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美女图片大全西施是哪里人

热门推荐:
  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其实是介于历史与传说之模糊层面,掺杂着诸多后世文人文化的因子。她们至少给我们留下八大疑惑,有待进一步揭开谜团。
  疑惑之一:西施到底叫啥名? 先秦诸子文献中虽多有提及西施,却鲜见说明其生平,只将她喻为美的化身。
  直至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中才对西施的生平作略加详细的记述。
  西施是越国苎萝山人(今浙江诸暨市,另有说在临近的萧山市),姓施,因住在村西,人称“西施”。
  有说她的原名叫夷光,也有说夷光是越国献给夫差的另一美女,又有说是夫差将西施更名为“夷光”,郑旦更名为“修明”。这“四大美女”之首本名叫啥,尚无定论,仍是个谜。
  疑惑之二:“范施恋”是否杜撰?
  后世文人编织出一个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传说,说这范蠡与西施原本是一见钟情,为完成越国复仇大业,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进吴宫委身10511..net于吴王夫差,终于协助越国灭吴。
  吴被灭后,她与早有婚约的范蠡泛舟五湖,隐居乡间。
  范蠡与西施 杜牧曾有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说的便是范蠡离开越国后,自称鸱夷子皮,西施随范蠡而去。
  这“范施恋”究竟是史实,还是杜撰?笔者倾向于是民间的一个美好愿望,其真实性存疑。
  疑惑之三:西施最终下落何处? 既然西施与范蠡私奔的可能性很小,那么西施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最可信之说应该是被越王勾践命人沉于江中。《墨子》中说到:“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墨子》成书年代与西施时代相去不远,文中所提其他人物之事与史相符,故“西施沉江”应可信。《吴越春秋》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鸱夷”即皮口袋,西施是被装入皮口袋沉入江中。而杜牧则误将“鸱夷”当作范蠡,故有泛舟五湖之说。西施故里则有说是她自己不慎失足淹死的。
  疑惑之四:昭君究竟叫什么名字?
  《匈奴传》中说“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但事实上西汉宫女是不许呼娘家名字的。王嫱的“嫱”,应该是指“古代宫廷的女官”。
  昭君出塞前,为抬高她的地位,元帝赐封她为“昭君”。
  昭君 这样一来,“昭君”、“王嫱”便成为她的特定称呼,似乎是“姓王名嫱字昭君”。
  其实,这王昭君的本名至今无人知晓,有待考据。
  疑惑之五:昭君为何主动出塞? 史载昭君在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时,慷慨应诏。
  其原因一说是汉元帝召幸宫女,只看画师所画宫女像。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意贿赂宫廷画师,结果画像很丑,故进宫三年无缘面圣。
  昭君出塞
  为摆脱困境,发泄怨气,才主动请求出塞和亲。
  另有说,王昭君虽出身贫寒,却是忧国忧民,故能明大义,主动出塞,用一己之身换取大汉和平。此二说,似乎均让人感觉有疑惑之处。
  疑惑之六:貂婵的历史原形是谁?
  貂婵其人,史书上未见其任何记载,应该是一个文学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据传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
  据正史记载,吕布在任董卓内寝守卫时,曾经乘机与董卓的一侍女私通,又生怕董卓察觉,心中惶恐不安。
  貂婵 那么,这貂婵的原形是否就是董卓侍女?
  所谓的“吕布戏貂婵”,也许正是对吕布私通侍女的文学描写。
  疑惑之七:“杨安恋”是否史实? 后世盛传杨玉环与安绿山有私情,连《资治通鉴》也记载“贵妃洗禄儿”事,唐玄宗还亲自去观看“洗儿”并予赏赐。
  又说“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杨贵妃
  司马光也倾向于杨玉环与安禄山有染。杨玉环贵极实际上的“皇后”,当朝宰相又是自己的族兄杨国忠,安禄山不过一封疆大吏,值得她去投怀送抱吗?
  若杨玉环是为满足个人欲望,那安禄山不仅比她大二十几岁,而且十分肥胖,其貌不扬,言语粗鲁,雍容华贵的杨贵妃怎么会瞧得上他呢!
