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拱卫周幽王是哪里人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史伯与伯阳父是一个人吗?
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时间是周幽王早期的第二年(前780年),记录在《国语·周语上》里.史伯提出&和生学&,时间是周幽王晚期的第八到第十一年(前774-前771年)之间,因为郑桓公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入朝任司徒之职,才有机会与史伯共商国是,该事记录在《国语·郑语》里.再说,史伯的&和生学&,本应也含有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在内,特别是当他和伯阳父是同一个人,就更应该如此,但是史伯的&和生学&并没有&阴阳&这个重要理念.直到后来的老子传承他的&和生学&,并把它发展为&道生说&时,才增加了阴阳化生万物的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以说,史伯与伯阳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QIAN Gengsen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年,卷(期):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热门推荐:
  在毛泽东主席83年沧海横流的人生历程中,有13年的时光是在咱们陕北度过的。也就是说,在湖南和北京之外,陕北是他老人家居住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他人生的许多辉煌也是在这里创造的。如果说“毛主席就是咱陕北人”,人们是认可的,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毛主席的远祖是咱陕西人,你信么?
  然而,这却是真的!
  在又一个9月9日到来前夕,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逝世四十周年的特殊时刻,记者集多年的收藏与关注,4次前往华州区、岐山县等地进行实地探访,采访了多位相关者,终成此文,以纪念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0年的毛泽东主席,并借以表达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崇高敬仰与深切缅怀……
  1 在韶山发现的毛沟村
  关于毛泽东主席远祖地在陕西的传闻,社会上沸沸扬扬的早了。但有人认为是攀龙附凤,有人认为是牵强附会。岂不知,对于一代伟人毛泽东及其家族,人们热爱还犹恐不及,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说到华县(已改为华州区)毛家沟的发现,不能不说到史新民。2005年,时任渭南市副市长的史新民,出差途中顺道去韶山拜祭。在参拜毛震公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幅《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图上第一站就是“陕西华县(西河郡)”。
  毛震公祠为毛泽东直系祖宗1776年所建,属韶山毛家祖祠。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这里是他开办农民夜校和从事秘密活动的场所。日经维修复原陈列后对外开放。
  惊喜万分的史新民,用随身挎着的相机拍下了这幅《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
  这一拍不打紧,不料却使得这幅《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搅动了当时的华县,引出了华县毛家沟和韶山毛氏家族千年前的历史渊源,续写了一段美妙的红色经典传奇。
  2005年底,在一次聚餐中,史新民向时任华县县长的杨森明“透露”了这一消息,将在座者惊得目瞪口呆。“这么大的事我敢开玩笑?!”史新民面色庄重。
  第二天,金惠乡(现划归大明镇)便接到县政府指示,要求全面调查此事。乡上立即组成包括乡政府领导、乡老龄委副主任毛文瑞等8人的调查组,对全乡辖区进行全面的调查。终于在华县南塬、秦岭北麓找到全县唯一一个叫毛家沟的村庄。
  这个毛家沟真的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远祖地么?大家在激动之余又有些忐忑。为了慎重起见,华县曾两次派出以政协主席带队的豪华考察团,远赴湖南韶山、江西吉水等地实际考察调研。
  2 记者探访华州毛家沟
  七年前记者在《三秦都市报》供职时,就听到过这段奇缘,还曾派记者前往调查。赶巧今年是毛泽东主席逝世四十周年,又闻当地政府有新打算,于是记者邀约了已退休的史新民等人前往毛家沟探访。
  华州区地处秦岭东部、渭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由于是秦岭和关中平原的缓冲地段,使得秦岭北麓沟壑纵横,峡谷遍布,在一条条峡谷沟壑间便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台塬地带,而这一片一片的塬便成了人们生活的绝好场所。而毛家沟,就处在一个叫^子沟的台塬上,她南依巍巍秦岭,北望则是滔滔的渭河水和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
