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叫对联平仄的要求呢

平仄的海词问答与网友补充:
平仄的相关资料:
平仄&:&level and
在&&中查看更多...
相关词典网站:诗词为什么要讲格律和平仄_吃光葡萄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贴子:
诗词为什么要讲格律和平仄
诗词为什么要讲格律和平仄——探讨平仄在诗词中的作用作者:吃光葡萄诗词为什么要讲格律和平仄,这是一个大问题。在如今这个古体诗词愈发生机勃勃的网络时代,更是一个能引来诸多口水的问题。为了这个问题,不知道网上有了多少帖子,不知道各位大家小家争论了多少次。而网络之上,诗词论坛之中,若有此等帖子,必然硝烟弥漫,呼喝四起。援书质理,各逞其能,言辞纷纷,而莫衷一是。小子浅见,这是因为各位争胜之余,不及询问:古人何以发明平仄、格律?若说不能以辞害意,那岂非,曾有人以辞害意且以为对。为何有人如此做呢?说明白了这个问题,那要不要格律、如何改进格律也庶几可有公论。为达此点目的,不惜为文抄公,摘前贤大家文字而融汇之,兼以个人心得,望批评指正。
一、格律之兴起关于这个问题,诸多大贤帖子众多,说的清楚明白又浅显易懂,我便不多费唇舌,而简略叙述如下:东汉之后,佛教东传,翻译了大量佛经。在翻译过程中,对汉语自身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审视。南朝梁沈约提出了四声直说。周舍答梁武帝萧衍时以“天子圣哲”为四声之例。到唐,形成了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同时词也产生。到宋,词大盛。这都是格律在诗歌运用上的自然发展。那么为什么要将格律用于诗歌?难道古人闲得无聊?
二 汉语中的变声(语流音变)先提一个小问题:“不、一”两字,在普通话中有几个读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每天都在使用,习焉不察,从而忽略了“不、一”的不同发音,而以为只有一种读音。不:在去声前读平声,如不要,不去,不做。其余读去声,如不说,不行,不想。一:单用或于词末句末读阴平:五一,一一得一(三个“一”都读阴平)。在去声前读阳平:一个,一次,一位。其余读去声:一天,一瓶,一起。当然,依据各地方言和发音习惯、轻读重读等各种不同情况,可能“不、一”的读音并不是完全按照上面的规律来;但“不、一”在和不同词搭配时发音不同却是一定的。这个叫语音流变。这是所有语言都有的现象。学习另一种语言时,课本上学到的往往是标准发音,这种语音流变是没有表示也无法表示出来的。中国人说外语、外国人说普通话,都有这个问题;让母语人士听起来,感觉就是一个字:怪。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自己百度一下。我给个链接:
三、语音流变的意义语音流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懒:当可以用更简便省力的方式发出某个特定的声音,而又不至于误解,那不妨就偷点懒。懒音是个专有名词,可以百度。而懒音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懒,更是因为,有时人体器官就发不出某个音,有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发不好某个音。知道绕口令吧?那东西就是明证。挑战一下极限,选个我认为最难的,一直说不好:黑化肥挥发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发黑会发挥。而在诗词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那就是咬不准字。举个例子:归来饱饭昏黄后。读着什么感觉?是不是昏黄变成了“浑”黄。归来饱饭浑黄后。元人顾仲瑛所著《制曲十六观》云:曲中用字,有阴阳法。人声自然音节,到音当轻清处,必用阴字,音当重浊处,必用阳字,方合腔调。用阴字法,如《点绛唇》首句,韵脚必用阴字。试以“天地玄黄”为句歌之,则“黄”字为“荒”字,非也。若以“宇宙洪荒”为句,协矣。盖“荒”字属阴,“黄”字属阳也。用阳字法,如“寄生草”末句七字内,第五字必用阳字。以“归来饱饭黄昏后”为句歌之,协矣。若以“昏黄后”歌之,则歌“昏”字为“浑”字,非也。盖“黄”字属阳,“昏”字属阴也。
