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考古发现:汉朝的中原考古人长什么样

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
澎湃新闻郑子宁
[摘要]福建各地方言确实保留了一些地地道道的古汉语说法,如普遍将“锅”称作“鼎”,“筷子”称作“箸”等,甚至有些闽南话表示应答还用“诺”,古雅得让人惊诧。“你是哪儿人?”“我来自一个H开头的省份。”“湖北?”“不是。”“湖南?”“不是。”“海南?”“也不是。”“那是哪儿?”“是福(Hu)建啦!”这个流传已久的网络笑话被搬上了羊年春晚。由于演员实际上是河北人,模仿的福建腔普通话并不真像福建人说话。小品随后还因为涉嫌歧视南方人引起了不满。而福建某媒体更是发文称采访了某福建文化学者,说 h/f 不分,n/l 不分是古汉语的特点,福建保留了中原古音,闽人乃是古中原人的正统传人。那么“福(hu)建话”真是古汉语的孑遗吗?福建人是最正宗的古代中原后裔吗?福建人从哪来?上古时期,现今中国东南广大地区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百越民族。汉人汉语尚未大规模进入。就连传说中祖宗是来自中原的吴国也有“断发文身”之风,国王名中也颇有像“阖闾”、“夫差”之类难于用汉语解释的名字。而由越人建立,以今浙江为中心的越国更是一度兴盛,在勾践带领下击败吴国,北进中原。彼时作为东南沿海一部分的福建自然也是越人的地盘。与江浙不同,福建当年完全游离于中国政权范围之外,属于地地道道的化外之地。到了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攻灭后,部分越国贵族南迁福建,形成闽越政权。秦朝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但是也并未能对福建进行直接管辖,福建实际继续由闽越首领无诸统治。秦末无诸积极参与反秦,并被汉高祖刘邦册封为闽越王。直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朱买臣率军灭闽越国,将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之间,《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中央政权实质上放弃了闽地。直到西汉后期才设东治县,隶属会稽郡。大概也正是由于闽越遭遇了如此大难,导致福建的百越残留很大程度上还反而不如北边的江浙地区。如江浙有盱眙、无锡、姑苏、余杭、余姚、诸暨等越语地名,但福建则少见。闽中郡虽名义上归属中央政权,实际由闽越君长自治。人都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实闽道更比蜀道难。当时福建与业已汉化的江浙地区陆路交通非常不便。多山的闽地人烟稀少,其开发相当缓慢,与中原联系的紧密程度不但远不如北面的江浙地区、西面的江西,甚至连更南方的广东都不如。代表中央政权的南侯官都尉孤悬闽江入海口,与其说是个统治中心不如说是个通过海路联系南方交趾的海港补给站。汉朝末年许靖为避难,从会稽南奔交趾,选道东治,尚且“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他宁可逃奔遥远的岭南“汉地”,也不愿就近避难蛮荒的福建。如此荒僻偏远的地方又是如何被逐渐纳入中央政权呢?东汉开始逐渐有南下汉人迁入福建,但是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太康初年建安、晋安两郡人口合计不过八千六百户左右,相比而言,其他郡的人口普遍能有两到三万户。两晋之交,伴随北方移民大举南下,遂有所谓“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即本属中原大族的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避祸迁居福建。至今福州市民中陈、林二姓占人口近三成,如加上郑、黄则更为可观。所以福州有“陈林蜀大半,黄郑满街排”的说法。过惯了好日子的中原贵族会否甘心迁到穷山沟,那可是个大问题。