  疑惑之八:杨玉环最终魂归何处?
  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杨贵妃及朝中大员出逃蜀中,行至马嵬驿,禁军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并由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杨玉环 但奇怪的是,后世又多有传其“藏匿民间”,甚至“流落海外”,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居然也有一座杨贵妃墓,还有言马嵬坡缢死的是杨贵妃贴身婢女。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宗旨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 诸位听说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吗?
&&& 春秋时期,越国的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于是,“羞花”就成了杨玉环的代名词。
&&& 因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为之极尽附会铺张之能事——帏影佩声,摇曳生姿,弄得花非花,草非草。
&&& 殊不知,四大美人也有瑕疵:
&&& 西施是大脚,所以她的裙子都很长,就在腰间佩戴一串摇铃,走路时不仅没有脚板声,反而因为铃声,倒更增添了几分女性的妩媚。
&&& 昭君是溜肩,所以要披风衣,才显得婷婷袅袅。
&&& 貂禅耳朵太小,所以戴一对大大的耳环,使美貌与耳朵对称。
&&& 杨玉环有狐臭,必须一天洗几个花粉浴才能减少狐臭的影响。
&&& 有史以来,与西施、昭君、貂禅、玉环媲美的女人多得是,只不过她们如浑金璞玉般埋在深土里,未被挖掘出来。但四大美人之所以美誉天下,成为美的丰碑,就在于她们都卷进了政治旋涡中,对她们所处时代的政治斗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她们在风云翻滚的政治背景的陪衬下才得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称。而今笔者对四大美女所要说的就是还其历史本来面貌。
&&& 一、西施
&&&&&&&&&&&& &
&&& 西施原名夷光,出生在“春秋无义战”的如磐年代,是越国诸暨苎罗山施姓樵夫的女儿,她家门前若耶溪风景如画,因家住西村,所以叫西施。她长得红颜花貌,芙蓉之姿。当时,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战俘,越国大夫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吴国做奴隶。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文种所献的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凭她倾国倾城之貌和高超的琴棋歌舞,致使吴王日日深宫醉不醒,沉迷酒色,再加上吴王刚愎自用,轻敌拒谏,以致越王勾践灭吴复国。
&&& 西施的形象以及她在吴越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被稗官野史、民间故事和近代文艺塑造得除了极度神话的“美”之外,其中有些描写显得十分的浮躁,有些描写甚至是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揭示西施内心世界的真谛。有人把她描绘成用作“美人计”的香饵,有人把她说成是打进吴国的“高级色情间谍”、春秋时代的“克格勃”,甚至有人把她说成是“女色亡国”的祸水,有人认为西施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巾帼,具有高超智慧和纯朴的绝色女子。
&&& 但是,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撰文认为,历史上实无西施其人,他们的依据: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如《管子·小称》篇中就载有“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该书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见,“西施”至少比勾践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么能够说到200多年后的西施呢?
&&& 据此,“西施”一词是古代对美女的艳称,并非专指某一个人,漂亮女子都可称为西施,如乐府诗中多处出现的“罗敷”一样。先秦诸子之后,贾谊《新书·劝学篇》、刘向《说苑·尊贤篇》、陆贾《新语》以及《淮南子》中虽然也都提及西施,但仅仅把她作为一个美女的形象,而且多与毛嫱双双并出,一点也看不出西施与吴越两国的政事有什么纠葛。但这些依据都不足以证明历史上无西施其人,因为人有同名,树有同皮。
&&& 那么在吴越交战中是否也有个“西施”呢?西汉早期的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与《史记·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也没有提到西施。西汉人的著作中出现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参与吴越交战之事。如贾谊《新书·劝学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到了东汉,才有勾践报仇用美人计的记载。
&&& 袁康的《越绝书》云:“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了文种陈述破吴谋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罗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西施身吴心越,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主要是根据袁康的《越绝书》的记载逐步演变而来的。不过,如果把问题转换一下,敢问西施姑娘,她是更喜欢“贫贱江边自浣纱”,还是“一朝选在君王侧”,我相信她一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哪个姑娘愿意把青春浪费在江边洗衣服,过穷困而清苦的日子呢?大多数姑娘,只要神经没什么毛病,都乐意“宝马轻裘”、“三千宠爱”。为什么不能高估西施姑娘的道德情操?为什么不相信她肩负着祖国的复兴大计?因为她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少女,普通的农家少女最基本的想法就是相信“美丽改变命运”。就像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举凡美女有几个不是暗暗想通过跨国婚姻一举成为富国公民——哪怕是嫁到新西兰放羊或者到唐人街刷盘子?一张美国绿卡引得多少美人催眉折腰啊?说到底,中国和美国比和欧洲比,甚至和日本比,差的不过是经济,即使如此,当今美人还是以嫁给“八国联军”为骄傲,更何况当年的吴国与越国——吴国是战胜国,越国是战败国,作为战败国的女子,哪一个不想与战胜国联姻呢?
