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小说大结局作者是谁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这么火_中国作家网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这么火
           张德祥           
  2015年2月,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播出后,路遥和他笔下的孙少安、孙少平们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新一轮的热议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影视和生活的关系?关于《平凡的世界》,我们忽略了什么?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在当下还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4月14日,中国作家网邀请嘉宾雷达、张德祥、彭文祥,共同探讨“《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这么火”。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这么火
       路遥        《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一部接地气的现实主义力作
  网友提问:
  曹秀:现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已经成为神话了,我们是不是都要改过来,以写现实主义为主?
  高加林:小说《平凡的世界》刚问世时,实际上是受到评论界冷遇的,但是时间证明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有其不衰的生命力,这是否意味着当时我们的文学评论出现了误判?
  雷& 达(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平凡的世界》充分体现了路遥的现实主义精神。作者寄予厚望的孙少平,到小说最后他还是一个井下的矿工,虽然一直想到外面去,但始终没有去成,他最后和他师傅的遗孀在一起了,这就是孙少平的命运。在这一点上,路遥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为我欣赏的,如果他写的每个人最后都成了大款,每个人都成了成功人士,都获得了美满的结局,那就是一个白日梦的通俗小说。《平凡的世界》有悲情,这种悲情是生活的真实,这一点上在今天我还看好路遥。
  我们做专业文学批评的人,比较容易从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方法等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估。在这个情况下,上世纪80年代,《平凡的世界》刚出来的时候,它在当时观念革命的创新潮流中显得比较老派一点,所以在批评界遭到了冷遇。包括我本人,当时对这个作品的评价也不是特别高。我曾经说过,《平凡的世界》基本上就是《人生》的扩大版,《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在《平凡的世界》中可以分成两个人物:孙少安、孙少平。现在看来,我当时的评价有一个地方是没有顾及到的,实际上,孙少安、孙少平这两个人物,特别是孙少平,他比高加林走得更远,同时克服了高加林身上的浮躁、好高骛远以及个人主义,因而更加接近现实。
  但是,跟在批评界遭遇的冷遇不同,《平凡的世界》刚一发表,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之后多年,图书馆里《平凡的世界》借阅率始终居于高位,一代代的年轻人都喜欢这本书,说明了这里面有很多穿越时空、能和几代年轻人的心灵沟通并激励他们的东西。
  文学评论的眼光和读者的眼光之间的错位,我觉得并不奇怪。也不能说当时文学评论的看法都不对,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文学评论不能仅仅从方法上是不是标新立异这个方面去考量,而更多从作品本身去客观分析,不要受外在思潮的干扰,应该从文本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它。
  同时,我也要强调一个问题,作家、读者不要因为现在《平凡的世界》火了,就觉得这是我们的“样板小说”,大家都得按这个小说的方法来写,这我是完全不同意的。实际上,路遥的成功有他自己独特的方法,不是简单的现实主义。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莫言的《红高粱》《生死疲劳》《蛙》,贾平凹的《带灯》《老生》,余华的《活着》等,都很难说是标准的现实主义,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当代文学的好作品多得很,不要因为某一部作品遮住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恰恰要保持这样的心态。
  张德祥(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我们现在很少能够见到和我们的大地、和我们的民众、和我们的生活如此密切、血肉相连的作品,这部作品完全是从我们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从路遥的心里、生命中生长出来的作品,也是从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作品,它紧紧地连着这个时代的脉搏,接着我们的地气。看这样的作品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它没有距离,好像那里边的人物就是我们自己。我始终坚信,现实主义到现在仍然是艺术创作最好的方法之一,现实主义告诉你一条真理:从生活中来,遵循生活的原则。
  这样的作品我们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我们现在缺的就是这样的作品。现在的大部分作品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这样的作品好看,一集一个小高潮,三集一个大高潮,但是这种作品没有生命力,它不是来自于具体的生活,不是来自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内心的感动,《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等人物都是从生活当中生长出来的。工业化生产的是“无我”的作品,读者、观众看了不会感动,因为她不是从内心里冒出来的鲜血,不是燃烧的激情。创作一定要来源于生活,要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去。路遥的创作就是燃烧自己,是“有我”的作品,它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路遥亲自感受过的、理解过的,哪怕是苦难的生活,不吐不快,不写不行。路遥的创作是非常严肃的,不是为了稿费,为了名誉,而是内心有一种激情,就好像上天对我有一种命令,我必须把这个写出来才能对得起我的生命,对得起苍天。没有这个精神,技巧再完美、再花哨、再悬疑,都感动不了人。
  路遥曾经说过,走向高山难,退回平地易。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我们的文学现在是有“高原”无“高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类似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代文学60年的发展史,只要是来自于生活并且作家亲身经历感悟过的、感动过的,都会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比如《红旗谱》《林海雪原》,这些都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这些作品现在推得倒吗?
