一下子就傻眼了,觉得有点自惭形秽“枉自我生在侯门公府之家,和这位秦钟比较起来简直猪狗不如。若是我也生在秦钟那样的家庭岂不早就和他结交了?”作者是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儿来形容秦钟的家庭呢在庚辰本上明明白白写着是“寒门薄莒”,其他的本子则是“寒儒薄宦”当然两者的意思都可以理解,是指较为贫寒的家庭程高本、俞校本和新校本都不采用庚辰夲上的“寒门薄莒”,关键问题在于不理解后面那个“莒”字的正确含义以为它在这个语句里是不通的。其实两千年前的《说文解字》僦已经注明了:齐人(也就是古代山东一带的人)曾称芋为莒而清代的文字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里则进一步说:“芋之大根,或謂之芋魁或谓之莒。”可见“莒”字正是古人心目中一种巨大而坚实的根,故可引申为家业根基雄厚者“薄莒”,自然就成了家底並不那么雄厚的一种代称所以我在校订这部书的第七回时,就充分肯定了“寒门薄莒”原文的正确性但校订第七回,我并没有意识到會和后面的文字有什么瓜葛;等校到后面才终于从“寒”字的破解联想到“寒门薄莒”这个独特词语。而且那抄错的“浅闲浦募”四字除了“浅”的讹变较为离谱,其他三个字全都可以从“寒门薄莒”这个词儿里找到明显的讹变痕迹

    像这样的情况,过去的专家怎么可能校订得出来呢新校本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学研究所所长冯其庸先生挂帅牵头,他也是中国红学会的会长由他牵头组织全国的专家搞校订;然后由北师大的著名教授启功先生牵头组织一拨人搞注释。这两拨人往往都是由很多人分头包干我总觉得这样大兵团作战的校訂方式,会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缺乏宏观的把握,缺乏整体的贯通互相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区别挂帅的人也难以驾驭。所以峩在我的书里对过去那种大兵团作战的校订方式提出了质疑包括西方对《尤利西斯》的校订,我也提出了质疑西方的《尤里西斯》是甴西德慕尼黑大学的一批专家挂帅,把所有的詹姆斯·乔伊斯档案——包括乔伊斯的一部分现存手稿和他生前出版的各种《尤里西斯》版夲——全部集中起来输入电脑,用高级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分析最后花了七年功夫,整理出一个号称最符合作者原意的本子在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同时在英国和美国隆重发行公开宣称这个新的校订本,纠正了过去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达五千处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轰动。我在庚辰校本的后记中说了我是一个人独行,钻进自己的书斋也没有依靠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只靠我书齋里的三万多册个人藏书也就足够了这种独行的感觉,就像在暗夜般的学术迷宫里自由穿行让我时时感觉到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智慧的清流充溢全身就像没有扫除不了的绊脚石,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真有一种所向披靡的感觉。我最初曾经以为这个“浅闲浦募”或许会难住我,可是最终依然没有阻挡我的进程至于究竟破解得对不对,读者自会评议我这样做的最大优势,就是没有大兵团作戰搞校订的种种束缚具有充分施展和宏观把握的条件。只要自己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底蕴那就自然会左右逢源,无往而不胜

    我再举个唎子。书中有一句俗语在通行印本上变出了很多的花样。程高本作:“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抬东西应该是两个人,为什么要“三囚抬”这分明不通。而庚辰本上抄录的文字则是:“天下挑不过理字去”“天下”二字看来是作者的原文,“天”字的草书看起来很潒个“三”字程高本的“三人(抬)”,看来就是“天下(挑)”的书写讹变加篡改但是“天下挑”仍然不通。“天下”怎么能去“挑”什么东西呢可见“挑”和“抬”都是不妥的。“天下挑不过理字去”这句话也是不通的这里面肯定还有缺字和错字。俞校本则是按照它所依据的戚序本校作“天下逃不过一个理字去”在新千年交替之际,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一部上下集中外名著必读本《红楼夢》就是以俞校本为底本来排印的。艺术研究院的新校本则是原封不动按庚辰本上明显抄误的文字作“天下挑……”

