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 沁园春长沙情感.长沙》要读出什么样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 王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教学是一个受感染、受影响、受教育的过程,它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感化学生的心灵,改善并健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
  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诗歌时,怎样通过阅读来提高人文素养。下面就是我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采取的方法。
  一、扩大阅读面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凝练含蓄的语言,语言表达富有跳跃性,理解与欣赏诗歌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让学生预习《沁园春·长沙》时,我首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储备,让学生阅读三方面的材料,①是阅读关于毛泽东的资料;②是阅读《沁园春》这个词牌相应的词;③让学生将《沁园春·长沙》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内容,在课前要熟读成诵,在课堂上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阅读准备好的诗歌或材料,进一步加深印象,并评析自己所选内容。有些学生对朗读有一定的兴趣,鼓励他们为诗词配上乐曲朗诵:或者采用更加声情并茂的幻灯片形式,在上课之前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制幻灯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我还会定期组织评比,看谁的古诗诵读得好,背诵的好,看谁的赏析文字写得好,谁的配乐选的好,谁的幻灯片做的好。
  二、创设阅读氛围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常采用的“情境教学法”,有①音乐渲染情境;②实物演示情境;③图画再现情境;④扮演体会情境。在教学《沁园春·长沙》这课时,我采用①和③两种方式,选择音乐的时候尽量选择缓慢的轻音乐,图画可以用毛泽东站在高山之上指点江山的画面。
  除此之外,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作者介绍、背诵相关古诗词等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针对这一首诗歌,朗诵的内容最好选择和这首诗创作时期较为接近的,关于青春、理想、热爱祖国等方面,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沉浸到兴奋、激昂、充满使命感的氛围中,感受诗人年轻有魄力,以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心壮志。
  要把握好《沁园春·长沙》的主体感情是“革命豪情”,对于这种情感学生大多了解,但不理解。因此我们在处理作者情感时不能过于简单化,要引导学生探究在这首诗中情感的外化表现形式,认真体会这种豪情在全词中的丰富性、复杂性。词作上片写景抒情,一开始展现一幅辽阔无比的壮丽画面,面对如此江山,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可是紧接着一“怅”、一“问”又表现了词人心中的激昂冲动之后的疑虑忧思;词作下片叙事抒情,多种情感混杂,既有回忆往事的沉醉,又有蔑视反动派的愤慨,还有要投身时代洪流中的豪迈激情。
  三、采用多样形式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最适合诵读,具有节奏美、音乐美等特点,可以是小声的吟唱,也可以是大声的朗诵,方式很多。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始终贯彻诵读法:初读识字通词,再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四读领悟感情。以读带讲,读思结合,读议结合,于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内涵。诵读方式也可灵活多样,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赛读、配乐读、背读等综合运用,相得益彰。
  四、把握阅读节奏
  语音、语调、节奏合理搭配、协调可以让诗歌富有节奏,读起来心情舒畅,听起来悦耳动听,也就是我们要让诗歌尽量的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包含哪些内容呢?大概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在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语调应该沉稳、厚重,与当时的天气和庄重的氛围协调,语速要稍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不光管着“万山”,还管着“层林”,乃至后面的“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等,所以“层林”应与前句意和气都紧连,语气要连贯,一气呵成,语调要上升。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语调要上升,同时,还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上片和下片之间要适当停顿,要换气为下文的抒发情感积蓄力量。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语调要舒缓,逐渐高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声音慷慨激昂,表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五、延伸拓展爱国情怀
  学习《沁园春·长沙》,重点要联系革命时期的诗词。如
  《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麽?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我的“自白”书》和《沁园春·长沙》放在一起,在思想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下写下了《我的“自白”书》。这首诗既是一个共产党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诗歌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中,要渗透毛泽东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以及作为一个年轻人的朝气。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习和生活上,能够为社会服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才达到了它应有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文昌高中。
 / 王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7期
 / 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5期
 / 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2期
 / 王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2期
 / 王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2年第4期
 / 王军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第7期
 / 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第4期
 / 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第9期
 / 王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第10期
 / 王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第3期
 / 王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第4期
《沁园春?长沙》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刊名: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刊号:2016年第4期
版权:本文献由网友推荐、整理与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或出版社;本站以教学科研为目的将其作为备课参考文献建立索引,并不对其完整性与准确性负责;如有异议,请与管理员()联系。
2016年第4期 目录
 / 柯婧琼
 / 李岩鹏
 / 沈勇辉
 / 檀怀霞
 / 王一捷
 / 章玲芳
 / 仇媛媛
 / 王让珠
 / 冯美宏
 / 顾取英
 / 景玉香
 / 薛永娟
 / 邱从荣
 / 滕秀峰
 / 张益永
 / 冯金科
 / 江红芬
 / 陈承标
 / 戴菊香
 / 邓水祥
 / 祝和斌
 / 花亚军
 / 杨长恩
 / 李建忠
 / 徐广之
 / 高舜德
 / 赵冬坤
 / 董淑森
 / 叶恩菊
 / 王文枝
 / 祝宝玉
 / 张月正 付玉贞
 / 王惠娟
 / 张玉明
 / 陈伯安
 / 孙正珩
 / 刘家柱 张梅
 / 杨爱国
 / 熊贤友
 / 司艳平
 / 宋蓉娟
 / 周明佳
 / 何恒军 李希国
 / 孙利峰
 / 王红心
 / 斯丹婷
 / 杜茂进
 / 莫异朗
 / 江建美
 / 郑广全
 / 罗展芳
 / 赖春丽
 / 周海林
 / 穆久才
 / 江鑫梅
 / 孙开虎 马静文
 / 黄焕伟
 / 王成龙
 / 沈国英
 / 黄慧强
 / 方有发
 / 曾凡林
 / 许传虹
 / 周雪芬
 / 郑丽芳
 / 仲彩燕
 / 周长城
 / 瞿勇兵
 / 李学亮
 / 张银翠
 / 李美红
 / 周建华
 / 张海云
 / 石定全
 / 王玉兴
 / 魏银忠
 / 吴海燕
 / 彭志友
 / 胡礼湘
 / 丁丰年
 / 陈明 黄丽
 / 邱建农
 / 杨小淘
 / 邰国安
 / 杨华当
 / 姚孝伟
 / 谭淑霞
 / 易万成
 / 张全敏
 / 王佳明
 / 肖其华读《沁园春?长沙》有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span class="g-ico g-ico-star g-ico-star-on" style="width:%">
读《沁园春?长沙》有感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词;2.抓住七个动词明白词的写作思路;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4.从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学法指导】;1.语言品读法;2.比较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北国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词。
2. 抓住七个动词明白词的写作思路。
