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厉史疯狂原始人 动画片到秦始皇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答案》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答案
范文一: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答案(活页一)一.1.A
15.A 二.图片探究题 1.(1)A
B(2)额头、眼睛、嘴巴等 劳动使人脑越来越发达,有了前额和眼睛的变化;火的使用,逐渐改变了原始人的饮食习惯,使嘴部不再那么突出。(3)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腿部发达,手越来越灵活——脑部发育——体质特征改变劳动2.(1)北京人(2)元谋人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3)山顶洞人(2)尧舜禹的传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3)禅让
禹传启,家天下(夏朝建立) (4)结合答案(2)答,言之有理即可。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活页二)一.1.C
25.D 二.填表题略 三.图片探究题 1.(1)商朝
安阳(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金文(铭文)——商周时期大篆——西周晚期(4)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传承、悠久、不断创新等 如果出现与提示不同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 2.略四.材料题1. (1)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屈原 (2)言之有理即可2.(1)商鞅变法(2分)(2)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4分)(3)商鞅这一举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的诚信,于是商鞅的新法很快就在秦国推行下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国之本。 特别是当今的社会更需要诚信,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以诚信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共建和谐社会。(意思相近即可) 3.答案要点:(1)学派:儒家。 思想核心:“仁”。原因: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奉为圣人和先师,教师的楷模。(言之成理即可)(2)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台湾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言之有理即可)(4)肯定:做得好,尊师重教的优良品德值得发扬。否定:师生不平等,封建糟粕不值得提倡。(答肯定、否定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活页三)答案1. (1)秦始皇(或嬴政)(2)功:统一中国;巩固国家统一(或推行郡县制、或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文字)。
过:实行暴政(或焚书、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一分为二、全面、辩证的来分析 2.(1)汉武帝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2)昭君出塞
汉元帝(3)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4)答案一
昭君自此远离家乡、亲人,不值。
昭君出塞使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答案三
昭君牺牲了个人利益,但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誉。3.(1)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任答其一即可)(2)B(3)公元前60年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丝绸之路
张骞 (5)C4.(1)地动仪。用来测定地震方位。 (2)张衡
东汉(3)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活页四)答案1.2.(1)善骑射,穿短衣,过的是游牧生活等。(2)迁都洛阳,主张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另外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朝官制、法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3)少数民族内迁后,经过长时间的冲突与交往,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趋同。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生活方式。 有联系,因为孝文帝促进了民族融合。三.(1)(3)严谨务实,刻苦钻研,注重实践,勇于进取与创新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原文地址: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答案(活页一)一.1.A
15.A 二.图片探究题 1.(1)A
B(2)额头、眼睛、嘴巴等 劳动使人脑越来越发达,有了前额和眼睛的变化;火的使用,逐渐改变了原始人的饮食习惯,使嘴部不再那么突出。(3)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腿部发达,手越来越灵活——脑部发育——体质特征改变劳动2.(1)北京人(2)元谋人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3)山顶洞人(2)尧舜禹的传说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3)禅让
禹传启,家天下(夏朝建立) (4)结合答案(2)答,言之有理即可。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活页二)一.1.C
25.D 二.填表题略 三.图片探究题 1.(1)商朝
安阳(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金文(铭文)——商周时期大篆——西周晚期(4)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传承、悠久、不断创新等 如果出现与提示不同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 2.略四.材料题1. (1)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屈原 (2)言之有理即可2.(1)商鞅变法(2分)(2)国富兵强,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4分)(3)商鞅这一举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的诚信,于是商鞅的新法很快就在秦国推行下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立国之本。 特别是当今的社会更需要诚信,诚信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以诚信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共建和谐社会。(意思相近即可) 3.答案要点:(1)学派:儒家。 思想核心:“仁”。原因: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奉为圣人和先师,教师的楷模。(言之成理即可)(2)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各学派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3)台湾文化与大陆一脉相承(言之有理即可)(4)肯定:做得好,尊师重教的优良品德值得发扬。否定:师生不平等,封建糟粕不值得提倡。(答肯定、否定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活页三)答案1. (1)秦始皇(或嬴政)(2)功:统一中国;巩固国家统一(或推行郡县制、或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文字)。
过:实行暴政(或焚书、或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一分为二、全面、辩证的来分析 2.(1)汉武帝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2)昭君出塞
汉元帝(3)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 (4)答案一
昭君自此远离家乡、亲人,不值。
昭君出塞使边境安定了较长一段时间。答案三
昭君牺牲了个人利益,但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誉。3.(1)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任答其一即可)(2)B(3)公元前60年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丝绸之路
张骞 (5)C4.(1)地动仪。用来测定地震方位。 (2)张衡
东汉(3)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新课程课堂练习七年级历史上册(活页四)答案1.2.(1)善骑射,穿短衣,过的是游牧生活等。(2)迁都洛阳,主张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另外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通婚;采用汉朝官制、法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3)少数民族内迁后,经过长时间的冲突与交往,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趋同。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农业生活方式。 有联系,因为孝文帝促进了民族融合。三.(1)(3)严谨务实,刻苦钻研,注重实践,勇于进取与创新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范文二:号学题
