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散文》一课,你对责任有了什么认识你真好散文

知识点梳理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一棵树,三堂课儿时家门前有棵桃树,我最初对事物的认识是从那里...”,相似的试题还有:
三棵樱桃树&列宁小时候,家里有一个果树园。种着苹果、樱桃和其他果树。&&&&&&&&& &列宁和他的哥哥、姐姐经常在果园里劳动。有一年夏天,母亲指着凉亭(tíng)旁三棵樱桃树说:“孩子们,你们可以到园子的另一头去吃水果,这几棵树上的果子,在七月二十日以前,别去动它。”&&&&&&&&& &过了一些日子,列宁父亲的一个朋友来做客,他看到长在凉亭旁边的三棵樱桃树,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惊奇地问站在身旁的列宁:“你们不爱吃樱桃果子吗?”&&& &&&&列宁微笑着说:“我们很喜欢吃,但要到七月二十日,父亲过生日的时候再吃。”&&&&&&&&&&& 这位朋友听了,竖起大拇指,嘴里发出啧(zé)啧的赞叹声。&&&&&1.写出短文中词语的近义词。&&&&&&惊奇(&&&&)&&喜欢(&&&&)&&赞叹(&&&&)&&&&&2.是什么原因让列宁不吃樱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你是这位朋友,你会对列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一步,再走一步&那是五十七年前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接着,我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五十七年来,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是多么漫长。&&&&&【注释】纳罕:惊奇、诧异。&&&&&1.请你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本文的叙述顺序是&&&&,故事的起因是&&&3.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在内容上的作用是&&&4.画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你能感悟到它的作用吗?&&&&&&&&5.最后一段中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谈谈现在会如何克服以前没有克服的困难。(先谈困难是什么,再谈打算怎样克服)&&&&&&&6.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为什么?结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例具体谈谈以后在生活中怎样摆脱家长的保护圈。&&&&&&7.阅读完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得到的启示或收获是:(只写最大的收获或启示)&&&
两棵树&农夫在地里同时种了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第一棵树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滋润每一个枝干,积蓄力量,默默地盘算着怎样完善自身,向上生长。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凝聚起来,开始盘算着开花结果。&&&&&&&&&&& 第二年春天一到,第一棵树便吐出了嫩芽,憋着劲向上长。而另一棵树刚吐出嫩叶,使迫不及特地挤出花蕾。 &&&&&&&&&&& 第一棵树目标明确,忍耐力强,很快就长得身材茁壮。另一棵树每年都要开花结果,刚开始着实让农夫吃了一惊,非常欣赏它。但由于这棵树还未成熟,便承担开花结果的责任,累得弯了腰,结的果实也酸涩难吃,还时常招来一群孩子的石头的袭击。更有甚者,孩子会攀上它那羸弱的身体,在掠夺果子的同时,也损伤着它的自尊心和肢体。&&&&&&&&&&& 时光飞转,终于有一天,那棵久不开花的壮树轻松地吐出花蕾。由于养分充足、枝干强壮,结出的果实又大又甜,而此时那棵急于开花结果的树却成了枯木。农夫诧异地叹了口气,将那棵瘦小的枯木砍下,烧火用了。&&&&&& ——有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人恰恰正是最富有竞争力、生命力最强、最有前途的人。1.第一棵树的目标是什么?另一棵树的目标是什么?&&&2.用“&&&&&”画出讲述第一棵树身材茁壮的原因的句子,用“------”画出讲述另一棵树身体羸弱的原因的句子。3.另一棵树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叹息的结局?&&&&4.下面哪个成语形容第一棵树最贴切?[&&&& ]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量力而行&&&&&&& C.厚积薄发&&&&&&&& D.事实胜于雄辩&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A.同一块地里,同时种两棵一样大小的果树苗,结局不一定相同。&&&&&&& B.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C.积累不够,就急于表现,只能是昙花一现,甚至会给自身带来伤害;而谦虚忍耐、善于积累、水到渠成的人则会长久地享受成功的喜悦。&6.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评价这两棵树。&&&女作家林渊液在创作上颇有成绩,她借助我一本新书的出版,约我做个访谈,就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发表些看法。因为颇谈了些自己的观点,对他们或也有些借鉴处,故收录于此。 
问:你是怎么喜欢上书话散文这种特殊的文体的?你觉得在中国近百年的散文当中,书话散文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书话散文的理论研究似乎很少,散文研究者王兆胜曾经把书话散文归纳为四个特点:书卷气、功用性、随意性、短小精致,你是否认同?
答:最初是读唐弢的那本《晦庵书话》,受他的影响,不少书话写作者都是如此起步的。唐弢的几句话,颇为我们看重,“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既给我们知识,更给我们艺术的享受。这一点使它与资料、评论(书评)区分开来。当下,书话散文写作方兴未艾,颇有声势,在中国近百年的散文当中,以及未来都将占重要地位,有些现代文学大家,如鲁迅、知堂、孙犁、黄裳、阿英等也写过类似文字,产生重要影响,这些人既是书话散文家,也是散文大家。书话散文是散文大家庭中的成员,依我之见,也是一种极个性化的创造。要写得好并不容易,王兆胜的概括很好,书卷气、随意性很重要,功用性则需要做进一步的阐释,我以为散文都存在功用性,这是毋庸讳言的,否则又有什么意义?但功用性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其它因素,例如自我愉悦之类。我们写文章的以为一篇文字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就如堂吉诃德那么天真,不可能的。因此,我之写书话散文,如果说有功用性,自我愉悦应该居更主导的作用。书话散文家都是嗜书者,他们总是因为读了喜欢,或者想稽考讨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就兴冲冲地创作。这也是他们与书评作者不同之处。不错,他们也写到书,但重点不在于书的内容,而是书里书外的风景,书不过是假借的筏,更多是由此而来的种种想法。书话散文不拘一体,可以随笔、日记、散文、杂文、短评,我的经验很少用一种单一的笔调,更多是综合的,纳种种文笔于一文之内。短小精致呢,也不一定,有写到上万字的,如鲁迅的《病后杂谈》。其实,我写书话散文是当随笔杂文写的,有书卷气,但更看重是一个思想性,没有思想什么文字都等于零。
关于书话如今有广狭之义,止庵说:“‘书话’本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即唐弢那类写法,广义则凡与书有关之作皆可称为书话’。”如今更多的人认同了广义的书话说,我也倾向于广义说。英国的维吉尼亚.伍尔芙,曾说过写《格雷传》的约翰生博士,“他读书,是为了自己高兴,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他一会儿抓住一首诗,一会儿抓住一本旧书片断,也不管它从哪儿弄来的,也不管它属于何等品类,只求投合自己的心意,能将自己心造的意象结构圆满就成,又总是这么匆匆忙忙,表述又不准确,而且浮浮浅浅——所以作为批评家,他的缺陷是太明显了。”我的书话也如此,执一端而生发开去,重发现不重面面俱到,一篇文章想面面俱到,不可能的。  
问:书话散文作者与原书作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你以何方式来把握?仰视、平视还是俯视,以你写过的不同人物为例来介绍如何?
