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邓字花口诀提示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指的是什么东西??

您(@)目前可用积分:3370055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帖文
[原创]官高何足论,不得全骨肉----评前副市长女儿被强奸
2440 次点击
16:47:06 发布在
官高何足论,不得全骨肉& &&& &&& 前些天网上有则新闻,让我很难过。贵州省六盘水市前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田万昌主抓六盘水市公检法工作多年,但是,由于两年前女儿田小龙被强奸一案迟迟得不到解决,。我之难过,因为,我亦为人父母,我亦无可奈何。在事情真相未大白之前,我只能猜: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中国,谁会愿意把被强奸的事情说出来的呢?当然,这个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也只能猜,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可以相信的人。&&& 曾经有一部美国电影:片名叫做《铁案风云》,两名白人青年,他们的辩护律师评价他们说:“最赚钱最棘手的案子,也比不上让关在看守所里的那两个畜生去死更让我舒服”,以十分残忍的手段强奸了年仅10岁的黑人女孩童雅,并试图将其杀害。这两个畜生被抓住了,被控罪了。但可能,应该更准确的说是如果不出意外,这两个强奸犯将在法庭上――被无罪释放。童雅的父亲,卡尔,一个伐木工人在失望于法律的现实后,选择了最为原始的复仇方式――他举起枪,在公众面前,将两个恶棍扫射而死。影片围绕对卡尔的有罪还是无罪的辩护展开。&&&在法律上,卡尔是有罪的,因为他无权私自行刑,他蓄意杀人,是罪犯,不论他杀的人是如何的该死。是的,法律是这么规定的。当人类产生法律开始,我们就已经将裁判和复仇的权力交给了法庭,而不再由自己行使。法庭也已经理所当然的认为:这裁判和复仇的权力,专属于他们,仿佛从来都是如此,而且他们并不问,他们是否合格的履行了这责任。&&& 但,法律,并不总能使人服从,尤其是他并不真正代表正义的时候,所以,法庭可以宣布强奸犯无罪,卡尔却用行动送他们去地狱。卡尔是法律文本意义上的罪犯,但警察去抓捕他时,对他像个尊贵的宾客,安静地在一旁等着卡尔与家人道别。甚至当时押解强奸犯的警察鲁克因卡尔射杀时被无辜伤及失去一条腿,在法官制止其回答卡尔的问题“威勒(强奸犯之一)是否承认了自己的强奸罪行,并签了自白书?”时,仍然清晰的回答了“是的,他签了自白书。”在法庭上,他说:“我一点不恨他(卡尔)。我也有女儿,如果谁对我的女儿这样,我也会杀了他。换了我也会这么做。他是英雄,放了他,给他自由。”&&& 纸写的法律与人心中的法律的较量,并不因此立刻高下立判,案子几乎还是要失败,卡尔被认定为无罪的可能性很低很低。卡尔的辩护律师,很沮丧。律师并不想出名,也不想证明自己多么了不起,只是因为同样作为父亲,具有保全子女的本能和情感,也具有和卡尔一样的无奈和愤怒。最后,在陈词阶段,卡尔唤起众人用父亲的心去看问题:“看着那两个恶棍,我好象游离于身体之外,在对面看着自己,听见女儿在叫我:‘爸爸,爸爸,我在叫你啊,我差点死了的时候,你在哪里啊。’”律师杰克用低沉、无欲无求的声音,让陪审团先闭上眼睛――用心去看:如果那时自己的孩子,遭受那样非人摧残?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去答――如果你是这位父亲,你会不会宁肯毁了自己,也要给孩子讨个说法?&&& 影片是美国式的,陪审团最终宣布――卡尔无罪释放。这个法庭,在失去后,又找回了,法治的最牢固基础――人心。&&& 30年前,贵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一次批斗被揍得鼻青脸肿时说:“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这些,只换来毛泽东的不屑:你算什么,我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宪法,不过一张纸,不过一种阳谋,不过权力下的一个玩偶。一个前副市长,一个前国家主席,两者的遭遇,令人唏嘘:今夕何夕?法治的精神与信赖,竟在这荒诞中被销蚀了。用纸写的法律,终究不过是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捅破的窗户纸。遗憾的是,现在,连这纸都不信仰了?去找青天?去告御状,这对于法治,是怎样的一种背弃与瓦解呢?然而,不找青天,不告御状,又如何去寻觅正义的一线曙光呢?这对于坚信正义可以实现,并且终究会以看得见的形式被实现的人们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折磨。&&& 南方周末曾经有一篇报道《聚焦精英移民海外潮》,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对于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而言,一个集体感受是,每个人身边都有起码一个朋友正在或已经办理了移民。寻求安全感、为孩子谋求优质教育,是所有受访者移民的前两条理由。我总在想:对法治的寻找与信仰,为什么总在彼岸?田万昌主抓六盘水市公检法工作多年,法治是他的工作。他应该没有想过他的女儿会被强奸,也更没想过被强奸后居然连个求告的门都没有。说句令人齿冷的话:或许,这是一种报应。正如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的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铭文:“起初他们追杀GC主义者,我不是GC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当法治覆巢的时候,哪里有完卵呢?田的遭遇,使人难受,但应该也更使人警醒吧。如今,这事情,我们无法预测会走向哪里,但希望一切仍然能在法律的框架下,重新找回我们对法律的信仰。[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17:23:02 编辑过]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7:14:14 &&
告诉你,死了心吧,不可能!
