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左营是清朝版图有多大多大的官

在清代前期,总督、巡抚所辖省区还未十分确定;总督在明代也称总制,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事;24年另置甘肃总督,兼辖陕西,驻肃州;移川陕;9.东三省总督(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节制文武各官,又称抚院;
在清代前期,总督、巡抚所辖省区还未十分确定。中期以后,才确定设8督16抚。督、抚的职权也随着时代而有不同。前期督权远过抚权,总督兼辖区域有2-3省的,如两江总督辖江苏、安徽、江西;与总督同驻一城的巡抚与总督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并相互牵制(如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巡抚仅守虚名,分省的军政、民事也由总督主裁。咸丰年间,巡抚职权渐重。光绪年间为解决督抚同城的矛盾,裁撤了同城巡抚衙门,以总督兼巡抚职;但分省巡抚之权几乎等同于总督,所谓总督兼辖不过奉行文书而已。宣统年间,军政、盐政集于中央,督、抚之权渐轻。清代总督衔称与明代有异,如直隶本不是省区名,而以直隶总督为各省总督领袖;又如四川总督皆兼巡抚事,为有督无抚的省区。而总督、巡抚带兵部、都察院衔,似乎是唐代观察使带台省官的遗制,但又有不同,唐代观察使是差遣,而清代总督、巡抚已变为实官,带部院衔是藉以表示为朝廷特派的部院大臣,非此即不能兼辖文武,行使监察权,使地方官吏一律听其命令。巡捕为总督、巡抚、将军的随从官,分文武两种。文巡捕以本省佐杂官充任,武巡捕以本省低级武官充任,负责传宣、防卫。钦差官如主考、学政也有临时的巡捕,由督、抚指派。总督、巡抚衙门中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在“内签押房”(即机要办公室,签署文件)办公的,与长官关系密切,得预闻机要,称“内文案”。戈什哈为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戈什”,满语护卫之意。总督、巡抚、将军、都统、提督、总兵等官属下均设有此职。(1)总督衙门清沿明制划全国为若干大区,每区设总督(正二品;加衔至从一品)1人,“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职官三》);乡试充监临官,武科充主试官;其属下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均由总督奏请升调免黜。其官品高于巡抚,节制巡抚,但两者并无隶属关系。康熙31年定总督加衔制:由各部左、右侍郎授总督者,改兵部左、右侍郎衔(从二品);由巡抚授总督者,加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衔(正三品)。乾隆13年定大学士兼管总督者仍带原衔,14年改授总督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其兵部尚书衔(从一品)由吏部疏请定夺。嘉庆14年定以二品顶戴授总督者兼兵部侍郎衔,待升品秩再加尚书衔。光绪32年改定总督加陆军部尚书衔。宣统2年废总督加衔制。乾隆18年因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无地方之责,授衔视同巡抚。嘉庆12年定由尚书授漕、河总督者,应否兼兵部尚书衔,也由吏部疏请定夺。
总督在明代也称总制,所以清代一般还称总督为制台。因兼兵部尚书衔,自称部堂;因兼提督军务衔,辖制军旅,称制军、大帅和总制;因其节制文武各官,并兼右都御史衔,又称制宪、督宪。而督抚仍用钦差官的体制,不给印绶而给关防,自称部堂、部院,而不单称总督、巡抚。各省总督除节制辖区内提督、总兵所辖军队外,又各有直属军队,名为“督标”。各督标营设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官。一般有中、左、右3营,也有中、左、右、前、后5营的,有的省还设“城守营”,闽浙更特设水师营和海防营。各省督标兵额不同,两江虽仅3营(中、左营及江宁城守营)而兵额最多,有4000余人;陕甘、两湖最少,仅1000余人;其他则2千多、3千多不等。1.直隶总督(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辖今河北省及内蒙古一部)顺治5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15年改为直隶巡抚,17年移驻真定;18年又置总督,驻大名。