事实上所谓“八姓入闽”实际上很可能和南方家谱普遍造伪一样,乃是冒称中原贵胄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永嘉南渡中中原望族主要移居在今天的江浙地区,福建并未受到直接波及。后来的移民也多是来自长江流域的平民,并非中原望族,且数量有限。直到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福建的居民也不过一万两千户。“八姓入闽”的说法在古代也并未能受到普遍认可。《开元录》就明说:“闽县,越州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夷种,有五姓,谓林、黄是其裔。”事实上,大量汉人迁入福建得等到唐朝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闽人将祖先追溯到陈元光、王审知等部,乃知所谓“八姓入闽”也是唐朝以后出现的说法。“我是台湾河洛人,来自中原”实乃梦呓。由此可见,福建人绝对不是上古汉人在闽地的一脉单传。台湾有些人把外人对闽南人的称呼Hok-lo(福佬)解作“河洛”,当成是闽人源自上古中原河洛地区的证据则更是歪上加歪了。哪些地方讲福建话?春晚小品中冯巩有一句“我是该去湖州还是福州哪?”的台词。但在现实中,如果他女儿的未婚夫真是一个说“福建话”的人,恐怕他得更加头疼了——福建方言的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不光限于福建省,还远播海内外。福建方言中,闽中、闽北较为安稳,固守山沟。福州一带的闽东话虽然在马来西亚诗巫、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地都小成气候,但多为近现代移民。要说移民历史久、规模大,那还当属闽南地区。清朝西方传教士在学习中国方言的过程中发现,闽南话分布区域远远不限于闽南漳州、泉州二府。杜嘉德在《厦英大辞典》中提到中国最类似闽南话的方言是广东的潮州话,并认为闽南和潮州之间的区别大约类似西班牙/葡萄牙或者荷兰/德国之间的区别,双方仍能进行勉强的沟通。而除了潮州以外,海南岛的方言和闽南地区也相当接近。闽南虽然开发历史相当晚,但是人口繁衍得相当快,导致闽南迅速变得人多地狭。唐朝天宝元年不过17万8千多人,到了北宋崇宁年间就暴增十倍,达到180万左右。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闽南从人口输入地转为人口输出区。潮州地区因为邻近闽南,很早就成为闽南人的迁居地,隋唐时期即有居民从泉州迁入,进入宋朝后闽南人更是大举南下。但是潮州地区气候地理条件优越,很快人口大量增殖,非但难以继续接纳移民,反而自己也和闽南一样走上了输出人口的路子。善于航海的闽南人在迁徙路线上也颇有特色,即沿着海岸线走,见缝插针。其中以粤琼台最成气候。除了潮州外,粤东沿海的海陆丰、粤西茂名、湛江等地沿海地区的居民也多说闽南话分支雷州话。而唐朝时近为荒地,人口不过五千户的海南岛在宋朝以后也陆续迁入了大批闽南居民。闽南人从岛东北的文昌登陆,沿着海岸线向东西两侧扩散。今天海南岛从澄迈到三亚的整个东海岸都讲海南闽语,即闽南话在海南岛上的变体。自郑芝龙以降,闽南人大举迁入一海之隔的台湾岛,今天台湾绝大部分汉族居民均为闽南后裔,所谓台语也就是闽南话,并且由于离开本土时间短,它和闽南原乡语的差别要远远小于粤琼闽语和泉漳闽南话的差别。如果说闽南人南迁和东进都主要是进据荒地的话,他们还能寻得机会向北方移民就更是不简单了。闽语分布图(来源:《中国语言地图集》)明清时期,闽南人逐渐有北迁浙江温州的。清廷的“迁界”禁海撵空了沿海地区的居民,更是给闽南人扩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自此闽南人夺取了浙江南部的大段海岸线,不但占了平阳、苍南,更是扩展到了玉环、温岭、舟山等地。而太平天国战乱后原本人口极其稠密的苏南地区出现了暂时性的空洞,善于抓住机会的闽南人更是从温州向宜兴等地迁徙。至今宜兴山区尚有少数说闽南话的村子。闽南的扩张仅止于此吗?那还是太小看闽南人了,事实上闽南人继续沿着海岸线北迁,有些闽南人定居在了胶东半岛,部分人更是随着闯关东的浪潮远去辽东。而烟台、天津、大连等地供奉妈祖的天后宫更是体现了闽南文化在北方的影响。只是可能由于移民规模小,华北闽南人早已经被当地同化,并不说闽南话了。