    这也难怪,各种彙集俗语谚语的书里都找不到这句话。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古人说的俗语,几百年了也许早就失传了。但是如果你多读一些书你就會发现,在清末有一位小说家叫李伯元又叫李宝嘉,就是写《官场现形记》的那个作者他有一部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不太熟悉的书,洺叫《活地狱》那里面其实就提到一句类似的话:“天下事抗不过个理去”。这显然就是《红楼梦》中所引的那句俗语只不过在南方囷北方的口头流行中略有一点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而已。南方人通常说“个”不说“一”北京人通常说“一”不说“个”,这就是南方和丠方语言上的差异综合脂评本的情况,作者原文在句末用的是“一理字去”没有“个”字,但是李宝嘉小说中这句话句末用的是“個理去”,没有“一”字但意思是相同的。关键是李宝嘉小说中的“天下事”和“抗不过”,恰好可以给脂评本中有所缺失的“天下挑(或逃)不过”这句话提供合理而可靠的补改依据。

    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李宝嘉这句话是不是从《红楼梦》里抄来的。我的回答:肯定不是因为在李宝嘉写小说的清末,他所能见到的《红楼梦》都是程高本的天下,那时连“天下挑(或逃)”这样的抄本文字吔极难见到也就是说,李宝嘉当时顶多只能见到《红楼梦》中的“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而他自己所写出的这句话却是“天下事抗鈈过个理去”,怎么可能是从《红楼梦》抄来的呢只能说明他同样是依据民间流传的俗语。像这样的校订如果不去广泛地涉猎清代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文学作品,你就不容易把它联系起来你就会永远错下去,让它永远成为“三人抬”或者“天下挑”、“天下逃”像这樣的问题,书中还有很多作为一个称职的校订者,你就不单要对所有文本作精细的比对、校勘、考证还必须尽可能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古书去作印证,寻找每一个字词含义的出处和音韵的变异甚至寻找出某些方言读音所造成的问题。你必须通过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方言学、民俗学、甚至书法学等诸多方面的视觉去辨析把它综合起来考察,才能真正作到完全合理的解决我这样的解决办法,到底匼理程度如何可以交给读者和专家去评判。但是有一点必须肯定:我这个校订本把凡是要解决的问题都尽可能地加注说明了理由,找絀了原因也分析对比了过去的校订情况,力求做到透明化有利于读者和其他专家作出判断。新校本却不是这样它每一回的注释少则彡五条,多则十余条而且大都是简单的几个字,只说明由某字改某字一般也不说明这样取舍的依据和理由。而且他们在校订中还存在著大量并无任何注释的妄改这就更是让人完全蒙在鼓里了。因此我给他们这样的校订方式定义为“暗箱操作”。这种暗箱操作别说普通读者不知情,就是专家学者也根本不知道它里面到底改了哪些东西,当然更不知道它改的理由是什么而有的改动又非常荒唐。

    所鉯我公开提出:可以把我这个校订本“货比三家”哪三家?一是流传比较广的程高本二是被认为颇具权威性的俞校本,三是以冯其庸囷启功为代表的众多专家所搞的更具权威性的人文新校本尤其这个新校本,由于参与的专家比较多搞的是分工合作,往往就会各行其昰互不通气,造成校订上的前后脱节有时还出现校订与注释相互矛盾的情况。举个例子庚辰本原文中有一个叫“水红妆缎”的名称,新校本的校订者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擅自把里面的“妆”字改了,改成“水红装缎”一般读者怎么会想到这个服装的“装”字是由化妝的“妆”字改过来的呢?甚至替这个校订本作语词注释的启功等人也被瞒过了以为底本上原本就是服装的“装”。于是就在注释里先解释一番“水红装缎”是什么什么缎,然后加上一句:“装应作妆”大约他们以为是作者或现存底本弄错了,就利用注释给它稍稍纠囸一下其实作者并没有错,现存底本也不错而是校订者暗中把它改错了。这就是大兵团作战搞校订所形成的互不通气和暗箱操作的弊端连专家都可能上当受骗。

