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拥有福的繁体字怎么写写

不够优秀,何以拥有
分享给好友:
所有评论(5)
请文明发表评论,恶意辱骂/诽谤,发布广告者封号处理!
Q友乐园所有内容为用户上传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Copyright猜你感兴趣
&-&热门文章我们何以拥有隐私权?
孔祥凤 阮小英
[摘要]1997年英国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引发了英国甚至全世界关于隐私权的大讨论。当时,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已经离婚,但仍然成为英国小报记者竞相跟踪拍摄的对象。1894年的布兰代斯,时年38岁。图片来源:布兰代斯大学图书馆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对“隐私权”一词已经比较熟悉,大家都清楚不可偷看他人日记、不可偷阅他人私人信件等,这些基本观念都是隐私权的重要内容。其实,隐私权这个概念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其作为一种权利存在不过百年时间。沃伦家的烦恼和《论隐私权》虽然隐私意识在远古时代就在人们的思想中萌芽,比如原始社会以树叶遮蔽身体,但现代隐私权的思想一直到19世纪初才正式萌生。陈力丹《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权”观念》中提到:“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当个人隐私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隐私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事,而是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再受隐私权的保护,它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19世纪后半叶,美国的妇女走出家庭,开始关注服饰、社交活动,也关注其他妇女的生活和行为。于是,当时的报纸推出了关注名人私生活的软性新闻,甚至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推出了“黄色新闻”、“新新闻”、“钥匙孔新闻”,大量窥探个人隐私。其中,沃伦夫人就是被报纸关注的对象。沃伦夫人出身富家,她经常在家中举办派对等社交娱乐活动。报纸则对她所举办的派对进行详细报道,甚至掺杂了一些男女之事的描述,细致程度让人尴尬。而且,沃伦夫妇女儿结婚时,婚礼也上了报纸头条。大量的私人信息被披露给公众,私密不再是秘密,个人生活被公共化,这给沃伦夫人及家人带来许多烦恼。于是,1890年,沃伦夫人的丈夫、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沃伦和律师路易斯·布兰代斯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了论文《论隐私权》。这篇论文的核心概念就是“隐私权”,被认为是隐私权作为一项民事法律权利的开端,标志着现代隐私权的诞生。文章对于美国19世纪末期的一些偷拍照、侵犯他人隐私的新闻报道和记者进行了抨击,并恳求法律承认隐私权,以便使那些隐私被侵犯的人,可以获得法律的保护和救济,并惩罚“不怀好意”的偷窥者。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各州纷纷通过立法形式承认并保护隐私权。法院第一次正式承认隐私权的案例,是派维斯奇诉新英格兰生命保险公司案。该案源于被告保险公司将原告两张截然不同的照片用于自己公司的宣传,一张照片中的原告意气风发,另一张则穷困潦倒,让读者误解为原告购买了被告公司的保险而生活发生改变。实际上原告并没有购买被告公司的保险。最后,原告胜诉,此案中,法院首次承认了隐私权。其后,美国最高法院在审理格鲁斯沃德诉康涅狄格州一案中,首次确立了一般性的宪法隐私权。现在美国的隐私权是一项跨越宪法、行政法,甚至刑法、家庭法等各个领域的新兴权利。德国纳粹曾“鼓励告密”相较于判例法系的英美国家,在成文法系国家中,德国最早形成人格权的理论,对隐私权的保护相对美国、英国更加积极主动一些。在1900年开始施行的德国民法中,没有明文规定隐私权,《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其他权利者,对被害人负赔偿损害的义务”,未真正承认“隐私权”。然而,二战期间,纳粹政权实施了诸如“鼓励告密”等无视人权、践踏人权的暴政,使得战后的德国认识到揭发个人隐私之危害,不仅构成对人的尊严之侵犯,也妨碍人格自由发展。因此,德国在以成文法律确认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前,德国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采取判例模式对隐私权予以保护,确认隐私权属于“一般人格权”。例如1954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就曾作出判决,认定对于人格尊严、自治、隐私的权利是《德国民法典》第823条中的权利,侵害此等权利所造成的非物质损失应予以赔偿。