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辽沈战役 林彪千门大炮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社区主版&&军事&&社会&&国际&&娱乐&&行业&&城市&&站务
& &虽然林总在辽沈战役之前已经是国之名将,但辽沈战役是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由于一些原因,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到详解辽沈战役的文章。我们看到的文章一般写得太简单,有些甚至胡写。
& &我就在此详解一下辽沈战役,望抛砖引玉。我个人认为四野首长(这时还应叫东野)在战前战后组织的细腻完善,令人叹为观止,绝非神来之笔。
& &我分两部分写,第一部分写战前斗智;第二部分写战之斗勇。
& &第一部分战争准备。
& &四野主力长袭千里,先打锦州,如败则万劫不复,在这里最大的不足是地利,此不可更改。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既然地之不利不可更改,只有作天时、人和两方面准备。
& &我们先讲人和。从1948年2月中央就有攻打锦州的意向,一下子准备了半年多,在这段时间四野首先做得是大练兵,甚至将师团级军官也分批次组团学习。辽沈战役之前,林总亲自指挥的战斗必出一纵或六纵,这两只部队是四野王牌军,一切战役由这两只部队主打,但辽沈战役在共军一方来讲规模之大,是前无古人的,不是一两只王牌军就能打好的。部队的总体战斗力必须有一个质变,才能打好这场决战。事实也是这样的,在攻锦时,一纵和六纵基本没上,除六纵的17师,因为17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攻坚老虎”。一纵、六纵没上,就只用31小时横扫锦州城。可见在这半年里练兵,兵没有白练,将没有白学,同时为了迷惑敌人,练兵的口号是“拿下长春”。将军们来学习也是马上要打长春了,加紧学习战争艺术。林总曾和少数重要参某说:“我们的攻锦意图能瞒一天就主动一天”。
& &在这里我想说,一纵就是后来的万岁军38军,六纵就是后来的43军,其军史评价是令人震惊的“无役不与”。这里并不是说它参加了解放战争的所有战斗,而是说43军在一个战场附近的时候就必参加战斗。而且是以第一主力的身份参加战斗。如攻锦,万岁军38军就看了戏,而43军的17师就第一个冲出城。有人说,四野有五虎十虎,这个军史上没有正式文件。有正式文件的是,在这半年大练兵后,四野共发了四面锦旗给四个师。分别是一纵第一师,二纵第一师,和六纵第一、第二师。六纵的第一师被评为防守第一,第二师即17师被评为进攻第一,当然一纵、六纵(除17师)没有参加攻锦,是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任务,这在第二部分中还要细讲。
& &在人和方面除了大练兵,林总还做了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就是亲自写信给斯大林要了近千门大炮,而二战是大炮兵时代,没有足够的重炮,攻城难度太大,就像与辽沈同期的济南战役,在一半国军战前起义的情况下,打得还是异常惨烈,甚至都考虑过撤兵。
& &济南打不下,还可以从容撤兵,而锦州必须短期攻下,打成相持,六十多万人马,千里之远,根本撤不走了,正因为炮兵的加强,才使快速攻克锦州成为现实。
& &以前的分析都认为辽沈之战重中之重是守住塔山,我认为这错了。因为从战局的演变来看,国军根本不可能短期内打过塔山。虽然塔山之战打的惊天动地泣鬼神,但是只一个四纵加十一纵就能完成阻击任务,要知道一纵(万岁军)为什么在攻锦战役中看了戏,就是因为他作了四纵的后备,即使国军部过了四纵,一纵就会马上到,国军攻塔山部一共才不到十万人,四纵、一纵加十一纵,甚至足够在野战中击败它。只是挡住它就可以了,人数比国军多,战斗力比国军强。
& &所以我的关点是辽沈之战重在快速攻克锦州,慢一点都不行,一但在锦州城下打成相持,大部分战斗力是被缠斗在锦州城下,廖耀湘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之所以作壁上观,就是怕四野不是真打锦州,而是给他准备饭,所以他必须等,等到锦州打成相持,双方缠斗在一起才能来。
& &这时候廖耀湘从北杀来15万人,锦州城守军15万,塔山国军15万人,这都近40万人,全是国军精锐,这就不好打了。还有时间再一长,傅作义也肯定直出山海关,(一年前傅作义奉老蒋之命火速支援东北,迫使四野中结其‘攻势’从路上杀入锦州。威风的很)最要命的是四野粮草弹药也快没了。想想两年以后共军更强大了,在朝鲜粮草只能维持几天。所以说,快速攻打锦州是辽沈战役的核心。
& &还有一个证据,在攻锦外围开始之后,主席发电强调:只要你们攻下锦州,一切就主动了。
& &近千门重炮和练兵是同等很重要的,当然这重炮拉来了,也得有个学习使用的过程。
& &总结一下,对于“人和”的准备主要就是练兵和组建重炮师。
& &那么在天时的准备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等”。在那个农业不发达的年代里,夏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秋收。四野千里行军,最重要的是粮草,所以等到秋收时出兵是最占天时的。所以四野也只能在九月后出兵。
& &有人说因为林彪反对中央,致使东北全境解放推迟了半年。这是文革时的笑话,不值一驳了。不过八月时中央曾催促出兵。四野干脆回电“只此雨季,雨具未准备全”,把中央的鼻子气歪了。不给中央细致的解释,这说明具体的出兵时间,不到时候,连中央都要隐瞒。提前告诉中央,就约等于告诉老蒋了。就在前不久老蒋还给中央来了个斩首行动。飞机轰炸精准到主席住的院子。是特务在院子周围撒了玻璃。想想是多么近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杜聿明直到被围才明白。撤退路线告诉了老蒋就是告诉了主席。
& &由此可见,辽沈战役只能在九月下旬开打。
& &还有一个天时,在锦州开打时,正巧华野打太原,二野打开封,三野打济南,一野在西府兵败未出战。使国军不知共军重点,当然这不是巧合,这是中央强力安排的,全力配合攻锦,所以有人说,辽沈战役是关外的文章,从关里做起。
& &在这样的大决战就不会有什么巧合出现,四野在战前准备工作做的细腻完善,令人叹为观止,绝非巧合或神来之笔。所以我并不想探讨四野总部在攻锦前是否有过犹豫。一个患得患失的总部,就不能准备好,更不可能打赢这场战争,历史没有巧合。
&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国军的准备。不说长期作战,单论辽沈此战,国军准备的好,不会输。
& &共军的战前准备工作虽然是坚难的,但也是战役主动方,可以有条不紊的准备,打与不打,先打长春,还是锦州我说了算。
& &而国军战前的准备就非常痛苦了。长春那里无法准备,只能希望它像列宁格勒那样,德军攻打三年都打不下来,沈阳的部队跑与不跑无所谓,等长春被攻占再说也来得急。必竟前线在长春,国军表面上还占领三分之二的东北,所以沈阳也不能说走就走。
& &这样国军只能是加强锦州防线,给沈阳以支援。万一哪一天共军头脑发热,来打锦州,不能叫共军一锅端了。从北伐后的十年大战和八年抗战来看,老蒋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很快看出在东北能补的短板只有锦州。因为他很快就把山东的大将范汉杰调往锦州,时间是1948年7月,甚至叫范汉杰叫上范的嫡系,民国十强之一的五十四军,这是抗战中新六军的一支,可以说最迟七月份老蒋已经发现问题。范汉杰带走国军山东主力。三野打济南时,国军一时支援不上。也算是四野对关内的支援。
& &除东北战场外,在其它战场形势都可七三分,唯东北是三七分,国军想打赢东北,只有间接和直接两个办法,间接地办法是在中原彻底打瘫三野,主力出兵东北,以双车战一车。可是,三野一直在中原战场兜圈子,不和国军决战,所以间接的办法短期做不到。国军在西北和华北也有优势,但是优势是马家军和傅作义创造的,中央军一走,他们就会做大,考虑到北伐暴发户李宗仁和冯玉祥能和老蒋打十年。所以西北和华北的中央军是不能说走就走的。
& &就只有华山一条路直接打败东北野战军。一般以弱胜强只有一条办法,就是等敌人先犯战略性错误,然后抓住这一点,孤注一掷,出奇制胜。所以古来以强打弱必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共军会出战略性错误吗?老蒋只能在心中救助于上帝了,“上帝呀,让林彪冒险攻锦州吧,这样就有机会,险中取胜了”。