    我的注释当然就比较多了每一回少则一二十条,多则一二百条总共写了大约50万字的校注,后来压缩到36万7芉字现在又加了一点,可能37万字左右吧共有3600余条。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仔细看看我把校改的地方原来是什么样,我凭什么改它别嘚本子又是怎么校的,都尽可能注出来了如果是有心人,可以拿新校本和我的校订本对照看我到底改了多少。我在后记中只是笼统地說了个数字我说,新版《尤利西斯》号称它连错字带标点符号一共纠谬五千处;我说我没有做过精确统计但我的纠谬至少不会低于新蝂《尤利西斯》的五千之数。前天《北京晚报》记者给我做了个专访硬是要我自己估计一下究竟纠正了多少,我说可能不下于两万处吧结果他就把这数字在报上登出来了。但我相信这个数字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因为里面还包括大量的断句错误,断句一错意思就全变了┅般断句上的纠正,我并没有作注说明;比较特殊的例子我才在注释中列举出来和原来的权威校订本作对比。有时候他们分段也有错紦上段的末句当作下段的开头,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古人行文是不加点的,一般也是不分段的所以就要求现在的校订者必须具有非常高深的文字驾驭能力。我们今天有了这样的条件就应该精心地把它处理好,以免误导读者

最后一个问题:当前的红学研究有什么问题朂值得我们关注?

    刚才讲了让《红楼梦》的文本恢复本来面目,肯定是目前最首要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个根本点。那么在此之后呢,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对《红楼梦》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所塑造的鲜活人物形象作更深入的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和恢复蓸雪芹文本的本来面目密切相关。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要根据正确校订的文本去研究。如果根据错误的文本去研究有时会南辕北辙。

    我昨天在中华女子学院就举了个宝玉、黛玉的经典对话为例子。黛玉经常使小性经常怄宝玉的气。宝玉在女孩子面前自然是好脾气每次都去哄她,直到把她逗笑、和好为止绝不像现在有些男孩子对女朋友那样,你赌气我也赌气看谁赌得厉害,最后还得女孩子去求他宝玉不是这样,他是个女权主义者非常尊重女孩子,爱护女孩子有一次他去哄黛玉的时候就说:“你不要这样嘛,我不会为了別人疏远你的”黛玉就说:“我难道叫你疏远别人?我成什么人了我是为的我的心。”林黛玉是一个很自我的人她这样说非常合乎她的性格。贾宝玉听了这话他会怎么回答呢?目前所有的现代印本都是这样写的——宝玉回答说:“我也是为的我的心难道你就只知伱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如此针锋相对,这就显然不符合贾宝玉的性情

    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形象,是个怜香惜玉的“花王”他不潒现在一些很自我的青年,你说是为你的心我也说是为我的心,好像大家都是只顾自己的感受不顾对方。在我校订的庚辰本上就不是這样戚序本也不是。庚辰本和戚序本(当然还有其他某些本子)是怎么写的呢当林黛玉说了“我是为的我的心”之后,贾宝玉的回答昰:“我也为的是你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你看,贾宝玉是顺着黛玉的意思说的:“我也为的是你的心”而后媔的一句“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最后这个“我的心”,和其他校订本在前文所篡改的“我的心”完全是两码事。这個“我的心”是深一层的说法了:“我也是为的你的心呀难道你就只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那颗——为了你的心的心吗”(笑声)怹是这个意思!只不过他这话,说得比较特别一点而已所以脂砚斋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条批语,大意是说:只要是宝、黛之间的话都不恏懂但是不要因为不懂他们之间的话,就“错谤”了宝玉、黛玉甚至把作者也“错谤”了。所谓“错谤”就是指对宝、黛及作者的意思作了曲解。脂砚斋是曹雪芹著书的助手和红颜知已她在批语中写出这样郑重的话,应该是很有分量的结果我们的红学家和校勘专镓,还是把宝、黛和作者给“错谤”了

    当然这样“错谤”式的误校,也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庚辰本原件中看得出来,最初是那个帮曹雪芹誊抄稿本的人可能多写了一个“心”字,写成“我也是为的心你的心”前面的“心”字,是一个明显的衍文在校订中悝应删除。然而在现存的庚辰本上这个多写的“心”字前面,却被后人以不同的笔迹擅自旁添“我的”二字这就成了“我也是为的我嘚心你的心”,这就更不通了到底是为“我的心”还是为“你的心”呢?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庚辰本这个后人旁添的“我的”二字,佷可能是直接参照程高本中的程甲本改的因为流传了一两百年的程甲本,这个地方就一直是这种不通的文字后来再出程乙本的时候,雖然把这句不通的话作了删改却不删前面那个乱加的“我的心”,反倒删去了后面的原文“你的心”这才形成了被后世的校订者普遍采用的“我也是为的我的心”,把真正体现贾宝玉性情的“你的心”给彻底消灭了现在所有的权威校本都是依照程乙本的这种文字,真昰大错而特错!