密 级班 密校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次月考试卷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2、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经生活过的远古居民有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A、①②
D、①②③ 3.右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A.懂得爱美B.知道定居生活 C.注意防寒D.开始种植4.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5.下列属于黄帝发明的是(
)①人工取火
②建造宫室
③发明车船
④蒸米饭A.①②
D.①④ 6、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逐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B 、黄帝
D、舜8、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最高的是(
D、卿大夫 9、下列哪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D、大禹 10、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第1页,共6页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11、《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D.周幽王13.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D.分封制 14.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说明(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禅让制仍在继续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16.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猎获一头野猪要把猪腿剁下,你应该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D.铁斧 17﹑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把天府之国带入了极大的灾难之中,一切生命财产安全牵动着国人的心。一个学生也问道:“成都平原上的举世瞩目、造福千秋的防洪灌溉工程,是否幸存?”这项巨大工程是(
D.大运河18﹑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9、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D20.孔子的一个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牛耕大约出现于(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二.组合列举题1.列举夏、商、西周的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6分)第2页,共6页2列举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制品。(3分)3.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4分)三、判断正误(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10分)(1)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出现在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他们生活在大约距今70万—20万年以前。
)(2)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制作精美的彩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 (3)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 (4)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是禹建立的奴隶制王朝——夏朝。 (
) (5)、夏、商、西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因此,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夏朝.(
) 四、材料解析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2分) 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论语》请回答:(12分)(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2)管仲以什么为号召?(2分)(3)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4)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2、体验新情境,回答问题:(12分)图A
图B⑴、请你猜猜“我”是谁(4分)第3页,共6页①我是祖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我是②我是黄河流域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我是
(2)、请你教“我”种庄稼(4分)①我是一位河姆渡人,我要向你学习种植
的技术。 ②我是一位半坡人,我要向你学习种植
的技术。 ⑶、请你帮“我”找家(2分)(填字母序号) ①我是一位河姆渡人,我的家是
②我是一位半坡人,我的家是⑷造成图A和图B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五.活动探究题(共13分)图文材料: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1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4分)(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分)第4页,共6页号学题
密 级班 密校学
第5页,共6页第6页,共6页
范文三:号学题
密 级班 密校学七年级历史上第一次月考试卷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A、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2、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经生活过的远古居民有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 A、①②
D、①②③ 3.右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反映了山顶洞人(
)A.懂得爱美B.知道定居生活 C.注意防寒D.开始种植4.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5.下列属于黄帝发明的是(
)①人工取火
②建造宫室
③发明车船
④蒸米饭A.①②
D.①④ 6、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
)A、逐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B 、黄帝
D、舜8、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最高的是(
D、卿大夫 9、下列哪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D、大禹 10、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第1页,共6页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11、《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2.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D.周幽王13.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是评价(
D.分封制 14.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这说明(
)A.分封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代替世袭制
C.禅让制仍在继续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16.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猎获一头野猪要把猪腿剁下,你应该用(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D.铁斧 17﹑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把天府之国带入了极大的灾难之中,一切生命财产安全牵动着国人的心。一个学生也问道:“成都平原上的举世瞩目、造福千秋的防洪灌溉工程,是否幸存?”这项巨大工程是(
D.大运河18﹑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19、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D20.孔子的一个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牛耕大约出现于(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 二.组合列举题1.列举夏、商、西周的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6分)第2页,共6页2列举三星堆文化出土的青铜制品。(3分)3.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4分)三、判断正误(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10分)(1)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出现在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他们生活在大约距今70万—20万年以前。
