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百丈关战役胜利性胜利什么意思

  这个话题史学家们、大神们都翻烂了,传记作家们甚至精确到小时、分钟的来试图重现历  史,尽量做到“客观真实”。但从本人的角度来看有些东西被放大了,有些东西被弱化了。  站在一个门外汉的角度我也想谈谈真实影响当年东北战场走向的主要因素。  谈起当年胜利的诸多因素第一当然是林biao,说其神的吹上天,贬低其的说是顺应历史潮  流的一个幸运儿,也就是说当年共产党民心所向,得天下迟早的事情。我想说的是林绝对  不是神,也不是顶尖的名将。当然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个幸运儿,在战略决战  之前无意中作了几项别人不曾做的准备,这几件事在军队里很平常但却最后成了那个掀起  风暴的蝴蝶。首先就是组织专门的炮兵,当然这只是想法,有几个因素把这个想法迅速化  为现实,一是朱瑞,专业炮战人才;二是抗战胜利日军留下大量的轻重武器;三是东北当  时苏占区,通过明暗各种交易提供了大量武器,当然朱瑞带领人也找到不少日军散落的武  器;四是大连旅顺为苏、共所有,提供了不少弹药;最后,林的留苏经历,让他清楚大规  模炮战的威力,所以在常规步兵编制配备火炮的基础上单独成立炮纵,攻坚战中火炮集中  使用。这几个因素合力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四野在48年决战前夕其火炮数量和炮兵素质达  到了国共双方所有军队的最高水平。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其实单单炮兵强大并不一定就能打赢战争,尤其是野战,当时交通不发达,火炮全靠车拉  和牵引,决定其机动性不强,在部队流动性非常高的野外火炮无法及时跟上作战部队,而  且野战条件下单兵都成散开状态(开战,不是行军时),轻重炮火一般都是压制,无法大  量杀伤对手。但当时的背景和此完全相反,国军占领中心,解放军占郊区和农村,野战基  本没有了,完全是攻坚战,这个就给火炮尤其是训练有素的大口径火炮集中部队提供了良  好的发挥空间。  另外一个因素是之前的战况,就是林四战四平和初次大长春,结果一样都是不顺利,四平  战甚至伤亡不小,变成拉锯和消耗战。这个结果在46,47年很正常,也就是说双方正常发  挥水平也就这个结果,所以48年大会战国共双方都是基于这个前提部署战役的。当时大家  的设想是任何一方想要攻坚只能动用大量步兵和零散炮兵进行逐个堡垒的争夺和攻坚,一  般攻方伤亡很大,而且耗时动不动就几十天。毕竟士兵不是机器人,单兵面对轻重活力封  锁血肉之躯没什么作用。但是经过两年的组织和经营四野组织了强大且火力集结一起的炮  兵,加上另外两个战术:一是交通豪,可有效迫近防线且伤亡很小,另外一个最重要就是  分割包围大纵深穿插,具体表现在攻城就是城破后立刻从缺口涌入大量部队,进城后玩命  前冲,放弃两侧工事堡垒,直接向城内进发,从而迅速打乱敌人防御体系,换句话说双方  混战。野战也是一样,电影里演的廖耀湘撤退的时候是立体滚筒式撤退,林就命令不管敌  编制大胆穿插,看见战机就打。这个战术在当时是创新和有效的,之前其他战场上很少有  人采用,为什么?因为之前一直是抗战,敌我双方是不同国家的军队,双方没有什么和解  或者放弃抵抗一说,你死我活的斗争,而解放战争背景变了,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  有着相似的地域、血缘。。。双方士兵没有严格地域和民族之分,当兵打仗要么吃粮要么  被拉壮丁,所以谁也不会拼命,国军这样共军也一样,那队伍战斗力以及战场命令主要靠  什么维系?士兵就是墙头草随大流,打起仗来能打就打,一看队伍散了立马缴枪或者开溜  。所以面对这种背景林的大部队分头大纵深穿插就有奇效,每次攻坚打起来,重炮一轰惊  天动地,士兵们短时间看不见天日听不见声音,再有部队迅速通过穿插到自己侧后方,军  心立马就散了。所以解放战争歼敌数量经常说几十万,实际毙敌数量不多,成建制“起义”  的更不新鲜,换作3年前抗战,无论八路还是国军你拿一只大部队穿插到日军后方看看,没  人敢,8年抗战没有这种战例。军人的惯性思维,解放战争一开始大家还是照着抗战套路打  ,殊不知时过境迁,林大胆变化出其不意。好总结这一段,就是四野攻坚能力通过炮兵建  设、大练兵演练其能力已经比几年前高出数倍,但是当时国共军队将领根据四平长春战役  对攻坚战还停留在之前的认识当中,举个例子,如果2年前四野打四平需要20天以5万人代  价拿下,现在可能需要12-24小时及5千人的代价。这个惊人的变化蒋无从知晓,所以认为  比四平大的多得锦州10几万部队坚守15天是最坏的假设。有了这个时间,沈阳、葫芦岛、  平津方面完全可以完成战略合围,再加上守城力量内外开花一举歼灭从北满行军千里给养  不足的四野,如果坚守更长比如能挺一个月,增援部队不用往里打直接战略威慑四野就得  撤退,几十万部队没有给养就只有等死。应该说甚至当时林也和蒋差不多想法,他的部队  他知道实力,但是这个只是练兵的的结果,没有经过实战。按理说想要检验效果并且一边改进和调整,这是理智的做法,如果打锦州,那部队的新战法,以及新成立的重炮力量就只有一次机会,到了那如果有效什么都好,如果无效,几十万部队很可能溃散,后果是东北彻底丢失,林被解职并再也无法在军中任职,解放军和国军都没他位置。所以锻炼好队伍后林极力争取先打长春可以检验队伍,打不下也没关系解围而去战势恢复原状。打得好可以乘机急行军往锦州再赶,也许锦州国军跑了,但沈阳不一定能跑,这样最乐观可以歼敌30万。更何况打长春的时候沈阳守敌不见的老虎不出洞或者即刻出逃,也许老蒋会即刻电令北上解围,那打援就更简单了。所以这个打法从风险收益比来说最好。现在大家事后复盘当年战场每个人都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当年的态势可不这样。以至于林在合围锦州后依然有回撤的想法。