答:书话散文作者与原书作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系,起码他们的书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在的书很多,好的书却少,一本书都能给我们教益的更没有,多数的好书是其中有若干可取而已。我写书话文章,不看是谁写的书,名与不名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否让我感兴趣。熟悉的朋友的书,我不写书话,不得已时只写书评,书话是独立的创作,书评是介绍,也不排除若干揄扬的成分,是有实用例如促销一类的功用的。写书话与书评采取的角度不同,如书评的对象是前辈,当然要仰视,平辈自然是平视了。不过,这类文字我尽量不去写它,它的作用不过一种广告。当然,不得已而写时,我也尽量取一种客观超然的姿态,掌握一种度,不过分或盲目拔高,尽可能做到心平气和,好的说好不足的说不足。至于书话,我写得自由多了,不管谁都一视同仁,有些唯我独尊的意味,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我觉得书话写作,自己最是得心应手,往往由此及彼,或调侃或鞭挞,时热讽时冷嘲,谈笑风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最能出彩,最可见出我的文字风格。  
我的书话有时更近于随笔,这其实是我的一种追求。随笔除了希望具深邃的思想性外,更注重艺术上的探求,如作家柯灵所谓的,“天机活泼,文质浑成”、“喧闹如山野之闲花,明净如寒潭之秋水”。更如香港文章名家董桥之所谓,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的妙境,这正是随笔所必须达到的,也是我所景慕之境界,当然难以轻易做到,但我总在努力。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谈书话的文字,这么说过:“我写书话,也不是随随便便的,我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其一必须打动过我的心;其二是我对它有所体会,哪怕是不成熟的偏见。因为正如写过《北回归线》的亨利.米勒所说的,自己写的“不是一种批评研究”,而是“一种自我考察”,于写作中本人,或者他人都能获得‘极大的乐趣与满足’。‘必须打动过我的心’,应该是我写书评、书话的最起码的前提。因为连我都打动不了,介绍出去又何以打动别人呢,岂非属于自作多情式的浪费笔墨?”又说,“对许多素昧平生的,他(她)的书,我倒常常自掏腰包买来一读,如果深深打动了我,令我欲罢不能的,便会情难自已地形诸文字,也希望更多的有共同爱好者,也能‘奇文共赏’。”这就是我写书评写书话的态度。    
问:我个人觉得原创力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元素。书话散文如何体现原创力,或者说如何体现写作者的思想见解,而不只是原书作者精神的阐释和传播。你认为哪些书话作家在这方面做得最好?  
答:书话散文是一种创造的文体,它同样具原创的力量,它所体现的是写作者而不是原书作者的观点与精神。不同的作者,唐弢有唐弢的风格,阿英有阿英的妙,施蛰存、孙犁、黄裳、姜德明,乃至周氏兄弟,都各具风采。  
孙犁劫后十种中,不少重要文字是散文,更是书话。有的虽是书衣文录——这也是书话体裁之一,即传统意义上的题跋,却同样漾动创作的力量。哪些以为书话没有创作原动力的观点是错误的。这里想说说知堂的那些“文抄公”风格的文章,这也是书话散文,有人垢病他的大段大段的抄,好像证明他的创作力的减退。我却不这么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风格,最可让我们叹赏的往往在这抄之上,为何抄这不抄那,书海披沙沥金,抄也最见作者的思想,更妙的,还有抄与抄之间作者的缀语,你试着细加品味,这不言与少言,却胜千万言,这又岂能说不是创作?  
问:在新近由台湾出版的散文集《南方的笑貌音容》中,除了书话散文,你的笔墨触及了更广阔的场域。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书话散文并不是你的唯一,你对世界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  
答:我的写作其实以散文为主,越来越感到对体裁不要过分拘泥,在我近来更多地不再去考虑体裁等诸多形式上的因素,重要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一种浑沌的状态,浑沌好,大气,可以气象万千,可以返璞归真,也最具蓬勃的生机。  
《南方的笑貌音容》是一本散文集,本来想编得更杂些,五四哪些作家的集子都杂,如一个大筐,一个时期里的收获,瓜果豆菽都收进去,这是最理想的编法,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一个时期里的思想脉络。但我不能,只能如此。  
我其实并没有什么是唯一的,因为纯种往往即生命力不强,我更喜欢一种多元的状态,思考如此,写作也如此。 
问:如果长期从事书话散文创作,对于更广义的散文创作会造成影响吗?比如,某些思维是否会形成定势,以至文章的格局都进入一定套路。再比如,因为书话散文强调的随意性,其他的文章会不会也因为这个随意性而影响了谋篇布局?