  文学、影视和时代之间应该是一体的,如果一个人在创作中没有把这几个东西融为一体,那他的作品是不会成功的。一个人没有生活经历是不行的,如果有了生活经历而没有感动,或者说在生活中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对生命的深层体验,也是不行的。张贤亮的《绿化树》为什么那么感人,就是他体验过那种苦难,然后把苦难升华为一种美最后呈现给读者。
  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兼副学部长):
  搞理论研究的也好,搞文学创作的也好,必须要真正关心这个时代,假如不关心这个时代,可能就是做“死”学问。不管是作家还是理论家、批评家,都是对时代进行发言。前几年有个论点好像挺流行的,大家觉得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重要的是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我倒觉得,“说什么”还是最重要的,《平凡的世界》在今天受到这样的关注,充分说明了“说什么”的重要性,说明大众对“说什么”的期待,也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应该重新回到现实主义的方法中来。
  谈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不妨拿目前荧幕上的一些电视剧来做比较。有些电视剧悬念叠出、跌宕起伏,很能“抓人”,但是到底要表现什么?表现了什么?对制作方而言,可能是很无关紧要的问题。对于《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现在年轻的读者、观众接受它也许是有一定的困难,代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路遥是虚构的。我出生在农村,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知道生活的苦难,因此我知道路遥的写作完全是来自生活、发自内心的。
  折射当下社会的“软骨病”
  网友提问:
  羊哥: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人物形象似乎在当下的文艺创作中已不多见,今天重新回望这些人物形象有何意义?
  老树的树:这么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中那种感动人心的精神追求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彭文祥:
  别林斯基在谈到艺术创作和理论关系的时候说过,不管是创作还是理论,都是对时代精神的发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问世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这部作品在当下引发热潮,必然跟我们当下的社会心理、观众心态相关。这部作品折射了什么时代问题?从中我们看到当前大家期待的是什么?我反思了自己的审美体验,有两点突出要说,第一是作品表现了承受苦难的勇气,第二是表现了对真诚这种品质的推崇。
  在当下,我们太需要奋斗了,太需要面对苦难的时候不走捷径,不坑蒙拐骗,而是直面它。这种精神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几个主人公身上都有突出表现,是一种我们这个社会久违的、令人叹服的精神。另外,我们需要诚信、真诚,在《平凡的世界》里面,不管是孙少安、孙少平,他只要答应一件事,就会像钉子一样不再更改,他们不会走捷径,甚至不接受已经摆在面前的好处,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精神折射了当前时代中大家处处提防,谁都不可信,谁都不可依赖的社会心理。
  这部作品从另外一个维度映照了当今时代精神领域的“软骨病”,这个“软骨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诚信的缺失、奋斗精神的缺失。
  张德祥:
  《平凡的世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可贵的。在今天,有许多描写农村、城镇的作品,但很少有像《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家二兄弟一样有担当、有精神高度的人物,一个作品能给这个时代提供多少精神能量,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
  我们现在缺什么呢?缺的是真诚地面对艺术创作的态度,缺的是独立地按照艺术的规律和自己人生体验去书写的态度。今天,《平凡的世界》火了,我们也不能完全地去学它,我们要学习的是像路遥那样去生活,像他那样去创作,像他那样真诚地对待艺术,像他作品中的人物那样真诚地对待人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什么到今天还有光辉,就是因为揭示了文学创作和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艺思想、文艺风潮不断更新,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离艺术规律越来越远,一些作品脱离真实的生活,缺乏深入的感受和思考,而是跟着某种风潮进行创作,这样下去我认为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真正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正视文学创作和生活、和时代、和自我的关系,才能创作出真正感动读者的作品。
  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文艺创作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为财富唱赞歌,而不是为精神和爱情唱赞歌。在巴尔扎克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们是坚决地批评物质的,他们可以为一个少女失去爱情而歌唱,但绝不会为一个商人失去财富而歌唱。
  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更注重的是人的精神,不在乎对方拥有多少资产。孙少平敢于承担责任,虽然穷、地位低,但他有一种强烈的自尊感和自强的精神,他身上的优秀品质显示出他将来一定会是一个有出息的男人。他们虽然是草根,但他们脚踩在地上,有一种踏实感、安全感。
  回望一段特殊的历史
  网友提问:
  豹子头:我觉得《平凡的世界》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很多不够真实的地方,比如高干的女儿爱上一个煤黑子,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各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鲁镭:《平凡世界》之所以这么火,是不是大家都有一种怀旧的心里,老作品拍成电视剧,人们都怀着一颗好奇心,一个期待值?