今天,除了福建本省外,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浙江、江苏、江西、四川等地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都有“福建村”、“福建话”的存在。其分布之广泛在全国各大方言中可谓首屈一指。天津天后宫牌楼福建话是中原古音吗?福建各地方言确实保留了一些地地道道的古汉语说法,如普遍将“锅”称作“鼎”,“筷子”称作“箸”等,甚至有些闽南话表示应答还用“诺”,古雅得让人惊诧。但是保留古词和保留古音是两码事,何况所有方言大部分词汇也是继承于古汉语,顶多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要想知道福建话是不是中原古音,那首先得弄明白所谓中原古音是什么东西。隋文帝开皇初年,陆法言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八人讨论音韵,二十多年后的公元601年,陆法言编成《切韵》。《切韵》随后广泛流行,成为韵书典范,其所记载的语音系统成为中古汉语的代表。这个语音系统比起现代汉语任何一种方言都要庞大得多,共有37个声母、160余韵母、4个声调(相较而言普通话共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4个声调)。《切韵》音的重要性在于现代汉语绝大部分方言中的语音对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如普通话的平翘舌之分反映切韵音中精组声母和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对立,广州话的六个辅音韵尾基本完全继承了《切韵》的辅音韵尾系统。在这个层面上看,切韵音可被认为是现代汉语各方言的共同祖先。《切韵》本已散佚,现今关于《切韵》的知识其实间接来自《广韵》,但近代又在敦煌等地发现《切韵》残本。福建方言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其中的一些现象并不能在切韵音系里面得到解释,而是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中古汉语及现代能分-m -n -ng 韵尾的所有其他方言都收-ng,正是反映了这个字在上古汉语中的读法。成书于东汉末年的《释名》中描述了一个“风”字的同类现象:“克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青徐言‘风’椒口开唇推气言之,风,放也,气放散也。”则说明这种变化在东汉末年从现在的山东一带开始扩散,中原尚且是-m。而到了《切韵》,新读法已经渐入中原,彻底取代了旧音。只有地处偏远的福建还保留了老读法。不过,虽然福建方言相对其他方言有更多上古音的痕迹,但这并不代表福建方言就真是地地道道的古音。而文化学者所谓的 h- f- 不分,n- l- 不分是上古遗迹更是无稽之谈。事实上,闽语在历史上曾多次接受了中原汉语的冲刷。中原的f-本来自于上古到中古早期的 p- ph- b- 声母,即所谓“古无轻唇音”。这点在福建方言中尚有不少遗存,如“芳”闽南话为 phang,“饭”潮州话为 pung(汕头腔)。唐朝以后,福建诸方言引入已经产生的 f- 的中原汉语以供读书之用,形成了所谓“文读”。但是闽人发 f- 有困难。于是就用已有的声母中和 f- 最接近的 h- 代替以蒙混过关,实际和现代福建人把福建说成 hu 建是一回事。至于n、l 之分,则更是古已有之,而且早期的福建话也必然是能分的。虽然现今闽南本土n、l 完全混乱,但是早先迁出的潮州话、海南话逃过了这一劫,它们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区分这两个声母。而福州话n、l 混淆更是近几十年的事,至今不少福州老人都可以完整地区分这两个声母。古汉语如果古到只有几十年光景,那现今在世的老人恐怕得是活木乃伊了。参考文献:葛剑雄:《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郑张尚芳:《古越语地名人名解义》,《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 149|回复: 0
汉朝的中原人长什么样?