  综上所述,辽沈战役国共双方对各自兵力部署和战略意图都很了解,唯独一个看似很小但最后却影响整个战役结果的因素被双方忽视,就是林的部队攻坚能力到底如何?是20天还是20小时?事后证明是后者,让国军算盘彻底落空。到底什么导致这个结果我们总结一下:苏联暗助包括解放军自己努力让重炮部队迅速成立,大练兵及朱瑞领导层让炮兵从配角变为“专业”士兵,攻城战比野战更适合进攻方火炮发挥,大部队大纵深穿插成为可能(不同于抗战矛盾的双方),交通壕可以迫近工事减少伤亡,这是地利人和。还有天时,就是历史的战役都没有重炮团攻城迅速破城的战例,国军方领导均无必要的警惕性并采取措施。所有这些天时地利人和导致锦州迅速陷落。  锦州陷落,三路合围解围的策略落空,迅速形成关门打狗局面。剩下的就是歼敌多少的问题了。这是讲攻城,那么野战呢?野战方面林一样采取了大范围穿插分割包围,效果和攻城一样,但重炮团就不和攻城一样了,因为没有固定据点给你打,这时主要就是火力压制和掩护了。丢了大城市逃命的国军已经无心恋战了,他们本来就不擅长野战,不是指挥官脑子笨,而是如果你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依赖有谁会放弃它们主动跑到野外去驻扎和作战呢?所以本来是解放军长于野战,国军长于守城,等城守不住了那野战就更落下风了。  至于很多学者详细阐述的林在打锦州前如何高明的部署其他纵队阻截沈阳、葫芦岛及河北的援军,以及塔山及黑山等如何顽强阻击增援之敌的冲锋等,看着很英勇,但是估计换个指挥员也会那么部署吧,难道还会不设兵阻援?你我带兵也不会这么干吧。大家都是掐着秒表计算这个小时哪个纵队在什么位置,敌军在什么位置。。。然后得出结论某某指挥员多么高明多么英勇,也许真的有厉害的阻援能比别人多挺1,2天,国军有处于私心贻误战机拖延那么1,2天的例子。但是这些因素汇总几天可能就是几天的差别。那边国军把锦州可是按照坚守个把月甚至几个月计划的,个把月和一天的差别实在没法相提并论,所以后面计划全盘落空。  这是辽沈战役的结果,战役结束后其实中国的内战结果就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林提百万大军南下,其实百万大军是次要的,这个重炮团和有效的攻城战法让国军所有守城的准备都失效,也就是说四野所过城市一定都会被很快拿下,老百姓当时的描述就是,没看见过这么多重炮,这么大的炮弹。大中城市是国军的据点和给养命脉,没有这个跑到野外和解放军作战,他吃不了这个苦,吃的了这个苦也没这个战斗力,因为他们没有长期野战的经历阿。大中城市陷落最后结果就只能是失败,这是普通地形下国军最后的宿命。西北和西南有些地方例外,山高林密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  写了这些很多人会认为扯淡,我们历来不都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一的,武器次要因素吗?电影里对炮兵也是一带而过,那是因为电影需要渲染和突出英雄,辽沈战役50%以上的功劳是被称为战争之神的重炮,但观众大部分都看隆隆炮响却没什么意思,起不到宣传作用。另外的佐证就是几年前的抗战,后期苏军出击东北,曾经横行中国8年的日军,即使凭借坚固工事顽抗依然迅速瓦解,有人说后期日军兵员不济全是新手,新手你让八路和国军去攻坚看看?苏军横扫东北的时候我们还躲在重庆大汗淋漓的喘息呢。苏联作战就比中国勇敢多少倍?为解放中国领土就玩命?我爷爷在世的时候谈到过那段历史,苏军攻城的时候往往大批火炮和坦克,重型坦克往往把炮口调转到后方,直接开过去把城墙或城门碾压开,然后火力开道前进。就是这个重炮坦克碾压下日军迅速投向或自杀,苏军的回忆是没有遇到像样抵抗。为啥?你用三八大盖和山炮去对付苏军?除了给坦克造成几个弹痕不起任何作用。  这是我对辽沈战役以及其后全国解放战局的粗浅理解。希望大家茶余饭后聊聊。
  欧洲长期以来一直以石质堡垒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火炮出现后,一度对城堡造成极大威胁(典型战例: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在文艺复兴时期后,很多优秀建筑师仍希望通过改进城堡的构筑模式达到防御要求,15世纪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里奥·贝蒂斯塔·阿尔贝蒂在《筑城术》一书中提到一种新式防炮城堡——低矮厚墙、倾斜墙面的星型多面棱堡,16世纪30年代,意大利人又把火炮融入这种棱堡,使得城堡重新获得军事优势地位,防御能力大大增强,要塞一旦被建成便极难被攻克,也使当时的欧洲要塞攻防战成为重大课题,直到17世纪70年代,法国元帅,军事工程师,现代工兵的创始人——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提出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才得到解决。  