四、历史上的争论和今天的现状从上面那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有古人认为以辞害意不为过了吧?很简单,这些人认为,诗词是要唱出来的,既然要唱出来,就要让人听清楚,字正腔圆。一旦因为语音流变而产生误会,而导致听者不明所以,才是最大罪过。当年两宋之时,自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而下,都是这一派的。他们追求声律,并不是什么怪癖、完美主义,或者文人的破烂癖好。而是因为他们爱好音律,希望让他们的词能让人听懂而不是“看懂”。他们追求的不仅是文字,不仅是诗词,他们更是音乐发烧友。而苏轼,善作“句读不葺之诗”,已为易安所笑。尽管苏轼的词并不一定不能唱,只是需要关东大汉,但在音乐上终究落了一层。惜乎后世歌谱不传,而文字仅存,不能歌,只能读,不能听,只能看。于是如今所作的词,大抵都是“不葺之诗”。于是如今,对于一字一词的追求,号为炼字,而只炼其意,不炼其声了。
五、平仄对诗词的作用(1)然而现在真的可以放弃平仄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诗必须(至少)要读出来!无诵则不成诗,而品评诗歌,更是需要细读慢品,声律之影响,不可忽视。诗歌有韵,这是必然,无韵实在难以称为诗。诗歌还有八病之说,虽不为世所取,但也可以想象,如果八病皆犯于一诗,那此诗读起来之佶屈聱牙,也是不问可知了。百度了个犯上尾的例子:寻洪尊师不遇古木无人地,来寻羽客家。道书堆玉案,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山中不相见,何处化丹砂。多读两遍就能读出来,每到出句之末,语调都要下沉,诗歌之美扫除大半。试改其中三字以为对比(不论句意,只说朗读效果。我还没资格改刘长卿的诗):寻洪尊师不遇古木无人处,来寻羽客家。道书堆玉几,仙帔叠青霞。 鹤老难知岁,梅寒未作花。山中不相躲,何处化丹砂。朗读效果对比应该很明显。这是反面例子。注意,这里是在讨论仄声中上、去、入的差别;已经不仅仅限于平、仄两分了。
五、平仄对诗词的作用(2)周邦彦的词向来以严于声律著称,文辞典雅,文人词做到了极致,有“两宋之间,一人而已”的赞语。可惜,由于词不再唱,周邦彦在后世人心目中,地位直线下降。更由于古今语音演变,读周的词,已经读不出宋人曾赞赏不已的韵味了。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的这首词,用普通话读,那是一点韵味没有。但宋人的评价是: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句话能理解吗?很不幸,我也不会入声,于是我以去声代入声,对最后一叠做了点改动,试图模拟“激越”。凄切,恨堆气。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替。念穴榭携手,露桥闻立。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帝。(读的时候,可将韵字(切、气、寂、替、立、帝)读得短而促,且捎带点尾韵( 我也很难具体形容,就是带点尾声而又稍稍拐弯,可能,类似that的t的发音。)也许这个模仿并不成功,但我想,最后一个字,是读平声如滴,还是去声如帝,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至少从最后一个字,读滴还是帝,就可以看出,平仄对诗词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了——这是一种彻底的改变,请试着比较前后两种读法时,所获得的朗读感受。
