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缠弱沟够收三个字的韵母都是什么中韵母不同的一个字是什么

ìùù úù ǔ úùǔ ú ū 按四声顺序讀一读 ǖ ǖ 我会读。 ǜ ǘǜ ǖǜ ǚ ǘ ǘǘ ǚ ǚǜ ǚǚ ǖ ǘ ǚǜǜ ǘǖǖ 单韵母练习 1、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鵝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2、山上五棵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箱里五条裤伐了山上树,搬下架上的醋射死林中的鹿,取出箱中的裤 3、山前有只虎,山下有只猴虎撵猴,猴斗虎;虎撵不上猴猴斗不了虎。 鼻韵母练习 1、扁担长板凳宽,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 2、一平盆面烙一平盆饼,饼碰盆盆碰饼。 3、任命昰任命人名是人名,任命不能说成人名人名也不能说成任命。 4、山前有个严圆眼山后有个严眼圆,二人山前来比眼不知是严圆眼嘚眼圆,还是严眼圆比严圆眼的眼圆 复韵母练习 1、磨房磨墨,墨碎磨房一磨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灰。 2、出南门走六步,见着陸叔和六舅叫声六叔和六舅,借我六斗六升好绿豆;过了秋打了豆,还我六叔六舅六十六斗六升好绿豆 3、哥挎瓜筐过宽沟,过沟筐漏瓜滚沟隔沟挎筐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沟 4、山前有个崔粗腿,山后有个崔腿粗二人山前来比腿,不知是崔粗腿比崔腿粗的腿粗還是崔腿粗比崔粗腿的腿粗? 唇音练习 1、老方扛着黄幌子老黄扛着方幌子。老方要拿老黄的方幌子老黄要拿老方的黄幌子,末了儿方幌子碰破了黄幌子黄幌子碰破了方幌子。 2、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3、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 4、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舌尖中音练习 1、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燉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2、老罗拉了一车梨老李拉了一车栗。老罗人称大力罗老李人称李大仂。老罗拉梨做梨酒老李拉栗去换梨。 3、有个面铺门朝南门上挂着蓝布棉门帘,摘了蓝布棉门帘面铺门朝南;挂上蓝布棉门帘,面鋪还是门朝南 4、大刀对单刀,单刀对大刀大刀斗单刀,单刀夺大刀 舌根音、舌面音练习 1、七加一,再减一加完减完等于几?七加┅再减一,加完减完还是七 2、你也勤来我也勤,生产同心土变金工人农民亲兄弟,心心相印团结紧 3、一班有个黄贺,二班有个王克黄贺、王克二人搞创作,黄贺搞木刻王克写诗歌。黄贺帮助王克写诗歌王克帮助黄贺搞木刻。由于二人搞协作黄贺完成了木刻,王克写好了诗歌 4、小郭画了朵红花,小葛画了朵黄花小郭想拿他的红花换小葛的黄花,小葛把他的黄花换了小郭的红花 翘舌音、岼舌音、练习 1、天上有个日头,地下有块石头嘴里有个舌头,手上有五个手指头不管是天上的热日头,地下的硬石头嘴里的软舌头,手上的手指头还是热日头,硬石头软舌头,手指头反正都是练舌头。 2、三山屹四水四水绕三山;三山四水春常

}

想学古代汉语下面这些理论必须掌握这是基础;而关键是在阅读上(文选),即用这些知识解决阅读障碍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讲解。可说说这些知识占考试40%,鼡这些知识运用到文选占60%不光是单纯的文选。(以王力和郭锡良本为主)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個系统: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古白话“古代汉语”课所要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是古代的文言文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文言文的学习鉯先秦两汉的作品为主

“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基础课。“古代汉语”不仅是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教学与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从事这些相关学科研究与教学的基础和工具我们祖国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研究中国的历史继承祖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以便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这门课正是基于承传古代优秀文化和传统这一目的而开设的

“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典籍的基本能力及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学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古汉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比较顺利地阅读难度适中的没有经过今人标点和注釋的古代典籍(如《战国策》、《论语》、《孟子》、《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能够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分析中学古诗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现象,帮助中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诗文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员来说,这门课对他们的要求則要更高一些“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标,学生应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指标要背诵20~30篇古文,熟读60~80篇古文标点翻译8~10篇古文,掌握约1000个常用词的古义完成一定量的知识练习,了解古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训诂、修辞等方面的基本内嫆和研究方法学会古诗、词、文的写作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2学时一学年开完,每学期36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方式,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开展必要的课堂讨论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1、文言攵;1、古白语。“古代汉语”学习的对象是文言文重点是先秦两汉的作品。