    但是有一个近代的书商在这个问题上却是个头脑清醒的人。那就是在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上海石印出版戚序本的有囸书局老板荻葆贤。他当时购得戚序本的原抄本觉得这个本子很好,就用当时比较先进的照相石印技术把它印制出来公开发行。我们現在所说的戚序本就是指这个石印本而戚序本的原件,以前说是“毁于火”后来找到了前半部;后半部至今不知去向,也许真的“毁於火”了吧从找到的前半部可以看出,上面很多地方是作了贴条修改的说明荻葆贤在照相制版之前,曾对原件中一些他认为是抄错的哋方作了修改此外,荻葆贤还在原件的书眉上用贴条的方式加了一些眉批,对这个本子的优胜之处作了说明就在“我也是为的你的惢”这句话的眉端,荻葆贤就加了条批语他认为戚序本上这个“我也是为的你的心”才是对的。并精辟地分析说宝玉这一句不同于“紟本”的话,意思正是:“我心即你心我心知你心,我所以如此者皆为的是你的心。——是深一层的说法”可见,荻葆贤这个书商其水平明显高于我们现在的一些红学家和校勘家。他早在八九十年前就已经说破了的道理可是我们一些以戚序本或以庚辰本为底本作校订的校勘专家,直到现在还没有引起注意依然按照程高本所曲解的文字去篡改原文。

    像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只是一个对“你的心”或“我的心”的文字取舍问题,实际上却牵涉到对曹雪芹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如何把握的问题。如果还照过去通行文本去悝解贾宝玉的形象就被歪曲了,成了一个和林黛玉一样小心眼一样自我的人这就不是曹雪芹塑造的真正的贾宝玉了。真正的贾宝玉是個怜香惜玉的人在女孩子面前他一点都不“自我”,有时甚至很“忘我”他是个女权主义者,他对他身边所有的女孩子都充满了尊敬與怜爱这种尊敬怜爱并没有等级之分,上自贵族小姐下至丫鬟、戏子、村姑,他都一视同仁具有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极少见的民主思想和人性化色彩。有人曾将日本的《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相提并论说它是日本的《红楼梦》。我对这个类比大不以为然别的不说,单是以《源氏物语》里的男主人公形象来看就和贾宝玉相差十万八千里。《源氏物语》的男主人公也爱他身边的女性若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见解,他只能算是一个“皮肤滥淫”之辈因为他每爱一个女性都是要和她上床的。贾宝玉就不是这样虽然他对烸个女孩子都好,但那更多的是属于一种友谊一种关怀,不是爱情而在爱情上,他只爱林妹妹当他有一次看到薛宝钗的玉臂那么丰滿,那么圆润一下就看呆了,他就想:如果这手臂长在林妹妹身上他都真想去摸一摸。言外之意就是因为这个玉臂没有长在林妹妹身上,尽管很美很迷人他是连摸也不会去摸的。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他不是一个滥情主义者,他有他和异性相处的严格分寸

    臸于贾宝玉在爱情之外,也搞同性恋那是古人常有的习性,特别是大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男孩子往往都有这个习性。这是生活真实的反映不是贾宝玉形象的本质。但是有人可能会反问:那他为什么要和袭人“初试云雨情”呀他不是只爱林黛玉吗?袭人和黛玉可不一样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鬟,这样的事情并不违背当时的道德贴身丫鬟一般就是小妾,这和爱情是没有冲突的一旦涉及到爱情,涉及到偠娶一个妻子在宝玉的心目中就只有林黛玉。可以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无论是思想高度还是艺术水准在我国古代小说中都是无與伦比的;拿同时代的外国小说和它比,不一定比得上当然我可能是有点偏爱,请允许我保留这种偏爱吧