  从西潼高速到毛家沟,也就10公里的路程,一路向上,既能体验秦岭的巍峨,也可观赏多彩的田园风光。
  毛家沟村一字排开居住在^子沟边,家家门面气派,条条村道整洁,村道两旁,橘黄色的万寿菊等花草分外养眼。村口的小广场上,雪白的墙面上绘有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和诗词。“全村7个村民小组1000余口人,毛姓分四大家族、600多人,居住在本村5个村民小组,人数占全村60%以上”。毛沟村毛氏家族目前辈分最高的“文”字辈传人68岁的毛文瑞老人介绍说,毛氏家族来毛家沟最早,后来肖氏王氏等其他家族相继而来。当年毛氏家族人多势大,光祖坟就有三亩多,墓园种满了柏树,其中一棵古柏两个人都抱不拢。新中国成立后,毛文彦、毛国太、毛景和等毛氏家族的后人把墓地挖开,发现墓中有石桌、石香炉等生活用具,经族人商量后又埋在地下。后来,坟也平了,啥也看不到了。
  还未走进村史馆大门,一尊毛泽东主席汉白玉坐像迎面耸立,慈祥庄重,栩栩如生。已72岁的村史馆馆长胡长毛告诉记者,主席像是今年3月29日才请回来的,落成那天别提有多热闹了,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赶来了。72岁的老支书毛国学端着一盆清水,用毛巾小心翼翼地将坐像擦拭了一遍又一遍,乡亲们端来了红烧肉,摆上中华烟,水果鲜花堆成了小山,大伙像过节一样开心。
  坐像的后面,是毛家沟村史馆。大明镇杜向红镇长给我们介绍说,村史馆是由小学改建而成的,由三间组成,第一间是毛氏家族的漂流史,第二间是毛家沟的历史变迁,第三间是毛主席纪念室。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那幅《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她清楚地表明,韶山毛氏家族起源于“陕西华县(西河郡)”,后经河南、浙江、江西、云南,最终落脚湖南湘潭韶山。
  沿着毛家沟村干净的村道向东几百米,就是^子沟,其实也是一条峡谷,她的南面是巍峨的秦岭屏障,北面直通往塬下的关中平原。“在沟的出口就是陕化厂,不过从沟里是很难出去的”,老主任薛友良对记者说,在搬到塬上来之前,全村几百口人都住在下面的这条沟里,传说最早在这沟里落脚的就是毛氏家族。在第一道台子边,靠土崖凿有两孔窑洞,左面的供奉着毛氏先祖毛太华的画像,据说这就是毛氏家族的祠堂。
  听说毛氏家族几千年就在这沟里生活,记者执意要去沟里转一圈。史新民、杜向红和宣传部的同志也积极响应,于是,在毛国学、薛友良、卢耀华和胡长毛几位毛家沟老干部的引导下,我们边走边聊,沿着长满荒草、遍布荆棘的羊肠小道向沟底艰难行走。
  这样的羊肠小道只在小时的记忆里有过,其实并不是路,只是草地上踏出的印痕,两边是高低不等的埝,一块块的坡地上栽满了果实累累的核桃树和花椒树。老人们说,30多年前,因为塌方,大部分人家在政府的鼓励下搬上了沟,除过在沟里开荒种地的,很少有人再下沟了,今天跟着你们也算是寻根问祖了。
  记者看到,沟坡上有三四道台子般的平地,每块地都盖有几间土墙支撑的瓦房,看上去摇摇欲坠,斑驳陆离。有几户还挂着锁,老人们说这是收获存放果子的。
  由于沟里密不透风,非常闷热,使我们走得汗流浃背,干渴难耐。就想起了村民原来在下面的吃水问题是咋解决的,老胡说沟底有条君斗峪的河,南面还有一眼泉水,都可供人畜饮用,还有四五个石磨和水磨,供大家磨面用。看来,这里还真是一处独立的小世界啊。由于到河边的路已长满了杂草,我们隐约能听见流水的声音但却无法看到,只好去寻那眼泉水。向沟里边走了不多一会,在一处陡崖下面,我们终于看到了被荒草围拢着的泉眼,朝下看时,仅两三米深,但看不见水。老人们告诉说,由于没人用,泉水已被土埋住了。
  老人们说,这里先来的住户都是毛姓,沟里还建有马王庙、火神庙、龙王庙、娘娘庙、土地庙和大圣等三塔,有私塾学校,还有砖瓦窑,后来慢慢有了肖、王、高几大姓,早期都是住窑洞,后来大概发展了,才开始盖房的。再往北还能看见毛家祖先早期住的窑洞。
  果然,在一面土崖下,两孔窑洞还算完好,门顶上开着天窗,从门缝向内看,好像锅灶、土炕还在。不过,确实使人感到无限的沧桑。
  “老祖宗还有活字印版哩”,毛氏后裔毛振明告诉记者,当年老先人有印书的,有卖书的,还有教书的。后来没多大用处了,村里人你一版我一版地拿去,不是盖瓮盖盆就是挡鸡窝了。剩下的到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我就拉到公社院子当众烧了,一共装了三四架子车哩。
  唉,这大概就是“破四旧”惹的祸。
  待从沟里爬上来,记者已是气喘吁吁地湿透了衬衫。看着气定神闲的几位老人,记者真有点惭愧难当。
  不过,再次回望^子沟,不得不佩服老祖先的眼光,这里的确是一处隐秘独立而又自给自足的好地方。
  3 毛氏家族诞生于诸侯大分封
  其实,关于毛氏远祖在陕西的传说并非只此一处,在华县毛家沟发现的十年前,也就是1996年,在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大地上,有一个叫贺世明的人,就在《宝鸡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毛泽东的远祖是陕西岐山人》的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与围观。
  贺世明是何许人也?
