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教育局信息中心马架山村历史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迁入通水、通路、通电的新村,布楞沟年轻一代对未来充满憧憬。
  修建在旧址旁边的布楞沟新村。
  布楞沟村民新建成的规模养殖场。
  布楞沟新建成的村学校。
  如玉带般蜿蜒伸展的布楞沟通村道路。
  旱情逼人。在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只有今年5月中旬下过一场透雨。
  这么旱的天,意味着今年的庄稼面临着减产甚至绝收。对这个&十年九旱&的小山村来说,这样的旱情足够严重,却并不罕见。
  布楞沟,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走进这里,就像一头跌进了大山里,近处是山,远处是山,满眼都是山。&上去一山又一山,一道一道的塄坎。&这曲东乡人吟唱的古老悠扬的花儿,仿佛就是布楞沟村的写照。
  干旱与贫穷,多少年里,如影随形,纠缠着布楞沟。每当旱情来临,走出去打工讨生活,成了村民唯一的选择。
  但今年,不一样了。
  9月2日,30岁的马阿力木没有出去打工,在羊场里忙乎着搞防疫;34岁的马大五,刚刚修好了4间红顶的暖棚圈舍,正准备进20只羊;再有几天,63岁的马占海建的4间牛棚就竣工了;十多年前离开村子的马达吾德,如今回到家乡建起了养殖小区&&
  大旱面前,没有人心惶惶,没有叫苦连天。这个东乡县曾经最贫困、最干旱的山村,处处是新的生机、新的憧憬。
  一条蜿蜒平整的水泥路如飘带般通向村子的家家户户,漂亮的新农村院落整洁有序,院子里的自来水龙头一拧开就传出动听的流水声,村民们的衣服干净了,腰板挺直了,脸上自信取代了愁容&&布楞沟村民,虽然还是身处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然而,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心胸,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穷,走出了布楞沟。他们的面前,是一条通往小康的迷人大道。
  而变化,就发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
  3年前的布楞沟,处处是破碎的耕地、光秃的山岭,村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2012年,村子68户351人,贫困面高达96%,人均纯收入只有1624元。全村68户,吃低保的就有52户。
  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陡峭、尘土飞扬的山路来到布楞沟村,亲切看望东乡族群众。这是他就任总书记后视察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县。
  习近平深情牵挂着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特困民族地区。他指出,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都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在布楞沟,习近平在入户慰问老党员和困难群众时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他叮嘱大家&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总书记的嘱托,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只要齐心协力,总书记的嘱托就一定能实现!&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等省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和乡亲们共同探讨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大计,协调落实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日,王三运和中石化集团公司负责人来到布楞沟村,实地察看中石化援建通村道路建设情况。王三运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奋斗目标、基本原则、着力重点、措施办法和保障条件,以超常规、持续性和配套性的举措,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
  日,春节刚过,王三运带着对山区贫困群众的深情牵挂,再次来到布楞沟村。他一路走、一路看,详细了解布楞沟村扶贫开发、教育发展、卫生医疗等情况。王三运强调,要把发展富民产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帮助有意愿、有条件的群众争取惠农贷款,鼓励和支持各类能人回村创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等特色产业,拓宽群众致富门路;重视发展学前教育,保障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教育,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同时也让村里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殷希望和深切嘱托。
  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也先后两次来到布楞沟村调研扶贫工作。刘伟平强调,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带领贫困群众尽早过上好日子。
  甘肃省委、省政府按照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住六盘山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编制了《布楞沟流域整体扶贫开发实施规划》(),将布楞沟流域锁南、沿岭等6个乡镇、22个村,人纳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全新的小康规划,照亮了布楞沟村的希望。
  地处两山之间沟壑里的布楞沟村,一条羊肠小道晴通雨阻。4年前,村民马瓦给盖房时不小心从房顶上摔了下来。十几位村民抬着他,从村子下到沟底,又爬到对面的山顶,花了3个多小时。然后,好不容易在山顶车辆稀少的公路上拦到一辆过路车,才送到医院。
  崎岖陡峭的山路,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梦想遥不可及。村民马建英告诉记者,到地里的路,三马子跑不成,架子车没法用,不要说收获时的辛苦了,单给地里拉粪,也只能驴驮。每年冬天,他都得忙乎近两个月时间,给自家20多亩地送粪。
  头疼的不只是路,水更让村民们愁肠。多少年来,村里人吃水,除了水窖,就靠沟里的一眼井水。井水咸,全村人都吃成了一口氟斑牙。一张嘴,老人、小伙牙齿全是黄色。就这,一旦天旱,在最需要水的时候,泉眼就不正常了,细得像&游丝&。
  &我们只好到20公里以外的达板镇去拉水,拉一方水,油钱得花120元。&马建英说,&往往是洗脸的水,留着反复用,洗碗的水,澄清喂羊。&
  打通不了基础设施瓶颈,怎么致富?精准扶贫,首先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拿下水、电、路这一道道&拦路虎&。