所谓的沃邦堑壕攻城体系就是要在守军炮兵火力射程之外首先由专业工兵挖掘一条环绕城堡的堑壕,壕深3-4英尺,挖出的土堆向城堡一侧,形成胸墙。然后由这条基本堑壕出发,工兵向城堡方向之字形挖掘壕沟,这种锯齿状壕沟可以有效防止守军纵向炮火对工兵的杀伤。当掘进至距城堡600米时,工兵开始旋转方向,挖掘一条与基本堑壕平行的前沿堑壕,两种壕沟的深度与构筑方式相同,前沿堑壕挖掘成功之后,攻城部队将火炮拉近至前沿堑壕,利用胸墙掩护隐蔽开火。如果这种炮击仍不奏效,则以同样方式再向前挖掘,挖掘出第三条,第四条堑壕,直至用火炮彻底摧毁守军防御。  沃邦提出的这种堑壕攻城体系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野战阵地体系,将原来零散的壕沟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使之在攻城作战中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PLA)在解放战争中曾多次采用土工作业接近国民党坚固防御阵地,就是这一战术体系的简化版和变种。
  法荷战争后期,法军取得了马斯特里赫特之战的胜利,使得各国坐到了谈判桌前,尽管如此,由于缺乏决定性的战役,战争双方仍然试图以有限的军事行动为自己在谈判桌上谋取更大的利益。而萨伏伊公爵在1696年退出战争使得法国在东南战场压力减轻,得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西属尼德兰战场上来,路易十四决心以一场在佛兰德斯的大胜奠定在谈判桌上的优势地位。在一片故意营造出的和平迷雾中,1697年4月中旬,法军开始向阿塔集结,准备发动围攻。而这次围攻的总工程师,正是已经历了四十余场围城战,攻城技艺炉火纯青的沃邦。5月16日晨,约12000名法国骑兵抵达阿特,随即切断了该城与外界的主要交通线,并俘获数名联军军官。同日,围城部队主力及侧翼部队开拔。此役总指挥为卡蒂纳元帅(Nicolas Catinat),他与沃邦同为小贵族出身的将领,彼此间有近乎天然的好感,因而也为此次围城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卡蒂纳元帅的攻城主力部队约40000人,阿特城内联军约有3,600人,分别来自西班牙、瓦隆(位于西属尼德兰,当时以盛产雇佣军闻名)、意大利、德国、荷兰。攻城部队拥有73门火炮,其中有32门攻城重加农炮,包括20门24磅加农炮、12门33磅加农炮,其余41门火炮则主要用于杀伤人员。此外,多年来手把手培养后备工程技术人才的沃邦如今已拥有一支多达六十余人的工程师队伍,这为他的攻城战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与此对应,城防部队配备有32门火炮和30名工程师。对于守军而言,幸运的是,在法荷战争期间,法军曾占据阿特,其后沃邦对阿特加以修缮,增修了八座棱堡(Bastion)和八座三角堡(ravelin),在棱堡上加筑了6米厚的护墙,每两座棱堡间距离约为200米,恰为滑膛枪的最大有效射程,可以提供交叉火力,使要塞防御大为增强。  阿特城除去驻军外,还有约6000名平民。出于人道主义和战争实际考虑,攻守双方允许城内妇女出城躲避战火。守军出于防御便利考虑,焚毁了城外多数建筑——此举可以有效减少法军依靠建筑物掩蔽接近要塞的可能。与此同时,沃邦迅速征用了两万名壮丁从事内外对垒线修筑工作,以期彻底切断守军与外界联系,4000辆当地居民的马车被用于物资运输,附近的医生和药剂师也全部被用于协助治疗伤员。  内外对垒线由两点五米厚的胸墙和两米深的壕沟组成,环绕整个城市并处于守军火炮最大射程之外,每250米左右修筑凸角堡(凸角堡如右图所示),以便阻击敌军时发扬火力。法军将50个步兵营和相当数量的骑兵中队配备到内外对垒线,以期消除守军突围和联军援军进入的可能。  在对垒线修筑期间,成吨的木材和柴草,数以千计的镐、铲、斧、槌、桩、沙袋、木板,成里长的绳索不断运来。围攻逐渐进入有序阶段。  5月22日,卡蒂纳元帅巡视围城部队,当夜7时许,法军冒着瓢泼大雨,自内对垒线起在城市西侧开挖左右两翼接近壕,攻击目标直指布鲁塞尔门。与此同时,法军一部在城北佯装开挖接近壕,以期吸引守军注意。城西两路实际攻击部队各配备了十名工程师和800名士兵,攻击部队携带大量柴捆和堡篮(装满土的柳条筐,用于构筑抵御要塞火力的胸墙),根据工程师命令不断开挖壕沟并加固。值得一提的是,为激励部队,沃邦本人亲自安放了前20束柴捆,以为全军表率。  经过一夜的工作,至23日拂晓,法军已向要塞推进约800米,并由两道接近壕前出,将距离要塞约600米的第一道平行壕(即上图中所示First Parallel)开挖完工,在此次挖掘中,法军无一伤亡。  其后,法军以第一道平行壕为依托,继续向要塞掘进。掘进过程如下:首先由一名携带柳条筐的工兵以木制护盾为掩护,向前挖掘约半个土方,同时将泥土抛入筐中。完成后该工兵继续匍匐向前挖掘,其他工兵则对刚刚挖出的战壕予以加深拓宽,并以堡篮和柴捆对其加固,直到在战壕内行走的士兵可以完全被遮蔽住为止。如此工作一到两个小时后,工兵换班以便保持挖掘速度。当战壕达到一定长度后,步兵进入战壕,以便护卫工兵并阻挡守军出击破坏。