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拓跋宏宏属于哪个民族

北魏孝文帝是少数民族吗?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唯爱一萌173059
是,鲜卑族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尚在襁褓就被立为太子,继位时年仅5岁,所以由冯太后临朝听政,他自幼由冯太后抚养,所以二人感情很深。拓跋宏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改革吏治,对民族融合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孝文帝于公元499年病逝,年仅32岁,庙号高祖。
  少年垂拱
  皇兴元年八月戊申日(农历八月二十九日,467年10月13日),拓跋宏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宫。是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母亲李夫人,中山大族李惠之女。拓跋宏未生之时,冯太后临朝,献文帝皆听命于母后;及拓跋宏降生,太后乃归政,亲加抚养。
  皇兴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拓跋宏被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禅即帝位,改年号为延兴。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
  孝文帝初即位,太上皇拓跋弘总揽朝政。是时,北方连年水旱,租调繁重,官吏贪暴,百姓流离,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延兴元年(471年)九月,青州高阳民封辩聚众千余人,自称齐王。十月,沃野、统万二镇敕勒族叛魏,朔方民曹平原率众攻破石楼堡,杀军将;十一月,司马小君起兵于平陵。延兴二年(472年)二月至三月,东部敕勒与连川敕勒相继谋叛,北入柔然;七月,光州民孙晏、河西民费也头聚众反。延兴三年(473年)二月,朝廷发布诏令,规定凡县令能肃清一县&劫盗&的,兼治二县,同时享受二县令的待遇;能肃清二县&劫盗&的,兼治三县,三年后升迁为郡太守。二千石官吏也是这样,三年后升迁为刺史。太上皇揽政数年,还先后采取了一些奖励廉吏、严惩贪污、减轻租赋、劝课农桑等相应措施,但都收效不大,局面一直没有多大改变。据统计,仅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471&480年)的十年之中,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反叛事件就达二十几起之多,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承明元年(476年)六月,孝文帝刚满十岁时,太上皇帝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冯太后乃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二次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太和。太后足智多谋,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自太和元年以后,开始在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有意识地进行汉化。太和七年(483年)十二月,她下令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从婚姻上改革鲜卑旧俗,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的变化。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抚育、培养下长大成人,对祖母十分孝敬,性又谨慎,自太后临朝专政,他很少参决朝政,事无大小,都要禀承冯太后旨意。
  独揽大政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满二十三岁,这时,他已成长为一个具有卓越才华、有胆有识的青年政治家。在冯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经义、史传百家而才藻富赡,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增长了实际才干,这些都为后来的改革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年九月,冯太后病逝。孝文帝哀伤至极,大哭三日。他痛哭失声地对臣下说:&朕自幼承蒙太后抚育,慈严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无不谆谆教诲。&又在诏书中说:&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后安缉全国。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一想起太后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内外大臣,谁又不哽咽悲切?&从此以后,孝文帝独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担。太和十七年(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孝文帝继承太后遗志,重用汉族士人,在各方面进一步实施改革,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东郊、亲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
