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白怎么死的的

苏轼为什么死后会葬于郏县?
按时间排序
我说是因为郏县饸饹面好吃
我说郏县人我自豪
他葬在哪你们不问?
说来惭愧,二十多年没去过三苏园。下回回家一定去,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蛛丝马迹。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我们慢慢说苏轼究竟有没有葬在郏县呢?《宋史》苏轼列传(总第卷三三八,列传九十七)中并没有葬在郏县的记录,这一点比较蛋疼,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苏轼他确实埋在了郏县小峨眉山,最重要的证据就是他弟弟,苏辙的一鸣二文。一铭就是著名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见苏辙《栾城后集》)二文就是两篇祭文,分别是《祭亡兄端明文》和《再祭亡兄端明文》苏轼的葬礼是他的弟弟主持的,埋在郏县也是他弟弟苏辙埋得。埋在郏县的原因,是苏轼自己要求的。在《墓志铭》里面(百度上查到的,基本上是某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节选,全文很少,我在360文库中找到一篇,链接放在最后了)苏辙明确的写到公适病,以书嘱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这个公,就是苏轼了。苏轼在死前嘱咐苏辙“我死后,就把我埋在嵩山下面,你为我做墓志铭吧”而在《祭亡兄端明文》中苏辙也写明了卜葬嵩阳,既有治命。我们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嵩山的阳面,就是小峨眉山,在郏县。所以问题已经很明白了。苏轼确实埋在郏县。葬在这里的原因是他自己要求的,苏辙执行的。那为什么会提出这种要求呢?这个众说纷纭,很多种解释。有的说是这个地方苏轼特别的喜欢。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水南卜筑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别子由三首兼别迟》苏轼就写出了这个地方他特别的喜欢,山水和风景都合胃口。而且郏县正在洛阳(许昌)古道的边上,也是回京的必经之路。还有说,这个地方风水好。还有苏轼的族人,大多居住在河南各地,离郏县很近。那么正好就埋在了这里。不过我个人觉得最有可能的,是李一冰先生所著《苏东坡大传》中的记载。原文如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崩逝,徽宗即位,皇太后向 氏权同听政,大赦天下,朝廷中的政治风云有所变化。是年5月,苏东坡得赦移廉州(广西合浦)安置,结束了长达3年的海南岛流放生涯。遂渡海北归,途中几经 变改谪命。11月出广州至清远峡,接到诏命:“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军州,任便居住。”翌年,改元建中靖国(1101年),4月行至豫章(江 西南昌)时,接到弟弟苏辙(子由)的来信,邀他全家到许昌同住,彼此有个照应。同时信中还谈到辙的季子苏远之妻黄氏病殁,打算在汝州郏城的自有土地上辟设 苏家墓园,先葬远之妇于此,征求兄长的意见。苏家祖茔原在四川眉山县老泉山,但关山阻隔,路途遥远,势已不能归葬。苏辙买田汝州郏城县,子孙全家安居许 昌,几已不作他迁之想,适逢远妻葬事,所以先和兄长商议葬地之事。苏轼答应前往许昌定居。且派长子迈、次子迨去宜兴变卖田产,准备搬家,自己在真州(江苏 仪征)等他们。
5月,舟行至真州。苏轼约时任浙西路漕司的舅表弟程德孺及钱世雄在金山会晤。其间,谈到向太后崩逝,朝局发生变化。左相韩忠彦失势,右相曾布乘此跋扈起来,到处安插亲信,绍述之说重新燃起,马上就会变成“曾布专政”的局面。
这个形势变局的消息,使苏轼顿生警惕,马上意识到绝不能再投身到火场的邻屋去,立刻打消前去许昌的计划。于是托时任淮南路监司的黄师是(苏辙的亲家)转交《与子由书》。
信中除了解释不能前去许昌的原因外,还谈到葬地之事,让弟弟单方决定,既然八郎妇可用,自己为何不能用?苏东坡并不重视身后葬地这类俗事,就这样一言遂决。所以,他后来也就葬于郏城。
在真州,苏轼全家以舟为家。一年来的长途跋涉,已使他身体十分亏损,真州再度中暑,恶性痢疾复发,又使他元气大伤,就一发不可收了。时为建中靖国元年(日,享年65岁。
