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大明家有儿女第三部吗?

[转载]转贴:抗日骁将内战枭雄——彭毓斌将军
转贴:抗日骁将内战枭雄
——彭毓斌将军
为日天津《大公报》(由彭惕提供的影印件)
他是有令即行的职业军人。
他是两大战役的先锋。
他是毁誉参半的将军。
如果他阵亡于一九四五年“八一五”之前,如果他在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如果他托病暂不率部出征,那么,其名声后来虽然不象他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同学薛岳上将那样显赫,也不象同为国民党中将军衔的张灵甫那样风光,但可能会是国共双方一致认可的民族英雄,当然,纵观他的一生,更无法与他回归人民阵营的老上级傅作义上将和他一度的副手董其武上将相提并论。但是,他战亡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第一次战役——上党战役,他的身后就相对寂寞也相对复杂了。尽管,现在,中国共产党更加尊重客观事实,在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中,在反映抗日战争的电视剧中可以看到他作为民族英雄的少许形象,他的面目仍如残缺的老照片不甚清晰,甚至连无所不能的百度上,也查不出他的准确出生年月——不是一个“?”以示缺失,就是误传的1890年。幸好有范长江先生的杰作《绥东战役中五个民族英雄》存世,依据范长江先生文中有关他的年龄及董其武将军的年龄为参照系进行推理——其实也是最简单的加减法,然后,依据将军后人的确认,我们才知道将军应为1900年出生。
红格尔图一役,他挥戈逐日,成就民族英雄。
1936年11月,因采写《中国的西北角》而驰名中外的天津《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先生正在绥远,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战火,连续写下了15篇关于绥东将士冒雪鏖战的战地通讯,其中的《绥东战役中五个民族英雄》,位居首位的就是彭毓斌将军。
范长江先生文中写道:彭为赵承绶部下,现任第一骑兵师师长,湖北黄陂人,现年37岁,保定军官六期毕业。民八任中尉职,每年晋一级,至民十六,升任山西督办公署少将主任参谋,现任骑兵师长。为人和平宽厚、好文学、有儒将风,而作战则勇健果毅,不似其面目,此次任前敌总指挥,以包围袭击战法,击溃王英。
因是战地通讯,范长江先生文字简洁,寥寥数语即传神阿堵地描绘了彭毓斌将军的大致形象。为了全面了解当时的情形,还是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钟回拨到20世纪30年代,那个中华民族苦难与抗争的年代吧!
1935年,日本当局为进一步分裂中国,制定了《对内蒙措施要领》。1936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唆使察哈尔省苏尼特右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札萨克郡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李守信、包悦卿(赛音巴雅尔)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成立所谓“蒙古军政府”和“蒙古军总司令部”。
11月5日,日本军方策动和指挥伪蒙军分3路进攻绥远。以李守信的伪蒙军第一军部署在兴和一带为左翼;伪蒙军第二军部署于绥北土木尔台以北,并以伪蒙军第七师驻百灵庙为右翼;另以王英部为主力,进攻陶林的红格尔图。计划先集中兵力攻取红格尔图绥察边境的交通要道,打开进攻绥远的门户,然后左、右两翼同时出动,一举攻占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再分兵进占绥东平地泉(集宁)与绥西包头、河套。
绥远省主席兼第35军军长傅作义将军获悉后,立即任命晋绥军骑兵第1师师长彭毓斌为前方总指挥,步兵第218旅旅长董其武为副总指挥,率骑兵四个团、步兵两个团秘密快速集结兵力。11月15日清晨6时许,日军指挥部派日本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亲自指挥,投入日伪5000余人的兵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格尔图发起猛攻。红格尔图是绥远东北的门户,是日伪犯绥的必争之地,也是敌人的重要据点百灵庙的外围,可与大庙、百灵庙连成犄角之势。日伪军先后冲锋七次,战斗十分激烈。16日,傅作义将军和晋绥军骑兵第一军赵承绶军长一道亲临集宁前线指挥作战,他们命令彭毓斌和董其武出敌不意,抄袭敌后。彭毓斌和董其武即率领部队星夜奔驰,17日直抵红格尔图西南丹岱沟一带。次日清晨2时,彭毓斌、董其武率部发起总攻,分路包抄,打了日伪军一个猝不及防,战至拂晓,日伪军纷纷溃散。18日上午7时,日伪军全面崩溃,红格尔图战斗胜利结束
红格尔图战役,自11月13日开始至18日结束,彭毓斌、董其武率部鏖战七昼夜,一举捣毁了日军田中隆吉和伪军王英的指挥部,击落敌机一架,缴获汽车数辆、军马百余匹、大车数十辆,毙敌1700余人,俘虏300余人,缴获无线电台一部、一批辎重和各项重要文件,并生俘日本电台台长八牟礼吉和雇员松村利雄。
红格尔图一役大获全胜,极大地鼓舞了傅作义部的士气,为数日后傅作义部次战收复百灵庙、再战收复大庙子(三战合称
“绥远抗战大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据中共元老薄一波同志在撰文回忆董其武将军一文中说:绥远抗战大捷,全国欢欣鼓舞,振奋了全民抗战的热情。毛泽东同志曾派南汉宸同志携带他的亲笔贺信及绣有“为国御侮”四字的锦旗,赴绥远表示亲切慰问。毛泽东同志对“绥远抗战”给予高度评价,称为“全国抗战之先声”。