  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他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他在考课诏中规定:&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试充四品将军,赐乘黄马一匹;考在中上的,委任五品将军;考在上下的赐给衣服一套。&同年冬天,设太乐官,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命中书监高闾与乐官讨论古乐,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颁布五品诏,诏令规定:宗室远属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孙和异姓封任的都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子、男不变。名称虽易,但品秩如前,公为第一品,侯第二品,伯第三品,子第四品,男第五品。又命令群臣议五行之次,采纳秘书丞李彪等人的建议,以为晋承曹魏为金德,北魏应承晋为水德。四月,颁布新律令,废除了北魏初年残酷的车裂、腰斩,改为枭首、斩首和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门,门诛降止本身。
  南迁洛都
  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孝文帝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太和十七年(493年)五月,他召集百官,宣称要大举伐南朝齐,计划在南伐途中造成迁都的既成事实。在朝会上,任城王拓跋澄站出来反对,退朝后,他立即召见任城王澄,屏退左右,单独与澄计议说:&这次举动,的确不易。但国家兴自塞外,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朕想趁此南伐大举而迁居中原,不知任城意下如何?&拓跋澄被提醒,立即表示赞同。六月,即刻下令修造河桥,以备大军渡河;并亲自讲武,命尚书李冲负责武选,选择才勇之士。七月,立皇长子拓跋恂为太子,发布文告,移书齐境,声称南伐;下诏在扬、徐二州征集民丁、召募军队;又使广陵王拓跋羽持节安抚北方六镇,调发精骑。至此,准备基本就绪。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否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临行之际,太尉拓跋丕奏请以宫人相从,孝文帝厉声斥责说:&临戎不谈内事,不得妄请。&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整齐,浩浩荡荡,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经恒州、肆州,于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达洛阳。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革俗汉化
  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汉人服装,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几天后,又下诏免除代迁户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政府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恰在这时,萧道成的侄子萧鸾杀海陵王萧昭文,篡位自立,称明帝。消息传来,孝文帝怒斥萧鸾不忠不义,遂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他先派行征南将军薛真度向襄阳,大将军刘昶向义阳,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锺离,平南将军刘藻向南郑,分四路大举伐齐。十二月底,又亲率大军三十万南伐,渡淮河直抵寿阳。由于寿阳防守严密,魏军不能攻下,只好放弃寿阳沿淮河东攻锺离。次年三月,孝文帝被迫撤兵。
  太和十九年(495年)五月下旬,孝文帝从前线回到洛阳,不顾鞍马劳顿,又立即召集群臣,商议禁绝胡语。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当月,孝文帝又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为河南郡洛阳县人。孝文帝又依据古代《周礼》中的制度,下诏去长尺,废大斗,改重秤,颁行全国。是年八月,洛阳金墉宫建成,诏令在洛阳城内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九月,新都营缮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宫、文武全部迁到了洛阳。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奚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不再重复奇僻,与汉姓完全相同,鲜卑族在汉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元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元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元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孝文帝还采用魏晋的门第等级制度,在鲜卑贵族中分姓定族,根据姓族等级高低分别授以不同的官位、给予不同的特权。