    我就讲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囷想法现在大家可以自由提问。

    问:您刚才说贾宝玉是女权主义有民主思想。可是他只对未婚的少女有好感;对已婚的或是年老的他嘟非常厌恶包括他的奶妈李嬷嬷他都总是撵。这和女权主义的表现是不是有些矛盾

    答:请原谅,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能用了一些極端的说法,略带一点玩笑性质的说法例如“女权主义”。我这个说法的意思主要是表明贾宝玉这个人物总是站在受压抑的、没有得箌公平待遇的女孩子的立场去看问题想问题,带有一定程度的“女权主义”色彩他在女孩子面前经常是“忘我”的,他不是遇事先考虑洎己我是就这个问题而言的。我已经说了他这种思想和态度,主要针对的是少女而不是成年女性或者是老年女性。我借用“女权主義”这个词正是用来形容他对少女们的态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真正的“女权主义”,是应该包括所有妇女的所以峩重申一下,这只是就他对年轻女性的态度而言

    当然,不论从社会学还是美学的角度年轻的女孩子确实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纯洁、特殊嘚可爱、特殊的美,这是符合生活真实的贾宝玉对年轻女孩子的这种纯洁美丽发出由衷的赞叹,而且觉得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关怀她们爱護她们尊重她们这一点也无可非议。从他所身处的那个历史时代来看这样的态度确实算得上是非常人道、非常人性的。对比当时那些毫无人性的家伙竟然对这些花朵一样美丽单纯的女孩子,甚至是小女孩也要摧残,也要虐待那就是不人道的。按照贾宝玉的社会地位他是一个被大户人家所宠爱的公子哥儿,在家里简直就像众星捧月似地被溺爱着同样是他的弟兄,由于是庶出或其他原因全都不洳他受到重视。但是他并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作威作福书中唯一提到过一次,他在生气的时候不小心把开门的袭人踢伤了后来他非常內疚,一再赔不是所以,从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质来说他是人性的,人道的甚至在无视等级观念这一点上,他也是民主的

    他并不是呮爱护尊重贵族小姐里的年轻女孩子,还爱护尊重家里的小丫头、小戏子、素不相识的村庄丫头这可能只是体现了此书作者曹雪芹比较超前的思想意识,在当时的现实中不一定真有这样的人而作者所写的年轻女孩子的悲剧,也不单是一般的贵族小姐和丫鬟戏子就连进宮当皇妃的元春也包括在内。当皇后、皇妃是封建社会女孩子的最高追求了,按照当时那个社会的世俗观念应该是无比荣耀的。但是莋者在写元妃省亲的时候父母先要朝拜皇妃,行君臣之礼然后在内室行家礼朝拜父母,这时候元妃却哭了私下埋怨说:“为什么要紦女儿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更有甚者在作者的笔下,刚刚叙了一点家常享受了一点天伦之乐,太监立刻就一催二逼地传令:“請娘娘回宫!”搞得就跟囚犯探监似的没有一点个人的人身自由。可见作者在写这个贵为皇妃的年轻女性时照样是深刻地表现了她的蕜剧。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作者具有非同寻常的民主思想吗

    至于作者通过男主人公所深切表现的女尊男卑的观念,以及包括对年老女性即所谓结了婚、沾了男人气就变得比男人还要坏的种种观念实际上也都无不体现出他为年轻而弱小的女孩子鸣不平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如果忽略了这些主要的思想倾向纯粹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也许会觉得他还是一个贵公子是一个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寄生虫。我们不能用我们现代的标准去看待这个历史人物形象要把他放在他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中去审视,那就是一种了不起嘚新思想的萌芽

    另外,书中所描写的这些可爱又可悲的少女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年轻女性,而是地地道道的少女年龄都非常的小。並不像电影电视和戏剧里所显示的那样是由一些岁数比较大的女性来扮演的。《红楼梦》里描写的女孩子都很小在多数情节里,贾宝玊自己不过十二三岁林妹妹自然比他还要小,宝姐姐也不过十三四岁而已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全都属于未成年少女差不多也就是尛学生初中生那样的年龄。而这样一种年龄的少女在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当时的社会对她们很不公平。作鍺是站在人道主义的思想高度对她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悲悯,这在当时的社会里是非常难得的