上党战役,他抱病出征,沦为历史罪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国民党、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向人民抢夺胜利果实。他们以同中共进行和平谈判为掩护,从大后方西南、西北调动大军,向华北、华中、华南各解放区陆续开进。
8月中旬,国民党军第2战区司令长官司阎锡山依据其统帅部关于特别注意接收上党地区的指示,以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第19军暂编第37师、第68师,第61军第69师,挺进第2、第6纵队(相当于师)等部1.7万人,乘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正在向日伪军大举进攻之际,进占长治、长子、壶关、屯留、襄垣等城,随后即修筑工事,加强守备。史泽波率暂编第37师、第68师,第69师及1个山炮营1.1万人驻守长治,其余部队驻守于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壶关等城,企图以此为基地侵占整个晋东南地区,并配合国民党军第1、第11战区部队沿正太和平汉铁路向北平(今北京)、石家庄等地推进。
从8月26日起,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先后指示晋冀鲁豫军区: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长治地区之敌,收复上党地区,消除解放区的腹心之患,尔后转兵于平汉线,阻击国民党军北进。同时还强调指出,敌占诸城堡坚垒密,反击须做好充分准备,切不可草率,进攻时宜选择一两城,各个击破。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毛主席的上述指示,决心抓住侵入上党的史泽生部孤军深入、守备分散的弱点,集中军区3个纵队及地方武装3.1万人,在5万民兵和数万支前人民的配合下,首先夺取长治外围各城,诱歼出援之敌,尔后会攻长治,并相机歼灭可能由太原、平遥出援的国民党军。
9月10日,太行纵队陈锡联、彭涛部针锋相对地向屯留国民党部队发起进攻,史泽生部曾两次派兵出援,均被担任阻援的太岳陈赓,谢富治部和冀南纵队陈再道、宋任穷部击退。12日,太行纵队陈锡联、彭涛部攻克屯留。17日,冀南纵队陈再道、宋任穷部攻占潞城,截断了长治与太原、平遥的联系。19日,太岳纵队陈赓、谢富治部和太行军区的王新亭部相继攻克长子、壶关。至此,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连克5城,歼敌7000余人,并孤立了长治国民党守军。
阎锡山获悉长治被围,电告史泽波:“上党必争,潞安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败。”
阎锡山原拟派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将军率部增援长治,赵承绶将军以正在接收日军遗留物资和改编日伪军,难以分身为借口,不敢受命。阎乃改派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中将率第23军、第83军及两个炮兵团,带大炮24门及辎重若干,
2万余人于9月18日前往上党地区增援。
9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开始围攻长治。24日,刘伯承、邓小平获悉太原出援的国民党军3个师已抵达子洪镇以南地区,遂以一部继续围困长治,以主力迅速北上,求歼援军于运动之中。10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打援部队将敌援军包围于榆林、老爷岭、关上村、磨盘垴地区。这时,刘伯承、邓小平获知被围之敌并非3个师7000人,而是由敌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领的8个师、2个炮兵团共2万余人。为了造成对敌优势,刘、邓立即决定抽调围困长治的冀南纵队陈再道、宋任穷部北上参与打援。经5、6两日的激战,除约2000人逃回沁县外,国民党援军全部被歼,彭毓斌阵亡。
国民党援军被歼后,长治守军被迫于10月8日突围。至12日,其全部被歼,第19军军长史泽波被俘。这次战役是抗战胜利后解放区部队反击国民党军进攻所进行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共歼灭阎锡山部3.5万多人,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同时,加强了中共中央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
据彭毓斌将军长房男孙,也是我的同事彭惕先生说,当时其祖父彭毓斌胃病复发,身体极度虚弱。但是,为了蒋阎的“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他还是“舍生取义”,这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人用滑杆抬着指挥援军出征,结果终于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兵败人亡。
权倾一时的蒋介石,也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学长。据说,蒋介石一度拉拢彭毓斌将军,欲将其收入帐下,在黄埔军校任教,彭毓斌将军却碍于阎锡山长官而不为所动。1930