)(2)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制作精美的彩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 (3)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 (4)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是禹建立的奴隶制王朝——夏朝。 (
) (5)、夏、商、西周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因此,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夏朝.(
) 四、材料解析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2分) 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论语》请回答:(12分)(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2)管仲以什么为号召?(2分)(3)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4)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2、体验新情境,回答问题:(12分)图A
图B⑴、请你猜猜“我”是谁(4分)第3页,共6页①我是祖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我是②我是黄河流域禅让制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我是
(2)、请你教“我”种庄稼(4分)①我是一位河姆渡人,我要向你学习种植
的技术。 ②我是一位半坡人,我要向你学习种植
的技术。 ⑶、请你帮“我”找家(2分)(填字母序号) ①我是一位河姆渡人,我的家是
②我是一位半坡人,我的家是⑷造成图A和图B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A.生产工具
B.生产方式
C.人文环境
D.自然环境 五.活动探究题(共13分)图文材料: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1是什么?(2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4分)(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分)第4页,共6页号学题
密 级班 密校学
第5页,共6页第6页,共6页
范文四:七年级上册历史简答题1、西汉初年的“和亲”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异同?答:相同点:都是通过“和亲”换取和平;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没有阻止匈奴南下侵扰;“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2、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是什么?答:昭君出塞,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3、张骞出使西域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答: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4、我们要学习张骞什么样的精神?答:学习他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险,勇于开拓,面对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5、说一说丝绸之路的大体路线答: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西亚,再到欧洲。6、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积极意义?答:丝绸之路的开通,开辟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以至欧洲的陆地交通路线,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7、造纸术的发明有何意义?答: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们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8、列举秦汉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答:(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九章算术》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3)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4)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9、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谈谈你的看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10、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答:(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4)个人品质上,曹操多谋善断,善于用人,善于采纳谋士的建议。11、列举我国古代四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名称和时间。答: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 官渡之战
200年赤壁之战
383年12、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的意见,而曹操重视人才,战术得当。1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14、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A、从前秦方面看:a、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
b、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B、从东晋方面看: 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15、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答:(1)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16、列举(或简述)东汉末年至隋统一前北方的几次统一,这样的历史现象对你有何启示?答:(1)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2)280年,西晋灭吴,南北统一;(3)四世纪后期,前秦统一黄河流域;(4)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5)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启示:中国历史进程中,有统一,有分裂,统一是主流。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大分裂,分裂中又孕育着统一,多次出现北方统一。17、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答: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人们的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18、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政权想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答:迁都洛阳,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同汉族通婚,用汉制,学习汉族的礼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作用?答: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19、我们应该学习孝文帝的什么精神?答: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两点即可)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方面有何特点? 答:(1)政治:封建国家大分裂时期,但向统一趋势发展。(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得到一定恢复。(3)民族关系:出现民族大融合的高潮。(4)文化方面:科技发展,艺术突出。21、评价: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在政治上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并在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这些政治、经济措施使他的势力日益强大,终于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他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群众渴望统一、结束战乱的愿望。22、评价:诸葛亮诸葛亮是东汉末、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从此成为了刘备的得力助手,协助刘备三分天下。刘备去世后,他担当了治理蜀国的重任,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制,并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他的一生以恢复中原、重振汉朝为己任,先后五次攻魏,最后病死途中。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弘扬的。23、评价: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自觉、坚定和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汉化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使鲜卑族最终融进了汉族大家庭。24、“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是我国历史上的大阴谋家。”结合所学史实评析这一观点。25、近年来“东突”势力妄图将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请结合西汉对西域加强联系和管理的史实,批驳东突的倒行逆施。26、请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对孝文帝进行评价。