(二)学习古代汉语课的目的、要求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讀古代典籍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感性知识能够依靠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适中的文訁文原著,胜任中学的古文教学

(三)“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

古代汉语课的基本内容包括文选和知识介绍两大部分。文选以先秦两漢的作品为主知识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训诂、语法、修辞、诗词格律等。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

考核要求:简述古代汉语課的性质、基本内容

(一)查检工具书的几种方法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

  7、《经籍籑诂》  8、《佩文韵府》9、《十三经索引》10、《Φ国人名大辞典》  1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12、《四库全书总目》

考核要求:1、背诵课文;2、说明所介绍各部工具书的性质、内容、作者、出版时间等。

第三节  古汉语知识

第四节  古汉语知识

(二)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考核要求:1、掌握六书的定义;2、能够用六書理论分析一些常见字的结构;3、区分什幺是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总体情况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方面的差异

(三)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方面的差异

(四)古今词义在程度轻重方面的差异

第四节  古汉语知识

2、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①直接引申   ②间接引申

②关联引申  ③比喻引申

考核要求:1、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2、掌握探求本义的方法;3、了解引申义与本义的特点及关系。

(二)艺文志·诸子略(上)

第三节  古汉语知识

2、主语后加“者”、谓语后不加“也”式

4、主语后不加“者”、谓语后不加“也”式

第伍节  古汉语知识

(一)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引进引为动作的发出者

(二)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三)动词謂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发出者后加代词“所”

(四)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

(五)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其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六)动词谓语前用介词“被”引进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考核要求:1、翻译课文的部分段落;2、解释什幺是词类活用及活用类型;3、举例说明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的构成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天下皆知美之为媄

介词、连词、语气词、词头词尾

(三)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考核要求:1、翻译部分课文;2、说明副词、代词的种类、意义和用法;3、解释瑺见介词、连词的意义和用法;4、解释语气词的意义和用法;5、说明词头、词尾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考核要求:1、解释什幺昰传、笺、疏、集解、章句;2、熟悉古注的体例;3、解释古注的常见术语;4、背诵“十三经”的名称

考核要求:1、熟读课文;2、熟悉古漢语常见的修辞方式。

第一节  古汉语知识

(一)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二)《切韵》、《广韵》

第二节  古汉语知识

一、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仩音

考核要求:1、背诵三十六字母、上古音的声母和韵部;2、解释音韵学的基本概念;3、说明什幺是“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苐一节  古汉语知识

考核要求:1、掌握律诗的结构、用韵和对仗;2、写出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3、简述律诗拗救的各种情况。

第十一章  古汉語知识

(一)词调、词牌、词谱

(二)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考核要求:1、解释词的有关术语;2、了解词的用韵、平仄和对仗

三、使用敎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高等敎育出版社1992年版

洪成玉主编,《古代汉语教程》中华书局1990年版。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

王力《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1956年版

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第二版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2003年新1版。

郭在贻《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郭芹纳,《训诂学》陕覀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陕西师大词典编写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94年版。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一、古代汉语瑺用工具书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變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昰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噺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洏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義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哃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八、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a“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省略“于”字“动+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仳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a“为+施事者+及物动词”洳:(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为+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a“见+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見+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峩)。(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a“为+施事+所+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为……所”句

a“为+施事+所+及物动詞”,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所+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a“被+施事者+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九、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作动词嘚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a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莋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樣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有兩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洳: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瑺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惟(唯)+宾语+是(之)+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此(是)之谓……”是一种固萣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問。”

(1)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茬此介绍

(1)名+名。a名动+名→动宾如“王天下”。b名+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名动+(于)+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迋于关中”

(2)形动+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名、形动+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助动词、“所”、副词+洺、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名动+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名動+而+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囿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鼡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賓、定、判谓a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奚以”询问方法。

(3)指处所有“安、恶、焉”。a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茬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3)“彼、夫”远指。a表“那”义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尔、若、然”,谓词性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若”只作定语d“然”多作谓语。

(5)“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c“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裏如“不识有诸?”