翌年,改元崇宁(1102年),诸子从常州扶柩至郏城钧台乡上瑞里(今河南郏县茨巴乡苏坟村),遵照苏轼生前遗愿夫妇合葬于此。苏轼决定葬在郏县,其实是家庭,政治,个人身体状况妥协的结果。PS:有同学可能会考虑到没有正经史料佐证,墓葬的真实性的问题。其实除了苏辙的一铭二文之外还有三点可以佐证。其一:《金史》中有记载白氏,苏嗣之之母,许州人,宋尚书右丞子由五世孙妇也。初,东坡、颍滨、叔党俱葬郏城之小峨嵋山,故五世皆居许昌。该段文字是苏辙五世孙苏嗣之母亲白氏的小传,是正史第一次关于苏轼葬郏问题的记载。文中明确“东坡、颍滨、叔党俱葬郏城之小峨眉山”,颍滨即苏辙,叔党即苏过,苏轼第三子,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详见《列传六十八》可以关键词索引,链接就不放了)其二:现存碑刻统计资料显示,三苏坟现存有41通墓祠碑刻,其中墓前有6通,祠堂飨堂院落各处有35通。从元到清都有保存。元代曹师可《三苏先生祠堂之记》载:“因病以书嘱弟子由曰:‘吾死后葬之于汝。’既卒,由是而安厝之”。苏轼同乡明代吴节任职河南时拜谒苏坟并作《谒二苏先生祠墓》,诗云:“小眉山下草芊芊,十亩荒丘葬二贤”。清汝州知州汪涛作《过郏有怀苏文忠公》诗:“昔向耒阳悲杜老,今来郏县吊东坡”。明正德时邑人王尚作刻《祭三苏文》并题“青山玉瘗”石坊。明刘觐文作刻《重修三苏先生坟记》载:“郏西北隅,有山亦名峨眉,逶迤其下,三苏先生墓在焉”。清仝轨拜谒苏坟,不仅作诗,且作文《苏坟》载:“《金史》谓二苏及东坡之子过,皆葬于郏之小峨眉山,其地宋所谓钧台乡上瑞里也”。清毕沅作刻《祭苏文忠公文》载:“埋骨青山,竟窆棺于郏陌”。(详见《苏轼葬郏史实考论》)其三:苏轼族人的墓葬我在上文中提到过,苏家很多人都葬在这里。郏县的三苏墓。其实是苏家家族的墓葬群。参考文献河南日报日
好像是生前看到某塊地風景優美像老家峨眉山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当前的位置: >
& & & & & & &序言:翰墨难写是精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书《宋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变革》 & 作者 叶之秋(段钱龙)
(经典台词 )   我喜欢历史。相信翻开本书的你,也喜欢历史。 (影评 )   《宋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我的一个新的读宋史系列。全书一共五卷,本书是第三卷,围绕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讲述宋朝中后期的一段官场故事。 (名人语录 )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庶最文明的朝代,也是无数读书人最向往的时代。本文所写的时期,汇聚了绝大多数的宋朝名人。本书中涉及的重要人物有宋仁宗、宋神宗、吕夷简、范仲淹、富弼、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章惇、蔡京等等。这些人或者是一代仁君,或者是一国宰辅;或者是政坛牛人,或者是文化巨匠;或者是谦谦君子,或者是奸佞小人。身份虽然有不同,不过都是人精,是那个繁华时代的第一流人物。无论是修身立德,还是为人处世,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 (经典台词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宋史在五千年历史当中又最是有趣,最是丰富,耐得起几番思量,几番揣摩。 (观后感 )   范仲淹被后人称为“两宋第一完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都是有宋一代的佼佼者。范仲淹为何能够成为这样一个生前死后都备受赞誉的伟大人物? (经典台词 )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精通炼金术的朋友。那一年朋友生病了,让人把范仲淹叫来,告诉范仲淹说:“我擅长将水银烧化为白银,可是我儿子还太小,现在我把这个方子交给你。”朋友为了取信,当场演示将一斤水银变成了一斤白银,然后将方子封好,交给范仲淹。范仲淹极力推辞,可是朋友随即去世。一晃过了十多年,朋友的儿子长大了,范仲淹把那孩子叫来,把当初的那个方子交给孩子。信封上的封缄还完好无损。追逐名利是人生的一大动力,但是追逐名利却绝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对名利看淡一些,才能够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励志 )   范仲淹曾经帮人写墓志铭,写完后放入信封,封好后准备寄出去。范仲淹忽然说:“这篇文章不能不让师鲁兄(尹洙)看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文章给尹洙看。