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市”中国自然奇观形成原因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都城自然适应性研究--《重庆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中国古代都城自然适应性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都城因为地位的特殊性,最能体现出当时的规划思想和技术。城市选址和营建讲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早期朴素的自然观。历代古都中不仅有壮丽恢弘的宫殿也有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观,古都长安、杭州、北京就是最好的代表。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中,积累了许多处理城市营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起初是被动的适应,后来变为巧妙的利用,城市与自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通过对中国古都自然适应性研究,了解古代城市建设的根本之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经验和技术的继承。
文章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角度出发,选择各具特色的中原古都长安、南方古都杭州、北方都城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地形、河流水系、气候三方面的单要素分析,探求三座古都在城市选址、空间格局、肌理脉络和技术问题方面的城市建设经验和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都城对地形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古代城市的选址注重宏观地理形势的优越性,城市空间布局和肌理脉络受到微观地理特征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城市对地形的利用是取长补短,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更有主动的改造利用,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出了古代的生态智慧。
中国的古都几乎都是依山傍水而建,河流水系满足了城市内对水的各种需求:基本的饮水、排污、园林美化、运输、防御等,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城市与河流水系有着密不可分。每个古都中都有大量的水利设施建设来支持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防洪也是都城建设的大事件,中国古代都城的河流水系适应性中城市处于积极的地位,主动的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水文化也对城市建设有深远的影响,使城市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升到文化层面。
古都的气候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建筑体系、基地的控制和构造处理等方面。城市选址在具有良好山水格局保护之下的区域小气候内,重视城市绿化系统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还有一些体现在城市建设的细节之中,气候对建筑的影响最为明显,从中以小见大,形成了气候差异性的城市景观和地域特色。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方式的研究,探求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见证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地适宜的建设方法,对立统一的整体思维和持续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TU984.2【目录】:
摘要3-4ABSTRACT4-9图表目录9-121 绪论12-16 1.1 研究背景12-13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 1.3 研究方法13-14
1.3.1 文献考证法13
1.3.2 实地调研法13-14
1.3.3 比较研究法14
1.3.4 矩阵图法14 1.4 论文结构与框架14-162 文献综述16-30 2.1 基本概念内涵16-18
2.1.1 古都16-17
2.1.2 自然适应性17-18 2.2 中国古代都城研究18-23
2.2.1 中国古都研究综述18-19
2.2.2 古都长安研究19-21
2.2.3 古都杭州研究21-22
2.2.4 古都北京研究22-23
2.2.5 国外对中国古都的研究23 2.3 自然适应性研究23-28
2.3.1 国外相关研究23-27
2.3.2 国内相关研究27-28 2.4 小结28-303 中国古都地形适应性研究30-56 3.1 古都的地形要素分析30-32
3.1.1 地形与城市选址31
3.1.2 地形与空间格局31
3.1.3 地形与肌理脉络31-32 3.2 古都长安地形适应性32-43
3.2.1 城市选址——山水环绕原野开阔建都首选之地32-36
3.2.2 空间格局——巧妙利用高差的城市布局36-40
3.2.3 肌理脉络——平原之上的理性布局40-41
3.2.4 技术问题——低洼湿热的太极宫到地势高爽的大明宫41-43 3.3 古都杭州地形适应性43-48
3.3.1 选址和范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山水格局43-44
3.3.2 空间格局——山水夹击下的“腰鼓城”44-46
3.3.3 肌理脉络——水街相依窄巷深弄的自由路网46-47
3.3.4 技术问题——杭州山地民居建筑47-48 3.4 古都北京地形适应性48-53
3.4.1 选址和范围——交通枢纽与军事城市48-50
3.4.2 空间格局——结合地形的元大都城市布局50-51
3.4.3 肌理脉络——适应微地形的斜街51-52
3.4.4 技术问题——景山在城市空间上的作用52-53 3.5 小结53-564 中国古都河流水系适应性研究56-84 4.1 古都长安河流水系适应性56-66
4.1.1 选址和范围——八水环绕支撑城市发展56-61
4.1.2 空间格局——汉长安“斗城”与隋唐长安“五渠”布局61-63
4.1.3 肌理脉络——完整的城市供水网体系63-64
4.1.4 技术问题——园林全盛时期的理水与隋唐长安城排洪局部失误64-66 4.2 古都杭州河流水系适应性66-74
4.2.1 选址和范围——城市依托西湖不断发展66-69
4.2.2 空间格局——水为主导的城市布局69-71
4.2.3 肌理脉络——水陆结合小桥流水人家71
4.2.4 技术问题——城市防洪防潮与历代西湖的治理71-73
4.2.5 城市水文化——杭州城与水系密不可分的关系73-74 4.3 古都北京河流水系适应性74-80
4.3.1 选址和范围——水源开发与城址变迁74-76
4.3.2 空间格局——积水潭对北京城规划的影响76-78
4.3.3 肌理脉络——顺应河流的城市道路肌理78-80
4.3.4 技术问题——北京城市排水系统80 4.4 小结80-845 中国古都气候适应性研究84-108 5.1 城市与气候84-86
5.1.1 气候的定义84
5.1.2 中国人的气候观84-85
5.1.3 气候对城市的影响85-86 5.2 古都长安气候适应性研究86-92
5.2.1 选址和范围——平原高地86-88
5.2.2 空间格局——汉长安城东向到南向的转变88-90
5.2.3 肌理脉络——八水五渠对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90-91
5.2.4 技术问题——自雨亭和大明宫含凉殿91-92 5.3 古都杭州气候适应性92-98
5.3.1 选址和范围——江-山-湖-城的边际效应92-94
5.3.2 空间格局——“南宫北市”的气候选择94-95
5.3.3 肌理脉络——街道通风与气候性火灾95-97
5.3.4 技术问题——杭州民居建筑的气候适应性97-98 5.4 古都北京气候适应性98-104
5.4.1 选址和范围——山体保护下的区域小气候99-100
5.4.2 空间格局——城内与西郊的绿化建设100-101
5.4.3 肌理脉络——通而不畅藏风聚气101-102
5.4.4 技术问题——北京四合院气候适应性102-104 5.5 小结104-1086 研究结论和展望108-112 6.1 研究结论108-109 6.2 启示109-111 6.3 展望111-112致谢112-114参考文献114-118附录118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1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龙彬;[J];城市规划;2002年05期
汪德华;[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3期
侯仁之;[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3期
朱超;;[J];才智;2009年33期
靳怀堾;;[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林正秋;[J];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林正秋;[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陈桥驿;[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孙昌盛;张春英;;[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3期