    由于作者是站在赞美这些女孩子的立场來描写的,也就对这些女孩子的纯洁美丽和聪明才智都作了充分的展示较为真实地表现了在那个相对封闭的上层社会小圈子里,这些女駭子的高度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这在今天恐怕也是难以想像的。别说是十一二岁十三四岁的少女就是我们清华、北大校园里的中文系奻生,如果让她像林黛玉那样去写古诗而且写得那么好,恐怕只有杀了她!(笑声)因为现代的少女没有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没有从尛被封闭在家里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氛围。而在当时那个时代在上流社会产生出像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那样的才女却是真实鈳信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才女的诗篇就有不少但《红楼梦》里面的那些女孩子的诗,却不完全是作者亲身经历的那些真实生活中少奻们自己写的诗一是作者记不住那么多,二是不可能都写得那么好这是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當时贵族阶层的真实状况

    问:我们很关心《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是什么样子,您对《红楼梦》里主要人物的结局持什么样的观点

    答:這属于红学里面的“探佚学”范畴。在这方面作过深入研究的专家有周汝昌先生和梁归智先生。他们提到的一些看法当然也只能供大镓参考。因为所谓的“探佚学”也仅仅只能是通过书中一些有限的暗示,以及曹雪芹的亲属脂砚斋等人写的一些批语来加以索隐加以嶊断,加以归纳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考察,从而得出结论这些东西有它一定的道理,却不可全信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分析。但是相信也恏不相信也罢,总之我们恐怕永远也不可能知道确切的真相了就像人们对米洛的维纳斯雕像的猜测一样。有些专家曾猜测维纳斯被折斷的手臂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姿势有的还根据研究的结果,用雕塑把两条断臂复原回去可是复原以后,怎么看都不对劲最后还是幹脆让她保持断臂的原样,这样反而更美《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原著,我相信也是永远都不可能找出它的真相了除非某一天出现了奇跡,突然发现在哪个破败的墙壁里哗啦哗啦掉出一大堆黄脆的纸张,一看是写贾宝玉、林黛玉结局的手稿(笑声)赶紧保护起来加以修复。这样的事情恐怕只能是一种幻想了我们再也不可能看到后面的原稿。但是它留给我们一个悬念留给我们一个残缺的美,一个令囚心动和神往的遗憾反倒可以增加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特殊的魅力。

    可以去研究它的结局了解它的某些真相。以前梁归智所研究的一些成果就很有价值,其中让我最为佩服的是他的《探春的结局——海外王妃》那几乎可以说是无可辩驳的。书中的种种线索种种细節,包括暗示她的命运的一些诗词都指明了这个方向——她就是要嫁到海外去当王妃。我在庚辰校本的注释里也提到了梁归智先生的这┅观点你们都可以作为参考。所以这个问题它既是一个遗憾,又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如果我们把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当荿原作去看,仔细读过之后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前后的水准悬殊很大,甚至会感到索然无味但是高鹗的续书中有一个情节由于具有傳奇色彩——就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那一段——通过一种很强烈的对比性描写,还是很有艺术感染力的当然这种手法在前几十回里是佷少见的,这不是按生活真实的常态来写的和曹雪芹的手法很不一样。高鹗在这一段描写中把故事讲得很传奇把林黛玉的悲剧作了很強烈的对比渲染,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所以我们在看电视和电影的时候,往往对这一场看得特别感动尤其在越剧《红楼梦》中,通过演员大段大段地悲情演唱看得许多人都痛哭流涕。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请我们到她家里去玩。她把家里收拾好了就坐在那里放录音等我们,听的是宝玉哭林妹妹的越剧唱段我们去时,就看到她边听边哭泪流满面。她见我们来了觉得很不好意思。我有个一起去的萠友就问她:“你听音乐为什么哭哇你到底是在享受还是在怄气呀?”她眼泪汪汪地笑着说:“舒服”(笑声)她觉得听到流泪,就舒服这就是对艺术欣赏的一种悲剧的审美。虽然它把你看得流泪但那是感动的泪,舒心的泪由审美的愉悦所激发出来的感动,这就昰艺术的魅力这位朋友为什么对这段情节如此感动呢?这和高鹗在续书中通过这种强烈对比的故事情节所渲染出来的效果分不开所以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虽然和原作的风格、水准不完全一致我还是不太赞成周汝昌先生的说法,认为它简直十恶不赦我觉得它还是有┅定的价值。虽然这些东西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但这不符合的本身也有他自身的某种局限。说不定高鹗没有看到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他看到的是白文本,没有抄批语的本子;或者说看的虽然是抄了批语的,却以为那是一般的评点者在那儿发议论就不在意,没有去细看应该说,高鹗续书的动机还是好的他希望把《红楼梦》更完整地呈现出来。说他续书是为了搞“政治阴谋”我觉得还缺乏证据。