答:不会的,因为这也是散文,可以更广泛地引发你的观察、思考,至于形成一定的套路,这却是所有散文都可能出现的情况,写得久了就不由自主形成了定式。这是我们的苦恼。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如此,那些天纵之才驰骋纵横,天马行空,在他们犹如神龙在天,不可约束,甚至自我为法,又何言定势?当然,如我却还要做更多的努力,力戒重复自己。我倒是时时觉得写作中最大的敌人,也最难战胜的是自己。  
我似乎更喜欢文章的随意,这种随意性对我是适合的,我的文章的特点,我想一个是书卷气,一个就是随意性,这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有人说我读书多,是的,这是我的长处。读书多有利也有弊,所谓弊就是容易掉书袋,这是情不自禁的,有时很讨厌。我想,在我写文章包括书话时最难的就是节制,尽可能不掉书袋,最好是把书卷气都融在字里行间,让人可以感受到又不露出痕迹来。  
随意性呢,倒不止于书话,别的散文也一样要的。随意不能理解为随便,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心灵放松后的从容,只有如此,文章才能舒徐淡致,不造作不刻意。有时花了更大的力气,写出来的文章却吃力不讨好,但有时随意挥洒的文章却很令人惬意。  
当然,随意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而是不以陈规为约束,不削足适履,时时寻找自由的发挥。这就是我的理解。
问:散文作家向来对于散文创作的技巧讳莫如深。你对散文的创作技巧是怎么看的?实话说,单纯看你的文本,我觉得你走的还是相对传统的散文模式。及至看到你在一所学校演讲的一篇近万字的关于散文的思考,才改变了这种看法。从1990年代以来,散文这种文体的研究和探索的成果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散文倡导的许多观点,包括你提到的张锐锋关于新旧散文的对比,其实大多都是创作技巧的问题。这些观点对于你的创作有所左右吗?  
答:我的散文写作还是相对传统的,也十分关注各种散文流派,有过一些思考。不过,我似乎更倾向于载道派,这是没办法超越的。我生于六十年代,那是一个推崇英雄、推崇理想的时代,不能不受到影响。当然,今天我不会去写杨朔、刘白羽式的文章,我更看重反思,如巴金冰心萧乾季羡林邵燕祥林贤治一类的反思,很喜欢他们老而弥辣的坚韧,有点离经叛道。  
其实对散文的喜欢我很杂,除了明显矫情的,我都喜欢,但好像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老舍、黄裳等的影响也不能忽略;鲁迅、周作人的影响尤大。一些不是文学家的学者,比如陈传席的文章,我也喜欢。不少新生代会笑我太滥了,我不这么来看,我信奉多多益善,信奉拿来主义,近日更在研读英美随笔,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养分。或许因此,我不很看重技巧,我只是觉得能说出自己心中的话,什么方式都可以。但现在,想来似乎有些偏见,技巧似乎也不是完全要不得的,古人说,话有千说,巧说为佳。这就是技巧。汪曾祺曾说他的文章是随意写出的,后来,林斤澜反对,这才改为刻意的随意。这随意是对的,却不是我们理解的不要技巧,而是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技巧化在文字里,已看不到了,但我们当然做不到。技巧是需要的,却也不是顶顶重要,只是形式,要服务于内容,比较而言,思想是更重要的,然后才是其它。   
问:你今后的散文创作会在哪些方面作些尝试?  
答:我一直在探索,不敢掉以轻心,越写越害怕,如今是更加吃力。今后的努力,最主要是克服对自己不自觉的复制。
写作上也有一些尝试,如尽可能使文字不要太滑,有涩味,这样可以使阅读慢下来,多些品嚼,当然如果内容真的无关紧要,这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因此,这是建立在有思想的基础上的。必得是一个果核,而不是一个甜腻的水果,果核或者涩,却可以嚼出味来,苦涩些也比甜得发腻好,有更多的回味。我的散文注定是小众读物,但有一两个人能真正领会,也就很可以高兴的了。  
一段时间,我因受古文影响很深,文字简洁,文章相对较紧,后来,我有意识多用些闲笔,宕开来,善写文章者都善用闲笔,闲笔不闲,可调剂文气,缓冲,展延文章长度和宽度。其实有时我们读文章赞赏的竟是这些闲笔,又哪能说不重要。  
语言上我尽可能用短句,活泼,但较急促,所以也兼用长句,可以舒徐,节奏上更好些,还适当用一些时尚语、文言、反诘,或夸大语气,可以起到调侃、幽默的作用,我的调侃、幽默总以谑而不虐为原则。这其实就是一些技巧上的探求。  
思想上似乎更重要,是一种对知识分子精神回归的呼唤,当下,犬儒式的伪知识分子风行,其思想之卑下,急功近利的浮躁,还有自以为是的精英意识,等等,都是令人忧心,而他们与整个庸俗社会的同流合污,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我们容忍的。    
问:在你的文章中,还有一批是针砭文坛时弊的。你是出于什么本意来创作这些作品?这些作品给你带来的反馈是什么?  
答:我写文章是因为喜欢文学,心中多少有一些天真的思想,总是有一种净土的憧憬,而事实恰好给了我一巴掌。我不敢说是什么义正辞严,也不认同愤青之说,不过偶尔地想来开开玩笑,刺它一下,就如鲁迅的某些杂文。应该算是善意的。当下文坛急功近利,有不少人耐不住寂寞,总想“诗外功夫”去得些好处。这些都是浮沤,时间会淘去一切的。写这类文章当然有所取譬,却不是针对某些具体的个人,那样的话,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意义就大打折扣了。中国的事情总是喜欢对号入座,或具体指证,这就庸人自扰了,也把文学的价值大大降低了。
这些文章总是十分惹人注意的,或者事实存在的普遍性,它产生了一些反响,不局限汕头,广州等地的作家也有反馈,最近还有文友受人委托向我索要这类文章看,这倒真是出乎意外,或者都有些认同感吧。反馈的声音多种,是各具私心的声音,我不会去过分理会它,我只是走自己的路。    
问:你对文坛的这种担当,应该说,也与你多次提到写作者必须对文字怀有虔诚之心是一脉相承的。请问你自己是怎么做到对文字的虔诚?  