签到天数: 4 天[LV.2]偶尔看看I
<font color="#14年04月24日11:10&& 新浪文化& &作者:&&
  广义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地区,那么,汉朝的中原人长什么样?用体质人类学来解答这一问题时,或许它给出的解答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出入。  文/王冰  汉族最早的得名始自汉朝,汉朝时期的中原人,可认为是汉族最早的定型,那么,汉朝的中原人到底更像今天的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能较信服解答这一悬疑的也许是体质人类学。简单的说,就是比较古代中原人和现代各地人群和各民族的颅面骨骼特征,来判断哪些古今人群最为接近,进而推测古代中原人的起源和流向问题。  这里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三个广义中原地区,下面逐一分析。  【汉代河南人的人种演化史】  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历史上该地区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州”、“中土”。  虽然汉朝古墓发现不少,但直到2013年,吉林大学研究者才在《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一文中首次系统分析了汉代河南人的种系特征。报告指出:郑州地区汉唐宋居民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存在较大一致性,较多表现出“古中原类型”居民的特点。与近代对比组比较表明,郑州汉代组居民虽然可能混入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体貌特征上与现代南方汉族存在很大相似性。  简而言之,汉朝河南人与近代华南组相似性最大,这个近代华南组具体指的是福建汉族。  郑州汉朝组人骨采集于多个考古遗址,种系特征较为统一,男女样本无明显差异。只是女性的颌骨突出程度更为明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龅牙,鼻型也更阔一些(复原图软组织特征主要参考华南人面部软组织特征,未考虑年龄因素)。郑州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郑州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周人崛起之前,河南地区是商王朝统治中心区。以往研究显示,陕西地区的周人与河南地区的商人在种系特征上虽保持较大的一致性,但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当周人入主河南后,是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地区人种的组成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长达500多年。而秦王朝并吞列国时,韩国第一个被灭亡,其过程极为残酷血腥。史料记载,公元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公元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公元前293年: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公元前264年:秦伐韩,斩首五万;前256年:秦伐韩,斩首四万……  秦人征服韩国的百余年间,被秦人屠杀的韩国军人就有几十万。而《中国人口通史》估算,战国中期总人口在3000万左右。韩国地小民稠,人口约150万,军亦有30万。可见,秦人的征服活动造成韩国人口伤亡惨重。秦人入主韩国后,是否也带来较大的种系变化?  因尚无郑州地区更早的古代人骨资料,我们假设战国时代河南地区人种结构较为单一,并选取安阳殷墟中小墓的商代人骨作为比对样本。  商代古人明显分为两个种系,殷墟中小墓2组代表人数最多的一个种系,他们与更早的河南古人有更大相似性,可能是土著人群;殷墟中小墓3组代表一类中原地区新出现的新种系,人数较少,但墓葬规格较高,通常认为是商的贵族阶层,甚至商王族也属这个种系。他们与同时代东北和内蒙古东南地区的古族更相似。  陕西凤阳西村的周代古人,与陕西土著种系相似性较高;另外,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的西团山古人是周代东北地区古族的代表;而甘肃史前合并组是甘肃地区的西戎集团的代表。新石器时代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组是河南地区的土著种系,很多考古学家怀疑这便是传说中黄帝族群的文化遗存。  我们应用种系分析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发现:汉代郑州汉人与陕西西村周人、河南安阳殷墟2组的商王朝平民、石器时代的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古人都有一定差距,相对更接近陕西零口秦人和甘肃的西戎族群。  这样的结果似乎暗示秦人消灭韩国的过程中,确实对河南地区的人口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在秦人入主韩国之后,很可能带来为数不少的秦国移民,填补了战争造成的人口空缺。  因为秦人的征服可能对郑州地区造成较大影响,而又因为尚无战国时代郑州地区人骨特征的相关研究。所以,周人取代商人后,是否有大量移民迁入商王朝中原故土就变得很难考证。但殷墟3组所代表的商贵族阶层很可能已被逐出中原,他们的种系特征最为独特,不见后世中原汉族人群。河南种系变化分析图谱(男性)