五、平仄对诗词的作用(3)近体诗仅仅分平仄而已,而到词中,由于句式参差错落,而音节又不总和婉,导致不仅要分平仄,仄声中还要分上、去、入。1)领字,又称领格字,一字逗领字以去声为佳。去声在四声中是比较特殊的,“激厉劲远”。唯有去声才能“领”的起。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想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这两句朗读感受也是绝不相同的。其他例子不举了。2)押韵,阴平阳平通押,上去通押,仄声单押这个不消多说。3)词牌中有些句式须在平、仄中再细分词牌中,大部分只标平仄,不会标出是阴平、阳平,也不会分上去入。有时候这很坑人,因为在某些句子中,只用固定的搭配才会有效果,才能完整的传情达意。这个我不敢妄言,仅举前人言论:如《齐天乐》有四处必须用去上声,清真词“云窗静掩”,“露萤清夜照书卷”,“凭高 眺远”,“但愁斜照敛”是也。此四句中,如“静掩”、“眺远”、“照敛”,万不可用他声。故此词切忌用入韵,虽入可作上,究不相宜。又《梦芙蓉》亦有五处 必须去上声。梦窗词“西风摇步绮”,“应红绡翠冷,霜挽正慵起”、“仙云深路杳,城影蘸流水”是也。“步绮”、“翠冷”、“正起”、“路杳”、“蘸水”, 亦万不可用他声。此词亦忌入韵。又《眉妩》,亦有三处用去上声,白石词“信马青楼去”,“翠尊共款”,“乱红万点”是也。中如“信马”、“共款”、“万点 ”,亦不可用他声。至如《兰陵王》之多仄声字,《寿楼春》之多平声字,又当一一遵守,不得混用上去入三声也。——《词学通论》第二章《论平仄四声》补词一首以对照:绿芜雕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刍,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五、平仄对诗词的作用(4)4)平分阴阳这一点前面已然述及,现在再补一点:另录一笔:夫自五声之有清、浊也,清则轻扬,浊则沉郁。周氏以清者为阴,浊者为阳;故于北曲中,凡揭起字皆曰阳,抑下字皆曰阴。而南曲正尔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今借其所谓“阴”、“阳”二字而言,则曲之篇章句字,既播之声音,必高下抑扬,参差相错,引如贯珠,而后可入律吕,可和管弦。倘宜揭也而或用“阴”字,则声必欺字;宜抑也而或用“阳”字,则字必欺声。阴、阳一欺,则调必不和;欲诎调以就字,则声非其声;欲易字以就调,则字非其字矣。毋论听者迕耳,抑亦歌者棘喉。《中原音韵》载歌北曲《四块玉》者,原是“彩扇歌,青楼饮”,而歌者歌“青”为“晴”,谓此一字欲扬其音,而“青”乃抑之,于是改作“买笑金,缠头锦”而始叶;正声非其声之谓也。——《曲律》关于这一点,有人甚而不惜以辞害意。词家既审平仄,当辨声之阴阳,又当辨收音之口法。取声取音,以能协为尚。玉田称其父《惜花春起早》词“琐窗深”句,“深”字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始协;此非审于阴阳者乎?又“深”为闭口音,“幽”为敛唇音,“明”为穿鼻音,消息亦别。——《艺概》这应该是以词害意的典范之作了吧。幽、深,和明的词义截然相对。5)结论:四声各有其用上面所述当然不全,但也可聊为指引。若有好学深思者,可于前贤书中得之。
六、举例以说明平仄的作用。1)钗头凤陆游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钗头凤向称难填,难在何处?且看陆游那首钗头凤,每阕最后三叠字,全仄(入)声,读时连连用力,一声更比一声高,到最后一字已高到极处不可再高。这是情到极处才有的——状若赌咒发誓,恨声不绝。非如此情状断不可用此词。而到唐婉那一首,变仄为平,语调大缓,不过呢喃自语,至多慢声相劝了。2)说个作词时的例子,不揣浅陋,以拙作为例。浣溪沙纷乱东风一种香,去年桃李水天飏。心思一半缒眉旁。五瓣恰如人五指,叉于妾手正成双。三来蹊径觑西厢。“去年桃李水天飏”一句,我曾改为“去年桃李水云飏”。如果坡公在此,必然要用“天”字的。“水天”,字义明显,后缀飏字,而漫天桃花飘舞于水天之间的景象可以想见。而“水云”二字,虽亦有水天之义,但还需加个“间”字词义才明,“水云间”是也。只说水云,或误为水雾,则飏者不必为桃花。炼字意者,必取“天”字。若换成张炎,既改“琐窗深”为“琐窗明”,意义迥然而不惜,此处小碍又何惧。必用“云”字。当然,若是周邦彦在此,必然会想个法子,既得声之相叶,又得色之不减,声色两全,以为至美。(以上纯是妄议大家,大家笑笑即可,千万别当真。实际此处和“归来饱饭浑黄后”是一样的情况。)
水果生鲜网购就上「易果生鲜」汇聚全球精品鲜果11-11吃货福利大轰趴!全场砍价狂欢!您只需轻轻动动手指,坐等美味来敲门!更多优惠-上「易果生鲜」就购了!