康熙8年罢三省总督,移直隶巡抚还驻保定;54年加直隶巡抚以总督衔,但非常例。雍正元年诏嘉李维钧勤慎,特授总督,从此定制。乾隆14年令兼河道;28年诏依四川例,兼管巡抚事。咸丰3年兼管长芦盐政。同治9年加三口通商事务,授为北洋通商大臣,驻天津;冬季封河,还驻保定。2.两江总督(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辖今江苏、安徽、江西)顺治2年以内阁大学士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4年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江宁;9年移驻南昌,时号江西总督,后又驻江宁;18年分置江南、江西总督。康熙元年加江南总督操江事务。康熙4年合并江南、江西总督,13年又分置,21年又合并,定名为两江总督。雍正元年以两江总督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加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衔。道光11年兼两淮盐政。同治5年加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3.陕甘总督(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辖今陕西、甘肃、新疆)顺治元年置陕西总督,驻固原,兼辖四川;14年移驻汉中。康熙3年更名山陕总督,兼辖山西,还驻西安;14年改为陕甘总督,在山西另置总督;19年罢山西总督,归并山西,仍改陕甘为山陕。雍正元年以陕甘总督综治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加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衔;3年授兵部尚书岳锺琪为总督,之前定为满缺,参用汉人自此始;9年改专辖陕、甘;14年又辖四川,更名川陕甘总督。乾隆13年用兵西北,仍置陕西总督;19年省甘肃巡抚,移陕甘总督驻兰州,兼甘肃巡抚
事;24年另置甘肃总督,兼辖陕西,驻肃州;移川陕总督驻四川;后又定名陕甘总督,还驻兰州,仍兼巡抚事。光绪8年新疆建行省,又兼辖新疆。4.闽浙总督(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辖今福建、台湾、浙江)顺治2年置福建总督,驻福州,兼辖浙江;5年更名浙闽总督,移驻衢州,兼辖福建;15年两省分置总督,福建总督驻漳州,浙江总督驻温州。康熙11年移福建总督驻福州,12年裁浙江总督;26年改福建总督为福建浙江总督。雍正5年特授李卫总督浙江,整饬军政吏治,并兼巡抚事;郝玉麟以浙闽总督专辖福建;12年裁浙江总督,仍合并。乾隆元年诏依李卫例,特授嵇曾筠为浙江总督,郝玉麟仍专辖福建;3年嵇曾筠入阁,郝玉麟仍总督闽、浙,从此定制。光绪11年省福建巡抚,并兼巡抚事。5.湖广总督(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辖今湖南、湖北)顺治元年置湖广总督,驻武昌。康熙7年裁,9年复置;19年改川湖总督为湖广总督,还驻武昌;26年更名湖北湖南总督。光绪30年兼湖北巡抚事。6.四川总督(总督四川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辖今四川)顺治元年置四川巡抚,驻成都,不置总督;10年以川省兵马钱粮皆从陕西调发,诏陕西总督孟乔芳兼督四川;14年停陕督兼辖,专置四川总督,驻重庆。康熙7年更名川湖总督,徙荆州;9年还驻重庆;13年四川省会另置总督1人;19年省归隶陕甘总督,其川湖总督省归湖广总督兼理。雍正9年复置,驻成都;13年又裁。乾隆13年用兵金川,始定为专缺,兼管巡抚事;24年兼辖陕西,后停兼辖。宣统元年以将军所辖松潘镇、建昌镇,阜和协所属各营,建昌道、松茂道所属府、厅、州、县、改隶四川总督。7.两广总督(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辖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岛等地)顺治元年置广东总督,驻广州,兼辖广西;12年移驻梧州。康熙2年另置广西总督,移广东总督驻廉州;3年仍合并,驻肇庆。雍正元年复分置,2年仍合;7年因苗人反叛,令云贵总督兼辖广西;12年仍隶广东。光绪31年兼广东巡抚事。8.云贵总督(总督云贵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辖今云南、贵州)顺治16年置经略,后改总督,两省互驻。康熙元年分置云南总督,驻曲靖;贵州总督,驻安顺;3年仍合并,移驻贵阳;12年仍分置,后合并;26年移驻云南府。雍正10年嘉鄂尔泰才,以云贵总督兼制广西,给三省总督印;12年仍辖两省,以经略苗疆,授张广泗为贵州总督兼巡抚事,尹继善为云南总督,专辖云南;后合并。光绪31年兼云南巡抚事。