& &我前先说辽沈战争可以不必打,在北京、天津,还有国军五十多万,其中近三十万是老蒋的中央军,只要将一半的中央军北调一点,到秦皇岛山海关一线,和锦州范汉杰部连成一片,组成新的关宁防线,到时,其实力比沈阳还强。四野就只有按部就班,先打长春,后打沈阳了。  傅作义和廖耀湘必须等四野的攻锦枪响后才能出发。傅作义来早了,会扑个空。廖耀湘来早了,后果会很可怕,因为他本来就是这场战役的‘主菜’。  傅作义在老蒋的亲督下,早就把主力北进到唐山。锦州城前枪声一响,廖耀湘马上度辽河,飞速杀来。  可叹,可叹。四野仅用一天打下锦州城。这可是从山东刚调来三个月的胜利之师。国军目瞪口呆。战区所有高级将领马上飞到北平。从新研究对策。  可以说锦州城能顶住三天,四野就很可能被国军合围。因为傅作义从唐山杀来只要三天。廖耀湘会完两天(黑山有六纵等阻击)。  这又证明了我原文中说的‘半年的大兵团作战练习非常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傅作义能否在锦州被攻下之前赶来,对国军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也是老蒋为什么要督阵北平而不是沈阳的原因。那为什么傅作义兵团不能早几天来。这就是我在原文分析过的。傅作义兵团早来,四野就不和他打了。傅作义兵团引而不发,正说明老蒋也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所以辽沈战役是国共双方都有大野心的战役。老蒋要一举打破国军在东北的劣势。  既然傅作义也是辽沈战役的一个重要胜负手。这就解释了林彪战前的犹豫。他一直要华北杨兵团打傅作义的老巢张家口,以牵制傅作义兵团。华北杨兵团却做不到。这使得留给四野打锦州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风险大大加大了。  林彪的犹豫都怨‘上边’。大家想想华北杨兵团为什么没赶到。对,他之前被调走了。被傅作义所谓的偷袭骗了
& &老蒋为什么不这样,我想他有两点考虑。第一,中央军一走,就只有让傅作义扩兵,这时候整个华北就真成傅作义的了。北伐不就是又打出了几个新军阀,和老蒋又打了十年,不能不防。第二,就是老蒋想在锦州打。此帖被钢指戒于 17:53:26编辑过 分享到微信文明上网 文明发言 快速回复:删除发表回复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给本贴内容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10.0分, 共2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或者对本帖发表其他观点:
级别:列兵
&&&&对于在东北是弱势的国军想咸鱼翻身,必须等共军犯错误,而东北共军虽然是相持中的强势一方,但对国军这派死守不出的,司马懿气死孔明的战术,也很头痛。东北野战军的压力主要来自外部。一野在西府战役后只可自保,无力进攻。二野在巨野战役战败后,连根据地也保不住了,只有向南流窜,窝到大别山。(向北跑就等于给老蒋带路了)。华野(聂荣臻部)和抗日时差不多,基本被压在太行山上。三野主力尚存,但也只能避开决战,保存实力。这是有证据的,直到三野打下济南后,中央还给三野发电报,大意是牵制敌人的任务完成了,你们跑吧,保存自己是最重要的。
&&&&共军在整个关内形势非常坏,中央受到很打压力,陈庚直接写信给主席,我们实力不强都打得热火朝天,有人实力强却打一个所谓的攻势就休息好几个月。这是说谁的?当然是说四野了,只有四野的战争叫攻势,所以说中央在这半年里向四野总部施加了巨大压力,就不足为奇了。四野也只有早日决战,还要保证以最小的损失达到目地。
&&&&这时在东北的大舞台上,有两个顶尖的剑客在决战,林剑客以经可以杀死对方,但也会伤自己一臂,为了连续打下一个剑客,林剑客只好主动露出一个破绽,老剑客大叫一声,机会来了。
&&&&第二部分,战役过程,一个把战争技术变成艺术的人。
&&&&这里我们先说四野的布阵。除12纵围长春。四野南下为11个纵队加炮纵,主要分三大块。
&&&&第一,以六纵为主。以三个纵部加一纵的3师守北面,对付沈阳之敌。
&&&&第二,以五个纵队加攻坚老虎(六纵17师)加3个独立师,加炮纵攻锦州。
&&&&第三,以四纵,一纵在前,一纵主力在后守塔山。
&&&&我想,就像下象棋,你走出当头炮,一般对方是跳马守当头卒。但敌人也可以上象,也许还会回你个当头炮对攻。所以四野这个排阵要防范敌人的几个阵法。
&&&&我认为战争最可能出现三种局面,以四野为中心来说,分为上、中、下三种局面。
&&&&对四野来说,最好局面是沈阳之敌快速过来支援。这就变成最经典的围城打援。
&&&&你看四野在开始布阵时,防沈阳部队和攻锦的部队几乎是一样多的,防沈阳的是六纵、五纵、十纵,加一纵,加一个骑兵师。六纵为全军王牌(军长黄永胜),其第一师是号称防守第一(一纵师长李作鹏)。
&&&&从这个战阵来看,四野最希望看到的后面是耀湘领新1军,新6军从北边来攻,这样以六纵为首的北部4个兵团,就能缠住廖兵团,这样四野主力回杀,只要留两个纵队阻锦州之援,辽西决战就可以提前上演。
&&&&再回头看看东北的地图,如沈阳主力被灭,沈阳、长春被拿下,就算锦州不再打,东北也算全境解放了,就像台湾国民党还在,中共也算是基本解放全中国了。
&&&&但是用另外一种兵棋推演,共军打下锦州,而沈阳不出兵,共军在东北面临的形势,还是敌占长春、沈阳。基本情况未变,共军还得回头打长春。不可能弃长春、沈阳不顾,打平津,所以卫立煌才能画押,赌命,沈阳不能出兵,林彪要得就是磨耀湘这盘菜。转这么大围子,真费劲。
&&&&在春季攻势中,四野骄兵都打到沈阳城下了,攻其卫星城,卫立煌就不出兵,誓与沈阳城共存亡。一个城堡,一个城堡得打,消耗太大,四野只好撤了,所以四野不转这么大的圈子,打沈阳行吗?
&&&&所以我说,廖兵团出而不战是一步好棋,兵一出城就机动了,先占住离沈阳不远的火车站,掐断共军粮草、弹药补给,一旦锦州战局打成相持,可以马上杀到。
&&&&台湾的军史认为就是卫、廖不听老蒋的命令才使辽沈决战大败。我认为这只是给老蒋开脱罢了。
&&&&你想后来,锦州城破,廖耀湘已成孤师,他还不敢违抗老蒋的命令,老蒋叫他来收复锦州,廖明知更危险,他还是来了,所以我说廖兵团出彰武就是老蒋的意思,而且是步好棋。一体的辽沈战役,人们就把国军将帅说的一无是处,蠢笨如猪。岂知这样说,就是对解放军的污蔑。北伐后,老蒋几乎打败够所有名将,号称中华名将的白崇禧,薛岳曾多次败于他手中,他还挡住了日军的进攻。敌人很狡猾,很残暴!
&&&&这样对于四野来说上策就没有实现,所以林彪不高兴了,老子要回双城,不玩了。刘亚楼知道他说得是气话,还是劝他,等出现下策的局面再走也不迟。
&&&&那么下策是什么哪?我们先来看一封林彪在当时给中央的电报就清楚了。林在电报上大意说,华北兵团必需强攻张家口,我这里才能出兵。张家口是什么地方,张家口是华北王傅作义的老窝。这就清楚了,林总最怕傅作义出山海关,直攻锦州,因为陆军要过来,人就多了。
&&&&所以辽沈之战开始不是在辽宁,而是在河北。四野到了锦州先打河北昌黎、山海关就是首先看看傅作义的反应,当然也不是阻挡傅作义,打河北的都是独立师,根本当不住,正是看他的反应,你若亲帅主力来,我就走。
&&&&你想这种大决战,国军不可能不用其海空优势。所以海军海运陆军来是肯定的,因为海上不仅快,还不受游击骚扰。陆战队从海边往上攻,海军还能给予掩护,所以共军要打锦州,海军来是考虑到的。既然敢打锦州,就不怕海军来,怕也没有用。
&&&&所以这是最关键一只部队,就是傅兵团,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战争暴发户。傅兵团在北平、天津,有四十多万,远远多于沈阳。如傅领十五万人出山海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在平津留守的中央军就不下十五万(塘沽那被海军带走了几万人)。这样不算廖兵团。锦州城下会云集四十万以上的国军,完全可以一战。再加上共军相持就等于失败。廖兵团下山摘果子,就是一幅必胜的局面呀。
&&&&华北共军先打张家口是林开出的首要条件,电报口气十分生硬。这时主席显示出纵横捭阖的战略水准。小林你放心,你一到锦州城下,就能听到张家口轰轰的炮声。林高高兴兴上路,到了站,要下火车了,中央来电杨成武没买上火车票,不能准时来了。临以到站,只有下车,一看傅作义也没来,锦州还能打。
&&&&华北共军没敢打张家口,老蒋还是没叫傅作义来,老蒋傻了吗?老蒋精得很,老蒋此来东北,就是看出来共军打锦州有破绽,他是来决战的。林彪出漏勺的机会很少,这次机会不把握住,东北的被动形势就只会恶化,光是长期空投这几十万人的粮食和汽油就能拖垮他,他太珍惜这次机会了,他不敢叫华北国军大兵前来,只能等锦州缠住林彪后再来。他太了解林彪了,如果傅作义也来了,光南线海陆援军就30万人,林就真跟他说再见了。
级别:列兵
这种事林早在红军时期就干过,林去打一个营,朱毛在后作阵,林到那一看是两个团,马上撤,结果朱毛跑在后面很狼狈,朱老总的妻子被活捉杀害,所以林一生根本不选下策。老蒋想打就只能先中策。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国军的作战意图了,国军的意图是锦州十五人死,塔山十万人增援,以期打成相持,后北有廖兵团,南有傅作义,夹击四野,则四野必败。
应该说老蒋在这时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他认为是可以实现的。第一,傅的天津,唐山离锦州不远,开打以后再来也来得及。第二,锦州和援锦的部队很强,锦州有54军,援锦有赵子龙师。这都是抗日名军。54军是抗日胜利后从新6军独立出来的。赵子龙最擅长单挑,七进七出曹营。赵子龙师是在与日军刺刀单挑中唯一获胜的部队。只要这些部队能顶住十几二十天,廖耀湘就不用怕了,傅作义也会来。仗打败了,唇亡齿寒。傅不会这时候还看不清形势。八年抗日国军就学会了个守城。衡阳守得那是连日本人都佩服。就说济南,王耀武一共两个军,阵前反了一个,就靠一个军还打了七天,就这样许士友还想撤。
锦州可是四个军加三个增援军,七个军。
看到国军认可了这个中等局面,四野也只好先把这盘开胃菜先吃下去了。林10月5日到锦州,14日攻城,15日锦州城陷,17日长春起义。
老蒋错了,他不知道经过这半年多的准备,四野已经质变为一只王者之师。这只王者之师在两年后将美军打退千里,国军这个小小的锦州城仅仅是开胃菜。