  见到才知道,贺世明是个精瘦的老头,本地京当镇贺家村人,今年72岁。他1972年就开始从事考古工作了,是远近闻名的“护宝使者”。他发现了西周地下档案室――1.7万个甲骨片,他保护了西岐古城墙,他还发现了伟人毛泽东的祖先姓姬,是岐山人。
  周文王之子姬叔郑何以姓毛?《姓源》这样记载:“毛叔郑原名姬叔郑,系圣人周文王子”;《辞海》又载:“毛叔郑所建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据贺世明考证,西周早期的姬叔郑,是周文王的第八子,也是周武王的主要内政大臣。西周建立后,武王分封天下,姬叔郑受封于毛地(在今岐山、扶风一带),姬叔郑在其采邑内建立毛国,遂因地而姓,子孙皆以国为氏,由此形成了姬姓的别支毛氏家族。毛叔郑在成王时官居司空,已成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由伯已跃升为公(虢城公),其政治地位仅在王之下。这就是叔郑从姬姓而至毛姓的转变过程。从这里可知,毛国之君毛叔郑应是华夏大地上毛姓宗族的开山鼻祖。
  据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珍藏的史料记载,韶山毛氏家族于清乾隆二年修谱时,在《毛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吾姓氏出周姬文王弟毛伯郑之后,世为国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诗训诂,西河遗派,固源且远矣。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光炳青史,考其根源,历历可据,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蝉之联,不惟震惊一时,实足赫耀千古矣!”
  这倒与贺世明的说法相吻合。
  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詹生杰认为:如果从“姓氏文化”切入研究,其始祖极有可能源于陕西岐山。从“姓氏文化”的角度,将毛氏祖亲划分为始祖、远祖、近祖、亲祖四个层次,上下跨越3000余年。毛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1040年)中被排在第106位,为当今中国第76大姓。毛姓应该就是从岐山青化镇这里开始出现的。
  2008年冬,北京大学在岐山周公庙地区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一枚“叔郑”甲骨文片。
  要说岐山和毛氏家族的渊源,就不能不说毛公鼎。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毛公鼎通高近53.8厘米,口径47.9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鼎内铭文是当今出土的7000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为西周青铜器之最,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是2800年前毛公为了感恩周天子而铸造的一个宝鼎,以使子子孙孙永远铭记的辉煌美德。
  毛公鼎自出土之日起便命运不济,过了近百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这说明,毛氏家族与岐山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
  岐山县青化镇也有一毛家庄,在老贺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这3000多年前的“毛国”。
  岐山的毛家庄一马平川,满眼望去,庄稼郁郁葱葱,瓜果香味扑鼻。村子规划很整齐,卫生也干净。老贺找来了村支书,我们就坐在村口闲聊起来。据杨林强支书介绍,毛家庄分为毛东和毛西两个自然村,约170户600余口人。小时听老人说过,毛家庄是毛国所在地,也是天下毛姓的起源地。但也很纳闷,全村都姓杨,却没有一户姓毛的。原来毛西村还有一个毛尚书墓,也不知是哪个年代的,50多年前也给平了。现在就剩下这个毛毛寺了。寺院内遗存的两通石碑记载,早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时期毛家庄就建有佛教寺院,随村名叫毛毛寺。杨虎城将军1938年农历7月曾陪同母亲专程来毛毛寺拜佛,祈求国泰民安。
  记者起身打量着身旁的毛毛寺,杨林强边走边说,这是前几年杨多洲带头筹款和信众们在原址重修的,大家慷慨捐资,义务投劳,修建毛毛寺大佛宝殿五间,主体为砖混结构,雄伟壮观,空前未有,高约8米有余。记者看到,在毛毛寺东面的墙面上,刻着毛氏家族和毛家庄及毛毛寺的历史。贺世明介绍说:先有尚书墓,后有毛家庄,千年毛毛寺,姬周毛氏裔。
  问到毛家庄的发展情况,杨林强说,原先这里是辣椒的主产地,后来价掉得厉害,五六年已经不种了。村里瓦工多,这几年主要是外出打工,人均收入能达万元以上。
