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话喝茶怎么说短袖怎么说谁知道告诉我

大家家乡叫外祖母是怎么说的(不清楚文字可拟音),或者有没有比较特别的亲属称呼?(告诉我你的籍贯哟)
最好能说明这种叫法的由来,与地域特色历史地理的关系
「外妈」,福州话拼音作 [ngie242 ma33]。许多人可能会偏做 [nie41 ma33]福州话「妈」表示「奶奶」;「奶」表示「妈妈」。普通话妈妈在福州话里反而读作「依奶」[i55 ne33] 不过现在小孩子也许没有多少机会再用福州话叫奶奶一辈了。
ts?35·55 ph?21姐婆廣東博羅,外婆客家人,祖籍廣東興寧,但一直生活在土著聚集的博羅縣城,折中一下,用本地話的發音、客家話的叫法稱呼。本地話貌似就「ph?21·22 ph?21·35婆婆」一種講法。我所在的閩南方言島貌似有兩種講法:固有的「gua7 a0 ma2外阿嬤」和從粵語引進的「pho21 pho21·35婆婆」,附近的閩南方言島倒是聽過有從客家話引進的「tsia53·44 po24姐婆」。
福建莆田面稱不區分“奶奶”、“外婆”,都是叫“阿嬤”[?a?5 ma453]在外和他人提及,為示區分,則叫“外頭嬤”[kua33 lau34 ma453]“嬤”本字是“媽”,但為了和表“母親”的“媽”區分(ma533,從普通話借入,不同調,實際上是誤讀,但流傳很廣),故用替字。說到特殊的稱謂,對於母親的稱謂可能是最多了。現今受普通話的影響,幾乎都叫“媽媽”了。八十年代及之前出生的,很多對母親直呼其名,或是叫“阿囗”(名字中最後一個字)。還有很多稱呼,有些字已不可攷,先訓寫著,比如阿奶(ah1-neh6),阿姆(a1-u1),阿嫂,阿嬸,阿姊,阿妹,阿兮(a1-eh6)等等。這些稱呼,多與“母親“沒關係,說明過去女性地位不高,不允許之間直接稱母。有些老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只剩孃家人起的土名。還有一個因素是古時候父母覺得命不好,怕把厄運傳給孩子,所以刻意讓孩子把稱謂叫遠。隨着社會發展,這些稱呼也漸漸消失了,唯獨一個”阿姆“可以在本地戲曲中聽到。
广东客家人:姐婆(zia po)。
舅舍娘(qiu sha nio)指母亲的母亲舅舍爷(qiu sha ya)指母亲的父亲父亲的母亲和父亲把上面的“舅舍”去掉。坐标:山西运城。
地标太原郊区,叫外婆是婆婆,外公是外爷,外婆的母亲才叫姥姥,奶奶叫nia~nia~和娘的土语发音一样。但是太原城区不知道什么时候将称呼都改成了普通话称谓,导致辈分都错乱了。。。例如原本是叫姥姥(外婆的娘),因为叫外婆叫姥姥,所以只能叫外婆的娘太姥姥。
晋语吕梁:jie婆,或婆婆jie爷,口语通常简略为jie榆次的情况:50后及以前:婆婆,外爷70后,80后:姥娘,姥爷90后:姥姥,姥爷
赣南客家人,叫jia婆
陕西西安外祖母会叫姥姥,一直以为这个因为和奶奶对称结果发现也有人说外婆。
bo3 dai4 完全按照现代汉语拼音的读法即可 在我们的日常文字交流比如在QQ微信上面一般写作 婆带 或者 婆代(婆字是因为方言意义跟普通话很像 带或代是纯音译)。这是广东清远阳山的本地方言。…………………………………………另外,外公说成 公带 gong4 dai4 爷爷奶奶是 阿公阿婆 a3 hong4 a3 po(这个音调不太会标 ,大概是现代汉语拼音第二声转第四声去声。这个婆跟上面提到的婆带的婆音调不一样,大概是因为婆带中“带”是第四声,去声结尾, 前面的婆就不应该也是去声)这里有个现象 我们的阳山方言称呼用的 阿 字 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这也算是阳山方言的一个特点啦 第三声的音调比较“收敛”,这样在“阿”后边加上名字或称谓就起突出强调作用。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所呼名字或称谓是被强调的,特别是在山野里大呼“阿公”这样。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让很多人都忽略掉方言的魅力。现在我们这里的小孩 ,也就是操着广州话化的方言,只剩下一点发语和尾音上的发音和语气词,以及部分“根深蒂固”的方言特殊使用的字词可以听得出是阳山话。
回到题目,他们小孩都是说广州话的公公婆婆(外公外婆)爷爷嫲嫲(爷爷奶奶)…………………………………………………………………………以上是本人出生以来18年日常生活的总结 可能缺少语言的学术专业与严谨性。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作为土生土长阳山人,对自己所作用的一门语言,是有着微妙但是精准的理解。我想我作为一名归属感很强的人,是很希望能有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交流阳山话 粤语 甚至汉语各个方面的问题。谨此回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州话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