我们再看看攻锦的进程,炮纵轰开突破口,17师冲入抢占前沿阵地,最后2纵、3纵杀入解决战斗。锦州城下最牛的一纵在望着塔山拙烟。除掉17师,剩下的这四支光荣部队就是最先入朝的志愿军主力(炮纵和五纵合并了)。
炮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范汉杰事后的回忆,他走到那,那都有爆炸声,以至于他认为有间谍,连换了几个地方都不行,其实是炮火太密。当年德军总攻斯大林格勒时也就这火力,可锦州比斯大林格勒小几倍,范汉杰都没处跑,那城中的官兵呢,他们是不能脱离阵地的。还有,我都不敢写了,还有城中的市民。所以,一将成名万骨枯,而这一万人中又有六千人是无辜的人。
锦州攻克了,两天后长春起义了,这时出现了第一个疑点。在四野南下时,围长春的共军只有一个纵队,所谓围,其实就是一个看者罢了。长春国军完全可以大摇大摆的开向沈阳,为什么不哪?这就是决战的魅力。长春国军只要看决战结果就行了,如国军败,跑到沈阳也没用,沈阳只会是第二个长春。如果国军胜了,就更不用跑了,还得出城捉俘虏了。
再回头说国军这边,锦州转瞬间就丢了,老蒋气坏了,大骂54军军长是蝗虫,不是黄埔生。他流着泪说,老子就和共军拼了,我就死在葫芦岛那里。
老蒋不愧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他亲自指挥了抗日时两场决战。第一场是松沪,打的不好,但是却破灭了日军闪电战领中国的妄想。第二场是武汉会战,在这场决战中,国军百万大军就有章法了,调动还算自如,把日军逼入战略相持。
应该说老蒋在锦州丢了后,还不从葫芦岛,锦州撤兵,也不能算&错&。这碟菜看似是豆芽,其实是有鱼刺。这一招还是很&阴&的,就像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后,跑到四川脚下的白帝城又不跑了,依山又摆开阵势,你不是要活捉我吗?来吧,老子今儿就死这了。刘备临死了还要阴陆逊一把,他不是要灭掉陆逊,而是要整个吴国陪葬。(吴国主力远在四川,曹丕以杀向江东了)
老蒋也是临死&阴&一把,上不上当,还要看敌人是不是被胜利冲晕头脑了。
这时中央一看锦州都灭了,54军和赵子龙竟然不跑,中央马上命令四野,锦西有红烧肉,马上吃掉。
这时四野回电&如攻锦西,须准备在海岸边与敌12个师作战,地区狭窄,大兵团用不上,敌则扼原有强固工事抵抗,战斗不能很快解决。对已不利&。可见四野这时很清醒,这时葫芦岛,锦西的国军已经不攻了,又不集中,阵地绵延几十里,炮纵分开用没力量,集中起来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打,得多长时间。这时候别说廖耀湘,就是傅作义也会红着眼杀来,不用老蒋动员,东北没了,他平津就是前线了,早在一年前他就看出形势不好,杀入过东北,逼使四野结束其&攻势&。
我早说过四野绕这么大圈,主要还是沈阳的部队,所以老蒋给得这道菜,四野不吃,这样从15号起偌大的锦州战场上反到平静下来了。国军在锦州反攻为守,共军在修整,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说话,这样不可思议得平静了五天(15号到20号),我相信如果中央亲自来,这五天早就在锦西杀得晕天黑地了,一盘棋就是在这时,还有被下糟的可能。
从现在看不打锦西是妙手,但在当时林彪是有压力的,在网上有林秘书的回忆录。当时林很压抑,因为他不知道廖会不会来,甚至廖在哪他都搞不太清。
直到23号廖和十纵在黑山接上火,林才大喜&主菜上了&。锦州此行值了,他电令十纵,&只要坚守3天,廖耀湘必遭全歼&。
我们打开地图看,不对呀?四野攻锦主力三天到不了黑山呀!四天也到不了,林怎么这么大口气。
在这里最集中的展示出林彪作为主帅的个人魅力,这就像中韩国手下围棋,开局的十几子怎么下,其实在国内都已经演算好了,但到了中局就只能靠国手自己的实力和现场决断了。
林不愧是战场大师,23号廖兵团出现,而在20号林已经看清了老蒋的&阴&招。锦西十几万国军不退,老蒋这是在赌命,那廖耀湘一定会来!所以在发现廖兵团的前3天,即20号,林命令攻锦主力6个纵队向沈阳方向&隐蔽,疾进&。
这先知先觉的3天是决断英明,而&隐蔽,疾进&是四野广大官兵实力的体现。要做到隐蔽,疾进就很难得。不隐蔽,敌人侦查飞机会发现;不疾进,就白去了
级别:列兵
& &有人在这里要说,既然廖兵团要来,攻锦主力早走三天也多余。只要在路边等就行了,不是这样的,首先黑山是既可通锦州,又有去营口的路,更重要的是廖就算打出黑山(按十纵顶三天算),也到了23号后了,这时锦州停火11天,廖就知道四野不会打锦西了。廖就会走营口。而事实也是如此。廖打了三天,一看锦西那没动静,绕道马上往营口走,林不先出3天,以扇面形疾进,还真就放走出了寥。
& &攻锦之战,因为早就演算好了得,只要按上中下三策,按步就班就行了,所以我没细说,而辽西会战是中局,全靠将帅甚至士兵的能力,所以要细说。
& &在20号林的命令中,守塔山的四纵、十一纵不动,从后面来看,没有太多意义,但是守塔山的都走了,敌军马上就会发现,说明你要和老蒋再见了。
& &而锦州城下六个纵队不是形成一个拳头,出击黑山,这样就是怕自己计算错误,廖从别处跑了,扇形局面,把每一个可能的点都走到。但这样每只纵队就必须都能打,都得能敌挡廖兵团一两天,这太难了,要知道廖兵团有五个军十几万人,尽是中央军主力。新一军号称天下第一军,胸前挂的都是英美的奖章,在东北其主力未打过败仗。新6军在东北未打过一场败仗。当然主要是他仗打的少。开始四野躲着它,后来是它躲着四野。现在的美主力军之一,第75游骑兵团臂章上有国民党军标志,这就是新6军打出来的。
& &71军就是第三次四平大战中,以一军之力打得林彪在一场会上连续检讨三次的部队。
& &第49军,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可谓战功卓著。难怪廖耀湘喊到“十万精兵啦,老天呀!”
& &试想没有坚苦卓绝的大练兵,四野能打得这样漂亮吗?
& &这辽西会战前,所有的部队都往前冲,可有一支部队却往后走,这就是守黑山的十纵(和一纵3师)。为什么?因为开始他们是阻击廖兵团的,当时实力很强,有主力六纵和五纵在,20日后,六、五纵被调去阻击廖兵团回沈阳的路上了。这样只有十纵加1师,在平原上不一定守得住,所以被四野命令退至黑山,大虎山一线防守。这一道命令。说明四野首抓得很细。地图了然于胸,而且十纵果然顶住了三天,说明四野知已知彼。
& &廖一看三天都打不下来,锦西也没动静,扭头就往营口跑,可是刚跑当天就被四野两个师挡住。第二天立马命令回辽沈。怎么看这件事?我认为这就解开了辽沈战役最大的疑点,四野总部为什么不抢占营口。这就是在他刚上路时,一遇阻力就会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这时很小的阻力,如两个师就能挡住他,既使没这两个师挡住他,他也完了。因为廖决定跑是25号夜,当夜就被两师挡了路。第二天军部就被踹了,这说明四野所有的部队都已经盯住他了。
& &他一个兵也没走到营口。所以在他刚走的时候一点阻力就能阻挡他。就像猪八戒一样,开始的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他就要回高老庄。可是到了灵山脚下时,遇到再大的魔头,他也不说回高老庄了。
& &再看四野这边每个纵队,甚至独立师都有各自的进攻点。抽谁去占领营口。抽一个纵队,咬咬牙,或许还行。抽两个纵队,那这网的窟窿就太大了,辽沈战役的主菜就是廖兵团。根本抽不出兵去打营口的52军。后来打完寥兵团,四野九纵离营口最近,马上进攻营口,被52军当场踹得后退好几步。这时侯52军官兵上了船就能回家抱老婆,那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 &所以我说营口问题是一个纵队不够,两个纵队抽不出来,所以干脆不理他了,这时英明的战略取舍。
& &辽西会战一结束,四野点名表扬了6纵和其第一师。6纵16师一天行军二百里,都在廖兵团身后。是使廖耀湘心理全线崩溃的主要原因。在整个辽沈战役期间书面表扬只此一例。(口头表扬的是守塔山的胡奇才)
& &到现在好多人对辽西会战这么快打完不理解,许多军事家都理解错了。你看25日夜廖兵团和从锦州赶来的八纵3师结火,26日三个军部被打散,27日战斗基本结束。此战,到现在都叫军事家们目瞪口呆。
& &这是为什么?让我解开这个谜。
& &关键就是这先知先觉的三天,判断之精准,用兵之神速,使人叹为观止,使一场遭遇战变成了经典的伏击战,偷袭战。
& &这就像你躲在一个健壮的人后面,突然照脑袋给他一棒子,又不费力,又不费时,战争结束了。