七、结语及其他汉语本有四声,四声固汉语之本来特征,欲为诗词,则必求声律,则四声不可不察也。古人于此道用心良多,孜孜以求,不特为文人怪癖,实为欲传情达意而声音必为一端,避无可避。表激烈之心,不用柔和之语。譬若末字去声如混账,可比末字平声如冤家,前者泼妇詈骂于闹市,后者娇女羞怒于闺闱。余者大略如此。此有专论,或可于语言学、诗词学之间读之。即便现代诗,此规律亦不可免。
实则风骚之前,发语为诗,纯乎口语;后人详查之,审阅之,提炼删改,以汉语固有之四声,合于表意之需要,遂有格律诗,后又变为词、曲、戏剧。今日之现代诗,亦是口语,出乎天然,仿佛风骚之前。而百十年后,详查审阅,或为新世之格律诗耶?想古人皓首诗词,苦苦求索,不过得一句一字之妥帖:既求读音之清晰,又求表意之完全。读音清晰,诵唱则听者会意;表意完全,诵读而意境毕有。比之今日歌词,纯用口语,而有听而不解其意,竟索解于书面者,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今人学词,或有谓格律、平仄可不守者;实不知格律、平仄何以来。若明此节,则格律之守必矣。若想继踵前贤,创新格律,使合于今日,亦是善举。然前贤之英华,耗费之心血,不可不知,以期立足于巨人之肩。余亦诗词后进,作此文同勉,兼作读书笔记,以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功。
废作:诗歌之兴起,无律甚或无韵,千载以降,逮及风骚,而韵为之备。又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以至唐,格律日深,臻于至善,遂为格律诗。唐衰而宋起,词称文学之宗,至善之上复开新天。破五七之则,非平仄之对,长短随心而拗叶顺意,汉语之声律严矣密矣。词之为声律冠冕,至于今日。而今之学诗学词者,鄙前人之心血,扬一身之浅薄,跖犬吠尧,狺狺不断。无尊平仄而号律绝,不守定式而名词牌。或辩以创新,而不知新于何处;实材之粗粝,而难能法以全篇。最可怪者,不知古人潜心声律,词以害义,有其所求之大者也。明白此节,则格律之不可废,格律之可改进者,悉可畅其言而无不通。此为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胡跃荣&&&&解密诗词——平仄为何须跟转
第六章 律诗格律
第四节 仄韵式与平仄韵式的格律转换
如果读者按上一节的方法训练一下,自然就会明白了,律绝的跟转关系是唐诗宋词的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也是诗词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否则的话,作
者在创作诗词时就很容易破格,而且,如果平仄的跟转关系没有成为诗词创作者的声律习惯,写诗填词时就免不了生搬硬套地对格式填字,于是那些文字便自然会是
生涩的、无味的甚至是生造的!并不是合了格式就是唐诗宋词了,也不是合了格律语言就流畅了、就有诗意了,这是不争的实事!正因为元明清以来,人们对唐诗宋
词的语言文化缺少继承,或者说断了链,所能了解的只能从唐诗宋词的遗留作品中去观摩,而又缺乏研究唐诗宋词的工具和方法,于是都只能对唐诗宋词临摹而已,
无法融入到唐诗宋词的艺术之中去,更是无法涉及唐诗宋词的艺术内核,才使得元明清之后的唐诗宋词完全变了味,元曲就是其经典产品,可以作为一个范例。由于
元曲还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才构成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枝艺术奇葩,但却还是不能和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
前面已经说过,要真正融入到唐诗宋词的艺术之中去,触摸到唐诗宋词的艺术内核,语言肯定不是现代人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元明清以来的思想和方法,是这些思
想和方法桎梏了人们的思想,才使得唐宋的后人变得有些古板而木呐!解放思想就得砸开这些桎梏,就应该回归到语言艺术上来,从语言声律的角度着手研究唐诗宋