答:首先是一种责任,以上说过我更多倾向于文以载道,总想有所为,别的不能,就只有文字了。其次是热爱,因为热爱就愿意保持对文字的虔诚。贾平凹说过,必须写了上百万字之后这才懂得文章。这话说得好。一个作家如果不能珍惜自己的笔,虔诚文字,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我们的写作更多的是追求一个美丽的梦,缪斯就是一个美丽女神,寤寐求之,苦也如甘饴。我想,这一点你也会有共鸣的。  
虽然知道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文学不只是寂寞,也显得有些无助,不少人总在说文学边缘化。但像从前那么与政治结合得紧,主题先行、政治唯一,难道就好吗?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当下的多元。当然,文学的市场化所产生的庸俗,乃至诲淫诲盗,这也是令人忧心忡忡的事实。但对文学我还是有信心的,优秀之作,它的价值将可以跨越时空的。文学是人学,是写人性的,虽然因为职业关系,自己也写了一些即时应景的东西,那些不是文学,只是宣传,自己有时也真的感觉痛苦,但人在江湖常常身不由己。检点自我,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够独特性的创作其实很少,出了几本书,写下的总有好几百万字吧?有几篇满意呢?自己总感觉到芒刺在背,十分惭愧、惶悚,又哪有精力与必要去过多地关注哪些文学之外的无聊事呢?  
自我觉得,自己的文字还是有所担当的,我耻为一个文人,风花雪月,自然身上也多少存有这些毛病。我更盼望,自己能够像曾经出现,却昙花一现的中国上世纪上半叶的那些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有传统文化中士的风骨,又有健全的现代社会的独立的人格,这是我所景仰与追慕的人物。或者因此,我曾写下过一些关注与思考他们的文字,编了一本《文章千古事》,已有出版社感兴趣,今年或者能出版。  
我的写作越来越讨厌哪些过细的分类,曾经想过是否打破种种人为的限制,不管什么文体,以一种囫囵的状态写作,因此,书话散文有时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我如今追求的是一种四不像,或者会被垢病,却义无反顾。  
十分感谢你,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一些文学与散文的问题,当然都是些不成熟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探索的深入,或者有更多的意见,就先说到这儿吧。后记
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的话要说。不过,循例还是写一点说明的文字。
自己从来没有想到有关艺术的文字,这若干年里,却已写了这么多。记得香港作家董桥七十岁时,十分自信地写下这么的话: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这好像也是一种起码的道德。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准则,或者标准,可是这也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丢弃了。我们因此惭愧。
那么,我的这些文字,经得起再三的掂量吗?也敢于跟董桥那样自负吗?不好说。自问,自己也还做不到他的认真与计较。不过,倘说我只是敷衍,却也不是如此的。这些文字也还是用心写下的。
这些文字都曾在报刊发表过,也获得读者的表扬,很感谢他们的宽容。这回成集,却也与他们的鼓励分不开。
我所写的这类文字,当然远不止于此,这只是其中之一半,因为篇幅太多了,不能都收在一起,只好选了这一本先出,希望有机会再出续集。
大师网dashi(dashi-cc)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dashi-cc品牌介绍,信息推送热门文章最新文章dashi-cc品牌介绍,信息推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我希望有一个什么的散文
第一篇:《我有一个梦想 散文诗》
我有一个梦想
青岛香港路小学五年级(4)陈闻捷家长
我有一个梦想,
在成长的路上,
有爱相随,伴雨露阳光健康成长,无论风雪寒霜。
我有一个梦想,
在立业的路上,
岗位练兵,所有的工作都得心应手,不惧不慌。
我有一个梦想,
在成家的路上,
能够有温暖小窝,同妻子共享天伦,无虑钱伤。
我有一个梦想,
为了后代教养,
天生我才,能够就近入学师资强,健康快乐成长。
我有一个梦想,
在上班的路上,
不管畅通拥堵,为了和同事奋斗共处,荣幸向往。
我有一个梦想,
在成败得失上,
淡定荣辱,推功揽过,能够和大家一起分担共享。
我有一个梦想,
经济发展健康,
能够小幅持续增长,国民平等获利共赴社会主义小康。
我有一个梦想,
人民代表民心向,
依法治国促发展,不唯钱不唯上,代表人民履职忙。
我有一个梦想,
核心价值进宪章,
精神物质双丰实,德育文化助国强。
我有一个梦想,
师资均衡医患良,
铸信任,社会和谐靠人人,和谐社会人人享。
我有一个梦想,
天蓝蓝水长长,
资源节约促碳汇,河里鱼虾游,布局优化空气爽。
我有一个梦想,
老人孩子都健康,
上得起学,看的起病,合法所得住楼房。
我有一个梦想,
不为养老食药慌,
信息透明数据准,恪尽职守长官意志抛远方。
我有一个梦想,
国学教育回课堂,
不媚俗不崇洋,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新风尚。
我有一个梦想,
在接地气的路上,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为民务实清廉是榜样。
我有一个梦想,
和老一辈革命家那样,
官不为财兵能舍命,试问天下谁人可挡!