尹洙看了提意见说:“希文兄名重天下,后世之人必然信任您,写文章不能不慎重啊。如今我们称呼转运使为刺史,称呼知州为太守。可是,这不过是一种媚俗的称呼,不符合实际。后人不知道具体情况,看到连希文兄的大作也如此称呼,那么后世就会怀疑而无所适从了。”范仲淹听后拍拍桌子,连声说:“幸亏让师鲁兄先看,不然,我几乎就要犯下大错了。”一方面,我们说,成大事不拘小节;另一方面,我们也当认识到,所有的成功都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而成。范仲淹之所以享有大名,正是在写作、生活、为官等各个方面时刻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影评 )   当然范公最让后人尊敬的,还是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范仲淹能够说出这番话,绝非偶然,更绝非作秀。还是在范仲淹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部下有个官员孙某死在任上,留下遗孀和两个小孩。古代将灵柩送回家乡安葬耗费巨大,范仲淹带头捐出一百贯铜钱,下属官员纷纷捐赠,孙家人一共收到了几百贯铜钱。范仲淹为孙家妻儿联系了一艘船,派遣一个年老忠厚的差役护送。临行时,范仲淹担心沿途关卡抽税,特意给老差役一封信,交代说:“一路上逢州过县需要检查的时候,你记得把我这封信给当地长官。”诗云:“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老差役接过,孙家妻女千恩万谢而去。半路上,那些州县官听说大名鼎鼎的范仲淹竟然有书信相托,再看诗歌写得质朴而感人,不但不盘查抽税,反倒赠送银两。孙家妻儿得以顺利扶灵回乡。范仲淹对一个寻常下属都能够有着一颗关爱之心,用真心善意去关怀每一个人。 (名人语录 )
& &正因如此种种,范仲淹才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精品书摘 )   宋代文坛中,苏轼苏辙兄弟都是响当当的风流人物。那一年殿试结束,宋仁宗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今天朕发现了两个堪当宰相的人才啊。可惜朕已经年老,只能留给子孙使用啦。”宋仁宗对苏轼苏辙兄弟寄予厚望。 (影评 )   可是,很奇怪,苏轼到死也没有当宰相,苏辙还行,当了个副宰相。为什么呢? (观后感 )   在苏轼苏辙兄弟出名之前,其父苏洵曾经带着两兄弟去拜访朝中大佬张方平。张方平一番询问,对两个孩子都非常满意,特意把二苏留在自己书房读书。一天,张方平出了六道考题,让苏轼苏辙兄弟每道题目写一篇文章,张方平则退到屏风后仔细观察两人表现。苏轼拿到考题后,奋笔疾书,苏辙则撑着脑袋在思考,对考题的出处苏辙拿不准。苏辙实在想不出来,就问苏轼。苏轼没有说话,只是把毛笔倒过来敲了敲桌子,意思说出自《管子》(传为春秋时管仲所著)。苏辙还是有些疑惑,不过还是写完了那篇文章。不久之后,苏辙完成了五篇,可是还有一道题目不知道出处,又问苏轼。苏轼拿起笔来,在试卷上一划,竟把考题划掉,意思是没有出处,不必写了。两兄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了五篇文章。张方平阅卷,越看越喜欢。第二天,张方平告诉苏洵说:“你那两个儿子都是天才啊。大儿子聪敏过人很是可爱,小儿子谨慎持重——估计日后成就还是小儿子大些哦。”原来,张方平给出的六道题目,一道极冷门,一道是他故意杜撰。苏轼立刻就发现了,并且当即划掉,足以证明苏轼大才。可是,苏轼蔑视规矩,不屑流俗的毛病也初露端倪。多年之后,苏轼正是因为锋芒毕露得罪了朝中新党,被诬以诽谤君父非议新政的罪名,差点死在了狱中。 (读后感 )   写文章讲求不拘一格、不同流俗,可若是为人处世无视游戏规则,则必将受到众人的排挤。苏轼如此,王安石也是如此。 (精品书摘 )   仁宗朝时,王安石担任知制诰,有一年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在皇宫內苑举行的钓鱼筵。宋仁宗和诸位宰臣公卿围着池水团团而坐。宦官把盛满鱼饵的金碟放在几案上。宋仁宗遍观群臣,忽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别的所有大臣都在专心钓鱼,可是王安石手中虽然拿着钓竿,可是嘴里却不停的吃着什么东西。宋仁宗仔细一看,王安石竟然是在吃鱼饵。那一年是王安石第一次参加钓鱼筵,莫非王安石乡巴佬不认识鱼饵是鱼饵?宋仁宗看着王安石一粒又一粒,竟然把满满一碟子鱼饵全部都吃掉了。第二天,宋仁宗告诉宰相,说:“王安石乃是一个虚伪狡诈之徒!”宰相问皇帝为何如此说。