至完工时,战壕宽度可达四米,足以允许火炮通行。每次投入到掘进中的总兵力为1600人,每天一班。六个营的步兵对壕堑工事加以保护,除此之外,还有200名火枪手,250名骑兵以及一个连的掷弹兵作为预备队待命。  法军在向前掘进过程中,采取之字形壕掘进,有意识地时常改变掘进方向,使得守军火炮只能打在胸墙上,以此避开守军的纵射火力,减少损失。至24日夜,法军已通过之字形接近壕接近到距要塞约300米的第二道平行壕(本页上图所示Second Parallel)。尽管守军以炮击和出城袭击加以应对,但并未对法军造成太大阻碍。守军正面的13门火炮每天仅能杀伤10名法军,在围城战的前五天中,法军总计伤亡仅有50人。  沃邦在阿特围城战中对炮兵的使用与标准的沃邦攻城法相比有所改动,至第二道平行壕完工后,沃邦才开始命令炮兵进入平行壕。27日拂晓,法军开始炮击。  与马斯特里赫特等战役不同,在阿特围攻战中,沃邦大量使用跳弹射击战术(即在射击时选择低伸弹道,使得炮弹在射中目标区域后向四处反弹,从而对临近的人员和机械构成威胁。在攻城时,炮弹直接跳越工事的胸墙,从侧方射入棱堡或三角堡的正面,杀伤人员和击毁火炮。这样的炮队还用来对隐蔽路的个别地段进行纵射。),共有6个连的炮兵计36门加农炮被用于跳弹射击,再加上28日起开始炮击的另外2个连的24门臼炮(短身管大口径火炮,以曲射火力杀伤目标。这24门火炮由3门发射540磅炮弹的重型臼炮和21门250里弗(livre此处里弗为重量单位,一里弗约合1.09磅)臼炮组成),有效杀伤了掩蔽物后的守军。跳弹射击的火力几乎使得守军无处藏身,根本不敢暴露行迹。27日当天,守军正面的13门火炮即被击毁2门,跳弹射击后的反弹效果造成守军每天损失均达百余人。早在1688年,菲利普斯堡围攻战中,沃邦就首次使用了跳弹射击。而在阿特围攻战中,沃邦将跳弹射击对人员和火炮的杀伤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此时,尽管理论上根据沃邦攻城法应当修筑第三道平行壕,但跳弹射击的良好效果使得守军战力已经大为减弱,沃邦遂决定不再修筑平行壕,而改为继续向主攻方向上的纳慕尔棱堡、林堡棱堡及中间Barbancon三角堡挖掘之字形接近壕。至29日夜,跳弹射击火力已迫使守军放弃斜堤。当夜,法军接近壕挖至斜堤。30日早晨,主攻方向上的三座堡垒正面的隐蔽路(Covered Way)和斜堤(Glacis)已全部为法军壕堑工事占据。尽管守军火炮猛烈回击,但是由于工事坚固,法军3死8伤,损失微乎其微。不过沃邦本人却被一发子弹击中锁骨,再次受伤。  法军进至斜堤和隐蔽路后,沃邦命令工程师开始挖掘坑道以引去护城濠内积水,濠内积水迅速下降至约1米深。  此外,由于上登德河(Upper Dender)流经此处,法军集中3门最大的重型臼炮(发射540磅重的炮弹)对水闸进行轰击,31日,水闸被轰开,大水漫入城中,淹没中心广场数小时。  5月31日起,法军以21门250里弗臼炮和三个连(包括新组建的两个连)的跳弹炮队对Barbancon三角堡两侧的Cambron三角堡 和 Recollets三角堡加以炮击。除此之外,原正面四个连的跳弹炮队仅有一个连继续以跳弹射击炮击Barbancon三角堡。其余三个连则不再发射跳弹,变为破城炮队,各针对一个三角堡使用加农炮直接瞄准射击,破坏城墙。此外沃邦还使用坑道作业从地下接近城墙,以期多管齐下破坏城防。  法军工兵部队向护城濠内投入大量柴捆,以便突击。31日夜,法军掷弹兵攻入Barbancon三角堡,守军试图反击,但立刻遭到掷弹兵的逆袭和隐蔽路上法军的火力覆盖。当守军试图撤回后方凹角堡时,却发现法军炮火已摧毁了三角堡与凹角堡间的桥梁。法军控制了Barbancon三角堡,6月3日,堡内最后一名抵抗者投降。  6月2日,法军将12门攻城重加农炮运抵Barbancon三角堡两侧的隐蔽路,随即对左右的纳慕尔棱堡和林堡棱堡发动直接瞄准炮击。24门臼炮也对其发动曲射炮击。两个新组建的破城炮队也前出至纳慕尔棱堡和林堡棱堡两侧予以炮击。得知战场状况后,荷兰执政兼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只得放弃徒劳的救援计划。事实上,当猝不及防的联军方面在得知沃邦前来围攻阿特后,已然做出了极为悲观的估计——法军将在15-18天内拿下阿特。已经64岁高龄的沃邦则不顾重伤在身,信心十足地表示即便是撒旦本人带领一万部队坚守于此,也无法阻止他攻克阿特。他甚至这样说:“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前从未有过像阿特一样如此巧妙、如此迅速的攻城战例。”  6月5日,纳慕尔棱堡和林堡棱堡的城墙缺口已被扩展至接近40米,卡蒂纳元帅和沃邦在勘察缺口处状况后决定发动突击拿下这两个棱堡,20个连的掷弹兵整装待发。正在此时,城内打出白旗,发出求和信号。5日晚,双方就投降条件达成一致。至此,阿特围城战结束,从5月22日开始挖掘第一道平行壕算起,仅仅过去了15天而已。法军在此期间战死50-70人,战伤250人,其中两名工程师殉职,七名工程师受伤,由于进展神速,火药、加农炮弹等物资仅仅消耗了一半储积量。对于这样一座防备坚固,且拥有3600守军的要塞而言,这个代价相当轻微。当年9月,《里斯维克和约》签订,法国与奥格斯堡同盟停战。  在阿特攻城战中,沃邦严谨而又适时应变的战术作风,努力减轻双方伤亡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军事技术应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百余年后,拿破仑时代的军事工程师们仍然赞美阿特攻城战为:“从未有过如此快速,花费如此之少,而对守军如此致命的攻城战”这是沃邦和沃邦攻城法的伟大胜利。
