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义的国是指什么

真正的爱国是什么?说得太好了!
真正的爱国是什么?说得太好了!
真正的爱国是什么?说得太好了!  作者:&&&& 09:55栏目:标签:&&真正的爱国是什么?说得太好了!  美国的强大,在于人民的强大,不在于政府的强大。恰恰相反,美国的政府一直算不上强大。从建国伊始,美国人民就想方设法防止政府的强大。不相信政府,对政府满怀戒心,唯恐政府变得过于强大,这是美国政治的一个传统,这是美国特色的政治,这是美国式的爱国主义。  (本文转自网络)  马英九:国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展经济,不是强大军事,而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不被淘汰。  多少年以来,很多爱国的人都走进了一个误区,以为爱国就是打打日本,打打美帝国主义,把大量的思想都集中在如何打赢战争的YY之中,可是,六十多年过去了,战争犯们都死光了,美帝成了世界第一强国,而日本也发展成世界科技大国,可自己的国民还在打日本过日子,电视媒体也只会打日本过日子,从来不会反思。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爱国不是崇拜,爱国也不是拜金拜权,爱不是做奴才哄主子开心,爱更不是随大流统一思想。  真正的爱是发展自己的国家整体实力,发展自己国家国民的民生让人民生活富足,发展自己国家真正的教育让民族更加有智商,发展自己国家公开透明的法制让法制公正健全,发展自己国家的政府公开透明政务财务,发展自己国家的国民权益让国民参与国家建设,发展自己国家的科技让科技工作者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放开媒体,让媒体说人话而不是捧大腿。放开思想,让国民的智商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为能力而努力,不是为了关系而努力。  最大的爱国,就是让国民生得起、养得起、病得起、老得起、娶得起老婆、买得起房子,用得起车子。而不是榨干,层层挤压,层层高税,层层剥削。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国家意识。  真正的爱国,就是要维护国民的安全,不能让雾霾,毒食品,地沟油,瘦肉精……占领了人们的餐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不择手段地贪婪,通过权力寻租,通过关系来夺取金钱。  有的人自以为打打日本,爱爱首长就是爱国……却不知自己正在害国,正在毁国,正在践踏自己的爱国之心。  在中国,爱国往往被等同于爱皇帝,爱执政党,爱政府。在美国,爱国和爱政府明显是两回事,不少人正是以反感政府的姿态表现他们的爱国精神。  你真的爱中国吗?那就要把政府管紧点!要警惕政府越权滥权,要随时随地批评监督政府。那些自己不敢批评监督政府,反倒支持政府压制批评的人,非但不是什么爱国者,而是国家的蛀虫。& & &&本博评:这是一篇有关爱国的启蒙文字,值得一读!在现实生活中,确有许多声称“爱国”的人士并不懂得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假如将“国”理解为特定的领土范围,那么脱去所有外衣的“国”无非就是土地、山河、湖泊、领海之类,这些大自然的“赠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谁不爱呢?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不爱国的,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所谓“卖国主义”就是一个伪命题:普通百姓连一寸土地都没有,怎么卖国呢?不少“爱国人士”还有一种错误认识:爱国就不能批评监督政府,否则就是“卖国”、就是“汉奸”!这个认识很荒唐,真正的爱国,就应该以善良的态度大胆地批评政府的缺点,以便让政府更好地为国民服务,这不但不是“卖国”,而且是真正的爱国,是展现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爱国!& & 湖南博主 &罗修云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 · · · ·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三个鲜明特点
中国网 .cn  时间: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有国有家者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感和道德准则。但是,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具体的对象、内容、形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广泛,诸如保持民族大节,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疆土完整,心怀天下,眷恋母邦,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勇于革新,振兴中华,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胸怀天下”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有“天下”的称谓,也有“邦”、“国”、“国家”的称谓。“国家”和“天下”的概念交叉较多,但是“天下”的概念相对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性。这是古代爱国仁人志士乐道“天下”、常将自己的使命感与“天下”相联系的原因。至于“国家”,其具体政治情境决定它只是爱国主义的内涵之一。
  春秋时期的先哲们考虑的“善治”是以“天下”为本位的。以《老子》为例,五千言中“天下”涉及29章,共出现55次,“国家”仅出现2次。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视野是以全天下大局为范围的。荀子说得好:“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篇》)。
  在古代爱国主义中,“天下”概念相对具有超越君国朝廷和宗法集团狭隘利益的特点。这就确立了“民为邦本”的纬度,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有最高的位置。实际上,我们今天弘扬的爱国主义对象或出发点,比较相应的应是“天下”的概念。在古代历史上,真正的爱国精神首先就是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之上的,如顾炎武所说: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才是祖国的灾难。可见,爱“天下”是爱国的根本内涵,这是我们认识古代爱国主义出发点。
  其二,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与“文化中国”的信念紧密相关
  实际上,“中国”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实体。中国古人的爱国表现在将文化的统合和认同视为善治的根本,所谓王道实现的极致。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系统相比,中华文明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千年绵延不绝,以至于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加长久的智慧。西周产生的周礼是中国底层文明,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原型。周礼文化更大的意义是其文明的象征性和定向意义。过去,崇尚周礼的儒家常被讥评为“保守”,这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意义上是事实,但是,这个评价并不全面。儒者作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历来注重“文史”、“文野”、“文质”之分,尊重历史经验、文明成果,保护文化传统。从实质上看,儒家讲的“古”,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它并非是古代的真实社会状态——毋宁说它是一种道德、理想、信念凝聚的价值实体。这种捍卫文明定向和文化统一的立场不能否定。