范文五:《历史》初一第一学期 练习册参考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如有差错或疏漏欢迎指正!第1课一、原始人类和文化遗址1、A: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和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
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2、特点:范围广,数量多。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三、“神州轩辕自古传”1、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
2.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3.神话虽然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况,保留了一些历史事实,所以神话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宝贵材料。第2课二、先民的居所1.干栏式;长江;半地穴式;黄河2.(1)这两种房屋中干栏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2)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南方湿润多雨,土壤潮湿,适合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适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三、治水英雄1.开挖沟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着沟渠河道顺畅地流入大海。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第3课一、牧野战歌1.夏——启;商——汤;周——姬发/周武王
2.盘庚迁殷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两个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三、繁复的宗法关系网1.因为乙不是嫡长子,有违宗法制
3.丁为大宗;戊为小宗第4课一、“今天有雨吗?”1.商代;甲骨文
2.占卜;卜辞
3.占卜之风;二、铸鼎祭母1.B E A D C
2.司母戊方鼎
3.尊、编钟、盘等第6课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1.秦国;李冰父子;都江堰2.四川成都平原;都江堰不仅有效控制了水患,还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第7课一、孔子讲学图1.打破陈规,开办私人教育
2.儒家学说;《论语》
3.ABC二、圣贤各抒己见1、孔子;老子;道家;道德经2、老子会说:道法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老子主张观点三、亚圣的激烈言论1.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B3.孟子把孔子“仁”的理论发展成为仁政的思想第8课一、千古一帝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文字: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交通: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统一车轨防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三、群雄灭强秦1、陈胜;项羽;刘邦
2、甲——C;乙——A;丙——B3、楚汉相争;(1)注意收揽民心(2)重视人才,知人善用第9课二、有为的汉武帝1、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政治制度:颁布“推恩令”。 影响:基本上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与匈奴的关系:发动三次大规模战争。影响:稳固了北方边疆第10课一、奸雄还是能臣1、B三、“白鹭官”与他的后人1、姓氏:改汉姓;
服装:穿汉服;
俸禄:实行俸禄制度语言:说汉语;
官名:用汉官名; 婚姻:与汉族通婚2、北魏孝文帝3、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学习汉文化、改革落后习俗的步伐,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把少数民族文化带入中原,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条件。第11课一、从竹简到“蔡侯纸”1、笨重、占地方,携带不方便
2、制作粗糙,书写不易2、东汉;蔡伦;东晋
4、物美价廉第12课一、史家之绝唱1、《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西汉武帝
西汉《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2、对历史的真实记录第13课一、“田舍郎”登上“天子堂”1、隋;进士
2、进士科考取难度最高,但一旦考中可身居高官3、科举制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4、(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给社会各阶层入仕的平等机会(3)有利于扩大范围选拔人才;
(4)积极推动教育文化发展二、一相分三省1、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礼部;兵部;刑部;吏部;工部;户部第14课二、众说纷纭大运河1、隋炀帝/杨广;2、他认为大运河的开凿直接导致隋朝灭亡;因为开凿大运河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隋炀帝建造豪华龙舟,生活奢侈,造成民无宁日。3、他认为大运河开凿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值得肯定。因为大运河开通后,它联系南北经济,促进了城镇繁荣和经济发展。第16课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C
2、浪漫;诗仙
3、与繁华开放的大唐盛世有关/与李白豪放的性格有关第17课一、将帅交兵权1、宋(北宋);赵匡胤
2、杯酒释兵权3、防止武将权力过重,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位第18课一、城下之盟1、澶渊之盟;
2、第二条和第三条;
3、B4、有利于宋、辽间的长久和平与稳定,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19课三、货币知识我知道1、C
2、BCD
3、C第20课二、“十省分天下之治”1、元朝;忽必烈;大都;1279年;2、腹里;中书省;宣政院;行中书省3、江浙行省第21课四、“三大发明”1、中国人在宋元时期发明的
2、阿拉伯人第22课一、柳苏词风1、B
2、婉约派;豪放派3、婉约派以抒情为主,词风婉转柔美;豪放派题材广泛,词风奔放苍劲第23课三、“没有骗我”1、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2、加强对官员的控制;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3、侦察、逮捕、审判等第24课一、三保太监下西洋1、B; 2、输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属货币。输入:香料珠宝、珍禽异兽3、促进明朝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亚非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第26课三、边疆大事记新疆——汉:张骞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西藏——唐: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清: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第28课三、自大与封闭1、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2、(1)反映清朝孤陋寡闻,妄自尊大的现象;(2)闭关锁国政策(3)限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交易;对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颁布禁令3、在不知不觉中远远落后于世界潮流练习卷:选择题答案( 注:18、23不做)1-5
B C D A B11-15
B C D B21-25