  @新昌仁慧
16:50:32  欧洲长期以来一直以石质堡垒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火炮出现后,一度对城堡造成极大威胁(典型战例:东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在文艺复兴时期后,很多优秀建筑师仍希望通过改进城堡的构筑模式达到防御要求,15世纪意大利著名建筑师里奥·贝蒂斯塔·阿尔贝蒂在《筑城术》一书中提到一种新式防炮城堡——低矮厚墙、倾斜墙面的星型多面棱堡,16世纪30年代,意大利人又把火炮融入这种棱堡,使得城堡重新获得......  -----------------------------  专家,就是这种新战法让各种规格火炮尤其是小口径直射炮有了威力,炮兵通过交通壕直接迫近到敌碉堡百米处,露出头一颗炮弹直射就掀掉一个据点。打掉它也就几秒钟的事情,但是修建一个这样的碉堡要多久阿。这个改变是国军将领始料未及的。
  柏林战役中,针对德军坚持巷战,战斗力强的特点,苏军在攻击建筑物时,以B-4榴弹炮和ML-20榴弹炮向地下室和建筑物低层射击,中小口径火炮则向建筑物中层和高层窗口射击,迫击炮则向屋顶射击,从而掩护突击工兵群接近建筑物。B-4榴弹炮通常在200-300米的距离上对已暴露的德军工事或街垒展开直瞄射击,其火力支援一般以400米纵深为限。  可以说,柏林战役充分体现了苏联大炮兵主义的思想,以炮主攻,步兵占领。也就说,步兵主攻的作用已经没有了,仅仅是等大炮摧毁敌人后占领阵地。解放后的新中国也继承了苏军老大哥的大炮兵主义思想,大型炮兵兵团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在主要作战方向上大量集中使用的可能性。随时都能保证在主要突击方向上作战的部队给予更多的加强,从而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苏军火炮数量和质量都较德军有较大优势。这样一来,炮兵就不仅是完成战术任务的手段,而且成为完成战役任务的手段。苏军炮兵编制更趋完善,仍按增加统帅部预备炮兵和加强队属炮兵的方针进行。  从1944年8月起,组建了4个突破炮兵军和11个7旅制突破炮兵师。到1945年初,苏军编成内有89个炮兵师和火箭炮兵师,138个炮兵旅、反坦克歼击炮兵旅、迫击炮兵旅和火箭炮兵旅。军和集团军属炮兵团扩编为炮兵旅,并于1944年8月组建了专门的山地驮载迫击炮团。  炮兵使用完全克服了炮火准备与炮火支援的脱节现象。各次重大战役其主突方向上的炮兵密度均在每公里正面达200门以上。在柏林战役中,大量集中地使用炮兵的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每公里突破地段上火炮和迫击炮的战术密度达到300门以上。这就使得炮火准备能够按照短促有力地进行压制的原则实施,并将持续时间缩短为三十分钟(十分钟火力急袭、十分钟等速射击、十分钟火力急袭)。在炮火准备期间对敌人防御压制的深度达到10~12公里。对步兵和坦克冲击支援火力计划利用探照灯照明在夜间实施,前两公里纵深内采用双层徐进弹幕射击,后两公里则采用单层徐进弹幕射击的方法。对步兵和坦克的火力护送纵深为8~10公里,方法是进行逐次集中射击。  在这一阶段,苏军进一步提高了火力急袭在炮火准备中所占的比重,并且力求使全部炮兵都参加火力急袭。要求炮兵对敌战术防御的全纵深实施强大的火力急袭,并以火力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坦克的进攻,直至完全破坏敌人的防御为止。要求在主要方向上的各集团军均应建立有远战炮兵群、火箭炮兵群,某些情况下还应建立破坏炮兵群。由于集中使用了炮兵,强调了强大的火力突击作用,炮火准备的持续时间从数昼夜缩短到20~30分钟,以使敌人在短时间内遭受重大损失。由于炮兵战斗力不断提高,炮火准备的实施方法和火力组成得到统一,通常由两次急袭射击和一次直瞄破坏射击组成,第一次急袭射击通常为10~25分钟,第二次急袭射击通常为15~25分钟。实施炮火支援的方式也由单层徐进弹幕射击发展到双层徐进弹幕射击,两种射击方法的结合使用是作战中的常用方法。集中射击和单炮、排、连射击的方法则通常用于纵深战斗中支援步坦战斗。  纵观二战时期苏军炮兵的发展过程,从技术装备发展来看,它的方向是增加数量,提高质量,表现为注意加强火力和提高射程、精度、密集度及机动能力。从编制上看,特别注重加强统帅部预备炮兵数量,组建强大的后备炮兵兵团。从学术理论上看,它善于总结炮兵作战经验,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苏军炮兵作战条令条例在二战中曾经数次更改,保证了及时将新的发展及使用方法推广运用。