  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
  平定反叛
  太和二十年(496)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学,体又肥大,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每每追乐旧都,常思北归;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顽固保持鲜卑旧俗。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孝文帝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遂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并亲手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事发后,领军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阻止了事态的发展。第二天清晨,尚书陆琇驰马奏报,孝文帝闻讯大惊,中途急急折返洛阳,当即引见元恂,怒不可遏,列举其罪,亲加杖责,又令咸阳王元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开肉绽,才拖出门外,囚禁于城西别馆。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见群臣,议废太子恂。十二月,废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长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发元恂又与左右谋反。孝文帝得报,急派咸阳王禧与中书侍郎邢峦率人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令元恂自尽,时年十五岁。
  元恂被废的当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相互合谋,暗中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元思誉,汝阴王元天赐之子,景穆太子之孙;元业,平阳公元丕之弟;元隆、元超皆为元丕之子。这些人大都是鲜卑旧贵及其后裔,他们不满意孝文帝亲任中原儒士,他们对于迁都变俗、改官制服、禁绝旧语都抱着反对的态度。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会上独穿鲜卑旧服而毫无顾忌,孝文帝看他年老体衰,也不强责。迁洛之初,元隆、元超还曾企图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据雁门关以北的恒、朔二州,阴谋虽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这次又与穆泰等人酝酿更大的叛乱。
  元颐佯装许诺,以稳住穆泰等人,暗中将叛乱阴谋密报朝廷。时任城王元澄卧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见他。元澄受命,倍道兼行,经雁门往北直趋平城(恒州治所)。先遣侍御史李焕单骑入城,出其不意,晓谕穆泰同党,示以祸福,叛党顷刻瓦解。穆泰无计可施,仓促率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败走城西,束手就擒。元澄穷治穆泰同党,收陆睿等百余人下狱,民间帖然;并将平叛始末写成奏章上报朝廷。
  太和二十一年(497)正月,立皇子元恪为太子。叛乱平息后,孝文帝以鲜卑旧贵和北方各少数族酋长不堪暑热,允许他们秋居洛阳,春还部落,当时人称他们为&雁臣&。
  御驾南伐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六月,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黄河,东还洛阳。返京后的第三天,即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万,准备再次大举南伐。经过一番准备,八月,孝文帝率六军从洛阳出发,使任城王元澄与仆射李冲、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暂领中军大将军。孝文帝引兵直趋襄阳,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众号百万,吹唇拂地。兵至赭阳,留诸将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袭宛城,当晚攻克外城。房伯玉率众坚守,魏军不能取胜。孝文帝留咸阳王元禧等人攻南阳,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齐新野太守刘思忌的顽强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齐明帝急派大将崔慧景率步骑二万余人增援襄阳。十一月,南齐韩秀芳等十五将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胜利。战争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终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刘思忌被杀,房伯玉被迫出降。继而大败崔慧景、萧衍于邓城,斩首、俘获二万余人。孝文帝乘胜率众十万围攻樊城,齐雍州刺史曹虎闭门自守。但涡阳一战,魏军失败,一万多人被杀,三千多人被俘,军资器械财物损失上千万。北魏急调步骑十余万往援涡阳,才迫使齐军撤退。九月,孝文帝得知齐明帝死讯,乃下诏称说&礼不伐丧&,引兵而还。归途中,身患重病,十多天不能引见侍臣,经过急救,方才转危为安。