9.东三省总督(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辖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康熙元年各设将军管辖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光绪2年兼管盛京兵部、刑部及府尹,以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行总督事。光绪32年(1906年)奉天、吉林、黑龙江建为行省,各置巡抚1人,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授为钦差大臣,并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宣统2年兼奉天巡抚事,省巡抚。10.漕运总督(标下官同总督)顺治元年遣御史巡漕,后置总督,驻淮安;6年兼凤庐巡抚事,16年停兼职。康熙21年定粮艘过淮,总漕随运述职。咸丰10年令节制江北镇、道各官。光绪30年以淮、徐盗警,改置巡抚,31年裁。11.河道总督(掌治黄河、运河、永定河河渠疏浚及堤防;别称河台)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1人,山东河南河道总督1人(简称东河),标下官同总督;直隶河道总督以直隶总督兼理(简称北河)。所属有河库道、河道;管河同知、通判。顺治元年置总河,驻济宁。康熙16年移驻清江浦;27年还驻济宁,令协理侍郎开音布等驻其地;31年总河并驻济宁;39年裁协理;44年兼理山东河道。雍正2年置副总河,驻武陟,专理北河;7年改总河为总督江南河道,驻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副总河为总督河南山东河道,驻济宁,分管南北两河;8年增置直隶正、副总河,为河道水利总督,驻天津(从此北河、南河、东河为三督);9年置北河副总河,驻固安,并置东河副总河,移南河副总河驻徐州;12年移东河总督驻贾荨G2年省副总河,之后省置无恒;14年省直隶河道总督。咸丰8年省南河河道总督。光绪24年省东河河道总督,后复置;28年又省,从此无专官掌河务。(2)巡抚衙门各省设巡抚(从二品;加衔至正二品)1人为一省行政长官,掌考察全省地方官员并本省关税、漕政等,若用兵则督理粮饷;兼提督衔则节制本省各镇总兵;乡试充监临官,武科充主试官。其职权稍次于总督,不受总督节制之省,则巡抚独当一面。雍正元年(1723年)定巡抚加衔制:由侍郎授巡抚者,改兵部右侍郎(从二品)兼右副都御史衔(正三品);由学士、左副都御史及卿员、布政使等官授巡抚者,俱为右副都御史衔;由左佥都御史或四品京堂、按察使等官授巡抚者,俱为右佥都御史衔。乾隆14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衔;其兵部侍郎衔,由吏部疏请定夺。光绪32年改定巡抚加陆军部侍郎衔。宣统2年废巡抚加衔制。巡抚俗称抚台,因兼兵部侍郎,自称部院;因兼右副都御史衔,称中丞、抚宪;因兼提督军务衔,辖制军旅,称抚军;因其
节制文武各官,又称抚院。清初只有个别巡抚兼提督军务衔,之后逐渐增多。到光绪年间,所有巡抚均兼提督军务衔,并都加兼理粮饷衔。各省巡抚都有直属军营,名为“抚标”,一般有左、右2营(有几省设有城守营或捕盗营),最多为4营,其兵额以新疆最多,达6000余人;湖南最少,仅700余人。一般为多人不等。各抚标设有参将、游击、都司等官。各省巡抚衙门内部组织,仅有书吏人员,且以陕西、贵州两省最多,各有40人;其次新疆有36人;一般省份则为20人左右。光绪33年(1907年)依安徽巡抚冯煦奏,各省巡抚衙门增设交涉、吏、民、度支、礼、学、军政、法、农工商、邮传十科,各置秘书、助理秘书、参事等职,并设会议厅,佐理文牍,分科办事。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督抚一直到1907年才设置。