  在中石化的帮扶下,一条20多公里长平展展的水泥硬化路,如玉带般不仅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还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6个乡镇、20多个村、2万多群众的出行问题。今年3月,马阿力木的母亲铡草时将手铡伤了,一个半小时后,就送到了兰州的医院。
  现在,&烂泥路&成了&致富路&。村民们纷纷将骡子、驴卖了,换上了&三马子&、农用车。如今,马建英给地里拉粪,一天就干完了。去年春天,他还花了4万多元,买了一辆客货两用车,专门拉羊拉饲料。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还有5户人家买了小货车,跑运输。&
  吃水,也不发愁了。随着东乡县中西部农村人饮安全工程的实施,布楞沟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马建英家的6个水缸,扣在了院子门口的角落里,拉水的绿色铁皮水桶改成了做饭用的火炉子。他和许多村民都添置了洗衣机。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立起一块刻有这样两行大字的水泥碑。
  沟边,黄土高坡被推成大片平地,一排排红砖灰瓦房悄然建起,56户群众已经喜迁新居。村小学教学楼、村&六位一体&办公楼盖起来了,办公楼里,有了从未有过的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新修的一层层梯田高低错落,新栽的一排排树木绿叶绽放。这一切,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奏出一曲美丽动听的田园曲。
  &我活了60多岁,真是从来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能喝上这么干净方便的自来水,能走上这么平整的水泥路&&这样的日子做梦都没梦到过!我们真心感谢总书记的关怀,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民马一勒西说起村里的变化,又是高兴又是感慨。
  布楞沟村老支书马占海说:&如今,我们布楞沟的水、电、路都通了,山也绿了。新的学校、村委办公楼、异地搬迁项目都已建成,总书记的嘱托基本实现了!&
  产业扶贫是富民增收的&金钥匙&
  基础设施提升了,布楞沟村又面临新问题:国家惠农资金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1%。
  给钱给物只能管一时,不是治本之策。要打开贫困的枷锁,就必须赋予贫困人口发展致富的能力,用产业富民的&金钥匙&,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
  临夏州委州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确定了&从实际出发、问题着手、瓶颈抓起,实行区别化、个性化、差异化扶持,有针对性地制定到户到人的脱贫措施&的精准扶贫思路。发展特色种植,扶持规模养殖,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有组织输转就业&&一系列&菜单式&精准帮扶方式,惠及了临夏州的贫困群众,也让布楞沟找到了稳定脱贫致富的方向。
  东乡族人一直有&无羊不成家&的说法。&东乡手抓&羊肉品牌也远近驰名。
  针对群众这一养殖传统,临夏州和东乡县将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作为布楞沟村的主导富民产业大力扶持。除了发放良种基础母羊外,为了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今年,村民新建羊圈,一间能得到2000元的补助。
  &以前,想多养羊,哪敢?水,人都不够吃,每家最多养五六只羊。现在水和路一通,我们就敢多养羊和牛了。&村民马建英告诉记者,2013年底,他养了100只羊,3个多月挣了1万多元,日子一下翻过身了。现在,他养了220只羊。
  &今年羊肉市场行情不是不好吗?&
  &现在养羊反而是成本最低的时候,有赚头。&马建英自信地对记者说。
  抱有这个想法的,不止马建英一人,包括马达吾德在内的许多村民都这么想。
  看着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15年前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马达吾德,去年年底回来了。
  今年7月,他在布楞沟村头建起了6栋暖棚圈舍。&当时进了1000只羊,现在陆续出栏了500多只,一只赚100多元。&马达吾德说。
  &17岁就到外面打工,从来没想到这个小山村有一天能变成今天这样!&马达吾德告诉记者,今后他还要搞深加工、办农家乐,带动更多的老乡致富。
  为了多找几条致富的产业路子,东乡县还算收入账、算对比账,帮村民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今年他们还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鼓励村民种起了啤特果、花椒、山杏等经济林。村民马外那西家里的29亩地,去年还种的是玉米、洋芋,如今全种成了啤特果。
  &像今年天这么旱,玉米没啥收成,洋芋最多打2000斤,划不来。我种的啤特果,两年后就能挂果,一亩能收入两三千元。&马外那西说,&你看,今年头一回试着栽,百分之八十的树都活了。&
  和所有的农村一样,布楞沟村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存在着发展资金紧缺的难题。
  如何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信用贷款等,成功破解了布楞沟村民发展富民产业的资金瓶颈。
  除此之外,布楞沟村还有&土银行&。它是临夏州为全州1000多个贫困村量身打造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中的一个。即政府注入一定财政扶贫资金&铺底&,农民自主、自愿地以自有资金入股,并吸收企业注资,加上慈善机构和社会捐助,成立用于发展生产的基金,以低于银行利率的借款方式供加入互助组织的农民使用。
  在布楞沟村,这一&土银行&本金现在达到了155.4万元。由州财政注资120万元,企业捐资30万元,村民入股5.4万元。互助社向社员发放借款,比银行贷款手续更简便,2014年向33户群众户均借款2万元。
  资金一到位,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村民以前想办而没办成的事,现在成了现实。许多贫困户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转变。
  52岁的马克力木有3个姑娘,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有病,大女儿是脑瘫,多少年都坐在轮椅上。对他们家来说,看病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吃低保的钱似乎够用了。一年下来,马克力木能享受到1.71万元的一类低保和其他补贴。
  可谁都没想到,今年6月,马克力木主动贷了20万元的双联惠农贷款,建起了两排牛圈,将自家的牛从5头一口气养到了21头。
  &虽然政府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也得努力。&马克力木说,他的梦想是今明两年将贷款还完,5年后将牛圈装满,养50头牛。
  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办法、主动干&,布楞沟村村民的内生动力被唤醒了。201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19.2元,实现了整体脱贫。