宋仁宗说:“若是偶然误吃了一粒鱼饵,那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凡人只要吃了一粒,就会发觉味道不对,而停止食用。可是王安石竟然把一碟子鱼饵全部吃光了。这等事情,完全悖乎人情嘛!”后来,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宣扬变法,宋仁宗弃置不用,源头大约就在于此。 (读后感 )   站在王安石的立场来看,王安石吃鱼饵绝非什么虚伪做作。王安石酷爱学术,当时或许是陷入沉思因此吃了鱼饵也浑然不觉。多年之后王安石也拿馒头蘸墨汁吃了一顿早餐。可是,宋仁宗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即便王安石是在思考问题,也足见王安石完全沉湎自我,不懂得顾及场合,顾及周围人的眼光,顾及多数人的利益。此后新政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励志 )   不过,我们可以从多角度看待一个问题。王安石的痴有其可恶之处,也有其可爱之处。王安石担任宰相的时候,管家告诉其妻吴夫人,说相公喜欢吃獐子肉。吴夫人有点怀疑,说:“我家老王平日吃饭从来不挑食,今天怎么会喜欢上吃獐子肉呢?”吴夫人就问管家为什么会有这个看法。管家说:“相公每次吃菜别的都不吃,可是獐子肉必定吃光了。”吴夫人又问,平常盛獐子肉的盘子放在哪个位置。管家说:“是靠近筷子的地方。”吴夫人说:“明天你试试换个别的菜在相公跟前。”第二天大家吃惊的发现,满桌子菜,只有靠近筷子的那个菜吃光了,其他的基本没动。王安石根本就不是喜欢吃獐子肉。对于他来说,吃饭不过就为了填饱肚子,至于吃的是什么,王安石从来不关心。 (观后感 )
& &大人物多是特立独行,无所顾忌的。若是正确,虽千万人吾往矣。只是这个正确,许多时候并不能由自己来判定。功过是非难定论,世事无常凭人说。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历史的幸运。 (精品书摘 )   关于学习历史,某位学者认为:“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得到任何教训。”当我们把历史只是当作历史的时候,历史就将一再上演。虽然本书中说到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千百年前的往事,可是其中透露的复杂的人性,为人处世的准则,却是千古如一。 (经典台词 ) 本书讲的是宋朝两次变法的故事。我非历史专家,无力从历史、政治的高度来评判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我喜欢说故事,在闲侃中介绍曲曲折折的官场故事,诠释那些或者卑劣或者高贵的人格,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地谈些人生感悟。仅此而已。王安石曾经在《读史》一诗中慨叹“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其实,历史人物不单难以描画,也难以记述。写字时间越久,越是发现“翰墨难写是精神”。 (经典台词 ) 希望读者在阅读我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些快乐,即便是简单的点滴的快乐,于我,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名人语录 )   是为序。 (励志 )
相关内容:
扩展阅读:
(责任编辑:不浮躁)
人物简介 苏轼 (日-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
您可能还喜欢:
(C)Copyright
不浮躁 ,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号 Powered By【图文】苏轼_江城子_十年生死两茫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苏轼_江城子_十年生死两茫茫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1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苏轼被贬海南,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却苦中作乐,他不但和当地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完成了几部大作、写下了大量的诗词。三年之后,苏轼接到了朝廷的召唤返回大陆。此时,弟弟苏辙力邀他到河南同住,以长叙兄弟之情,那么,苏轼是否会答应弟弟的请求?他还能不能和苏辙再见上最后一面呢?