年,蒋介石借“编遣”之机,剪除异己,扩充嫡系,引起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的不满。1930年2月,阎锡山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下野。3月15日,原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五十余名将领联合通电讨蒋,并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和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刘骥为总参谋长。阎、冯等共约六十万人组成五个方面军,意欲推翻南京政府。随后,蒋冯阎大战爆发,彭毓斌将军时任反蒋联军第3方面军骑兵集团军骑兵3师师长。彭毓斌将军追随“山西王”
阎锡山,亦步亦趋。抗战初期,阎拥蒋联共抗日,彭则拥蒋联共抗日,联共时期,彭毓斌将军甚至通读过共产党的一些书籍(彭毓斌将军曾有20余箱各类书籍,后来由于战乱,而散失),《共产党宣言》是其枕下读物。而阎公开反共时,尤其是上党战役,彭就充任急先锋了。
他的死和他的出生年份一样,有多种版本,供后人评说。
彭毓斌将军死了,和他的出生年份一样,迄今为止,有多种版本存世。
首先,我们看看他的出生年份:
版本1:(?— 1945)见百度“彭毓斌”词条。
版本2:()见百家姓·族谱录“彭毓斌”词条。
应该说,百家姓·族谱录词条是比较权威的,因为它直接来自于本家族的记录,但是,网络上的百家姓·族谱录“彭毓斌”词条生于1890年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
还是让我们看看范长江的《绥东战役中五个民族英雄》,里面记载:彭为赵承绶部下,现任第一骑兵师师长,湖北黄陂人,现年三十七岁,保定军官六期毕业。这篇报道发表于日天津《大公报》,依此推算,彭毓斌将军当为1899年生人。但由于该报道还记载了董其武的事迹和年龄,“董为山西河津人,现年三十八岁……”而董其武将军实际出生于1899年11月27日(农历10月25日),彭、董将军是同龄人吗?显然不是。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怪”及中国人的虚岁年龄的计算方法。虚岁年龄是中国在习惯上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即按出生后所经历的日历年头计算,即生下来就算1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1岁。一般按农历新年算,也有按公历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婴儿,出生后就算1岁,过了公历1月1日或当地农历新年又算1岁。这样,婴儿出生才几天,已算虚岁2岁了。彭毓斌将军、董其武将军的年龄在《绥东战役中五个民族英雄》中显然都是按虚岁计算的。既然我们知道董其武将军确切的年龄,在其基础上减去一岁,即可得出彭毓斌将军的实际年龄即1900年。但由于百家姓·族谱录中彭毓斌将军年谱是(),一下空长了10岁,这就远远不是虚岁的原因而是笔误了。所以,百度
“彭毓斌”词条索性将其出生时间暂缺存疑。
日前,我问疑于彭惕先生,他肯定其父彭克家老先生生前的说法:祖父的生殁时间非常好记,1900年生人,1945年殁时刚好45岁。
比起出生年份的版本,彭毓斌将军阵亡的说法所在多有:
版本1:10月2日,太行、太岳军区主力在南老爷岭将前来增援的国民党第7集团军的六个师团团围住。
军区的四个炮兵连全都参加了战斗,激战五天四夜,敌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被我炮火击毙。见孙晓、左东《中国炮兵传奇》。
版本2:谁知,战斗一结束,又有一个消息传来。这次上党战役的国民党总指挥、第7军团副总司令彭毓斌受重伤逃回沁县后,自知坐在重庆谈判桌上的蒋介石不会饶恕他,于是,在深夜一枪自己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见陈冠任《十大王牌军》。
版本3:阎锡山眼看长治危急,急派彭毓斌率两万大军增援。刘、邓决定围城打援,命令主力紧急移往老爷岭战场。陈赓率领三八六旅星夜兼程赶往战区,这时敌军已占据主峰制高点老爷庙。三八六旅部队一个营在团长楚大明带领下,乘着黑夜顺着山水冲刷出来的壕沟摸上主峰,一举攻下敌军主阵地,切断水源,彭毓斌慌忙逃窜。刘邓乃令太岳、太行、冀南三个纵队主力追击,在虒亭附近击渍敌军,彭毓斌被乱军踩死,敌大部被歼,只有极少数敌人逃入沁县,活捉了许多军长、师长。见张涛《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
版本4:彭毓斌随先头部队闯过西漳河,并没有逃脱就歼的命运,由于"口袋阵"部署严密,在距离漳河不远的一个山坡前,被我狙击部队击毙。见刘备耕《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援军司令、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死于乱军之中,还有多名高级军官被俘,除逃回2000来人之外,援军全军覆没。见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传》。
版本6: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带两千余人逃回沁县,他的头部负伤,一面让人扎伤口,一面在电话里向阎锡山报告战败经过,但是他刚喊了两声:“阎长官,阎长官……”便遭到了阎锡山厉声呵斥:“阎长官,阎长官,你喊阎王老子去吧!我的彭副总指挥,你说中局取胜,中局取胜,全是鬼话!你畏敌怯战,弃军先逃,两万之师毁于你手,该当何罪,你自己惦量!”