直隶、四川两省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1884年建新疆省,始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福建巡抚由闽浙总督兼任。其余各省则督抚并置。1.江苏巡抚(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元年置江南巡抚,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18年江南分省,更名江苏巡抚。2.安徽巡抚(巡抚安徽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顺治元年置操江兼巡抚安徽徽、宁、池、太、广,驻安庆。康熙元年省操江,所部12营改隶总督,始置安徽巡抚。嘉庆8年因距寿春镇远,加提督衔。3.山西巡抚(巡抚山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元年置巡抚,驻太原,提督雁门等关。雍正12年管理提督事务,节制通省武弁。4.河南巡抚(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理河道、屯田)顺治元年置,驻开封。康熙17年定管理河南岁修工程。雍正4年加总督衔,不为常例。后裁,13年复置。乾隆5年因盗警,加提督衔。5.山东巡抚(巡抚山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理营田)顺治元年置,驻济宁;海防巡抚驻登州,9年裁。康熙44年管理山东河道;53年兼临清关务。乾隆8年依山西、河南例,加提督衔。6.陕西巡抚(巡抚陕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顺治元年置,驻西安,定为满缺。雍正9年以兵部尚书史贻直署巡抚,自此始参用汉人。7.浙江巡抚(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理粮饷)顺治元年置,驻杭州。雍正5年改总督,13年仍为巡抚,兼总督衔。乾隆元年复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36清朝地方机构等内容。 
 (5)监查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 ,左都御史、左副都 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 的加衔。 (6)地方行政: 清沿袭...  清朝兴盛时中国的行政区划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历史资料】清朝兴盛时中国...实际上道不完全具备地方 政府性质,不过是省级行政机构的派生物。 府是省之下...  作为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直隶厅”与“散厅”是乾隆三十年代中期才成为“定制”,即行政 机构化了。其转折点是“直隶厅”的成立。在此之前的康熙、雍正年间,...  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 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 作为地方监察机构的道, 不仅与整个清代相始终,而且一直延续到北洋政府的垮 台。有关清代地理沿革的著作和地图,只有省、...  近代前期的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近代前期的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第一节晚清政权机构的变化 清朝政治体制,是以君主专制政体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随着...  各项制度的顺利施行需要高效的行政系统, 清朝前期的财政机构设置也体现了中央总揽 财权的指导思想。中央设户部,户部银库为天下财赋总汇。各省设布政使司,主管地方财政...  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 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客观的说,仅仅就特务机构来讲,清朝比明朝进步得多,直到清亡,一直没有完全意义...  清朝中央司法机构包括( )。 A.刑部B.大理寺C.都察院D.枢密院...参照明朝的司法体制,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司法...  都察院还在京城设五城察院,分东、西、南、北、中五城,每城设一衙门,以巡 城御史为长官,专察京城地方的机构和官员。 此外,清朝督察院还设有宗室御史处,专门...来源:环球网历史频道 时间: 23:33