  辽沈战役的决战阶段是在日-11月2日。但在1947年冬季攻势结束后的1948年3月份,东北人民解放军即已开始辽沈战役的准备工作——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调动与集结。此前,由于战争本身的破坏,加之为破坏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机动性,解放军也不得不有计划的破坏一切交通设施,结果哈尔滨以南的铁路线以及桥梁、涵洞、车站等铁路设施全部被毁。解放军本身的调动遇到了巨大困难。1948年5月上旬,林彪致函斯大林,向他提出帮助恢复铁路交通的请求。  斯大林迅速作出决定,于日签署了有关文件,满足了中共的要求。两天后,苏联部长会议正式下达5970号令,委派И.В.科瓦廖夫“作为交通部实施援助修复中长铁路各路段的有关措施和组建由当地干部组成的恢复工作机构的全权代表,派往中长铁路”。科瓦廖夫时任苏联交通部副部长,是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战争著名的军事交通领导人,在组织部队输送、保障物资供给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斯大林将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派往东北,表明他对这次东北决战高度重视。6月4日科瓦廖夫率领由21人组成的专家组离开莫斯科,6月中旬到达哈尔滨,可以说,这个专家组是以闪电搬的速度派出的。  为统一管理东北的铁路,早在1946年7月东北解放区就成立了东北铁路总局,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吕正操将军出任总局长兼政治委员。科瓦廖夫一行到来之后,便与茹拉夫廖夫一起,与吕正操和高岗等东北民主政权的领导人举行会谈,提出了许多建议,都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批准。随后,他们便开始协助东北民主政权进行铁路的修复和运营工作。  苏联铁路专家组首先帮助东北民主政权建立了铁路恢复管理局和铁道特种部队,并对最重要的被破坏了的铁路路段进行了仔细地技术勘察,查明破坏的程度和修复工作的规模,以及对设备、材料和劳力方面的需求量。确定首批需要修复的铁路干线的总长度为1800公里。  为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艰巨的铁路修复工作,苏联专家制定了“庞大的组织措施”,并经东北局批准,然后加以实施。这些措施为:  1、在运输部下设立修复工作局和各铁路分局下设修复处;  2、成立有3万人组成的铁道兵,辖4个旅,12个专业营和6个独立连,配备了相应的装备、器械和工具,这些装备、器械和工具一部分是东北就地解决的,一部分是从苏联运来的。  3、建立供应和采购机构与基地,保证修复工作所必需的枕木、木材、金属制品、路轨零件和小工具的供应。  4、在哈尔滨机车修理厂建立了专门的桥梁供应基地,以修理和制造金属桥梁构件和专门的桥梁装备。桥梁供应基地还按照苏联专家的方案制造出80吨的吊臂起重机。在哈尔滨还建立了专门的军械修理厂,为铁道部队修理和制造工具与装备。  应毛泽东和东北局的请求,铁路专家组制定了运输部铁路管理局的构成和人员编制,经东北局批准后实行。铁路专家组调查了东北的公路、土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并为东北局拟订了对这些交通设施进行修理、整顿,使之达到合理的营运状态的决议草案;还草拟了关于制止盗窃和回收被盗铁路器材的命令,该命令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解放军司令员予以发布。  以上措施,保障了铁路修复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到辽沈战役前,东北军民共接收和修复铁路5700多公里,通车线路里程达9818公里,占全东北通车线路的98%,修复机车885台。其中截止到当年12月中旬,苏联专家组组织并通过自己的直接领导,完成了1350公里最重要的铁路线的修复,其中包括吉林——长春,哈尔滨——长春,四平街——通辽,义县——锦州,梅河口——沈阳——鞍山,锦州——山海关各路段。  在这段期间,修复了大中型桥梁62座,其中完成大修的有东北中部几座最大的桥梁:沿哈尔滨——长春一线有全长970米的松花江铁桥,长320米的跨饮马河铁桥,长200米的跨伊通河铁桥;沿吉林——长春一线的有长420米的跨松花江铁桥(在吉林市附近),长190米的跨饮马河铁桥。这些桥梁的修复需要有复杂的专业技术,十分显然,没有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和精心的组织,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在修复以上铁路的过程中,还开通了从苏联境内的奥特波尔,经绥芬河,到旅顺港各站之间的直达列车,把苏联远东地区与旅顺口联系起来。  由于上述重要铁路和桥梁的及时修复,保证了人民解放军迅速转移和集中。解放军先是转移和集中在长春地区,而后又转移和集中到辽沉战役的关键部位锦州地区。  歼灭了这些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之后,利用刚刚修复的铁路,解放军又迅速地将转移到新立屯——沈阳和梅河口,最后全歼了困守在沈阳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  在辽沈战役过程中,苏联不仅提供了技术援助,支援了大批铁路器材,还应东北所请,紧急支援了棉花、布匹、医药、军需品、日用品等大批战略物资。