1959年,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根据新宪法第1条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第2条关于人格自由发展权的规定,确认《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保护的其他权利包括“一般人格权”,名誉权和隐私权被作为绝对权利进行保护。《德国宪法》第10条对通信自由、第13条对居住自由等也分别从各自侧面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德国刑法也对隐私权的保护作出了详细规定。德国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涉及七个罪名,包括侵害言论秘密罪、侵害通信罪、探知数据罪、侵害他人秘密罪、利用他人的秘密罪、侵害邮政或电信秘密罪及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此外,德国还制定了一些特别法来保护公民隐私。如1977年制定的《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防止通过个人资料侵犯他人隐私利益。《1996年远程通信载波数据保护法案》、《信息与通信服务法》等,也都不同程度上包含了一些隐私权条款,并提供相应的隐私权法律保护。戴安娜车祸引发隐私权思考 日,戴安娜在法国巴黎发生车祸前几分钟留下的照片,后排金发者为戴安娜。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国家对隐私和隐私权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这源于不同的社会生活往往孕育出不同的隐私文化。198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数据保护法》,对于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于1998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此后,英国陆续通过了《调查权法》、《通信管理条例》和《通信数据保护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隐私权利是作为一种控制个人信息向公众披露的利益而存在的,只有当隐私利益与文字或口头诽谤、侵犯版权、违约、直接侵害等具体权利的诉讼相关联时,英国法院才对隐私利益予以保护。若隐私利益单独存在,不侵犯其他具体权利时,则英国法院基本不会为其提供救济。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隐私利益虽然也会得到英国法律的保护,但不是一项独立的权利。1997年英国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引发了英国甚至全世界关于隐私权的大讨论。当时,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已经离婚,但仍然成为英国小报记者竞相跟踪拍摄的对象。出事当天,戴安娜与男友多迪在法国约会,二人从某酒店乘车离开后,小报记者们的车辆便紧追不舍,不停地跟踪拍摄。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无法得知当时快速行驶的车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无法想象戴安娜是怎样厌恶小报摄影记者的纠缠,只知其乘坐的车辆突然加速,行驶至一处公路桥洞下时,突然失控撞到路边水泥柱,导致惨烈车祸。戴安娜的儿子哈里王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摄影记者的追逐导致了车祸。在车祸现场,跟踪的记者们为拍到戴安娜的“珍贵”照片,纷纷按下快门,却忘记了抢救伤者。据当时抢救戴安娜的医生说,如果早些送到医院,她或许有生还的希望。当时,现场参与追逐的记者们并不承认对戴妃之死负有责任。直到2007年,也就是在戴安娜去世10年之后,当年一名曾经就职于《世界新闻报》的编辑终于公开承认:“感到对悲剧负有巨大的责任”,并表示“如果狗仔不跟踪戴安娜,她的车不会突然加速,也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悲剧。”然而直到2008年,著名的莫斯利案才让英国首次确认了隐私权的独立存在。当年3月28日,时任国际汽车联盟主席的莫斯利,在其私人公寓内与5名妓女进行性虐派对,其中一名妓女用针孔摄像机将派对整个过程摄录下来,出售给《世界新闻报》。随后该报刊载了题为“与5名妓女的病态纳粹狂欢”的图文报道,并将相关视频上传至网站进行传播。4月4日,莫斯利针对上述视频的传播向法院申请禁令被拒绝,因为法官认为当时视频的传播范围已广,颁布禁令也无实际效果了。于是莫斯利正式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世界新闻报》侵犯其名誉权、隐私权,并提出其他一系列经济诉求。经过审理,英国最高法院宣布《世界新闻报》因侵犯莫斯利名誉权、隐私权败诉,支付莫斯利6万英镑补偿金,并承担大约一百万英镑的诉讼费用。莫斯利案的胜诉,给英国的隐私权保护带来了转机。(文/孔祥凤 阮小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的繁体字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