范文六:1、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社会生活:①把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②禁止穿鲜卑服装,改穿汉人的服饰;③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2)政治制度: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3)思想文化:⑥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有何表现(成就)?有什么影响?答:(1)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也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②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表现:(成就)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③农业技术的进步: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⑤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灌钢法的发明,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⑥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3、丝绸之路开辟有哪些作用?答: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4、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有哪些?答: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知了西域的情况,了解到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5、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意义是什么?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汉武帝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目的)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武帝颁布了“推恩令”。②军事上:三次派兵大规模地出击匈奴,改变了和匈奴关系的被动局面,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开拓了北部和西北边疆。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置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7、文景之治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满目疮痍。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措施:①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②推行轻刑慎罚的政策,一款换的手段治理天下;
③提倡自奉节俭,抑制奢侈。8、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 立对皇帝负责的三省六部;在地方推行 (
)。②、在经济和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在思想和学术上:实行“(
)”。④、在军事上:为防御匈奴而修筑万里长城。9、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有哪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10、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11、分封制的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有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2.受封者要定期到周王室朝见,向周天子交纳贡品,为周王室服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同出征,共同抵御或征讨其他民族。意义: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12、东汉到东晋,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及原因。(1)东汉末年。原因:中原地区连年战争,许多人为躲避战争,迁移到南方。(2)西晋末年。原因:国家动荡,内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西晋灭亡后,各民族在北方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1、 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社会生活:①把鲜卑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②禁止穿鲜卑服装,改穿汉人的服饰;③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2)政治制度: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3)思想文化:⑥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有何表现(成就)?有什么影响?答:(1)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也努力革除弊政,注意发展生产。②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表现:(成就)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③农业技术的进步: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⑤江南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灌钢法的发明,是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⑥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3、丝绸之路开辟有哪些作用?答: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4、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有哪些?答:传播了汉朝的声威,获知了西域的情况,了解到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5、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意义是什么?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汉武帝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目的)为了削弱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武帝颁布了“推恩令”。②军事上:三次派兵大规模地出击匈奴,改变了和匈奴关系的被动局面,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开拓了北部和西北边疆。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广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置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7、文景之治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满目疮痍。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措施:①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②推行轻刑慎罚的政策,一款换的手段治理天下;
③提倡自奉节俭,抑制奢侈。8、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 立对皇帝负责的三省六部;在地方推行 (
)。②、在经济和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在思想和学术上:实行“(
)”。④、在军事上:为防御匈奴而修筑万里长城。9、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有哪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分立和相互混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10、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意义(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11、分封制的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有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2.受封者要定期到周王室朝见,向周天子交纳贡品,为周王室服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同出征,共同抵御或征讨其他民族。意义: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12、东汉到东晋,北方人口南迁出现了三次高潮及原因。(1)东汉末年。原因:中原地区连年战争,许多人为躲避战争,迁移到南方。(2)西晋末年。原因:国家动荡,内乱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3)西晋灭亡后,各民族在北方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