  【汉代山东人的人种演化史】  山东古时为东夷之地。周人崛起后,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山东地区并入周王朝版图,广义的中原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山东地区汉代人骨资料包括两个组,一个是鲁中南兖州和滕州合并组,另一个是临淄组。两个山东古代组还包括周代样本,因为两个时期的样本具有一致的种系特征,因此研究者将样本合并在一起比对分析。研究者均指出:山东周代至汉代古人种系特征相对接近今华南人群。鲁西南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鲁西南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为什么周代山东居民和汉代山东居民的种系特征较为一致?从史料上看,秦人征服齐国并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齐国人口损失非常有限,而史料也未提供其它地区居民大规模迁往山东地区的线索。  那么,周人宗室和异姓权臣在征服山东境内诸侯国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周人移民迁入呢?  山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是齐国和鲁国。我们从有限的史料中可知,尽管周人任命山东本土人士姜太公统治山东最大的诸侯国齐国,但过程中伴随一定的军事冲突。而姜太公早年移居陕西,重返故土时,依赖的力量大多不是山东本土军民。为考察周人称霸前后山东地区社会变迁和人口迁徙活动,我们需要比对周代山东居民和周代以前土著居民的种系特征。山东种系变化分析图谱(男性)
  考古学上,岳石文化被认为与东夷民族直接相关。但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的岳石文化人骨分析报告。不过,山东地区,从大汶口文化(距今年)到龙山文化(距今年)再到岳石文化(前1900-前1600年)的过程中,并未见外来文化因素覆盖土著文化。所以,我们姑且认为石器时代的山东居民种系特征较为统一,人口结构相对稳定。  若将山东新石器时代人骨(大汶口文化)、商人统治时代人骨(滕州地区)作为古代山东居民的代表,与商人统治阶层人骨(河南安阳殷墟中小墓3组)、陕西周人人骨比对分析,可以发现:  首先,商代山东商文化居民的确与河南商族上层人群有着最接近的种系特征,同时,二者均与山东土著居民有较大种系差异。此结果似乎并不支持商族源自东夷的论点。但商人对东夷的统治以联盟形式为主,商人是否广泛取代山东土著族群,尚需等待更多人骨资料的分析。  其次,齐国(临淄)和鲁中南人骨表现出较高的种系一致性,其种系特征则介于陕西周人和山东土著大汶口文化人群之间,它似乎暗示周人在征服东夷民族的过程中,确实伴随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人群混血现象。  【汉代陕西人的人种演化史】  陕西在西周初得名。当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分而治之。陕原以东由周公治理,称“陕东&﹔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称&陕西&。又因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治地,故又简称&秦&。陕西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属于广义的中原地区。  陕西地区汉朝人骨样本采集于渭南澄城县刘家洼乡良辅村。在商代,渭南为骊戎国之地。西周时期,属畿内,也即京城效区。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期,渭南先属魏,后属秦。  研究者指出,他们比对渭南汉代人骨与近代人骨资料,发现华南(福建)近代组和澄城良辅组的关系最为接近(原报告提供的人骨资料版图似有变形,暂无法模拟复原该人骨)。  在汉朝之前,有两次历史变迁值得追问:  第一、渭南在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核心区。商代,一些原本分布在长城沿线的戎狄族进入渭南地区。周人崛起前,“自窜于戎狄间”,曾与姜戎联盟,后者与考古上的刘家文化相关。周人后离开戎狄到岐(今陕西岐山县境),崛起并取代商成为中原统治者。那么,进入夏商之际,陕西地区人种结构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二、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甘肃礼县一带。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在石器时代,人种结构较一致,人类学定义为“古西北类型”,他们在同时代中国北方古族中,与近代华北汉族(主要采集于河北、山西两地)相似性最高。  周王室东移至洛阳,秦人也逐渐东迁至关中一带。考古上,秦人盛行一种“屈肢葬”(即在人死后,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尸骨姿势与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似)广泛出现在关中地区。那么,秦人入主关中地区之后,其民众是否取代了原本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周人族群?  解答第一个疑问用的比对样本,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古人为陕西仰韶文化合并组,周人包括两个样本,一为进入关中地区的周人(陕西咸阳凤阳西村周组),一为与周人始祖关系更大的陕北地区样本(陕西延安市瓦窑沟周组)。  人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陕北地区的周人与关中地区的土著存在一定种系差异,周人入主关中后与土著种系的接近程度相对更高。这似乎暗示周人自戎狄返回关中平原后,对关中土著血统既有继承也有改变。而“自窜于戎狄间”的周人先祖则可能混合了更多戎狄族血统。陕西种系变化分析图谱(男性)