贺业巨;[J];建筑学报;198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忠忠;[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欣韵;;[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1期
李文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陈牧川;;[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6期
李文芳;;[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陈牧川;;[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尤传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赵德举;[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徐春;[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汪亮;黄万金;;[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季文媚;;[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琪;于晓南;;[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贺从容;;[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马龙;刘临安;;[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王凯;严少飞;;[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范超;朱永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陶石;毛刚;卢海滨;;[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邓杨;袁犁;;[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孔达;龚文峰;于成龙;范文义;;[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朱士光;;[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张新斌;;[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刘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夏桂平;[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金华;[D];南开大学;2010年
何东;[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董菲;[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胡俊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冯斐菲;[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温震;[D];吉林大学;2011年
于东明;[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丽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吴鹏;[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韩文翔;[D];郑州大学;2010年
赵倩;[D];郑州大学;2010年
张丽梅;[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庞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彭娟;[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臧慧;[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刘娟娟;[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李亚亮;[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温亚斌;刘临安;王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侯仁之;[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5年01期
刘家信;[J];测绘通报;2000年04期
吴庆洲;[J];城市规划;1984年03期
耿曙生;[J];城市规划;1992年01期
吴庆洲;[J];城市规划;2000年09期
孙晖,梁江;[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陈宏,刘沛林;[J];城市规划;1995年04期
张骅;[J];城市开发;1998年06期
汤茂林;[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媛;[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宇青;[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张鑫;[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王宁;[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王意乐;[D];西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庚莉萍;;[J];珠江水运;2006年02期
王晖;;[J];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01期
朱瑾;王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秦红岭;;[J];华中建筑;2007年12期
方旭艳;;[J];职大学报;2009年04期
张书勤;郭彦;;[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任全民;[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周润山;;[J];金田(励志);2012年08期
谢雪宁;;[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李瑞;[J];南都学坛;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念海;;[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1984年
王玲;;[A];中国古都研究(第八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史念海;;[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刘庆柱;;[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朱士光;;[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夏玉润;;[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辑 )[C];2010年
曹尔琴;;[A];中国古都研究(第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1986年
赵阳阳;肖爱玲;;[A];中国古都研究(总第二十四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庆柱;[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刘庆柱;[N];光明日报;2001年
江迪;[N];人民政协报;2010年
江苏江都;[N];中华新闻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莉;[D];天津大学;2010年
徐丽娟;[D];重庆大学;2014年
张蓓佳;[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54f01a826e43b3-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过古代的小农经济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决定的 古代经济主要是农民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这既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影响,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都是以国家名义确认土地私有制度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总的来说 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形成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就形成了小农经济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风的形成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