  扶贫先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远眺布楞沟村,新建的村小学格外醒目。漂亮的两层教学楼,铺着绿色塑胶的小操场,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现在,办学条件好了,家长对教育空前重视。&布楞沟小学校长马春山说。
  在布楞沟村采访时,记者遇到的许多村民都没上过几天学。马春山是2002年调到这里任教的。去年,他做了一次调查摸底。这么多年来,他带过的学生,现在上初中的只有6名。唯一一名上高中的学生,还是那年从一年级转到新疆去的,如今在那边上高三。
  因为穷,很多东乡人曾经不愿让孩子上学,认为那样家里就少了劳动力。
  在31岁的马达吾德的记忆中,他上小学3年级时,因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就回家帮父母干活了。
  当年,马阿力木没有上学的原因也是穷。在他的记忆中,家里一直在跟贫穷做斗争。他11岁时,父亲就因病早逝。他的弟弟还是智障。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支撑。
  也有师资缺乏,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马春山刚到布楞沟小学时,这里只有一、二年级,学校也只有一名老师。3年后,开设了三年级,但老师还是只有他们两人。
  一直到2012年底,学校虽然有了4名老师,可教室仍然只有3间简易平房。两个年级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老师讲课不得不实行复式教学。
  治贫先重教,再苦不能苦教育。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优先任务,是减贫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举。2014年春天,在村子西头,削山平地新建的布楞沟小学拔地而起。
  &现在,孩子们一个年级一个班,互相不打扰了,他们上课专心多了,明显进步了。&陈秀芳老师说。2012年,她到布楞沟小学时,带的是一、二年级,给一年级上课时,二年级在一旁听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上课,也有电脑了。孩子们不但能接触到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教学也能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了。上学期给二年级带语文课时,陈秀芳运用光盘,对白居易的古诗《草》辅助讲解。&这加深了孩子们的理解,明显感到,他们学习兴趣浓厚了。&陈秀芳说。
  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也惠及到了这所山村小学。在临夏州,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实行义务教育。不但学费全免,鸡蛋、馍馍、稀饭和牛奶&&布楞沟村的孩子们,和其他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一样,每天都能在教室里吃到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
  只有让孩子们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才会成长为农村的希望。去年下半年,布楞沟小学还前所未有地开设了幼儿班。村里4岁到6岁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学前教育了。
  操场上,篮球架、乒乓球台一应俱全。校园里,淘气堡、摇摇乐、滑滑梯、跷跷板,以前从未见过的活动器材,打开了孩子们的天空。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来学校。&每天天一亮,孙子马鹏就把书包背上,要上学。&马占海对记者说。
  这位曾经担任过20多年村支书的老人,3个儿子没有一个上过学。现在,却将4个孙子全部送到了布楞沟小学。
  &没有文化,到外地去,连厕所都分不清,村里很多人干活只能靠苦力。我们全村351口人,只有两个凭技术打工的。&马占海感慨地说。
  &我一定要让孩子好好上学,没文化,啥都干不成。&虽然自己没上过一天学,两个孩子最大的才3岁,可马阿力木已经提前规划起孩子上学的事。
  村民对教育重视程度的转变,让马春山有点&吃惊&。时不时的,他们就会来学校,咨询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他和其他老师也经常会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这在以前,想都别想。&马春山说。
  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脱贫梦,&扶贫更要扶智&的观念在布楞沟日益深入人心。现在,布楞沟小学的学生有46名,比2012年增加了18名。
  融合推进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铺就精准扶贫&滴灌管道&
  旱魃肆虐,可布楞沟村飞绿吐翠。一株株幼小的云杉、油松、刺槐、红沙柳迎风摇曳,随着山势逶迤绵延。
  将生命色彩带给这片荒芜贫瘠之地的,是一个个帮扶干部职工。今年春天,上千名干部职工来到布楞沟,摆开阵势,共洒汗水,持续栽树一周时间。他们中,有来布楞沟村双联的临夏州委办公室干部,有双联单位的东乡县民政局干部,有来帮扶的临夏州移动公司员工&&
  一项事业众人干。众人播绿的场景,恰似布楞沟村打响扶贫大战役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初,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一上任,便来到布楞沟村,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商办法、谋富路。他说,要把习总书记的关怀转化为脱贫的动力,率先通过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使布楞沟流域成为推进精准扶贫的示范样板,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临夏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和扶持政策的措施办法,明确精准脱贫的思路目标、着力重点和工作举措,制定落实全省&1+17&扶贫政策的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编制到乡、到村、到户的项目清单。动员全州各级党政组织在精准扶贫中履职尽责、社会各界在精准扶贫中贡献力量、贫困群众在精准扶贫中精准脱贫,进而凝聚起全州上下聚精会神抓扶贫、一心一意脱贫困的强大合力。
  为了帮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增加增收技能和培育致富项目,东乡县推行了&菜单式扶贫&,让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项目,查询相关补贴政策。针对列明的17项扶贫项目,精准扶贫&&从贫困户暖棚圈舍改造补助到中药材种植补助,再到放养鸡培训,每一项都列明了补助标准和扶持内容。村民们可以自选,就像点菜,政府每户最高补助1万元。延伸羊产业链,打响&东乡手抓&羊肉品牌,东乡县还规定,凡是在省外开设&东乡手抓&店的,可一次性获得2万元的补贴资金或贷款贴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端起&金饭碗&,东乡县扶贫、职教部门与驾校等社会团体,联合对布楞沟村贫困农户开展培训。现在,布楞沟村村民马文斌正忙着在东乡县一所驾校学习驾驶技术,学费由政府补贴3000元,自己掏1200元。&等拿到驾照,我想贷款买辆微型货车,跑运输,估计一年能挣三四万元,比现在打工肯定强多了。&谈及未来,马文斌眼中充满了无限憧憬。