  解答第二个疑问,秦人包含两个古代样本,其一为零口秦组,属于战国时期,其二为新丰秦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秦末。两组秦人样本都采集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县,为秦王朝的京畿之地。另外,还有甘肃史前合并组,是西北地区的戎狄民族。  人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时期秦人、战国中晚期至秦末的秦人与仰韶文化土著人群和关中地区周人的种系差异较为明显,而相对接近甘肃史前组,而西北古代人群是同时代古人中最接近现代华北汉族的种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兵马俑容貌,并不觉得他们与近现代汉族汉族有什么明显差异的原因。  历史上,秦人偏居西隅之际,与甘肃的西戎民族有过较广泛的混血,他们入主关中地区后,似乎对关中土著周人血统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可能随着周王朝东迁,关中地区的周人也大规模向东迁徙。  单就此分析而言,汉代陕西人似乎与战国至秦末的新丰秦人之间并无特别明显的种系差异,但与零口秦人相对略有差异。接近古西北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较高(长)较狭,鼻型狭长。
接近古蒙古高原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高(长)而阔,鼻型长而阔。
接近古中原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低(短)而偏狭,鼻型短阔。
  相信读在看到这里时,难免会问,今天什么地方的人最像汉朝的中原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入更多的对照样本,进行更细致的对比才可获得较精确答案。我们把这个疑问留给本系列的下篇,我们将解答两个问题:今天谁更像汉代的中原人,日本人是“徐福东渡”的童男童女吗?
德迷联盟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Powered by  广义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地区,那么,汉朝的中原人长什么样&&用体质人类学来解答这一问题时,或许它给出的解答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出入。  汉族最早的得名始自汉朝,汉朝时期的中原人,可认为是汉族最早的定型,那么,汉朝的中原人到底更像今天的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能较信服解答这一悬疑的也许是体质人类学。简单的说,就是比较古代中原人和现代各地人群和各民族的颅面骨骼特征,来判断哪些古今人群最为接近,进而推测古代中原人的起源和流向问题。  这里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三个广义中原地区,下面逐一分析。  【汉代河南人的人种演化史】  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历史上该地区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州&、&中土&。  虽然汉朝古墓发现不少,但直到2013年,吉林大学研究者才在《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一文中首次系统分析了汉代河南人的种系特征。报告指出:郑州地区汉唐宋居民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存在较大一致性,较多表现出&古中原类型&居民的特点。与近代对比组比较表明,郑州汉代组居民虽然可能混入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体貌特征上与现代南方汉族存在很大相似性。  简而言之,汉朝河南人与近代华南组相似性最大,这个近代华南组具体指的是福建汉族。  郑州汉朝组人骨采集于多个考古遗址,种系特征较为统一,男女样本无明显差异。只是女性的颌骨突出程度更为明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龅牙,鼻型也更阔一些(复原图软组织特征主要参考华南人面部软组织特征,未考虑年龄因素)。郑州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郑州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周人崛起之前,河南地区是商王朝统治中心区。以往研究显示,陕西地区的周人与河南地区的商人在种系特征上虽保持较大的一致性,但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当周人入主河南后,是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地区人种的组成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长达500多年。