  过了一阵子,贬谪他的宋哲宗死了,宋徽宗继位,朝廷的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像苏轼这样的人纷纷地开始朝内地&量移&。&量移&就是说把被贬的人朝内地挪一挪,是一种什么呢?善意的表示。在宋哲宗元符三年的六月二十日,苏轼晚上乘船离开儋州回大陆,在海上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写得超棒,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我就是死在这蛮荒之地,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一点都不仇恨这一趟差,为什么呢?&兹游奇绝冠平生&,我看尽了人间奇绝的风景,老子在这儿玩儿了一趟,免费的旅游啊。
  你想想看,从黄州开始种庄稼、做东坡肉,然后再到惠州,然后再到儋州,洗脚,然后现在坐在船上,回去路上说,这回不后悔,该看的都看了,旅游了一趟,人生本是一场游戏,在游戏当中又还旅游,那是增加值,超值享受。你说你拿这人怎么办?你再给他贬到月亮上去?那他能跟嫦娥谈恋爱。不可战胜的意志,强大的自我养育的能力,这正是苏轼非常可贵和伟大的地方,是他超乎一般人的地方。
  苏轼回到了大陆,就存在一个问题,他住在哪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回家乡去?不现实。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决定住在河南的颍昌,弟弟意思说咱们俩年纪都大了,他六十多,他弟弟比他只小三岁,也是年过花甲,算了,咱哥俩儿就个伴儿吧,原来都说好的,只要不当官了,咱们俩生生死死都是兄弟,得守在一起。苏轼当然愿意,但是也当然不敢,为什么呢?因为这河南颍昌离开封太近了,他这次回来的时候的路上,就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秦观已经死了,这对他打击非常大,他就想,我离开封越近目标越大,可能带来的麻烦越难以解决,我现在就是一麻烦的综合体,我走到哪儿都是麻烦。虽然朝廷现在不再把我贬谪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给他的待遇是你可以享受七品的俸禄,随便住哪儿没人管你,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善意的待遇,但是朝廷没说你不是麻烦,我可以善待一个麻烦,但我不可以长久地容忍一个麻烦生出新麻烦。苏轼多聪明,能不知道这个?
  后来经过反复地斟酌,他跟他的好朋友钱世雄等人商量说,算了,要不然就住常州得了,这地方地处江浙一带,鱼米之乡,供应丰足,而且是事先有基础的,苏轼原来就在常州置过房产,所以经过几个回合的商量,他最终婉言谢绝了弟弟的邀请,打算去常州。
  在宋徽宗的建中靖国的元年六月份,他从江苏的真州打算出发去常州,就在这个当口,苏轼生病了,大家说苏轼这种人还会生病吗?当然会了,他在精神上是无敌的,但是病毒和细菌是所向披靡的,尤其是像苏轼这样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长期住在儋州、海南岛,后来又换了居住的地方,沿途一路跋涉回到中原地区,中间其实经过了很多气候地带,这对这样一个老人来讲,营养又不良,这么多年又没有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很容易生病,加上这时候是六月份,江浙一带非常炎热,闷热潮湿,不知不觉当中,苏轼已经染病。
  那天晚上六月一号,他跟朋友嫌这船舱里头热,就坐在外头乘凉,吃了好多&冰激凌&,宋代没有冰激凌,史料上说,喝了些凉的、冷的物品,我实在不知道是什么,就当是冰激凌吧,或者是冰棍,吃下去了之后,当天晚上就痢疾了,折腾了一晚上,早晨起来喝了点粥,稍稍地恢复了一下,第二天还应米芾之邀吃了一顿饭。本来头一天就拉痢疾,第二天又吃了一顿饭,那饭根本就存不住,使得病情更加地加重,消化系统完全紊乱,到了六月十二号的时候,这都过去两个礼拜了,他病情没有见好转,苏轼觉得自己这身体是每况愈下。他有个好朋友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叫钱世雄,对他非常好,我们关于苏轼的病情,关于苏轼去世的前后的具体的情况,钱世雄给我们留下了第一手的材料。他就跟这钱世雄说,我从万里之外历尽险阻回到中原,没想到现在却要以后事相托,心情十分难受,心里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到死可能都见不着我弟弟一面,本来想着兄弟两个到老了要住在一起的,但没想到现在这个愿望很可能要落空,然后他就跟钱世雄说,说我在海外,就是我在儋州写了几本著作,这几本著作很重要,我把它收藏起来,现在我把它托付给你,你现在不要给别人看,三十年后,你再把它公示给大家,那时候才有人看得懂。