  自打参加了县畜牧局组织的培训后,马达吾德现在对养殖技术着了迷。到张掖甘州区的考察,让他明白了,养羊的品种至关重要。&萨福克羊、陶赛特羊,比我们现在的小尾寒羊出栏时间短,还容易长膘。一只大羊,最少多七八斤肉。&这些听起来都有些拗口的外国种羊名称,他不经意间就很顺溜地说出了。
  持之以恒地推动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在精准扶贫上下工夫。为了铺就精准扶贫的&滴灌管道&,临夏州和东乡县整合驻村帮扶力量,将&最宝贵的干部资源&配置到最贫困的地方,立体化、多元化地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带来特殊的帮助。
  从前年开始,高山乡人大主席马永奎兼任布楞沟村第一书记。他和乡残联理事长李文海以及其他两名驻村帮扶队成员,成了布楞沟村的&编外村民&。走东家、看西家,听民意、解民忧,他们和群众心融在一起、劲儿使在一处,改进了作风、收获了成长。
  &省里要求贫困地区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我们乡镇干部现在几乎全在抓精准扶贫,只有接地气才能增底气,动真情方能知实情,才能找出解决扶贫攻坚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李文海说。
  扶贫,扶出了志气,扶出了信心,夯实了人心。靠着这股精、气、神,布楞沟走出了贫穷,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幸福道路。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总书记斩钉截铁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决心。在这个史诗般的历程中,布楞沟,如同宏大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奏出了自己的华彩。布楞沟的扶贫精神,布楞沟的脱贫经验,对整个东乡县的精准扶贫,对临夏州乃至我们全省的精准扶贫,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今,&干部全力帮扶、社会无私相助、村民自立自强&的扶贫精神,已经走出布楞沟,走出东乡县,激励着临夏州各族人民,在走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记者 马克利 宋振峰 邹海林 马忠华摄)
版权所有:甘肃省政府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全州蒋氏溯源
全州蒋氏溯源
全州有“一唐二蒋”之说(注:1998年人口普查,唐、蒋两姓占全州人口的一半,蒋姓人口已略多于唐姓),蒋姓人口在全州占有非常大的数量,其分布于全州十八个乡镇大小村落八百余处,人口二十余万,为全州著姓之一。但其始祖是谁,为何姓蒋,从何而来,文化积淀如何。带着这些疑惑,笔者与几位族人前往河南的期思和全州的将军町、梅潭、石岗等地寻根溯祖,有幸记之。
分封蒋国,国名为姓
蒋国故址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期思镇。史料记载:“周室初兴,同姓封国五十有三,而文、武、周公之祚又三十有二。左传载:‘凡、蒋、邢、茅、胙、祭,皆周公之胤。’公之三子伯龄,为蒋氏封始祖。”(宋.苏轼《蒋氏龙边宗史序》)。“蒋在弋阳期思县”(《左传》杜预注)。“(
淮水),又东北,过期思县北,县故蒋国,周公之后。”(《水经注·淮水篇》)。“期思城,县西北七十里,古蒋国。”(《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光州固始县云)。以上史料说明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中姬姓之国有53个,而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诸子及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后代占32国,其中周公姬旦之后封有6国。蒋国在期思,是周文王之孙,周公旦第三子伯龄的封地。伯龄公因功而受封。成王年幼时周公旦辅政,时武庚串通管叔、蔡叔、霍叔以及淮夷诸国叛乱,周公旦攻灭东方l6
国,并对东方的领地重新进行了分封。因伯龄公在平定武庚判乱时是第一功臣,于是成王封伯龄公于蒋,称为蒋男,建立了蒋国。伯龄公配齐国姜文公女寿嫄,生本立、本道二子。寿八十二,生于武王十三年已卯,殁于昭王十二年庚子。谥曰正。葬地赐万寿陵。其传世器物为“将兑殷”和“将子爵”。
蒋氏始祖伯龄公陵墓——万寿陵
&&&&春秋时期,伯龄公的第23代孙姬简为蒋国国君时,楚大夫复遂于公元前617年攻蒋,自此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公的后代子孙因避难而逃离家园。为了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其子孙遂以原国名作为姓氏,以蒋为姓。因此,蒋姓出自姬姓,伯龄公为蒋姓的始祖,其祖根在今河南淮滨。
沧海桑田,遗迹未泯。蒋国存续400年左右,其故址仍向后人展示着它当年的文明和辉煌。现存的蒋国故城遗址呈长方形,古城墙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长约500米,墙基宽32米,东南有烽火台一处,残高约7-8
米,其它墙段残高1-- 3 米。城内尚发现了不少商周时代的铜剑、铜矛、铜和陶井圈等。
期思蒋国故城遗址&
世祖中兴,代有闻人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是在今河南省境内发展繁衍,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遣等原因,到两汉时期,蒋姓辗转迁徙到山东、江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定居繁衍。到宋元时期,基本形成江浙、湘桂蒋姓两大板块。“湖广填四川”后,蒋姓在川渝繁衍生息百万之众。至今,蒋姓总人口已达650万人以上,为全国第43大姓。
在迁徙过程中,期思蒋国后裔,世出俊秀,代有闻人。传至伯龄公第四十四代孙蒋诩,质直好义,以廉洁著名。西汉哀帝时,诩公为兖州剌史,值王莽篡位,诩公托病归杜陵,舍前竹下开三径,日与故人求仲、羊仲燕乐其中,自号“橐宇巢仙”。王莽以安车驷马三聘不起。光武帝即位,加赠诩公为文忠肃公。
蒋诩的长子蒋助,谦约节俭,仁慈爱人。元寿中,仕至会稽太守。蒋助生一子名蒋晃。蒋晃仕为青州刺史。持身廉谨,莅政公勤。民有“清如水,明如镜”之谣。平帝召拜司徒,复封为成汉公。
蒋晃生一子曰蒋横。蒋横性雄气傲,好读春秋,韬略、膂力出众,须垂三尺,燕颔虎头,颜龙准,文武兼资。从光武讨赤眉有功,拜大将军、九江太尉,封逡遒候。遭司隶校尉羌路之谮被诛。于是一子奔齐,八子渡于江南散处。后冤案昭雪,帝覆羌路之族而录公之后,九子各随其地受封,其中:蒋颖封金华候,蒋郑封会稽侯,蒋川封临江候,蒋辉(一作跃)封镇湖候,蒋渐封临苏侯,蒋巡封蒲亭候,蒋稔封九江候,蒋默封云阳候,蒋澄封亭候。故谓“横公生九子,九子皆封候”、“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裔。”
蒋横第九子亭候蒋澄,居阳羡滆湖西亭乡七堡湖墅里,是全州蒋氏的分枝祖,浙江奉化蒋介石一族也是蒋澄后裔。蒋澄的第十世孙安阳侯蒋琬,零陵郡湘乡人,随刘备入蜀,为诸葛亮所器重,诸葛亮称“蒋琬为政以安民为本,乃社稷之器。”诸葛亮对外连年用兵,但蒋琬都能够足食足兵,保障供给。亮每称:“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亮卒,琬任丞相、大司马,封安阳侯。