& &但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太难了,敌人来不来?什么时候来?从哪条路上来?这都是大问题。而且敌人还有明哨,暗哨,侦查连,侦查飞机(平型关伏击战就是怕侦查飞机看到,才不埋伏在老爷庙)等。历史上凡是敌人在运动中被成功伏击的战例,马上成为经典。你想想除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林彪,还有谁常干这事,一时间你恐怕一个也说不出。   & &四野举行这么大规模的决战。目标直指沈阳卫立煌兵团。所以沈阳卫立煌主力廖耀湘没来。使林非常失望。锦州由假打变成真打。傅作义兵团到来之前打下锦州已经成为战争的胜负手。华北兵团这步棋没到位,没有人牵制傅作义,成为我军最大的失着。这是林牢骚满腹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在原文中说,林打了中策。  傅作义和廖耀湘必须等四野的攻锦枪响后才能出发。傅作义来早了,会扑个空。廖耀湘来早了,后果会很可怕,因为他本来就是这场战役的‘主菜’。  傅作义在老蒋的亲督下,早就把主力北进到唐山。锦州城前枪声一响,廖耀湘马上度辽河,飞速杀来。  可叹,可叹。四野仅用一天打下锦州城。根本不给国军缠斗的机会。这可是从山东刚调来三个月的胜利之师。国军目瞪口呆。战区所有高级将领马上飞到北平。从新研究对策。  可以说锦州城能顶住三天,四野就很可能被国军合围。因为傅作义从唐山杀来只要三天。廖耀湘会完两天(黑山有六纵等阻击)。  这又证明了我原文中说的‘半年的大兵团作战练习非常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傅作义能否在锦州被攻下之前赶来,对国军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也是老蒋为什么要督阵北平而不是沈阳的原因。那为什么傅作义兵团不能早几天来。这就是我在原文分析过的。傅作义兵团早来,四野就不和他打了。傅作义兵团引而不发,正说明老蒋也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所以辽沈战役是国共双方都有大野心的战役。老蒋要一举打破国军在东北的劣势。  既然傅作义也是辽沈战役的一个重要胜负手。这就解释了林彪战前的犹豫。他一直要华北杨兵团打傅作义的老巢张家口,以牵制傅作义兵团。华北杨兵团却做不到。这使得留给四野打锦州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风险大大加大了。  林彪的犹豫都怨‘上边’。大家想想华北杨兵团为什么没赶到。对,他之前被调走了。被傅作义所谓的偷袭骗了。仔细想想,点到为止。  而这中策对于四野来说极有可能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那就是廖耀湘根本不来。这样四野打下锦州也要退走。近60万共军不可能留在锦州。而两三个纵队根本守不住锦州。要知道林打下锦州后,锦州外围还有十几万国军。不仅是攻击塔山的10万援军。就是范汉杰的近半部队(如泰山军)还在外围。锦州又沿海,海军可以源源不断攻击。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林把所有军队撤出锦州(除4纵),围击廖耀湘。如廖耀湘不考虑走营口。从黑山直接退沈阳。林只有围攻沈阳。四纵就会又丢掉锦州。而老蒋在锦州丢掉后最不该心急火燎的向郑洞国发出突围的命令,长春就不会马上起义。这样对四野来说,攻锦只是吃掉几万国军。东北整个形势不变。关门打狗无从说起。  这就是卫立煌的算盘。你林彪打下锦州又怎样?你大军守锦州更好。我沈阳,长春反倒暂时安全了。你撤军,我锦州还会回来。所以我就根本不理你。我就能弄多久算多久。弄到‘关内有变’。  应该说  老蒋和卫立煌是当是和现在唯一看懂林的意图的三个人中的两个。他们的应对办法都有可行之处。只是着眼点不同。卫立煌从东北形势着眼,他在前线更了解四野的战斗力,选择拖。在卫立煌眼里,叫傅作义派20万人提前进锦州城内,一切 ok。洗洗睡觉。怎么华北一时少了20万人。聂荣臻能飞上天吗!  辽沈战役的原则就是关门打狗吗?军史全这样说。我看不见得。如果打下锦州。沈阳的国军根本不动。下一步怎么办。撤出锦州,围攻沈阳吗。这不画蛇添足吗。  辽沈战役的原则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诱使国军放弃城市,前来‘野战’。这才符合林彪战前说的‘大决战’。否则打完锦州,围攻沈阳,打完沈阳围攻长春,这叫大决战吗。战役太独立,耗时太长  辽沈战役太精妙,又被忌讳。所以大多数人只能看到‘面’,看不懂‘点’。  以前的书谬论太多,误我子弟  老蒋从全国形势着眼。选择打。因为关内有变,一时太难了。老蒋在开局的布局上非常精妙。  第一,廖耀湘不来,断了林围城打援的上策。也确实使林开始狐疑。  第二,傅作义出唐山而不来。使林又舍不得走。  第三,组织海军快速支援,以防锦州顶不住。   但是在强大球队近了第一个球的时候。弱队就开始乱了。中局还要看指挥官的决断力和士兵的战斗素养。没有时间和几十个参谋喝着茶研究了。老蒋开始晕招叠出。满盘尽墨。  第一个晕招,最致命。老蒋在锦州丢掉后不该心急火燎的向郑洞国发出突围的命令,长春就不会马上起义。长春不知包围他的共军就不多,他是宁可在城里饿肚皮,也不能出城被打死。长春起义致使风声鹤唳。全军震惊,恐惧。如长春还在,廖耀湘在打不下黑山后,就会听卫立煌的军命,撤沈阳,而不是违命先出营口。这样沈阳也不会马上投降。  第二个晕招,锦州丢掉后,锦州战场风平浪静5天。说明林已不想再锦州扩大战果。这时必须接受卫立煌的方案。命廖耀湘直接退沈阳。督傅作义速来,收复锦州(锦州只有4纵了),以稳定军心。恢复战前局面。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第一个晕招不能出,长春不能丢。长春一丢,风声鹤唳。全军震惊,恐惧。如弱队又输一球,0:2落后了。廖耀湘只能致卫总军命于不顾,先赌一把。林无心在锦州再战,廖耀湘就万万不能来。出营口也不能,因为原来伺候他的人就太多。六纵,十纵,五纵,加38军3师,还有几个独立师。  而林在攻下锦州后。后面的完胜(损失最小,成果最大)也并非顺理成章了。他有三点极端出彩。  第一, 林无心在锦州扩大战果。即使军命到了也不干。其以沈阳兵团为终极打击目标的战略不变。要知道不算援锦兵团,锦州外围还有几万国军,他们已经是到嘴的肉。林也吐了出来。林之冷峻令人恐怖。  第二,林在发现廖耀湘攻黑山前,提前3天撤出锦州,‘隐蔽’,‘急进’黑山。这是把遭遇战变成袭击战的主要原因。因此损失最小,成果最大。可谓算无遗策。提前3天去,要是扑个空,锦州又得而复失。那可成了军事的笑话。  第三,第一王牌6纵加五纵提前撤出防守阵地,绕到廖耀湘身后。堵住廖耀湘回沈阳的路。这说明林早料到廖耀湘最终只有回沈阳这一条路。打过黑山援锦是找死,出营口会被8个纵队在身后追着打,走不到一半就会散摊子了。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而林帅以黄坡,草台岗伏击战役成为国内名将,以平型关伏击战成为国际名将,以辽西伏击战达到其军事生涯顶峰,可谓野战之王。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 &请看下部 《运去英雄不自由----侃林之悲剧》此帖被钢指戒于 07:25:06编辑过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28
题材新颖的好文章,支持!
期待楼主下一部《侃林之悲剧》。。。
级别:二级士官
楼主文章很给力!敌人不强,我军也丢人!那些书呆子是榆木脑袋,那些文痞是甘于自残!
级别:列兵
&&&&对于在东北是弱势的国军想咸鱼翻身,必须等共军犯错误,而东北共军虽然是相持中的强势一方,但对国军这派死守不出的,司马懿气死孔明的战术,也很头痛。东北野战军的压力主要来自外部。一野在西府战役后只可自保,无力进攻。二野在巨野战役战败后,连根据地也保不住了,只有向南流窜,窝到大别山。(向北跑就等于给老蒋带路了)。华野(聂荣臻部)和抗日时差不多,基本被压在太行山上。三野主力尚存,但也只能避开决战,保存实力。这是有证据的,直到三野打下济南后,中央还给三野发电报,大意是牵制敌人的任务完成了,你们跑吧,保存自己是最重要的。
&&&&共军在整个关内形势非常坏,中央受到很打压力,陈庚直接写信给主席,我们实力不强都打得热火朝天,有人实力强却打一个所谓的攻势就休息好几个月。这是说谁的?当然是说四野了,只有四野的战争叫攻势,所以说中央在这半年里向四野总部施加了巨大压力,就不足为奇了。四野也只有早日决战,还要保证以最小的损失达到目地。
&&&&这时在东北的大舞台上,有两个顶尖的剑客在决战,林剑客以经可以杀死对方,但也会伤自己一臂,为了连续打下一个剑客,林剑客只好主动露出一个破绽,老剑客大叫一声,机会来了。
&&&&第二部分,战役过程,一个把战争技术变成艺术的人。
&&&&这里我们先说四野的布阵。除12纵围长春。四野南下为11个纵队加炮纵,主要分三大块。
&&&&第一,以六纵为主。以三个纵部加一纵的3师守北面,对付沈阳之敌。
&&&&第二,以五个纵队加攻坚老虎(六纵17师)加3个独立师,加炮纵攻锦州。
&&&&第三,以四纵,一纵在前,一纵主力在后守塔山。
&&&&我想,就像下象棋,你走出当头炮,一般对方是跳马守当头卒。但敌人也可以上象,也许还会回你个当头炮对攻。所以四野这个排阵要防范敌人的几个阵法。
&&&&我认为战争最可能出现三种局面,以四野为中心来说,分为上、中、下三种局面。
&&&&对四野来说,最好局面是沈阳之敌快速过来支援。这就变成最经典的围城打援。
&&&&你看四野在开始布阵时,防沈阳部队和攻锦的部队几乎是一样多的,防沈阳的是六纵、五纵、十纵,加一纵,加一个骑兵师。六纵为全军王牌(军长黄永胜),其第一师是号称防守第一(一纵师长李作鹏)。
&&&&从这个战阵来看,四野最希望看到的后面是耀湘领新1军,新6军从北边来攻,这样以六纵为首的北部4个兵团,就能缠住廖兵团,这样四野主力回杀,只要留两个纵队阻锦州之援,辽西决战就可以提前上演。
&&&&再回头看看东北的地图,如沈阳主力被灭,沈阳、长春被拿下,就算锦州不再打,东北也算全境解放了,就像台湾国民党还在,中共也算是基本解放全中国了。
&&&&但是用另外一种兵棋推演,共军打下锦州,而沈阳不出兵,共军在东北面临的形势,还是敌占长春、沈阳。基本情况未变,共军还得回头打长春。不可能弃长春、沈阳不顾,打平津,所以卫立煌才能画押,赌命,沈阳不能出兵,林彪要得就是磨耀湘这盘菜。转这么大围子,真费劲。
&&&&在春季攻势中,四野骄兵都打到沈阳城下了,攻其卫星城,卫立煌就不出兵,誓与沈阳城共存亡。一个城堡,一个城堡得打,消耗太大,四野只好撤了,所以四野不转这么大的圈子,打沈阳行吗?