一边说着一边就找这小铁箱子上的钥匙,半天找不着。钱世雄赶紧说别急别急别急,不着急找,不到那一步,回头你自个儿藏着吧,你三十年后再给别人看吧。这不是朋友吗,得安慰他。到了常州,钱世雄给他租了一处房子,孙氏人家,他就住在这里头,这时候苏轼已经非常虚弱了,很难起床,有时候钱世雄去看他,他就把以前写的诗文拿出来跟钱世雄共同欣赏,说到有趣的地方他会朗声笑起来。钱世雄写的回忆里边说,这时候就看见东坡的眉宇之间英气飒爽、光亮照人,就是他虽然生病了,但是眉宇间的那股英气依然能够让别人感觉得到。到了七月十二号,苏轼突然觉得身上非常轻松,觉得这个病好像好了,然后给身边的人说,我今天特别想写字,你们拿些笔墨来,旁边的人拿了笔墨来之后,他就书写了一组诗,又写了一篇《跋桂酒颂》,把它送给了钱世雄。大家都觉得是不是东坡的病好了?是不是好转了?大家都替他感到高兴。
  其实,这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七月十二号感觉病情好转,甚至能够起来写字,写了字送给钱世雄,到了七月十四号晚上就一夜高烧不退,苏轼给朋友还写信,说自己牙龈出血,就跟那蚯蚓似的,出血很多。发高烧,牙龈出血,这说明病情非常严重,而且不仅仅只是肠胃的疾病,也不仅仅只是心肺的疾病,可能还有血液的疾病,也就是说他是多种的并发症。我们知道苏轼是精通药道的,他不看大夫,自己给自己诊脉,自己给自己看病,还开药,但毕竟不是正经拿过医学博士的人,没有执照啊,自己给自己看,他光知道自己是吃了冷凉的物品发生了痢疾,他觉得我是因为什么呢?受了凉,然后身体就下降了,那凉了我就应该热补,但是他没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身体极度虚弱的时候,如果你补得猛了,就把身子补垮了,就跟盖房子一样,地基打得都不牢固,你上面盖一个一百层的楼,那肯定得倒,就是楼不倒地基也得倒,所以自己用药失误了,导致病情加重,这病情加重什么症状呢?就觉得这个气往上顶,一直往上顶,顶得他就睡不成觉,就没法平躺,躺下之后就顶得他睡不成,怎么办呢?朋友给他送来一种躺椅叫&懒板&,其实就是现在咱们那种平躺的椅子,他就躺在这椅子上,躺了一晚上,但是眼睛合不上,为什么呢?这气冲得特别难受。他觉得自己时间不久了,就把孩子叫到身边,说
  &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怛化,人死的代称&&编者注)&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说我平时没做过什么坏事,你们别害怕,我死后不会下地狱的。醒过来之后,这是七月二十三号的事情,醒来之后看到他原来在杭州的老朋友叫维琳方丈,专门来看望他,他见了维琳方丈,他说我本来万里投荒,没想着回来,既然回来了,就想着退隐野老,再也不出山了,好好地颐养天年,没想到现在一病不起,这是上天所定,并非人力所能。我是不行了,你保重身体,好好传法。然后写了一首诗赠给维琳方丈,诗是怎么写的呢?说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苏轼《答径山琳长老》
  这话什么意思啊?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到今天他生病这一天算起,他已经在世上活了两万三千四百六十多天,所以他说什么呢?说自己&各已三万日&,他跟维琳方丈年龄差不多,我们在这世上已经活了三万多天了。如果每一天都有一千首偈子,这个偈子就是说佛教里边写的那样一种智慧之语,那应该说我们对于佛法的领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可是有一样,他说什么呢?&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我可以告诉你,生病这个事很简单,死亡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有这付臭皮囊,如果没有了这臭皮囊,人就不会生病,所以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这是苏轼说的,不是我说的。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就是如果有身在,就有大患在;如果没有身子,他就没有大患,所以生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死亡也是很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可怕的。他举了个例子说,最可笑的是鸠摩罗什,修行的高僧,临死的时候不甘心,让僧人给他念咒语,希望挽救他的生命,所以他说什么呢?&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看来就是像鸠摩罗什这样的高僧也不能脱俗,没有看透生死。