我有一个梦想,
在复兴的路上,
为国家为人民,凝心聚劲,践行科学发展观共铸辉煌。
我有一个梦想,
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一样,
远离战争,没有硝烟困苦和饥荒。
我有一个梦想,
睦邻友邦,
共同生活在地球村,和平共处,让我们的世界充满阳光。
这就是我的梦想, 你可以补充,
当然,更需要你的帮忙, 如果你同意,
第二篇:《散文讲座》
第三篇:《散文部分》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第三、四、五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知识积累。(每空1分,10分)
,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
谈中国现代散文时作的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2、“以小见大”是指散文中一个常使用的角度:
,这充分体现了散文“
”的特点。
3、我们阅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和“虚”的问题。一般来说,“实”指
, “虚”指
。 4、散文写作要遵循“疏”与“密”的设置规则,俄国文艺理论家马卡连柯曾拟定关于散文密度的规则,请你诠释以下两则:
(1)不能在密度很大的散文里表现次要人物。
。 (2)不能让读者在较长时间里老是读同样密度的东西。
二、课内阅读(14分)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
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赛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晴,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
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
1、“母亲”对“我”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4分) 答:
2、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作者反而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树,这是为什么?(4分)
3、“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有人说,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 请仿照划线的句子,同样以“母亲”为陈述对象写两个句子。(6分) 答:
三、课外阅读(36分)
甲(16分,必做)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
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地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4、“我”原来就知道“母亲已经不在了”,为什么后来又“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4分)
5、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4分)
6、“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4分)答:
7、这两节在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4分)答:
以下乙、丙两题可选做其中一大题。(20分)
乙(20分)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像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像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睛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睛”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r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
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朱砂,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像是ce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8、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尽情描写“春”字音容的可爱?文中引用了“一春能有几番晴”“小楼一夜听春雨”“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诗句,有何效果?(4分)
9、“漏泄”一词表达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精神上的春”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文加以说明。(4分)
10、作者“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列举了哪些理由?(4分)
11、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春徒有其名”?最后一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4分)
1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而丰子恺先生是画家,所以嫌恶春天,因此,本文虽然描绘的是春天,字里行间却有金风黄叶的淡定和幽婉。 B.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叙是为行文提供依托,议是增进对实质的认识。
C.这篇散文思路明晰,结构严谨,先写春的名称的可爱。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写了东洋人和西洋人对“五月”的不同的看法及原因。
D.西洋人讲求实利,把五月视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东洋人讲求艺术,把五月叫做暮春,认为这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的时候。全文的主旨即在表明东西洋文化的迥异。
E.从对春天的态度,读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由此说西方是物质的,东方是艺术的,未免牵强,却可窥见作者的品味和匠心。
丙(20分)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
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竞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
(选自《文化苦旅〃莫高窟》,有改动)
【注】公元336年,一个云游四海的和尚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挖出他的第一个石窟,后来,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8、莫高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作者为什么却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4分)
9、在作者的眼中,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尽相同的色调,请分别加以描述。(4分)
10、“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中的“喧闹”意在强调什么?请概括出唐代洞窑艺术创作的特点。(4分)
11、“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12、请你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前几年出现的“余秋雨《文化苦旅》热”的认识。(4分)
四、作文(选做一篇,40分)
1、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发现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空气是免费的,阳光是免费的,雨露是免费的,春风是免费的,亲情是免费的,友情是免费的。还有意志,还有信念,还有希望,还有梦想,,,,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都是免费的啊!
以上文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四篇:《我的散文创作谈》
散文创作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散文大国,有着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写作散文。
所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集。我们国家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所无法攀比。
历史上,写作散文的人数不胜数,写出来的优秀散文也层出不穷。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古体散文,是古体散文中的典范,千古流传。哪怕是到了白话文取代古文至今,散文仍备受青睐,依然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一说到散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文章结构的脉络要放得开,主旨则要收得拢,象一把伞一样,伞有轴心骨,由伞骨支撑开伞面,都得围绕着轴心骨,所以撑得开也收得拢。
散文有了这样的要求,那怎样写好散文呢?
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写作虽然不必追求诗歌的平仄押韵,但得写出散文韵味。所谓散文味,指的是,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的某些品格,比如自然、朴实、自由自在、随意而无拘束等。
散文文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飘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它从不停留,惟行走是其家园。”史铁生的这段话,便道出了散文韵味。
散文的韵味,不仅是指文字表达的技巧、风格,而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这种散文韵味的追求,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我们在读五四到建国时期的散文,我们会读到鲁迅先生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宁静淡泊;郁达夫的热情浓郁;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朱自清的朴实细致;冰心的典雅飘逸;郭沫若的史诗合一;许地山的自然哲理;周作人的闲适雅致等等。
而要写出散文的韵味,不是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是凭借其思想、意识、品德、其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而产生的。各种方面的修养,往往得靠他山之石,多读、多想、多写往往是积淀起自己写作风格的途径。
正因为散文它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更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但大体却是有的:就是要让别人品出味来。大千世界浩瀚雄奇,散文的韵味,当然不必担心
单调和平庸了
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写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不能见别人怎么写也跟风怎么写。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曾经风靡一时,引得无数人跟风效仿,可我们记住更多的依然是余秋雨,甚至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文人是经效仿他而成名的。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个作家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就是周作人之所以不是周树人的原因。
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语言个性;二是文风个性,三是情感个性;四是思想个性;与别人的语言雷同、风格雷同、思维雷同、文章雷同,只会是这世界多了一个别人,而不是拥有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创新化的自我;有些人写文章,都是别人的语言与结论,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就是可有可无了。
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一段文字: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这便是个性化的东西,至少在这之前,我没有发现哪个作家是这样的语言特色、情感色彩、文风个性以及思想内涵,除了一个史铁生。
三、要把握好虚与实的度。
散文虽形散却不能写得太泛,要注重虚实相间。情感的泛滥为文显得弄虚过多而成假,写得全是记实记事的文章则缺乏情感的交流互动,让读者产生不了共鸣。
很多人写文章,特别是散文,都会注重辞藻的华丽唯美,可太多华丽语言的堆砌难免会飘,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这是不注重虚实相间的体现。
写散文不能太飘,即满篇文章中不能尽是抒发感慨,而这些情感或情怀没有一种现实的基础,没有景、事、现实的状态等眼前或现时社会状态的支持。写散文不在“实”,不在“虚”,而在虚实之间;太“实”的文章,死气沉沉,缺少灵动;太“虚”的文章,灵动有余而沉淀不足。
那何谓散文的虚与实呢?