本文摘自《逝去的武林》 作者: 李帼忠 徐骏峰&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李仲轩的母亲王若萳,是近代爱国将领王锡朋的重孙女。王锡朋五十五岁时,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阵亡,官至“从一品”。  1841年10月,浙江舟山抗英保卫战持续了六个昼夜,中方官兵每日每人只有三碗稀粥。当炮管热得红透,不能再发炮弹时,王锡朋率将士以长矛砍刀与英军对杀,共打退英军九次进攻。  王锡朋右耳部受伤后仍坚持战斗,最终头部中弹而死。在清朝的官方记录中,他的尸体周围有十多名英国士兵的尸体。  在中国档案馆编写的《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中,记载他率领的寿春兵杀敌最多。英国占领舟山后,将王锡朋的尸体碎尸了。没有了尸身,芦台老家坟地埋葬的是他的衣冠。  王锡朋1808年中了武举人,二十八岁入京任二等差官。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同时精通兵法。他任寿春总兵后,寿春部队以打硬仗著称,有“敌见寿春兵即远遁”的说法。  他在民间号称“仁义将军”,因为他善待下属士兵,从不扰民。一次行军途中见一名士兵无伞,便叫士兵和自己共用一把伞。在一次行军途中遇到了一个被遗弃的男孩,就将这男孩收作了马童。  这位马童调教马有绝活,出现了多次马通灵的事。王锡朋在行军路上,马突然不走了,鞭打无效,马驮着王锡朋向另外一条道上跑,死活不走预定路线,王锡朋心有灵犀,就此改了道。后来查明,预定路线上有敌人埋伏。  马童跟随了他十八年,曾在战场上将王锡朋从死人堆里背出来。所以,在芦台王锡朋的墓旁,便是马童的墓。仆人葬在了主人家的坟地里——这破例的事情,在北方广为传颂。  著名的京剧武戏《铁公鸡》便借用了王锡朋和马童的典故。铁公鸡是一位太平天国将领,一毛不拔是铁公鸡,形容人吝啬金钱,这里则说的是这位太平天国将领赏罚分明,治军严格得一丝不苟。  《铁公鸡》中最有名的一段戏,就是描写清军将领相荣中了铁公鸡的埋伏仓皇而逃的情景,最后相荣昏迷,他的马童张家祥背他逃出了火海。这是一段难度很大的戏,要以舞蹈来反应相荣的心情,相当于音乐里的华彩段落。当时天津人多说这段戏借用的是王锡朋和马童的典故。  舟山保卫战,他原本可以不战死,因为他本在宁波驻防,是到舟山救援的。在舟山第一次击退英军后,他接到调令离开,舟山将领们为他饯行时,得到英军很快要再次进攻的消息,他选择了留下。  他阵亡时五十五岁,被赐封为“第一刚节公”。之前四十六岁时,在湖南一次战役他奋战五昼夜,受道光皇帝赐封为“锐勇巴图鲁”,巴图鲁是满族语,意为勇士。  王锡朋的长孙夫人性格要强,另一种说法是凶悍,后人褒贬不一。她生有三子,长子王燮,次子王照,三子王焯。长子是世袭武官,后两个儿子都是进士。  亲戚背后管她叫“大王熙凤”,意思是比《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还厉害。她的丈夫叫王楫,与她性格不合,所以他的生活起居多由她陪嫁过来的丫环照顾。丫环被称为“二姑娘”,与王楫日久生情,王楫许诺将二姑娘立为二房。  当时男人三妻四妾是普遍现实,丫环作妾也不新鲜。但她不同意,一说二说不行,王楫便说:“你非不同意,我就吃鸦片。”  那时有身份的人家多备有鸦片,除了给有此嗜好的客人用,主要是用于药用的。她便叫:“来人,上鸦片,家里有多少都拿上来!”  佣人们只好拿上鸦片,王楫面子上下不了台,拿起鸦片吞了。佣人们要救人,她则绝望了,吼:“为了个丫环自尽,罢了,罢了!”然后抽出刀,说谁敢救人,她立刻杀了谁。  王楫便这样死了,丫环二姑娘也要撞死殉情,被她给骂住了,说:“没你事!”二姑娘平素就怕夫人,给夫人一骂就吓住了,没死成。  王楫之死对外声称是病逝,二姑娘整日哭,更怕夫人了,很快就真的病死了。夫人逼死丈夫的事,家人都不敢提。夫人的性格从此更加严厉,她的三个儿子都怕她,都想学业有成,早日离家。 相关阅读:爱国将领王锡朋(来源:舟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锡朋字樵慵,顺天府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人。