3.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 从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 雪》,大家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着我一起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二、背景介绍和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1)起源: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
(2)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3)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以上。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4)背景介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正音: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学生诵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3、设疑――提问1: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2: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3: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四、具体研读(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读开头三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调整句序,简要说明大意与作用 。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3)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4)提问5: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卓然独立,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5)提问5: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背景:此诗作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永州时。)
【明确】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2、具体研习 “看”字所领7句。
(1)朗读。
(2)这7句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林、江、河、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3)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湘江秋景图
【明确】(学生自己先概括,教师然后板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近景――动景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动景
鱼翔浅底――俯视――低景――动景
(4)提问: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
――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之热闹,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突出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明确】重点字词:“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染”――拟人手法。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5)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7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或画面。
【明确】: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3、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答: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其实,“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4、背诵词的上片。
五、课堂小结:
1、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5、小结: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动作之劲 ==& “争”“击”“翔”
层林――尽染
色彩之浓 ==& “红”“碧”
漫江――碧透
数量之多 ==& “万”“层”“百”
百舸――争流
竞争之烈 ==&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
六、作业:“积累”“研习”
七、题材联想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以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学要点】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 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下片中哪几个字标志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往事的回忆?【明确】忆
三、解决重难点
1、具体研习“忆往昔――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上片是旧地重游,下片自然是“游”字引起,由眼前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明确】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曾记否――浪遏飞舟?”
提问一:“中流击水”之一情景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手法,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提问二: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象征手法,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1、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1.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与“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比作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异的崇高美。&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
资料: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3、那他是怎样概括的呢?诗人在这里不仅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斗志昂扬的“峥嵘岁月图”,我们一起来看。
“恰”――正值,统领下面的七句话,我们朗读一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里的“江山”代指什么?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这几句的含义: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同学少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这几句是以回忆往事来回答“谁主沉浮”。
那么,为什么这几句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引导:《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34《沁园春.长沙》等内容。 
 读《沁园春?长沙》有感_初中作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沁园春?长沙一、我的阅读感受 《沁园春?长沙》是我高中时期学习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伟大领袖 毛泽东,这首词...  潼南县第一中学校 2015 级 26 班陈浩 人教版高一上期语文必修 1 第 1 课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赏析及知识点 》一、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展开...  《沁园春 长沙》练习及答案_高一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沁园春?长沙》导学方案一、相关资料材料一:毛泽东()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 年...  《沁园春.长沙》学案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写时间:2015.9 编写人:周善兵 审核人 : 审批人: 内容 《沁园春.长沙》 1、了解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  《沁园春长沙》赏析_高一语文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沁园春?长沙》赏析 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 而来,视...  沁园春长沙课后阅读及答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课 《沁园春 长沙》课后习题及答案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40 分) 1....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答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课题: 《沁园春?长沙》 学习目标: 课型:新授 课时:共 1 课时 备注 1.知识目标: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  《沁园春?长沙》 陈凯歌 导学目标】 :一、人文――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二、知识――把握诗词的意境 三、能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导学安排...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沁园春-长沙知识点 浅谈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高中语文 吴老师 教学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沁园春长沙朗诵配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