范文七:七年级上册历史简答题1、评价曹操答:曹操“功大于过”,对于整个历史的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文学家。但是,曹操也有其阴险狡诈、凶残的一面,如杀害华佗、杨修等人。2、评价秦始皇答:秦始皇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军,“功大于过”。功:1)、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3)、统一车辆、文字、货币、度量衡。4)、修建了万里长城。过:1)、焚书坑儒,摧残文化;2)、徭役繁重,赋税沉重;3)、刑法严酷,生活腐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答:主要内容: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2)、颁布均田令;3)、迁都洛阳;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作用):1)、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3)、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历史作用?答:主要内容: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3)、推行县制。影响(作用):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候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5、“禅让制”答:传说尧年老时,召集部落联盟首领会议,大家推举有德有才的舜,舜老了,也用这种方法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臵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6、“王位世袭制”答: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从此,父子、兄弟相承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7、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答: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把这三种金属按一定的比例放入1000℃以上高温的炉中冶炼,炼了的铜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8、春秋五霸: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9、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10、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它在今天还有哪些价值?答:是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它在今天一直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巨大作用。11、“焚书坑儒”答: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焚毁,秦始皇还把在背后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数百人活埋,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12、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答: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和他的继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减速轻刑罚,社会秩序逐渐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14、《史记》:作者司马迁,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5、请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⑴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北魏孝文帝。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⑵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答: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⑶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答: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立场二:他的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弱和鲜卑族的消亡。16、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题昭君墓》请回答:(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答: ①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候,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2) 材料一上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答:材料一认为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3) 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答:前两句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后两句指的是昭君出塞。(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答:持赞同态度。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7、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影响。答:发展状况:①北方匈奴严重地威胁着秦汉政权,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秦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组织了反击;②西汉时期张骞、班超等人通西域,设都护,加强同西域的经济交往和西域的管理:③秦征服南方少数民族,还迁徙人民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影响:①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扩大了我国版图;③有利于民族融合;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8、历史诊断(请指出下列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并改正)①小红问:“小明,你最敬佩哪一个历史人物呢?小明说:“我最敬佩蔡伦,因为他发明了纸,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诊断结果:①错误。造纸术是西汉前期,由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东汉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
②小红问:“小明,我想了解一下北魏的历史,我该看什么书呢?”小明拍拍胸脯答道:“那还不简单,看司马迁的《史记》不就行了吗”诊断结果:②错误。因为《史记》记载的是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并不包含北魏的历史。
③小红问:“小明,你知道佛教起源于哪里吗?小明答道:"当然知道,我们中国这么多佛教寺庙,当然是起源于中国。诊断结果:③错误。因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答:1)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答:“百家争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答: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20、《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答:1)“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地)2)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答: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等。3)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治基础有哪些?答: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4)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答:如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列出两条即可)5)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回答??1、“书籍被烧残”指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事件???答:秦始皇焚书??2、请举出“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答: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武、孙膑3、有人说,某一家的思想“既成就了秦朝?也葬送了秦朝”,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答:法家思想?秦国实行4、西汉时期“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又受到了一次严重打击,你认为是哪个事件?为什么?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独尊儒术”?对其他学派是严厉的打击。 24、阅读下列材料?6分?24、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材料二:孝文帝的改革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主要有?第一、规定官吏俸禄?禁止贪污?第二、将国家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少地或无地的农民?第三、是迁都?洛阳?和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如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联姻?学汉礼等。请回答?