实:即眼前画面,自己经历或现时具体动作,社会现实发生的事情——凡是涉及到自我实践与当前社会实践的真实的客观的东西,都是“实”;
虚:词汇、结论,主观体验,与现时很遥远的故事、神话、典故包括诗词杂句等,及非真实的虚假的臆构,凡是主观的、非现时的东西,都是虚;
掌握了虚实的度,文章就应有感而发,为时而发,因时而发,有事有物可指,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有人这样评论过余秋雨的这段文字: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时,余秋雨也在现场。当然余秋雨不可能在现场,这里只不过采用了舞台艺术的聚焦镜头凭主观想像当年王道士发现洞穴的经过。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已成不可争的“实”,而余秋雨的主观臆造则是“虚”的体现,没有实做基础,估计王道士也要从地狱里冒出来把余秋雨上告法庭的。
四、要以情动人,突出真性情。
真,就是真实,实实在在的,不是生编硬造的;情,就是要有情感,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事文,也要尽量带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文章,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渗透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而像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都是写爱、写温暖、写光明、写希望,作者的一腔深情渗透其
中,表现了冰心热爱生活、喜爱孩子、向往光明的情怀。
现在已经有很多散文家认为,散文的情节可以虚构,但表露的感情必须是真实的,可见真情在散文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散文不必要文以载道,但必须写出作者的真性情。要让读者品出味,必须是要建立在情感的共鸣之上。
还是来看一段文字:
“我不敢再往下写,志摩若是有灵听到比他年轻许多的一个小朋友拿着老声老气的语调谈到他的为人不觉得不快么?这里我又来个极难堪的回忆,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这是林微因写的《悼志摩》的结尾,读来我们仿佛看见了林微因人比黄花瘦的身影在风紧夜深的时光里黯然憔悴,这是林微因对徐志摩的思念。
五、要别出心裁,讲究创新。
新散文家杰出代表周晓枫在谈到散文创新时强调了这样的观点:即使是最优秀的范本,追随者的步伐也会陷入前人的脚印里——最后,走的人多了不是路,而是坑。散文的创新首先要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在语言上求得突破。
语言上的突破,要求我们对词汇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不能每次说到月色那便是月色如水,说闲适那便是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上云卷
云舒之类。语言的创新要求词义的重新开发,词义的开发就让我们不得不对传统散文中一些固有的表述习惯和词语之间的惯常组合进行摈弃,并开始新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于坚说过:写作就是对词的伤害和治疗。你不可能消灭一个词,但你可以治疗它,伤害它,伤害读者对它的知道。所以我们必须对词语表现出来的公众意义进行颠覆和破坏,最后让它出场时让人意想不到,极大限度地解放它,恢复它的活力,从而达到对它的拯救和治疗。那么,当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从未见过但是既贴切又形象的句子,我们的想象是不是一下子就被打开了呢?我想会的。
我们不难看出,创新散文的语言,通常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而非单一的平面,它的立体空间感很强,呈现了多种而不是唯一的意义。并不需要明喻,许多相关联的含义被叠加在语言的背后,若隐若现,意味深长。道理说的多反而不易明白,我们还是借助几段文字来说明吧。
“五月的春天,骚动从身体里跑出来,像冬眠够了的蛇,跑出来要带你去旅行,带你去接近陌生的地理、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美。”“越是到秋的深处,我们越是发现秋的倾斜。即使没有泥泞,我们也感觉得到行走的艰难。”(阿贝尔《揉秋》)
“而此时,我的母亲已在文字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文字的光亮已经在母亲的眼前闪亮。文字本身是黑色的,若能将其正确地组合,就会闪亮光芒。母亲已经进入了这个游戏,并已谙熟将其正确排列的若干方法,实际上,我的母亲已经回不来了。”(格致《乌拉学堂》)
六、要有传神的细节描写
散文自身的特点决定,散文的细节描写和小说的略微有些不同:小说的细节描写细腻,连贯,具有动态性和连贯性,更多的侧重人物的动作行为,借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散文的细节描写则侧重于片段性,跳跃性,或者片言之语,尽现神采。或寥寥数语,境界全出。和小说相比,更加简洁,凝练,富有诗情画意,富有意象性的特点。在艺术功能上,小说的细节描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性格外,还可以表现情趣,拓展意境,传达神韵,阐扬哲理。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散文描写的艺术表现功能。
1. 细节描写出情趣
散文又被称作情文。散文作者在说情述志,描摹事态人情时,既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见长,也不像戏剧那样以矛盾冲突取胜,而是以情纬文。常在灵感的烛照下,捡拾起经过岁月历练而沉淀出的精美片段作为散文的结穴处,来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人们熟知的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就是父子之爱,人间至情的细节聚焦。
台湾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母亲因儿子淘气,玩劣时流下的泪珠中浸透着人间的亲情与真爱。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母亲深爱身患残疾的儿子时,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体现的。特别是写母亲“送行伫望”一节,更是感人至深,催人累下:“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了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是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