梅潭开基,裔遂繁衍
今全州蒋姓大多为三国蜀相蒋琬公后裔。据《全州蒋氏源流》记载:蒋琬公原配周文庠公女,继配毛氏,皆封成国夫人。生子三,长名斌、次名显、三名贯(guan)。
斌公,字其昌。仕蜀汉为绥武将军、汉城护军。
显公,蜀汉时为太子仆射。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同钟会分军灭蜀,斌,显兄弟同死蜀难。
贯(guan)公,字执玉。蜀亡后,贯(guan)公与斌公之子珩,随母毛氏夫人还居零陵湘乡,依其叔阳羡候瑜公抚育成人。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贯(guan)公偕母毛氏夫人徙居零陵洮阳县北之石龙潭,即今全州梅潭,为梅潭蒋氏开基祖。
(一)琬公长子斌公一系。斌公配费祎公女,生子三,名禧、隗、珩。
斌公子珩公世居零陵。珩生一子恭。再十四传至七十五世祖静公。静生二子,长名璨,次名瓘,瓘公后裔居永州、冷水滩、祁阳、道县、江永、江华、宁远等地,一部居全州城郊乡。璨生谨修、敏修。谨修生来万、来番。番居旧宅。来万于宋时由零陵太平门徙居湘源城北黄华岭下。八传至均济、均正。均济生元一,均正生元二。元一生三子;长名谅字彦斌,次名友扫字彦良,三名艮。元二生彦根。谅生四子;势琳字财初,势袖字福初,势爵字廷相,势珍字廷璧。势琳、势袖由黄华岭脚下徙居大冈;势爵、势珍徙居田尾底,其后裔部分迁至青龙岭、岳湾塘、白宝等地。势琳生瑄、侅、瑜、玟、璝五子。侅嗣叔势袖。瑄、瑜、玟、璝为四大房。势袖抚子侅早故,继抚唐姓子瑞,再抚赤竹子通,再抚王姓子兰。瑞子恕,恕子赞、令、洞、深,赞生文辕、文辅、文轸三子,失传。令生文宛、文喜、文冕,宛生时朝、时贞。文喜失传。洞生文显失传。深失考。通子志,志子嵩,嵩抚子文熊,熊先抚同姓时成、后生子时颖。兰子玑、琋、兰抚子理失传。玑子泮、权、依,泮失考。权子文鳌、文邱。依子文璧、文(父阝)、文郭、文卿。琋子根、榴、枧、楜,根养子文禄。榴失传。枧子文申、文章。楜失传。友扫生思顺,顺子高、高孙克连迁东山、白宝吊水井、大井坪一带,是为上房。彦根生势敏、势良二子。势敏生二子,长名珪、次名睿。珪生旺,旺生潮,潮生文贡、文赏、文通,是为下房,后裔居所失考。
又有世洪公一支,曰下房下。旧谱载,此支系清道光年间修入正谱。连峰公所出亦无考。
斌公后裔现居住于县内一百一十一个村落,具体是东山乡的白泉村、小和平、双井、杉木氹、吊水井、谢公坪、锦村、祖湾、白果树、黄腊洞、屲阳村、上庄、坪里、下福塘。龙水镇的小洞村、辛田蒋家、塔里村、禁山里、田中间、石爵村。白宝乡的大冲村、梅莲上村、大岭坪、栗山里(丽山路底)。永岁乡的大冈村、赤竹村、上秀水、岗头村、桥头村、寅头山、坪塘尾、石角尾、塘底村、岩门前、庄门口、车厂里、等家底、蜈蚣坪、双桥老街。庙头镇的大地里(猪头寨)、梅兴村、兆村。黄沙河镇的九秀、赤竹、弄屋、黄沙河街、碑石脚、边记、对门山、坝上、广口村、万世隆村、叠禄村、出山口、慕古村、上田村、铺里村、石城、田心村、西岸下典、上田。安和镇的青龙山。
才湾镇的老局里、双板桥、拱桥头、黄土塘、红桥亭、文家田、老俞家。咸水镇的湾背、南背、大拉口、半工田、季木山。绍水镇的军田、湾屋田、竹粒窝、大江背、袁家、赤蓝铺、白沙铺。凤凰镇的瓦渣地、拉口、老江村、牛斗江、竹山脚、享里村、菰塘村、岭山尾、建安司、丰福塘。石塘镇的石塘街。两河镇的山甲村、水秀里。全州镇的车田里、哲头、竹溪田、坪凤山、火烧渡、百顺号、鸟塘坪、杨梅岗、田尾底、青龙岭村、青水(青秀)、石山脚(新隆林)。资源县的中峰于家。兴安县华江乡的洛林口、界首镇的田中间(铁埠塘)。灌阳县有伍家湾、腊尾底、官庄、蒋门口。永州的槽家田。迁往滇、赣、豫、湖南道县、衡阳、永宁以及区内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灌阳、兴安、资源等地定居者未统计在内。
(二)贯(guan)公一系。贯(guan)公配何氏,生子二,长名炳、次名炽。
炳公派。炳公系贯(guan)公长子,琬公之孙,伯龄公六十世孙,仕晋为冠军将军。炳生维,维生世德,世德生思成,思成生通,通生五子:曰震、弘、云、霖、电、霖生二子,长伯突,次伯达。伯突于唐天宝年间由梅潭迁至龙岩之水西坊,其孙仲铎再迁石洞,伯达后裔,一支居庙头兆村,一支居东安马迹潭,通十世孙源,源之孙辅、臣,五代初为避兵乱,徙迁江西吉安泰和、清溪,臣生三子,一居庐陵,一居泰和,一居南安府平都等处。十三传至玉一郎、贞三郎、均二郎、仁三十二郎、乙八郎、八十九郎、葵一郎、葵二郎、葵三郎、克宗四郎、克志五郎,发祥千四郎、亮公、富七郎、丙坤二郎,共十一支。嗣后其子孙先后于宋末元初相继由江西徙迁零陵西乡、屏湘镇、隆庆、辛兴、咸和、咸阳、等地。明、清时,均二郎、仁三十二郎、发祥千四郎、丙坤二郎四支部分迁入全州,炳公后裔现分布于全州庙头镇石洞、大里中、兆村、灌背底、黄沙河镇正觉庵、外大岩、图田头、安和镇山背、大岗脚、金鸡地、龙塘寺、芹菜塘、矮山脚、半边丘、蕉江乡大拱桥、楼源、石塘马安岭、上栗山、咸水镇老铺里、鲁塘蒋家、全州镇飞鸾桥、太平铺、才湾镇母鸡冲、木瓜岭、母子冲、绍水镇二美滩、溪洲田、二美滩、溪洲田、白宝乡桥头、东山乡三江、白泉、斑周村、谢公坪、土溪村、大水埠村、三江村、两河镇杨梅塘、轿子门、杨梅塘、畚箕窝、石雀村、凤凰镇堆子脚、桃村、桐木堰、桃树脚、七里蒋家、永岁乡红花寺、大西江镇炎井村等大小村落47处。居零陵、道县、东安、兴安等县炳公后裔人口,多余居全州者数倍。
炽公派。炽公系贯(guan)公次子,琬公之孙。炽公生雒,雒生世臣,世臣:生志成,志成生建。建十八传至淑字太白,太白生仲湘、仲源二子。仲湘生四子,名虔聪、虔煦、虔判、虔坤;仲源亦育四子,名虔取、虔照、虔暎、虔时。八虔除虔时生二子外,其余各生一子,共九子,行排念一至念九郎。从梅潭迁居全州城西隅、城北隅二枝,亦系出炽公。俗称梅潭十大房者,即八虔兄弟加城西隅、城北隅两枝,共为十房。梅潭十大房后裔现遍布于全州各乡镇五百多个村庄,其人口占本县蒋氏总人口六成以上。还有百九郎一枝,据湘粤桂六甲谱记载以及该枝族人考证,百九郎系琬公二十九世孙,伯龄公八十六世孙。(其后裔多居于东安、零陵、兴安等县。今全州大西江寺门前、石塘拔紫岭、咸水乡四季田、文桥镇锦福蒋家,玉陛源等村蒋氏属此一枝。)
念二郎枝。念二郎乃虔时次子,仲源之孙,贯(guan)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自十大房分基守梅潭旧宅,育六子:敬伯、敬仲、敬叔、敬季、福缘、有缘。敬伯迁居恩乡大冲洞沙林底(现白宝乡),育四子:明淑、正淑、清淑、芳淑。明洪武十四年,明淑由沙林底分迁行水田,正淑迁磨头,清淑迁石帽脚,芳淑迁银石塘。敬仲分居梅潭大桥头,一支分迁黄土塘。敬叔(字文清)分迁长坞、栗水。福缘分居铁炉背(现该村无念二郎后裔)。敬季、有缘二房,民国十二年念二郎谱未记载其住处,现经查访及村民认定,敬季后裔分居石霞、瓦银头,有缘后裔分居大塘屋、上溪洲。厥后人丁繁衍,其后裔分居白宝乡行水田村、大脉岗、岭子头、磨头村、井头村、油榨里、石帽脚村、石灰冲、轿椅冲村、横山弄村、苦竹头村、半江水村、水桶坪、邓芽村、野扎坪、周家山、拱桥头、化塘村、文甲庄村、水晶坪、对门村、毛南水晶坪、银石塘村、庙头镇长坞村、白庙(虎背岗)、横头苑、竹源屋村、脊(吉)头村、上牛湾、让门(小对门)、下牛湾、成家弄村、大对门、霞福村、蒋码渡村、柳铺村、巡检司村、文桥镇下宅村、枧头村、新屋村、杨家门、白毛屋、锦碧街、新贤村、永岁乡大桥头、日霞村、瓦银头、老屋宅、大塘屋、门前屋、上溪洲、渡船头村、东山乡小禾坪、花头山、云溪岭、阳水坪、大有头、白果树、两河镇月塘(油榨头)、白水邓家、绍水镇白沙铺、荣背村、小江五里排、赵家、双板桥村、荷叶塘村、才湾镇驿马红庙、黄土塘、拉背村、马口岭、枧塘镇介塘村、瓦窑头村、雷公山村、山子脚(原新瓦窑头)、石塘镇螺丝山村、暮山村、窑坪里村、龙水镇长井、渡里园、全州镇建设街、老鸭岭、欧家塘、广子岭、塘尾巴等十三个乡镇,大少村落八十三处。