&&&&所以我说,廖兵团出而不战是一步好棋,兵一出城就机动了,先占住离沈阳不远的火车站,掐断共军粮草、弹药补给,一旦锦州战局打成相持,可以马上杀到。
&&&&台湾的军史认为就是卫、廖不听老蒋的命令才使辽沈决战大败。我认为这只是给老蒋开脱罢了。
&&&&你想后来,锦州城破,廖耀湘已成孤师,他还不敢违抗老蒋的命令,老蒋叫他来收复锦州,廖明知更危险,他还是来了,所以我说廖兵团出彰武就是老蒋的意思,而且是步好棋。一体的辽沈战役,人们就把国军将帅说的一无是处,蠢笨如猪。岂知这样说,就是对解放军的污蔑。北伐后,老蒋几乎打败够所有名将,号称中华名将的白崇禧,薛岳曾多次败于他手中,他还挡住了日军的进攻。敌人很狡猾,很残暴!
&&&&这样对于四野来说上策就没有实现,所以林彪不高兴了,老子要回双城,不玩了。刘亚楼知道他说得是气话,还是劝他,等出现下策的局面再走也不迟。
&&&&那么下策是什么哪?我们先来看一封林彪在当时给中央的电报就清楚了。林在电报上大意说,华北兵团必需强攻张家口,我这里才能出兵。张家口是什么地方,张家口是华北王傅作义的老窝。这就清楚了,林总最怕傅作义出山海关,直攻锦州,因为陆军要过来,人就多了。
&&&&所以辽沈之战开始不是在辽宁,而是在河北。四野到了锦州先打河北昌黎、山海关就是首先看看傅作义的反应,当然也不是阻挡傅作义,打河北的都是独立师,根本当不住,正是看他的反应,你若亲帅主力来,我就走。
&&&&你想这种大决战,国军不可能不用其海空优势。所以海军海运陆军来是肯定的,因为海上不仅快,还不受游击骚扰。陆战队从海边往上攻,海军还能给予掩护,所以共军要打锦州,海军来是考虑到的。既然敢打锦州,就不怕海军来,怕也没有用。
&&&&所以这是最关键一只部队,就是傅兵团,傅作义在解放战争中国军的战争暴发户。傅兵团在北平、天津,有四十多万,远远多于沈阳。如傅领十五万人出山海关,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在平津留守的中央军就不下十五万(塘沽那被海军带走了几万人)。这样不算廖兵团。锦州城下会云集四十万以上的国军,完全可以一战。再加上共军相持就等于失败。廖兵团下山摘果子,就是一幅必胜的局面呀。
&&&&华北共军先打张家口是林开出的首要条件,电报口气十分生硬。这时主席显示出纵横捭阖的战略水准。小林你放心,你一到锦州城下,就能听到张家口轰轰的炮声。林高高兴兴上路,到了站,要下火车了,中央来电杨成武没买上火车票,不能准时来了。临以到站,只有下车,一看傅作义也没来,锦州还能打。
&&&&华北共军没敢打张家口,老蒋还是没叫傅作义来,老蒋傻了吗?老蒋精得很,老蒋此来东北,就是看出来共军打锦州有破绽,他是来决战的。林彪出漏勺的机会很少,这次机会不把握住,东北的被动形势就只会恶化,光是长期空投这几十万人的粮食和汽油就能拖垮他,他太珍惜这次机会了,他不敢叫华北国军大兵前来,只能等锦州缠住林彪后再来。他太了解林彪了,如果傅作义也来了,光南线海陆援军就30万人,林就真跟他说再见了。
级别:列兵
这种事林早在红军时期就干过,林去打一个营,朱毛在后作阵,林到那一看是两个团,马上撤,结果朱毛跑在后面很狼狈,朱老总的妻子被活捉杀害,所以林一生根本不选下策。老蒋想打就只能先中策。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国军的作战意图了,国军的意图是锦州十五人死,塔山十万人增援,以期打成相持,后北有廖兵团,南有傅作义,夹击四野,则四野必败。
应该说老蒋在这时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他认为是可以实现的。第一,傅的天津,唐山离锦州不远,开打以后再来也来得及。第二,锦州和援锦的部队很强,锦州有54军,援锦有赵子龙师。这都是抗日名军。54军是抗日胜利后从新6军独立出来的。赵子龙最擅长单挑,七进七出曹营。赵子龙师是在与日军刺刀单挑中唯一获胜的部队。只要这些部队能顶住十几二十天,廖耀湘就不用怕了,傅作义也会来。仗打败了,唇亡齿寒。傅不会这时候还看不清形势。八年抗日国军就学会了个守城。衡阳守得那是连日本人都佩服。就说济南,王耀武一共两个军,阵前反了一个,就靠一个军还打了七天,就这样许士友还想撤。
锦州可是四个军加三个增援军,七个军。
看到国军认可了这个中等局面,四野也只好先把这盘开胃菜先吃下去了。林10月5日到锦州,14日攻城,15日锦州城陷,17日长春起义。
老蒋错了,他不知道经过这半年多的准备,四野已经质变为一只王者之师。这只王者之师在两年后将美军打退千里,国军这个小小的锦州城仅仅是开胃菜。
我们再看看攻锦的进程,炮纵轰开突破口,17师冲入抢占前沿阵地,最后2纵、3纵杀入解决战斗。锦州城下最牛的一纵在望着塔山拙烟。除掉17师,剩下的这四支光荣部队就是最先入朝的志愿军主力(炮纵和五纵合并了)。
炮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范汉杰事后的回忆,他走到那,那都有爆炸声,以至于他认为有间谍,连换了几个地方都不行,其实是炮火太密。当年德军总攻斯大林格勒时也就这火力,可锦州比斯大林格勒小几倍,范汉杰都没处跑,那城中的官兵呢,他们是不能脱离阵地的。还有,我都不敢写了,还有城中的市民。所以,一将成名万骨枯,而这一万人中又有六千人是无辜的人。
锦州攻克了,两天后长春起义了,这时出现了第一个疑点。在四野南下时,围长春的共军只有一个纵队,所谓围,其实就是一个看者罢了。长春国军完全可以大摇大摆的开向沈阳,为什么不哪?这就是决战的魅力。长春国军只要看决战结果就行了,如国军败,跑到沈阳也没用,沈阳只会是第二个长春。如果国军胜了,就更不用跑了,还得出城捉俘虏了。
再回头说国军这边,锦州转瞬间就丢了,老蒋气坏了,大骂54军军长是蝗虫,不是黄埔生。他流着泪说,老子就和共军拼了,我就死在葫芦岛那里。
老蒋不愧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他亲自指挥了抗日时两场决战。第一场是松沪,打的不好,但是却破灭了日军闪电战领中国的妄想。第二场是武汉会战,在这场决战中,国军百万大军就有章法了,调动还算自如,把日军逼入战略相持。
应该说老蒋在锦州丢了后,还不从葫芦岛,锦州撤兵,也不能算&错&。这碟菜看似是豆芽,其实是有鱼刺。这一招还是很&阴&的,就像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后,跑到四川脚下的白帝城又不跑了,依山又摆开阵势,你不是要活捉我吗?来吧,老子今儿就死这了。刘备临死了还要阴陆逊一把,他不是要灭掉陆逊,而是要整个吴国陪葬。(吴国主力远在四川,曹丕以杀向江东了)
老蒋也是临死&阴&一把,上不上当,还要看敌人是不是被胜利冲晕头脑了。
这时中央一看锦州都灭了,54军和赵子龙竟然不跑,中央马上命令四野,锦西有红烧肉,马上吃掉。
这时四野回电&如攻锦西,须准备在海岸边与敌12个师作战,地区狭窄,大兵团用不上,敌则扼原有强固工事抵抗,战斗不能很快解决。对已不利&。可见四野这时很清醒,这时葫芦岛,锦西的国军已经不攻了,又不集中,阵地绵延几十里,炮纵分开用没力量,集中起来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打,得多长时间。这时候别说廖耀湘,就是傅作义也会红着眼杀来,不用老蒋动员,东北没了,他平津就是前线了,早在一年前他就看出形势不好,杀入过东北,逼使四野结束其&攻势&。
我早说过四野绕这么大圈,主要还是沈阳的部队,所以老蒋给得这道菜,四野不吃,这样从15号起偌大的锦州战场上反到平静下来了。国军在锦州反攻为守,共军在修整,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说话,这样不可思议得平静了五天(15号到20号),我相信如果中央亲自来,这五天早就在锦西杀得晕天黑地了,一盘棋就是在这时,还有被下糟的可能。
从现在看不打锦西是妙手,但在当时林彪是有压力的,在网上有林秘书的回忆录。当时林很压抑,因为他不知道廖会不会来,甚至廖在哪他都搞不太清。
直到23号廖和十纵在黑山接上火,林才大喜&主菜上了&。锦州此行值了,他电令十纵,&只要坚守3天,廖耀湘必遭全歼&。
我们打开地图看,不对呀?四野攻锦主力三天到不了黑山呀!四天也到不了,林怎么这么大口气。
在这里最集中的展示出林彪作为主帅的个人魅力,这就像中韩国手下围棋,开局的十几子怎么下,其实在国内都已经演算好了,但到了中局就只能靠国手自己的实力和现场决断了。
林不愧是战场大师,23号廖兵团出现,而在20号林已经看清了老蒋的&阴&招。锦西十几万国军不退,老蒋这是在赌命,那廖耀湘一定会来!所以在发现廖兵团的前3天,即20号,林命令攻锦主力6个纵队向沈阳方向&隐蔽,疾进&。
这先知先觉的3天是决断英明,而&隐蔽,疾进&是四野广大官兵实力的体现。要做到隐蔽,疾进就很难得。不隐蔽,敌人侦查飞机会发现;不疾进,就白去了