围绕《易经》,还产生了中国古代不竭的思想创新,其精神之一就是在创造文化原理上,坚持天文与人文结合和统一的模式,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文化创制的总原则和《易经》的思维模式相互支持,使得“文化中国”既能形成独得天人之际的宏观的自然架构,又能不断消融、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从而踏上了长期稳定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中一个最崇高、最具有包容性的范畴,“道”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谱系的树根和树干,这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思维和话语上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也充分地体现在古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中,他们不断努力,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一定要使之中国化,这铸造了“文化中国”作为文化实体的理念骨架。宋明理学是中古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度,其目的之一就是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包容与创新,“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正是古代文化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其三,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与“忠君意识”联系在一起的;但“忠君”和“爱国”并非一回事
  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古代专制条件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呢?即使有充其量也只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自觉自愿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以为,从逻辑上看,“忠君”和“爱国”是两回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同构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难就是家仇,“忠君”是大义,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愚忠”的思想意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
  应该看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是他们实现报国理想的合法中介,他们的理想有超越君主朝廷的爱国成分。对于这一点,孟子在《孟子·离娄上》就有放伐暴君合理性的论述,这种观念影响深远,激越了历史上革新的豪情,忠君与反暴君不矛盾。何况,按照古代理论思维,真正的“忠”君,就要以道事君,直言敢谏。古代爱国主义,表面上可能出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和动机,但是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评判原则应是:不管它出于何种原因,如果它实际上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的存在和绵延,那也就属于爱国精神和行为。说到底,只有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其它因素,包括朝代、王廷归属等等,都不是伟大祖国的根本标志。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忠君”的都是“爱国”的,历史上那些不惜牺牲“天下”利益而“忠君”误国的人,当然不属于爱国者的行列。
  (作者:谢阳举,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链接·中国古代爱国名言警语辑录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晏婴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爱国如饥渴。
  ——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
  ——岳飞
  位卑不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北京日报)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 雨悦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
  现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必须是超越党派、信仰、阶级、族群和地域的爱国主义,也就是以现代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爱国主义。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
90后的爱国主义具有辩护性
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爱国话题再次被舆论广泛关注。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姜健健在《环球时报》刊文说,90后是有着独特爱国主义的一代。
与前几代人不同,90后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崛起。因此,90后的成长中没有自卑、苦难和耻辱的记忆,自然丢开了近代历史的包袱,没有形成“受害者意识”,他们充满了对中国经济和国家地位的自豪感。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的调查中,85%的90后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正处于或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9%的90后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就是说,90后对中国与世界的定位是一种平等、同步的关系,至少在经济上如此。
因而不难理解,90后所持有的是一种平等和自信的国际观,90后不需要也不会媚外。如果大家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媚外?这与80后人群有所不同,后者并没有建立起平等的国际观,对西方很是向往。当然不媚外并不意味着90后排外。90后秉承的是一种开放心态,对其他国家的接纳度很高,也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有着很多的可借鉴之处。
“我们的国家不比别人差”,这是90后爱国主义的基调。90后总是会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捍卫国家,不论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南海争端还是其他国际事务中,他们都坚持认为“中国不像你们说的那么差”。所以,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93%的90后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81%的90后表示“宁愿居住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
我们将这种爱国主义称为“辩护性爱国主义”。90后承认中国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在很多方面跟发达国家有差距,比如环境保护、贫富分化、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调查中甚至有64%的90后表示“当今中国的某些方面让我感到很惭愧”。但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中国可以也有能力自行解决这些问题。90后反对对中国做简单的好坏定论,反对单方面对中国的恶意嘲讽。他们认为很多问题在国外同样存在,如堕胎、枪支泛滥、政客丑闻等等。
90后还有一个特点是国家和政府分得很清楚。90后认为我们可以去批评政府,但与这个国家基本无涉。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并不代表其他地方也出了问题,更不代表整个中国出了问题。这是90后爱国观形成的思维基础。
90后的辩护性爱国主义有很强的年龄段特征。作为年轻人,90后朴素地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祖国不受伤害,哪怕只是语言上的伤害。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在自信和平等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情感,随着90后年龄的增长会更加理性和成熟。