而秦王朝并吞列国时,韩国第一个被灭亡,其过程极为残酷血腥。史料记载,公元前317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公元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公元前293年: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公元前273年:魏赵联军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公元前264年:秦伐韩,斩首五万;前256年:秦伐韩,斩首四万&&  秦人征服韩国的百余年间,被秦人屠杀的韩国军人就有几十万。而《中国人口通史》估算,战国中期总人口在3000万左右。韩国地小民稠,人口约150万,军亦有30万。可见,秦人的征服活动造成韩国人口伤亡惨重。秦人入主韩国后,是否也带来较大的种系变化&&  因尚无郑州地区更早的古代人骨资料,我们假设战国时代河南地区人种结构较为单一,并选取安阳殷墟中小墓的商代人骨作为比对样本。  商代古人明显分为两个种系,殷墟中小墓2组代表人数最多的一个种系,他们与更早的河南古人有更大相似性,可能是土著人群;殷墟中小墓3组代表一类中原地区新出现的新种系,人数较少,但墓葬规格较高,通常认为是商的贵族阶层,甚至商王族也属这个种系。他们与同时代东北和内蒙古东南地区的古族更相似。  陕西凤阳西村的周代古人,与陕西土著种系相似性较高;另外,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的西团山古人是周代东北地区古族的代表;而甘肃史前合并组是甘肃地区的西戎集团的代表。新石器时代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组是河南地区的土著种系,很多考古学家怀疑这便是传说中黄帝族群的文化遗存。  我们应用种系分析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发现:汉代郑州汉人与陕西西村周人、河南安阳殷墟2组的商王朝平民、石器时代的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古人都有一定差距,相对更接近陕西零口秦人和甘肃的西戎族群。  这样的结果似乎暗示秦人消灭韩国的过程中,确实对河南地区的人口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在秦人入主韩国之后,很可能带来为数不少的秦国移民,填补了战争造成的人口空缺。  因为秦人的征服可能对郑州地区造成较大影响,而又因为尚无战国时代郑州地区人骨特征的相关研究。所以,周人取代商人后,是否有大量移民迁入商王朝中原故土就变得很难考证。但殷墟3组所代表的商贵族阶层很可能已被逐出中原,他们的种系特征最为独特,不见后世中原汉族人群。河南种系变化分析图谱(男性)  【汉代山东人的人种演化史】  山东古时为东夷之地。周人崛起后,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山东地区并入周王朝版图,广义的中原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山东地区汉代人骨资料包括两个组,一个是鲁中南兖州和滕州合并组,另一个是临淄组。两个山东古代组还包括周代样本,因为两个时期的样本具有一致的种系特征,因此研究者将样本合并在一起比对分析。研究者均指出:山东周代至汉代古人种系特征相对接近今华南人群。鲁西南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鲁西南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为什么周代山东居民和汉代山东居民的种系特征较为一致&&从史料上看,秦人征服齐国并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齐国人口损失非常有限,而史料也未提供其它地区居民大规模迁往山东地区的线索。  那么,周人宗室和异姓权臣在征服山东境内诸侯国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周人移民迁入呢&&  山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是齐国和鲁国。我们从有限的史料中可知,尽管周人任命山东本土人士姜太公统治山东最大的诸侯国齐国,但过程中伴随一定的军事冲突。而姜太公早年移居陕西,重返故土时,依赖的力量大多不是山东本土军民。为考察周人称霸前后山东地区社会变迁和人口迁徙活动,我们需要比对周代山东居民和周代以前土著居民的种系特征。山东种系变化分析图谱(男性)  考古学上,岳石文化被认为与东夷民族直接相关。但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的岳石文化人骨分析报告。不过,山东地区,从大汶口文化(距今年)到龙山文化(距今年)再到岳石文化(前1900-前1600年)的过程中,并未见外来文化因素覆盖土著文化。所以,我们姑且认为石器时代的山东居民种系特征较为统一,人口结构相对稳定。  若将山东新石器时代人骨(大汶口文化)、商人统治时代人骨(滕州地区)作为古代山东居民的代表,与商人统治阶层人骨(河南安阳殷墟中小墓3组)、陕西周人人骨比对分析,可以发现:  首先,商代山东商文化居民的确与河南商族上层人群有着最接近的种系特征,同时,二者均与山东土著居民有较大种系差异。此结果似乎并不支持商族源自东夷的论点。但商人对东夷的统治以联盟形式为主,商人是否广泛取代山东土著族群,尚需等待更多人骨资料的分析。  其次,齐国(临淄)和鲁中南人骨表现出较高的种系一致性,其种系特征则介于陕西周人和山东土著大汶口文化人群之间,它似乎暗示周人在征服东夷民族的过程中,确实伴随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人群混血现象。  