级别:列兵
& &有人在这里要说,既然廖兵团要来,攻锦主力早走三天也多余。只要在路边等就行了,不是这样的,首先黑山是既可通锦州,又有去营口的路,更重要的是廖就算打出黑山(按十纵顶三天算),也到了23号后了,这时锦州停火11天,廖就知道四野不会打锦西了。廖就会走营口。而事实也是如此。廖打了三天,一看锦西那没动静,绕道马上往营口走,林不先出3天,以扇面形疾进,还真就放走出了寥。
& &攻锦之战,因为早就演算好了得,只要按上中下三策,按步就班就行了,所以我没细说,而辽西会战是中局,全靠将帅甚至士兵的能力,所以要细说。
& &在20号林的命令中,守塔山的四纵、十一纵不动,从后面来看,没有太多意义,但是守塔山的都走了,敌军马上就会发现,说明你要和老蒋再见了。
& &而锦州城下六个纵队不是形成一个拳头,出击黑山,这样就是怕自己计算错误,廖从别处跑了,扇形局面,把每一个可能的点都走到。但这样每只纵队就必须都能打,都得能敌挡廖兵团一两天,这太难了,要知道廖兵团有五个军十几万人,尽是中央军主力。新一军号称天下第一军,胸前挂的都是英美的奖章,在东北其主力未打过败仗。新6军在东北未打过一场败仗。当然主要是他仗打的少。开始四野躲着它,后来是它躲着四野。现在的美主力军之一,第75游骑兵团臂章上有国民党军标志,这就是新6军打出来的。
& &71军就是第三次四平大战中,以一军之力打得林彪在一场会上连续检讨三次的部队。
& &第49军,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可谓战功卓著。难怪廖耀湘喊到“十万精兵啦,老天呀!”
& &试想没有坚苦卓绝的大练兵,四野能打得这样漂亮吗?
& &这辽西会战前,所有的部队都往前冲,可有一支部队却往后走,这就是守黑山的十纵(和一纵3师)。为什么?因为开始他们是阻击廖兵团的,当时实力很强,有主力六纵和五纵在,20日后,六、五纵被调去阻击廖兵团回沈阳的路上了。这样只有十纵加1师,在平原上不一定守得住,所以被四野命令退至黑山,大虎山一线防守。这一道命令。说明四野首抓得很细。地图了然于胸,而且十纵果然顶住了三天,说明四野知已知彼。
& &廖一看三天都打不下来,锦西也没动静,扭头就往营口跑,可是刚跑当天就被四野两个师挡住。第二天立马命令回辽沈。怎么看这件事?我认为这就解开了辽沈战役最大的疑点,四野总部为什么不抢占营口。这就是在他刚上路时,一遇阻力就会惊慌失措,犹豫不决,这时很小的阻力,如两个师就能挡住他,既使没这两个师挡住他,他也完了。因为廖决定跑是25号夜,当夜就被两师挡了路。第二天军部就被踹了,这说明四野所有的部队都已经盯住他了。
& &他一个兵也没走到营口。所以在他刚走的时候一点阻力就能阻挡他。就像猪八戒一样,开始的时候遇到一点小挫折,他就要回高老庄。可是到了灵山脚下时,遇到再大的魔头,他也不说回高老庄了。
& &再看四野这边每个纵队,甚至独立师都有各自的进攻点。抽谁去占领营口。抽一个纵队,咬咬牙,或许还行。抽两个纵队,那这网的窟窿就太大了,辽沈战役的主菜就是廖兵团。根本抽不出兵去打营口的52军。后来打完寥兵团,四野九纵离营口最近,马上进攻营口,被52军当场踹得后退好几步。这时侯52军官兵上了船就能回家抱老婆,那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 &所以我说营口问题是一个纵队不够,两个纵队抽不出来,所以干脆不理他了,这时英明的战略取舍。
& &辽西会战一结束,四野点名表扬了6纵和其第一师。6纵16师一天行军二百里,都在廖兵团身后。是使廖耀湘心理全线崩溃的主要原因。在整个辽沈战役期间书面表扬只此一例。(口头表扬的是守塔山的胡奇才)
& &到现在好多人对辽西会战这么快打完不理解,许多军事家都理解错了。你看25日夜廖兵团和从锦州赶来的八纵3师结火,26日三个军部被打散,27日战斗基本结束。此战,到现在都叫军事家们目瞪口呆。
& &这是为什么?让我解开这个谜。
& &关键就是这先知先觉的三天,判断之精准,用兵之神速,使人叹为观止,使一场遭遇战变成了经典的伏击战,偷袭战。
& &这就像你躲在一个健壮的人后面,突然照脑袋给他一棒子,又不费力,又不费时,战争结束了。
& &但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太难了,敌人来不来?什么时候来?从哪条路上来?这都是大问题。而且敌人还有明哨,暗哨,侦查连,侦查飞机(平型关伏击战就是怕侦查飞机看到,才不埋伏在老爷庙)等。历史上凡是敌人在运动中被成功伏击的战例,马上成为经典。你想想除了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林彪,还有谁常干这事,一时间你恐怕一个也说不出。   & &四野举行这么大规模的决战。目标直指沈阳卫立煌兵团。所以沈阳卫立煌主力廖耀湘没来。使林非常失望。锦州由假打变成真打。傅作义兵团到来之前打下锦州已经成为战争的胜负手。华北兵团这步棋没到位,没有人牵制傅作义,成为我军最大的失着。这是林牢骚满腹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在原文中说,林打了中策。  傅作义和廖耀湘必须等四野的攻锦枪响后才能出发。傅作义来早了,会扑个空。廖耀湘来早了,后果会很可怕,因为他本来就是这场战役的‘主菜’。  傅作义在老蒋的亲督下,早就把主力北进到唐山。锦州城前枪声一响,廖耀湘马上度辽河,飞速杀来。  可叹,可叹。四野仅用一天打下锦州城。根本不给国军缠斗的机会。这可是从山东刚调来三个月的胜利之师。国军目瞪口呆。战区所有高级将领马上飞到北平。从新研究对策。  可以说锦州城能顶住三天,四野就很可能被国军合围。因为傅作义从唐山杀来只要三天。廖耀湘会完两天(黑山有六纵等阻击)。  这又证明了我原文中说的‘半年的大兵团作战练习非常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傅作义能否在锦州被攻下之前赶来,对国军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也是老蒋为什么要督阵北平而不是沈阳的原因。那为什么傅作义兵团不能早几天来。这就是我在原文分析过的。傅作义兵团早来,四野就不和他打了。傅作义兵团引而不发,正说明老蒋也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所以辽沈战役是国共双方都有大野心的战役。老蒋要一举打破国军在东北的劣势。  既然傅作义也是辽沈战役的一个重要胜负手。这就解释了林彪战前的犹豫。他一直要华北杨兵团打傅作义的老巢张家口,以牵制傅作义兵团。华北杨兵团却做不到。这使得留给四野打锦州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风险大大加大了。  林彪的犹豫都怨‘上边’。大家想想华北杨兵团为什么没赶到。对,他之前被调走了。被傅作义所谓的偷袭骗了。仔细想想,点到为止。  而这中策对于四野来说极有可能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那就是廖耀湘根本不来。这样四野打下锦州也要退走。近60万共军不可能留在锦州。而两三个纵队根本守不住锦州。要知道林打下锦州后,锦州外围还有十几万国军。不仅是攻击塔山的10万援军。就是范汉杰的近半部队(如泰山军)还在外围。锦州又沿海,海军可以源源不断攻击。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林把所有军队撤出锦州(除4纵),围击廖耀湘。如廖耀湘不考虑走营口。从黑山直接退沈阳。林只有围攻沈阳。四纵就会又丢掉锦州。而老蒋在锦州丢掉后最不该心急火燎的向郑洞国发出突围的命令,长春就不会马上起义。这样对四野来说,攻锦只是吃掉几万国军。东北整个形势不变。关门打狗无从说起。  这就是卫立煌的算盘。你林彪打下锦州又怎样?你大军守锦州更好。我沈阳,长春反倒暂时安全了。你撤军,我锦州还会回来。所以我就根本不理你。我就能弄多久算多久。弄到‘关内有变’。  应该说  老蒋和卫立煌是当是和现在唯一看懂林的意图的三个人中的两个。他们的应对办法都有可行之处。只是着眼点不同。卫立煌从东北形势着眼,他在前线更了解四野的战斗力,选择拖。在卫立煌眼里,叫傅作义派20万人提前进锦州城内,一切 ok。洗洗睡觉。怎么华北一时少了20万人。聂荣臻能飞上天吗!  辽沈战役的原则就是关门打狗吗?军史全这样说。我看不见得。如果打下锦州。沈阳的国军根本不动。下一步怎么办。撤出锦州,围攻沈阳吗。这不画蛇添足吗。  辽沈战役的原则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诱使国军放弃城市,前来‘野战’。