&&& 我根本不相信西施是为了完成范蠡的复国大计而委身于吴王夫差,她哪里有那么高的觉悟?她只是一个战败国穷人家的苦孩子,不过容貌清丽一些,她应当知道假如不是进得宫中,她的一生是不值得一提的——也许就是像她的母亲那样,嫁给一个越国民工,成年到吴国打工,丈夫为吴国盖房子建宫殿,自己为吴国普通家庭做“小时工”,洗衣服做饭带孩子——和这种生活比一比,西施应该是深深为自己庆幸的吧?假如她会唱流行歌曲,她一定会在夫差面前载歌载舞:“你是光,你是电,你是惟一的神话”,她怎么舍得让夫差亡国?至于夫差,像他那样的二百五,根本用不着西施去亡他的国,他自己一个人就足够了——宋朝灭在赵构手里,他杀了岳飞是听了秦桧的谗言,难道还是因为哪个女人不成?何况有证据表明赵构根本就是一个阳痿患者。所以当一个傻瓜做了君王,只要给他时间,他一定可以做到自取灭亡,干美女什么事?
&&& 实事求是地说,西施不过是战败国的一名美女,像一些经济不发达、有屈辱战败历史、落后国家的女人一样,西施也憧憬到一个经济富裕的国家去生活,她被选派到吴国,蒙受吴王夫差的宠幸,感激都来不及,怎么可能生出亡其国家之心?用史学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因此,吴国的灭亡,并非西施“惑其心,乱其谋”而造成的,主要原因应是吴王夫差的刚愎自用,轻敌拒谏所致。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伯痞,太宰伯痞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伯痞。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命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因而西施亡吴论是没有确切根据的。
&&& 对西施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如杨佩在《浣纱王后》和张铮在《东岳论丛》中所述的那样,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归国当晚,就要她“伴寝”,把西施作为自己的“玩物”,遭到西施的拒绝。西施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判处死刑,即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
&&& 还一种说法是西施被吴国人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篇,其中说:“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导致吴国灭亡,所以吴国人深恨之而将她沉于水中。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屐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谈到西施与范蠡有什么关系。
&&& 另一种说法是,西施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越绝书》有这样的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皆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上海前几年出版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西施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
&&& 但传说总归传说,演绎终究是演绎,历史长卷是不容胡乱涂鸦的。有人夸大西施的亡国价值,有人高估她的爱国情操,更有人附会铺张她与范蠡的浪漫爱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观点,均有失实。笔者以史学的眼光看,西施只是一个逆来顺受的无辜的被当局统治者愚弄的清纯可人的淑女。
&&& 二、王昭君
&&&&&&&&&&&&
&&& 据东汉班固的《汉书·匈奴传》、南宋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等正史和《琴操》、《西京杂记》等野史记载,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的一户殷实人家(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下,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子取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