  4 毛氏家族千年大迁徙传奇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句话也适合于我国各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毛姓系出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叔郑,在周王朝分封的72国中,被分封在毛地(岐山、扶风一带)。到了西周末期,因为毛是一个小国,势单力薄,“终因受不了长期战乱和兼并湮没无闻”(据《韶山毛氏族谱》)。再加上周幽王时期曾发生一次特大地震。致使“岐山崩坏,民卒流亡”(《诗经》)。毛国人四处逃难,其中一脉落足西河(今渭南一带),栖居深沟,繁衍生息,传宗接代。
  后因毛沟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一些毛姓家人陆续外迁谋生,其中一支东迁河南宜阳。到了南北朝,北人南迁,河南毛氏家族迁往浙江瞿州,后又转迁江西吉水。
  元朝末年,红巾军反元起义如火如荼,天下大乱。江西吉州府龙城县(今吉水县),一名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毅然放下手中的锄头,举起一杆长矛,投奔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队伍。毛太华因作战勇敢,升任百夫长。随后,他跟随明朝大将傅友德、蓝玉远征云南。云南归入大明版图之后,朱元璋下令养子沐英世代治滇。毛太华随军留下镇滇,驻扎在澜沧,娶了当地一位少数民族――拉祜族王姓姑娘为妻,并先后生下四个儿子,分别取名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
  毛太华长期戍边,待老了的时候。却仍想回内地居住,便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因立有军功,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毛太华被朝廷封官分到湖南,他偕妻子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遂来到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10余年后,毛清一和毛清四又搬迁到湘潭县韶山。自毛太华后20代,日,一代伟人毛泽东诞生。
  据毛泽东祖籍研究人员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毛泽东始祖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子。自西周毛封国到西晋毛宝南迁,历时1300余年,传52世主要在中原繁衍,到54世毛璩才正式在浙江衢州定居,传12代后,到66代毛让因仕迁江西吉水,又传约23代,到89代毛太华先云南后湖南,再传20代到毛泽东,历时3000余年,共传108代。
  5 红色基因传承中的毛家沟
  毛炳汉是湖南涟源人,现为中国毛氏研究会会长,被誉为“中国毛姓研究第一人”。他认为,陕西华县是毛泽东家族的祖籍(古籍),也是河南宜阳毛氏的祖籍;河南宜阳毛氏是河南原阳毛氏的祖籍;河南原阳是浙江衢州毛氏的祖籍,浙江衢州是江西吉水毛氏的祖籍,江西吉水是湖南韶山毛氏的祖籍,而云南永胜是韶山毛氏的客籍。关于华县毛氏和韶山毛氏家族的渊源,毛炳汉强调,只要能证明华县属于“西河郡”,就能说明两者的渊源。
  为此,华县许多有识之士不遗余力,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调研与考证。时任华县政协副主席的惠志升多方实地考证,到处找资料查阅,终于在《渭南五千年》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公元前406年魏在黄河以西设置西河郡,任命吴起为郡守。此后多年,强秦不敢东顾。”
  另据史载,公元前773年,郑桓公率部从咸林(今华县毕家一带)东迁至河南新郑,其迁徙路线恰好与毛泽东故乡敬奉的“毛氏家族漂流世系图”相吻合,由此分析推理,华县一带很可能是毛泽东祖先的居住地。华县政协副主席吕育坤证实,当年县政协曾派专人到湖南韶山和江西吉水考察,他本人也曾去过韶山,看到书中有毛氏家族一支在“陕西东部、黄河岸边”的记录。考察期间,韶山市政协组织研究毛泽东祖籍的专家座谈,明确表示华县与毛氏始祖存在渊源。
  关于毛家沟的未来,杜向红告诉记者,渭南市已经将毛家沟列入渭华起义红色旅游规划中,作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一部分对外开放……
  限于篇幅,记者长话短说。面对民间考证上的纷争,记者一直在想,不管毛氏家族与陕西渊源的可考性如何,她都只能增加我们对毛氏家族的崇敬与热爱;毛氏家族三千年驰骋于大半个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中华文明的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氏家族文化的辉煌,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去珍惜,去复兴,去光大……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历史文化大家分思想的碰撞。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柯娣的老公是哪里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