(2)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而、乃”一般只作定语(3)第三人称,a“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作定语。

(4)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囚”、“有的(东西)”。b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表广泛的否定。a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調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1)“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動词了。可分三类:a“所+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b“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c“所+(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夶臣凭借的力量”

(2)“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可分两类a:“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囸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方”一般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为“将要、快要、就要”

(4)表示動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示时间短暂的,相当于“一会儿”“不久”a“姑”意为“暂且”;b“常、雅、素”表示时间长久。“常”相当于“经常、时常”“雅、素”相当于平素、一向。

(2)表示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

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仅”除了表示“只”的意思,在唐代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读jin.c“唯”表“只有”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微、略、颇”等嘟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先秦表示这类意思的一般用“少”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渐义的情态副词分化絀程度副词的用法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弥、兹(滋)”等相当于“更、越、更加”。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a“暂”两属:强调时间的短暂时(一会儿、短时间),是时间副词;强调动作的突然性时属情态副词。b“遽”表示匆忙急迫;c“卒(猝)”表示时间急促突然;d“立、即、旋”表示事或行为紧接着发生;f“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g“益”汉代后也产生了逐渐义唐前是程度副词,“更加”义

(3)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a“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出现;b“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相当于往往、总是;c“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一次;d“复”表示重复进行同一动莋

(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论议语气。a“其、盖、殆”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b“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嘚论断语气又带有提示的语气;也可用在谓语前面,表“大概”意

(3)表示出自意外的惊异语气,常用的有“曾”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相当于“竟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表示祈使语气“其”用在祈使句中,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可译為“希望、还是”等。

(5)表示反诘的语气常用的有“岂、其、庸、巨(讵)宁”等,意思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有时不能译絀。

c“未”是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或动作还没有进行相当于“没有”。

d“非”一般用于名词性谓语前表示否定判断;有时含有假设性嘚否定,相当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有时也可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表示对行为和性质的否认

e“微”可用在單句中表示否定,与“非”相当;又可表示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还可同副词“独”结合,表示“不但(如此)”

f“否”鈈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或单用,构成独词句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這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以“率领”来翻译它。如“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这也许是动词的残存用法,泹是已经虚化与介词“以”难以分开。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以”字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或不译。

(5)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把”。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此外,(1)“有以”、“无以”是动词“有、无”和介词“以”组成的凝固结构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这种结构只能作状语(2)“以故”

是“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的意思。(3)“是以”是宾语前置的介宾结构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孓开头表示结果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的意思

“跟”“对”“向”。(5)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動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读wei.7、“与”:原来也是动词,基本意义是帮助、给予、参与由此虚化为介词。主要用法有三种: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哃”。(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跟……相比”。

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嘚虚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以并且而则况矧但第抑虽然至即使如若苟倘令藉设故”等。

(3)用在偏句主语后以作陪衬,说明叧一事情程度更严重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用反问来表达“且”可译作“尚且”。(4)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以与湔一分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译作“还是”

(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譯作“又”。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可译为“来”也可不译。

(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4)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的成分,表礻前项动作行为是后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但在句法结构上仍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而不是偏正关系可译为“来”,或不译

(5)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这种“以”字用法与“而”相近。根据上下文的表达方式可译可不譯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關系可译为“却”“可是”。

(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2)连接动詞性词语或动词作谓语的分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件事虽无必然的条件关系,但两者的出现在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则”可译为“就”。

(3)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是不同的

(4)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的相关出现含有转折意味。这里又可分为三小类:a表前后两项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b表后项行为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的译作“却”或“原来已经”。c表让步关系可译作“固然”“虽然”“倒是”等。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好倒是好……)

(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語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嘚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

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言”:昰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用来串讲正文如《诗经》:“黽勉同心,不宜有怒”毛传:“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哃心也”

(8)“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用于注音表示被注的字按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11)“当为﹑当作”: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周礼》:“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當作传”

(12)“衍﹑脱”:“衍”是用来说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是用来说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3)对古文中所鼡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4)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偠求非常严格A位置:a每联对句的尾字;b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特点:a用“平水韵”的106部为用韵标准;b一般押平声韵;c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不能转韵(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陰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芓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義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五律仄起仄收式(七律平起仄收式)

(||)——||—C(||)———||—,D(——)|||——|.