词,而不是从乐府、宋词是如何配乐的空幻思维去考证,因为那些音乐已经不存在了,而且,宋词也未必都是对着乐曲填字的!换句话说,词牌格律本身只是一种语
言、语音规范,而不是音乐规范,这种认知的失误就是元明清以来桎梏人们而从来就没有得到解脱的根本原因,困扰了人们800年!再换句话来说,唐诗宋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艺术,然后是语音声律艺术,只有当诗词被配上音乐之后才与音乐艺术发生了联系!而元明清以来去本求末的想法和做法就造成了中华文化的灾难!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学习和创作唐诗宋词就容易了,否则的话将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并且这些麻烦会严重地影响人们学习唐诗宋词文化的信心。而我们的前辈们早
已帮我们解释了语言声律的本质问题就是平仄声调的组合,并整理成了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我们的先辈们之所以聪明睿智,其最完美
的表现就是他们可以将浩瀚的知识和错综复杂的事物总结成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并梳理成最简单的原理!而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就是语音声律艺术的内核!这也就自
然成为了贯穿《解密诗词》全部内容的主线。
本章的主题是要说明“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是诗词声律艺术的核心,并且是《解密诗词》的整个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本质所在,不理解这一点便解不开诗词艺术中
的奥秘。最重要的是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比对和验证还囊括了各种词谱及其词例,并超出其外,使唐诗宋词艺术的特点和方法变得十分清晰而自然,为读者解开了唐诗
宋词的迷津。当然,对《诗词解密》中的观点存有异议的读者也不用急着表示反对(事实上,以前有些人急着表示反对,后来都变得很不好意思了),真要反对的
话,就可以试着对全部《解密诗词》的各个观点全盘否定,这一点我在《大学殿堂》中明确地说过了: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可以旁征博引的,而且总是可以九九归一
的,但旁征博引未必就能找到真理,而九九归一说的是完备的理论体系无论从那个地方为起点都可以走遍这个体系的全过程后最终回归起点!于是,如果这个巡回过
程出了问题,便是这个体系有先天性的缺陷,便可以全盘推翻!既然要否定一个问题就这么简单,我们又何苦要着急呢?所以,那个谁千万别想用一个词例来作为反
对的依据,更不要用那根本就不值得一读的东西来说话,因为这个词例我已经比对过了,你只是还不明白该词牌的标准格律应该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可以或者要写
成这样?我已经能够圆满回答了,并且还能够分析这件作品的优劣,你能么?如果你真的也能够圆满回答这些问题,我想,我们的观点和方法应该就是一致的了。
而本节则进一步体现“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的妙用。上节说明了,只要明白了这个关系,所有的律绝格式就都不需要记忆了,我们随时都可以信手拈来,何苦还
需要那么多人花那么多心血做什么“七(五)律格律口诀”和“七(五)绝格律口诀”?我相信,真能够不需要背什么“口诀”而又能够熟练使用一种方法,这样读
书肯定是一种享受!所谓“思维给人带来的痛苦远胜于肉体带来的痛苦”那是对愚昧的人说的!因为愚昧才想不通,因为愚昧才不知道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才会有意
无意地折腾自己,给自己造出了原本就不该有的许许多多烦恼,“律诗格律口诀”就是一个经典范例!