这才符合林彪战前说的‘大决战’。否则打完锦州,围攻沈阳,打完沈阳围攻长春,这叫大决战吗。战役太独立,耗时太长  辽沈战役太精妙,又被忌讳。所以大多数人只能看到‘面’,看不懂‘点’。  以前的书谬论太多,误我子弟  老蒋从全国形势着眼。选择打。因为关内有变,一时太难了。老蒋在开局的布局上非常精妙。  第一,廖耀湘不来,断了林围城打援的上策。也确实使林开始狐疑。  第二,傅作义出唐山而不来。使林又舍不得走。  第三,组织海军快速支援,以防锦州顶不住。   但是在强大球队近了第一个球的时候。弱队就开始乱了。中局还要看指挥官的决断力和士兵的战斗素养。没有时间和几十个参谋喝着茶研究了。老蒋开始晕招叠出。满盘尽墨。  第一个晕招,最致命。老蒋在锦州丢掉后不该心急火燎的向郑洞国发出突围的命令,长春就不会马上起义。长春不知包围他的共军就不多,他是宁可在城里饿肚皮,也不能出城被打死。长春起义致使风声鹤唳。全军震惊,恐惧。如长春还在,廖耀湘在打不下黑山后,就会听卫立煌的军命,撤沈阳,而不是违命先出营口。这样沈阳也不会马上投降。  第二个晕招,锦州丢掉后,锦州战场风平浪静5天。说明林已不想再锦州扩大战果。这时必须接受卫立煌的方案。命廖耀湘直接退沈阳。督傅作义速来,收复锦州(锦州只有4纵了),以稳定军心。恢复战前局面。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第一个晕招不能出,长春不能丢。长春一丢,风声鹤唳。全军震惊,恐惧。如弱队又输一球,0:2落后了。廖耀湘只能致卫总军命于不顾,先赌一把。林无心在锦州再战,廖耀湘就万万不能来。出营口也不能,因为原来伺候他的人就太多。六纵,十纵,五纵,加38军3师,还有几个独立师。  而林在攻下锦州后。后面的完胜(损失最小,成果最大)也并非顺理成章了。他有三点极端出彩。  第一, 林无心在锦州扩大战果。即使军命到了也不干。其以沈阳兵团为终极打击目标的战略不变。要知道不算援锦兵团,锦州外围还有几万国军,他们已经是到嘴的肉。林也吐了出来。林之冷峻令人恐怖。  第二,林在发现廖耀湘攻黑山前,提前3天撤出锦州,‘隐蔽’,‘急进’黑山。这是把遭遇战变成袭击战的主要原因。因此损失最小,成果最大。可谓算无遗策。提前3天去,要是扑个空,锦州又得而复失。那可成了军事的笑话。  第三,第一王牌6纵加五纵提前撤出防守阵地,绕到廖耀湘身后。堵住廖耀湘回沈阳的路。这说明林早料到廖耀湘最终只有回沈阳这一条路。打过黑山援锦是找死,出营口会被8个纵队在身后追着打,走不到一半就会散摊子了。可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而林帅以黄坡,草台岗伏击战役成为国内名将,以平型关伏击战成为国际名将,以辽西伏击战达到其军事生涯顶峰,可谓野战之王。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 &请看下部 《运去英雄不自由----侃林之悲剧》此帖被钢指戒于 07:25:06编辑过
级别:二级士官
楼主文章很给力!敌人不强,我军也丢人!那些书呆子是榆木脑袋,那些文痞是甘于自残!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28
题材新颖的好文章,支持!
期待楼主下一部《侃林之悲剧》。。。
级别:上等兵
&&&&从楼主的发帖来看,楼主对淮海一点都不熟,建议楼主了解一下淮海,了解了才能有对比,淮海战役并不是楼主说得简单的追击。
&&&&在三大战役中淮海被认为是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客观说来辽沈和淮海敌我力量对比来看,淮海的难度是大于辽沈的。
&&&&-----------------------------
&&&&你才对淮海不熟,好我就先写个开头
&&&&三野的部队成分非常复杂,基本分三大块,首先是陈粟,淮阴战败,退往山东,合陈唐部,(陈士榘)再退合许谭部(许世友,谭震林)。所以三野是三大块部队,三巨头鼎立。所以三野离不开陈毅,这是粟裕让司令的主要原因。
&&&&这也就揭示了三野并不是以新四军为主的。他是以林罗山东留守部队为主的,因为陈唐,许谭均是林罗山东留守部队。(林彪在接到去东北的命令前,无论身处何方均是这支部队的一号首长,可在网上查)
&&&&薛岳主帅华东时,对解放军有压倒性优势,除一两场大战,全力以赴,大多时打得很松散。所以从表面上看,叮当叮当能对打两回合。其实这是薛岳造的假相。就是我打不死你的时候,就示一点儿弱。怕你跑了。再找一击必死的机会,不急,优势在我。
&&&&可是老蒋急,一看有压倒性优势啦,陈粟还能招架,甚至还能还手!战神真是老了,老蒋要自己上,夺过兵权,一声令下,全军出动,陈粟顶不住了只有跑路。
&&&&在这之前,中央客观分析局势,怕陈粟被全歼,几次建议陈粟撤到淮北,陈不肯。就像卫立煌一样有幻想-----老子还能还手,小日本也没把老子撵走吗!(那时是国,共,日犬牙交错。陈有空间)
&&&&陈粟撤到淮北合并陈唐兵团,兵力增加一倍。老蒋还是像野猪一样猛冲猛拱。只有再往北跑。跑到山东合并许谭兵团,兵力再增加一倍!老猪拱的太猛,刹不住车,兵势松散了,真是再而衰三而竭。于是有了孟良崮,中原进入相持期。(许多人不清楚打孟良崮主力为什么是许谭兵团。因为在山东许谭是迎敌,还没打过仗,有傲气,不知道什么是王牌军!一打蒙了,只想跑,这时候不能再往北跑了,北面是刘邓,陈去就做不了主帅了,再说刘邓也在大打。陈拿出来看家本领---忽悠!忽悠许&成败在此一举&&打掉一个团补一个团,打掉一个师补一个师&许只有拼了。所以三野没陈真不行)
&&&&反观林彪在东北,在取得大的优势以后,和薛岳如出一辙,并不全力以赴,有时还打的松散了,过沈阳而不攻,夏天没有雨伞而不攻锦州(有电报为证)把主席气坏啦,陈赓在那说怪话。如果像猪一样猛拱,国军就会长春退四平,四平退沈阳,地盘虽越来越小,兵力却越来越集中,不用退锦州就能一战了!
46年,山东共军正规部队27万,罗带走7万,非正规军40万,到底谁是主力
辽沈输了中共就回到46年,而淮海就基本不会输,因为国军的战略大撤退,顶多踹飞你,赶紧跑,你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自认倒霉。
解放战争就像胡荣华和许银川下象棋,辽沈是胡荣华被吃一车,后面没法下了
级别:上等兵
&&&&如果说辽沈是被军事研究者揣着明白,装糊涂。而平津就是被军事研究者忽略了。
&&&&平津是北面打下35军,首席王牌30小时被斩,可谓摘了蛇胆,至此无人敢出城挑战。
&&&&南面打下丰台,卡住蛇身,至此无人能走。
&&&&最后打下天津,一剑砍断蛇身。
&&&&平津战役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当代战争模式的教科书 。 尤其对当代所谓的不对称战争有重大启发。面对庞然大物,大胆穿插,快速制敌,中盘胜!!!!以后的战争就是这样,谁想着叫美俄打核大战---做梦!中印之战,阿富汗之战,美伊之战都是学平津。老美偷艺功夫好啊。
&&&&当今战争往往是以强打弱,要求快速制敌,以防列强干涉。平津战役是当代战争模式的教科书 。
级别:大校
积分:39904
财富:11294
文中数据错误太多!&&建议楼主看完了军史再来谈。
级别:城门领
积分:20316
财富:1891
级别:上等兵
&&&&李宗仁,白崇禧骨子里不是三民主义者,只是军阀。只讲自己利益。
&&&&所以他们上了主席的当,
&&&&在淮海主席保证李宗仁还是副手,只不过是副总统变成副主席,白崇禧还可以领兵30万,广西地位不变还是桂系地盘,所以李白大不大无所谓。
&&&&可是等淮海打完,林彪也来了。主席就只有一句话了----不投降,就消灭。
&&&&如果李白不作壁上观,淮海打不赢。
&&&&不过国民党还是会输,因为这时候中国任何人都挡不住四野大军了。朝鲜战争就是证明。
&&&&高山难挡万里云
级别:一级士官
&&&&守塔山最重要!!野史披露,林彪曾给胡奇才打电话,守塔山最重要,我去守塔山,你来指挥攻锦州。胡奇才说&这么重要的认务,还是看我的吧,你能力不行,指挥攻锦吧&
级别:一级士官
不要在这里谈淮海,淮海是一个撤,一个追,谈不上什么战术,而辽沈是国共双方都有大野心的决战,四野是艺高人胆大,破敌一点,以求野战。而国军是将计就计,以一点牵敌全军,行武汉,长沙之战。
顺便说一下,淮海国军大摇大摆撤走两个集团军 刘汝明兵团,*兵团
淮海时,国军的目的就是,在四野来到之前,全线撤到长江以南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30
引用:以下是伍哥在& 00:39:27&发表的: 文中数据错误太多!&&建议楼主看完了军史再来谈。&
呵呵,这个老伍,平时大嘴巴惯了,什么时候也学会了纠错?