?1、分别总结以上两次改革的作用或结果。??答: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2、试分析以上两次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
?答:改革成功的相同原因有?第一?改革都得到了本国君主的大力支持?第二?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第三?改革者本人都具有非凡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3、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答:改革是强大之本?改革是成功之路?一切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定会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25、简要分析古代我国南方地区经初步开发的原因。并结合当地实际,举例说明现在的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答: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有较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②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④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⑤南方政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人口合理流动,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企业,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地区之间的资金、技术及其产品的交流,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推动作用。26、列举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者和亡国者。朝代
西周建立者
周武王亡国者
周幽27、列举汉武帝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的措施。答:①颁布28、材料题材料:1、这是谁的话?答:司马迁?2、作者写过什么书?内容如何??答:《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29、你认为秦始皇采取的哪些政策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答:、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专制集权统治,被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沿用下来。 ⑵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经济交流。⑶修筑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进攻。下令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30、 儒家思想学派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创立的?它在其发展过程中遭到的第一个沉重打击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的?答:①儒家学派是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的。②它所遭受的第一个打击是,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③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31、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的意义?为什么???答: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似,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借鉴的意义。 如《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32、材料分析题(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天子”指谁 “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答:汉献帝。作用:曹操利用天子的威望号令诸侯?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②、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是否正确?举例说明。?答:诸葛亮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这个建议是正确的。如: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陈涉?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史记》请回答:①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作者是谁?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②、材料中提到了哪几件历史事件?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答: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上正义战争的肯定,歌颂了农民起义,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史学观点。33、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答: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官渡之战(200年)、赤壁之战(208年)、淝水之战(383年)34、列举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答: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削弱封国实力,颁布“推恩令”;3)、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35、举出本册书中著名的雕塑艺术成就三例。?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秦陵兵马俑36、材料题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回答:①上述材料是我国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说的,他提出的“仁”的学说包含
一切美德)?②说说他的教育成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总结了许多教育教学经验。)③上面材料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他的什么教育思想??答: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温故而知新。④上述材料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答:学习过程中要温故而知新,诚实学习,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博采众长。37、连线题?将下列学派与其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思想连接起来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非攻”因材施教墨家
范文八:编写人: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
审核:温馨寄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学习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2.知道春秋五霸的名称和相关史实。学习重点:
1.春秋五霸的名称。2.春秋争霸的原因和经过学习难点:1.春秋争霸的影响学法指导:1.课前根据导学案自主阅读课文,把不懂得地方用红笔画出来。2.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做好相关笔记。3.课后认真的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有兴趣可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自主学习(开启智慧之门,相信自己的能力):(一)齐桓公称霸1.公元前年——前2.春秋五霸是指
。3.最先称霸的是。公元前盟会,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二)晋楚争霸1.春秋时期,南方大国是。公元前 濮
相遇。通过这次战争,