为再进一步感受“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的妙用,读者不妨根据这个跟转关系,只要将平韵律绝格式中的每一句后三字的单字组依次转移位置做一下,会发现什么
呢?你就获得了仄韵律绝格式!读者没明白的话就换句话说吧!只要将平韵律绝格式中的每一句后三字的平仄对换一下(平改仄、仄改平),就可由平韵律绝获得仄
韵律绝的格式,反之,也可由仄韵律绝获得平韵律绝的格式!哈哈!好玩吧?要“口诀”何用?这也就足以证明,元明清以来是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唐诗宋词的!真
个懂得,又怎么会自得其乐地去发明什么“口诀”?
不用说,宋词肯定是继承了“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的,读者需要明白了,先有唐诗唐词然后才有宋词的!你知道唐词和宋词的联系与区别吗?唐朝宋朝只是同一
个民族之间的朝代替换,是不可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毁灭性打击的!自然,文化的主流必然是传承!于是,“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必然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宋词艺术
之中!人们就会将律绝的平仄韵式互换的方法作为宋词平仄韵词式互换的基本原则!不然的话唐词就会和宋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现代人只有掌握了平仄韵互换的这
一基本方法才能够明白同一词谱中平韵式和仄韵式及其产生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我将会在相应的词牌中详细解说,那都是诗词相通的不容否定的证据!
以《钦定词谱》中的随便一个问题就足以说明“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在宋词中的表现!以及不知道这种关系将会多么狼狈!比如说下面是《钦定词谱》的一个句式表示法(《一剪梅》词谱中取的):
⊙◎⊙⊙
该表示法想要说明的是“可平可仄”的规矩,很多人创作时都将这些格式附在作品之后,表示作者是“按格式填词的”,至少也想表示作者是“懂得”这个格式的!果然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这四个符号其实对不懂得“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的人是毫无作用的!真要知道这四个符号表示的内容就必须清楚“律绝中平仄转换与使用的基本规则”,于是才知道以下这五个句式的任何一个都算是“合格”了: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之所以说“算是合格”的,是上面这五个句式中除了前两个句式之外,其它三个虽然合格了,但对《一剪梅》词式的声律是很不协调的!宋词的基础是声律,声律已经不好了,则词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以下十一个句式都是“破格”或“出格”的:
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
按那四个符号肯定无法说这些都是“不合格“的吧?但这四个符号并没表示这些都“不合格”!其中却还有勉强能合格的呢!只是都不适合《一剪梅》的词式所需要的声律特征,而其中不合格的句子是因为不符合“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
这时必然有读者提出反对了,他们会说这些句式也是宋词中常见的句式,怎么可能会破格呢?但你知道吗?虽然最后这十一个句式在宋词中常见,但那是要表示特定
语气、特定语境的特定的语音形式,这类句式属于“合成句式”,一旦确定之后是不容许随意变更平仄的(几乎没有“可平可仄”的余地)!如果不是在那些特定的
地方使用,一律都可视为“破格”!很多人不懂得这些基本原理,就总是拿这些特定句式来否定宋词中也遵循“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实在很滑稽,其中拾人牙
慧者多多,致使现代人没法学词了!即便学的也是画虎类犬。
如此说来,上面的那四个符号除了说“这个句子只有四个字”之外,实际上什么都没说!因为这四个符号就已经包含了四个平仄的全部16种组合,你随意取任何一个句式都能够满足它的要求!《钦定词谱》的作者或者其他词谱的作者之所以认为读者会懂得他们要说的是什么,是他们先就已经“假定”了读者都是明白“律绝中的平仄跟转关系”的!不然他们怎么敢是这样大出洋相?
我们都知道,宋人不仅精通语音韵律,而且还通乐理,所以宋词大家们类能断句(腰拆)、增字(减字)、合句、摊破、换韵耳!现代人不解,就误导出了诗词的许
许多多的面目全非的所谓“变体格式”!当然,《钦定词谱》及其他词谱的作者们或许是假定了读者也“类能断句(腰拆)、增字(减字)、合句、摊破、换韵耳
”!只是想通过那些词例说明古人是如何开发这些句式的声律效果的,对于相通的格式,他们会说“又一体”,而不相通的,他们才可能说是“变体”甚至明确的表
示拒绝,或者告诫读者“不可为式”!可惜现代人懂得么?这些方法都将在后续本《诗词写作》中细谈。
下面我们做一下《七律》格律中平仄韵式互换的对照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为减少笔墨,其它体就不一一介绍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 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 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10].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1].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2].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 头.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 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 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3].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4].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厌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5].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6].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还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7].  