  你注意,这就说明苏轼在对生死的问题上他不是孤立的,我们前面从黄州一直说到现在,其实从黄州被贬,儋州被贬,惠州被贬,他所讲的那些话,他谈到韩愈,他后边早晨起来梳头,晚上洗脚,你注意他的这些言论,都是逐步地在放开自己的心灵、放开自己的枷锁,要让自己非常宽松地、放松地、自如地来对待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些磨砺,没有前面的这些领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首诗。那我们会想说,既然生病了就要治好,反正我不想走,治好了我还能再活三万天。但苏轼觉得说,缘法已尽,缘法已散,所以要解决根本的苦难,那就是什么呢,臭皮囊就消散了,自然就没有苦难了。
  到了七月二十八号这一天,苏轼就进入了弥留的状态,弥留的状态就是说生命的气息还在,但是听觉、视觉可能还有触觉,以及一切的感觉正在慢慢地离开他的身体。这时候他这两位好朋友没闲着,这维琳方丈就在他的耳边大声地喊,说什么呢?
  &端明(指端明殿学士苏轼&&编者注)宜勿忘西方&&&周辉《清波杂志》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您这会儿还不赶紧想着西方极乐世界,你想着你就到那儿了。
  苏轼的意识尚存,苏轼喃喃自语地说
  &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周辉《清波杂志》
  什么意思?西方世界有没有我不太清楚,但是靠您这办法使这么大劲儿去,恐怕是不灵光,我估计用劲儿可能是到不了的,这不是个用劲儿的问题。钱世雄又出现了,钱世雄也凑他耳朵边说,说什么呢?
  &固先生平生履践至此,更须着力。&&&周辉《清波杂志》
  说您平时不是吃斋念佛吗?不是信佛吗?您现在还不努把力啊?再多念它几遍,您就到了极乐世界了,您就得了大自在了。
  苏轼麻溜儿地回答了一句
  &着力即差。&&&周辉《清波杂志》
  这事用了劲儿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苏轼的回答再次印证了他的人生观,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就像他写文章,随物赋形,行于所可行时,止于所可止处。他回答完了钱世雄的问题,周围一片寂静。他的长子苏迈走上前去,把一段羽毛放在他父亲的鼻息的地方,那羽毛再也没有动过,苏轼溘然长逝,这一天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东坡去世时的实足年龄是六十六岁。
相关文章:
&&&&&&&&&&&&&&&&&&&&&&&&&&&&
请输入左则的验证码,再提交.
遵守本网提供的任何行为准则或其它通告;
保密您的服务账户密码;
如果您获悉与本服务有关的泄密行为,请立即通知我们。
自行配备上网和使用电信增值业务所需的设备,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或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或移动通信提供商)收取的通讯费、信息费等有关费用。
保证自己在使用各服务时用户身份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完整性。如果数据发生变化,您应及时更改。在安全完成本服务的登记程序并收到一个密码及账号后,您应维持密码及账号的机密安全。您应对任何人利用您的密码及账号所进行的活动负完全的责任,本网无法对非法或未经您授权使用您账号及密码的行为作出甄别,因此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版权所有:新法家网站  联系电话:&
&&联系和投稿信箱: &&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2号
新法家微信(扫一扫,关注新法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是被谁害死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