这些话说的彭毓斌悔恨羞愧交加,当即拔出手枪,不等阎锡山说完,便对着脑袋开了一枪。阎锡山还要训斥,听见电话里一声枪响,知是彭毓斌自决了,撂下电话,把手按在头上坐了好一阵。见红色猎隼《兄弟·燕赵风云》。
版本7:彭毓斌走到虒亭漳河附近,右臂挂彩,后死于乱军之中。见王振华《阎锡山传》。
还有一些版本散见于其他战史或回忆录以及小说之中,这倒是一个颇为奇特的事情——彭毓斌将军生即是生,死即是死,然而死的演绎却是众说纷纭,各持一端。虽然死不见尸,彭毓斌将军之子彭克家先生则是趋向于将军是按阎锡山“铁军”军纪自杀之说。
作为阎锡山的“十三高干”之一,彭将军是“杀身成仁”了,做了同为“十三高干”一分子的赵承绶将军的替死鬼。
赵承绶将军是抗日名将,也是彭毓斌将军的老上司,驰骋疆场,屡获战功。同样,作为阎军的主将,在内战中曾经为阎锡山效力。1948年6月,晋中战役中,败给幼年好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将军部之后,赵承绶致力于和平事业,有所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承绶先生担任了水利电力部参事,并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委员会委员。公务之余,还积极撰写文史资料。1968年在北京病故,享年81岁。
彭毓斌将军有二房妻室,因为历史原因,儿女间几无往来。改革开放后,孙辈间才开始良性互动。
将军正房有儿女三人。长女彭淑孟原系武汉铁路局会计,后随夫调往柳州铁路局工作;次子彭克家,1949年9月考入革命大学,系长江水利委员会房建处高级工程师,改革开放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现已去世;儿媳张佩琼是彭克家“革大”同学,离休前为武汉市成人教育学院江岸分院教导主任;三女彭淑陶,退休前系北京矿务局会计。
将军侧室膝下有儿女多人。长房男孙彭惕生性玩劣,不时滋事,高中时期正值“文革”中晚期,张佩琼老师颇为担心,将其转入武汉市18中,彭惕始知他的语文老师是他的叔父,除此之外,彭惕还有其他一些叔父、姑母——他们也是祖父的儿女,自然,他还有一个缘悭一面的小祖母。尽管他们大都在武汉市,居住地相距甚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二房儿女之间几无往来。在叔父老师的特别关照下,彭惕个性稍有收敛。彭惕现为长江科学院资深工程师。
改革开放后,彭毓斌将军的孙辈才有了良性互动。正房孙辈大多从事文教工作,侧室孙辈中,则有一些是党政军干部。其中,有的对彭毓斌的生平历史有所收集,也是为了还原历史,还原彭毓斌将军的本来面目吧。
历史就是历史。功即是功,过即是过。既不能以功掩过,也不能以过掩功。
有些人说彭毓斌将军和国民党其他大多数将军一样,只会逃跑,不会打仗。这显然失之偏颇。
正如范长江《绥东战役中五个民族英雄》一文介绍,彭毓斌“民八任中尉职,每年晋一级,至民十六,升任山西督办公署少将主任参谋”,这就是说,1919年(民八)彭毓斌就担任中尉军官,以后每年晋升一级,1927年(民十六)就升任山西督办公署少将主任参谋,那时,彭毓斌只有27岁。而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日授予彭毓斌中将军衔时,他也只有37岁,这显然不是一个只会逃跑,不会打仗的人所能达到的层级。更为人所不容的是,如果彭毓斌将军这般无能,这般不堪一击,那么,作为交战方,我军的那些著名的将帅又当如何评价呢?!
历史就是历史。功即是功,过即是过。既不能以功掩过,也不能以过掩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有儿女新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