  张德祥:
  《平凡的世界》是那一代人的精神写照。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出身卑微,但是他们有尊严,他们自强自立,同时他们也很真诚、淳朴,这些素质恰恰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精神力量。这样的作品呼应了时代,凝聚了人的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精神和价值观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改变的。通过这个作品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的价值观。还有,它告诉我们人生应当怎样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
  现在屏幕上的作品大多是历史剧、谍战剧、古装剧、家庭伦理剧,真正反映现实的非常少,尤其是目前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年轻人的奋斗史、成长史的作品非常少。《平凡的世界》播出以后,年轻人们从这部作品里面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一代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怎么奋斗的。《平凡的世界》基本上宏观概括了那样一个年代青年人的成长过程、奋斗过程。
  雷& 达:
  《平凡的世界》在今天引发热议不仅仅是外在因素引起的,它本身有自己的基础。这是一个朴素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一直稳定地受到一代一代读者的欢迎,根源在哪?我总结了几个方面。
  一是它有比较强大的艺术概括力,把历史命运个人化,把个人命运历史化,以对人物的精神刻画折射出历史发展的面貌,这一点路遥处理得很好,像恩格斯讲的,人物的动机不是仅仅来自于琐碎的个人愿望,而是来自于历史的潮流。
  第二个是聚焦普通人、小人物。路遥跟我多次谈过,虽然他并不否认英雄伟人、帝王将相的历史作用,但是他更看重普通人,他认为在普通人身上最能反映感人的诗意,同时有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他能够发现平凡生活当中不平凡的意义,这是路遥写作的一个特点。
  第三,《平凡的世界》写了一个城乡交叉地区,路遥认为这里信息量最丰富,最能反映社会变革的面貌。同时,小说也写了上下交叉,比如田福堂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弟弟田福军却当了省委副书记,小说中相爱的男女都是地域和门第相差相当悬殊的,比如田晓霞爱上了孙少平。
  路遥的作品还有一点,他呼唤爱情,呼唤纯洁的、非功利的爱情,这是他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重精神轻物质、重义轻利,这是时代风尚。所以,《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超越门第、超越贫富,追求的是一种纯洁的非功利的爱情。为什么我们喜欢听《梁祝》,为什么我们喜欢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都是在金钱和爱情中间选择了爱情。现在进入了一个不相信爱情的时代,大家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暂时拥有,这是整个时代风气的改变。
  在苦难中实现精神追求
  网友提问:
  刚杰?索木东:《平凡的世界》是伴随我们“70后”成长的一部小说,那时候几乎人手一册。相通的经历、相同的理想,给我们一个启示:超越苦难之上的是什么?
  李迪:真实的和苦难的生活,让《平凡的世界》不平凡,能留下来的厚重作品大都是这样。但是,目前好像很少有这样的作品。是生活过好了,没苦难了,也就难有好作品了吗?这部作品中的苦难生活好像很难打动眼下的年轻人,他们不理解,怎么办?
