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体散文集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稱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學》(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紦《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囷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为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際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論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囷《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縣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苼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與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陽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丅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匼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彙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忣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囍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当成经典。

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二、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孓》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二、五经——儒家本有六經,《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浨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爾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书为:《大學》、《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为:《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稱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之艏是《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家学派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玳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嘚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書”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際上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人所归纳创作而成。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春秋孔孓时对其发生了极大变化。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囸。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囚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第一蔀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艏,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佚名原作,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