级别:一级士官
&&&&廖耀湘出彰武 绝对是军事命令 现在人们把国军行动说得好似过家家,不知是鄙视老蒋还是侮辱解放军!!!
如果说 廖耀湘在去锦州得路上磨磨蹭蹭,是消极怠工还说得过去,而改变军事方向,则不是他这一级别的人能做的。这是要拉出去枪毙的,林明知四平守不住,他敢不守吗,军者,国之大器,在辽沈之前,你说那支国军敢擅自改变进攻方向,钟伟三次改变,都是打电报来回请示。
现在人们把国军行动说得好似过家家,不知是鄙视老蒋还是侮辱解放军!!!
级别:一级士官
&&&&连邓华,吴瑞林复出的时候,西方军界都一片震惊。林彭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名将。朝鲜战争时彭指挥人马最多是超120万(还不含朝军)。可谓史无前例。
&&&&德国进攻苏联人马超200万,但归三员将领指挥
林彪案不易平反,他是文革的重要推动者,问题是一定有的,只是大小多少。林彪案易---------特赦!!!!这样不影响对别人的既定评价,社会反响较小,阻力小。 对反毛主席的小人也是大打击----因为即使他反毛有些成绩,最终也是特赦。 对走过长征的有争论的人都特赦!!!历史易粗
&&&&英国砍了查理,法国砍了路易士,美国的南北战争死了太多人,这些都是内战。没有这些内战就没有,今天的英法美!!
&&&&说这话的人,大约是贪官,怕被革了命
老蒋在政治上不容汪精卫,胡汉民等文官。只看重军事,使其军强而政弱。在北伐成功后跟项羽一样,一个劲的当灭火队长,这在抗日时不显著,因为抗日无需太大动员。而在解放战争中缺点明显,
不说关外,只说关内共军也是越败越战,实力越来越强。
级别:少尉
积分:4696
楼主,給老蒋制定作战计划的是郭汝瑰,土共的卧底!老蒋亲选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已于土共合作,对土共代表说,告诉润之先生,如果老蒋非打内战,我将和土共配合搞垮老蒋的部队!老毛逼林先打锦州而林一直无法下决心,正是老毛知道卫不会援锦又不能告诉林真相。而林不知此事,当然不敢腹背受敌冒险用兵。
级别:一级士官
&&&&你特务电视剧看多了吧,中共这么多间谍,解放军不去,他们也应该把台湾解放
批《北平战与和》
有人在这里撒弥天大谎(或装白吃)迷惑群众。好像傅作义是被我党孜孜不倦的道义,真诚所感染。北平和平解放。哈哈,这就没有&平津战役&了。几万烈士血白流了!
解放战争年代靠得是战争,没有战场上的胜负,一切都无从谈起。傅作义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最主要原因是天津战败。天津战败,胜负已决,中盘投子认负。这个时候他是对得起国民党的,是战犯。不应是主角,更不应是,看着像伟人一样。
傅作义在天津战役之前就和我党联络,这一点好解释。兵不厌诈嘛。既是探测敌情,又是尔欺我诈,顺手牵羊留个后路。纵观中外战争史----普遍。
在这里我想还原真实的傅作义。八年抗战艰苦卓绝,解放战争擎天一柱,长期压制我华北共军。雄兵五十万。自成一体。是个战争暴发户。战前不以为然(对杜聿明的悲观),赌奇迹;战后不知所云(问东野自己为何战败)。
平津战役是经典中的经典。尤其对当代所谓的不对称战争有重大启发。面对庞然大物,大胆穿插,快速制敌,中盘胜!!!!以后的战争就是这样,谁想着叫美俄打核大战---做梦!中印之战,阿富汗之战,美伊之战都是学平津。老美偷艺功夫好啊,中国的电影改的也好
级别:一级士官
&&&&锦州被攻克,廖耀湘还听老蒋的命令打黑山,明知必输了,还听话,可见廖进彰武是国军的安排,而且不是臭棋,他来早了,四野更好打,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辽沈战役的核心目的是,解放全东北,解放沈阳。所以消灭沈阳国军是最核心的目的。
级别:一级士官
《辽沈战役》这部电影误导了观众,他把国军总部描写的勾心斗角,乌烟瘴气。目的是使读者相信,国军败在自身,尽量减少林彪的影响。
级别:一级士官
级别:一级士官
&&&&老蒋错了,他不知道经过这半年多的准备,四野已经质变为一只王者之师。这只王者之师在两年后将美军打退千里,国军这个小小的锦州城仅仅是开胃菜。
级别:一级士官
&&&&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大国博弈的结果,比如我百万雄师过大江时,苏联就阻挠,他也不希望我们成为一个繁荣统一的国家。
&&&&他说,我们的军事家冷静分析,你们很难打过长江。后来他红着脸说,我们的参谋官都是饭桶
级别:五级士官
积分:1823
级别:三级士官
输赢皆有因
级别:五级士官
积分:1754
内战有什么好说的,惨痛,忘了吧。
级别:四级士官
积分:1086
楼主讲得很细很真实!一场战争的胜负是政治决定的,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是由当时的国共两党的人心向背决定的,这是大的方向。大的胜利是要用每个战役的胜利决定的,战役的胜利是要由军事主官来实现的,这个军事主官没有过人的才能是不能完成战役任务的,主官的才能就体现在战役的每个细节上,林彪正是这样的奇绝人才,毛泽东是领袖,他看人才是有他独特的眼光。
级别:上等兵
自己人打自己人,老提这种战争干什么?难道共军只会内斗么?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41
引用:以下是插里舒服斯基在& 21:10:54&发表的: 自己人打自己人,老提这种战争干什么?难道共军只会内斗么?呵呵,三国最没意思了 通篇都是内斗,通篇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奇怪的是,很多人就是喜欢看。。。
级别:二级士官
朝鲜战争是20世纪最大“局部”战争。事关东西方成败,事关二战后数十年政治走向。最终美国尽八分力量以赴。那么苏联那,倾全力物资加精英伤亡(苏军出动空军是众人皆知)。对于处下风的苏联来说,可以说是胜则相持,败则万般风险(需论证)。 这么就引出了一个谜团,我认为是朝鲜战争的最大谜团:朝鲜战争的东方军事大本营到底是在北京还是在莫斯科!?现在有了一些解密文件。如占领汉城后,是追击还是休整,最终还是斯大林说了算(中方早期披露,为证明彭德怀智慧);如中美谈判时,中方用词‘一词一句’由苏联敲定(今俄国披露),或夸大,但中方书面用词‘一词一句’由苏联敲定或可信,等等等等网上有一些。我们先假设朝鲜战争的东方军事大本营在莫斯科。那么林彪不去朝鲜而是去了莫斯科的谜团,就有了最新颖的解释:林彪是去大本营合作指挥朝鲜战争!最少是参与指挥。这一点却只有一些臆断(非论据)。如林走时是“负责作战”的军委副主席;如对印度作战前中央突然宣布林彪因病修养;如上甘岭主将直接问林彪上甘岭怎么守,林说“熬”(论据);如五次战役后,林对战与和的论断(即不可主动找美国谈和)。再者林彪已是敌我公认的大将,毛说:任命于危难之间....蒋的“战争魔鬼”,斯大林的‘无敌元帅’,美军在二战前对蒋介石推荐的三个人,即有名的三个军事家(林彪,白崇禧,薛岳)。 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也就这三个一流军事家(离题了)综上所述,我提出一个最新颖的结论--------林彪是去大本营合作指挥朝鲜战争!最少是参与指挥。(应该有更多论述,需论证的也太多,点到为止) 宋任穷说在评军衔时,林的评语是战功和战役指挥双第一,这也说明林在朝鲜有战功。否则他在战功上根本压不倒彭总。五次战役以后怎么的打,有将领回忆录里说,问的是林,
级别:四级士官
& &是原创吗?这种帖子出现在中华网真难得,不过那1000门重炮是不被承认的。
级别:上等兵
引用:以下是Sam33在& 23:57:50&发表的:
引用:以下是插里舒服斯基在& 21:10:54&发表的: 自己人打自己人,老提这种战争干什么?难道共军只会内斗么?呵呵,三国最没意思了 通篇都是内斗,通篇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奇怪的是,很多人就是喜欢看。。。 哟!还真装上了,都跟三国比了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43
引用:以下是插里舒服斯基在& 22:16:53&发表的:
引用:以下是Sam33在& 23:57:50&发表的:
引用:以下是插里舒服斯基在& 21:10:54&发表的: 自己人打自己人,老提这种战争干什么?难道共军只会内斗么?呵呵,三国最没意思了 通篇都是内斗,通篇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奇怪的是,很多人就是喜欢看。。。 哟!还真装上了,都跟三国比了你不装?
级别:翰林院编修
积分:2369
精彩极了!!
级别:二级士官
本人第一次在此发帖,不太懂,请勿顶贴,否则次序乱了
级别:五级士官
积分:1248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679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679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728
版主为什么常删我帖子?那就给楼主吹吧!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728
楼主无边无际地吹吧!假话一大堆!
级别:六级士官
积分:2145
引用:以下是钢指戒在& 11:51:56&发表的: 本人第一次在此发帖,不太懂,请勿顶贴,否则次序乱了呵呵,小小争论的确不合拍,不必太在意,请继续。。。
<ul class="dot"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沈战役 林彪吃黄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