&&&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之间结束战争,安定边陲,对加强汉与匈奴和好关系,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作出了重要贡献。
&&& 据说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 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此时,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政。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的黄河之滨的大青山下。后人称之为“青冢”。
&&&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 && 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地区的一个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历代文人的心灵共鸣,把中国文坛搅得风雷激荡。这正是因为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这个创作本体上,反映出了夺目光彩。然而,无论是诗,还是词,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大多只是突出了昭君的悲叹和哀怨,而忽略了她的超凡脱俗的侠肝义胆。笔者认为,王昭君属于坚贞不阿、宁屈勿弯的冷美动人的义女。
&&& 三、貂禅
&&&&&&&&&&
&&& 在人物百科中,貂禅被设置成了虚构人物,陈寿的《三国志》的确没有关于貂禅的记载,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他是真正虚幻的,因为名声不好的貂禅往往不被史家所齿,而历史上确有貂禅此人。
&&& 首先,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说起。四大美女,王昭君,杨玉环,貂禅和西施,是每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我们可以看到,先不讨论貂禅,看其他三位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貂禅,只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上演了美人计,但是,《三国演义》的几章节真是虚构的吗?《三国演义》并不是瞎说,虽然有些是虚构,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没有虚构,因为如果真是虚构,我们会近千年来把三个真实的美女和一个虚幻的人物一起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我看不可能,这个老百姓念叨近千年来的四大美女,肯定都是有真实依据的。
&&& 其次,我们论一下《三国志》。史书《三国志》在1500多年来都是被研究三国的人称为最权威的三国资料,都是以它为中心,而笔者却发现了一些缺憾,那就是三国志在记载旧汉官员的时候很简略,由此可见,《三国志》缺少了东汉朝臣的祥细资料,那么貂禅,一个东汉朝臣的歌妓,陈寿更注意不到了。
&&& 再者,从吕布杀董卓的原因说开去,王允如何让吕布来杀董卓?“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吕布共谋诛卓。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李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馀莫敢动。”(见《三国志》董二袁刘传)那么,董卓,是吕布恩人,吕布虽说是没谋,但是,随意杀恩人,吕布还是不太可能的,布无谋,必讲义气,那么,王允会有办法让他杀董卓吗?很显然,仅仅是靠三寸不乱之舌是远不够的,必须用一计策。于是,王允选择了自己的侍女貂蝉作为连环计的香饵。这样一个人,说她是虚构的,真是太委屈了。
&&& 貂蝉,古籍上虽没有记载,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现湖北江陵,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