【汉代陕西人的人种演化史】  陕西在西周初得名。当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分而治之。陕原以东由周公治理,称&陕东"﹔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称"陕西"。又因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治地,故又简称"秦"。陕西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属于广义的中原地区。  陕西地区汉朝人骨样本采集于渭南澄城县刘家洼乡良辅村。在商代,渭南为骊戎国之地。西周时期,属畿内,也即京城效区。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期,渭南先属魏,后属秦。  研究者指出,他们比对渭南汉代人骨与近代人骨资料,发现华南(福建)近代组和澄城良辅组的关系最为接近(原报告提供的人骨资料版图似有变形,暂无法模拟复原该人骨)。  在汉朝之前,有两次历史变迁值得追问:  第一、渭南在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核心区。商代,一些原本分布在长城沿线的戎狄族进入渭南地区。周人崛起前,&自窜于戎狄间&,曾与姜戎联盟,后者与考古上的刘家文化相关。周人后离开戎狄到岐(今陕西岐山县境),崛起并取代商成为中原统治者。那么,进入夏商之际,陕西地区人种结构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二、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甘肃礼县一带。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在石器时代,人种结构较一致,人类学定义为&古西北类型&,他们在同时代中国北方古族中,与近代华北汉族(主要采集于河北、山西两地)相似性最高。  周王室东移至洛阳,秦人也逐渐东迁至关中一带。考古上,秦人盛行一种&屈肢葬&(即在人死后,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尸骨姿势与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似)广泛出现在关中地区。那么,秦人入主关中地区之后,其民众是否取代了原本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周人族群&&  解答第一个疑问用的比对样本,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古人为陕西仰韶文化合并组,周人包括两个样本,一为进入关中地区的周人(陕西咸阳凤阳西村周组),一为与周人始祖关系更大的陕北地区样本(陕西延安市瓦窑沟周组)。  人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陕北地区的周人与关中地区的土著存在一定种系差异,周人入主关中后与土著种系的接近程度相对更高。这似乎暗示周人自戎狄返回关中平原后,对关中土著血统既有继承也有改变。而&自窜于戎狄间&的周人先祖则可能混合了更多戎狄族血统。陕西种系变化分析图谱(男性)  解答第二个疑问,秦人包含两个古代样本,其一为零口秦组,属于战国时期,其二为新丰秦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秦末。两组秦人样本都采集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县,为秦王朝的京畿之地。另外,还有甘肃史前合并组,是西北地区的戎狄民族。  人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时期秦人、战国中晚期至秦末的秦人与仰韶文化土著人群和关中地区周人的种系差异较为明显,而相对接近甘肃史前组,而西北古代人群是同时代古人中最接近现代华北汉族的种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兵马俑容貌,并不觉得他们与近现代汉族汉族有什么明显差异的原因。  历史上,秦人偏居西隅之际,与甘肃的西戎民族有过较广泛的混血,他们入主关中地区后,似乎对关中土著周人血统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可能随着周王朝东迁,关中地区的周人也大规模向东迁徙。  单就此分析而言,汉代陕西人似乎与战国至秦末的新丰秦人之间并无特别明显的种系差异,但与零口秦人相对略有差异。接近古西北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较高(长)较狭,鼻型狭长。接近古蒙古高原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高(长)而阔,鼻型长而阔。接近古中原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低(短)而偏狭,鼻型短阔。  相信读在看到这里时,难免会问,今天什么地方的人最像汉朝的中原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入更多的对照样本,进行更细致的对比才可获得较精确答案。我们把这个疑问留给本系列的下篇,我们将解答两个问题:今天谁更像汉代的中原人,日本人是&徐福东渡&的童男童女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考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