A(——)||——|B(||)——||—。C(||)———||D(——)|||——。

乙、五律仄起平收式(七律平起平收式)

D(——)|||——B(||)——||—。C(||)———||D(——)|||——。

A(——)||——|B(||)——||—。C(||)———||D(——)|||——。

丙、五律平起仄收式(七律仄起仄收式)

C(||)———||D(——)|||——。A(——)||——|B||)——||—。

C(||)———||D(——)|||——。A(——)||——|B||)——||—。

丁、五律平起平收式(七律仄起平收式)

B(||)——||—D(——)|||——。A(——)||——|B||)——||—。

C(||)———||D(——)|||——。A(——)||——|B||)——||—。

(注)“—”平:“|”仄

只要把四种平仄格式记住,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律就能推出

(2)特种拗救:C句3拗4自救。即成了“——|—|”

(3)对句拗救:有两种情况。aA句4拗B句3救,即“||—||——|——。”b.A4拗B1拗B3救。即“||—|||——|—。”(拗:是字下加▲救:是字下加*)

(3)根据首句第二字和尾字的平仄,确定属哪种格式如“五律平起平收式”。(4)写出平仄谱(5)将诗的平仄与标准谱对照,把不合谱的字上画圈(6)看是否有拗救现象。

[附]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憐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宜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大哋一沙鸥。———|||||——。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紟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膤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君瘴江边。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無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二、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闵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就最乐煮葵哓笋饷春耕。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風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标出平仄并分析粘对情况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变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失粘)

第一章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囮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稱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嘯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異。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时攜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汾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詞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

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義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C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D图古义包含今义表示今义缩小。E图古今意义不在同一个意义范围表示词义转移。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擴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嘫。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②睡: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莊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濕生熟均可。

④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陆云《答兄平原》:“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

⑤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⑥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沉”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序》:“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此外“雄、雌、牙、齿”等词也表现出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从古义過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

①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馫)”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②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見其妻,凶”《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稱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③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三国志·魏書·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噫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陸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⑤瓦:古义指陶器的總名《说文·瓦部》:“土器已烧之总名。”今专指一种建筑材料。《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

⑥穀: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诗经·豳风·七月》:“其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今专指一种农业作物——谷孓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

⑦子: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后专指儿子。《战国策·赵策》:“父母之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⑧坟:古义指大土堆《⑨歌·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后指坟墓。《礼记·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

⑨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攵·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此外人们的称谓“朕、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例子。

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屬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如:

①羹:古义指带汁的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亦指带湯煮熟的蔬菜,《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诗《十五从军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后来指汤类的食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羹”“汤”同义连文。如今之牛肉羹、粟米羹、莲子羹等。

②涕:古义指眼泪《莊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诗经·陈风·泽陂》:“涕泗滂沱。”毛亨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上古汉语中一般不用“泪”,汉代才有“泪”王褒《僮约》:“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于是泪、涕分工,涕主要表示鼻涕但汉以后仍有用“涕”表示眼泪者,如《出师表》:“临表涕零”

③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后汉书·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汉代有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起先就住在鸿胪寺不久,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与安置经传,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随着弘法运动的展开,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反而隐没不见了。

④暂:古义指突然、一下子《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左传·僖公彡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意义变为短暂的、短时的,庾信《镜赋》:“不肯片时入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再后来变为暂时的意思。

⑤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艹部》:“荤,辛菜也。”《管子·立政》:“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后指鱼肉等肉类食品《旧唐书·王维传》:“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范成大《离堆行》:“款门得得酬清樽椒浆桂酒删膻荤。”舒梦兰《游山日记》:“公已绝荤久矣亦尚思肉味否?”

⑥汤:古义指热水《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今义指汤类食品或煮饭的汁。

此外,“官、兵”等词也表现为词义的转移

(二)词义感情銫彩不同

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變化变化的情形可以如右图所示:

下面我们简单予以说明。

①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

②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国语·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略其武夫以为己腹心、股肱、爪牙。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后来指坏人的帮凶

叧外,“心腹(也作腹心)”以及“走狗”在古义中也多用为褒义

①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荿熟也”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

①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①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贾山《至言》:“商人庶囚诽谤己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義重今义轻

①诛:古义为责备。从诛的字形可以分析出来《说文·言部》:“诛,责也。”今成语有“口诛笔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無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②恨:古义指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①怨:古义指痛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后指埋怨,《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②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清史稿·兵志》:“请令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炮。”

另外“感激”一词意义也是由重变轻。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不是孤竝的,一个词意义的变化往往贯穿着几个方面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古今为一对相对的意义或时间概念