&&& 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
&&&&&&&& &&
&&& 三国演义为许多历史人物改头换面,也塑造了许多虚构的人物,而其中最厉害的就莫过于貂禅了。史书上并没有貂禅这个人物,唯一与之有关联的只有三国志吕布传中的一段记载“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里的侍婢大概就是貂禅的原型,至于是不是真的叫貂禅就不得而知,而是不是王允的养女,是不是特意来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吕布是否真如演义中所知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更不得而知,但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先生就借助那短短几十字凭空塑造出一个名列古代四大美女之中色艺双全的貂禅来,须知,四大美女中的那三位都是在历史上真有其人的;而且更让人叹服的是,塑造这四大美女之一的罗贯中具体只用了一章半的篇幅,之后只是偶尔带到,连结局也未交代清楚,却不知这种不知结果的神秘朦胧却使貂禅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至今还有人为那貂禅的结局忧心。
&&& 《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讲道:春寒料峭,月影婆娑,貂禅对月三拜,一幅旷世活体图画被王允看了个满眼,即生“连环计”。于是,王允双膝对着貂禅那么一跪,貂禅本来就没有什么主见的心就更加软了。是啊,王允夫妇养了自己这么多年,难道恩情不报么?罢了罢了,这个身子就当它不是自己的,早就随了母亲去了吧。貂禅同意了王允的请求,并对“连环计”心领神会,却不知王允心里可浮现了一点点不舍得?我歌,我舞,我不过是一个跳动的精灵,我将我的身子幻化成一缕轻烟,原来口不对心竟然是如此的容易。就这样,貂禅引诱了董卓,也掉足了吕布的胃口。女主角的第一次出场完毕,其他就看王允的实力了。幸好王允并没有笨到掉渣,连环计成功了,貂禅没有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歌舞,没有白白玷污自己的身子。到了董卓相府,对着身体肥胖,通体黝黑的董卓,身为处女的貂禅感到恐惧还是后悔?恐惧是肯定的,后悔哪?对于貂禅来说,她还有资格后悔么?打落了牙齿和血吞,就当自己抱着一块黑木炭吧。床第之事大概就不用经过系统的训练,貂禅伺候得董卓一样的舒服吧,这个就不敢揣测董卓的心了。但是却可以揣测吕布的心,除了恨大概不会找到第二种感情了。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女不爱英雄?吕布的丰姿深深吸引了貂禅,貂禅虽然知道自己是在演戏,是在设计害人,却已经不能自拔。貂禅幸好从小就逆来顺受,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想法,终于理智战胜了感情,成功设计了凤仪亭风波。她知道董卓的日子不会长了,这个和自己有着夫妻之实的人,这个自己的第一个男人就要死在自己导演的戏里面,不知道貂禅在想什么,也许什么也没有想,工具是不能有思想的。
&&& 董卓死了,貂禅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吕布的妻子,双宿双栖就别说了。王允死了,貂禅也许难过,那不过也就是一种人之常情而已,要说有多么的撕心裂肺,他王允还不配。跟随吕布的日子是幸福而短暂的,白门楼很快就到了,人中吕布就被曹操吊死在白门楼上。貂禅伤心么?貂禅伤心,毕竟这个是自己的爱人,他死了,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而且心目中的英雄在临死的时候如此没有骨气也让她灰心。然而貂禅更伤心的恐怕还不是这个。自己是为了消灭董卓和吕布而生的,董卓死了,王允死了,吕布死了,这个事情的导演和男主角,男配角全死了,整出戏就自己一个人了,还演什么?路在何方?前途如何?继续问这两个问题,然而同样的,这两个合理的问题没有人能给她一个合理的答案。吕布一死,貂禅的历史使命就真的结束了,史学家们大概也没有什么兴趣去关心一个谋杀亲夫的女人的下场了。于是貂禅也就消失在了世间,消失在了典籍里面。但民间传说和文人演绎把貂禅炒作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吕布死后,貂禅自杀。有人说曹操重施“连环计”,故将貂禅赐予刘备。关羽为了不重蹈董草、吕布的覆辙,闭目竟将她斩于月下。有人说关羽放走了貂禅,她去当了尼姑。诸如此类,均有合情合理之处。初看起来,貂禅好似工于心计的风月高手,但仔细想来,她爱董卓是假,钟情于吕布倒是真。总之,貂禅是一位被统治者恣意玩弄的有功于社稷的妖冶迷人的烈女。