本版块主题总数:3327342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16674 / 昨日发帖:20443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以案说法&&├股市泛舟&&├会员阅读&&├舆情观察&&├史海钩沉╋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吃喝玩乐&&├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娱乐八卦&&├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海口会馆&&├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长三角&&├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官高何足论,不得全骨肉----评前副市长女儿被强奸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_诺基亚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48,411贴子: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收藏
你好我新人,大家怎么看
魅族PRO 6s手机直降200元!给你多买一双新鞋、一条新耳机的理由!
看你不顺眼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不要信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参考资料【27】“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这首五言诗,出自唐诗三百首,卷一
五言古诗,杜甫的《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鬓,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1.佳人:貌美的女子。美好的人,指怀念的人或理想中的人。有才干的人。2.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3.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4.零落:飘零沦落。5.依草木:住在山林中。6.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7.官高:指娘家官阶高。8.骨肉:指遭难的兄弟。9.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10.夫婿:丈夫。11.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12.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13.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14.旧人:佳人自称。15.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16.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17.采柏:采摘柏树叶。18.动:往往。19.修竹:高高的竹子。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的尸骨都无法收埋。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天气寒冷,罗袖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本首诗作于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象的。因此,本诗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  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笔兴」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可谓佳作。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绝代”,冠绝当代。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殓。“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
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合昏”,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故云“知时”。“鸳鸯”,鸟名,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泉水在山间时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浑浊了。唉,世人该如何看待被遗弃的我?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本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之同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无所挠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随物流荡,遂为山下之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  
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动”,每每。“掬”,把,两手捧取。  
以弃妇为题材的古典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 
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劲节的绿竹吗?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在山水清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与“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杜甫在秦州,凡一百天,所结交往来的人物洋洋乎多矣,但从他的诗里看,却大多是男性,如那位给杜甫送过几把小蒜(薤)的阮隐居,如住在西枝村破土窑里的赞公和尚,再如东柯谷的侄儿杜佐等等,即使其所思忆之人,也是李白呀、郑十八司户郑虔呀、张十二山人张彪呀以及“舍弟”呀等等。在他的诗里,唯一直接进行了描述的女性,只有一个,就是那位无名无姓的“佳人”。这有他的《佳人》一诗为证--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美人新如玉。
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箩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中的佳人肯定是美貌非凡,不然,杜甫不会直接以佳人为题,更不会在第一句里于“佳人”之前,再缀以“绝代”二字,让赞叹不绝之意劈空而出。杜甫也肯定是在空谷里采药的时候,偶然与佳人相遇相识的。秦州城外,这样可以住人之山谷多矣,我们现在不能肯定佳人住过的到底是哪一个,但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它起个名字,我想可以叫做落凤谷,而佳人的名字,我们也可以叫她为金凤。杜甫与佳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杜甫的秦州之行,是一只诗歌的凤凰在秦州上空的出现。杜甫后来去的同谷,有所谓凤凰台,而天水已经有东柯谷与西枝村了(东柯、西枝,莫不是凤之所栖?),还应该有个落凤谷。
就在这个和东柯西枝一样美丽的山谷里,杜甫与佳人不期而相遇了。杜甫对这位美丽女子的第一感觉,当然是美,第二感觉,就是“幽”:孤独、清冷、萧然。我们已经看多了一般女性之“独守空房”,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同寻常之女子的“幽居空谷”,悲凉之感,自然凭添一层,旷世寂寞,怎不怅然而深远?