  太和二十三年(499)一月,孝文帝风尘仆仆地回到洛阳,尽管病魔缠身,但还是坚持上朝理事。南齐为了夺回雍州所失各郡,派太尉陈显达督率平北将军崔慧景军四万击魏,屡破魏将元英,围攻襄阳以北三百里的马圈城达四十余日,城中粮食断绝,将士以死人肉和树皮充饥,魏兵被迫突围,死伤千余人。陈显达又派军夺回南乡郡,给北魏造成严重的军事压力。三月初,孝文帝抱病又一次离洛阳御驾亲征,命于烈居守,以右卫将军宋弁相辅助。
  孝文帝自染病以来,彭城王元勰常在身边侍奉医药,昼夜不离左右,饮食必先尝而后进,蓬首垢面,衣不解带,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烦,易于动怒,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诛斩。魏军进至马圈城,与齐军相遇,孝文帝坚持亲自部署指挥战斗。均口一战,齐军大败,主帅陈显达化装南逃,丢失军资以亿计,尽为北魏所得,魏军乘胜追奔至汉水而还,齐军十之七八被杀或投水自溺而死,死者三万余人。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行至谷塘原,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
  彭城王勰与任城王澄秘密商议,恐凶讯外露,陈显达返兵追逼,故秘不发丧;行抵宛城遣中书舍人张儒奉诏征太子元恪,将凶讯密告留守于烈。太子至鲁阳,乃发丧,即皇帝位,是为宣武帝。五月,葬孝文帝于长陵(洛阳湹水以西),庙号高祖。
拓跋宏属于哪个民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鲜卑族人。因改汉姓为元,故亦称元宏。是献文帝拓跋弘之长子,母亲李夫人,中山大族李惠之女。拓跋宏未生之时,冯太后临朝,献文帝皆听命于母后;及拓跋宏降生,太后乃归政,亲加抚养。
拓跋宏冯妙莲
  孝文帝的两位皇后都是冯太后的人,第一任的皇后是冯珊,但是因为难产死了,之后冯妙莲因为受到孝文帝的宠爱当上了皇后,但是因为出现了湿疹,孝文帝不得不把冯妙莲逐出宫安顿在一个尼姑庵中。
  之后冯太后死了之后,孝文帝守孝了三年,之后听说冯妙莲的湿疹已经治好了,所以命人把她又重新的接回来,之后冯妙莲用了很多狠毒的手段把孝文帝之前宠爱的妃子都害死了,之后自己当上了皇后。本可以安枕无忧的保住自己皇后的位置,但是自己不甘寂寞和身边的一个男侍从发生了关系,之后被孝文帝知道之后,痛心疾首,把皇后软禁起来。
  之后孝文帝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最后还是病死了,在死之前还是命人把冯妙莲杀了。
  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朝廷的贤明之臣,有才能者常与其结为布衣之交。他对元勰、元澄、李冲、李彪、穆亮、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成为孝文帝汉化的坚定支持者,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遂为太和之名臣。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 虚心讷谏,从善如流。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家直言进谏,强调&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对敢于批评进谏的官吏礼遇有加。如大臣李冏&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优礼。& 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
●人物生平
●  少年垂拱
●  独揽大政
●  南迁洛都
●  革俗汉化
●  平定反叛
●  御驾南伐●拓跋宏属于哪个民族●拓跋宏冯妙莲●人物评价孝文帝属于哪个民族?孝文帝在哪建造少林寺_烧荒网
孝文帝属于哪个民族?孝文帝在哪建造少林寺
孝文帝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位皇帝。孝文帝五岁即位,在位十余年,为当时北魏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那么孝文帝是哪个民族的呢?孝文帝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是建立了少林寺。少林寺是在哪里建造的?下面烧荒网小编一一为大家解答
孝文帝属于哪个民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孝文帝在哪建造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当今河南省嵩山,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又称佛陀)落迹传教而建造。跋陀博通经法,长住少林,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所以山门外东边石坊的四面题额有“跋陀开创”字样。
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佛教。小乘是以自我解脱为目的早期印度佛教,当时前来少休寺求法的达数百人。慧光、僧稠是跋陀的两个高足弟子。慧光以学显,僧稠以禅著;伹跋陀传法之后,传灯转移,并未继续发展,年老移居寺外。寿终于少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印度婆罗门种姓,摩诃迦叶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从海上历时三年抵达广州,然后经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在跋陀开创基础上,广集信徒,传授禅宗。从此,少林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达摩传法于慧可后,离少林寺他去,死于禹门,葬熊耳山,造塔定林寺。