少年攻读儒学,博览典藉,胸有大志,善书法,喜韬略,好骑射。嘉庆十三年(1808),中武举人。曾充任兵部差官,捐升固原游击,道光六年(1826)随同陕甘总督杨遇春,平定新疆张格尔之役,自大河拐至回庄,英勇善战,赏戴花翎。后来,在进军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叶尔羌、和阗等地战斗中,又屡立战功。道光十二年(1832)又从提督罗思举参预平定湖南苗民起义,并辗转湖南、广东,平定瑶民起义,赏锐勇巴图鲁名号。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镇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道光二十年(1840)调吴淞,协同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吴淞要塞两个月,曾炮击大小英舰两艘。王锡朋亲自训练的寿春兵,以骁勇善战驰名,“英人闻风远遁,数月不敢窥。”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侵占定海。  同年八月,王锡朋从吴淞调赴宁波,任镇海诸军翼长。翌年二月,王锡朋和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带兵三千人,收复定海。  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间,英舰29艘,麕集舟山群岛黄牛礁一带,侦察定海洋面。三镇总兵原先皆守城,大敌当前,乃分守要地。王锡朋守晓峰岭,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守竹山门,定海镇总兵葛云飞踞守土城。  10月28日激战进行到第3天,英舰“摩底士底”号、“哥伦拜恩”号、“复仇神”号,连樯驶进,攻打晓峰岭,开炮三、四百发,王锡朋率部隐伏石崖反击,无一伤亡。后来,英军50余人,驾驶舢板船,由竹山门登陆,被郑国鸿率部放抬炮击退,杀伤多人。与此同时,英国侵略军大队在螺头登陆,进攻晓峰岭,因晓峰岭无炮台,左营游击胡德耀指挥部下全力抵抗,在战斗中胡德耀被子弹打中右手心,骨碎脉断,当即昏死。王锡朋率兵接替他的阵地。傍晚,英军绕至定海城南,占领五奎山,英海军司令和舰队也从黄牛礁纷纷来到定海港。  连续五天五夜的交战, 清军死守阵地,英军洋枪大炮难以攻克。最后由内奸向导带领,于10月1日早晨在大雾掩护下,从定海西边海域螺头偷偷登陆。英军发动全线进攻,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一路攻竹山门。  五奎山的英军在大炮掩护下,也向晓峰岭再次进攻,镇守在晓峰岭的总兵王锡朋首当其冲,他指挥将士奋力战斗,英军步步紧逼冲上山时,王锡朋振臂一呼,寿春兵炮火齐发。当时在场的英军回忆说:“中国人下山来迎战。他们的火绳枪和台枪的火光使满山象燃火一般。”在交战中双方伤亡都很大,守军前队将士阵亡,后队继续奋战,击退英军九次进攻。由于连续作战,守军所有抬炮炮管打得火红弯曲,不能装打弹药,只能短兵相接,刀矛相搏。王锡朋身先士卒,左冲右突,杀敌无数。英军大队逼进,部属亦先后阵亡,王锡朋不幸中炮,一腿打断,但他仍手举大刀砍杀蜂拥而来的英军数人英勇殉国。晓峰岭失陷。  当英军攻上晓峰岭后,找到王锡朋总兵的尸体,便在尸体上持刀乱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认不清。道光皇帝得知王锡朋惨死的消息,为之动容,专门为他写了祭文,他是三总兵中牺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尸体没有找到的一位总兵,时年56岁。
来源网址:/view/95819/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支持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主办技术支持单位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受理信箱: 苏ICP备号-2
秦岛资讯网全称秦皇岛新闻资讯网是秦皇岛地区综合资讯门户网站,传民声、达民意!每日推送精选 新鲜生活资讯以及最新网民关注热点信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版图有多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