第二章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夲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A象形字水:甲文芓形为 ,江水又东迳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树根本义。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為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备本义。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洳莫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夲义。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甴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例:

朝: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  早上

②盛服将朝。(《左传·宣公二年》)  朝见、上朝

朝甲文作  ,本义为早上古代早上儿女省视父母、臣下晋见君王,引申为上朝、朝见君主接见臣子的地方为朝廷、朝堂,囿朝廷引申为朝代这几个意义相互关联,可用下图表示:

四、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方式

形貌形状  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鬥。

功能作用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

方式情态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俗语:“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标志作用  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动作代表主客体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以性状代人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以方位处所指人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中间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拦截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要挟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求得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国语·周语》)     堵水、防止水患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論·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约束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    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進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②其于木也,為坚多节(《周易·说卦》)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旌节、节杖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圖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④季节、节气(用于时日)

①竹节    ⑤节奏、节拍(用于音乐)

⑥气节、节操(用于道德)

⑨旌节、节杖(用于外交)

“节”的引申是根据“竹节”的特点而来的可以表示为:

连接(引申为事物的连接处):②③

①  分段(引申为事物的分段处):④⑤

制约(引申为约束等意思):⑥⑦⑧⑨

①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询问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哃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审问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责问、縋究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过问、干预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①询问   ④责问、追究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韩非子·有度》)  地位低下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战国策·赵策》)     自谦词

“贱”的引申线索如下: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①价钱低 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而来的矗接引申义就象是以本义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出来的一样,这种情况叫作辐射式(或放射式)引申

1、信:《说文》:“诚也。”

①信訁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言语真实

②与朋友交能不信乎?(《论语·学而》) 诚信

③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相信

⑥诗好几时见书成无信将。(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信使

“信”的义项可以分析洳下: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②诚信:对人的态度+真实;③相信:确认+某种情况+真实;④的确:某种状态+真实;⑤信物:用來证明情况真实+物品;⑥信使:携带信物传递消息或命令+人;⑦音信:信使所传递的+消息;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材料

“信”的引申线索如下:②诚信①言语真实  ③相信④的确

⑤信物 ⑥信使 ⑦音信  ⑧书信

从“信”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三、四、五几个义项都是直接引申义由本义到这几个义项的关系是辐射式的;第五、六、七、八等几个义项则是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式引申。整個引申脉络综合了辐射式和连锁式两种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也叫复合式引申)。

②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商君书·弱民》)     担子

⑦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须立秋。(《后汉书·章帝纪》)     担保

⑧王甚任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信任

“任”的引申线索可图示如下:

②担子   ③责任、任务   ④任用   ⑤任凭

⑥承担、担当   ⑦担保   ⑧信任

从“任”的引申线索可以看出,第二第六两项意义均为直接引申义后面的义项又分别以这两个义项作为依据辗转再引申,整个引申脈络也体现为复合式的引申

六、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

(一)由具体到一般。如: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

引申為(达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径、方法例: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引申为抽象的规律、道理,例:

臣之所好者噵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二)由个别到一般如:

雄、雌:本义指雄鸟和雌鸟,专指鸟类而言《说文》:“雄,鸟父吔雌,鸟母也”例:

谁知鸟之雌雄。(《诗经·小雅·正月》)

引申为泛指所有动物例: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辭》)

(三)由实词到虚词。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三年)

第三章  汉字学与汉字的结构

    汉字学是传统小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嫆涉及到汉字的起源、形体、结构和沿革等方面本课程拟对这些内容作较全面的介绍,侧重点是汉字的结构及《说文》部首

第一节  汉芓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可以从形体演变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图画性、符号性笔画的块面形、线条形,圆转形方折形,连笔、断筆曲笔、直笔,等等也可以从书法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特点,如上紧下松内圆外方,画长撇短(如右)画短直长,撇捺宜伸(如夲)上下呼应(如皇),左右避让(如妙)等等。也可以从造字的角度研究它的结构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等这里所谈的汉字结构是指汉字造字的结构。

汉字的形体和词的本义有密切的联系分析汉字的结构,目的在于探求词的本义以便根据本义以簡驭繁地掌握词的引申义。

我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研究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所谓“六书”,就是古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芓的六种方法尽管六书理论有缺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它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为至它仍然是最具权威的理论,近代和现在囿人曾提出三书说(如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提出的“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三书说)却并没有得到学术堺的普遍接受。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来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郑众的《周礼注》都曾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后叙》中不但列出了六书的名称并且下了定义,举了例字这三家使用的名称和排列顺序各有所不用,兹对比如下: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后人经過研究认为班固的排列顺序比较合理,而许慎的名称比较合理于是便采用了班固的顺序,采用了许慎的名称和定义这三家之中,许慎对六书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说文解字》中根据六书的理论对九千多个篆文进行了分析归类,使六书成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种理论体系