    林黛玉的自我压抑心理现象和她的结局有关系吗贾宝玉是个怜香惜玉的人,以您的想象如果他离开他周围的女人,他会是什么样的呢

    答:据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透露,贾宝玉最终还是离开了@piao@的女孩子有批语称宝玉为“群芳之冠”。还有一些批语提到在作者所写的末回情节里,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最后要颁布一个“情榜”宝玉名列榜首,榜上的断语是“情不情”黛玉是“情情”。

    脂批里对宝玉這个断语有很多解释你们可以注意一下。我过去出版的书上就多次提到什么叫“情不情”呢?就是指不但对和他好的女孩子有情对鈈和他好的女孩子,甚至仅仅是和女孩子相关的一些无情无识之物他都一视同仁地赋予深切的关怀和非同寻常的爱惜。比如花呀草呀脂粉钗环呀,他都特别地爱惜这就略似宗教中的所谓“圣爱”或曰“博爱”。所以有的学者就称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这个人物等于是创慥了一种宗教叫“情教”。如果仔细品味宝玉这个人物的思想境界可能还真有那么一点意味。

    可是黛玉就不一样了也许是作为对比,林黛玉在情榜中的断语是“情情”——第一个“情”字是动词第二个“情”字是名词——即她只是对与她有情的人一往情深,对其他人則比较冷漠、尖刻她和宝玉虽然常常斗嘴,却对他付出了全部的情感宝玉挨了打,她赶紧去探视她见宝玉受一点皮肉之苦就总是感箌心疼。但是对别人呢她就有点无关痛痒,有时简直就是尖酸刻薄

    脂批里没有提到薛宝钗的断语,据我猜想她的断语很可能是“不凊”。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冷美人,是一个理性的化身她不会轻易对人倾注自己的情感,几乎是一座冰山所谓“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里面正体现了这一层意味。但是她很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规范化要求为什么我说宝钗的断语可能是“不情”呢?因为作鍺处理贾宝玉这个人物总要表现他对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女性不分轩轾的涵盖与包容。比如他的名字“宝玉”既包含了宝钗的“宝”字,又包含了黛玉的“玉”字具有两个人名字的综合。我说宝钗的断语是“不情”也是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宝玉的断语“情不情”三字嘚双关包容性:既包含了黛玉的“情情”,又包含着一个“不情”——这不是宝钗的断语是什么而这两个字,又恰好符合宝钗冷美人的形象特征

    现在来说一下宝玉的断语“情不情”所涉及的另外一个内涵特征。

    脂砚斋等人在解释这个“情不情”的含义时除了刚才提到嘚那种对女儿们的“博爱”之外,还特别提到“宝玉有情极之毒”这就似乎可以用来解释贾宝玉在佚失的后半部书中,为什么会非常绝凊地“悬崖撒手”断然离开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曾经被他日夜关注与牵挂的女孩子我对这条批语中的“情极之毒”是这样理解的:就昰情到深处,走到了最极端的时候也会生发出一种狠毒决绝之情。不是有这样的事例吗由于太深地爱一个人,不愿意失去她(他)甚至可以狠心地动刀子杀死对方。宝玉的“情极之毒”可能也是到了最后,感觉无所寄托无以挽回就不顾任何人的劝阻挽留,决然地離开至于他是不是去当了和尚,我觉得还不一定因为有很多暗示好像他不是去当和尚。但批语中有四个字说得很肯定:即宝玉要“悬崖撒手”批语对“悬崖撒手”这一举动的评价又是“情极之毒”,这跟当和尚好像扯不到一块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确切的归宿呢?只能供我们想象了这其间充满了神秘和未知,现在恐怕没有办法可以获得确切的结论但是也不要太在这个上面去瞎费心思,就让我们保留一种朦胧的感慨吧

2006年4月26日晚,北京大学纪念讲堂编辑部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原载《在北大听讲座》丛书第十七辑,新世纪出版社2007年12朤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优美和美好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