  雷& 达:
  现在看《平凡的世界》,你可以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不能不承认,它涉及了道德理想、伦理价值、人生的意义和我们对精神的追求以及怎样看待劳动、看待爱情等最基本的人生问题,所以它在今天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回应是必然的。
  《平凡的世界》中的精神追求对于我们这个价值失落的时代来说是一次强烈的震撼。孙少安、孙少平都是外在的贫穷和内心的高傲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他们啃的是窝窝头,看的是《参考消息》。孙少平是个挖煤的工人,休息的时间却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一方面在井下沉重劳动,另一方面想着到外面去,这些人既传统又现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表现。
  路遥在小说中把传统之美、苦难之美、自我实现之美融合在一起,同时还表现了传统道德之美,比如里面写只有一个白馒头只能给老奶奶吃,除了她谁都没资格吃;女儿好不容易攒了一块钱给家里,偏说是捡的;一双新鞋,兄弟两个人互相推让等等。此外还有苦难之美,这是路遥整个作品的特点,主人公们在苦难中像炼钢一样地磨炼自己。比如孙少平到煤矿去受了很多罪,但他始终相信,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是冰冷的,这是路遥对人生的一个观点。他认为苦难磨炼人,人生的意义在于与苦难的搏斗中产生意义,人生就是充满苦难的,没苦难就没有意义。
  彭文祥:
  苦难的主题在路遥笔下已经深化成一种超越题材,苦难让他思考人生问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走过30多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好像有点格格不入,它跨越时空地突然来到了2015年的中国大地上,让我们直面自己的生活,思考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该反思些什么?作品里的人物待人接物的真诚、对待爱情的真诚,都让我们看到一个道德基本伦理的标准。
  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把很多优秀的品德赋予到几个特别可爱的女性身上,比如田晓霞、田润叶、贺秀莲,但是她们的结局都是具有悲剧色彩的,让人感受到一种痛感之后的美感。可能有的人说路遥是个男权主义者,孙少安老跟秀莲说“我要捶死你”,但实际上,我觉得这对夫妻是塑造得最成功的,最能让人跟他们同悲喜、同欢乐。秀莲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但始终都跟随着她的丈夫。但同时,她并不是惟命是从的传统女性,她最可贵的品质是跟她丈夫一起穷则思变,这个女性形象是非常饱满、深厚的。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有自己的诗学和美学表达,这在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上表现得非常充分。
  另外,路遥在表现爱情方面也很特别。现代电视剧的通俗模式中,三角恋狠多,其实《平凡的世界》中也有这样的关系,比如孙少安、田润叶和贺秀莲,但他表现出来一点没有庸俗化,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纯洁、简单,是一种很自然的,符合人情人性的审美表达。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漫画《平凡的世界》作者忆路遥:他是一个强人
&&&&来源:&&&&
原标题:漫画《平凡的世界》作者忆路遥:他是一个强人
  随着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的热播,与路遥及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关的故事渐次跃入人们眼帘。日前,华商报记者采访了24年前曾用656幅漫画“重现”这部鸿篇巨制的“陕北后生”――不久前才以所绘法文版连环画《白鹿原》在欧洲“火”了一阵的李志武。
  见第一面 路遥就给了“委托”
  华商报:李先生你好!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看了没?感觉如何?
  李志武:看了,整体不错,制作方有情怀、有感情。但说实话,电视剧所呈现的与我想的还是不太一样,可能创作者因条件所限,或有各种考虑吧,总之,作为陕北人,我觉得片子的“陕北味儿”不够浓、不够正宗,值得改进之处还是挺多的。
  华商报:你当时是如何与小说《平凡的世界》结缘的?
  李志武:接触《平凡的世界》以前,我已经画了并出过一些短篇连环画,当时一直想找一部有价值的、能激励人上进的作品,好让自己在连环画创作领域做些尝试,直到遇到《平凡的世界》,我立马确定,就是它了!这部作品是写陕北的,而且我们这一代人对孙少平等人的生活,可以说感同身受,非常亲切。路遥在延川中学上过学,而我是延长县的,相距非常近。这本书出来后,尤其是广播上一连播,我听了非常激动,一直想画。想到路遥是陕北人,我就请延安文联的朋友,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然后我带着信上西安去找他。
  华商报:还记得和路遥见面的时间吗?
  李志武:这个时间我当然记得非常清,咋也忘不了,是日,因为是第一次与路遥见面嘛,在他家里。去见这样一位大作家我很激动,但没带以前的作品,因为虽然也画过一些,但感觉没有特别有影响的东西,所以就没好意思带。当时,路遥弟弟王天乐是《延安日报》记者,路遥知道我的想法后,就当场委托他弟执笔,给《延安日报》副总编张春生写信,委托他改编连环画脚本,然后让我根据脚本去画。
  华商报:正式开始画是什么时候?
  李志武:见路遥的当年(1991年)5月,张春生就送来了改编好的第一部分脚本,然后我就开始画了。面对这样一部大作品,我给自己定了六条,一是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二是要用简洁的笔墨与构图传达较深刻的内蕴;三是要保持整体绘画风格的统一;四是要有时代的真实性;五是要准确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六是要把握主人公十年时间的变化过程。我把这些要求逐条写在纸上,贴在案头前的墙上。
  华商报:这些要求,当作品完成后,你觉得自己做到了吗?
  李志武:这个要读者来评价吧,我反正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了。连环画1995年出版,到现在也20年了,回头看,还是挺让人感慨的。
  绘画期间 路遥“审稿”三次
  华商报:画时遇到什么困难没?有没有特别难下笔的地方?