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母亲由于关心而担心,由于担心而忧心,深挚的母爱就这样凝注在雕塑式的伫望之中。其情其景,胜似万语千言,深深的扣动每一个赤子的心扉。
2. 细节描写出形象
散文即使叙事写人,囿于篇幅和特点,在塑造形象,刻画性格时,也无法像小说那样铺陈俱绘,浓墨重彩,要想在尺幅之间驰骋纵横,避免单一的线形描述,使其生动可感,具体形象,必须注重传神的细节片段来突现人物的神采,透视人物的性情。
贾平凹的游记散文《黑龙口》里,曾写到一个“原先的对长”,过去有权有势,不劳而获,如今分田到户,可是他依然好吃懒做。清晨起来,先去卖油老汉那灌了半斤油,油倒在碗里,他却说油太贵,要降价,双方吵了起来,他把油又倒回油篓,不买了。接着又去买一个老太太的辣面子,称了一斤,倒在油碗里,却嚷道辣面子有假,掺的盐太多,不买了,倒回另外辣面子。“旁边卖面食的看的清楚,说:“瞧,这一手,回去刮刮碗,勺里一炒,油也有了,辣子也有了。”看似信手拈来,人物性格却跃然纸上,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小说的细节描写的繁丰,可以说更加洗练传神,也给读者流下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闲人”是贾平凹笔下的又一位颇具特点的角色,他的形象也是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来完成的。比如,写“闲人”的着装打扮: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写“闲人,,的举止谈吐:”他一跳一越的迈雀步过来“,”末了就谈天气,那一颗烟在嘴上左右移动,间或吐出一个极大的烟圈儿,而拖鞋里的小拇指头一开一合地动。“白描式的细
节勾勒,”闲人“的形象便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的面眼前。
3. 细节描写出意境
简洁传神的细节描写,既可以融情,又可以绘景,不单使散文形象可感,还有助于散文拓展意境。人们写秋,或慨叹秋的肃杀萧条,或赞美秋之色彩缤纷,往往跳不开这或悲或喜的格调,而郁达夫一反常态,独辟蹊径,着墨于“故都”的“秋味”。为此,他避开名胜古迹,专写北平的普通院落,于一草一木的细微处,写族了故都秋的意境和姿态。例如写北国的槐树:“像花而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感觉。”(郁达夫《故都的秋》)寻常的景色,自然风物,经作者稍加点染,秋的意态尽在笔底,秋的气息也弥散开来了。真切细腻,况味无穷。
4. 细节描写出神韵
古人所谓神韵,原本是指诗歌创造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月,镜中之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叶嘉莹在论及忘国维境界时则云“”神韵之作,盖即因其能由外在之景物,唤起一种微妙超绝的精神上之感性……这虽说是言诗,然而,好的散文也经常不乏神来之笔,借助细节传达神韵,从而收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郁达夫于写槐树之后,更有一段妙笔:“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清扫后,灰土上留下来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还觉得有点落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是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清
第五篇:《抒情散文----人生荒崖里,希望再遇一个你》
抒情散文----人生荒崖里,希望再遇一个你
每天给自己充充电,收获一些,那么时间久了,你就发现自己内心很充足,而且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在这座繁华城市里漂渡,举目无亲,一颗流离失所的心,更是多了几分的感伤。 因为他的一席话,一份温暖,而有了家的温暖与归宿。让我懂的爱是细水长流,这不仅仅是片刻的温暖,而是长长的人生,他用温暖教会我成为了一个有温度的人,然后、给夜归的人一盏灯。用温暖同等的温暖他人。
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穿行其间,有种被别人的饱满逼出来的干瘪,密不透风。空荡的心里,挤满行行色色的悲伤。有时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摆脱不了被淹没。被的命运。让我装出一副文艺青年一贯特有的故事内涵的“范儿”这些可能是心灵成长阶段的缘故。但事实上那真有几段“传奇故事”可言的,空虚的徒伤罢了。但我总喜欢在大哥哥跟前讲讲我的感受与“故事”不过他几句话便让我无言以对了。他从来都不会配合下我的情绪,好让我讲几段故事。有点真想那几个橘子砸下他,真不会配合演戏。 不过我却是很喜欢他这点,有着自己的理念与人格。你有你的人生观,我有我的世界,互不干扰。不屈服与命运、不从于生活,让我很是敬佩。我总喜欢跟他身后,左一句大哥哥,右一句大哥哥的走完大街小巷的念叨。有时吃饭也不让他安宁下。这些他只能是无奈和宽容了,不过对于我这个有点另类有奇葩的人,他也只能是这样了。走路永远会摔跤的人,吃饭永远不知道自己要吃什么的人,思想怪异的人。
有时候还学他的模样,像大人般的似的。不过有些事情是需要经历的,才会懂的。那学不会,我就装呗!他的一番话,让我深思了一番,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就应该是不同的色彩和懂得,如果年龄的思想不相仿了,那可能会错失一些色彩,在没有触着道德底线,青春的年华里很多事任性的追逐和奔赴。活出青春的色彩和本色。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而并非一下子就能感悟所有的事物和懂得。人生下来,然后活下去,慢慢的品味着人生过程的苦辣酸甜。青春就应该有青春的样,该明白的会明白的。
在复杂的时空背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激荡后所产生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又怎么用好坏去定义?毕竟看到的是只是自己小小的意识的传递给自己事物某部分是真相。并非事物本身所有的全貌。我越来不越不相信自己看到的世界了。大哥哥告诉我,一个人最不要忘记最初的出发点和意念。看清的自己的发心是为了填补内在匮乏还是完全子分享喜悦。不要贸然给别人,标签式的概括“他就是怎么的样一个的人”而是用自己有限的世界去喜欢和喜欢欣赏一个鲜活的生命。