念三郎枝。念三郎字少五,宋时人,系虔聪之子,仲湘之孙,贯(guan)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八十六代孙。于宋庆历年间自梅潭分迁渡南扒船脚,复迁石家屋背,又迁歌陂龙溪,生四子;时坚、兴道、时升、时钰。时坚居旧宅歌陂。其次孙仁泽迁大西江良田村、龙水镇江口田村。三孙仁济迁资源县夏锦村。振发、双桥父子迁文桥六山,并分居到江福、水银塘,一圭分迁龙水亭子江寺背村。兴道由渡南石家屋迁麻川,其子孙分迁县城北门、城郊彰甲村、永岁三塘里、才湾茶子山等村。时升由梅潭分迁岭陂,复迁栗兰脚。时钰由石家园卜居岭陂,复迁文桥长坪。念三郎后裔居住全州者有庙头镇歌陂村、邱家村、青山屋、象鼻屋、青塘村、大西洲、庄屋村、灵山寺、雪梨岩村、文桥镇锦碧、白山口、六山村、六山铺、水银塘、江福、吕家、栗兰脚村、长坪(原长陂)、黄沙河镇麻川村、大西江镇良田村、横岗村、满家村、屏山、田底、三架桥、江底村、龙水镇江口田、亭子江寺背村、永岁乡三塘里、双桥新街、才湾镇拱桥头、半山岭、茶子山村、紫岭背、新房子村、阎家村、绍水镇枫木山、大井岗、两河镇湛水岭村、全州镇彰甲村等十个乡镇大少村庄46个。迁外省外县未计算在内。
念四郎枝。念四郎系虔煦之子,仲湘之孙,贯(guan)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据(en六字少一捺)头丘蒋氏家乘手抄本记述:“南宋时因第一房(大房),虔聪公任卫吏目,失折钱粮,湘州官督偿之,居地不能容,至各房播迁四散。吾祖念四郎姚承一房,窜居庆远宜山县,越十二传至宣议,于元宁宗时还籍,再迁万乡全佳田,复迁象芽屯,又六传至原瓘公,业精堪舆,乃卜宅于屯下之田,土名桐木(en六字少一捺)第头一丘,因名望宅曰(en六字少一捺)头丘。”念四郎现居住全州龙水镇之后裔,除由梅潭直迁官田村和近田村两支外,由梅潭迁(en六字少一捺)头丘,再由(en六字少一捺)头丘分迁水埠底、塘码头、井门前等村,共六个村庄。居住外县者未作统计。
念五郎枝。念五郎,宋时人,生于梅潭,乃虔取之子,仲源之孙,贯(guan)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由梅潭移居西岭脚,公生三子;均庸、明庸、湘用。均庸生孟贵,孟贵生天锡、时华。天锡居老村后迁白田村,时华于元成宗大德九年迁资源瓜里乡古木水,明万历年间其子孙有一支又迁回全州才湾邓山湾、塘家湾。明庸生应梦,应梦生致政,致政于元皇庆二年迁龙水泽美村。湘用于宋末由梅潭迁本乡江凹里。现四支后裔分居于永岁乡白田村、立培村、铁炉背、汉泽源、三塘里、江凹里、和好铺、福塘村、绍水镇华石桥、才湾镇鲁板桥老街(含桑村蒋家新村)、紫岭背、邓山湾、半边街四工田、塘家湾、大桥、七分水、象鼻山、龙水镇苍古田、泽美、全州镇芳塘岭、北门村、鱼家埠、彰甲村、田尾、庙头镇宅福岗等六个乡镇二十七个村庄。另有资源县瓜里乡古木水村、栈底、义林、架枧坳、水底村、栗山冲、坳子背、七里冲、下洞梨子坪、胡家田茶坪、田洞里、村架岭、大田、白厂边、沈家岭、中峰镇九拱桥、梅溪镇罗溪村、凤阳坪、延东乡上梁、上琢村、栗家、大坪、兴安县大溶江。(其他县未计入)
念六郎枝。念六郎系虔判之子,仲湘之孙,贯(guan)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为梅潭十大房之一。于宋时由梅潭迁居竹塘,生一子名义瑞,义瑞生三子,必昱、必暹、必旻。长子必昱居竹塘旧宅,后裔后迁黄沙河竹塘村、新竹塘、凤凰形、大粒屋、石城村、新铺里、内大岩弄、回龙庵、山塘乾、文桥镇清溪村、龙水镇岩门前、才湾镇守锹村、大岭脚、木匠岭、绍水镇庙山谭家、咸水镇青山口、凤凰镇华村、石砂、石桥头、瓦渣地、石塘镇绵烟家、大石埠、塘背村、青田村、安和镇江子埠、白宝乡下宜福、永岁乡老屋宅、绕龙水、石塘尾、下马石、雷公寨、茶源头、慕道村、倪家村、双桥老街、白云头、大树源、定屋村、源口村、幽浪坪、丫岔铺、云露口、全州镇塘尾巴、等十二个乡镇四十五个村。次子必暹、第三子必旻,原竹塘谱未注明其处,现查明并经村民认定,必暹迁居石塘镇朝南村、后裔分迁石塘镇面前岗、腊梅口、盛恭屋、肇谷塘、粑粑厂、水埠头、野猫坪、烟竹塘、石板山、江加塘、双坪村、锁石岗、大井村、大罗塘、石塘街、源旺岭、大坪里、乐板田、水澄村、上下田尾地、造理塘、虎形头、板粟树边、闸门边、田冲村、窑坪里、三工丘、两河镇新福洞、白水邓家、地灵脚、枫木山、灌山村三个乡镇三十二村,必暹二十三代孙鸿琬于清末迁往柳州市。必旻后裔分迁两河镇五桂岭、杨柳田、韭菜岭、晓塘前、蚂蛏塘(大竹山)、上古弄、岩门前、黄土江边、石塘镇野狗坪。今灌阳县长渡、拐口村、永福县拉村、象州县仁义村、千四村、修仁(现荔浦县)七排圩、下铺街、新村、平乐县苟儿山、湖南永州府梁间坝、道州王家山、临桂县前一甲等村蒋氏系念六郎后裔。
念七郎枝。念七郎字飞远,系虔暎之子,仲源之孙,贯(guan)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于宋淳熙年间由梅潭迁大路下(后更名大路底),生四子:有忠(光琏)字信诚,有亿字熙万,仁鳌、光环。有忠生一子,名德奉,居大路下。奉子书成字诗豪,于宋时徙居万乡全佳田书院屋,厥后孙枝日繁,除元亮公仍居旧宅外,先后有孔仁、甲六、甲七、朝凤、奉堂、仕裕、仕亮、元茂诸公分别于元、明季迁至百福村三甲和四、七甲、家兴塘九甲和六甲、城脚、下堰、广福等村,孔仁之孙森又从百福三甲分迁水圳底,仕亮五代孙才纯从广福分迁铺塘,以上迁居各处共为九村,均系书成后裔。有亿生三子:应宽、敬可、子惠。应宽、敬可后裔居大路下老村及大岭脚、大地里等村。子惠于宋末由大路下迁居万乡下底屋(现名山陂),有亿六代孙景春,于元季由大路下迁西延车田湾,景春九代孙学仁于明末迁回全州安和广塘村。(据《梅潭蒋氏世谱》载:桐木凹宗支图,仁鳌字飞伯,乃飞远之弟,念七郎之子,而该谱所载大路下宗支图,则念七郎即飞远。山陂谱、广延谱、九村公总册,亦明载念七郎即飞远。据此仁鳌为念七郎之子,可信;若说飞远为飞伯之兄,同为念七郎之子,则于本宗诸谱所载不合,与同载梅潭谱大路下宗支图亦有矛盾。为昭慎重,特注于此。)仁鳌居士阵,改名桐木凹,又名隆福亚,后裔现居庙头桐木东村、桐木西村等村。光环生一子,名德统,迁居高素田。统生二子:国材、国柱。其后裔除居高素田外,分迁大庙脚,外内五里塘等村。总计念七郎后裔,居住于全州黄沙河镇大路底、大岭脚、密石田、庙头镇大地里、桐木凹东村、西村、大路井、石板塘、高素田、二里牌、大庙脚、内五里塘、外五里塘、龙水镇井头村、崇福田、书院屋、百福村三甲、百福四、七甲、家兴塘六甲、九甲、城脚村、宅福村(宅美)、山陂村、楼底村、大所福、上举村、全佳田一甲、五甲、和宝塘、大西江镇曹家村、广福村、铺塘村、江边里岩头上、下堰村(夏园)、西村、才湾镇水圳底、夏坊村、大堂伟、田心铺、瓦子桥、下坊谭家、雷劈塘、安和镇广塘村、藉塘、芹菜塘、堰头上、扫塘村、老屋边、牛岗岭、苦竹山、八甲山、蕉江乡绕湾村等十个乡镇,大小村落七十二处。阳朔县兴坪镇西牛岩系念六郎后裔。其他迁外县者未记在内。
念八郎枝。梅潭蒋氏世谱,竹塘蒋氏通谱以及各支族谱载:念八郎系虔照之子,仲源之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宋时由梅潭迁至龙水,再迁枫林守曾祖妣太白夫人胡氏墓,其后生齿日繁,移居社山,故曰枫林社山,该支为梅潭十大房之一。念八郎后裔则认定念八郎为虔判之子,仲湘之孙。其理由是:本支族谱虽失,但尚有先祖牌位及胡太夫人墓记,世代相传念八郎为虔判之子,公为守曾祖妣墓而迁枫林,岂有子孙不知父祖名讳之理。此观点龙水谱亦有记载。
念八郎配妣舒氏,生二子,长光玲、次光珑。其子孙迁移分居龙水镇石山村、寺门前、蛟龙田、涧川屋、官家田、合家铺、野鸡田(杠口)、大仙殿、亭子江塘边、大仙殿南源里、畔田里、白果树村、彭家屋、白菜园、油麻园、亭子江、芳杰观音合、塘心田、田凸岭等大小村落十九处。迁往四川、灌阳水洗庙、兴安高尚等处定居者未计在内。