  李志武:我自认为还是比较了解这部作品的,首先我本身就是延安人,《平凡的世界》里的黄原市,在我看来,写的其实就是延安,而不是榆林,当然这是我的看法。至于创作中的困难,最主要的还是人物形象的确定、性格的塑造。我自认为画得还是很真诚的。
  华商报:这些画稿,路遥看过没?他提过哪些意见?
  李志武:画《平凡的世界》期间,路遥每次回延安,我们都要就此交流,请他看一看,提提意见,这些画稿,他总共看过三次。遗憾的是,在他生前,没能看到这本连环画的出版,想起来很是痛心。最初画《平凡的世界》,完全出于个人喜欢,也没签什么协议,不像后来画《白鹿原》,是《连环画报》约稿。路遥去世前,连环画已经完成,考虑到将来出版,路遥就在西京医院病床上写过一个关于出版的授权书,出版社的名字是空着的,内容大意是,由张春生改编、李志武绘画《平凡的世界》,从一开始他就是知情的,他认为“水准不低,完全同意出版”之类。
  华商报:路遥三次看稿,哪次印象比较深?
  李志武:应该是1992年8月他到延安那次。当时,他来了后,明显感觉到精神状态不好,望上去一脸疲惫。考虑到他一路劳顿,大家就劝他先休息,没有看稿,当时也没啥营养品,我给他买了点白糖。当时有个医生朋友来了,感觉到路遥的病情并不像他自己说得那么轻松,就建议还是去医院。但时间已是下午,没法检查,医生就给他开了一些补充营养类的药,先让输液,第二天上班后空腹再检查。去医院陪路遥的朋友,后来陆续有事离开了,我就陪他打吊针。第二天,路遥让把连环画稿摊在宾馆床上,然后他一张一张看,看了三四个小时。他看得很细,在翻到我画的一些场景比如煤矿时停住,问我是不是下过井,我说没下过,对煤矿生活并不熟悉,是根据书里的描写还有一些资料而画的,他说那你还画得挺真实的嘛。
  回首往事 路遥是个强人
  华商报:与路遥就连环画内容之外,还有无交流?
  李志武:就是陪他打吊针那一晚,病房里就我们两个,谈了很多。他躺在病床上,我坐在沙发上。那一刻,他完全摘去了大名人的光环,没有丝毫戒备和架子。他谈他的老家,谈写作计划,他说他其实渴望平凡生活,羡慕一般人幸福、健康、快乐的日子。前不久,看了贾平凹写的回忆路遥的一篇文章,其中写到,路遥不光是作家,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一个气势磅礴的人,我觉得写得非常准。那晚和路遥聊,他看问题非常深刻,很多话令我震动,但有些涉及隐私,或涉及别人,不方便多说。
  华商报:近距离接触路遥,感觉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志武:简单说,他是一个强人。他在心底里就非常坚强,从不示弱。我后来回想起当天细节,就在我们陪他去医院时,他不停地看着手掌上的红晕。通常人们认为,有肝病的人,手掌红晕相对多一些。我后来想,他不停地看自己手掌的红晕,说明他对自己的病情其实是非常清楚的,但他不说。
  后来有个朋友写回忆文章,说我当时求病中的路遥写序,其实是路遥以前自己提出写序,所以我后来才又问到,但因为病情,序已经不可能了,题词也困难,只能留下永远的遗憾了。我还记得路遥说:“你画得不错,不要着急,我到时给咱题词,咱到时好好出一个像样的东西”。谁知,一别之后,便成永诀。
  华商报:后来连环画出版,也算是对路遥的告慰吧。
  李志武:是的!而且连环画后来出版,我感觉与路遥有关,似乎是他冥冥中有此安排。当时,路遥去世后,延安电视台知道我画了《平凡的世界》连环画,就来拍了一条新闻,这条新闻后来传到了央视并播出。陕师大出版社编辑看到后,写信给延安电视台找我,然后,也是经过了两年多,终于问世。唯一遗憾的是,路遥生前未能看到这本书的面世。
  华商报:从受委托开画,到今天,忽忽已经24年了,时下,电视剧又唤回往事,今天回忆,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李志武:最大的感慨,是今生有幸与路遥以此方式有过交集,并以我的画笔,对一部当代名著,做了我自己的解读。另外就是,画完这个连环画后,我深深体会了、理解了路遥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所有幸福和痛苦。(记者 王锋)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凡的世界原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