日,高岗写信给斯大林,要求苏联紧急提供20000吨棉花,以解决东北纺织工业所需。由于这批棉花已经列入苏联对东北的出口计划,苏联外贸和运输部门便安排紧急调运。东北民主政权为及时得到所必需的苏联物资,将按协议提供给苏联的粮食赶运到满洲里和绥芬河边境车站,造成大量积压。苏联部长会议责成苏联交通部紧急解决东北与苏联的物资流通问题。苏联交通部遂责成外贝加尔铁路局和滨海铁路局,调动400个车厢,昼夜不停地转运东北的粮食。由于苏联部长会议的重视,物资积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保证了苏联向东北输出的棉花等各种物资的及时到达。  作战期间,铁路员工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的口号。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苏联物资的支持下,这一豪迈的口号实现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对科瓦廖夫和茹拉夫廖夫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专门致函斯大林表示感谢,并决定对苏联有功人员颁发奖章,赠送科瓦廖夫和茹拉夫廖夫每人各一部缴获的轿车和其它礼品;但苏联方面都一一谢绝了。  陈云评价辽沈战役意义时指出:“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加上当时解放军在其它各个战场上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为整个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于这次战役胜利的原因,他接着指出:“在抗日战争结束前,我们党在东北的力量与全国其它各个根据地相比最弱。  然而不到三年,却在那里打响了并且打胜了解放战争的第一个大战役”。之所以能够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党中央、毛主席为东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确的工作方针,为辽沈战役制定了完全正确的作战方针”之外,“首先,是由于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打败了日本关东军。我们的大部队能抢在国民党前面迅速进入这个地区,为改善我们的装备,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那时,苏联党对我们的力量估计不足,并有雅尔塔协议的约束,但他们还是尽力帮助我们的。东北背靠苏联,东邻朝鲜,这对于我们在和国民党作战中的后勤补给和伤病员的护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条件。”这段论述,从总体上阐明了苏联在辽沈战决战中所起的作用。  从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到辽沈战役,苏联与东北解放区形成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密切关系,实际上就是战略同盟关系。
  苏联表面中立,实际上却和共军作了很多交易,我们提供钢铁等原材料,他们提供战略物资和武器包括燃料等。就是这些暗中交易在物质上给四野提供了基础,四野也争气,拿到武器就刻苦训练,让手中武器发挥最大作用。最后的结果是让国军所有将领包括共军大部分将领都大跌眼镜。  当然当时四野的炮战能力和苏联及德国比起来还相差很远,无论武器和素养,但对付没见过世面的国军足够了。国军都是美械师,155口径炮也不少,但是对炮兵的重视以及战术经验却不够强,美军第一战场是太平洋,打仗主角是军舰、航母和飞机。欧洲战场主角是坦克,高机动化的炮战,牵引炮兵野战反倒没有坦克重要。  反正就是种种原因让国军最终没有出现象朱瑞那样的炮战统帅也没有像林彪那么重视炮兵的统帅。其实不奇怪,之前共军也没有大规模炮兵队伍,我在城里凭高踞险足以自保,我弄不来那么多炮,弄来也没用,我在城敌在野,火炮很难集中消灭其有生力量。  日军撤退没有销毁火炮也许冥冥中注定了东北国军的厄运。估计他们也很后悔。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找一找历史上有没有类似的占例呢?有,就是明成祖朱棣和成吉思汗.他们指挥的关键战役都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己的部队有一手绝活,相当兵力对垒对方基本上无法抗击这种绝活的打击,另外就是这种绝活战前地方不是特别了解.完全不知道这个不可能,只是对其利害程度没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就做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朱棣剿灭蒙古余党的关键战役用上了秘密武器神机营,这种武器就是火炮和火铳之类,之前别人并非不知道,但是经过朱棣的反复演练可以抵抗并有效杀伤正面骑兵的冲锋,这个和林当时四野何其相似,对方对四野的炮兵及作战力也不甚了解.