达摩的事迹在《续高僧传》和《传灯录》中有较详细的记载,也参杂一些神奇色彩。达摩北魏孝昌年间来少林传授大乘禅法。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佛教认为于身为律,于口为经,于意为禅,但达摩所传之禅不同于此,达摩禅的待点在于壁现。就是要以清白无杂的心念去投契佛理。这既不同于印度之禅,也不同于小乘的旧禅,达摩以《楞伽经〉四卷传授弟子。
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到了北齐、北周,佛寺遍天下,“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北周武帝欲革其弊,采用益州成都人卫元嵩“定教先后”的建议,于建德三午(公元574年)五月廿七日,下令禁止佛、道二教传流,僧道尼姑被遣返乡,寺庙庵观遂遭废弃,财产散给王公、臣下,少林寺亦不能幸免,寺像被毁,僧众流亡。唐裴漼《少林寺碑》称:“周武帝,建德中,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率土伽蓝,咸从废毁。”
到大象年间(公元579—581年)北周静帝复行佛、道二教,僧徒重回到少林。静帝又选120名菩萨僧置于寺。重整寺院,寺院名称改为陟岵寺。北周的几个皇后笃信佛教,先后出俗为尼者六人,同时掌握政权的杨坚正图谋代周,也不遗余力地提倡佛教,少林寺由此得到恢复。隋唐间,少林寺从统治者手中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及其它财产,形成寺院庄园。
隋文帝代周,诏令五岳,各建佛寺,广造舍利塔。开皇初午,仍改陟岵寺为少林寺,并诏赐柏谷坞屯田100顷为寺院庄田,少林寺的殿阁佛塔在此时也得到恢复。作为一个百顷的寺院大庄园,隋末农民战争遭到农民军的打击。《少林寺碑》称:“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
隋末唐初,少林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赏赐,除了封爵,并赐田四十顷。嵩岳近在京畿,位在嵩岳的少林寺便成皇帝游幸之所,高宗、武后不断到少林寺游幸,每次都有封赐。武则天为其代唐为周的需要,提倡佛教,高抬僧尼。所以少林寺在从武德,贞观到垂拱、开元年间,大规模恢复和修建,到开元十一年少林寺殿宇已华丽壮观“妙楼香阁,俯映为林,金刹宝铃,上摇清汉。”以后少林寺在李唐诸帝的支持下,继续兴盛,即是唐武宗毁佛,禅宗一派仍很发达,少林为禅宗祖庭,所以“海内灵岳,莫如嵩少”。直至宋、元未有衰落,宋代理学兴起,儒佛合流,互为影响。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余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凡5048问,僧徒达两千乡人。宋雍熙间所藏佛经凡9500余卷。
元代崇佛,对少林僧十分尊崇,据元代《裕公和尚碑》,元世祖命福裕和尚主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皇庄元年(1312)封赠他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晋国公,福裕主持少林,“兴仆起废,训徒说法,施者如丘山,来者如归市。”当时少林寺颇为兴盛,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中外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
元末红巾军曾至少林,寺僧逃散,寺院空虚,无人看管,殿宇佛像悉遭破坏。明建立后,少林寺的殿宇楼阁屡经修葺,并有所增建,宣德间,寺僧八百余,寺院整饰,花水满院,正德三年,又翻修禅堂,在月空禅师主持少林期间门人以千计。在嘉靖三十二、三十三年因寺僧抗倭和镇压农民军有功,明朝皇帝又大规模地修整寺院,按旧制重修初祖庵大殿。少林寺“大开法席,四方学徒,众盈五百”。
万历间又增修毗卢阁。万历十年(1582年)皇太后又特赐少林寺精工刻印佛经637函。明朝的王子先后有八人到少林寺出家,少林寻成为“域内巨刹,缁衲之伦,聚众者以千数”,并享有明朝官府赐予的免除粮差等特权。
明末少林寺僧因参与镇压农民军活动,遭到农民军的打击。此后四十余年间,久经劫火,异常冷落萧条。待清朝统治者平三藩、台湾后,广建寺院,少林寺也在这时开始重建,从康熙到道光末的近二百年间,少林寺不断得到修整。其中以雍正十三年(1735)的修整工程为最大。清朝诸帝,对于少林寺特别重视,康熙亲自为山门及大雄宝殿书写匾额。弘历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亲临少林,夜宿方丈室,写下五言律诗三首。又亲自为佛殿写了五块匾额、四副楹联。 及至清末、民国间,少林寺寺迭遭兵燹。民国十七年(1928)建国豫军与国民军交战时,建国豫军樊钟秀以少林寺为司令部,因寺僧有阴助之嫌,故国民军石友三、苏其铭追至寺,纵火以泄愤,大火延烧,寺僧星散,主要建筑尽为灰烬。民国二十一年,林森、戴传贤、杜月笙等复集资重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文作者个人观点,与烧荒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NEW ARTICLE
06-18 09:49
06-18 09:48
06-18 09:48
06-18 09:48
06-18 09:48
06-18 09:18
06-18 09:18
06-18 09:12
06-18 08:57
06-18 08:56
HOT ARTICLE
01-06 20:18
01-06 20:13
01-06 20:18
01-07 13:07
01-07 13:10
01-08 19:56
01-08 20:06
01-08 20:03
01-08 20:13
01-09 16: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魏拓跋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