一跃成为中原霸主。2.楚国不甘失败,后来,时,大举北进,在打败晋国,一跃成为霸主。3.在争霸斗争中,称霸西部的是,他集中力量向地区发展,一举成为西部霸主。4.在长江下游地区,吴国战胜越国,数年后,越国兼并吴国,越王成为霸主。合作探究(发扬团队精神,会让你获益更多):1. 齐桓公能在诸侯纷争中雄踞之首,率先称霸,你认为是什么原因?1) 改革:齐桓公当政后,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2) 军事:积极扩充军队,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国力迅速强大起来。3) 尊王攘夷:齐桓公击退北方戎狄对中原诸侯国的进攻,又联合其他诸侯国阻挡了南方的楚国北进中原,同时喜欢援助弱国。4) 齐国本来就是东方的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裕。2.如何理解孟子提出的“春秋无义战”?答:春秋时期,周天子威信渐渐降低,很多有势力的诸侯依次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来开展兼并战争。他们经常打着“勤王”的旗号,事实上是想取得自己称霸诸侯的目的,并非真正帮助周王树立天子威信。“义战”就是指正义的战争,在那个时候,就是为了维护周天子而发动的战争。“春秋无义战”指的就是假“勤王”真争霸的意思。课堂小结:1. 诸侯争霸在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2.国家的兴亡和人才的选拔息息相关,兴人兴国,励精图治。达标检测:(一)请你选择1.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是
D )A.公元前771年~前476年
B.公元前770年~前475年C.公元前770年~前474年
D.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 )A.齐桓公
D.晋文公3.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的最重要原因是
A )A. 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B.“尊王攘夷”,号令诸侯C. 山海鱼盐,条件优越
D. 葵丘会盟,天子认定4.“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提出的口号是 ( C
)A.问鼎中原
B.合纵连横
C.尊王攘夷
D.统一六国5.“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A.尊崇周王室B.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C.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D.保卫华夏族的先进文化6.在齐桓公争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D.孙武7.首先抵抗楚国北进中原的国家是
D.齐国8.为了发愤图强、立志雪耻而卧薪尝胆的是
D )A.齐桓公
C.吴王阖闾
D. 越王勾践作业用时: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泰和四中教务处
制反思和感悟
范文九:编写人: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温馨寄语: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学习目标:1.知道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汉字。2 .掌握司母戊鼎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主要成就。学习重点:甲骨文的特点和青铜工艺的精湛学习难点: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学法指导:1. 课前充分预习课本P22-26,用红笔勾画出难点知识,标记出疑点,以备集中讨论,独立认真完成学案,标记疑点,提前进行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2、课上组长组织好“一对一”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其他同学要用双色笔迅速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当堂巩固落实。3、课后组长迅速收齐学案交学科班长,老师批阅完下发后要进行分类保存,以备复习。自主学习(开启智慧之门,相信自己的能力):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 中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开始于____商____朝
2、____夏___朝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3、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__司母戊鼎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四羊方尊______4. 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奢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 B)A.乐器 B.食器 C.盛水器皿 D.装饰品5.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___四川成都平原______上也盛行一种独特的、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6、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有___青铜面具______
___青铜立人像___
___青铜神树__等7、后人将铭文这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____金文___或___钟鼎文____。合作探究(发扬团队精神,会让你获益更多):阅读下列材料:1.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了许多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到今天已发现了10余万片,共计单字4500多个。其中已经被识别的有2000字左右。请回答:(1)文中提到的文字被称为什么?答: 甲骨文(2)该文字的识别有何重大意义?答: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1)课本23页左下角的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答: 司母戊鼎,商朝(2)它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什么地位?答: 大鼎工艺精巧,纹饰美观庄重,显示了极高的铸造水平,是青铜铸造史上的伟大工艺,占有重要地位。(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答:①生产规模大②工艺精美③品种多④有的刻有文字,是珍贵资料⑤分布地区广泛课堂小结: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的发现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更预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标检测:1.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由它发展而来B.商朝的甲骨是今天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C.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D.商朝时候使用甲骨文,但远不如西周时候普遍2.举世罕见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C )A.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3.造型雄奇、工艺高超、名闻中外的青铜器精品,是商朝的( C)A.象尊 B.四羊方尊 C.司母戊鼎 D.犀尊4.如果西周的一位平民在田中劳作,他肯定不能(A )作业用时: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泰和四中教务处
制A.用铁农具干活 B.用青铜农具干活C.用石器干活
D.用穿有木柄的骨耜干活5.“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出现,说明我国青铜文化 ( C)A.水平高超
B.制造业“一枝独秀”C.分布地区广泛 D.手工业规模庞大反思和感悟
范文十:3eud教育网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第 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课时)设计人:赵锋
使用人:_______ 班级_______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 一 说他们的区别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 、人与动物的根本理解人类的进化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 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组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①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②什麽是氏族?三、拓展延伸:①、教材第6页 的动脑筋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始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