在当年当日的那个山谷里,采药的诗人杜甫与采柏的佳人,一定在秋日温暖的阳光下,坐在山谷里的青色石头上,有过一番认真而有趣的交谈。杜甫在诗里记载了这位落难女子的自述:出身良门而遭遇离乱,父兄罹难而夫婿变心,只身飘零而流离失所,隐居草木而节操如柏……就在他们各自诉说不幸身世的时候。去卖珠子的女仆回来了,于是他们就一起动手修补茅屋--冬天很快就要到来了,天气渐凉,现在的人们这时候也要劈柴泥炉子糊门缝塞橼眼,唐代的人们,就更要对自己的茅屋有所修补了。劳动的过程是热闹的,说不定,杜甫也动手给她们帮了不少的忙。大家有说有笑,情绪热烈,佳人一喜之下,爱美的天性勃发,就采摘了一朵花(不知是不是野菊花,一般是黄色的,也有淡蓝色的,就像现在秋季天水的山上举目可见的那些),就在要插在头上的时候,她却犹豫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发乎情而止乎礼义。“摘花不插发”,“不”字隐隐地好象有一种遗憾与可惜之情在里头;“采柏动盈掬”,“动‘字里头,也隐隐似有一种轻轻的埋怨与不经意的不满。佳人于是变“摘花”而为“采柏”,变动情而为理性。采了柏来能做什么?采了橡实还勉强能吃,而采柏云者,看来无非是表明佳人自己要用一种坚定理性的东西代替刚才心旌的忘形与萌动。
这样的劳动可能一直持续到了黄昏,天晚而凉,加上杜甫也得回去了,不大不小,算是一种分离,大家的心里也都有些不舍与寒意,佳人站在竹子树下向远去的杜甫送别,晚风吹动她的衣衫,飘飘而动,这在其他人看来,也许觉得是很美的,可是,心地善良的好人杜甫却从中看到了佳人的袖衫其薄,身影之单。他心里一定这样想:她的衣服那么薄,天晚了,她会不会感到冷呢?
诗一开始,是“幽”,诗到结束,是“寒”。从诗的开始到诗的结束,我们感到的,是同一个东西:同情!怜爱!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么,《佳人》24行,一言以蔽之,也是三个字:思无邪!
不知到杜甫以后有没有再来过这个美丽的山谷,我想他一定是来过的。
杜甫在秦州,认识的女子肯定不只佳人一个,比如他常去喝酒的店里,要是有一个女老板或者有一个漂亮的老板娘呢?比如秋后秦州农人给他着送除架的瓠瓜的时候,要是正好是那个农夫的俊俏媳妇送的呢?再比如《捣衣》一诗,显然也是杜甫与一个浣衣的妇女河边交谈的记录,那个妇女显然也有让诗人感动不已的地方,比如她对自己远去丈夫的牵挂,她给自己的丈夫做棉衣的痴情(有些牵强的学问家可能又要说这其实暗示着杜甫的忠君思想了)。但是,杜甫去并没有以《捣衣妇》来命名自己的那一首诗,而是名之为《捣衣》,好像是“对事而不对人”的,而在《佳人》这一首诗里,杜甫却直接写了这一个美貌的女子,而且直接以《佳人》为题,显然又是“对人而不对事”的。因为这个人太像作者自己了:都是从关中来的;都身怀宝珠洁玉之节操;都零落而依草木;都曾遭弃;都怀念旧情而不忘;都饱经桑乱……于是诗人对这个太像自己的女子,自然倾泻了更多的笔墨与感情,现在我们看上去,句句是写佳人,句句也都是写作者自己。
《佳人》所写,肯定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真实的故事,要是让现在那些专一演绎名人的爱情故事的人知道了,自然会编出一本《戏说杜甫在秦州》来,把我们的老好人杜甫也拉下水去,以现代小人之腹,度古代君子之心,让他和佳人之间,生出无数风流韵事来。那样的话,公元759年的秦州秋天,可就真的成了一个“多事之秋”了。然而,杜甫和佳人之间,肯定是什么让现在无聊者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发生,首先,杜甫不是风流才子唐伯虎;佳人也非浪漫多情的秋香,你只要听一听佳人的诉说,就知道她的“封建思想”是多么的严重:“夫婿轻薄儿,美人新如玉。合婚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佳人对自己的丈夫是如此,杜甫对自己的皇帝其实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思想之下,即使在这样的空山野谷风清月白之中,诗人与佳人猝然而遇,即使杜甫心里是动动动动动动……,然而,发乎情而止乎礼义者,真儒大儒也,他们固然是会“向前看,齐步走”的,然而他们也一定会“立定”,“向后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邓字花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