念九郎枝。念九郎,宋时人,生于梅潭,乃虔坤之子,仲湘之孙,贯(guan)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妣徐氏。考妣合葬墓在今庙头镇大西州后山密石岭,其墓碑文载于龙水谱。公生四子:光瑞、灿瑞、圣瑞、景瑞。光瑞居石冈,生二子:长德彰、次德祥。德彰生清誉,清誉生润可、润壬。润可生五子:宗英、汉英、朝英、楚英、惠英。宗英第三子通科迁碑头;汉英子潜江迁大石江;朝英子均权、楚英子仍居石冈;惠英第四子才扬、第五子才贤迁黄沙河老屋宅、张家湾。润壬迁居衡阳水尾村。德祥由石冈初迁零田南里,再迁龙水。灿瑞迁居宜湘河,生二子,长英伯,十传至试可迁居姬公桥,另一支迁居枧塘石冲门,其后裔再迁石塘马家田、旧宅、枧塘鲁塘;次名祯柯,迁居下店、其后裔再迁北村、车头、黄沙田等地。圣瑞始由梅潭迁石冈再迁发塘屋。景瑞元至正年间任湖南沅州(今芷江)总镇,落籍黔阳,子孙遂居其地,现有人口约三万人。现居全州念九郎后裔,分布于今永岁乡石冈村、下改州、狮田、大船铺、上秀水村、下秀水村、茶源头、滕家湾村、万福堂、伏龙村、茶园头、井头冈、京禄(铁炉背)、同福田、蜈蚣坪、中铺村、沙子湾、新溪铺、下永岁、虾塘村、大山岗、梅塘村、大塘尾、上改州、鲁塘底、龙水镇渡里园、冲屋田、龙水村、淋田村、火连铺、谢村、亭子江、城脚、岭上、桥仔头、金腰带、东岭村、瓦窑头、大仙殿、和保塘、江背村、袁家屋场、茄子坝、礼甲村、冲芝田、小盘石、车田村、四山头、廖家村、吾家村、立岗村、文桥镇姬公桥、庙头镇车厂村、河源村、中秋屋、岔冈村、宜湘河、车头、北村、咸水镇杨梅田、草园里村、鱼塘村、黄沙田老村(开基岗)、铃子口、黄沙田新村、竹叶塘、银山岭、塘头脚、塘头脚、黄沙河镇右江杨梅树、右江石栈栈、老屋宅、张家湾、下店(原下圩)、新铺里蒋家、才湾镇腊梅塘、才湾上村、才湾下村、稳水塘村、板屋村、蒿菜坪蒋家、圭山斋、大西江镇大石江村、松山屋、磨头桥、会龙铺、石院里、凤凰镇探鹏岭、石子桥、塘边村、湾里村、学里村、七里蒋家(发甲)、堆子脚、山枣湾、溪塘村、外地尾、桐木堰、大桥头、印田村、绍水镇霖源村、竹梅洞、虎山脚、竹粒窝、紫岭背、戴家路、大宅拉、两河镇岔口田村、网山井田、两踊屋谥、白宝乡碑头村、大法水、宅源塘、蛟岭村、乙水村、化木岭、户鸠(布子)村、毛毛弄、左家塘、白宝村、大亮山、塘边村、毛南水晶坪、新屋里、中心塘、竹山里、立底村、草塘底、东山乡上岩口、锦荣龙水、安和镇跳石步、聚贤洞王家村、聚贤洞蒋家、满竹蓬、沟爽村、蕉江乡下太白地、枧塘镇石冲屋、鲁塘村、纸槽边、桐塘村、牛头门、天岭底、鲁塘坪、石塘镇马家田(桥头上、铺里村)、旧宅等十七个乡镇大小村落一百四十八处。湖南沅州及水尾村、资源县延东乡晓锦(晓洞)村、天门村、鸭子头、城关镇沈滩村、兴安县界首山枣湾、白石山、阳朔县城关乡朝阳村、凤鸣村等地的念九郎外迁后裔未计在内。
参军枝(城北隅)。参军字克泰系淑公之孙,炽公二十六代孙,琬公二十八代孙,伯龄公八十五代孙,由梅潭迁城北隅,居东门内寿庆坊福惠(德)堂之左,为梅潭十大房之一。其孙寿夫(号梅溪)、元夫(号崇溪)、祥夫(号君溪),相传为三兄弟。寿夫自元末明初由全州城迁石塘桥头老村定居,后裔分迁石塘镇桥头新村、河北山、太白地村、石门坎、湾福塘、月村、岭脚底、竹山园、董屋村、青山口、大口岩、安和镇文塘村、上西背、凤凰镇桐木堰村、金鸡岭村、下畔塘村、上凤凰山村、大雾岭、柏鱼井村、仙形脚村、夜干塘、下凤凰山、大竹山、咸水镇西岭石背山、洛江东村、绍水镇木头冲、梅塘村等五个乡镇,二十八村。寿夫后裔还迁居恭城县新屋村。元夫于元、明年间由县城先迁石塘桥头,后迁凤凰瓦窑冈、桐冈、金鸡岭。祥夫于元时由城迁恩乡祥福村后裔分迁石塘马鞍冈,凤凰塘底,咸水西岭蒋家等村。目前该枝分布于全州三十三个村。迁居平乐之良华支以及恭城栗木岭边、高头、江边、福塘等村寿夫、祥夫后裔未统计在内。
忠良枝(城西隅)。忠良号龙溪,宋绍兴时人,淑公四代孙,炽公二十七代孙,琬公二十九代孙,伯龄公八十六代孙。先世由梅潭迁居县城之城隍庙前,即城西隅,为梅潭十大房之一。忠良生三子,长、次失考,三子名炎字季夫。炎生二子,长名顺、次名迪。顺生诏谕。谕生四子:湘(jun)、湘贤、湘杰、湘英。贤、杰、英后裔失考。(jun)生四子:士良、士敦、士佐、士传,该支四大房始于此。子孙先后于元、明季迁至恩、建、长、万等乡定居。士良生二子:子通、子远。子通生四子:得椿、得标、得便、得榕。后裔迁居凤凰镇大洲、立岗,石塘镇儒辉塘、铁炉头、夏竹园、福宅田、老文塘、青田村、挂子寨、蚂蛏塘、中间屋、南严背、林家家、源口村、杜家村、草塘村、会龙街、茶山里、白果岩、冷水冲村、田家村、堰头山、旗头村、安和镇鸟山村、安址村、绍水镇荷塘村、咸水古留冷水堰、两河茅坪村、燕石窝、源头、蒋家湾、才湾镇山川大广田村、军田坊、以及灌阳县新圩国豪村等地。子远子孙迁居凤凰镇大平村、七甲、十甲、殿门前、新潭村等村。土敦生二子:子昌、子瑁。子昌由城西隅迁居粤山交椅村(川山),子孙分迁凤凰镇旺塘,石桥头、
咸水镇古留旷脚底、塘子背、洛江新铺街、才湾镇社公塘、安和镇外枧村、鱼井村、大源口、太平村、文塘、新圩村等村。子瑁后裔居石塘镇塘背山头村、长田江、才湾镇山川军田坊等村。士佐生子达。达生得榜字文礼,子孙迁居田中心,才湾镇下白石、田心铺、六家冲、蕉塘、龙角头、金木冲、田心茶子山等村。士传生二子:子道、子礼。子道后裔迁居全州镇竹溪田宅里村、哲头村、才湾镇贯册洞、漕石湾、紫岭背、田心铺、枧塘镇金兰村等地。子礼子孙居石塘镇蒋家岭村等地。忠良枝后裔现居全州十个乡镇大小村落六十一处。
百九郎枝。百九郎,宋时人,据湘粤桂六甲谱载,系出安阳候琬公。该枝族人考证,百九郎乃琬公二十九世孙,伯龄公八十六世孙。出自何系派则无从稽考。公初居零陵白沙洲沸滩浒,其地属古零陵恭中六甲辖区,后裔为不忘祖居发祥地,遂以“六甲蒋氏”自称,屡代相传,子孙有“一斗芝麻之多”,至万字辈分二十支分徙居住于湘粤桂各地。迁居全州共三支。一支百九郎十五代孙国瑞,于清顺治甲午年(一六五四年)由零陵白沙洲迁全州城内,其子治彬于康熙年间再迁恩乡,后定居石塘镇拔紫岭,至绍字辈,相传十三代。一支百九郎十五代孙国宽,于清初由东安井头圩迁咸水乡四季田(兴安县湘漓乡社口村、兴安镇南源村属于此支)。一支百九郎十三代孙贵新,清康熙初由湖南大复水迁大西江瓦窑头(现寺门前)、文桥镇锦福蒋家(原名祝山冈)、玉陛源蒋家、五家门(原长寿村)、仕盛村、庙头镇新塘弄村等村。三支居全州共8村。
万三郎枝。万三郎,生于元至元年间,系金华候颖公四十三代孙,伯龄公九十一代孙。原籍浙江,元至顺年间入江西藉,居安福县换常乡。生一子名德重,元辛未科进土,陛授桂林府知府。任满回藉,路经永州府遇兵乱,遂于小西门城内齐贤坊居住。德重生三子:天祐、天祥、天祚。天祐生可礼、可义。可义出继外氏;可礼生六子:贤、良、方、正、源、洁。贤、方后裔由城迁进贤乡洪洲桥、四头山。良生三子:彦祥、彦祯、彦祚,彦祯由城迁寿弟乡三丘田筑源头等地。嗣后子孙移居兴安、宁远、道州、江华、新田、永明、常宁、全州凤凰镇下畔塘、石沙、咸水镇新铺街。天祥生可仁、可智。仁生钟,智生密。钟、密后裔由城移居辛兴里柘冈村,再由柘冈迁居全州。今石塘镇川溪、安和镇土枧头、&头所、小江尾、太平、井源丘、跳石步、凤凰镇八字堰、老厚塘、长塘、惠竹拉、松山里、咸水镇板山,八甲、枧塘镇长冲、两河镇福田、朝南白泉、黄沙河镇新宅里等数十个村落蒋氏均系万三郎后裔。
前述各枝以外之全州藉蒋氏简况。
全州蒋氏绝大多数系出琬公,经过《全州蒋氏源流》编委及采访员采访并查阅二十余部谱牒,能明确分清宗源系派的有十四支。尚有少部分村庄蒋氏弄不清始迁祖之所从出,虽有十二个村在梅潭谱上有记载,其中七个村记载为从梅潭迁出,但不明属谁之后裔。还有一些村庄蒋氏系唐以后自他迁来,其宗源失考。上述这部分蒋氏分居于全州十四个乡镇,六十七个村落(不包括县外村庄),其中最大的一支是永岁乡的暮道村(原名礼村),其始祖义公由梅潭迁礼村,现传二十五代,包括永岁乡暮道村、六甲、八甲、十甲、岩门前、安和镇王村,黄沙河镇下梭落源。其他分布于永岁乡四方拉(含灯盏窝、老屋场四村)、凤凰镇老金潭、新金潭、石矿塘、黄沙河镇回龙庵、秀峰村、大江里、下田心(町)、右江黄家、碑石脚、正觉庵、北塘村、鹤岗村、黄沙河街、小桥村、山乾、才湾镇高车、渐子脚、新房子、云头田、渐子脚、紫岭村半边街九甲、老局里、紫岭背、龙水镇崇福田、八亩田、毛竹山、长井、社湾田、全州镇和平街、柘桥、灰山脚、贡陂洞曾家湾、河口里、凹塘、油榨里、虾子塘、新房子、冲斗岭、石塘镇忠心冈、冈底、灌山村、堰水坪、大西江镇牛路口、塔丘、马头岭、庙头镇巡检司、大车、岔冈老屋村、李家、经家村、九龙角、绍水镇塘东、白茅田、木皮口、梅子岭、筛子田、小柘村、咸水镇古留蒋家宅二甲、六甲、西岭蒋家、洛江东村、三尾底、西岭鱼塘、东山乡斜水等地。
源远流长,世泽家声。全州蒋氏自梅潭开基,从五十九世起,流分斌公、贯(guan)公两系;从六十世起,流分珩公、炳公、炽公三派。除唐以后从他方迁入者外,均系安阳侯琬公后裔。
科甲传芳,累朝荣荫