&&& 四、杨玉环
&&&&&&&&&&&
&&&& 杨玉环出生在广西容县杨外村的小户农家。她年少时过继在蜀洲(成都)其叔叔家里长大成人。她叔叔在当地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家境很好,所以杨玉环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她天生丽质,聪慧有加;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杨玉环先为寿王李瑁之妻,后为寿王李瑁之父——九五之尊的皇帝李隆基的贵妃。父、子之间共妻夺妻,以“女道士”作为过渡,说起来,也可以算避了一下,父亲娶的是女道士,并非儿媳。儿子则在这四五年间没有正式妻子了。
&&& 天宝四年(公元七四五)七月二十六日壬辰,皇帝再为儿子寿王册韦氏为妃,册立韦氏为寿王妃诏书,同见“唐大诏令集”卷四十,皇帝为儿子再册妃后,八月六日壬寅,即册杨太真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两册时间头尾在内共十一日。双重喜事来得也真快。
&&& 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四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四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于是玄宗赐贵妃缢死于路祠。她享年38岁。据史料考证,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而她成了替罪羔羊。
&&& 中国历史,就从文献最少的夏代起计,每一个朝代,大抵都有些特出的女人。“特出”,指其本身的姿色美丽以及和政治的关连;任何一个朝代的美丽女人,倘若没有强烈的政治陪衬,便不会享大名,流传后世。例如最古老的夏代,末代帝王桀的妻子妹喜;其次,商殷的纣王妻子妲己;周的幽王之妻褒姒。被列为亡国的美女,是祸水!虽然褒姒并未使周亡,但丈夫被杀,王都东迁,人们也就含糊地将之列入亡国祸水类中。这是中国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三个朝代,便已如此了。往后去,文明进化,政治权力兴替间,总会有一些美丽的女人出现,从而组织和构成所谓的“历史悲剧”,于是乎,有所谓“女祸”,有所谓“红颜薄命”等等说法。那些历史上著名的美人,大致是少有“福寿全归”的。长春不老的夏姬下落不明;西施是否被淹死不知道,后人珍惜一名美人,把她送给范蠡作结,聊以自慰而已;其余如楚霸王的虞美人,汉高祖的戚夫人,死得都很惨。王昭君虽然嫁得很好,丈夫死了,丈夫的儿子再娶她(不是她的儿子),一样有崇高的地位,但在汉民族的心理上,这样的远托异国,又总是可悲的。貂禅寄人篱下甘当“连环计”的“香饵”,先嫁奸贼董卓,再归有勇无谋的吕布,后来是死是活不得而知。再往下数,历代美女,几乎脱不了悲终。而从青春华茂到悲辛收场,有史以来,集其大成而又奇诡多变,故事流传最广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贵妃杨玉环。
&&& 杨贵妃的死之迷,历来就成为后人猜度而研究的问题。根据《旧唐书》、《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的记载,杨贵妃死于马嵬,葬于马嵬,应是确定无疑。同时,我们只从上举简单的官式纪录,即可明白:马嵬兵变,实在是李亨(唐肃宗)所发动的。唐代皇位继承权,自来就不稳定,李亨虽为太子,但能继承与否,不到最后,实无由知。因此,李亨集团乘乱发动兵变,其真正目的,并不是杀杨贵妃,乃在于杨国忠,因为杨国忠是一个有权力的宰相,如果不能除去国忠,即无法弑帝或迫帝李隆基(唐玄宗)逊位。是以马嵬兵变发生,杨氏兄妹俱死,李亨在后队得讯,即不再随驾赴蜀,而自帅所部趋渭滨,走奉天而赴朔方,至平凉,再转灵武,便自为皇帝。
&&& 李亨集团的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国忠死后,新的事太多,迫杨贵妃死,旨在损李隆基的尊严。因此,验尸云云,羽翎军统帅陈玄礼决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为了将来自存,以一个军人,逼迫皇帝赐杨贵妃以死,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起来,陈玄礼则免甲胄而拜,那是说明了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于是乎,杨贵妃生死之谜,就由此而起。