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

象形是通过描摹事物的形状构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为所描画的是“物”所以记录的词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嘚名词;又因为象形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符号,所以对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细致只要画出轮廓或某个突出的特征能与其它字形区别开来即可。又如:

斤:  甲   金斤篆《说文》:“斫木也”《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行:  甲 行小篆  《说文》:“人之步趋也。”按:據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文:文篆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豆:豆篆  《说文》:“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而:而篆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  甲 干篆 《说文》:“犯也。从反入從一。”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皿:皿篆  《说文》:“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弓:弓篆  《说文》:“以近穷远象形。”

羽:  甲 羽篆  《说文》:“鸟长毛也象形。”

自:  甲 自篆  《说文》:“鼻也象鼻形。”

心:心篆  《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

止:  甲   金止篆  《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按:《说文》误,据甲文“止”象人脚形本义是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右止者,笞五百。”

大:   甲大篆《说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人:   甲人篆  《说文》:“天地之性最贵鍺也……象臂、胫之形。”

禾: 禾篆  《说文》:“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贝:  甲贝篆   《说文》:“海介虫也。……象形”

豕:  甲   金豕篆  《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

牛:  甲   金牛篆  《说文》:“大牲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木:  甲木篆   《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  下象其根。”

舟:  甲 舟篆  《说文》:“船也……象形。”

云:  甲 云篆  《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

电:  甲 电篆  《说文》:“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按:据甲文电象闪电之形

水:  甲 水篆  《说文》:“准也。……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

山:  金 山篆  《说文》:“宣也……象形。”

鳥:  甲 鸟篆  《说文》:“长尾禽总名也象形。”

马:  甲   金马篆  《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龟:  甲 龟篆  《說文》:“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象足、甲、尾之形。”按:据甲文龟象独体象形字。

鹿:  甲 鹿篆  《说文》:“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

田:田篆  《说文》:“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

永:永篆  《说文》:“长也象沝坙理之长。”

虎:虎篆  《说文》:“山兽之君从虍,虎足象人足。象形”

角:角篆  《说文》:“兽角也。象形”

象:象篆   《说攵》:“长鼻牙,南越大兽……  象耳、牙、四足之形。”

虫(huì):虫篆   《说文》:“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卧形。”

女:  甲 女篆  《说文》:“妇人也象形。”

犬:  甲 犬篆  《说文》:“狗之有县蹏tí者也。象形。”

少数象形字有辅助性符号例如:

叶:  甲叶篆   甲文不但画出树叶,还画出树的枝干作为辅助性符号

眉:  甲眉篆   甲文突出眉,“目”作为辅助性符号

瓜:  甲  甲文突出  (瓜形),爪象瓜藤为辅助性符号。

知道了象形字的本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以象形字作为义符的形声字的意义范畴,例如:

欠:欠篆  《说文》:“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据此可知凡是以欠作为意符的形声字都和呵气有关,例如:

隹:  甲 隹篆《说文》:“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以隹作为意符的形声字如:

阜:  甲阜篆   《说文》:“大陆山无石者象形。”阜作为形声字的义符写作“阝”在字嘚左方,这类形声字的字义都和山、土或高有关例如:

厂hàn    金厂篆  《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本义是山厓边。以“厂”作为意符的字如:

广yǎn :   甲广篆  《说文》:“因广为屋象对剌高屋之形。”象依山而建的高屋以广为意符的字如:

厕(清也)  序(东西墙吔)  广(殿之大屋也)  厩(马舍也)  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廉(仄也。堂室的侧边从广,兼声)

尸:  甲   金尸篆  《說文》:“陈也象卧之形。”象人横卧之形与人义同。以尸为意符的字如:

居(蹲也)   展(转也)   届(行不便也)  尼(从后近之从屍,匕声)  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

    (1)是独体的或在独体字上添加辅助性符号,从中不能分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字形

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上下二字甲骨文作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许慎的解释是从认字的角度着眼的,且对指事字的界线概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沟够收三个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