毕竟是一个人鲜活生命,在不同场合,展现出来的样貌完全是相反的。或许一些言行是得不到支持和赞赏的。但每个人所意识的东西只限于他所意识的范围了。干嘛非得用一个对错的框架去贬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但确实我也曾用过的异样的眼光低价身边的事物,有时用自己条条框框的意识和角度去给别人定价,认为别人改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似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当别人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想象时,那便是错的,当别人的言行随行着自己的意念,那便是对的。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物用自己对错的定义给别人一个标签。随着年龄的增长,也经历些事,他教于我的也明白了一二。虽然这个世界有时真的会是假的,假的会是真的,但我们只是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而不是丢弃的本身所属的东西,人的善良和良知。
有时候,他给我的感觉是像是唐曾度化孙悟空一般,我们倆相差只是八岁,但有时沟通怎么有点代沟了。不过还好的是胖子的亲和力是不错的,我总拿他寻乐。我说:“老哥,你的脸跟新出版神雕侠侣的小龙女有一拼呀,你跟她来一包子组合,那肯定火了。”他便是不屑的看我一眼,说道:“我长得这么帅气,会是包子脸吗?”还有没有一点审美观了。我
总要跟他扳一回,若他扳不过我,便说我小矮子。若是真有如来,我定将让他忏悔一番,世界也多了本《忏悔录》竟说我小矮子,不过事实却如此,我永远只能是仰视的看他。总与他争吵的日子,但倒也给我枯燥,乏味的生活添了几分乐趣。我性格独来独往的,我行我素的,身边朋友没几个,日子过得很是枯燥,但也平静。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是那日收到他QQ来信,就一句我明天走了,没有多余的一句话,对于我离别时的话语,我反倒没什么可言。想讲的只是不舍,但终归要离去的,何必多言。他走了,我也没去送行,他也说了不用去,不去也好了。离别时场合,只会增多一份伤感和想念。他走的那天我忘记了是阴天还是晴天,只是这个冬季我觉得不太冷。虽然大哥哥走了,到自己的城市生活去了,但他留给我的阳光,温暖。和一些正能量依然存在,携刻在岁月年华里的花瓣,芬芳,美丽动人。
我也开始明白了,他最初跟我说的言语了。这世界没谁有义务或职责陪你走你的人生路,一些朋友的陪伴是有限度的,甚至一些朋友华丽言辞背后的动机,若不是小心被伤了,那也只是活该,自身的观察力不够强,何必痛斥着别人。别人对你好是情分,对你不好那是本分。毕竟,穿什么样的戏装,演什么样的戏,那身戏装披在谁的身上,也都会演哪一出戏。 温习着你的温暖,也温暖着别人。这温暖与风月情无关的。是一盏心灯,在黑夜里照明,让我微笑的继续赶路。
2015陕西政通教育公务员考试QQ交流群 1089326
2015年陕西政通教育事业单位QQ交流群
2015陕西招教考试QQ交流群9721946
微信号:sxztorg 加微信,随时关注考试动态
本文来源:陕西人事考试网(
第六篇:《我喜爱散文》
我喜爱散文
我是一个提倡自由表达的人,也因此偏爱于散文,就在它的随意灵活。散文入门低,神聊海侃皆可成文,但是写好却并非一日之功,也非胡诌所得。好的散文,能够唤醒人内心深处渴望或者沉睡的部分,能在阅读之时产生来自灵魂深处强烈共鸣的。专注于个体语言的创作无可厚非,并且是散文创作能得于持久发展的基础。但是,这并非是一种超级自恋式写作,每个人都自恋,自恋的程度不一,这都不妨碍写读两者之间沟通和交流。但是一个写作者完全无视读者的存在,这样的文字只能藏起来自己慢慢享受。
公式化,概念化写作在散文写作已经如此广泛,如此群众性的时代,还有人趋之若鹜,让我有些费解。描述母亲父亲必以高大全出现,没有苦难仿佛不能成文。但是苦难的描述如果不能给人在精神层面提高,仅仅限于一种倾倒倾吐式的描写,这样的文章不会产生文学的艺术性美感和震撼。文学是生活的提炼对生活的升华,而不是生活的简单重再现。文学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纪录过程。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情真方能意切,假如一篇散文不能在情绪上带动读者,那么再美的文字都是苍白的,文字为情服务,而不是情为文字服务。假如不能把你的情感倾注在你的字里行间,那么放弃写散文,等情感充沛之时再写不迟,散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却也急不得。成竹在胸,方能做到运笔自如。一字一字扣,一句一句蹦,写一段想半天,自己写得累,读者读得会更累。散文的情感首先要把自己放在里面,沉浸在里面,连自己都不能打动的文字,何以打动他人?散文之中,我是一种存在,而不是旁观。
散文写作要保持姿态,但却不是故作姿态,摆什么样的姿势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最后,要说的,却是散文之美。美之基础,是文字之美,没有美的文字,情感再美也得不到任何的体现。美,不等同于好词。字词的准确表达是文字之美的先决条件,一个连意思都表达不清的人,好比面对一个口齿不清不楚的人,叫人如何能明白她的意思呢?文字是创造意境情境的基础,如何能创造出身临其境之感,最能检验一个作者对文字的运用与把握。文字是可以创造画面感的,这种感觉并不比亲眼见到一幅画的感觉弱。绘画是靠色彩线条,而散文是靠文字。只有方式的不同,不该有感觉上的高低。
一个好的作者就是带领读者去往自己未达之所在的,而不能把这种所在述之于文字,那么这种所在不过在你自己的脑子中,永远进入不了读者的心里。
最后要说的是,散文取材之广泛,穷我们一生也是取之不竭的,不要仅仅局限在别人重复了千万遍的陈旧题材上去,走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领地,大量阅读是我们能挥洒自如的基础,但是绝对不是我们单纯的去模仿,这是毫无疑义的重复劳动,对于一个真正从事散文写作的人来说,只会穷途末路。
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新的东西,那么不要浪费文字为好。哪怕有一个新意都是这篇散文存在的理由。
散文是气质美人,它没有小说丰厚的家什,没有诗歌华丽的外貌,她只有典雅大方的温婉之气,自由平和之心态。可以不必有好的基础,但必须有真诚的灵魂,水滴石穿,终能成器。
与"我希望有一个什么的散文"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责任与担当散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