&&& 李隆基自蜀中返长安,为太上皇,权力已失,他欲改葬杨贵妃而不能公开进行,乃使内侍秘密进行,旧唐书杨贵妃传云:“……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它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命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新唐书杨贵妃传略同,但无“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之句,只言:“启瘗,故香囊犹在。”
&&& 以上两种唐书,皆根据唐实录,文字太简略了,且不提改葬事,但强调香囊仍在,这记载便引人玄想,
&&& 其一:由文句引致之错觉,只剩香囊;
&&& 其二:李隆基返长安之后,本身处境极劣,改葬杨贵妃当然要秘密进行,不见尸体,自将引出大事来,甚至会影响到李隆基的生命,于是乃为之讳,故曰“尸体已坏”。因为,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吟唱:“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以下云云,诗人白居易在这里既是虚写,也是实写,虚者即神化,实写即事实。马嵬坡下的泥土中不见玉环的尸体。碧落是天堂,黄泉即地府,人死,不入天堂,即归地府,临邛道士既能通鬼神,则“两处茫茫皆不见”,又进一步说出了杨贵妃未死。在白居易时代,中、日交往已久,且极为频繁,“海上仙山”,无疑是指日本,实是人境,并非仙山。白居易这样的写法,是文学的而非历史的,在文学作品上,倘若指明人境,那就索然无味了。然而,白氏《长恨歌》用“海上仙山”,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当能明其所指。
&&& 再者,陈鸿所作《长恨歌传》,对于《长恨歌》中的传说“仙话”,作了很有力的结语:“世所不闻者,余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在此,陈鸿把历史及民间传闻分割了开来。可是,民间传说,有时却比较历史更吸引人和令人愿意相信。于是,杨贵妃不死于马嵬之说,便流传开来。不但在中国如此,在日本国,杨贵妃逃出中国,卒于日本之说亦甚。而且,在近年间,杨贵妃故事又泛起来。先说日本的近事:一九六三年,一位日本少女出现于电视,自称是中国杨贵妃的后裔,而且还展视古代文件作佐证。此一事件曾引起小小的轰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并详记其事。因此,杨贵妃是否不死于马嵬坡?是否能东渡日本?从史书的缝隙中找线索,这两者都有可能。
&&& 再说,杨贵妃被缢死,执行者是内侍,在逃亡中,大约不可能找到缢杀人的专家,而缢死一个人,通常并不是一缢即死的。内侍们对杨贵妃或手下稍留情,或有意,或意外,皆可能缢至气绝而未毙命。四军以皇命赐死,再或见缢,又或得知执行者报,以杨贵妃死而解围罢乱,皇帝不忍看是余事,现实的情势则迫他非离开贵妃死处不可,如此,皇帝与从府及军士走后,贵妃复苏,就只有随侍奉命料理殡葬的内侍、宫女知晓了。杨贵妃待人仁厚,宫中侍从,对她有深厚的感情,遇到这样的事,设法救援,应是情理之常。再者,往返途中的寿王李瑁与杨玉环本为至爱,他妻子被父皇所夺,遇此,岂有不稍加援手之理?高力士与贵妃的关系,自更不必说。因此,杨贵妃倘若未死,代为掩饰及协助她另路脱身的人是有的,而且是极可靠的。这是杨贵妃可能不死而逃向别处的一些情理上的推测。
&&& 关于杨贵妃逃亡日本的问题,根据史料推测,有可能与杨国忠一系东渡日本。杨氏在日本留有一支,或亦有此可能。但是,至今在日自称杨贵妃后裔之人,应为杨国忠的后裔。
&&& 关于唐玄宗与杨贵妃情深似海之谜,也让人回味无穷。肃宗乾元时,玄宗住在兴庆宫内,夜深的时候登上勤政楼凭栏南望,忽然听见里坊中隐隐有歌声,回头对高力士说:“难道是梨园旧人么?明日为我找来。”第二天,高力士果然找到了这些旧日的梨园弟子。杨贵妃的侍者红桃也在,她歌杨贵妃所制的《凉州》词,玄宗吹玉笛为之倚曲。唱曲完毕相视掩泣。至德年间玄宗又一次来到华清宫,从官嫔御都不是旧人。玄宗在望京楼下命张野孤奏《雨霖铃》曲。曲子演奏到一半他四顾凄凉,不觉泪流满面。左右见了也十分伤感。歌女谢阿蛮善舞《凌波曲》,旧时经常出入宫禁,杨贵妃待她很好。玄宗诏令谢阿蛮跳舞。跳舞完毕后谢阿蛮将当初杨贵妃送给她的金粟饰臂环进献给玄宗说:“这是贵妃所赐。”玄宗拿在手里看了半天凄然说:“这时高祖大破高丽获得了两件宝物,一件是紫金带,另一件是这个红玉支。朕将红玉支赐给了玉环,后来高丽知道此宝在我的手里要求归还,朕命还其紫金带,留下了红玉支没有归还,你既然从妃子那里得到,今日再看见徒增悲凉啊。”