全州蒋氏受荆楚文化熏陶时间较长,崇尚科举,文化积淀厚重,人才辈出,世多显达,代有英豪,灿如群星。自宋至清在全州取进士143人,其中蒋氏中进士43人,占全县进士的30%。在全县1570名举人中,蒋姓有483人(其中:石冈69人、大冈59人、竹塘42人、龙水46人、大路下40人),占全县举人的30.76%。明清时期,蒋姓尤以仕途显贵为最。旧时,以能进“储相”之地的翰林院为人才优秀的标准。据《清代翰林名录》记载:全国蒋姓翰林共有54名,其中全州蒋姓占有7名(蒋肇、蒋纲、蒋洽秀、蒋林、蒋良骐、蒋琦龄、蒋英元),约占八分之一强。琬公后裔蒋昪、蒋冕是明代广西唯一的兄弟尚书。嘉靖三年,蒋冕为首辅,成为有史以来广西籍的第一个宰相。《明史.蒋冕传》称“冕清谨有器识,雅负时望”、“有古大臣风”。歌陂村的蒋遵箴一家祖孙三代就出了四个进士。石冈的蒋淦,正德年间官顺天府尹、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蒋焞、蒋敦以及万历年间蒋贵,均官御史;蒋贲官云南、四川按察佥事。因此,万历年间首辅内阁大学士叶向高为石冈燕窝楼蒋氏祠堂题联一幅:“累朝荣荫家声远,历代科名世泽长”,横额为“科甲传芳”。明朝中叶,大西江村的蒋信福一家是“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也曾在当地显赫一时。龙水村的蒋启敭一家,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其高祖蒋尚翊中举始,往下顺延七代,有11位举人,其中4位成为进士。蒋琦龄由翰林院编修累官至顺天府尹。清朝著名的宫廷史家蒋良骐伯叔兄弟子侄等先后有10人中举人,4人成进士,他一家是“一门四进士、三代三翰林”,传为佳话。
明初全州离湘入桂,蒋氏大户、富户曾大批南迁,掺合“僮人”文治,开垦田地,复苏经济,夯实南疆。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曾有全州蒋姓入川,融入当地。
姓氏著千秋,血缘参乾坤
全州蒋氏源自姬姓,根于期思,以国为姓,梅潭开基,徙居繁衍,不忘根本。全州蒋氏素重敦宗睦族,教化族众。旧时,全州蒋姓在县城西门建有全县蒋姓的族祠“忠雅堂”安阳侯琬公祠(又称全州蒋氏宗祠)。该宗祠正中家龛的牌位上供奉着三国蜀相安阳侯蒋琬公和成国夫人毛氏。旧时,全州蒋氏设有董事会,立有《祭祀义节》和《祠规十八条》,每逢春秋两祭,分发祭牌到各村,集中举行公祠祭祀活动。春祭定于每年的二月二十七日,秋祭定于每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公祠祭祀后蒋氏族人还要到毛氏夫人墓进行祭祀。全州蒋氏家族除有全族合祀的族祠琬公祠外,族内各房、各支房,还有各自的支祠、房祠,奉祀各直系祖先。如石冈燕窝楼祠堂是念九郎一枝的支祠。兴旺的村族如歌陂村、龙水村、竹塘村、大冈村、大西江村等在各村内又建有众多的祠堂。如宗祠保存较好的大西江村就有总祠“八房宗祠”,村族支祠有“上四房宗祠”、“下四房宗祠”、“上三房宗祠”、“下三房宗祠”及“六合宗祠”等。旧时,可以说在全州凡有蒋姓聚住的老村子,几乎村村都立有祠堂。清时全州蒋氏先贤大西江村的蒋成瑚,为倡导修建宗祠祭祀先祖,他登高而呼“祖庙者,致顺致孝之地也!君子将营宫,宗室宗庙为先,非侈乎。其辞也,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厥子若孙,幸有阁庐以避风雨;而此身所自出之。人转无以为妥其灵,栖其神为?问此心安乎?”。其声振聋发聩,他由此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祖庙说》。
蒋氏族人在宗祠内通过祭祀祖先以敦宗睦族。同时还以宗祠为“公堂”来处理宗族内部事务。他们通过祠规和族规的制定、执行,宣传伦纲,激励科第进取,弘扬节烈家范,以教化族众。如《梅潭蒋氏世谱》中就收录了大量弘扬全州蒋氏家范的诰敕、科名、忠臣、孝子、荐辟、列传、墓记、志、表、碑、事略、节烈、赠言、杂录等正能量事例。
全州蒋姓先贤还为后人立有家规,内容有:“勤登先垄、厚储祀费、恪守规章、谨遵公脉、择立族长、慎别婚姻、禁弄邪术、预正蒙养、严敷流亡、敦促族谊、傅变再识、节妇当保、幼孤宜恤、承继宜清。”以上家规不仅“孕育”了蒋氏家族的辉煌,而且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如明朝时发生的全州蒋女丧亲,弟幼且病,矢志守贞,保胤拒聘,这个《蒋女保弟》的故事,至今仍在全国作为古今道德楷模进行广泛颂传。故事讲述的是:“明,蒋希敏女,全州人。年十七,父母俱亡,二弟均年幼,且患病,女乃立誓不嫁。母族欲为之媒,往告以意。女曰:‘己从夫而致二弟失所,父嗣以危,而谓我忍乎哉。愿以一身保吾父百年之血食。我计已决,其勿多言。’母族乃止议。女守父遗业,善抚二弟,弟疾渐瘳。及长,各为娶妇,家业日饶。二弟感其恩,终身敬事之如母。”该事迹在民国时就被选入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统八德为主题而编辑的《德育课本》第一册的悌篇。近年《蒋女保弟》的故事还入选了《》,并改编为中国首部华夏典故类童蒙养正动漫片,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电影频道反复进行播放,剧情内容感人至深。
在人文史上全州蒋姓文人留下了很多著作名录。蒋肇著有《杜诗集解》、《近光集》、《蛩鸣集》、《归真集》、《退食琐谈》、《书法指南》、《林下闲谈》等著作。龙水村就有19位作者,留下著作46种。蒋良骐编纂的《东华录》,至今仍成为史学界研究前清历史的必读之书。蒋氏先贤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载:“全州蒋家……等名门望族书香传代,人才济济。其中就有兄弟尚书兼诗人蒋昪、蒋冕。全州历史文化名人还有史学家良骐、文学家蒋琦龄,其成就和影响均超出广西地域。”
明代理学名臣蒋冕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他尚有600多首诗存世。他的诗表达了忠君爱民、正直守责、孝亲睦友、怀乡重教、励志上进、慕隐思退等思想内容,时人对其评价很高。《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说蒋冕“这种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为后来的词家……所继承并发扬光大。”
蒋氏文人在史上为人为官曾多有赞许。蒋冕在朝和致仕期间,为家乡做过很多有益的事。如他在明正德三年丁忧回家时,见全州灌阳灾荒严重,就为全灌灾民向两广总督写有请赈书,使得“饥民赖以全活者甚众”。为官清廉者,如明嘉靖户部尚书蒋昪有“廉明清介”之称,他“历官三十余年,操履清白,始终一致。”(《明世宗实录》)。蒋林任长芦盐运使时“不私一文”,“洗手奉公,廉隅凛凛。”蒋启敭河道总督任上“收诗辞金”,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蒋琦龄时任顺天府尹“洁己防弊”,时呈朝廷《中兴十二策》。蒋成璪龙川知县任上镇恶除匪,百姓称其为“方竹”知县,并有诗赞其“铮然有节身方正,不留圆滑与俗同。”如此清廉之官,枚不胜数。
追本溯源,流长源远。纵观全州蒋氏一族的整个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姓氏是我国传统的宗族观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实际上它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从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代代相传,延绵不断,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
(注:本文原载于 日《桂林日报》第七版,转载《中国文明网》—魅力广西历史文化。有修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全州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