(三)粘对[18]  律诗的平朴&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 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 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 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 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 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 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 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 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9];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0].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 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 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 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 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 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 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 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 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 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23]. 例如[24]: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7]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 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 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 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 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 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 是(c )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 )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 )(c )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 &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 )(c )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 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 )(b )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 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 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 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 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 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 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 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 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 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 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 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 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 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 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 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 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 [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 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 人一种古风的感觉. 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 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 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 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 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 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 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 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 规则. 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 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 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 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贞元书院(zhenyuanshuyua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的最新文章
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一月一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十   如今的娱乐事业无限繁荣,明星名人的八卦趣闻俨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最好谈资,殊不知,两宋人民的娱乐生活也毫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十七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导读: 肌酐病人会出现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为了控制肾功能继续恶化,应控制蛋白摄入量,选用富含高质量的优质蛋法与国家是社会强制所采取的最常见形式。无论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还是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所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十八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都是水果惹的祸作者/杨清云如今,水果充斥市场,什么季节都能吃到各种各样的水果。在此之前,农业以粮为纲,即使应近年来,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影响到文化思考的方方面面,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当然也不能例外。“普遍伦理”、“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十九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导读: 美容就一定要涂抹护肤品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华养生网小编我为你介绍8个和保养品无关的美容原则,用“内养白居易给我们的印象是写了不少感叹时事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做到“老妪能解”,算得上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导读: 清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公园里晨练太极拳,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练。其实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官》经义的重新训释并颁布大下,即有名的《三经新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很多人因为体质差,血液循环不好,容易出现体寒、手脚冰凉的情况,手脚冰凉怎么调理呢?想要改善体质,要多喝一些暖《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农历日期农历西晋欧阳建针对当时玄学家的“言不尽意”思潮著《言尽意论》,就“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与其展开了争辩。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世保元》导读: 大家都了解,经常吃点热乎的食物要比凉性的食物更健康,所以为了更好养生,在饮食中大家便会常吃些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原是阳翟、、、。。。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农历日期农历201导读: 预防头晕要给自己充足的运动时间,只要多动就能不断地调节身体机能、平衡系统失调。……早上起来头晕
试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程下学宫设置在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导读: 我们都说夏季要小心空调病,什么是“空调病”呢?在室内长时间的吹空调会容易出现颈椎疼等不适症状,这种症、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经学、理学与实学——古典儒学的三次转型   自孔孟荀之后,传统型的古典儒学经历了三次转型。   第一次是在汉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落枕了怎么办?落枕为单纯性肌肉痉挛,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由于睡眠时颈部位置不当,或因负重颈部扭转或风寒侵袭项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三十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导读: 美白,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生活中不仅有许多美白的方法,而且还有许多小窍门都可以让你达到美白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诗经》的内容  《诗经》中的诗歌,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导读: 清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老年人在公园里晨练太极拳,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练。其实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官》经义的重新训释并颁布大下,即有名的《三经新
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农历日期农历
西晋欧阳建针对当时玄学家的“言不尽意”思潮著《言尽意论》,就“言”与“意”的关系问题与其展开了争辩。公历日期公历日(二零一六年十月十五日)农历日期农历日,丙申(猴)年农历导读: 很多人在秋冬季容易现多汗的状况,如果是手心和脚心都出汗那是脾胃有了问题。这样的情况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说诸子同源而殊流,并非毫无根据的猜测。而且由此继续延伸,既可明了早期儒学成立的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也可zhenyuanshuyuan弘扬国学、传播文化热门文章最新文章zhenyuanshuyuan弘扬国学、传播文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联要求平仄相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