回到朱棣的故事,有了这个绝活他采用了一个大胆的策略就是佯装轻敌孤军冒进,并在一个相对狭窄地带"按照预期"的被敌人骑兵伏击.一般按照明朝步骑兵战斗力很难抗住蒙古骑兵的冲击,特别是侧翼也被袭击的情况.但是这次例外,蒙古铁骑正面被三大营联合作战打得血肉横飞,最终都被绞杀在这个新武器战法中.正因为对手按照常理推测战斗力,所以事前才决定把所有本钱都压上,最后的结果是这一役全歼对手有生力量,后面蒙古余部都是散兵游勇.  反过来看如果朱棣不这么赌一下他很可能首先击溃一部分蒙古骑兵,后面看到明军的战斗力可能就迅速作战略撤退,在茫茫大漠大军追击小股部队太难了,人多了机动跟不上,人少了可能反而被对手围歼.  成吉思汗的例子也类似,就是他们长途奔袭的能力以及骑兵冲锋对垒的能力.有了这个独门绝技成吉思汗采取了不管对手几路来我自一路去,就是敌人多路齐头并进一起围攻的时候,由于我的部队机动快且冲击力强,所以我可以集中所有兵力看准一路敌人快速接战然后迅速击溃他,然后回过头来再对付另外一路,或者看形势不好就直接快速撤退.这个看似简单的战术实际上极难执行,因为骑兵中马匹的耐力是有限的,一天跑多远都差不多,而且还要给养跟上.蒙古骑兵不同,作战时每人两匹马,轮换骑兼程前进,人也不不需要给养部队,直接牛肉干.这样别人骑兵一天跑200你可以跑500,交战时候你总比别人多出来一两天.就像现在打仗一般机械化部队一天走几百公里,如果你能两个小时就走同样路程,那对手就很被动.  回到当年的四野他们就是这样,所以当年打锦州31小时,后来打更大的天津,29小时.天津,多大的城市啊?!如果大家觉得29小时拿下整个城市不算啥你可以自己当个导游带着一帮人去天津各处转转,大地方都走遍得多久?人家当年可是面对满是地雷,护城河,铁丝网,碉堡,工事的情况下.所以国军当时认为锦州可以守一个星期以上天津更是三十天.  当这两个城市眨眼间失手国军就知道大势已去了,双方的武器和战法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他们和四野产生了代差,后面的士兵就只有一个想法:逃命或投降,反正别当"炮灰".军官们不太一样,他们是穿鞋的,要考虑战斗失败后不能仅仅逃跑,那样会被蒋总统列为逃兵判刑的,所以稳妥地上策是尽早的调离前线,做文职,到后方,出国学习,或者干脆托病赋闲.实在都做不到如果和共产党方面有些交情就考虑投诚,总之要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投诚也是很有讲究的,不能太早,否则会被认为没气节,也不能太晚,否则等解放军付出了很大伤亡你才投诚就不会被人家待见了.这时候将领们的心思已经完全不在如何取胜上面了,打也赢不了.后面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个假设,大多数都是一触即溃.国民党将领不是傻子,如果双方战斗力相当哪怕仅仅弱一点他们也不会轻易投降,玩命拚一下局部战场打个胜仗,在党国为难之际绝对会迅速升迁,只有大家都心知肚明实力差距情况下才会有这个想法.  很多人都挖空心思探讨为什么廖占张武不进兵,傅作义为什么不增援,以及拿下锦州后林的神机妙算如何隐蔽急行军对沈阳之敌完成战略包围.其实这些都不是胜负手,锦州30小时拿下才是关键,不但让蒋的中心开花四面合围落空,也让东北战场其余国军都心惊胆寒.关于这个我们再举个例子,就是我们都不忍回忆之前不久发生的kun ming惨an,十几个持刀的歹徒,广场上民众何止上万?站着排你得砍多久?事后看回放的旁观者会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如果在场一定如何奋起反抗,实际情况呢?
  还有很多人说国军派系林立各怀私心,关键时刻调动不灵,我想说这些都没有实证,哪怕蒋和兵团司令有分歧也是就事论事,林和毛以及林罗刘之间也有争论。这个不能说明问题,而且真正执行命令部队还是执行了的。因为当时毕竟已经是统一政府了,廖兵团也不是桂係那种单独的军阀,还没胆子公然抗命。事实就是当时实力相差悬殊,这不是丑化国军,甚至什么通过贬低对手来贬低解放军。八国联军进北京,那些绿营和僧格林亲不认真抵抗?  
  说完解放军再说国军,先是蒋,不管东北之前如何,在锦州决战上他没有在战略上出错,这点从林总攻前却打算临阵退缩看出来,只不过蒋的部署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就是苏联遵守了协议没有暗自卖中共大炮,共军没有专门且专用的炮兵,没有一整套攻城战法,进攻方和守城方即使城破战损比也得至少大于1比1,也就是你想吃掉我锦州15万人马自己也得损失至少20万,当然有了这个前提他预计林不会强攻,除非疯了。  廖也和蒋一样想法,退一步讲即使你拿下锦州自己也得被重创,等你缓过劲来也得个把月。  他们都没想到林30小时拿下锦州而且自己部队无重大减员。不需要安置大量伤员和招兵补充人员,我猜想数量有增无减,因为投诚和百姓参军。至于粮食武器给养呢?锦州城里啊。多有这些都是蒋和廖想不到的。  
  分析的很有道理  
  不错,有观点有论据,可以自圆其说,不过对于大炮怎么来的,不是本文重点,可略过,别被人咬住不放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