新爱国主义以现代公民身份为基础
复旦大学教授唐世平在《爱思想》刊文说,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新一届领导人的爱国主义似乎又和以前的几代中共最高领导人有所不同。新一届领导人的爱国主义至少有四个新特点:超越朝代更迭;超越党派及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不是“喊口号”而是和现实政治紧密相连;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警世危言。新一届领导人所展现的“新爱国主义”对中国的未来也许意义重大,因为中国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必须拥有这样一种新爱国主义。
此前中国大陆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是8月15日(即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终战”的那一天),而不是“国民”政府在1945年宣布的9月3日。现在我们正式将抗战胜利纪念日定为9月3日,从而实现了与历史的对接。在去年9月3日,民政部还公布了首个大陆官方版的抗日英烈名录。这一名录最醒目之处是它不仅包括了共产党英烈,“国军”将士也占到了三分之一。新一届领导人在去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纪念日讲话中更是特别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这几个看似没有太多联系的举动表明,新一届领导人心目中的爱国主义是一个超越朝代更迭具有历史连续性的爱国主义,是一个不再强调党派之争的新爱国主义。这样的爱国主义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尽管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有不同的身份认同。
新一届领导人彰显的爱国主义也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思想教育上。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反腐风暴中对“裸官”的清查和清洗上。这不仅是反腐的必须,也是构建更加坚实的“新爱国主义”的必须,是在为“新爱国主义”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新一届领导人和所有的中国公民一样,完全有理由因为中国大陆在过去几十年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从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同时新一届领导人也在不断地提醒他们自己,中国的未来仍旧需要艰苦奋斗。他们深知,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警世危言。只会一味歌功颂德不是真正的爱国。
任何割裂历史,仍旧秉承党派、阶级、信仰、族群、地域的分割的爱国主义都会撕裂一个国家和社会,降低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现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必须是超越党派、信仰、阶级、族群和地域的爱国主义,也就是以现代公民身份为基础的爱国主义。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
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日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什么是爱国者?什么是爱国主义?
  上天涯的人年轻人总是居多,年轻人有热情,大多也是自认爱国者.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爱国者,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吗?你真正学会了怎么去爱国吗?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自认是一个爱国者,如果那时候有人问我“你怎么爱国”我会振振有辞地告诉他“随时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就会挺身而出!”可是人是会长大的,长大的我不禁会问自己很多问题:“国家到底是谁?”“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可是谁代表国家向我发布命令?”  小时候的偶像岳飞无疑是爱国主义的化身,可后来总是能听到说他“愚忠”,忠的只是封建皇帝,好象与“国”无关.甚至有时候,看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思维中会想“国不爱我,为何我要爱国?”  但从小接受的正统思想教育,“不爱国”绝对是自己不敢触及的道德底限,那样的念头总是一闪而过.  在大学里才开始细读金庸的小说,有一次当读到《神雕侠侣》的一段,忽必烈想对郭靖劝降,说:  “郭叔父,赵宋无道,君昏民困,奸佞当朝,忠良含冤,我这话可不错罢!”郭靖道:“不错,理宗皇帝乃无道昏君,宰相贾似道是个大大的奸臣.”众人又都一怔,万料不到他竟会直言指斥宋朝君臣.忽必烈道:“是啊,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好汉,却又何  苦为昏君奸臣卖命?”郭靖站起身来,朗声道:“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这一刻,我醍醐灌顶,明白了所谓爱国的真正涵义,“国”不是虚妄的东西,国不是政府,更不是D,甚至可以说不是国土,而是这边土地上的人民!  理解了这一涵义,一些从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也渐渐地能够理解.象以色列的“土地换和平”,在从前看来纯粹是卖国,国土岂能妥协!但深层次地想,国土的疆域本来就是在历史中不断变迁,在这边土地上的人民更渴求和平,和平能让他们活得更幸福,又有何不可妥协呢?我知道,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给我扣帽子,说不定抗日战争的事例都会搬出来,“寸土必争”历来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我绝不是说土地可以随便让人,而是土地究竟是谁的土地,应该是听人民的,而不是政府的.在这边土地上的人民认为是谁的,认为怎样才能让他们最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爱国,必须落实于爱人,我认为只有以“人”为本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人”是绝对和无条件的,但政府是否值得爱,却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这个政府是否值的“爱”.对于爱,有一个定义,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互惠过程中产生的(别跟我谈一见钟情,我不认为那是可靠的“爱”).我们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生下来开始就有这样的过程.而政府,如果高高在上,那么就没有与我们“共同生活”,如果没有“爱”我们,就不是“互惠”.这也就是一些人说的“国不爱我,我何以爱国”,只是把“政府”理解为了“国”.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批评政府不等于不爱国,甚至批评政府不等于不爱政府.批评“国家”和“民族”也并不表示不爱国,有时候是爱之愈深,痛之愈切.  对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我钦佩,对那些伦为统治者工具的“爱国主义”者我哀其不争,叹其可怜.不要让那种“爱国主义”成为绑架人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了,前面谈到岳飞,我想补充一下,现在在我看来,岳飞仍然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他固然忠的是君(这点学术上依然还有争议,不论),但他一样是为了让中原百姓免遭侵略者屠杀,那是真正的爱民,也就是真正的爱国者.而对于某台曾播出的大将军施琅,我就不以为然了,他不过是统治者为了完成大一统的工具罢了,为了一己私愤却把许多无辜军民拖入战火.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自身谈谈爱国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