&&& 肃宗乾元元年,贺怀智对太上皇说:“记得陛下曾与亲王下棋,令臣在一边独弹琵琶,贵妃立在局前观看,陛下快输的时候贵妃将猫放在棋局上扰乱了败局,当时一阵风将贵妃的丝巾吹在臣的头巾上,臣回来的时候觉得满身香气。于是卸下头帻藏在锦囊中,进献给陛下。”玄宗说:“这是瑞龙脑香。”又是一阵凄凉的心绪。有个叫杨通的道士从蜀地来,知道上皇因想念杨贵妃而不能释怀,就对玄宗推荐方士李少君。李少君竭其术寻找杨贵妃的灵魂没有找到,他出天界、入地府也都找不见。又在四虚上下寻找,到了东海的边际,跨上蓬莱山,忽见最高山上有许多楼阁。到了西厢下朝东的门口,门匾上写着“玉妃太真院”。他上前拍打门环,有梳着双鬟的童女出来开门,方士造次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童女又进去了。不久一个穿碧衣的侍女出来问李少君从什么地方来?李少君说是天子的使者。碧衣侍女说:“玉妃刚睡下,请少待一会。”过了一个时辰碧衣侍女将李少君请进来,杨贵妃戴着金莲,穿着紫绡,身上佩红玉,脚上穿凤舄,左右侍女七八人。杨贵妃问太上皇怎么样,又问天宝十四年以后的事。李少君一一叙说。杨贵妃悯然无言,她命指碧衣侍女取来一个金钗钿合,折成两半,一半授给李少君说:“为我谢太上皇,将这件东西交给他。”李少君快走的时候脸色有不足,他跪在地上说:“请妃子告诉臣当时的一件秘事,否则陛下恐怕不信臣所说的。”杨贵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慢慢地说:“在天宝十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的夜里,皇上仰天感织女事,密相誓说'愿世世为夫妇。’说完了执手各自呜咽。这件事只有君王一个人知道。”又悲伤地说:“由此一念,犯了私欲之罪,恐怕不能再住在这里,又要堕落下界,希望与他再结来生缘。”李少君说:“太上皇也不久于人间,希望妃子自爱,不要这样自寻苦楚。” 李少君回来回奏玄宗,玄宗震悼不已。移入大内甘露殿后每天悲悼杨贵妃。他玩紫玉笛,吹了几声便有双鹤飞下庭院,徘徊良久才离开。玄宗命人准备沐浴的东西,并说:“假如我就枕,你们不要惊醒我。”他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 杨贵妃选择了与女皇——她婆婆的婆婆武则天迥然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她远远地躲避处处漩涡的政治,她用不着吃力地耍弄权术诡计谋求荣华富贵,她自有丰艳的体貌,过人的聪颖,只凭天生丽质缓歌慢舞博取君王欢心,她便有了想要的一切。她并不要权力,宁愿轻松地尽情享受人生。一句话,懒散的本性决定她成不了一个铁石心肠的政治人物。而且她对下人很友好,为人厚道。但是她却不能完全逃离政治。裙带关系把她同奸相杨国忠和极度挥霍的杨家五兄妹这些闹得民怨沸腾的家伙紧紧拴在一起,她深深地陷在家族主义的泥潭中无以自拔。当时以讨杨国忠为名的安史之乱起来后,她的杨氏家族面临灭顶之灾,为救杨家,她一反常态,贸然涉足朝政,力阻皇帝作出亲征和让太子留守监国的决定,由此埋下她与太子的矛盾,是她在马嵬坡事变中被指陈为“贼恨”或“贼本”而难免一死的真正原因。无论如何,杨贵妃终究不是一个有雄心或野心的政治女性,她被政治风云席卷而去是她的不幸。明眼人不会过分责难她,反而对她的死寄予无限感慨,于是有了《长恨歌》,有了长恨传,有了“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之类千余年不绝的咏叹。不仅如此,就连那位酿成大祸的风流天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似乎不那么丑恶。对安史之乱后返回长安闲住兴庆宫的太上皇,父老乡亲“往往瞻拜,呼万岁。”尊崇之情不减。历史的理解这种爱憎和宽容,应说是人们没有忘记早年大有作为的开元天子曾将历史推向盛世,人们在自己的记忆中宁愿保存一个美好的而不是可憎的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他们身上寄托对开元盛世黄金时代的怀念。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形象化艺术化的大唐盛世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杨玉环是一位可亲可敬的不谙政治的美丽无比的冤女。&& & & & & & & & & & &
馆藏&1586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